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六》

電子圖書館
1 六:
茖:《唐韻》古伯切,音格。《爾雅·釋草》茖,山蔥。《註》茖蔥,細𦮨大葉。《疏》蔥生山中者名茖。《本草註》茖蔥,野蔥也。佛家以茖蔥爲五葷之一。《後漢·馬融傳》格韭菹于。《註》格與茖,古字通。又《集韻》剛鶴切,音各。草也。

2 六:
茗:《唐韻》《正韻》𠀤莫迥切,音酩。《玉篇》茶芽也。《爾雅註》荼晚取者爲茗,一名荈。詳荈字註。《洛陽伽藍記》楊元愼含水噀𨻰慶之曰:菰𥟑爲飯,茗飮作漿。《杜甫詩》茗飮蔗漿攜所有。又花名。《述異記》巴東有眞香茗,其花色白,如薔薇。又《南方草木狀》耶悉茗,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又茗邈,高貌。《張載·七命》搖刖峻挺,茗邈苕嶢。又山名。《水經注》沅水,又東入溪水,南出茗山。又通酩。《韓愈詩》茗艼馬上知爲誰。
考證:〔《韻會》茶晚取者。《爾雅·釋草》茗荈〕謹按爾雅經文無茗荈之文,謹改爲爾雅註荼晚取者爲茗,一名荈。

3 六:
茘:《唐韻》《集韻》𠀤力智切,音麗。《說文》草也,似蒲而小,根可作刷。《禮·月令》荔挺出。《註》馬䪥也。又《屈原·離騷》貫薜荔之落蘂。《註》薜荔,香草也。又《山海經》小華之山,其草有萆荔,狀如烏韭而生于石上。又宮名。《三輔黃圖》扶荔宮,在上林苑中。又國名。《史記·六國年表》秦伐大荔。《括地志》今朝邑縣東,故王城,卽大荔王城。又姓。《通志·氏族略》有荔菲氏,隋荔菲雄。又荔枝,樹名。《南方草木狀》荔枝,樹高五六丈,靑花朱實,實大如雞子。《西京雜記》尉佗獻高祖鮫魚荔枝。《左思·蜀都賦》側生荔支。又荔浦,地名。《前漢·地理志》蒼梧郡荔浦。又通離。《司馬相如·上林賦》荅遝荔支。《干祿字書》離支,俗作荔枝。

4 六:
𦭭:《唐韻》渠容切,音邛。《博雅》𦭭蓂,莢也。《正字通》與茚別。

5 六:
茙:《唐韻》如融切《集韻》而融切,𠀤音戎。茙葵也。《述異記》茙葵,本胡中葵,似葵而大者。又茙菽。《列子·力命篇》進其茙菽,有稻粱之味。又《韻會》茙茙,厚貌。又姓。《通志·氏族略》河南官氏志,茙眷氏攺爲茙氏。又通穠。《·召南》何彼穠矣。《韓詩》作茙。

6 六:
茚:《集韻》伊刃切,音印。《類篇》草名。

7 六:
茛:《唐韻》古恨切,音艮。《博雅》鉤吻也。《本草》毛茛。《註》茛乃草烏頭之苗,此草形狀及毒皆似之,故名。又《集韻》居萬切,音建。水草。蟹有毒,食水茛所爲。

8 六:
茜:《唐韻》《韻會》《正韻》𠀤倉甸切,音倩。《說文》茅蒐也。《本草》一名地血,一名風車草,一名過山龍,今染絳茜草也。《史記·貨殖傳》千畝卮茜。《註》其花染繒,赤黃也。《述異記》洛陽有支茜園。《漢官儀》染園出芝,供染御服。通作蒨。《集韻》或作𦵻芉。

9 六:
𦭮:《唐韻》直例切,音滯。《說文》以草補缺。或以爲綴。一曰約空也。又《集韻》於例切,音饐。《正字通》屋韻音陸。義𠀤同。

10 六:
𦭯:《唐韻》隴主切,音縷。草名。香菣也。《玉篇》小蒿草。又龍珠切,同蔞。又郞侯切。同𧁾。

11 六:
𦭰:《字彙》見《揚雄·蜀都賦》,音義未詳。

12 六:
䒰:《唐韻》去王切《集韻》曲黃切,𠀤音匡。草名。又《揚子·方言》䒰,隨也。

13 六:
茝:《集韻》《韻會》𠀤醜止切,音齒。《玉篇》香草。《說文》囂也。齊謂之茝,楚謂之離。《爾雅疏》茝,芎藭苗也。一名蘪蕪。《禮·內則》佩帨、茝蘭。《史記·禮書》側載臭茝,所以養鼻也。《博雅》山茝,蔚香、藁本也。又《韻會》通芷。茝陽,地名。詳芷字註。又《廣韻》昌紿切。義同。

