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譯文對照:[不顯示] [現代漢語翻譯] [英文翻譯]
-> -> -> -> 尚同中

《尚同中》

電子圖書館
1 尚同中:
子墨子曰:「方今之時,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長之時,蓋其語曰『天下之人異義』。是以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其人數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故相交非也。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餘力不以相勞,隱匿良道不以相教,腐臭餘財不以相分,天下之亂也,至如禽獸然,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
尚同中:
墨子說:從現在回頭考察古代人類剛剛誕生,還沒有行政長官的時候,他們的說法是:「天下各人的意見不一樣。」所以一人有一種意見,十人有十種意見,百人有百種意見。人數越多,意見也就越多。所以每人都認為自己的意見對,而認為別人的意見錯,因而相互攻擊。在家內父子兄弟相互怨恨,都有離散之心,不能和睦相處。以致有余力的不愿意幫助別人;把好的道理隱藏起來,不愿意指教別人;讓多余的財物腐爛,也不愿意分給別人,因此天下混亂,如同禽獸一般,沒有君臣上下長幼的區別,沒有父子兄弟之間的禮節,因此天下大亂。

2 尚同中:
明乎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天子既以立矣,以為唯其耳目之請,不能獨一同天下之義,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置以為三公,與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為天下博大,山林遠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設以為萬諸侯國君,使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國君既已立矣,又以為唯其耳目之請,不能一同其國之義,是故擇其國之賢者,置以為左右將軍大夫,以遠至乎鄉里之長與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
尚同中:
明白了沒有行政長官來統一天下的意見,天下就會大亂,所以人們就選擇天下賢良、聰明而口才好的人,推舉他立為天子,使他從事于統一天下的意見。天子已立,認為僅僅依靠自己耳聞目見的情況,不能獨自統一天下的意見,所以又選擇考察天下賢良、聰明而口才好的人,推舉他為三公,參與從事統一天下的意見。天子、三公已經立定了,又因天下地域太廣,遠方山野的人民,不可能統一,所以劃分天下,設立了數以萬計的諸侯國君,讓他們從事于統一他們各國的意見。國君既已立定了,又因但靠他一人的耳目所及,尚不能統一一國的意見,所以又在他們國內選擇一些賢人,立為國君左右的將軍、大夫,以及遠至鄉里之長,讓他們參加從事統一國內的意見。

3 尚同中:
天子諸侯之君,民之正長,既已定矣,天子為發政施教曰:『凡聞見善者,必以告其上,聞見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傍薦之,上有過規諫之。尚同義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上得則賞之,萬民聞則譽之。意若聞見善,不以告其上,聞見不善,亦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己有善不能傍薦之,上有過不能規諫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則誅罰之,萬民聞則非毀之』。故古者聖王之為刑政賞譽也,甚明察以審信。
尚同中:
天子、諸侯國君、人民的行政長官既已立定,天子就發布政令,說:「凡聽到或看到善,必須報告給上面;凡聽到或看到不善,也必須報告給上面。上面認為是對的,必須也認為對;上面認為是錯的,也必須認為錯。自己有好的計謀,就廣泛地獻給上面;上面有過失,就加以規諫。與上面意見一致,而不要有與下面勾結的私心。這樣,上面得知就會賞賜他,萬民聽見了就會贊美他。假如聽到或看到善,而不報告給上面;凡聽到或看到不善,也不報告給上面。上面認為對的,不肯說對,上面認為錯的,不肯說錯。自己有好的計謀,不能廣泛地獻給上面;上面有過失,也不能予以規諫。與下面勾結而非毀上面。凡此等人,上面得知就要誅罰他,萬民聽見了就要非議他。」 所以古時聖王制定刑法賞譽,都非常明察、可靠。

4 尚同中:
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欲得上之賞譽,而畏上之毀罰。是故里長順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義。里長既同其里之義,率其里之萬民,以尚同乎鄉長,曰:『凡里之萬民,皆尚同乎鄉長,而不敢下比。鄉長之所是,必亦是之,鄉長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鄉長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鄉長之善行。鄉長固鄉之賢者也,舉鄉人以法鄉長,夫鄉何說而不治哉?』察鄉長之所以治鄉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鄉之義,是以鄉治。
尚同中:
因此凡是天下的人民,都希望得到上面的賞賜贊揚,而害怕上面的非毀與懲罰。所以里長順從天子的政令,使他這一里內意見一致。里內意見一致了,又率領里內的人民向上與鄉長意見一致,說:「凡里內的人民,都應該上同于鄉長,而不敢與下面勾結。鄉長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鄉長認為錯的,大家也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鄉長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鄉長的好行為。」鄉長本是鄉內的賢人。如果全鄉人都能效法鄉長,還能說鄉內會治不好嗎?考察之所以能把鄉內治好,是什么緣故呢?回答說:只因為他能使全鄉意見一致,所以鄉內就治理好了。

