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十》

電子圖書館
1 十:
𦵡:《唐韻》去公切,音穹。《說文》𦵡藭,香草。亦作芎。詳芎字註。

2 十:
䓼:《集韻》莫江切,音尨。《玉篇》草也。又《正韻》轄覺切。《左思·吳都賦》封稀䓼。《註》䓼,狶聲。《正字通》與豿同。〇按《廣韻》《類篇》有豿無䓼。豿,豕聲也。𦳨,譌字。

3 十:
𦵢:《集韻》呼高切,音蒿。拔去田草也。《玉篇》籀文作薅。

4 十:
蒐:《唐韻》所鳩切,音搜。《說文》茅蒐也。《徐曰》今人謂蒐爲地血,食之補血,故从鬼。《周禮·地官》掌染草。《釋文》茅蒐,蒨也。《山海經註》蒐,一名茜。又《爾雅·釋詁》蒐,聚也。《註》春獵爲蒐。蒐者,以其聚人衆也。《左傳·隱五年》春蒐夏苗。《註》蒐,擇取不孕者。又隱也。《左傳·文十八年》服讒蒐慝。又《穆天子傳》巨蒐之人𠮀奴,乃獻白鵠之血。
考證:〔《周禮·地官》掌染草。《註》茅蒐,蒨也。〕謹照原文註改釋文。

5 十:
䓽:《集韻》《類篇》𠀤居吏切,音記。草名也。

6 十:
䓾:《唐韻》素何切,音娑。䓾蔢,草木盛貌。《集韻》蔢䓾,草根。

7 十:
蒑:《集韻》於斤切,音殷。《類篇》菜名。又《韻會》草色靑也。

8 十:
𦵣:《集韻》胡困切,音溷。《篇海》草名。又《正字通》《葛洪·肘後方》云:中飮食毒,急含白銀一宿,銀色變靑是藍藥,黃赤是𦵣藥,取白花藤同乾藍實煑水服之,毒卽解。

9 十:
蒒:《唐韻》疏夷切《正韻》申之切,𠀤音師。《玉篇》蒒草。《博物志》海上有草焉,名蒒,其實食之如大麥,七月稔,俗名自然穀,或曰禹餘糧。

10 十:
蒓:《唐韻》常倫切,音純。水葵也。《集韻》通作蓴。

11 十:
蒔:《集韻》《韻會》《正韻》𠀤時吏切,音侍。《博雅》立也。《揚子·方言》更也。《註》爲更種也。《晉書·姚萇載紀》萇命其將于一柵孔中蒔樹一根,以旌戰功。或作𦸎、𦱎。又《廣韻》市之切,音時。蒔蘿子。《本草》蒔蘿生佛誓國,一名慈謀敕,一名小茴香,實如馬芹。又音示。義同。

12 十:
𦵤:《集韻》古丸切,音官。《類篇》草名。

13 十:
蒕:《正字通》俗蒀字。

14 十:
𦵥:《正字通》同蔚。

15 十:
蔱:《唐韻》所八切,音殺。《爾雅·釋草》莁荑,蔱蘠。又《張衡·南都賦》蘇蔱紫薑。《註》蔱,茱萸也。《集韻》同榝。又《唐韻》所介切,音鎩。義同。

16 十:
蒖:《唐韻》側鄰切,音眞。《直音》茆也。又《集韻》鳧葵也。一曰蓂莢實。

17 十:
𦵦:《集韻》亭歷切,音廸。《說文》草旱盡也,詩𦵦𦵦山川。或作𧀝。◎按《·大雅》本作滌滌,《說文》作𦵦,《王應麟·詩攷》亦作𦵦。
考證:〔說文作菽。〕謹照上文菽改𦵦。

18 十:
蒗:《唐韻》來宕切,音浪。蒗蕩,渠名,在譙郡。

19 十:
𦵧:《唐韻》魯當切,音郞。𦵧毒,藥名。《山海經》大騩之山有草焉,其名曰𦵧,服之不夭,可以爲腹病。又地名。《水經注》石川水又西南徑郭𦵧城。《類篇》通作蒗。
考證:〔《山海經》大騩之山有草焉,其名曰𦵧,服之不夭,可以療腹病。〕謹照原文療改爲。