14 六:
茞:《唐韻》植鄰切《集韻》丞眞切,𠀤音臣。《說文》草名。又之人切,音眞。義同。

15 六:
𦭱:《篇海》作木切,音鏃。草木叢生也。○按《通志·六書略》作丵,似不宜收入艸部。

16 六:
䒱:《說文》同蒸。純壹貌。《前漢·酷吏傳》吏治䒱䒱,不至於姦。
考證:〔《前漢·酷吏傳》䒱䒱不至於姦。〕謹照原文䒱䒱上增吏治二字。

17 六:
茟:《玉篇》古芛字。註詳四畫。又《集韻》允律切,音聿。《博雅》藜也。又《類篇》兵笛切,音筆。草名。《佩觿集》俗以草名之茟,爲筆札之筆,非。又《字彙》引《法華經》註:草木花始也。音委。

18 六:
䒲:《唐韻》陟駕切,音奼。《博雅》䒲葿,黃芩也。

19 六:
茠:《唐韻》同薅。《說文》薅,或从茠。《·周頌》以薅荼蓼。《疏》薅,或作茠。《漢制攷》疁田茠草。《唐書·陸龜蒙傳》身操畚𦥛,茠刺無休時。《註》茠刺,除草也。又《集韻》虛尤切。與庥通。《玉篇》䕃也。《淮南子·精神訓》得茠越下,則脫然喜矣。又山名。《水經注》〈山兆〉浦逕縣下西流至於浦陽茠山。又《集韻》許𠋫切。與豆蔲之蔲同。

20 六:
茡:《玉篇》同芓。

21 六:
𦭲:《唐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𠀤音祗。《玉篇》繰絲鉤緒也。

22 六:
𦭳:《集韻》王矩切,音羽。《篇海》草名。

23 六:
𦭴:《集韻》之由切《玉篇》祝由切,𠀤音周。《篇海》草名。

24 六:
𦭵:《唐韻》與章切《集韻》余章切,𠀤音羊。《玉篇》𦭵葲,藥名。

25 六:
茢:《唐韻》《正韻》良薛切《韻會》力薛切,𠀤音列。《說文》芀也。《禮·檀弓》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惡之也。《註》茢,萑苕,可掃不祥。《左傳·襄二十九年》乃使巫以桃茢先祓𣩵。又紫茢,染草。《周禮·地官·掌染草註》茅蒐、㯱蘆、豕首、紫茢之屬。又《爾雅·釋草》茢,勃茢。《註》一名石芸。《本草》一名螫茢。《唐韻古音》讀去聲,音例。《張衡·東京賦》爾乃卒歲大儺,敺除羣癘。方相秉鉞,巫覡操茢。《說文》作𦱝,義同。又𠞝。
考證:〔《周禮·地官·學染草註》茅蒐索蘆豕首紫茢之屬。〕謹照原文索改㯱。

26 六:
䒳:《篇海》都火切,音朶。木上垂也。

27 六:
茣:《玉篇》五姑切,音吳。草名。《直音》同䓊。
《直音》俗茣字。

28 六:
茤:《集韻》當何切,音多。南夷名。《後漢·哀牢夷傳》南下江漢,擊附塞夷鹿茤。《華陽國志》世祖遣兵,乗箄船,南攻鹿茤。又同芰。《說文杜林說》芰,古从多。註詳四畫。

29 六:
茥:《唐韻》古攜切,音圭。《爾雅·釋草》茥,蒛葐。《註》覆盆也,實似莓而小,可食。又《說文》苦圭切,音暌。義同。又《集韻》同蓕。

30 六:
茦:《玉篇》楚革切,音冊。《說文》莿也。《爾雅·釋草》茦,刺。《註》草刺針也,關西謂之刺,燕北、朝鮮之閒曰茦。又《集韻》七賜切。同莿,草芒。

31 六:
䒴:《唐韻》云九切《集韻》尤救切,𠀤音有。《玉篇》草名。

32 六:
茧:《集韻》同𦬕。《玉篇》茧,草衰也。

33 六:
茨:《唐韻》疾資切《集韻》《韻會》《正韻》才資切,𠀤音薋。《說文》以茅蓋屋。《釋名》茨,次也,次草爲之也。《·梓材》惟其塗塈茨。《周禮·夏官·圉師》茨牆則剪闔。《莊子·讓王篇》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又《·鄘風》牆有茨。《註》蒺藜也。《爾雅·釋草》茨,蒺藜。《註》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又《酉陽雜俎》沙州,飼馬以茨、萁。又《博雅》積也,聚也。《·小雅》曾孫之稼,如茨如梁。又山名。《莊子·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又姓。《後漢·衞颯傳》南陽茨充代颯爲桂陽太守。

