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五》

電子圖書館
1 五:
苐:《集韻》《正韻》𠀤與𦯔同。又複姓。《通志·氏族略》不苐氏,子姓也。《正字通》《篇海》俗誤作次第之第,非。《韻會》第,但也。亦作弟。《字彙》作苐,非。

2 五:
𦬷:《集韻》與䔂同。

3 五:
苑:《唐韻》《正韻》於阮切《集韻》《韻會》委遠切,𠀤音婉。《說文》所以養禽獸也。《周禮·地官·囿人疏》古謂之囿,漢謂之苑。《前漢·高帝紀》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註》養禽獸曰苑。《白虎通》苑囿所以在東方,謂養萬物。東方,物所生也。又縣名。《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高苑侯丙倩。《索隱註》縣屬千乗。又善苑,國名。見《洞冥記》。又《莊子·天地篇》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濵。《註》苑風,扶搖大風也。又書名,如《文苑》《類苑》》《藝苑》《說苑》之類。又宮室名。如內苑、禁苑、西苑、南苑之類。又星名。《史記·天官書》句曲九星,二曰天苑。又藥名。蕀苑,遠志也。見《博雅》。又《集韻》《韻會》𠀤紆願切,音怨。《周禮·地官》禁山之爲苑。劉昌宗讀去聲。《左思·吳都賦》遭藪爲圃,値林爲苑。異荂蓲蘛,夏曄冬蒨。又《類篇》于袁切,音鴛。人姓。《左傳》苑何忌,齊大夫。《魏志》渤海苑康。又音鬱。《·小雅》我心苑結。《箋》苑,猶屈也,積也。《釋文》音鬱。又《正韻》委粉切,讀如蘊。義同。又苑、菀互通。《前漢·百官表》牧師菀令。《晉語》人皆集于苑。又《韻補》叶音氳。《·秦風》蒙伐有苑。《註》苑,文貌,讀平聲,叶上羣韻。
考證:〔《·小雅》我心苑結。《傳》苑,猶屈也,積也。《箋註》讀鬱。〕謹照原文傳改箋。箋註讀鬱改釋文音鬱。

4 五:
䒦:《唐韻》匹凡切,音𧦟。《說文》草浮水中貌。又《廣韻》孚梵切,音泛。義同

5 五:
苒:《唐韻》《集韻》《類篇》𠀤而琰切,音冉。草盛貌。又荏苒,猶展轉也。見荏字註。

6 五:
苓:《唐韻》《集韻》《韻會》𠀤郞丁切,音靈。《說文》卷耳也。《爾雅·釋草》菤耳,苓耳也。《註》卷耳形似䑕耳,叢生如盤。《陸璣疏》可煑爲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璫。幽州謂之爵耳。《博雅》苓耳,枲耳也。又《·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傳》苓,大苦也。又茯苓,藥名。《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魏志》潁川郤儉,能辟穀餌茯苓。又豬苓。《本草註》其塊黑,似豬矢,故名。《韓愈·進學解》是猶昌陽引年,而進以狶苓也。又地名。《晉書·地理志》扶苓縣,屬九德郡。又通零。《說文》草曰苓,木曰落。又《集韻》靈年切,音蓮。草名。《枚乗·七發》蔓草芳苓。《註》古蓮字。《韻會》亦作蘦。又作䕘。

7 五:
苔:《唐韻》徒哀切《韻會》《正韻》堂來切,𠀤音臺。蘚也。《淮南子註》靑苔,水垢也。《陸龜蒙·苔賦》高有瓦苔,𤰞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髮,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釐。《述異記》苔,又名重錢,呼爲宣蘚,南人呼爲姤草。《集韻》亦作菭。

8 五:
苕:《唐韻》徒聊切《集韻》《正韻》田聊切,𠀤音迢。《·陳風》邛有旨苕。《疏》苕苕,饒也。幽州人謂之翹,夏生,莖如勞豆而細,葉似蒺藜而靑,其莖綠色,可生食,如小豆藿。又《·小雅》《苕之華》芸其黃矣。《註》陵苕,一名䑕尾,生下濕水中,七八月中花紫,似今紫草花,可染皁,煑以沐髮卽黑。又《爾雅·釋草》連,異翹。《註》一名連苕。又水名。《山海經》龍首之山,苕水出焉。又苕苕,高貌。《水經注》虎牢臨河,苕苕孤上。《張衡·西京賦》壯亭亭以苕苕。又《·苕之華》,徐邈讀作時饒切,同軺。

9 五:
苖:《唐韻》徒歷切《集韻》亭歷切,𠀤音翟。《爾雅·釋草》苖,蓚。《類篇》羊蹄草也。又《玉篇》丑六切,音蓄。《廣韻》他歷切,音惕。義𠀤同。《爾雅·釋草》苖,蓨。
考證:〔《爾雅·釋草》苖修。〕謹照原文苖修改苖蓚。