20 十:
蒘:《唐韻》汝余切《集韻》女居切,𠀤音挐。《玉篇》草也。《爾雅·釋草》蘮蒘,竊衣。《註》似芹,可食,子大如麥,著人衣。又《廣韻》女加切,音拏。義同。

21 十:
蒙:《唐韻》莫紅切《集韻》謨蓬切,𠀤音濛。《爾雅·釋草》蒙,王女也。《註》女蘿別名。又《詩傳》唐蒙,菜名。又大蒙,藥名。《管子·地員篇》羣藥安生,小辛大蒙。又《易疏》蒙者,微昧闇弱之名。《書·洪範傳》蒙,隂闇也。又《左傳·昭元年》又使圍蒙其先君。《註》欺也。又《左傳·昭十三年》晉人執季孫意如,以幕蒙之。《註》裹也。又《前漢·宣帝紀》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註》冒也。又《·伊訓》具訓于蒙士。《疏》謂蒙稚,𤰞小之稱。又《·秦風》蒙伐有苑。《傳》蒙,討羽也。《箋》畫雜羽之文于伐。又縣名。《史記·老莊列傳》莊子者,蒙人也。《註》地理志,蒙縣屬梁國。又山名。《·禹貢》蒙羽其藝。《疏》蒙山在泰山蒙隂縣西南。《又》蔡蒙旅平。《註》蒙山在蜀郡靑衣縣。又水名。《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註》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又門名。《左傳·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蒙門之外。《註》宋城門。又姓。《風俗通》東蒙主以蒙山爲氏,秦有將軍蒙驁。又《韻會》母總切,音懵。《柳宗元文》鴟夷蒙鴻。《註》二字俱上聲。又《韻補》叶莫江切,音尨。《》狐裘蒙茸。徐邈讀爲厖。《陳琳·大荒賦》帝告我以至順兮,重訊我以童蒙。義混合于宣尼兮,理齊歸于文王。又莫鳳切,音孟。與雺同。《漢書》引《》傳:有蛻蒙霿,上下合也。

22 十:
䓿:《正韻》同菡。

23 十:
𦵨:《集韻》無非切,音微。《說文》薇,𦼾文省作𦵨。

24 十:
蒚:《唐韻》郞擊切,音靂。《爾雅·釋草》蒚,山蒜。又《廣韻》下革切,音覈。《爾雅·釋草》莞,苻蘺。其上,蒚。《玉篇》蒲蒚,謂今蒲頭有臺,臺上有重臺,中出黃卽蒲黃。又曰山蒿也。

25 十:
𦵩:《唐韻》自秋切,音遒。《玉篇》酒液也。《博雅》酒滋液也。亦與糟同。《唐韻古音》《周禮》稻醴淸𦵩。音糟。

26 十:
𦵪:《集韻》測革切,音策。《說文》以榖餧馬置莝中。又色責切,音槭。《玉篇》小言貌。◎按字从攴。《正字通》作䔩,非。

27 十:
蒛:《唐韻》傾雪切,音缺。《玉篇》蒛盆也。詳葐字註。

28 十:
蒜:《唐韻》蘇貫切,音算。《韻會》葷菜也。《古今注》蒜,卵蒜也。俗謂之小蒜。《爾雅翼》大蒜爲葫,小蒜爲蒜。《高士傳》太原閔仲叔者,世稱節士,周黨見其含菽飮水,遺以生蒜。又古以銀蒜押簾。《庾信詩》幔繩金麥穗,簾鉤銀蒜條。《文選·顏延年·侍遊蒜山詩註》蒜山在潤州西二里。《干祿字書》蒜俗亦作䔉。

29 十:
𦵫:《唐韻》蘇各切,音索。《玉篇》草名。

30 十:
蒝:《唐韻》愚袁切,音原。《玉篇》莖葉布也。又《集韻》取絹切,音㸑。草木貌,一曰草名。

31 十:
蒞:《集韻》同莅。

32 十:
蒟:《唐韻》俱雨切《韻會》果羽切,𠀤音矩。《說文》果也。《本草》蒟醬。《南方草木狀》蒟醬,蓽茇也。生於番禺,小而靑,謂之蒟。《左思·蜀都賦註》蒟醬,緣樹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時正靑,長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通志》蒟醬曰浮留。又《本草》蒟蒻一名鬼芋。《酉陽雜俎》蒟蒻,根大如椀,至秋葉滴露,隨滴生苗。又《集韻》權俱切,音劬。又《韻會》俱遇切,音屨。義𠀤同。