34 六:
茩:《唐韻》古厚切,音苟。薢茩,藥名。

35 六:
茪:《唐韻》古黃切,音光。《集韻》草也。又《爾雅·釋草》薢茩,芵茪。《疏》决明,一名芵茪。

36 六:
𦭶:《廣韻》《集韻》《類篇》𠀤蘇典切,音銑。《類篇》草名。

37 六:
茫:《玉篇》《唐韻》《廣韻》莫郞切《集韻》謨郞切,𠀤音忙。《類篇》滄茫,水貌。《韻會》茫茫,廣大貌。又州名。唐置郞茫州,在廣西化外。又《唐書·南蠻傳》茫蠻,本關南種。茫,其君號也。又《正韻》母黨切,音莽。《野客叢書》《漢·揚雄·校獵賦》鴻蒙沆茫。《白居易詩》寒銷春蒼茫。《又》野道何茫蒼。《註》𠀤讀上聲。又通慌。《韓愈詩》茫惚使人愁。《註》古慌通茫,許往切。亦作芒、汒,義同。

38 六:
𦭷:《唐韻》同麰。大麥也。《玉篇》草也。

39 六:
茬:《韻會》仕之切,音馳。《說文》草貌。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東郡茬平。《應劭註》在茬之平地者也。又《廣韻》側持切,音湽。義同。又姓。見《集韻》。又鋤加切,音槎。斫木。《魯語》山不茬蘖。字从艸。◎按茬字,《後漢書》《水經注》皆从仕,宋祁曰:當作荏,今茌茬荏𠀤存。茬字从艸作。

40 六:
䒵:《集韻》虛到切,音耗。《類篇》草名。

41 六:
茭:〔古文〕𦺏《唐韻》古肴切《正韻》居肴切,𠀤音交。《說文》乾芻也。《·費誓》峙乃芻茭。《註》積芻茭供軍牛馬。《韻會》草名。苽,刈取以用曰芻,乾之曰茭,故曰峙乃芻茭。《史記·河渠書》盡河壖棄地,民茭牧其中。又《爾雅·釋草》茭,牛蘄。《疏》茭似芹菜,可食。《本草註》生水澤中。苗似鬼針,花靑白色,子黃黑色,似防風子。又《前漢·溝洫志》搴長茭兮湛美玉。《註》竹葦絙謂之茭也,所以引置土石也。又《集韻》下巧切,同䕧,芰根也。《爾雅·釋草》荺、茭。《註》今江東呼藕經緒如指,空中可啖者爲茇茭,卽此類。又口敎切,音敲。《揚子·方言》茭媞,欺謾之詞。又《集韻》吉歷切。《周禮·冬官·弓人註》茭,讀爲激發之激,謂弓檠也。
考證:〔《後漢·溝洫志》搴長茭兮湛美玉。〕謹照原書後漢改前漢。

42 六:
茮:《唐韻》卽消切,音焦。《說文》莍也,似茱萸。註詳椒字。又《集韻》乃了切。苭茮,草長貌,亦作𦯝。

43 六:
茯:《唐韻》房六切,音伏。茯苓。《博物志》松柏脂入地千年化爲茯苓,茯苓化爲琥珀。今泰山出茯苓而無琥珀,益州永昌出琥珀而無茯苓。《本草》多年樵斫之松,根之氣味抑鬱未絕,精英未淪,其精氣盛者,發泄於外,結爲茯苓,故不抱根,離其本體,有零之義也。精氣不盛,止爲附結本根,旣不離本,故曰茯神。

44 六:
䒶:《字彙》古天字。〇按《廣韻》《集韻》《韻會小補》古文天字𠀤作𦴞,此當卽𦴞字之譌。《正字通》云𦴞字亦非古文,則過矣。

45 六:
茰:《唐韻》羊朱切《韻會》容朱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兪。《說文》茱萸也。《集韻》椒子聚生成房貌。《禮·內則》三牲用藙。《註》藙,煎茱萸也。《風土記》九月九日,折茱萸房揷頭,可辟惡氣。又地名。《水經注》邵陵水東北出益縣,其閒逕流三峽,名爲茱萸江。又《唐書·王維傳》輞川別墅有茱萸沜。又《集韻》雙雛切,音毹。義同。又同𦺮,薜萸,草名。

46 六:
䒷:《唐韻》古活切,音括。《玉篇》䒷蔞也。齊人謂之瓜蔞。又草名。《揚雄·甘泉賦》攢幷閭與茇䒷兮,紛被麗其亡鄂。

47 六:
茱:《唐韻》市朱切《集韻》慵朱切,𠀤音殊。茱萸,藥名。

48 六:
茲:〔古文〕𦱳茊《唐韻》子之切《集韻》津之切,𠀤音孜。《說文》草木多益也。又《爾雅·釋詁》此也。《·大禹謨》念茲在茲。又蓐席也。《爾雅·釋器》蓐謂之茲。《公羊傳·桓十六年》屬負茲舍不卽罪爾。《註》諸侯有疾稱負茲。又《史記·周本紀》康叔封布茲。《徐廣曰》茲,藉草之名。又《通志·氏族略》宋茲成,墊江人。又通滋。《前漢·五行志》賦歛茲重。《揚子·太𤣥經》天不之茲。又《荀子·正論篇》琅玕龍茲。《註》與髭同。又《篇海》音慈。龜茲,國名。

