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大取》

提到《大取》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大取:
畢云:「篇中言利之中取大,即大取之義也。意言聖人厚葬,固所以利親,盛樂固所以利子,而節葬、非樂則利尤大也,墨者固取此。」案:畢說非也。此與下篇亦墨經之餘論,其名大取、小取者,與取譬之取同。《小取》篇云「以類取,以類予」,即其義。篇中凡言臧者,皆指臧獲而言。畢並以葬親為釋,故此亦有厚葬、節葬之說,並謬。此篇文多不相屬,蓋皆簡札錯亂,今亦無以正之也。

1 大取:
天之愛人也,薄於聖人之愛人也;畢云:「言天地之大,人猶有憾。」其利人也,厚於聖人之利人也。大人之愛小人也,薄於小人之愛大人也;畢云「言不如小人之姑息。」其利小人也,吳鈔本無此字。厚於小人之利大人也。以臧為其親也而愛之,畢云「《說文》云『葬,臧也』,即『藏』字正文,謂葬親。」顧云:「臧,賤稱也,篇內同義,亦互見《小取》篇。」案:顧說足正畢說之謬。此臧即臧獲之臧,詳《小取》篇。言臧善事吾親,因而愛利之也。非愛其親也;「非」字疑衍,此篇多以一是一非相對言之。

2 大取:
以臧為其親也而利之,吳鈔本,「為」下有「利」字,疑衍。利之,謂資給之。非利其親也。以樂為利其子,而為其子欲之,樂,謂音樂。畢云:「當有『非』字」,誤。愛其子也;以樂為利其子,而為其子求之,非利其子也。疑當作「非求其子也。」畢云:「此辯葬之非利親,樂之非利子,即節葬、非樂之說也。」案:畢說謬。

3 大取:
於所體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權。吳鈔本作「於所體輕重之中,而權其輕重之謂權。」案:「其」字疑當有。文選運命論,李注引尸子云「聖人權福則取重,權禍則取輕。」權非為是也,非非為非也。俞云:「當作『非為非也』,衍一『非』字。」案:當作「亦非為非也」,上「非」字,乃「亦」之誤,無衍文。權,正也。經上》篇云「欲正權利,惡正權害。」斷指以存𢯲,意林引作「脛」。畢云「此『捥』字正文,舊作『●』,誤。《說文》云『𢯲,手𢯲也』。揚雄曰『𢯲,握也,從手䀑聲』。鄭注土喪禮云『手後節中也,古文𢯲作捥。』」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畢云:「當為『者』。」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執也。言為人所持執,不能自免。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淮南子·說山訓》云「斷指而免頭,則莫不利為也。故人之情於利之中,則爭取大焉,於害之中,則爭取小焉」,意本於此。斷指與斷腕,畢云:「《玉篇》云『腕,烏段切,手腕,亦作捥。』案『捥』『腕』皆『𢯲』字之俗。」利於天下相若,無擇也。死生利若,一無擇也。當作「非無擇也」,謂必舍死取生。殺一人以存天下,非殺一人以利天下也。此對下「是殺己以利天下」為文,當作「非殺人以利天下也」,「一」字涉上而衍。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於事為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求。求為之,非也。疑當作「非為之也」,脫二字。害之中取小,求為義,非為義也。此疑當接後「不可正而正之」句。

4 大取:
為暴人語天之為是也,而性,句。為暴人歌天之為非也。諸陳執既有所為,而我為之陳執,執之所為,因吾所為也;若陳執未有所為,而我為之陳執,陳執因吾所為也。暴人為我為天之以人非為是也,而性。此文多訛脫,「為是也而性」語,前後兩見,疑「性」並當作「惟」,惟與唯通。《經下》篇云「物一體也,說在俱一惟是。」說云「惟是當牛馬」,惟是亦即唯是,謂言是則應之也。此義似與彼同,而上下文仍難通。不可正而正之。上云「權正也。」言於不可正之中,而權其正。

5 大取:
利之中取大,此節疑當接上文「非為義也」下。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於所既有而棄焉,是害之中取小也。