33 十:
𦵬:《集韻》存故切,音祚。《篇海》草名。

34 十:
䔀:《玉篇》汝隹切,音捼。薑䔀也。《字彙》通𦵭。

35 十:
𦵭:《集韻》儒隹切,音蕤。本作葰,薑屬。

36 十:
𦵮:《正韻》同薛。

37 十:
蒠:《唐韻》相卽切,音息。《爾雅·釋草》菲,蒠菜。詳菲字註。

38 十:
蒡:《集韻》蒲光切,音旁。《爾雅·釋草》蒡隱荵。見荵字註。又《博雅》繁母,蒡葧也。又《唐韻》薄庚切,音彭。義同。又《廣韻》北朗切,音榜。牛蒡子,藥名。《本草》一名惡,實似蒲萄,核外殼如栗莍。一名䑕黏,一名大力子,一名蝙蝠刺,氣味苦寒無毒。《類篇》作牛𦾭。《唐韻》作𦱘。
考證:〔《爾雅·釋草》隱荵蒡。〕謹照原文改蒡隱荵。

39 十:
𦵯:《唐韻》胡瞎切,音轄。《博雅》䔭𦵯,蘇也。《揚子·方言》蘇,長沙人謂之𦵯。

40 十:
蒢:《唐韻》直魚切《集韻》陳如切,𠀤音除。《爾雅·釋草》蘵,黃蒢。《類篇》葉似酸漿,華小而白,中心黃。江東以爲葅食。又《博雅》菗蒢,地楡也。又蘧蒢。詳蘧字註。
《唐韻》直魚切《集韻》陳如切,𠀤音除。《爾雅·釋草》蘵,黃蒢。《類篇》葉似酸漿,華小而白,中心黃。江東以爲葅食。又《博雅》菗蒢,地楡也。又蘧蒢。詳蘧字註。

41 十:
蒣:《集韻》祥余切,音徐。《篇海》草名。《直音》同藷。

42 十:
蒤:《玉篇》達胡切,音塗。《爾雅·釋草》蒤,虎杖。《註》似紅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本草》一名苦杖。又名斑杖、酸杖、大蟲杖。又《爾雅·釋草》蒤,委葉。《疏》穢草也。

43 十:
蒥:《集韻》力求切,音劉。《玉篇》香草。又《廣韻》蒥荑,藥名。

44 十:
𦵰:《篇海》《正字通》音義𠀤與葘同。○按《集韻》葘俗作𦸜,疑𦵰卽𦸜字之譌也。

45 十:
𦵱:《玉篇》先結切,音屑。《直音》草名。

46 十:
𦵲:《類篇》同𦯈。

47 十:
𦵳:《直音》同菊。

48 十:
蒦:《集韻》屋虢切,音擭。草名。又《韻會》乙却切,音約。《前漢·律歷志》尺者,蒦也。《說文》蒦,度也。

49 十:
䔁:《唐韻》力質切,音栗。草名。《酉陽雜俎》海閒生屈龍,屈龍生容華,容華生䔁,䔁生藻,藻生浮草。

50 十:
𦵴:《集韻》巨列切,音傑。《類篇》草名。

51 十:
𦵵:《唐韻》以周切,音由。《說文》草也。又《集韻》以九切,音酉。與莤同,草名。《玉篇》作𦵵。《集韻》或作𦷿。𦵵字从𨔟作,不从𠧴。

52 十:
𦵶:《集韻》同茿。

53 十:
𦵷:《類篇》居侯切,音姤。積草。《集韻》或作𦾼。

54 十:
蒧:《韻會》多忝切,音點。《類篇》人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蒧,公西蒧,奚容蒧。《註》蒧音點。又《直音》草名。

55 十:
𦵸:《唐韻》《集韻》𠀤古幸切,音耿。《玉篇》芋莖也。《博雅》芋莖謂之𦵸。

56 十:
蒨:《唐韻》倉甸切,音倩。草盛貌。《左思·吳都賦》夏曄冬蒨。《湛方生·稻苗讚》蒨蒨嘉穀。又鮮明貌。《束皙·補白華詩》蒨蒨士子。又《儀禮·士冠禮註》齊人名蒨爲韎韐。又木名。《山海經》敖岸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郭註》說者曰:蒨、舉,皆木名也。《集韻》又與𦵻、茜通。

57 十:
䔂:《唐韻》阻史切,音滓。《說文》羹菜也。

58 十:
䔃:《唐韻》則古切,音祖。《說文》菜也。

59 十:
蒩:《唐韻》則吾切《正韻》宗蘇切,𠀤音租。《周禮·地官·鄕師》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註》鄭大夫謂祭前籍也。詳苴字註。又草名。《後漢·馬融傳》茈箕芸蒩。《註》《廣雅》云:蕺,蒩也,其根似茅根,可食。又《左思·蜀都賦》樊以蒩圃。《註》蒩亦名土茄,葉覆地而生,亦可食,人饑則以繼糧。又《集韻》子余切,音沮。《廣韻》則古切,音祖。義𠀤同。又《字彙補》子侯切,音緅。《周禮·春官·司巫》蒩館,劉昌宗讀鄒。又《集韻》音義與藉同。