49 六:
茳:《唐韻》古雙切,音江。《玉篇》茳蘺,香艸。

50 六:
茴:《唐韻》戸恢切,音回。《玉篇》茴香,草名。《嵆康·茴香賦》仰眺崇岡,俯察幽坂,乃見茴香生蒙、楚之間。《本草》馬蘄,一名野茴香。蒔蘿,一名小茴香。又《韻會》藥草,防風葉也。

51 六:
茵:《唐韻》於眞切,音因。《說文》車重席。《·秦風》文茵暢轂。《註》文茵,虎皮也。《前漢·丙吉傳》此不過汙丞相車茵耳。《註》茵,蓐也。又《班固·西都賦》乗茵步輦。《漢儀註》皇后、婕妤乗輦,餘者以茵,四人對舉四角,輿而行也。又《本草》茵蔯,蒿。《註》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因陳。《杜甫詩》茵蔯春藕香。又茵芋,藥名。茵蓐。或作鞇。《集韻》亦作箇,通作絪、裀。

52 六:
茶:《集韻》直加切《正韻》鋤加切,𠀤垞平聲。《廣韻》俗𣗪字。春藏葉,可以爲飮。《韻會》茗也。本作荼,或作𣗪,今作茶。《陸羽·茶經》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博物志》飮眞茶令人少眠。又《本草》山茶。《註》其葉類茗,故得茶名。又茶陵,地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爲荼,如《春秋》齊荼、《漢志》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未嘗輒攺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後,則遂易荼爲茶。其字从艸从人从木。○按《漢書·年表》荼陵。師古註:荼音塗。《地理志》茶陵从人从木。師古註:弋奢反,又音丈加反。則漢時已有荼、茶兩字,非至陸羽後始易荼爲茶也。

53 六:
茷:《唐韻》符廢切《集韻》《韻會》房廢切,𠀤音吠。草葉多也。《左傳·僖二十八年》使茅茷代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斫榛莽,焚茅茷。又博蓋切,音貝。義同。又房越切,音伐。義同。又蒲蓋切,音斾。《·魯頌》其旂茷茷。《傳》茷茷,言有法度也。又《左傳·定四年》綪茷、㫋旌。《疏》茷,卽斾也。綪茷之下更言㫋者,茷是旗尾,㫋是旗身。又《類篇》北末切。同茇,草根也。春草根枯,引而發之。

54 六:
𦭸:《篇海》直流切,音周。草也。

55 六:
茸:《唐韻》而容切《集韻》而融切《韻會》如容切,𠀤音戎。《說文》草茸茸貌。《張衡·南都賦》阿那蓊茸。《謝靈運詩》新蒲含紫茸。又《史記·晉世家》狐裘蒙茸。《註》蒙茸,以言亂貌。《左傳》作尨茸。又木名。《管子·地員篇》其杞其茸。又鹿茸,藥名。《本草》四月、五月解角時取,隂乾,使時燥。又《飛燕外傳》賜紫茸雲氣帳。《杜牧詩》醉脫紫茸裘。又五茸,地名。《陸龜蒙詩》五茸春草雉媒驕。《自註》五茸,吳王獵所。又《集韻》乳勇切,音宂。草生貌。《前漢·司馬相如傳》叢以蘢茸。《師古註》聚貌。又《前漢·司馬遷傳》僕又茸以蠶室,重爲天下觀笑。《師古註》茸,推也。又闒茸,不肖也。《鹽鐵論》賢知之士,闒茸之所惡也。
考證:〔《𥡆天子傳》賜紫茸雲氣帳。〕謹按𥡆天子傳無此文,謹照原書改飛燕外傳。