10 五:
苗:〔古文〕𡩈《唐韻》武儦切《集韻》《韻會》《正韻》眉鑣切,𠀤音描。《說文》草生于田者,榖曰苗。凡草初生亦曰苗。《·王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魏風》碩䑕碩䑕,無食我苗。《註》嘉穀也。又《爾雅·釋天》夏獵曰苗。《註》爲苗除害也。《·小雅》之子于苗,𨕖徒囂囂。又《·舜典》𥨥三苗于三危。《史記·夏本紀註》《神異經》: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爲人饕餮,淫𨓜無理,名曰苗民。又《博雅》衆也。《後漢·鄧皇后紀》損膳解驂,以贍黎苗。又胤也。《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後漢·𡨥恂傳》功臣苗緒。又地名。《左傳·襄二十六年》晉人與之苗。《註》苗,晉地。又山名。《淮南子·修務訓》苗山之鋌。《註》苗山,利金所出也。又姓。《晉語》苗棼皇,晉大夫。又《韻補》眉彪切,音繆。《韓愈·楚國夫人墓銘》高陵相漢,義以家酬。遷于南陽,始自郞苗。

11 五:
苘:《唐韻》口迥切,音褧。《玉篇》與檾同。《類篇》枲屬。《正字通》俗作䔛。

12 五:
苙:《韻會》《正韻》𠀤力入切,音立。《揚子·方言》苙,圂也。《郭註》謂蘭圂也。《孟子》旣入其苙。又《廣韻》其立切,音及。艸名。《博雅》白苙,𦬖薋也。《集韻》藥艸,白芷也。亦作芨。

13 五:
苚:《集韻》余頌切,音用。《直音》草名。

14 五:
苛:《集韻》《韻會》《正韻》𠀤寒歌切,音何。《說文》小草也。又《廣韻》政煩也。《禮·檀弓》苛政猛于虎。《前漢·高帝紀》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師古註》苛,細也。又《禮·內則》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爾雅·釋言》苛,妎也。《註》煩苛者,多疾妎。又《周禮·春官·世婦》大喪,比外內命婦之朝,莫哭不敬者,而苛罰之。《註》苛,譴也。又《晉語》朝夕苛我邊鄙。《註》苛,擾也。又《素問》苛疾不生。《註》苛,重也。又《揚子·方言》苛,怒也。又姓。《正字通》漢苛異。又上聲。《類篇》下可切,音荷。急也。又《集韻》虎何切《羣經音辨》呼多切,𠀤音呵。苛察也。《鄭康成·說禮》司關掌苛察姦人。《前漢·王莽傳》大司空士夜過奉常亭,亭長苛之。又《集韻》黑嗟切。義同。

15 五:
䒧:《唐韻》去魚切,音祛。草器。又丘倨切,音去。草名。《類篇》作𦳰。

16 五:
苜:《唐韻》《集韻》莫六切《正韻》莫卜切,𠀤音牧。《本草》苜蓿,一名牧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史記·大宛列傳》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肥饒地。《西京雜記》苜蓿,一名懷風,時人謂之光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述異記》張騫苜蓿,今在洛中。《韓愈詩》萄苜从大漠。《漢書》作目宿。又《博雅》水苜,𦸚也。

17 五:
苝:《唐韻》《玉篇》𠀤蒲昧切,音佩。《集韻》山䪥也。

18 五:
苞:《唐韻》布交切《集韻》《韻會》班交切,𠀤音包。《說文》草也,南陽以爲麤履。《司馬相如·子虛賦》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註》苞,藨也。《漢書註》卽今所用作席者。又本也。《易·否卦》繫于苞桑。《疏》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商頌》苞有三蘖。又草木叢生也。《爾雅疏》物叢生曰苞,齊人名曰槇。又通包。《儀禮·旣夕》苞二。《註》所以裹羊豕之肉。《子貢·詩傳》朋友相贈賦木瓜,子曰:見苞苴之禮焉。又《韻補》逋侯切,音近褒。《·大雅》如山之苞。叶下流韻。《揚子·太𤣥經》蒼水維流,厥美可以達于瓜苞。又上聲。《·大雅》實方實苞。叶下好韻。又《集韻》蒲交切。同匏。瓠也。又被表切,音殍。與藨同。◎按《郭忠恕·佩觿集》草名之苞,不當通厥包之包。苞,平表反。包,班交反。截然爲二。然經典俱通用,今仍舊。
考證:〔子夏《詩傳》朋友相贈賦木瓜,子曰,見苞苴之禮焉。〕謹按詩傳是子貢作,今据改子貢。