60 十:
蒪:《唐韻》匹各切,音粕。蒪苴,大蘘荷名。《楚辭·大招》膾苴蒪只。《註》雜用膾炙,切蘘荷以爲香。又《集韻》匹沃切,音砲。義同。

61 十:
蒫:《唐韻》酢何切,音瘥。《爾雅·釋草》蒫,薺實。《急就篇註》薺,甘菜也,其實名蒫。又《集韻》咨斜切,音嗟。義同。

62 十:
蒬:《唐韻》於袁切,音冤。《說文》棘蒬也。《爾雅·釋草》葽繞,棘蒬。《註》今遠志也。又《集韻》與薳同。

63 十:
𦵹:《集韻》與菼同。

64 十:
蒭:《六書正譌》芻俗作蒭。

65 十:
𦵺:《玉篇》古文䓠字。註見八畫。

66 十:
蒮:《唐韻》余六切,音育。《爾雅·釋草》蒮,山韭。《疏》韭生山中者名蒮。又通薁。《王應麟·詩攷》六月食鬱及蒮。出《韓詩》及《爾雅疏》。又《唐韻古音》引《》食鬱及蒮,叶去聲,音奧,統下菽、棗、稻爲一韻。

67 十:
蒯:《唐韻》苦怪切,音喟。《左傳·成九年》雖有絲麻,無棄菅蒯。正義:蒯與菅連,亦菅之類。《儀禮·喪服傳疏》屨者藨蒯之菲也。《禮·玉藻》《註》蒯席澀,便于洗足也。《張衡·西京賦》草則葴莎菅蒯。《註》蒯草中爲索。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三年》攻蒯,蒯潰。《註》河南縣蒯鄕是也。又姓。《前漢·蒯通傳》蒯通,范陽人。又蒯緱。《史記·孟嘗君傳註》蒯緱,把劒之物,謂以劒繩纏之。又《韻補》苦對切,音塊。引《左傳》叶雖有姬姜,無棄蕉萃韻。又《索隱·蒯成侯緤註》引《三蒼》,音裴。
考證:〔《左傳·成八年》雖有絲麻,無棄菅蒯。《註》毛詩疏曰,菅與蒯連,亦菅之類。〕謹照原文八年改九年。註毛詩疏曰改正義。菅與蒯改蒯與菅。〔《註》蒯席〕謹按此玉藻註非喪服註,註上增禮玉藻三字。

68 十:
蒰:《集韻》蒲官切,音盤。《類篇》草名。

69 十:
𦵻:《集韻》同茜。

70 十:
𦵼:《集韻》具運切,音郡。芝屬。

71 十:
𦵽:《集韻》戸廣切,音愰。《類篇》草名。又虎晃切,音怳。義同。

72 十:
𦵾:《集韻》資昔切,音積。《類篇》草名。

73 十:
䔄:《唐韻》弋照切,音燿。兔絲也。又《山海經》姑媱之山,女尸化爲䔄草。又《集韻》餘招切,音遙。《玉篇》䔄,蒲葉也。或作𦾾。

74 十:
𦵿:《唐韻》芳武切,音撫。𦵿草。《集韻》𦵿𦺗。草名。魚薺也。

75 十:
䔅:《集韻》居何切,音哥。䔅母,草名。出嶺南。《齊民要術》䔅母,樹皮有蓋,狀似栟櫚,但脃不中用,南人名其實爲䔅。

76 十:
蒱:《唐韻》薄胡切《韻會》蓬晡切,𠀤音匍。《類篇》樗蒱,戲也。《晉書·陶侃傳》樗蒱者,牧豬奴戲耳。又《韻會》通蒲。《荀子·不苟篇》柔從若蒱葦。

77 十:
蒲:《唐韻》薄胡切。水草,可以爲席。《禮·玉藻》連用湯履蒲席。《釋名》蒲,草也。《周禮·天官·醢人》深蒲。《·大雅》維筍及蒲。《後漢·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又《·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蒲。《陸璣疏》蒲柳有兩種,皮正靑者曰小楊,其一種皮紅者曰大楊。又《周禮·春官》男執蒲璧。《註》或以蒲爲瑑飾。又《禮·明堂位》周以蒲勺。《註》蒲謂合蒲,當刻勺爲蒲頭,其口微開如蒲草。又《釋名》草圓屋曰蒲。蒲,敷也。又人名。《華陽國志》望帝更名蒲𤰞。《高士傳》蒲衣,舜時賢人。《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又地名。《春秋·桓三年》齊侯、衞侯胥命于蒲。又水名。《水經注》河水又南,合蒲水。又山名。《史記·封禪書》有蒲山。又臺名。《述異記》東海上有蒲臺,秦王至此縈蒲繫馬。又姓。《十六國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長,時人異之,謂之蒲家。又《韻會》通蒱。《馬融·樗蒲賦》道德旣備,好此樗蒲。又通匍。《左傳·昭十三年》懷錦、奉壺、飮冰,以蒲伏焉。又《類篇》傍各切。與薄通,蒲姑,地名。《竹書紀年》太戊城蒲姑。又去聲,蒲萄,果名。《芥隱筆記》樂天詩: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又叶頗五切,音浦。《韻補》《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弦蒲,鄭氏讀上聲,《》不流束蒲,叶下戍許。
考證:〔《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功,亦勿能加也。〕謹照原文功改巧。勿改弗。