56 六:
䒸:《唐韻》呼決切《集韻》呼𥄎切,𠀤音血。《玉篇》草名。《類篇》地䒸,蒨也。

57 六:
𦭹:《集韻》呼回切,音灰。《類篇》草名。《正字通》本作灰,卽灰藋。

58 六:
茹:《唐韻》人諸切,音如。《集韻》《韻會》𠀤忍與切,音汝。《正韻》而遇切,音孺。《易·泰卦》拔茅連茹。《王註》根相牽引貌。《程傳》根之相連者。又受也。《·大雅》柔亦不茹。又食也。《禮·禮運》茹毛飮血。《孟子》飯糗茹草。《莊子·人閒世》不飮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又食菜曰茹。《前漢·董仲舒傳》公儀子相魯,食于舍而茹葵。《主莽傳》不茹園葵。又啜也。《爾雅·釋詁》啜,茹也。又貪也,恣也。《揚子·方言》吳、越之閒凡貪飮食者謂之茹。《郭註》今俗呼能粗食者爲茹。又《說文》茹,飯牛也。《廣韻》飯馬也。又度也。《·邶風》不可以茹。《小雅》玁狁匪茹。《周頌》來咨來茹。又柔也。《屈原·離騷》攬茹蕙以掩涕兮。《註》茹,柔堧也。又臭敗也。《呂氏春秋》以茹魚驅蠅,蠅愈至而不能禁。又《左思·魏都賦》神蘂形茹。《註》物自死曰茹。又菜茹。《前漢·食貨志》菜茹有畦。《晉書·地理志》環廬種桑、柘、菜茹。又草名。《·鄭風》茹藘在阪。《傳》茅蒐也。《爾雅·釋草》茹,藘。《註》今蒨草也。又水名。《水經注》澧水,又東茹水注之。又地名。《前漢·地理志》上谷郡茹縣。又陂名。《魏志·劉馥傳》馥爲揚州刺史,治芍陂及茹陂,以漑稻田。又姓。《晉書·五行志》茹千秋爲驃騎咨議。《通志·氏族略·茹氏註》蠕蠕入中國爲茹氏。◎按茹字有平、上、去三聲,皆于字義無係,如《》之連茹,王肅音如。《易韻》讀孺,《》之匪茹、來茹,箋音汝,徐音如。《前漢·董仲舒傳》茹字音汝,《王莽傳》茹字又音如。唯茹藘茹字,《》箋及《爾雅》疏皆音如。茹毛、茹草、茹葷,茹字皆音人庶切,餘音或平或仄,不可泥也。《正字通》以連茹、不茹、茹毛義列于如音,以來茹、形茹等茹列于孺音,非是。
考證:〔《揚子·方言》《郭註》凡俗呼能粗食者爲茹。〕謹照原文凡改今。

59 六:
茺:《唐韻》昌終切《集韻》《韻會》昌嵩切,𠀤音充。《玉篇》茺蔚,卽今益母草也。《本草》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

60 六:
𦭺:《唐韻》居虯切《集韻》居尤切,𠀤音樛。《直音》草之相糾繚也。又《字彙》古肴切,同𦫶。又𦫷。

61 六:
茻:《集韻》文紡切,音惘。《說文》衆草也,从四屮,凡茻之屬皆从茻,讀與冈同。自爲部。《正字通》入艸部。《六書正譌》衆草也,象形。別作𦷶,訓逐兔艸中也,非艸、茻之義。又《廣韻》模朗切,音莽。義同。又《通志·六書略》茻,蕨類,繁薈而叢生。又滿補切,音姆。莫後切,音晦。義𠀤同。《玉篇》作𦬠。𦬧,古文友字。

62 六:
茼:《篇海》徒紅切,音同。《正字通》引《函史·物性志》云:茼蒿,香,可茹。

63 六:
茽:《類篇》直衆切,音仲。草卉叢生也。

64 六:
茾:《集韻》輕烟切,音牽。《類篇》秦茾,藥草。

65 六:
茿:《唐韻》《韻會》𠀤張六切,音築。《玉篇》篇茿也。《爾雅》作蓄。《郭註》似小藜,赤莖有節,好生道旁,可食。殺蟲。

66 六:
荀:《唐韻》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須倫切,𠀤音恂。《說文》草也。《山海經》靑要之山有草焉,黃華赤實,名曰荀草。《郭璞·圖詠》荀草赤實,厥狀如葌。又國名。《左傳·桓九年》荀侯賈伯伐曲沃。《水經注》汾水又西逕荀城東,古荀國也。又姓。《通志·氏族略》荀氏有二,本侯國也。晉荀林父以邑爲氏。

67 六:
荁:《玉篇》《唐韻》𠀤胡官切,音桓。菫類。《禮·內則》菫、荁、枌、楡,兔薧滫瀡以滑之。《註》冬用菫,夏用荁。《廣雅》夏荁秋菫滑如粉。《後漢·馬融傳》芝荋,菫、荁。今通用堇字。
考證:〔《禮·內則》菫荁枌楡兔薧滫瀡,以滑之。〕謹照原文兔改免。

68 六:
䒹:《唐韻》盧對切,音酹。《說文》耕多草。又《集韻》倫追切,音罍。果實下垂貌。

69 六:
𦭻:《玉篇》渠救切,音舊。《本草》鬼𦭻,本作臼。一名璚田草,一名八角盤,一名唐婆鏡。一年一臼生則一臼腐,蓋𨻰新相易也,故俗又名害母草。又《集韻》《類篇》巨九切,音臼。義同。

70 六:
荂:《唐韻》芳無切,音敷。《韻會》榮也,華也。《爾雅·釋草》華,荂。《揚子·方言》華、荂,盛也。齊、楚之閒或謂之華,或謂之荂。《左思·吳都賦》異荂蓲蘛。又人名。《晉書·劉琨傳》趙王倫子荂。又《集韻》《正韻》𠀤枯瓜切,音誇。義同。又况于切,音吁。《爾雅·釋草》芺、薊,其實荂。《註》芺與薊頭,皆有蓊臺名荂,荂卽其實也。又况華切,音花。《莊子·天地篇》大聲不入于里耳,《折揚》《皇荂》,則嗑然而笑。《註》《折揚》《皇荂》,皆古歌曲也。

