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提到 「夫舉吳兵以訾於漢,譬猶蠅蚋之附群牛」 符合次數:4.
共4段落。第1頁,共1頁。

先秦兩漢

相關資源

史書

相關資源

漢書

[新 - 東漢] 36年-111年
提到《漢書》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又名:《前漢》]

電子圖書館

賈鄒枚路傳

電子圖書館
44 賈鄒枚路... :
夫舉吳兵以訾於漢,譬猶蠅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齒利劍,鋒接必無事矣。天子聞吳率失職諸侯,願責先帝之遺約,今漢親誅其三公,以謝前過,是大王之威加於天下,而功越於湯武也。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有隱匿之名,而居過於中國。夫漢并二十四郡,十七諸侯,方輸錯出,運行數千里不絕於道,其珍怪不如東山之府。轉粟西鄉,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修治上林,雜以離宮,積聚玩好,圈守禽獸,不如長洲之苑。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深壁高壘,副以關城,不如江淮之險。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樂也。

前漢紀

[東漢] 198年-200年
提到《前漢紀》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又名:《漢紀》]

孝景皇帝紀

電子圖書館
4 孝景皇帝... :
三年冬十月。膠東下密人年七十餘生角。角有毛。本志曰。老人。吳王象也。年七十七。國象也。人不當生角。猶諸侯不當舉兵向京師。七國將反之應也。十有一月。白項鳥與黑項鳥共鬥楚國苦縣。白項鳥不勝。墮泗水中死者過半。十有二月。吳城門自傾。大船自覆。本志以為金沴木也。吳地以船為家。天戒若曰國家將傾覆矣。春正月。淮陽王正殿災。吳王濞。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熊渠。皆謀反。初上為太子時。吳王太子入朝。與上博。爭道無禮於上。上以博局擲之而死。送喪至吳。吳王怒曰。天下一家。何必來葬。復遣還長安。後稱疾不朝。陰懷逆謀。時齊人鄒陽。淮陰人枚乘。皆遊吳。乘諫曰。夫以一縷之絲。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深。雖至愚之人。猶知其絕矣。以君所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若變所為。易於反掌。安於太山。今欲極天命之壽。弊無窮之樂。終萬乘之權。不出反掌之易。以居太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大惑也。陽亦數諫吳王不聽。乘陽皆去遊梁。晁錯說上曰。吳王驕恣。陰有逆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疾而禍小。不削則其反遲而禍大。於是楚趙有罪先削。吳王恐禍及身。己為使者自見膠西王。合謀發使。約諸侯七國同謀。南使南越。北連匈奴。吳王下令國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小兒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君年上與寡人同。下與小兒等。皆發。移書郡國曰。漢賊臣晁錯。侵奪諸侯地。陛下多疾志逸。不能省察。欲舉兵誅之。敝國雖小。精兵可得五十萬人。南越分其卒半。以隨寡人。寡人又得三十萬。趙王固與胡王有約。寡人節衣食。積金錢。修甲兵。聚糧食。夜以繼日。至今三十餘年。寡人金錢布天下。諸侯王日用之不能盡。今人有能得大將者。賜金五千斤。封邑萬戶。以城邑降者。