19 五:
苟:〔古文〕𠷜《唐韻》《廣韻》古厚切《集韻》《類篇》《正韻》舉后切,𠀤音垢。《說文》草也。又誠也。《魯語》夫苟中心圖民,知雖不及,必將至焉。又且也。《晏子·雜上篇》行廉不爲苟得,道義不爲苟合。又但也。《揚子·法言》非苟知之。又《韓詩外傳》指緣謬辭謂之苟。又磯名。《水經注》苟磯,亦曰南陽磯。又姓。《廣韻》漢有苟參。《急就篇》苟貞夫。《註》苟,草名也。所居饒之,因以爲氏。又《集韻》居侯切,音鉤。苟吻,草名。又《類篇》果羽切。《唐韻古音》讀矩。《蔡邕·述行賦》登高斯賦,義有取兮。則善戒惡,豈云苟兮。翩翩獨征,無疇與兮。

20 五:
苠:《集韻》眉貧切,音旻。竹膚。又《類篇》衆多貌。《揚子·太𤣥經》天穹窿而周乎下,地旁薄而向乎上,人苠苠而處乎中。亦作𦳜。《急就篇》牡蒙,一名黃𦳜。

21 五:
苡:《唐韻》羊己切《韻會》《正韻》養里切,𠀤音以。《玉篇》芣苡,草名。又《廣韻》薏苡,蓮實。《本草》薏苡仁,開紅白花,結實靑白色,形似珠而稍長。一名回回米,又呼西番蜀林,俗名草珠鬼。《吳越春秋》有莘氏之女,得薏苡而吞之,生禹。《後漢·馬援傳》南方薏苡實大,援軍還,載之一車,有譖之者以爲所載皆明珠。又《集韻》象齒切,音似。義同。又《類篇》烏禾切。婆苡、室韋,皆北狄別種名。

22 五:
苢:苡本字。

23 五:
苣:《唐韻》其呂切《集韻》《正韻》臼許切,𠀤音巨。《說文》束葦燒也。今俗別作炬,非是。《後漢·皇甫規傳》束苣乗城。又《唐書·車服志》凡天子之車五路,金鳳翅,畫苣文鳥獸。又《玉篇》苣藤,胡麻也。《曹唐·遊仙詩》喫盡溪頭苣蕂花。又《本草》萵苣,見萵字註。又白苣,似萵苣,葉有白毛,氣味苦寒。又苦菜,一名苦苣。《韻會》野生曰褊苣。《杜甫詩》苦苣刺如針。《註》卽野苣也。

24 五:
苤:《集韻》攀悲切,音丕。草木花盛貌。《正字通》同芣,非。

25 五:
若:〔古文〕𦱡𦱶𧁇《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𠀤音弱。《說文》若,擇菜也。又《玉篇》杜若,香草。《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又順也。《·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小雅》曾孫是若。又汝也。《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又如也。《·盤庚》若網在綱。又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又語辭。《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之辭也。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註》若者,豫及之辭也。又若若,垂貌。《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註》若,海神。又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又若木。《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楚辭·天問》若華何光。《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又水名。《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又姓。《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柳宗元文》蘭若眞公。《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𤰞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26 五:
苦:《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𠀤音䇢。《說文》大苦,苓也。《·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傳》苦,苦菜也。陸璣云: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自註》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又味也。《·洪範》炎上作苦。《·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又《集韻》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又患也。《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𨂂盭。又《類篇》急也。又《博雅》悵也。又《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爲快,猶以臭爲香,治爲亂,反覆用之也。又去聲。《正韻》苦故切,音庫。困也。《西溪叢語》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又姓。大夫苦成,見《國語》。又《通志·氏族略》漢有會稽太守苦灼。又果五切,音古。惡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辨其苦良。《註》謂分別縑白之麤細。《齊語》辨其功苦。《註》功,牢也。苦,脃也。《史記·五帝紀》河濵器皆不苦窳。《註》苦,麤也。又音怙。地名。《史記·老莊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義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艸作。

27 五:
苧:《唐韻》直呂切《集韻》丈呂切,𠀤音佇。草名。可爲繩。《張衡·南都賦》其草則藨苧薠莞。《王褒·僮約》多取蒲苧,益作繩索。《本草》取苧根和米粉爲餠禦饑,味甘美。又苧蘿,山名。《吳越春秋》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又《集韻》陳如切,音除。義同。又通作紵。《·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漚紵。《註》苧同。亦作芧。
考證:〔《張衡·南都賦》其草則藨苧蘋莞。〕謹照原文蘋莞改薠莞。

28 五:
苨:《唐韻》奴禮切《集韻》乃禮切,𠀤音禰。《爾雅·釋草》苨,菧苨。《註》薺苨也。《劉勰·新論》愚與直相像,若薺苨之亂人參。又通作泥。《·大雅》維葉泥泥。《釋文》張揖作苨苨。《博雅》苨苨,茂盛也。
考證:〔《·大雅》維葉泥泥。《疏》張揖作苨苨。〕謹照原文疏改釋文。