78 十:
䔆:《集韻》陵之切,音釐。《篇海》豆名,可食。《正字通》俗薶字。

79 十:
蒳:《唐韻》奴荅切,音納。香草。《左思·吳都賦》草則藿蒳、豆蔲。《註》蒳,草樹也,葉如栟櫚而小,採其葉隂乾之,幷雞舌香食,益美。又《齊民要術》山㯽榔,一名蒳子。又芥蒳,香名。

80 十:
蒴:《唐韻》所角切,音朔。《玉篇》蒴藋,藥也。《本草》每枝五葉,子初靑如綠豆顆,每朶如盞面大,生一二百子,十月熟。

81 十:
蒵:《唐韻》胡雞切,音奚。《玉篇》草也。《爾雅·釋草》蘩,兔蒵。又《集韻》戸禮切,音䏿。屧蒵也。《南史·虞玩之傳》玩之爲少府,猶躡屐造席,高帝取屐視之,訛黑斜銳蒵斷以芒接之。

82 十:
蒶:《集韻》符分切,音墳。《類篇》蒶薀,蘊積也。《王褒·九懷》蒶蘊兮𪑛黑。

83 十:
蒷:《集韻》同蕓。

84 十:
蒸:《唐韻》煑仍切,音烝。《說文》折麻中榦也。《·小雅》以薪以蒸。《箋》麤曰薪,細曰蒸。《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外內饔之事。《疏》自然小者曰蒸也。又衆也。《·大雅》天生蒸民。又地名。《吳越春秋》吳王召公孫聖,使門人提之蒸丘。又通烝。《爾雅·釋天》冬祭曰蒸。《註》進品物也。又《類篇》諸應切,音證。氣之上達也。《列子註》溫蒸同乎炎火,音去聲。《潘尼·苦雨賦》氣觸石而結蒸,雲膚合而仰浮。《羣經音辨》蒸,經典蒸祭之蒸多去草,以此爲薪蒸。
考證:〔《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內外饔之事。《註》自然小者曰蒸也。〕謹照原文内外改外内。註改疏。

85 十:
䕄:《唐韻》煑仍切,音烝。葅也。《類篇》博雅云:䕄,謂之𦼬。《集韻》作䕄。𧗆字从𦭕,作𦭕下皿。

86 十:
𦶀:《集韻》汪胡切,音烏。《類篇》𦶀蓲,荻也。

87 十:
蒹:《唐韻》古甜切《正韻》古嫌切,𠀤音兼。《說文》雚之未秀者。《·秦風》蒹葭蒼蒼。《傳》蒹,薕也。《疏》似雚而細,高數尺。陸璣云:水草,堅實,牛食之令牛肥强,靑、徐州人謂之蒹。
考證:〔《·秦風》蒹葭蒼蒼。《疏》靑徐州人謂之簾。〕謹照原文簾改蒹。

88 十:
蒺:《唐韻》秦悉切,音疾。《韻會》蒺䔧,藥草。《本草》蒺,疾也。其刺傷人甚疾而利也。

89 十:
蒻:《唐韻》而灼切,音弱。《說文》蒲子,可以爲平席。《徐曰》按蒻蒲下入泥,白處卽根,上初生萌葉時殼也。《·顧命》敷重底席。《註》底,蒻苹也。又蒟蒻,菜名。《左思·蜀都賦》其圃則有蒟蒻茱萸。《註》蒻,草也。《古今註》揚州人謂蒻爲班杖,不知食之。又《集韻》昵角切,音搦。𦯏蒻,豆也。