71 六:
荃:《廣韻》此緣切《韻會》逡緣切,𠀤音詮。《說文》芥脃也,亦香草也。《屈原·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拾遺記》荃蕪香,出波弋國,浸地則土石皆香,以燻枯骨則肌肉皆生。又《正韻》蘇昆切,音孫。義同。又通絟。《前漢·江都王傳》繇王閩侯遺建荃葛。《註》細布也。又通筌。《莊子·外物篇》得魚而忘荃。《註》積柴水中,使魚依而食焉。
考證:〔《說文》芥𦛞也。〕謹照原文𦛞改脃。

72 六:
荄:《唐韻》古哀切《韻會》柯開切,𠀤音該。《說文》草根也。《爾雅·釋草》荄,根。《揚子·方言》荄,根也,東齊曰杜,或曰茇。《前漢·禮樂志》靑陽開動,根荄以遂。《註》草根曰荄。又《集韻》《正韻》𠀤居諧切,音皆。義同。又與核通。《前漢·五行志》孕毓根核。《師古註》核亦荄字也。
考證:〔《爾雅·釋草》萰菟荄。〕謹按菟荄乃草名非草根,上文引說文荄草根也,則此當引爾雅荄根。謹將萰菟荄改荄根。

73 六:
𦭼:《唐韻》苻少切《集韻》被表切,𠀤音殍。《玉篇》與蔈、莩同。《前漢·食貨志贊》《孟子》亦非狗彘食人之食而不知檢,野有餓𦭼而不知發。《鄭氏曰》𦭼音蔈,有梅之蔈。𦭼,零落也。人有餓死零落者,不知發倉廩貸之也。《師古註》諸書或作殍,音義同,餘見蔈、莩字註。又《集韻》部鄙切,音仳。草木枯落也。又蒲𠋫切,音䏽。義同。《正字通》別作殕。

74 六:
荅:《唐韻》《廣韻》都合切《韻會》《正韻》得合切,𠀤音答。《說文》小尗也。《晉書·律歷志》《九章商功法》程菽、荅、麻、麥,一斛積二千四百三十寸。又當也。《·洛誥》奉荅天命。《註》又當奉當天命。又《前漢·鼂錯傳》布渠荅。《註》渠荅,鐵蒺藜也。又《韻會》引《史記》荅布千疋註:疉布也。又拉荅。《晉書·王忱傳》拉荅者有沈重之譽,嗛閃者得淸剿之聲。又《本草》鮓荅。《李時珍曰》鮓荅,生走獸及牛馬諸畜肝膽,有肉囊裹之,多至升許,色白,狀如雞子,非骨非石,打破層疉。又《韻會》與答通。又與合通。《史記·貨殖傳》麴蘖、鹽豉、千荅。《註》或作合,器名,有瓵。又叶韻音的。《易林》隂陽隔塞,許嫁不荅。旄丘新臺,悔往歎息。又叶韻音篤。《易林》黃鳥采䔰,旣嫁不荅。念我父兄,思復舊谷。又《前漢·貨殖傳》蘗麴鹽豉千合。

75 六:
𦭽:《正字通》芛字之譌。

76 六:
䒺:《篇海》古文堇字。註見八畫。

77 六:
荆:〔古文〕𦮓《唐韻》舉卿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卿切,𠀤音京。《說文》楚木也。《山海經》虖勺之山,其下多荆杞。《本草》牡荆。《註》古者𠛬杖以荆,故字从𠛬,其生成叢而疎爽,故又謂之楚。荆楚之地,因多產此而名也。又州名。《·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又山名。《後漢·郡國志》南郡臨沮侯有荆山。《註》卞和抱璞之處。又姓。《通志·氏族略》燕有荆軻,望出廣陵。又《韻補》居良切,音姜。《列女傳》屬以州犁,以免咎殃,伯宗遇禍,州犁奔荆。
補遺:《正韻》同荊。荊字从幵。

78 六:
䒻:《集韻》口已切,音起。藥草。《本草》䒻,味辛,無毒,主治金瘡。

79 六:
荇:《唐韻》《正韻》何梗切《韻會》下梗切,𠀤音杏。《說文》莕,或从行。《陸佃曰》荇之言行也。《·周南》參差荇菜。《傳》接余也。《疏》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餘。浮在水上,根在水底,與水深淺等。大如釵股,上靑下白。鬻其白根,以苦酒浸之,肥美可案酒。《韻會》池州人稱荇爲莕公鬚,蓋細莖亂生,有若鬚然。《洞冥記》靈池有連錢荇,荇如錢文。又姓。《正字通》漢荇不意、荇吾。或作䓷。

80 六:
荈:《集韻》《韻會》𠀤尺兗切,音舛。茶葉老者。《類篇》茶晚取者名荈。《吳志·韋曜傳》密賜曜茶荈以當酒。
考證:〔《類篇》茶晚取者多荈。〕謹照原文多荈改名荈。

81 六:
䒼:《唐韻》丘玉切《集韻》《韻會》區玉切,𠀤音曲。《說文》蠶薄也。《揚子·方言》薄,宋、魏、陳、楚、江、淮之閒謂之䒼,通作曲。《禮·月令》季春,具曲植蘧筐。《註》曲,簿也。又《揚子·方言》簟,宋、魏之閒謂之笙,或謂蘧䒼。