封萬戶。若率萬人降者。如大將軍科。他皆以差受爵。吳楚反書上聞。晁錯議欲令上自將兵。身留居守。計未定。錯素與袁盎有纳。錯言盎前為吳相。宜知王謀。而蔽匿不言。使至於是。欲請治盎。計未定。盎密聞之。乃夜因告竇嬰求見上。言吳所以反故。錯方與上調兵食。上問盎。盎對曰。吳王無能為也。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豪傑。白頭舉事。何以言吳無能為也。盎對曰。吳王銅鹽之利則有之。安得豪傑而誘之。吳王若得豪傑。亦將轉而為義。則不反矣。吳之所誘者。無賴子弟。亡命鑄錢姦人。故相誘以反。錯曰。盎莢之善。上問計將安出。盎曰。願屏左右。上屏人。獨錯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錯。錯趨避東廂。意甚恨。盎對曰。吳楚言晁錯擅削諸侯地。故先共誅錯。復其故地而罷兵。今計獨有斬錯。發使使吳楚七國。赦其罪。復其故地。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上默然良久。遂從其計。斬錯東市。拜盎為太常使。使至吳。吳王曰。吾欲為東帝矣。即劫盎使為將。盎不聽。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欲殺之。初。盎為吳相時。從吏私盜姦盎侍婢。吏懼走。而盎馳自追之。遂以侍婢及侍兒賜之。及見拘。從吏適在守盎。位為司馬。乃夜與盎俱亡而還。枚乘獻書諫吳王曰。昔秦西距胡戎之難。北備榆中之關。南距羌笮之塞。東當六國之鋒。六國乘信陵之籍。明蘇秦之要。荊軻之威。并力一心以備秦。然卒滅六國而并天下。何則。地利不同。而民輕重不等也。今漢據全秦之地。兼六國之眾。修戎狄之義。而南朝羌笮。此其地與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所明知也。今夫佞諛之臣。不論骨肉之義。民之輕重。國之大小。以為吳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夫舉吳兵以資於漢。譬猶蠅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齒利劍。鋒刃始接。則無事矣。天下聞吳率失職諸候。責先帝之遺詔。今漢親誅其三公以謝前過。是大王之威。加於天下。而功越於湯武矣。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有隱匿之名。而居過於中國。此臣之所為大王樂也。今大王還兵疾歸。可十得其半。不然。漢知吳有吞天下之心。赫然加怒。羽林黃頭。循江而下。襲大王之都。虜東海之地。絕吳餉道。梁王飾車騎。習戰射。積粟固守以逼滎陽。待吳之饑。大王雖欲反都。亦不得已。今大王去千里之國。而制於十里之內。張韓之將北地。弓高宿衛左右。兵不得下壁。軍不得休息。臣竊哀之。吳王不聽。二月辛巳朔日有食之。邯鄲有狗與豕交。本志以為趙王勃亂失類。外交匈奴。似犬豕之行也。絳侯周勃子亞夫為太尉。將三十六軍擊吳楚。竇嬰為大將軍。賜金五十斤。嬰陳金廡下。軍吏過。輒令取為用。金無人家者。嬰屯兵滎陽。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太尉至霸上。趙涉以布衣遮道。說太尉曰。吳楚聞將軍出兵。必置伏兵姦人於崤澠阨塞之閒。且兵事尚神密。將軍何不從此右關去。趣藍田。出武關。指洛陽。不過差一二日。直入武庫。擊还鳴鼓。諸侯聞之。以將軍從天降而下也。亞夫從之。已而使之搜崤澠閒。果得吳伏兵。乃請涉為護軍。亞夫既至洛陽。見劇孟。喜曰。七國舉事而不用孟。吾知其無能為也。孟者洛陽人。為任俠。行似魯朱家。亞夫問故父客鄧都尉。計策安出。對曰。吳楚兵銳甚。難與爭鋒。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以梁委吳。吳必盡銳攻之。將軍深溝高壘勿與戰。使輕兵絕淮泗之口。斷吳餉道。使吳梁相弊而糧食竭。以全制其虛。吳必破矣。從之。吳攻梁。梁王急。請救亞夫。亞夫不往。梁王上書請救。上詔亞夫救梁王。亞夫不奉詔。堅壁昌邑。