6 大取:
義可厚,厚之;義可薄,薄之,謂倫列。「謂」上,當重『之」字。戰國策宋策,高注云「倫,等也。」服問,鄭注云「列,等比也」。德行、君上、老長、親戚,此皆所厚也。為長厚,不為幼薄。句。親厚,厚。厚其近親。親薄,薄。薄其遠親。親至,薄不至。言有至親無至薄。義,厚親不稱行而顧行。「顧」當為「類」。後云「厚親不稱行而類行,其類在江上井」,即釋此節。行,謂德行。

7 大取:
為天下厚禹,為禹也。為天下厚愛禹,此句「厚」字疑衍。乃為禹之人愛也。「人愛」二字疑倒。厚禹之加於天下,據下文,「之」下當有「為」字,言所以厚愛禹者,為其德加於天下。畢云「言禹之厚德及天下」,非。而厚禹不加於天下。言所厚止於禹身,不遍及天下。若惡盜之為加於天下,言惡盜,為其害及天下。畢云:「言盜之惡行及天下」,非。而惡盜不加於天下。言所惡止於盜身,不遍及天下。

8 大取:
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言己亦猶是人也。己在所愛,愛加於己。倫列之愛己,愛人也。言愛己亦可謂之愛人。此下疑當接後「臧之愛己,非為愛己之人也」句。《荀子·正名》篇云「聖人不愛己,此惑於用名以亂名者也。」

9 大取:
聖人惡疾病,畢云:「言自重其身。」不惡危難。畢云:「言為人則不避艱險。」正體不動,疑當作「四體不勤」。欲人之利也,非惡人之害也。畢云:「言欲存其身以利人,非惡人之以危難害己。」

10 大取:
聖人不為其室,臧之故,在於臧。此義難通,畢云:「言臧富在下」,非。

11 大取:
聖人不得為子之事。似言聖人事親愛無窮,而事必有所盡。聖人之法,死亡親,亡、忘通。謂親死而忘之,即薄喪之義。為天下也。厚親,分也,以死亡之,句。體渴興利。此即《節喪下》篇「疾從事」之意。畢云:「《說文》云『渴,盡也』,『竭,負舉也』,今經典多以『竭』為『渴』。此云云者,謂盡其利以厚喪也。」案:畢說非是。有厚薄而毋倫列,之興利為己。此下疑當接下「天下之利」句。語經:畢云:「意言聖人厚葬之說,為自厚其親,語其經耳。經猶云正,非必欲天下人如是也,故下辨之。」案:語經者,言語之常經也,此總目下文,畢說非。語經也,當為「者」,畢云:「『也』同『者』」,非。非白馬焉,此即白馬非馬之說,《公孫龍子》有白馬論,詳《小取》篇。執駒焉說求之,畢云:「案《列子·仲尼》云:『公子牟曰:白馬非白,形名離也,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似與此意同。『執駒焉說求之舞』,似當云『執駒馬說求之無母』,即孤犢之論乎?」案:《莊子·天下》篇云「孤駒未嘗有母」,白馬孤駒,蓋名家常語,所謂語經也。「說求之」上,疑脫「有」字,與下「無說」文相對,畢說非其恉。舞說非也。「舞」,當從畢校為「無」之誤,而句讀則非。漁大之舞大,疑當作「殺犬之無犬。」《經下》云「狗,犬也,而殺狗非殺犬也,可」,即此義。「殺」,俗作「煞」,釋慧苑華嚴經音義云「漁,聲類作魰」,二形相近而訛。非也。所謂無說。三物必具,然後足以生。必,與畢通。此下疑當接後「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也者」句。三物,即指故、理、類而言之,謂辭之所由生也。

12 大取:
臧之愛己,此節疑當接上文「愛己愛人也」下。非為愛己之人也。言臧自愛其身,非為愛己之為人也。厚不外己。「厚」下當有「人」字,上文云:「愛人不外己。」愛無厚薄,舉己,非賢也。「舉」,當作「譽」。義,利,不義,害。志功為辯。「志」,舊本作「之」,今據道藏本、吳鈔本正。下文云:「志功不可以相從也。」