82 六:
草:〔古文〕屮《唐韻》采老切《集韻》在早切《韻會》《正韻》采早切,𠀤音懆。《說文》作艸,百卉也。經典相承作草。《·禹貢》厥草惟繇。《·小雅》在彼豐草。《禮·祭統》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註》草艾,謂艾取草也。《論衡》地性生草,山性生木。《大戴禮·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又《史記·陳丞相世家》惡草具進。《註》草,粗也。又《篇海》苟𥳑曰草草。《春秋·隱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淸。《註》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𥳑其禮也。《疏》草次,猶造次也。又《·小雅》勞人草草。《傳》草草,勞心也。又《易·屯卦》天造草昧。《疏》言天造萬物于草創之始。又《前漢·淮南王傳》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廼遣。《註》謂爲文之草藳。《百官志註》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後漢·𨻰寵傳》蕭何草律。又《魏志·衞覬傳》覬好古文,隷、草無所不善。又姓。《正字通》草中。又《韻補》脞五切,徂上聲。《徐幹·齊都賦》焚梗林,燎圃草。又此苟切,凑上聲。《邊讓·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嬙之素肘。形便纖以嬋娟兮,若流風之靡草。又《說文》自保切,音皁。草斗,櫟實也,一曰橡斗子。《徐鉉曰》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爲黑色之皁。案櫟實可染白爲黑,故曰草,通用。今俗書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無意義。
考證:〔《說文》自保切,音皁。斗櫟實也,橡斗子。〕謹照原文皁下增草字。橡斗上增一曰二字。〔《徐鉉曰》實可染白爲黑。〕謹照原文白改帛。

83 六:
荋:《玉篇》《直音》𠀤讓之切,音而。草多貌。又草名。《馬融·廣成頌》芝荋菫荁。又亭名。《說文》沛城有楊荋亭。又《集韻》汝來切,音腝。義同。

84 六:
荌:《唐韻》烏肝切,音按。《說文》草也。

85 六:
荍:《唐韻》渠遙切《集韻》《正韻》祁堯切,𠀤音翹。《·陳風》視爾如荍。《傳》荍,芘芣也。《疏》一名蚍𧉈。陸疏:似蕪菁,華紫綠色,可食,微苦。《爾雅翼》一名錦葵花。又《爾雅註》今荆葵也又云荍,小草,多花少葉,葉又翹起。又《類篇》尸周切,音收。《集韻》巨夭切,音趫。義𠀤同。
考證:〔《·陳風》視爾如荍。《傳》,荍芘芣也。《疏》一名蚍𧉈。郭註,今荆葵也。陸註,似蕪菁,華紫綠色,可食,微苦。《爾雅翼》一名錦葵花。又《爾雅註》荍,小草。〕謹按郭註乃爾雅註非毛詩註。謹將郭註至陸註八字改陸疏二字。爾雅註下增今荆葵也又云六字。

86 六:
荎:《唐韻》直尼切《集韻》陳尼切,𠀤音治。《爾雅·釋草》菋,荎蕏。《註》荎蕏,五味子。《本草註》《抱朴子》云: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又木名。《·唐風》山有樞。《傳》樞,荎也。今之刺楡。又《博雅》牛荎,牛膝也。又徒結切,音跌。義同。

87 六:
荏:《唐韻》如甚切《集韻》《韻會》《正韻》忍甚切,𠀤音稔。《·大雅》荏菽斾斾。《傳》荏菽,戎菽也。《箋》大豆也。又《爾雅·釋草》蘇,桂荏。《揚子·方言》關之東西或謂之蘇,或謂之荏。《後漢·馬融傳》桂荏、鳧葵。《本草》荏子可壓油。《益都方物略記》每歲荏且熟,則荏雀羣至食其實。又柔也。《·小雅》荏染柔木。《傳》荏染,柔意也。《論語》色厲而內荏。又《篇海》荏染,猶侵尋也。亦作荏苒。《廣韻》荏苒,展轉也。《魏書·彭城王傳》難違淸挹,荏苒至今。又地名。《史記·趙世家》敗林人于荏。
考證:〔《魏書·彭城王傳》離違淸挹,荏苒至今。〕謹照原文離改難。

88 六:
荐:《廣韻》《正韻》在甸切《集韻》《韻會》才甸切,𠀤音洊。《爾雅·釋言》荐、原,再也。又《國語註》荐,聚也。又《小爾雅》重也。《廣韻》仍也。《左傳·僖十三年》晉荐饑。《爾雅·釋天》仍饑爲荐。又《左傳·襄四年》戎狄荐居。《註》荐,草也,言狄人逐水草而居,徙無常處。又與薦通。《·大雅》饑饉薦臻。《說文》荐,薦席也。《六書正譌》俗作洊,非。
考證:〔《左傳·襄四年》戎狄荐居。《註》荐,草也,古狄人逐水草而居。〕謹照原文古改言。

