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 本性
顯示統計 修改檢索內容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本性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包含字詞"孩子" 符合次數:4.
共1段落。第1頁,共1頁。

《本性》

提到《本性》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1 本性:
情性者、人治之本,禮樂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極,禮為之防,樂為之節。性有卑謙辭讓,故制禮以適其宜;情有好惡喜怒哀樂,故作樂以通其敬。禮所以制、樂所為作者,情與性也。昔儒舊生,著作篇章,莫不論說,莫能實定。

2 本性:
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如此,則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作《養書》一篇。密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

3 本性:
孟子作《性善》之篇,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謂人生於天地,皆稟善性,長大與物交接者,放縱悖亂,不善日以生矣。

4 本性:
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時,無有不善也。微子曰:「我舊云孩子,王子不出。」紂為孩子之時,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惡不出眾庶,長大為亂不變,故云也。羊舌食我初生之時,叔姬視之,及堂,聞其啼聲而還,曰:「其聲、豺狼之聲也,野心無親。非是莫滅羊舌氏。」遂不肯見。及長,祁勝為亂,食我與焉。國人殺食我,羊舌氏由是滅矣。紂之惡,在孩子之時;食我之亂,見始生之聲。孩子始生,未與物接,誰令悖者?丹朱土於唐宮,商均生於虞室,唐、虞之時,可比屋而封,所與接者,必多善矣,二帝之旁,必多賢也,然而丹朱慠,商均虐,並失帝統,歷世為戒。且孟子相人以眸子焉,心清而眸子瞭,心濁而眸子眊。人生目輒眊瞭,眊瞭稟之於天,不同氣也,非幼小之時瞭,長大與人接乃更眊也。性本自然,善惡有質,孟子之言情性,未為實也。

5 本性:
然而性善之論,亦有所緣。或仁或義,性術乖也;動作趨翔,性識詭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長或短,至老極死,不可變易,天性然也。皆知水土物器形性不同,而莫知善惡稟之異也。一歲嬰兒,無爭奪之心,長大之後,或漸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

6 本性:
告子與孟子同時,其論性無善惡之分,譬之湍水,決之東則東,決之西則西。夫水無分於東西,猶人無分於善惡也。

7 本性:
夫告子之言,謂人之性與水同也。使性若水,可以水喻性,猶金之為金,木之為木也。人善因善,惡亦因惡,初稟天然之姿,受純壹之質,故生而兆見,善惡可察。無分於善惡,可推移者,謂中人也,不善不惡,須教成者也。故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告子之以決水喻者,徒謂中人,不指極善極惡也。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夫中人之性,在所習焉,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至於極善極惡,非復在習,故孔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性有善不善,聖化賢教,不能復移易也。孔子、道德之祖,諸子之中最卓者也,而曰「上智下愚不移」,故知告子之言,未得實也。

8 本性:
夫告子之言,亦有緣也。《詩》曰:「彼姝之子,何以與之。」其《傳》曰:「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朱則赤。」夫決水使之東西,猶染絲令之青赤也。丹朱、商均已染於唐、虞之化矣,然而丹朱慠而商均虐者,至惡之質,不受藍、朱變也。

9 本性:
孫卿有反孟子,作《性惡》之篇,以為「人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者、以為人生皆得惡性也,偽者、長大之後,勉使為善也。

10 本性:
若孫卿之言,人幼小無有善也。稷為兒,以種樹為戲;孔子能行,以俎豆為弄。石生而堅,蘭生而香。稟善氣,長大就成,故種樹之戲,為唐司馬;俎豆之弄,為周聖師,稟蘭石之性,故有堅香之驗。夫孫卿之言,未為得實。

11 本性:
然而性惡之言,有緣也。一歲嬰兒,無推讓之心,見食,號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長大之後,禁情割欲,勉厲為善矣。劉子政非之曰:「如此,則天無氣也。陰陽善惡不相當,則人之為善,安從生?」

12 本性:
陸賈曰:「天地生人也,以禮義之性。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則順,順之謂道。」

13 本性:
夫陸賈知人禮義為性,人亦能察己所以受命。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性惡者、雖能察之,猶背禮畔義。義挹於善,不能為也。故貪者能言廉,亂者能言治。盜跖非人之竊也,莊蹻刺人之濫也,明能察己,口能論賢,性惡不為,何益於善?陸賈之言,未能得實。

14 本性:
董仲舒覽孫、孟之書,作《情性》之說曰:「天之大經,一陰一陽;人之大經,一情一性。性生於陽,情生於陰。陰氣鄙,陽氣仁。曰性善者,是見其陽也;謂惡者,是見其陰者也。」

15 本性:
若仲舒之言,謂孟子見其陽,孫卿見其陰也。處二家各有見,可也;不處人情性情性有善有惡,未也。夫人情性,同生於陰陽,其生於陰陽,有渥有泊。玉生於石,有純有駮;情性於陰陽,安能純善?仲舒之言,未能得實。

16 本性:
劉子政曰:「性、生而然者也,在於身而不發;情、接於物而然者也,出形於外。形外、則謂之陽,不發者、則謂之陰。」

17 本性:
夫子政之言,謂性在身而不發。情接於物,形出於外,故謂之陽;性不發,不與物接,故謂之陰。夫如子政之言,乃謂情為陽,性為陰也。不據本所生起,苟以形出與不發見定陰陽也。必以形出為陽,性亦與物接,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惻隱不忍,不忍,仁之氣也;卑謙辭讓,性之發也,有與接會,故惻隱卑謙,形出於外。謂性在內,不與物接,恐非其實。不論性之善惡,徒議外內陰陽,理難以知。且從子政之言,以性為陰,情為陽,夫人稟情,竟有善惡不也?

18 本性:
自孟子以下,至劉子政,鴻儒博生,聞見多矣,然而論情性竟無定是。唯世碩儒、公孫尼子之徒,頗得其正。由此言之,事易知,道難論也。酆文茂記,繁如榮華;恢諧劇談,甘如飴密,未必得實。

19 本性:
實者、人性有善有惡,猶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謂性無善惡,是謂人才無高下也。稟性受命,同一實也。命有貴賤,性有善惡。謂性無善惡,是謂人命無貴賤也。九州田土之性,善惡不均,故有黃、赤、黑之別,上、中、下之差;水潦不同,故有清濁之流,東西南北之趨。人稟天地之性,懷五常之氣,或仁或義,性術乖也;動作趨翔,或重或輕,性識詭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長或短,至老極死,不可變易,天性然也。

20 本性:
余固以孟軻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孫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楊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若反經合道,則可以為教;盡性之理,則未也。

共1段落。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