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十一》

電子圖書館
1 十一:
㡜:《唐韻》《集韻》𠀤所例切,音細。《說文》殘帛也。《廣雅》㡜,遺,餘也。又《唐韻》先列切《集韻》私列切,𠀤音薛。義同。又《集韻》式列切,音設。裂帛也。《急就篇》㠲㡜囊橐不直錢。《註》黃氏曰:㠲㡜,裂也。又《集韻》相絕切《類篇》蘇絕切,𠀤音雪。《廣韻》㡜縷桃花,今製綾花。《集韻》今時剪繒爲花。

2 十一:
𢄟:《類篇》同𢂓。

3 十一:
𢄠:《集韻》同𢂁。

4 十一:
幑:《唐韻》許歸切《集韻》《韻會》吁韋切,𠀤音揮。《廣雅》幡也。又《說文》幟也,以絳幑帛,著於背。《韻會》若今救火衣。又通作徽。《左傳·昭二十一年》揚徽者,公徒也。《註》徽,識也。《疏》徽識,制如旌旗,書其所任之官與姓名於其上,被之於背。《釋文》識,本又作幟。《前漢·王莽傳》殊徽幟。《註》徽幟,通謂旌旗之屬也。

5 十一:
𢄡:《集韻》陵之切,音釐。斷繪也。

6 十一:
幒:《說文》同𢃓。

7 十一:
㡝:《廣韻》扶用切《集韻》房用切《正韻》馮貢切,𠀤音俸。《玉篇》巾也。又《廣韻》款書。

8 十一:
𢄢:《廣韻》《集韻》𠀤輸芮切,音稅。《說文》禮巾也。《廣雅》巾也。又《廣韻》指利切《集韻》脂利切,𠀤音至。又《集韻》質涉切,音摺。又《類篇》卽協切,音接。義𠀤同。

9 十一:
𢄣:《廣韻》祥歲切《集韻》旋芮切,𠀤音𥶙。《廣韻》布巾。《集韻》盥布謂之𢄣。

10 十一:
幓:《集韻》疏簪切,音森。與襂同。襂纚,衣裳毛羽垂貌。《揚雄·甘泉賦》蠖略蕤綏,灕雽幓纚。《註》師古曰:灕雽幓纚,車飾貌。又《集韻》師炎切,音纖。旌旗正幅曰幓。又師銜切,音衫。旌旗之斿也。《司馬相如·大人賦》垂旬始以爲幓兮。《註》幓,所銜反,旒也。又《集韻》《類篇》𠀤所感切。同縿。義同。

11 十一:
𢄤:《集韻》子感切,音昝。繒未緶也。

12 十一:
𢄥:《玉篇》篆文肄字。

13 十一:
幔:《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半切,音縵。《說文》幕也。《廣雅》帳也。《釋名》幔,漫也,漫漫相連綴之言也。《拾遺記》周穆王有鸞章錦幔。《張協洛陽賦》朱幔虹舒,翠幙蜺連。又《廣雅》幔,覆也。