13 大取:
有有於秦馬,疑當作「有友於秦焉。」有有於馬,疑當作「有友於口焉。」也智來者之馬也。未詳。

14 大取:
愛眾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兩「世」字,畢並以意改作「也」,王校從之。王引之云:「『愛眾眾也』,下『眾』字衍,當作『愛眾也與愛寡也相若』。又案下文『凡學愛人』,與『小圜之圜』云云,文義不相屬,疑當在『愛眾也』上。凡學愛人乃統下文之詞,愛眾也云云,則承上句而詳言之也,古書錯簡耳。」案:此當作「愛眾世與愛寡世相若。」眾世、寡世,以廣陝言。下文尚世、後世,以古今言,文自相對。凡學愛人句,亦非此處錯簡。畢、王校並未允。兼愛之有相若。有,與又通。愛尚世與愛後世,王云:「尚與上同。」一若今之世人也。王引之云:「『今之世人』,當作『今世之人』。今世與尚世、後世,相對為文也。」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王引之云:「『鬼非人也』,當作『人之鬼非人也』,寫者脫去『人之』二字耳。《小取》篇云『人之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是其證。」案:無「人之」二字,義自可通,今不據增。

15 大取:
天下之利驩。驩,猶悅也。《天志中》篇云「今有人於此,驩若愛其子,竭力單務以利之。」此疑當接上「興利為己」句。聖人有愛而無利,俔日之言也,說文·人部》云「俔,譬諭也,一日閒見。」《爾雅·釋言》云「閒,俔也。」案:俔有閒訓,此疑亦當與閒義同。《方言》云「閒,非也。」《孟子·離婁》篇云「政不足閒也。」俔閒蓋謂駮難相非,故下云「乃客之言。」「日」,疑當作「曰」。或疑當為「儒者之言。」「儒」,俗作「𠍶」,與「俔」相似而誤。亦通。乃客之言也。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也。無人,即兼愛之義。言人己兩忘,則視人如己矣。「子墨」下,舊無「子」字,今據吳鈔本補。猶在。似言害捨大取小,然其害猶在。上疑有脫文。

16 大取:
不得已而欲之,非欲之也。舊本重「非欲之」三字。畢云「一本無」。案:顧校季本亦無,今據刪。此即前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之義。疑當在上文「是害之中取小也」下。非殺臧也。王引之云「『非殺臧也』上有脫文,以下二句例之,當云『專殺臧,非殺臧也。』」專殺盜,非殺盜也。凡學愛人,「學」,當為「譽」。前云「譽己非賢也」,後又云「愛人非為譽也」,此句或當接後「利人也,為其人也」句。

17 大取:
小圜之圜,與大圜之圜同。方至尺之不至也,「方」,當為「不」。與不至鍾之至不異,「鍾」,當為「千里」二字。「之至」,當作「之不至」,謂尺與千里,遠近異,而其為不至則同。故下云「遠近之謂。」今本「千里」二字,誤合為「重」字,校者又益金為「鍾」,遂不可通。續漢書五行志,童謠以董字為千里草,與此可互證。其不至同者,遠近之謂也。

18 大取:
是璜也,畢云:「《說文》云『璜,半璧也』。」是玉也。此與上「是」字,疑並當作「意」。意楹,非意木也,意是楹之木也。意指之人也,非意人也。王引之云:「當作『意人之指,非意人也』,意,度也,言所度者人之指,非度人也。下文云『一指,非一人也』,是其證。」意獲也,說文·犬部》云「獲,獵所獲也。乃意禽也。俞云:「『乃意禽也』,當作『非意禽也』,與上文『非意木也』,『非意人也』一律。」詒讓案:「乃」字不誤,此與上文反正相對,言獵者之求獲,欲得禽也。志功,不可以相從也。志,即意求之也。功,謂求而得之。

19 大取:
利人也,為其人也。畢云:「『為』,一本作『非。』」富人,言譽人之富。非為其人也。畢云:「舊二字倒,一本如此。」有為也以富人。言有所為,以使人富。富人也,治人有為鬼焉。言治人之事,兼有事鬼,若祭祀之類。