89 六:
荑:《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𠀤音啼。《玉篇》始生茆也。《·邶風》自牧歸荑。《衞風》手如柔荑。又草木初生貌。《晉書·郭璞傳》蘭荑爭翹。《謝靈運詩》原隰荑綠柳。又草也。《孟子》苟爲不熟,不如荑稗。通作稊。又《廣韻》以脂切《集韻》延知切,𠀤音夷。《爾雅·釋草》莁荑,蔱蘠。《註》莁荑,草名。一名白蕢。又芟刈曰荑。《周禮·地官》凡稼澤,以水殄草而芟荑之。或作䄺。
考證:〔《謝靈運詩》草木荑綠柳。〕謹照原詩草木改原隰。

90 六:
荒:〔古文〕𠃤𠯚《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光切,音肓。《說文》蕪也。一曰草掩地也。《周語》田疇荒蕪。《韓詩外傳》四穀不升謂之荒。《爾雅·釋天》果不熟爲荒。又廢也。《·蔡仲之命》無荒棄朕命。《傳》無廢棄我命。又大也。《·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益稷》惟荒度土功。《傳》大治度水土之功。又《·禹貢》五百里荒服。《爾雅·釋地》觚竹、北戸、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又掩也。《·周南》南有樛木,葛藟荒之。又空也。《吳語》荒成不盟。又蒙也。《禮·喪大記註》在旁曰帷,在上曰荒。又《集韻》同慌。《楚辭·哀郢》荒忽其焉極。又通肓。《史記·扁鵲列傳》搦髓腦揲荒。《註》荒,膏荒也。又地名。《水經注》荒谷東岸有冶父城。《梁元帝·𤣥覽賦》夕瞻荒谷之寺。又歲名。《爾雅·釋天》大歲在己曰大荒落。又姓,見《通志·氏族略》。
考證:〔《吳語》荒城不盟。〕謹照原文城改成。

91 六:
𦭾:《字彙》亡結切,音滅。目不正。《正字通》𦭝字之譌。○按《集韻》苜一作𦭝,目不正也,字从𦫳。《字彙》《正字通》不設𦫳部,故附載艸部,則應照艸部算畫,不當仍入五畫內,今移附六畫之後。

92 六:
𦭿:《唐韻》以遮切,音耶。枲屬。《集韻》皮可爲索。亦作𦰳。

93 六:
𦮀:《廣韻》同莌。

94 六:
𦮁:《集韻》巨夭切,音趫。艸相糺貌。

95 六:
䒽:《集韻》文紡切,音网。草名。

96 六:
𦮂:《玉篇》古文蓍字,註見十畫。

97 六:
𦮃:《玉篇》古文乖字,註見丿部七畫。又《集韻》空媧切,音跬。不正也。

98 六:
荓:《玉篇》同萍。《集韻》《類篇》𠀤旁經切,音缾。草名也。《說文》馬帚也。又同𦰝。
《集韻》旁經切,音缾。草名。《爾雅·釋草》荓,馬帚。《疏》草似蓍,俗謂蓍荓,可爲掃彗。又人名。《呂氏春秋》靑荓,趙人。又《韻會》滂丁切,音俜。《·大雅》荓云不逮。《傳》荓,使也。《周頌》莫予荓蜂。《傳》荓蜂,𢊏曳也。考證:〔《爾雅·釋草》荓,馬帚。《註》草似蓍。〕謹照原文註改疏。

99 六:
𦮄:《說文》與莔同。

100 六:
𦮅:《集韻》莫古作𦮅,註見七畫。

101 六:
荔:《說文》同茘。

102 六:
𦮆:《六書正譌》菆本字。

103 六:
𦮇:《篇海》千吉切,音七。葉似蘇。《類篇》與𦸓同。

104 六:
𦮈:《篇海》音止。𦮈蒻,小苹也。

105 六:
𦮉:《篇海》同𦯄。

106 六:
荕:《篇海》音斤。骨也。

107 六:
𦮊:《干祿字書》與芻同。

108 六:
𦮋:《直音》與荒同。

109 六:
𦮌:《直音》與𦮻同。

110 六:
𦮍:《直音》與蒯同。

111 六:
荖:《字彙補》音培。《西溪叢語》閩廣人食㯽榔,每切作片蘸蠣灰,以荖葉裹嚼之。又音老。

112 六:
𦮎:《字彙補》公棟切,音貢。《梅聖兪·茶詩》萌穎强神𦮎。

113 六:
𦮏:《字彙補》古文次字,見《說文》。註見欠部二畫。

114 六:
𦮐:《字彙補》形倪切,音奚。草名。

115 六:
𦮑:《字彙補》薄乎切,音蒲。菩薩弘名也。

116 六:
荗:《字彙補》牀直切,音述。莪荗,藥名,見《本草》。

117 六:
𦮒:《字彙補》與䒼同。

118 六:
𦮓:《玉篇》古文荆字,註見本畫。

URN: ctp:kangxi-zidian/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