29 五:
苩:《集韻》同葩。又薄陌切,音白。《韻會》姓也,百濟有苩氏。

30 五:
苪:《唐韻》兵永切,音丙。《玉篇》明著也。

31 五:
苫:《唐韻》失廉切《集韻》《韻會》《正韻》詩廉切,𠀤音痁。《玉篇》以草覆屋。《爾雅·釋器》白蓋謂之苫。《註》白茅苫,今江東呼爲蓋。《通鑑》被苫而耕。《胡三省註》被苫於身,以蔽雨也。又凶服者,以爲覆席。《禮·檀弓》寢苫枕干。《儀禮·喪服傳》居倚廬,寢苫。《註》寢苫者,哀親之在草。又姓。《通志·氏族略》魯大夫苫夷之後也。又廉苫。《晉書·索靖傳草書狀》窈窕廉苫,隨體散布。又去聲,舒贍切,音閃。義同。又《類篇》他兼切,音𣸸。靑苫,藥草。《直音》作苫。苫字从艸作。

32 五:
苬:《唐韻》似由切,音囚。《爾雅·釋草》苬芝。《郭註》一年三花,爲瑞草也。又《類篇》夷周切,音由。義同。

33 五:
苭:《唐韻》烏皎切,音杳。《玉篇》草長貌。

34 五:
苮:《唐韻》《集韻》𠀤相然切,音仙。《玉篇》草名。似莞。《隋書·禮儀志》南郊神座,皆用苮席。《皮日休詩》𨕖勝鋪苮席。

35 五:
苯:《唐韻》布忖切,音畚。《玉篇》苯䔿,草叢生也。《晉書·衞恆傳》禾卉苯䔿以垂穎。詳䔿字註。

36 五:
苰:《唐韻》胡肱切,音弘。《玉篇》藤苰,胡麻也。又與鞃通。《·大雅》鞹鞃淺幭。《疏》鞃又作苰。

37 五:
英:《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驚切,音瑛。《爾雅·釋木》華而不實者謂之英。《·鄭風》有女同車,顏如舜英。《註》英,猶華也。又木名。《爾雅·釋木》權,黃英。又葉亦謂之英。《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西溪叢語》《宋書·符瑞志》沈約云:英,葉也。《離騷》餐落英,言食秋菊之葉也。據《玉函方》甘菊三月上寅採葉,名曰玉英,是英亦謂之葉也。又《禮·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註》倍𨕖曰俊,千人曰英。《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敎育之。又《博雅》美也。《晉書·荀闓傳》京師語曰:洛中英英荀道明。又《爾雅·釋山》再成,英。《疏》山形兩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縣,蓋取此名也。又瓊英,美石似玉者。《·齊風》尚之以瓊英乎而。《水經注》《孫盛·魏春秋》曰:文帝愈增崇宮殿,取白石英及紫石英。又英英,雲貌。《·小雅》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又《·小雅》二矛重英。《註》以羽飾矛。《魯頌》朱英綠縢。《疏》蓋絲纒而朱染之。又樂名。《前漢·禮樂志》帝嚳作《五英》。英,華茂也。又國名。《史記·陳杞世家》臯陶之後,或封英、六。《楚世家註》英國在淮南,蓋蓼國也。又姓。《通志·氏族略》英氏,以國爲氏,漢有九江王英布。又於䖍切,音閼。《班固·西京賦》翡翠、火齊。流耀含英。縣黎、垂棘,夜光在焉。又《唐韻古音》于良切,讀央。《屈原·九歌》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毛詩·本音》舜英、重英、瓊英、美如英,俱叶韻讀央。《管子·地員篇》五色雜英,各有異章。《集韻》英,稻初生未移者,亦讀央。又於慶切,音映。飾也。