90 十:
𦶁:《唐韻》古文蕡字。註見十二畫。

91 十:
𦶂:《集韻》乙及切,音浥。《玉篇》𦶂𦮾,草名。又《類篇》草密貌。

92 十:
𦶃:《玉篇》同𦱔。

93 十:
蒼:〔古文〕𡶍𦭆《唐韻》七岡切《正韻》千剛切,𠀤音倉。《說文》草色也。《易·說卦傳》震爲蒼筤竹。《臨川吳氏註》蒼,深靑色。《·王風》悠悠蒼天。《禮·玉藻》大夫佩水蒼玉。《疏》似水之蒼而雜有文。又《博雅》茂也。《·益稷篇》至于海隅蒼生。《傳》蒼蒼然生草木。又老也。《·秦風》蒹葭蒼蒼。《釋文》物老之狀。又《前漢·陳勝傳》蒼頭。《註》士卒靑帛巾。又《綱目集覽》蒼黃,急遽貌。又姓。《通志·氏族略》蒼氏。《註》《風俗通》云:八愷,蒼舒之後。又《韻會》采朗切,倉上聲。莽蒼,寒狀。一曰近郊之色。《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飡而反。《唐書·韋述傳》蒼卒犇逼。《白居易詩》寒銷春蒼茫。亦作倉。《禮·月令》駕倉龍,服倉玉。《史記·蕭望之傳》倉頭廬兒。《直音》作蒼。蒼字从艸作。
考證:〔《書·益稷謨》至于海隅蒼生。〕謹照益稷不稱謨,謨改篇。

94 十:
𦶄:《唐韻》奴結切,音捏。《篇海》菜似蒜,生水中。《玉篇》作𦵐。《集韻》作𦯖。

95 十:
蒽:《集韻》烏痕切,音恩。草名。出日南。

96 十:
䔇:《集韻》《韻會》𠀤去幾切,音豈。《玉篇》菜似蕨,生水中。《齊民要術》《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有雲夢之䔇。又《正韻》胡對切,音匯。義同。又《集韻》魚開切,音皚。乾菜。

97 十:
蒾:《集韻》緜批切,音迷。莢蒾,草名。《詩疏》一名挈橀。《本草》一名羿先,葉似楡,子兩兩相對。詳莢字註。

98 十:
𦶅:《類篇》曩亥切,音乃。草名。

99 十:
𦶆:《類篇》同莥。

100 十:
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高切,好平聲。《說文》菣也。《·小雅》食野之蒿。《傳》蒿,菣也。《禮·月令註》蒿亦蓬蕭之屬。《爾雅·釋草》蘩之醜,秋爲蒿。《註》春時各有種名,至秋老成,通呼爲蒿。《陸佃·詩疏》蒿,草之高者。又焄蒿,氣蒸出貌。《禮·祭義》其氣發揚于上,爲昭明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又耗也。《楚語》使民蒿焉。又《莊子·騈拇篇》今之君子蒿目而憂世之患。《註》蒿易棲塵,喩君子眯眼塵中也。又地名。《穀梁傳·桓十五年》公會齊侯于蒿。又姓。《通志·氏族略》蒿氏。《註》見《姓苑》。又《韻會》呼侯切,讀齁。《易林》堅冰黃鳥,常哀悲愁。不見白粒,但見藜蒿。又《篇海》與藳同。◎按蒿名類甚多,《正字通》載簍蒿、薌蒿等,今皆刪去。詳蔞、薌等本字註。

101 十:
蓀:《唐韻》思渾切《正韻》蘇昆切,𠀤音孫。《玉篇》香草也。《楚辭·九歌》蓀橈兮蘭旌。《司馬相如·上林賦》葴蔣若蓀。《韻會》陶隱居云:溪蓀,極似石菖蒲,而葉無脊。《集韻》或作䕖,或作荃。《類篇》又作𦺈、𧂍。

102 十:
𦶇:《集韻》乳勇切,音宂。《玉篇》𦺑𦶇,草亂貌。又《字彙補》人遠切,音軟。《武夷幔亭記》𦶇卽水苔也。

103 十:
𦶈:《唐韻》他酣切,音耼。《玉篇》蔥也。又《集韻》那含切,音南。草名。《博雅》藜蘆,蔥𦶈也。

104 十:
𦶉:《直音》同茈。

105 十:
蓁:《唐韻》《正韻》側詵切《集韻》《韻會》緇詵切,𠀤音臻。《說文》草盛貌。《·周南》其葉蓁蓁。又積聚之貌。《楚辭·招䰟》蝮蛇蓁蓁。又水名。《水經注》蓁水發源蓁谷。又《集韻》資辛切,音津。首戴物貌。《爾雅·釋訓》蓁蓁,戴也。又鋤臻切。與榛通。木叢生也。或作𦳳。