20 大取:
為賞譽利一人,非為賞譽利人也。亦不至無貴於人。「無貴」,疑當作「無賞譽。」言賞譽雖不能遍及人,亦不至因此遂不用賞譽也。智親之一利,畢云:「智,同知。」未為孝也,亦不至於智不為己之利於親也。言雖不足為孝,亦不至於明知己之有利於親,而不為之。智是之世之有盜也,上「之」字當衍,吳鈔本無。下「之」字蓋「世之」二字誤倒,校者又於下增一「之」字,遂致複出。「盜」,當作「人」,涉下而誤。盡愛是世。俞云:「當作『智是世之有盜也,不盡是世』,下文『智是室之有盜也,不盡是室也』,可證。」案:俞校未塙,以文義推之,當作「智是世之有人也,盡愛是世」,即兼愛之義。智是室之有盜也,不盡是室也。「不盡」下,以下文推之,當有「惡」字。智其一人之盜也,不盡是二人。畢云:「『二』當為『一』。」詒讓案:當作「不盡惡是人」,此脫「惡」字,衍「二」字耳。雖其一人之盜,苟不智其所在,盡惡其弱也。「弱」,疑當為「朋」,形近而誤。言盜雖止一人,然不能審知其誰某,則盡惡其朋黨也。

21 大取:
諸聖人所先為,人欲名實。「欲」,疑「效」之誤。名實不必名。疑當作「實不必名」,上「名」字誤衍。苟是石也白,句。敗是石也,「敗」,當為「取」。盡與白同。言白石之白皆同。是石也唯大,唯、雖通,吳鈔本作「惟」。不與大同,言大石之中,仍有大小之異。是有便謂焉也。「便」,疑當為「使」。以形貌命者,必智是之某也,「貌」,吳鈔本作「貌」,下同。焉智某也。焉,猶乃也。不可以形貌命者,唯不智是之某也,唯,亦與雖通。智某可也。諸以居運命者,爾雅·釋詁》云「運,徙也。」畢云:「居運,言居住或運徙。」苟人於其中者,皆是也,「人」,當作「入」。入是去非,文正相對。去之,因非也。諸以居運命者,若鄉里齊、荊者,皆是。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廟者,皆是也。

22 大取:
智與意異。舊本脫「異」字,今據吳鈔本補。上文辨智意二者之文甚詳。重同,經說上云「二名一實,重同也」。具同,「具」,當為「俱」。《經說上》云「俱處於室,合同也」。連同,國語楚語韋注云「連,屬也」。同類之同,經說上》云「有以同,類同也」。同名之同,丘同,丘與區通,詳《經下》篇。謂同區域而處。鮒同,鮒、附通。《史記·魏世家》「屈侯鮒」,《說苑·臣術》篇「鮒」作「附」。周禮大司徒鄭注云「附,麗也」。是之同,畢云:「一本又有『同』字。」然之同,同根之同。此四字疑當在前「同名之同」下。此下文「有非之異,有不然之異」二句,正與上文「是之同,然之同」相對,明不當以此句廁其閒也。有非之異,有不然之異。有其異也,為其同也,為其同也異。此下疑當接下「長人之異,短人之同」一節。一曰乃是而然,吳鈔本作「是」。二曰乃是而不然,三曰遷,昔是而今不然。四曰強。貌是而情不然。