38 五:
苲:《集韻》側下切,音鮓。土苴也。又疾各切,音昨。地名。《晉書·地理志》定苲縣,屬越巂郡。又山名。《後漢·郡國志》湞陽有苲領山。

39 五:
𦬸:《唐韻》《玉篇》𠀤同术。《山海經》女几之山,其草多菊𦬸。

40 五:
苳:《唐韻》都宗切,音冬。《說文》草也。《類篇》苣苳,冬生。

41 五:
𦬹:《唐韻》當割切,音怛。蕈𦬹。又《集韻》徒案切,音憚。《玉篇》𦬹草。

42 五:
苴:《集韻》千余切,音蛆。《玉篇》麻也。《·豳風》九月叔苴。《傳》苴,麻子也。《莊子·讓王篇》顏闔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飯牛。《註》苴,有子麻也。又《禮·喪服小記》苴,杖竹也。《註》苴者,黯也,心如斬斫,貌若蒼苴,所以縗裳、絰杖,俱備苴色。《儀禮·喪服傳》斬衰裳,苴絰、杖、絞帶。《疏》以一苴目此三事,謂苴麻爲首絰、要絰,又以苴竹爲杖,苴麻爲絞帶。又《廣韻》子余切,音沮。履中草。又《禮·曲禮》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註》苴,藉也。《管子·霸言篇》上夾而下苴。《註》苴,包裹也。又木名。《山海經》服山,其木多苴。又《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苴。《註》巴苴,草名。又地名。《史記·索隱註》狄苴,在渤海。又姓。《前漢·貨殖傳》有平陵苴氏。又鋤加切,音槎。水中浮草也。《·大雅》如彼棲苴。《疏》苴是草木之枯槁者,故在樹未落及已落爲水漂皆稱苴也。《楚辭·悲回風》草苴比而不芳。《註》枯曰苴。又《正韻》宗蘇切,音租。茅藉祭也。《前漢·郊祀志》掃地而祠,席用苴稭。《註》讀如租。又《類篇》徐嗟切,音斜。苴咩城,在雲南。又《集韻》側下切,音鮓。《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註》土苴,和糞草。《韓愈文》補苴罅漏。又《正韻》將豫切,音怚。《前漢·終軍傳》苴白茅于江、淮。《註》苴,于豫切。又讀作巴。《史記·張儀傳》苴蜀相攻擊。《索隱註》苴,音巴。又讀苞。《後漢·徐廣傳註》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爲苞黎之苞。又《五音集韻》子與切,音咀。《羣經音辨》亦音咀。又《正韻》才野切,音灺。幔也。又伺也。
考證:〔又《禮·曲禮》凡以弓劍苞苴簟笥問人者。〕謹照原文簟笥改簞笥。〔《前漢·終軍傳》苴白毛于江淮。〕謹照原文白毛改白茅。

43 五:
𦬺:《唐韻》許永切,音泂。《類篇》草名。又《正韻》詡往切,音怳。《前漢·外戚傳》寢淫敞𦬺,寂兮無音。《師古註》與怳同。註見心部五畫。

44 五:
𦬻:《集韻》女加切,音拏。藷𦬻,草名。又女居切,音挐。義同。◎按藷𦬻本作藷蒘,見蒘字註。

45 五:
䒨:《唐韻》徐姊切《集韻》序𡛷切,𠀤音兕。《玉篇》蒿也。又矧視切,音矢。《說文》菜也。

46 五:
苵:《唐韻》《韻會》𠀤徒結切,音迭。《爾雅·釋草》蕛苵。《疏》蕛,一名荎。亦作苵。又《集韻》作𦼺。

47 五:
苶:《唐韻》奴結切《正韻》乃結切,𠀤音涅。《韻會》疲貌。一曰忘也。《莊子·齊物論》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唐書·白敏中傳》是時居易足病發,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不任事。

48 五:
𦬼:《直音》同苶。

49 五:
苷:《集韻》《韻會》𠀤沽三切,音甘。《說文》甘草也。《本草》一名靈通,一名國老。此草最爲衆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果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王十朋詩》閒庭勝蒔苷。《正字通》草味甘,故名甘草。俗加艸,與通草作蓪、牛膝作䒜同。

50 五:
𦬽:《六書正譌》補抱切,草盛貌,俗作葆,非。○按經史俱作葆,必从𦬽廢葆,《正譌》之說太泥。

51 五:
苸:《玉篇》火烏切《篇海》音呼。草名。

52 五:
苹:《唐韻》符兵切,音平。《爾雅·釋草》苹,藾蕭。《注》今藾蒿也。《·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箋》藾蕭也,葉青白色,莖似箸而輕肥,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又《集韻》萍也,群萍字註。又苹苹,草貌。《宋玉高唐賦》涉漭漭,馳苹苹。《孟郊韓愈聯句》騁遙略苹苹。又蒲眠切,音軿。《周禮春官車僕》苹車之萃。《類篇》苹車名所以對敵自蔽隱者。又披耕切,音拼。《馬融長笛賦》爭湍苹縈。《注》苹縈,廻旋也。

53 五:
苺:《集韻》母罪切,音浼。《說文》馬苺也。《類篇》卽覆盆草也。《本草》有蛇苺、蠶苺、烏蘞苺。又武道切,音芼。義同。

54 五:
苻:《唐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𠀤音扶。《爾雅·釋草》苻,鬼目。《註》莖似葛,葉圓而毛,子如耳璫,赤色,叢生。江東人呼鬼目草。又姓。《晉書·載記苻洪傳》其先蓋有扈之苗裔,始其家池中蒲生,長五丈,五節,如竹形,因以爲氏。後洪以讖文有草付應王,又其孫堅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自稱三秦王。又《韻會》芳無切,音孚。草之莩甲。《史記·律書》甲者,言萬物剖苻甲而出也。《索隱註》苻甲,猶莩甲也。又《正韻》薄胡切,音蒲。《左傳·昭二十一年》鄭子太叔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