而使其淮泗口兵絕吳餉道。楚乏糧挑戰。亞夫終不出。夜軍中驚。而內相攻擊。擾亂至於帳下。亞夫堅臥不起。有頃乃自定矣。吳夜攻營壁東南。亞夫使為備西北。吳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吳楚既饑乏。乃引兵去。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之。是時弓高侯韓頹當為將軍。擊吳楚功冠諸侯。吳王棄軍。與壯軍數千人亡走江南。保丹徒。遂□□三月吳楚平。越人斬吳王頭以降。吳之圍梁也。梁將張羽韓安國距之。羽能力戰。安國能持重。故吳兵不能進。楚王戊軍大敗。自殺。戊初與吳通謀。大中大夫申公白公諫不聽。胥靡之。衣赭衣。杵臼舂於市。初。魯有穆生及申公白公。皆與元王俱學詩於浮丘伯。浮丘伯者。荀卿門人也。元王常禮此三人。穆生不飲酒。常為設醴。及王戊一朝失不設醴。穆生將去。申公白公。止之曰。不為先王乎。穆生曰。先王之禮吾三人者。為道之存也。今而忽之。是亡道。亡道之君。胡可與久處。易稱知幾其神乎。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遂謝病而去。申公白公獨留。故及於難。膠東膠西濟南淄川趙王皆伏誅。徙廣川王為趙王。初七國反連齊。齊王城守。留濟南膠東淄川三國兵共圍齊。齊王使路中大夫使於天子。天子令還報齊堅守。路中大夫還。三國將劫而與之盟。令反其言曰。吳已破漢矣。大夫既許。至城下。望見齊王。言漢發兵百萬。使太尉擊破吳楚。方引兵救。齊必堅守。三國之兵殺之。齊被圍急。陰與三國約。未定。會路中大夫至。復堅守。漢將聞齊初有謀。欲擊齊。齊王將閭懼自殺。上以齊迫脅非其罪。乃立其太子壽為王。濟北王志亦初與諸侯通謀。後乃堅守。聞齊王自殺而得立嗣。志亦欲自殺。齊人公孫蠼止之。因為說齊梁王曰。夫濟北之地。東接疆齊。南當吳越。北脅燕趙。此四分五裂之國。權不足以自守。勢不足以扞寇。雖墜猶失也。言於吳非其正計也。昔鄭祭仲許宋人立公子突。以全其君。春秋賢之。為其以生易死。以存易亡。嚮使濟北先見情實。則吳必先屠濟北。招燕趙而總之。如此。山東之從結而無纳矣。今吳楚之王。練諸侯之兵。驅徒眾而與天子爭衡。濟北獨厲節堅守不下。使吳失據而無助。跬行而獨進。瓦解土崩。敗而無救者。未必非濟北之力。以區區之濟北。而與諸侯爭疆。是猶羔犢而扞虎狼也。守職志不撓。可謂誠一矣。功議如此。尚見疑於上。願大王詳思惟之。梁孝王悅。馳以聞。濟北王得不坐。徙封於淄川。徙衡山王為濟北王。吳之反也。衡山王勃堅守無二心。故諡曰貞王。徙廬江王賜為衡山王。初吳楚使至淮南。王欲發兵應之。其相曰。主必應之。臣願為將。王屬之兵。相因守城而距吳楚。會漢救兵至。故淮南王得以完全。初晁錯改制削諸侯地。錯父從潁川來。諫止之。錯曰。不然。社稷不安。父曰。劉氏安矣。晁氏危矣。遂歸去之。曰吾不忍見禍及其身。乃服藥而死。後十餘日吳楚反。晁氏族矣。初謁者僕射鄧公。以校尉擊吳楚。還。上書言軍事。上問吳楚反。聞晁錯死。兵罷否。對曰。吳楚為謀數十年。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且晁錯患諸侯疆大。故請削之。以安京師。萬世之利。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復讎。臣竊為陛下不取也。上喟然長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夏六月。立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續元王後。初諸侯得自除吏。御史大夫已下官屬。擬於天子。國家唯置丞相黃金印。自吳楚反之後。奪諸侯權。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相銀印。其後唯得衣食租稅而已。貧或乘牛車。時欒布有功封歙侯。為燕相。有治跡。民為之立生祠。立皇子湍為膠西王。勝為中山王。賜民爵一級。徙淮南王餘為魯王。徙汝南王非為江都王。王故吳國也。非年十五。有才氣。吳之反也。非上書請擊吳。上賜非將軍印。吳破。以軍功封。賜天子旌旗。