23 大取:
子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以上似並辨辭氣之異同。俞云:「『尊』,當讀為『𠟃』。《說文·刀部》『𠟃,減也」。𠟃有減損之義,故與『益其益』對文成義。」案:俞說是也。《後漢書光武十王傳》贊「沛獻尊節」,李注引禮記「恭敬尊節」,今《曲禮》作「撙節」。「尊」「撙」「𠟃」,聲類並同。察次山比因至,優指復。次察聲端名,因請復。此文脫誤不可校,以意推繹,兩「次」字,疑皆當作「㳄」,即「盜」之壞字。一「優」字,二「復」字,皆「得」之誤。「請」讀為「情」。請復,即下文之請得也。審校文義,疑首句當作「察盜止此室因指得」,次句當作「察盜聲端名因情得。」上云「智是室之有盜也,不盡是室也」,言察盜之止於是室,乃因人指而得之。若察盜之聲,而得其名,則因𥷴其情,而得之也。大恉蓋如是。今本「止此室」,訛為「山比至」,而以「至」字倒著「因」下,又涉「復」字而衍一「優」字,「察㳄復倒作「次察」,遂無從諟正矣。端名,亦難通,疑「端」當為「揣」之誤。正夫辭惡者,人右以其請得焉。「正」,當為「匹」。「右」,疑「有」之誤。有與或義同,請亦讀為情,下同。此以𥷴獄為喻也。辭惡,謂不受惡。《·宣二年傳》「趙盾為法受惡」,杜注云「為法受屈」,與此義可相證。言匹夫雖賤,而不肯受屈,必欲自明其志,則可以得其情實。諸所遭執,而欲惡生者,人不必以其請得焉。惡生,謂樂於就死也。言遭囚執而不求生,則雖有屈抑而不欲自明,故不能必得其情實也。聖人之附𣿦也,「附」,道藏本、吳鈔本並作「拊」。畢云「𣿦字未詳。」仁而無利愛,「而」,吳鈔本作「人」。利愛生於慮。謂以仁待人,而無私愛利之心。凡愛利,皆生於自私之心,不足為仁也。《經說上》云「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昔者之慮也,非今日之慮也;昔者之愛人也,非今之愛人也。愛獲之愛人也,生於慮獲之利,謂因賴其利而愛之。慮獲之利,非慮臧之利也,臧獲異人,故所慮與所利不同。舊本無下「慮獲之利」四字,王引之云:「『生於慮獲之利』下,當更有『慮獲之利』四字,『慮獲之利,非慮臧之利也』『而愛臧之愛人也,乃愛獲之愛人也』,相對為文。」案:王說是也,今據增。而愛臧之愛人也,乃愛獲之愛人也。言所愛雖異,其為愛人則同。臧獲統於人之內也。去其愛而天下利,弗能去也。疑當作「弗能不去也。」言去一人而利天下,雖在所愛,不能不去也。昔之知牆,非今日之知牆也。蘇云:「『牆』,疑當作『臧』。」俞云:「『牆』字不可通,乃『嗇』字之誤。《呂氏春秋·情欲》篇『論早定則早知嗇』,先己篇『嗇其大寶』,高注並曰『嗇,愛也』。『昔之知嗇,非今日之知嗇』,猶上文云『昔者之愛人也,非今之愛人也』。」案:蘇說近是。此下疑當接後文「藉臧也死,而天下害」句。貴為天子,其利人不厚於正夫。顧云:「『正』,當作『匹』。」俞校同。案:顧校是也。此書「匹夫」字,多訛作「正夫」,詳《節葬下》篇。此言利人之心,貴賤所同。蘇云:「『正』讀如『征』」,誤。二子事親,此上,疑當接上文「義厚親不稱行而類行」下。或遇孰,或遇凶,「孰」,道藏本、吳鈔本,並作「熟」。畢云:「言歲孰歲凶。」其親也相若。言不以孰凶而事親有厚薄。非彼其行益也,非加也。疑當作「非彼其行益加也。」外執無能厚吾利者。「執」,疑「埶」之訛。謂外物不能使吾利親之心加厚。藉臧也死而天下害,吾持養臧也萬倍,吾愛臧也不加厚。藉,即假借字。首句「臧」字,舊本誤「藏」,今據吳鈔本正。持養,義詳《非命下》篇。言假令臧死而害及天下,則吾之持養之也當萬倍,然為天下去害,非愛臧加厚也。

24 大取:
長人之異,短人之同,其貌同者也,「貌」,吳鈔本作「貌」,下並同。故同。俞云:「『長人之異,短人之同』,當作『長人之與短人也同』,下二句正釋長人短人所以同之故也。下文曰『指之人也與首之人也異,人之體非一貌者也,故異。將劍與挺劍異,劍以形貌命者也,其形不一,故異』,並與此文一律,可證。」指之人也與首之人也異。首之人,謂以首向人。人之體,非一貌者也,故異。將劍與挺劍異,將,𢪇之借字。《說文·手部》云「𢪇,扶也」「挺,拔也。劍以形貌命者也,其形不一,故異。楊木之木與桃木之木也,同。諸非以舉量數命者,敗之盡是也。「敗」,疑亦當為「取」,形近而誤。此言不以量數舉者,若一人為人,百人亦為人,故云「取之盡是也」。故一人指,非一人也,是一人之指,乃是一人也。王引之云「『故一』下,衍『人』字。『一人』之指上,衍『是』字。當作『故一指,非一人也,一人之指,乃是一人也』。」方之一面,非方也,言方幂與方周、方體不同。方木之面,方木也。