55 五:
苼:《集韻》同蕤。又《篇海》所庚切,音生。地名,在魯。

56 五:
苽:《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攻乎切,音姑。《說文》彫胡也。《禮·內則》蝸醢而苽食雉羹。《周禮·天官·膳夫註》六穀:稌、黍、稷、梁、麥、苽。《淮南子·天文訓》大旱,苽封熯。《註》苽生水上相連,持大如蒲者也。又《·周南》葛藟纍之。《疏》藟,一名巨苽。
考證:〔《禮·內則》蝸醯,而苽食雉羹。〕謹照原文蝸醯改蝸醢。〔《淮南子·天文訓》大旱苽封熯。《註》苽生水上相連,特大而薄者也。〕謹照原註特改持。而改如。据道藏本薄改蒲。

57 五:
苾:《唐韻》毗必切《集韻》簿必切,𠀤音邲。《說文》馨香也。《·大雅》苾芬孝祀。《大戴禮》與君子遊,苾乎如入芝蘭之室。又苾芻,草名。《陸龜蒙詩》日下洲島淸,烟生苾芻碧。又蒲結切,音蹩。菜名。又《綱目集覽》突厥有契苾等十五部。《玉篇》同藌。
考證:〔《大戴禮》苾乎入芝蘭之室。〕謹照原文苾乎下增如字。

58 五:
䒩:《唐韻》戸戈切《集韻》胡戈切,𠀤音禾。《玉篇》草名。《急就篇註》耒,手耕曲木也,今之曲把䒩鍬。《類篇》或作萂。又《字彙補》同莫,見《裴光遠·集綴》。

59 五:
苿:《篇海》同菋。

60 五:
茀:《唐韻》《正韻》敷勿切《韻會》芳勿切,𠀤音弗。《說文》道多草不可行。《曾鞏·南軒記》得鄰之茀地。又茀茀,茂也。又《爾雅·釋詁》覭髳,茀離也。《註》茀離卽彌離,彌離猶蒙蘢耳。又《·大雅》茀厥豐草。《註》治也。又臨衝茀茀。《註》强盛也。又《易·旣濟》婦喪其茀。《註》茀,首飾也。又《詩·衞風》翟茀以朝。《疏》婦人乗車不露見,車之前後設障以自蔽隱,謂之茀。又《蔽茀疏》茀謂車之後戸也。又《·大雅》茀祿爾康矣。《註》福也。又《爾雅·釋畜疏》旋毛在脅者曰茀方。又通紼。《左傳·宣八年》始用葛茀。《註》茀,所以引柩。又方味切。與芾通。《》蔽芾甘棠。《王應麟·詩攷》作蔽茀。又音佩。《史記·武帝紀》有星茀于東井。《索隱·天官書註》茀卽孛星也。又音勃。氣貌。《莊子·人閒世》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司馬相如·上林賦》𦖈薆咇茀。又音弼。人姓。《前漢·古今人表》茀肸。《註》師古曰:卽佛肸也。茀音弼。《通志·氏族略》周有茀翰。○按《》茀祿之茀,《唐韻》古音讀廢。
考證:〔《後漢·古今人表》茀肸。〕謹照原書後漢改前漢。

61 五:
茁:《唐韻》鄒滑切《集韻》側滑切《正韻》側八切,𠀤音札。《玉篇》草初生貌。《·召南》彼茁者葮。《傳》出也。《關尹子·八壽篇》草木俄茁茁,俄亭亭,俄蕭蕭。《韓愈文》蘭茁其芽。又《孟子》牛羊茁壯長而已矣。《趙岐註》茁,生長貌。又《韻會》厥律切,音橘。《廣韻》草芽也。又《集韻》竹律切,音㤕。義同。又《集韻》之出切,音䪼。草名。葫䔞也。又《韻補》側劣切,音拙。《蘇軾詩》韭芽戴土拳如蕨,霜葉露芽寒更茁。