14 十一:
幕:《唐韻》慕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末各切,𠀤音莫。《說文》帷在上曰幕。《廣雅》帳也。《釋名》幕,絡也,在表之稱也。《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左傳·成十六年》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伯州犂侍于王後,王曰:張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又《韻會》幕府。軍旅無常居,故以帳幕言之。通作莫。《史記·李牧傳》市租皆輸入莫府。《註》索隱曰:古者出征爲將帥,軍還則罷,理無常處,以幕帟爲府署,故曰幕府。《李廣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註》索隱曰:凡將軍謂之幕府者,蓋兵門合施帷帳,故稱幕府。古字通用,遂作莫耳。又《周禮·天官·幕人註》幕或在地,展𨻰於上也。《儀禮·聘禮》館人布幕于寢門外,官𨻰幣。《註》布幕以承幣。《疏》館人布幕於地,官𨻰幣於其上。又臂脛衣也。《釋名》留幕,冀州所名大褶至膝者也。留,牢也。幕,絡也。言牢絡在衣表也。《史記·蘇秦傳》當戰,則斬堅甲鐵幕。《註》謂以鐵爲臂脛之衣。又《類篇》覆食案亦曰幕。又《廣雅》粗幕庵也。又《廣雅》幕,覆也。《易·井卦》上六井收勿幕。《註》幕猶覆也。《疏》不自掩覆,與衆共之。又《爾雅·釋言》幕,暮也。《註》幕然暮夜也。又六幕。《前漢·禮樂志》紛紜六幕浮大海。《註》猶言六合也。又沙幕。《前漢·武帝紀》衞靑將六將軍絕幕。《註》幕,沙幕。臣瓚曰:沙土曰幕,直度曰絕。師古曰:幕者,今之突厥中磧耳。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淸河郡繹幕縣,琅邪郡姑幕縣。又《廣韻》姓也。《姓譜》舜祖幕之後。《史記·𨻰世家》自幕至於瞽瞍。《註》鄭衆曰:幕,舜之先也。又《集韻》莫半切,音縵。平而無文曰幕。《前漢·西域傳》罽賔國錢爲騎馬,幕爲人面。《註》韋昭曰:幕,錢背也。又《韻補》蒙晡切,音模。《李陵·別蘇武歌》經萬里兮度沙幕,爲君將兮奮匈奴。又《正韻》莫狄切,音覓。《盧仝·思君吟》我心爲風兮淅淅,君身爲雲兮幕幕。
考證:〔《左傳·成十六年》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伯州犂侍于王後,張幕矣。〕謹照原文張字上增王曰二字。

15 十一:
幖:《唐韻》《集韻》《正韻》𠀤𤰞遙切,音飇。《說文》幟也。《玉篇》幡也。《正韻》立木爲表,繫綵其上,謂之幖。又《廣韻》頭上幟也。

16 十一:
㡞:《集韻》郞侯切,音婁。《廣雅》㡞篼,囊也。《揚子·方言》飮馬橐,自關而西或謂之㡞篼。又《玉篇》力宇切,音縷。古姓也。

17 十一:
㡟:《廣韻》作曹切《集韻》臧曹切,𠀤音糟。《說文》帴也。又《玉篇》藉也。又《廣韻》七刀切《集韻》倉刀切,𠀤音操。義同。

18 十一:
𢄦:《玉篇》都了切,音鳥。絹𢄦也。

19 十一:
幗:《唐韻》《集韻》古獲切《韻會》郭獲切《正韻》古伯切,𠀤音蟈。《說文》婦人首飾。《玉篇》𢂹也,覆髮上也。《晉書·宣帝紀》諸葛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又《廣韻》婦人喪冠。又《海篇》亦作蔮。《釋名》蔮恢也,恢郭,覆髮上也。魯人曰頍,齊人曰幌。《後漢·輿服志》夫人紺繒蔮。又《唐韻》《韻會》古對切《正韻》古外切,𠀤音〈巾貴〉。義同。《玉篇》或作簂。

20 十一:
幘:《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側革切,音責。《說文》髮有巾曰幘。《玉篇》覆髻也。《急就篇註》幘者,韜髮之巾,所以整嫧髮也。《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廣雅》承露幘,覆結也。《蔡邕·獨斷》幘,古者𤰞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使人見,始進幘服之,羣臣皆隨焉。然尚無巾,至王莽內加巾,故言王莽禿幘施屋。《後漢·輿服志》古者有冠無幘,秦加武將首飾爲絳袙,以表貴賤。其後稍稍作顏題。漢興,續其顏,却摞之,施巾連題。却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名之曰幘。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爲耳,崇其巾爲屋,合後施收上下,羣臣貴賤皆服之。文者長耳,武者短耳。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未冠童子幘無屋。《隋書·禮儀志》文者長耳,謂之介幘。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又與䶦同。《集韻》齒相値。亦作幘。《左傳·定九年》晳幘而衣貍製。《註》幘,齒上下相値也。

21 十一:
𢄧:《集韻》千木切,音蔟。㡧也。

22 十一:
幙:《字彙補》同幕。又借作模。《漢·郞中鄭固𥓓》傳宣孔業,作世幙式。

URN: ctp:kangxi-zidian/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