25 大取:
以故生,「以」上,當有「夫辭」二字,下文可證。《廣雅釋詁》云「故,事也」。此疑當接上語經節下。以理長,以類行也者。二字當乙。蘇云「據下文,當作『辭以類行者也』」,非。立辭而不明於其所生,忘也。顧云「忘,當為妄」。今人非道無所行,道與理同。此釋「以理長」之義。言不循道,則辭不可行。唯有強股肱,而不明於道,唯與雖通。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辭以類行者也,立辭而不明於其類,則必困矣。

26 大取:
故浸淫之辭,文選洞簫賦,李注云「浸淫,猶漸冉,相親附之意也。」其類在鼓栗。「在」下,吳鈔本有「於」字,此文有訛。蘇云:「此下言其類者十有三,語意殊不可曉,疑皆有說以證明之。如《韓非儲說》所云者,而今已不可考矣。」聖人也,為天下也,其類在于追迷。畢云:「言能追正迷惑。」案:以下並釋「以類行」之義,而文多難通。畢以意說之,皆不甚塙。今無可質證,姑存以備攷。或壽或卒,其利天下也指若,畢云:「言其指相若。」蘇云:「指,當作相。」其類在譽石。畢云:「疑『譽名』,言聖人有壽有不壽,其利天下同,則譽在也。」案:畢說未塙,疑當作「礜石」,《說文·石部》云「礜,毒石也。」《山海經·西山經》云「礜石可以毒鼠」,郭璞注云「今礜石殺鼠,蠶食之而肥。」此言礜石害鼠,而利於蠶,以況或壽或卒之,利害不同也。一日而百萬生,愛不加厚,此疑釋「藉臧也死,而天下害」一節之義。其類在惡害。畢云:「言意多所愛而不行者,畏難之故。」愛二世有厚薄,而愛二世相若,「二」,當為「上」字之誤。《說文》「古文上作𠄠」,與「二」形相似。上世與尚世義同。此釋上文「愛尚世與愛後世,一若今之世人也。」其類在蛇文。此文有訛,洪云:「『文』,當作『玄』,玄即蚿字之省。《莊子·秋水》篇『夔憐蚿,蚿憐蛇』,亦取相愛為義。」案:洪說未塙。愛之相若,擇而殺其一人,畢云:「言愛二人同,擇而殺其一。殺,減也。」案:此似釋上文「殺一人以存天下,非殺一人以利天下」一節之義。畢說失之。其類在阬下之鼠。「阬」,舊本訛「院」,今據道藏本、吳鈔本正。《爾雅·釋詁》云「阬,虛也。」得鼠則殺之,為其害物也。小仁與大仁,行厚相若,「大仁」,舊本作「大人」,今從吳鈔本。仁與人通。此似釋上文「大人之愛小人也」一節之義。其類在申。有訛脫。凡興利除害也,上文云「興利為己」,此疑釋其義。其類在漏雍。吳鈔本作「厚壅」,疑「●罋」之訛。王云:「雍與甕同,井九二『甕敝漏』,釋文『甕』作『雍』。北山經『縣雍之山』,郭璞曰『音汲甕』,《水經晉水》篇作『縣甕』。《漢紀孝成紀》『申徒狄蹈甕之河』。漢書鄒陽傳『甕』作『雍』。」案:王說是也。此似言甕之害在於漏,去其漏,則得汲水之利也。厚親不稱行而類行,此釋上文「義可厚厚之」一節之義。其類在江上井。不為己之可學也,「學」,疑「譽」之誤。上文云「譽己非賢也」,此或釋其義。其類在獵走。愛人非為譽也,其類在逆旅。言因求利而愛人,此釋上文「為賞譽利一人」一節之義。愛人之親若愛其親,此疑釋上文「以臧為其親也」一節之義。其類在官苟。有訛。兼愛相若,一愛相若,言愛一人與兼愛眾人同。一愛相若,四字重出,當是衍文。此疑釋上文「愛眾眾也」一節之義。其類在死也。畢云:「一本作『虵』。」案:顧校季本,亦作「虵」。此文有訛。

URN: ctp:mozi-jiangu/da-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