62 五:
茂:〔古文〕楙《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𠊱切,音懋。《說文》草豐盛。《·小雅》如松柏之茂。《·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註》茂,盛也。又《·大雅》種之黃茂。《註》茂,美也。《前漢·吳王濞傳》歲時存問茂才。《註》美材之人。又《爾雅·釋詁》茂,勉也。《周語》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又《白虎通》五人曰茂。又《爾雅·釋天》太歲在戌曰閹茂。又地名。《前漢·地理志》右扶風茂陵。《註》本槐里之茂鄕。又姓。《正字通》漢有沮陽令茂眞。又與懋通。《前漢·董仲舒傳》《書云》:茂哉,茂哉。又《正韻》音畝。《前漢·班固敘傳》支葉碩茂。《師古註》茂,莫口切。又《詩·本音》子之茂兮,讀耄。古茂、卯同音,故《史記·律書》云:丣之爲言茂也。又《毛詩古音攷》音每。《魏武·歩出東門行》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又《韻補》滿補切,音母。《易林》當夏六月,枝葉盛茂。鸞鳥以庇,召伯避暑。又莫故切,音暮。《白居易詩》有木名櫻桃,得地早滋茂。葉密獨承日,花繁偏受露。又《正字通》入曷韻,音末。《周武王·筆銘》毫毛茂茂,䧟水可脫,䧟文不可活。《直音》作茂。茂字从艸作。

63 五:
范:《唐韻》防鋄切《集韻》父鋄切《正韻》房啖切,𠀤音犯。《說文》草也。又蠭也。《禮·檀弓》笵則冠,而蟬有緌。《內則》爵鷃蜩范。《梁元帝·𤣥覽賦》范飛冠而吐密。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東郡范涿郡范陽。又宮名。《竹書紀年》𥡆王十四年作范宮。又臺名。《戰國策》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臺。又門名。《左傳·哀七年》秋,伐邾,及范門。《註》邾郭門也。又姓。《左傳·昭二十九年》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范氏,其後也。《潛夫論》帝堯之後有范氏。《廣韻》隨會爲晉大夫,食采於范,其後氏焉。又通軓。《少儀》祭左右軌范。又通範。《揚子·太𤣥經》矩范之動,成敗之效也。《正字通》㔾从弓,音頷。
考證:〔又與範通。《禮·少儀》左右軌范乃飮。〕謹按左右軌范之范與軓同,不與範同,謹改:又通軓。少儀祭左右軌范。又通範。

64 五:
茄:〔古文〕伽《唐韻》古牙切《正韻》居牙切,𠀤音嘉。《爾雅·釋草》荷芙蕖,其莖茄。《張衡·西京賦》蔕倒茄於藻井。《何晏·景福殿賦》茄蔤倒植。又五茄,藥名。《柳宗元詩》珍蔬折五茄。又古國名。《左傳·昭二十五年》楚子使薳射城州屈,復茄人焉。又《廣韻》複姓,有茄羅氏。又求迦切,音伽。茄子,菜,可食。《本草》茄,一名落蘇,《五代貽子錄》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酥酪也。《王褒·僮約》別茄披蔥。《拾遺記》淇、漳之鯉,脯以靑茄。又地名。《晉書·郗鑒傳》鑒率衆渡江,與侃會於茄子浦。又通荷。《前漢·揚雄傳》衿芰茄之綠衣兮。《師古註》茄,古荷字,見《張揖·古今字譜》。《王應麟·詩攷》有蒲與荷,作有蒲與茄。見《樊光註爾雅》。又莖茄之茄。《集韻》《韻會》亦作居何切,音哥。

65 五:
茅:《唐韻》莫交切《韻會》謨交切,𠀤音貓。《說文》管也。《易·泰卦》拔茅連茹。《·召南》白茅包之。《·禹貢》包匭菁茅。《蔡邕·獨斷》天子大社,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授之,謂之授茅土。《左傳·宣十二年》前茅慮無。《註》時楚以茅爲旌識。又國名。《左傳·襄二十四年》凡、蔣、郉、茅。《註》高平昌邑縣西有茅鄕。又享名。《史記·魏世家註》脩武軹縣有茅亭。又門名。《說苑》楚太子立于茅門之外。又山名。《晉書·許邁傳》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又姓。《通志·氏族略》茅氏,周公之後,子孫以國爲氏,秦有茅焦。又《韻補》迷侯切,音矛。《屈原·離騷》時𦆯紛其變易兮,又何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又《類篇》莫佩切。茅蒐,蒨草。又《集韻》眉鑣切,音苗。《易·泰卦》拔茅連茹。鄭讀作苗。

66 五:
𦬾:同𦮻。

67 五:
茆:《唐韻》莫飽切,音卯。《韻會》鳧葵。《鄭小同云》蓴菜草。《·魯頌》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陸璣疏》茆與荇菜相似,葉大如手,赤圓有肥者,著手滑不得停,莖大如匕柄,葉可以生食,又可鬻,滑美。江南人謂之蓴菜,或謂之水葵,諸陂澤中皆有。《干寶云》今之𪁗蹗草,堪爲葅,江東有之。又云:或名水戾。一云今之浮菜,卽猪蓴是也。又《集韻》通䓮。草叢生也。又與茅通。《周禮·天官·醢人》茆菹。《鄭註》讀作茅。《說文》《玉篇》𠀤音柳。註詳𦯄字。
考證:〔《于寶云》今之𪁗蹗草。〕謹照原文于寶改干寶。

