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顯示統計 修改檢索內容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節葬下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包含字詞"蓋儋耳之類是也" 符合次數:1.
共1段落。第1頁,共1頁。

節葬下

提到《節葬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12 節葬下:
今執厚葬久喪者言曰:「厚葬久喪果非聖王之道,夫胡說中國之君子,為而不已,畢云猶言何說。操而不擇哉?」畢云:「擇同釋。」詒讓案:淮南子說山訓,高注云「釋,舍也」。子墨子曰:「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習」,吳鈔本作「事」,下同。俞云「義猶善也,謂善其俗也。《禮記·緇衣》篇『章義癉惡』,釋文曰尚書作善,皇云:『義,善也』。是義與善同意。」案:「義」當讀為「宜」,俞說未塙。昔者越之東有輆猿之國者,畢云:「『輆』,舊作『●』,不成字,據太平廣記引作『輆』,音善愛反,今改。盧云《列子·湯問》篇作『輒才』,新論作『軫猿』。」顧云:「世德堂列子作『木』,影宋本作『猿』。」詒讓案:意林引列子及道藏本劉子風俗篇,並作「輒博」。博物志五,引作「駭猿」。宋本列子作「●猿」,注云「又休」。道藏本殷敬順釋文及盧重元注本,並作「輒休」。殷云:「『輒』,《說文》作『耴』,諸涉切,耳垂也。休,美也。。諸家本作『●猿』者,誤耳。」案:諸文舛互,此無文義可校。集韻十九代云「輆猿,國名,在越東」,是北宋本實作「輆猿」,依殷說則「輆」當作「輒」。後《魯問》篇「以食子為啖人國俗」,與此復不同。《後漢書南蠻傳》說噉人國在交阯西。交阯即南越,而國名及方域並異,未知孰是。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盧云:「『解』,《魯問》作『』,與《列子》同。杜預注左傳云『人不以壽死曰鮮』。」顧云:「此列子釋文之謬說。」詒讓案:殷敬順列子釋文引杜說而釋之云「謂少也」,即盧說所本。盧校列子則謂「鮮」「析」一聲之轉,引「析支」亦作「鮮支」為證,說較此為長,蓋「解」「鮮」「析」義並同。新論作「其長子生,則解肉而食其母。」謂之『宜弟』;其大父死,負其大母而棄之,博物志引作「父死則負其母而棄之」,新論作「其人父死,即負其母而棄之。」案:此不必定為大父母,疑張、劉所引近是。曰鬼妻不可與居處。此上以為政,不以為俗,為而不已,操而不擇,則此豈實仁義之道哉?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楚之南有炎人國者,顧云:「季本『炎』作『啖』。」盧云:「《列子》作『炎』。殷敬順釋文讀去聲。」詒讓案:《魯問》篇亦作「啖人」,新論同,博物志引作「炎」。道藏本列子釋文作「啖人」,云「談去聲,本作炎」,後漢書亦作「噉人國」,疑當從「啖」為是,詳《魯問》篇。其親戚死親戚,謂父母也。詳《兼愛下》篇。朽其肉而棄之,畢云:「列子『朽』作『●』同,太平廣記引作『刳』。」詒讓案:御覽七百九十,引博物志亦作「刳」。列子釋文云「『●』,本作『咼』,音寡,剔肉也。又音朽。」殷作「咼」,蓋「●」之訛。《說文·冎部》云「冎,剔人肉,置其骨也。」新論作「坼」,尤誤。然後埋其骨,乃成為孝子。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畢云:「『渠』,舊作『秉』,據列子及太平廣記改。史記正義『括地志云寧、原、慶三州,秦北地郡,戰國及春秋時為義渠戎國之地,今甘肅慶陽府也,在陝西之西』。」詒讓案:「渠」吳鈔本作「●」,不成字。博物志引作「義渠」,新論同。宋本列子「渠」下注云「又康」。「康」與「●」並「渠」之形誤。《周書·王會》篇云「義渠以茲白」,孔晁注云「義渠,西戎國」,後漢書西羌傳云「涇北有義渠之戎」。俞云:「《史記·秦本紀》『厲共公三十三年,伐義渠,虜其王』,即此國也。」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謂之登遐,畢云:「壎即熏字俗寫。太平廣記引作『熏其煙上,謂之登煙霞』。」詒讓案:列子亦作「燻則煙上,謂之登遐。」新論作「煙上燻天,謂之昇霞。」博物志作「勳之即煙上,謂之登遐。」《呂氏春秋·義賞》篇云「氐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係累,而憂其死不焚也」。《荀子·大略》篇說同。義渠在秦西,亦氐羌之屬。登遐者,《禮記·曲禮》云「天子崩,告喪曰:天王登假」,鄭注云「登,上也。假,已也。上已者,若僊去云耳」。釋文云「假音遐」。《漢書·郊祀志》云「世有僊人,登遐倒景」,顏注云「遐亦遠也」。案:依廣記所引及新論,似皆以「遐」為「霞」之●字,非古義也。然後成為孝子。「成為」,吳鈔本作「謂之」。此上以為政,下以為俗,畢云:「太平廣記引有云『而未足為非也』。」詒讓案:博物志引,有「中國未足為非也」七字,《列子》作「而未足為異也」。為而不已,操而不擇,則此豈實仁義之道哉?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若以此若三國者觀之,則亦猶薄矣。若以中國之君子觀之,舊本脫「以」字,王據上文補。則亦猶厚矣。王云:「《爾雅》『猶,已也』,言亦已薄,亦已厚也。」如彼則大厚,如此則大薄,然則葬埋之有節矣。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猶尚有節;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吳鈔本無「者」字。夫何獨無節於此乎。」子墨子制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韓非子·顯學》篇云「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掘地之深,下無菹漏,菹與沮通,《廣雅釋詁》云「沮,溼也」。氣無發洩於上,壟足以期其所,畢云:「言期會」則止矣。哭往哭來,反從事乎衣食之財,佴乎祭祀,畢云:「《說文》『佴,佽也』,飲訓便利。」案:佴者,次比之義。言不疏曠也,畢說非。以致孝於親。「於」,吳鈔本作「乎」。故曰子墨子之法,不失死生之利者,此也。

共1段落。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