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九》

Library Resources
1 九:
𨜏:《廣韻》以成切。《集韻》怡成切,𠀤音盈。《廣韻》姓也。《正字通》姓苑作盈。

2 九:
郹:《廣韻》古覓切《集韻》關闃切,𠀤音湨。《說文》蔡邑也。引《左傳·昭十九年》楚子之在蔡也,郹陽封人之女奔。之◎按《左傳》今本俱作郥。俗譌作鄓,非。

3 九:
𨜐:《集韻》想止切,音璽。漢侯國名。

4 九:
𨜑:《玉篇》輕彫切,音趫。鉅鹿縣名。◎按鉅鹿郡有鄡縣,無𨜑縣。

5 九:
𨜒:《唐韻》古詣切,音計。《說文》周封黃帝之後于𨜒,上谷有𨜒縣。又《集韻》通作薊。《前漢·地理志》薊,秦漁陽郡。

6 九:
郺:《廣韻》《集韻》𠀤烏孔切,音蓊。《廣韻》郺𨑊,盛多貌。《揚子·方言》郺,多也。凡大而多謂之郺。又《廣韻》《集韻》𠀤於容切,音邕。義同。

7 九:
郻:《正字通》同鄡。《前漢·地理志》有郻縣,屬鉅鹿郡。詳後鄡字註。

8 九:
郼:《廣韻》《集韻》𠀤於希切,音依。《廣韻》殷國名。《呂覽·愼大篇》湯爲天子,夏民親郼如夏。《高註》郼,讀如衣。今兗州人謂殷氏皆曰衣。又《呂覽·慎勢篇》湯其無郼,武其無岐,不能成功。《註》郼,湯之本國。《正字通》郼非卽殷字。齊人讀殷如衣,高註讀郼如衣,皆方音,非定音也。
考證:〔《呂覽·愼大篇》湯爲天子,夏民親郼如夏。《高繡曰》郼讀如衣。今兗州人謂殷氏皆曰衣。〕謹照原文高繡曰改高註。〔《呂覽·憤勢篇》湯其無郼,武其無岐豐也。《註》郼,殷舊封國名。〕謹照原文憤勢篇改慎勢篇。武其無岐下省豐也二字。增不能成功四字。註郼殷舊封國名改註郼湯之本國。

9 九:
都:〔古文〕𨛷《唐韻》當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東徒切,𠀤音闍。《廣韻》天子所宮曰都。《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縣爲都。又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又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禮·坊記》制國不過千乗,都城不過百雉。又《正韻》美也,盛也。《·鄭風》洵美且都。《前漢·司馬相如傳》車從雍雍,閒雅甚都。又歎美之辭。《書·臯陶謨》臯陶曰都。又《正韻》居也。《東方朔·客難》身都卿相之位。又《廣韻》總也。《曹丕·與吳質書》頃撰遺文,都爲一集。《韓愈·答崔立之書》若都不可得。又《字彙補》水所聚也。《釋名》澤中有丘曰都丘,言蟲鳥所都聚也。又姓。《集韻》漢臨亞侯都稽。又《集韻》張如切,音猪。與豬通。《·禹貢》大野旣豬。《又》被孟豬。《史記·夏本紀》旣豬作旣都,孟豬作明都。
考證:〔《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註》凡邑有先君之廟曰都,無曰邑。〕謹按所引註是莊二十八年左傳,非隱元年註,今照左傳原文改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10 九:
𨜓:《集韻》陟盈切《集韻》知盈切,𠀤音貞。地名。又《廣韻》直貞切《集韻》馳貞切,𠀤音呈。義同。

11 九:
𨜔:《廣韻》《集韻》𠀤胡光切,音皇。古縣名。

12 九:
𨜕:同䢽。見前䢽字註。

13 九:
郾:《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建切,音堰。《說文》潁川縣名。《正字通》卽古郾子國故地,今爲開封府許州郾城縣。又《廣韻》同鄢。

14 九:
郿:《唐韻》武悲切《集韻》《韻會》旻悲切,𠀤音眉。《說文》右扶風縣名。《·大雅》申伯信邁,王餞于郿。又魯地名。《左傳·莊二十八年》冬築郿。《註》魯下邑。又《廣韻》《集韻》𠀤明祕切,音媚。義同。《說文》本作𨞅。俗作郿。

15 九:
𨜖:《廣韻》《集韻》𠀤元具切,音遇。地名。又《五音集韻》元俱切,音愚。義同。

16 九:
䣐:《集韻》於驚切,音英。地名。

17 九:
鄀:《廣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日灼切,𠀤音若。國名。《左傳·僖二十五年》秦晉伐鄀。《註》秦楚界上小國,其後遷于南郡鄀縣,遂爲楚邑。《史記·吳世家》楚恐而去郢遷鄀。《註》鄀,楚邑。又《集韻》敕略切,音綽。邑名。