68 五:
茇:《唐韻》《集韻》𠀤蒲撥切,音跋。《說文》草根也,春草根枯,引之而發土爲撥,故謂之茇。又茇葀,草名。《揚雄·甘泉賦》攢幷閭與茇葀兮。又草舍也。《·召南》召伯所茇。《周禮·夏官》中夏敎茇舍。《註》茇,草止之也,軍有草止之法。又《玉篇》補末切,音撥。蓽茇,藥名。《南方草木狀》蒟醬生於蕃國者,大而紫,謂之蓽茇。又《本草》藁本一名藁茇。又與跋通。《綱目》茇涉至此,勞苦甚矣。又《集韻》博蓋切,音沛。《爾雅·釋草》苕,黃華蔈,白華茇。又《韻會》分勿切,通紼。竹𥯤絙也。《正韻》又音廢。義同。

69 五:
茈:《唐韻》將此切《集韻》蔣氏切,𠀤音紫。《說文》茈,草也。《爾雅·釋草》藐,茈草。《山海經》勞山多茈草。《註》一名茈䓞,中染紫也。又茈藄。《後漢·馬融·廣成頌》茈藄芸蒩。《註》似蕨,可食。又茈薑。《司馬相如·上林賦》茈薑蘘荷。《註》茈薑,茈上齊也,薑之息生者,連其株本則紫色也。又茈魚。《山海經》東始之山,泚水出焉,其中多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蘼蕪。又茈蠃。《山海經》激水東南流注娶檀之水,其中多茈蠃。又《廣韻》蒺移切,音疵。《爾雅·釋草》芍,鳧茈。《後漢·劉元傳》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羣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本草》一名烏芙,俗名勃薺。又《韻會》茈菰,似鳧茈而白。《本草》亦謂剪刀草,一莖收十二實,歲閏則十三。又鉏佳切,音柴。茈胡,藥名。《急就篇註》茈胡,一名地薰,一名山菜,通作柴。《杜甫詩》書信有柴胡。又《集韻》音此。《司馬相如·上林賦》柴池茈虒。《註》茈音此,虒音豸,不齊也。
考證:〔《急就篇註》茈胡,一名地董。〕謹照原文地董改地薰。

70 五:
茉:《正字通》彌葛切,音末。茉莉,花名。《陸賈·南行記》南越五穀無味,百花不香,獨茉莉不隨水土而變。《本草》《嵆含·草木狀》作末利,《洛陽名園記》作抹厲,佛經作抹利,《王龜齡集》作沒利,《洪邁集》作末麗,蓋末利本外國語,無正字,隨人會意而已。《楊愼·丹鉛錄》《晉書》都人簪柰花,卽今茉莉,佛書茉莉花,言奈花也。《鄭松牕詩話》廣州九里曰花田,盡栽茉莉及素馨。

71 五:
茊:《正字通》古文茲字。註詳六畫。

72 五:
𦬿:《正字通》與𦳋同。

73 五:
䒪:《唐韻》皮變切,音弁。《集韻》雀䒪,草名。

74 五:
茋:《唐韻》同𦰘,與芪別。詳菧字註。

75 五:
茌:《集韻》俗茬字,地名。《後漢·郡國志》濟北國茌平。《水經注》應劭曰:茌,山名也,縣在山之平陸,故曰茌平也。本作茬。

76 五:
𦭀:《集韻》想𡛷切,音枲。《說文》澌也,人所離也。
考證:〔《說文》澌也,人所難也。〕謹照原文難改離。

77 五:
𦭁:《集韻》《類篇》𠀤女減切,音淰。草名。

78 五:
𦭂:《集韻》菅古作𦭂。註詳八畫。

79 五:
𦭃:《六書正譌》同萍。

80 五:
䒫:《佩觽集》徒再切,音代。草貌。

81 五:
𦭄:《類篇》同滓。

82 五:
茍:《廣韻》紀力切《篇海》訖逆切,𠀤音殛。急也。通亟。與苟異。

83 五:
𦭅:《直音》同乖。詳丿部乖字註。《集韻》或作𦮃。

84 五:
𦭆:《集韻》古文蒼字。註詳十畫。

85 五:
𦭇:《集韻》與施同。註詳方部五畫。

86 五:
𦭈:《字彙補》何誤切,音戸。草名。

87 五:
䒬:《字彙補》古文莫字,見《古孝經》。註詳七畫。

88 五:
𦭉:《字彙補》失瓜切,音沙。草也。

89 五:
𦭊:《新論》救餓者以圓寸之珠,不如與之橡𦭊。音未詳。

90 五:
𦭋:《類篇》披交切,音拋。藥草。又《集韻》同𦫷。

URN: ctp:kangxi-zidian/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