106 十:
蓂:《唐韻》莫經切,音冥。蓂莢,瑞草。堯時生于庭。《玉篇》曆得其分度則蓂莢生于階,月一日一莢生,十六日一莢落。又思蓂子,藥名。《炮炙論》思蓂子,味苦,煎之有涎。又《廣韻》《正韻》𠀤莫狄切,音覓。《爾雅·釋草》菥蓂,大薺。《張衡·南都賦》菥蓂竽瓜。

107 十:
蓃:《集韻》疎鳩切,音蒐。蓃莍,椒子聚生成房貌。又與藪通。又《類篇》雙雛切。義同。

108 十:
蓄:《唐韻》丑六切《集韻》敕六切,𠀤音矗。積也。《篇海》聚也,藏也。《·邶風》我有旨蓄,亦以禦冬。《箋》蓄,聚美菜。又《晉語》蓄力一紀,可以遠矣。《註》蓄,養也。又《廣韻》許六切,音荲。義同。《韻會》或作稸。《集韻》或作𧁖、𧁃。又《通志·六書略》通作畜。畜,田畜也,而爲畜聚之畜,借音不借義。◎按《廣韻》《集韻》俱云:蓄,冬菜。而《正字通》以爲𦬒蹄菜,非是。

109 十:
𦶊:《集韻》傍丁切,音竮。水中浮草。《正字通》俗蓱字。

110 十:
蓅:《集韻》力求切,音流。菜名。

111 十:
蓆:《唐韻》祥易切《韻會》《正韻》祥亦切,𠀤音夕。《說文》廣多也。《爾雅·釋詁》蓆,大也。《·鄭風》緇衣之蓆兮。又《王應麟·詩攷》蓆,儲也。又蓆具草。《述異記》一名塞路,生北方。古詩云:千里蓆具草。又與薦席之席通。又《毛詩·古音考》音芍,叶敝予。又改作兮韻。

112 十:
蓇:《唐韻》《類篇》𠀤古忽切,音骨。《玉篇》不實草。《山海經》嶓冢之山有草焉,黑華而不實,名曰蓇容,食之使人無子。

113 十:
蓈:《集韻》盧當切,音郞。《說文》禾粟之米生而不成者謂之蕫蓈。或作稂。

114 十:
蓉:《唐韻》《集韻》𠀤餘封切,音容。《說文》芙蓉也。《屈原·離騷》集芙蓉以爲裳。《註》芙蓉,蓮華也。又《韻會》木芙蓉,一名拒霜花,一名木蓮。又《韻補》于方切,音王。《徐幹·七喩》懸明珠于長韜,燭宵夜而爲陽。元鬢擬于元霧,豔色過乎芙蓉。

115 十:
𦶋:《唐韻》式戰切,音扇。《類篇》鬼𦶋,草名。

116 十:
蓊:《唐韻》《正韻》𠀤烏紅切,音翁。《博雅》蓊薹也。《韻會》草華之莖,細葉叢出者爲蓊薹。又《集韻》鄔孔切,翁上聲。蓊鬰,草木盛貌。《張衡·西京賦》鬱蓊薆薱。又《韻會》草名。可染黃。又《韻補》烏光切,音汪。《道藏歌》司命保算,丹書南昌。解枝七元,腐骨更蓊。

117 十:
䔈:《集韻》古送切,音貢。《類篇》草木子叢生貌。

118 十:
蓋:〔古文〕𤇁《唐韻》古太切《韻會》居太切,𠀤音匄。苫也。《左傳·襄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註》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爲蓋。又掩也。《·蔡仲之命》爾尚蓋前人之愆。又覆也。《關尹子·八籌篇》其高無蓋。又車蓋。《周禮·冬官考工記》輸人爲蓋以象天,崇十尺。又語辭。《·小雅》謂天蓋高,謂地蓋厚。又《廣韻》胡𦡳切,音盍。亦苫蓋也。《集韻》靑齊人謂蒲席曰蒲蓋。又通盍,何不也。《禮·檀弓》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又《正韻》古沓切。地名。《孟子》王使蓋,大夫王驩爲輔行。《註》蓋,齊下邑也。《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蓋。又姓。《前漢·曹參傳》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又蓋寬饒,字次公,魏郡人。又《韻補》居氣切,叶音旣。《宋玉·高唐賦》蜺爲旌,翠爲蓋,風起而止,千里而逝。

119 十:
蓌:《集韻》《韻會》𠀤祖臥切,音挫。《禮·曲禮》介者不拜,爲其拜而蓌拜。《註》蓌拜失容節,猶詐也。又《禮疏》側駕切,音詐。《韻會》助駕切,音乍。《集韻》祖對切,音晬。義𠀤同。