18 九:
𨜗:《字彙》仄侯切,音鄒。地名。出西羌國。《正字通》西羌百五十四種,散處三河,其地無𨜗。

19 九:
鄁:同邶。詳前邶字註。

20 九:
𨜘:《廣韻》《集韻》𠀤烏谷切,音屋。地名。在南陽。

21 九:
鄂:《唐韻》《韻會》五各切《集韻》《正韻》逆各切,𠀤音諤。國名。《史記·殷本紀》以西伯、九侯、鄂侯爲三公。又楚地。《史記·楚世家》中子紅爲鄂王。《註》《九州記》曰:鄂,今武昌。《輿地記》今鄂州武昌,楚之東鄂也。又晉邑。《左傳·隱六年》逆晉侯于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註》晉別邑。又《玉篇》南陽有西鄂。《前漢·地理志》南陽郡西鄂縣。《註》江夏有鄂,故加西。又鄂然,外見貌。《·小雅》鄂不韡韡。又鄂鄂,辨厲也。《大戴禮·立事篇》君子出言以鄂鄂。又垠也。《揚雄·甘泉賦》紛被麗其亡鄂。又幽州人謂額曰鄂。《釋名》額,鄂也。有垠鄂也。又與諤通。《史記·趙世家》不聞周舍之鄂鄂。《註》《韓詩外傳》:周舍立門下三日夜,簡子使人問之,對曰:願爲鄂鄂之臣。又與愕通。《史記·五帝紀》象鄂不懌。又《前漢·霍光傳》羣臣皆驚鄂失色。又與噩通。《爾雅·釋天》歲在酉曰作噩。《史記·天官書》作作鄂。又姓。漢安平侯鄂千秋。《說文》本作䣞。俗作鄂。

22 九:
𨜙:《集韻》而由切,音柔。鄕名。亦作𨛶。

23 九:
鄃:《唐韻》式朱切《集韻》《韻會》舂朱切,𠀤音舒。漢縣名。《史記·河渠書》田蚡爲丞相,其奉邑食鄃。《註》鄃縣,屬淸河郡。又《玉篇》庾娛切《廣韻》羊朱切,𠀤音兪。義同。

24 九:
鄄:《五音集韻》古縣切,音絹。衞地。《春秋·莊十四年》單伯會齊侯、宋公、衞侯、鄭伯于鄄。《註》今東郡鄄城是也。《通雅》鄄城,古顓頊之墟,春秋衞成公都此,漢爲濟隂鄄城縣,今爲山東濮州,屬東昌府。又周邑。《左傳·成十一年》王使劉子復之盟于鄄而入。又《集韻》諸延切,音旃。稽延切,音堅。之人切,音眞。於巾切,音駰。義𠀤同。

25 九:
𨜚:俗𨞄字。郵。

26 九:
鄅:《廣韻》《集韻》𠀤王矩切,音禹。《說文》妘姓之國。《春秋·昭十八年》邾人入鄅。《註》鄅國,今琅邪開陽縣。又姓。《廣韻》鄅子之後,以國爲姓,去邑从禹。又《韻會》果羽切《五音集韻》俱禹切,𠀤音矩。義同。

27 九:
𨜛:鄋本字。詳後鄋字註。

28 九:
𨜜:《廣韻》《集韻》𠀤所景切,音省。地名。◎按《字彙》𨜜字下又有𨜒字。𨜒已見本畫,此重出,今刪。

29 九:
鄆:《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問切,𠀤音運。魯地名。《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及鄆。《註》莒、魯所爭者,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又《成四年》冬城鄆。《註》公欲叛晉,故城而爲備。又《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人入鄆。《註》鄆,莒別邑。又《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公還待于鄆。《註》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又《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又《昭元年》取鄆。《左傳》趙孟曰:魯、莒爭鄆,爲日久矣。又《二十六年》公至自齊,居于鄆。《六書故》春秋有二鄆,莒在魯東,莒、魯所爭,東鄆也。公待于鄆者,西鄆也。文公城諸及鄆,不聞與莒爭,及成公時,楚伐莒入鄆,則鄆自爲莒邑,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又州名。《韻會》古兗州之域,魯附庸國,漢爲東平國,隋置鄆州。又《集韻》河內沁水鄕名。又姓。《廣韻》魯大夫,食采于鄆,後因氏。又《集韻》于分切,音云。義同。
考證:〔《春秋·成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遂入鄆。〕謹照原文遂改人。

30 九:
鄇:《唐韻》胡遘切《集韻》胡豆切,𠀤音𠋫。《說文》晉之温地。《左傳·成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註》鄇,溫別邑。河內懷縣西南有鄇人亭。又《廣韻》戸鉤切《集韻》下溝切,𠀤音侯。義同。

31 九:
鄈:《廣韻》渠追切《集韻》《韻會》《正韻》渠惟切,𠀤音葵。《說文》河東臨汾地,卽漢祭后土處。《正韻》鄈地有三,一在汾隂,一鄈丘,在河南,又在𨻰留。《春秋》作葵丘,在汾隂者亦作葵。

URN: ctp:kangxi-zidian/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