漢代之後

隋唐

藝文類聚

[唐] 624年 電子圖書館

卷二十四

電子圖書館

人部八

電子圖書館

電子圖書館
22 諫:
《漢鄒陽上書諫吳王》曰:臣聞蛟龍驤首奮翼,則浮雲出流,霧雨成集,聖王砥節脩德,則遊談之士,歸義思名,今臣盡智畢議,易精極慮,則無國而不可干,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裾乎。然臣歷數王之朝,背淮千里而自致者,非惡臣國而樂吳民也。竊高下風之行,尤悅大王之義,故願大王無忽,察聽其至,夫全趙之時,武力鼎士,𥙆服藂臺之下者,一旦成市,不能止幽王之沆患,淮南連山東之俠,死士盈朝,不能還厲王之西也。然則計議不得,雖諸賁不能安其位,亦明矣。今漢據全秦之地,兼六國之眾,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諂諛之臣,為大王計者,不論骨肉之義,民之輕重,國之大小,以為吳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夫舉吳兵以訾於漢,譬猶蠅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齒利劍,鋒接必無矣。

宋明

太平御覽

[北宋] 977年-984年 電子圖書館

人事部九十二

電子圖書館

諫諍一

電子圖書館
10 諫諍一:
《漢書》曰:上朝東宮,趙談參乘:袁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之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之餘同載?」於是上笑,下趙談。談泣下車。
又曰:吳王謀反,枚乘諫曰:「夫舉吳以訾于漢,譬由虻蜹之脯群牛,腐肉之齒利劍鋒也。
又曰:南越自相攻,上欲救之。淮南王上書曰:「臣聞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谿谷之間,篁竹之中,習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水險。中國之不知其勢阻而入其地,雖百不當其一。夫賴宗廟之靈,方內大寧,戴白之老不見兵革,民得夫婦相守,子孫相保,陛下之德也。陛下方寸之印,丈二之組,鎮撫方外,不勞一卒,不煩一戰,而威德并行。」
又曰:王吉,字子陽,為昌邑中尉。上疏諫曰:「大王不好書術,而樂逸游,口倦乎叱咤,手苦于轡捶,身勞乎車輿;朝則冒霜露,晝則被塵埃,夏則為大暑之所暴炙,冬則為風寒之所侵薄。以軟脆之玉體,犯勤勞之煩毒。夫廣廈之下,細氈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後,上論唐虞之際,下及殷周之盛,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欣欣焉發憤忘食,日新厥德,其樂豈徒銜橛之間哉!」
又曰:鮑宣每居位,嘗上書諫: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也;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厝,誠難也。陛下擢臣巖穴,誠冀有益毫毛,豈徒欲臣美食大官,重高門之地哉!
又曰:龔遂,字少卿,山陽人。以明經為昌邑郎中令,事王賀。王動作不正。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爭于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國中皆畏憚焉。王嘗與騮奴宰人游戲飲食,過度,遂入見王,涕泣膝行,左右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為?」遂曰:「臣痛社稷之危也!」
又曰:張敞為膠東相,王太后數出游獵,敞上書諫曰:「臣聞秦王好淫聲,葉陽后為不聽鄭衛之曲;楚莊好畋獵,樊姬為不食鳥獸之肉。口非惡芳甘,耳非憎絲竹也,所以抑心意,絕嗜欲,將以帥二君而全宗祠也。禮,君母出門則乘輜軿,下堂則從傅姆,進退則鳴玉佩,內飾則結綢繆。此言尊貴所以自斂制,不縱恣之宜也。惟觀覽往古,令后姬有所則。」書奏,后不復出。
又曰:成帝起昌陵,數年不成,復還歸延陵,制度奢大。劉向上書諫曰:「闔廬違禮厚葬,十有餘年,越人發之。秦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固三泉,高五十餘丈,周五里,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珍寶之藏,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量。工匠計以萬數。數年之間,被項羽之災,離牧豎之禍。丘壟彌高者,發掘必速。竊為陛下羞之。」上甚感向言,而不能從。
又曰:王莽新即位,恃府庫之富,欲立威。乃拜十二部將率,同時十道并出,窮追匈奴,因分其地,立呼韓邪十五子。莽將嚴尤諫曰:「周宣存時,獫狁內侵,至于涇陽,命將征之,盡境而還。其視戎狄之侵,譬猶蚊虻之螫,馳之而已。故天下稱明,是為中策。漢武帝選將治兵,輕糧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耗,匈奴亦創,而天下稱武,是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筑長城之固,延袤萬餘里,轉輸之所行,起于負海,疆境既完,中國內竭,以喪社稷,是為無策。」莽不聽,轉兵轂如故,天下騷動。
又曰:王莽新即位,立威而窮追匈奴,莽將嚴尤諫曰:「今天下遭陽九之厄,比年饑饉,此一難也;不能奉軍糧,二難也;胡地沙鹵,多乏水草,三難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多,此四難也;輜重自隨,虜徐遁逃,五難也。功必不成。」莽不聽。
又曰:成帝時,王氏擅權,群臣莫敢言,梅福上書諫曰:「昔高祖納善若不及,從諫如轉圜,此高祖所以無敵于天下也。」
又曰:梅乘上書諫吳王曰:「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縣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泉,雖甚愚之人,猶知其絕也。」
又曰:谷永上疏諫成帝曰:「臣聞三代之所以隕社稷,皆由婦人與群惡,愿陛下追觀夏、商、周、秦所失也。」
又曰:伍被楚人,諫淮南王曰:「昔伍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今臣亦將見宮中生荊棘,露沾衣也。」因流涕而起。

共4段落。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