120 十:
䔉:《集韻》郞狄切,音歷。《類篇》草木疎貌。又《玉篇》俗蒜字。

121 十:
蓍:〔古文〕𦮂《唐韻》式之切《正韻》申之切,𠀤音尸。《·曹風》浸彼苞蓍。《傳》蓍草也。《說文》蒿屬,《》以爲數。天子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白虎通》蓍之言耆也,陽之老也。《易·繫辭》蓍之德,圓而神。《韓詩外傳》孔子出遊,婦人中澤而哭,孔子問焉,曰:鄕者刈蓍薪,亡我蓍簪。又《集韻》蒸夷切,音脂。義同。

122 十:
蓎:《唐韻》徒郞切,音唐。草名。《廣韻》蓎、蒙,女蘿。《爾雅》作唐。

123 十:
𦶌:《唐韻》都聊切,音凋。《玉篇》𦶌葫,茭實。

124 十:
蓏:《唐韻》郞果切,音裸。《易·說卦傳》艮爲果蓏。《周禮·天官·甸師》共野果蓏之屬。《前漢·食貨志註》應劭曰:木實曰果,草實曰蓏。張宴曰:有核曰果,無核曰蓏。臣瓚曰:木上曰果,地上曰蓏。《晉書·天文志》織女星主果蓏。

125 十:
𦶍:《唐韻》其立切《集韻》極入切,𠀤音及。《博雅》冬瓜,𦶍也。

126 十:
蓐:《唐韻》而蜀切《韻會》如欲切,𠀤音辱。《說文》陳草復生繁縟也。又《篇海》猶蠶蔟也。又薦也。《禮·少儀》《註》:茵著,蓐也。《爾雅·釋器》蓐謂之兹。《註》《公羊傳》屬負兹。兹者,蓐席也。又馬藉草曰蓐。《周禮·夏官·圉師》春除蓐釁廄,始牧。《註》蓐,馬兹也。馬旣出而除之。又《博雅》厚也。又《禮·月令》孟秋,其神蓐收。《左傳註》秋物摧蓐而可收也。又國名。《左傳·昭元年》沈、姒、蓐、黃。《註》四國臺駘之後。又姓。見《氏族畧》。
考證:〔《禮·少儀》茵者蓐也。〕謹照原文少儀下增註字。者改著。

127 十:
蓑:〔古文〕𠱗𡔤《唐韻》蘇和切,音莎。《玉篇》草衣也。《·小雅》何蓑何笠。《傳》蓑所以備雨。又《韻會》覆也。《公羊傳·定元年》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註》不以蓑苫城也。又《唐韻古音》初危切,音摧。《郭璞·山海經註》蓑,辟雨之衣也,音催。又《集韻》蘇回切,音毸。華蘂下垂貌。《張衡·南都賦》敷華蘂之蓑蓑。又蘇煎切,音暹。《郭璞·山海經贊》江疑所居,風雲是潛。獸有獓𤝱,毛如披蓑。

128 十:
蓒:《唐韻》《集韻》𠀤虛言切,音掀。蓒芋,𦳷草也。《爾雅》作軒。

129 十:
蓓:《唐韻》薄亥切,音倍。蓓蕾,始華也。又《玉篇》黃蓓,草名。又部凂切,音琲。義同。

130 十:
𦶎:《唐韻》火媧切《集韻》火鼃切,𠀤音嗝。舛雜之貌。又苦乖切,音咼。不正也。又苦瓜切。同𠇗。

131 十:
𦶏:《唐韻》徒猥切。陮上聲。草也。

132 十:
𦶐:《唐韻》丘隴切,音恐。《博雅》𦶐萃,䕞𦿆也。又《集韻》欺用切。義同。

133 十:
𦶑:《唐韻》吐盍切,音榻。草名。可作布。

134 十:
𦶒:《集韻》同菏。

135 十:
𦶓:《集韻》同蕻。

136 十:
𦶔:《集韻》同葋。

137 十:
蓔:《集韻》以紹切,音苭。草貌。又《類篇》與䅵同。

138 十:
𦶕:《集韻》商居切,音舒。草也。

139 十:
𦶖:《集韻》同虆。

140 十:
𦶗:《集韻》同菊。

141 十:
𦶘:《玉篇》古文菤字。註詳八畫。

142 十:
𦶙:《集韻》胡登切,音恆。𦶙山,藥草。

143 十:
蓕:《集韻》涓惠切,音桂。草名。

144 十:
𦶚:《類篇》府吻切,音粉。草名。

145 十:
𦶛:《說文》𦱤本字。

URN: ctp:kangxi-zidian/1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