5 尚同中:
鄉長治
1其鄉,而鄉既已治矣,有率其鄉萬民,以尚同乎國君,曰:『凡鄉之萬民,皆上同乎國君,而不敢下比。國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國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國君固國之賢者也,舉國人以法國君,夫國何說而不治哉?』察國君之所以治國,而國治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國之義,是以國治。
尚同中:
鄉長治理他的鄉,而鄉內已經治理好了,又率領他鄉內的萬民,以上同于國君,說:「凡是鄉內的萬民,都應上同于國君,而不可與下面勾結。國君認為是對的,大家也必須認為對;國君認為錯的,大家也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國君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國君的好行為。」國君本是一國之中的賢人,如果國中所有的人都能效法國君,那么還能說這一國會治不好嗎?考察國君所以能把國內治好,是什么緣故呢?回答說:「只因為他能統一全國的意見,所以國內就治理好了。」

1. 鄉長治 : 舊脫。 孫詒讓《墨子閒詁》

6 尚同中:
國君治其國,而
1既已治矣,有率其國之萬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國之萬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舉天下之萬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說而不治哉?』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
尚同中:
國君治理他本國,而國內已治理好了,又率領他國內的萬民,以上同于天子,說:「凡是國內的萬民,都應上同于天子,而不可與下面勾結。天子認為是對的,大家也必須認為對;天子認為錯的,大家也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天子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天子的好行為。」天子本是天下最仁愛的人,如果全天下的萬民都能效法天子,那么還能說天下會治理不好嗎?考察天子所以能把天下治理好,是什么緣故呢?回答說:「只因為他能統一天下的意見,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1. 國 : 舊脫。

7 尚同中:
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則天菑將猶未止也。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穀不孰,六畜不遂,疾菑戾疫、飄風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故古者聖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萬民,齊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潔,犧牲不敢不腯肥,珪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春秋祭祀不敢失時幾,聽獄不敢不中,分財不敢不均,居處不敢怠慢。曰其為正長若此,是故
上者天鬼有厚乎其為政長也,下者萬民有便利乎其為政長也。天鬼之所深厚而彊從事焉,則
1
天鬼之福可得也。萬民之所便利而能彊從事焉,則萬民之親可得也。其為政若此,是以謀事,舉事成,入守固,
2出誅勝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為政者也。故古者聖王之為政若此。」
尚同中:
已經做到上同于天子,而還不能上同于天,那么天災還會不止。假如遇到氣候的寒熱不調,雪霜雨露降得不是時候,五谷不熟,六畜不蕃,疾疫流行,暴風久雨等等,一再來臨,這就是上天降下的懲罰,用以懲誡那些不愿上同于天的世人。所以古時的聖王知道天帝鬼神喜歡什么,從而能避免天帝鬼神所憎惡的東西,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所以率領天下的萬民,齋戒沐浴,預備了潔凈而豐盛的酒飯,用來祭祀天帝鬼神。他們對鬼神的奉祀,酒飯不敢不潔凈豐盛;犧牲不敢不肥壯碩大;珪璧幣帛不敢不合乎大小標準;春秋二季的祭祀,不敢錯過時間;審理獄訟,不敢不公正;分配財物,不敢不均勻;待人處事不敢怠慢禮節。這是說:他象這樣當行政長官,在上的天帝鬼神優厚地看待他,在下的萬民也便利他。天帝鬼神優厚地看待他,而他能努力辦事,那么他就可以得到天帝鬼神的福了;萬民便利他,而他能努力辦事,那么他就可以得到萬民的愛戴了。他以此治理政事,所以謀事得計,作事成功,守御堅固,出戰勝利。這是什么緣故呢?回答說:只因為他在治理政事上能統一意見。所以古代聖王治理政事是這樣的。

1. 上者天鬼有厚乎其為政長也,下者萬民有便利乎其為政長也。天鬼之所深厚而彊從事焉,則 : 從第8條移到此處。 孫詒讓《墨子閒詁》
2. 天鬼之福可得也。萬民之所便利而能彊從事焉,則萬民之親可得也。其為政若此,是以謀事,舉事成,入守固, : 從第8條移到此處。 孫詒讓《墨子閒詁》

8 尚同中:
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時,
天鬼之福可得也。萬民之所便利而能彊從事焉,則萬民之親可得也。其為政若此,是以謀事,舉事成,入守固,
1
上者天鬼有厚乎其為政長也,下者萬民有便利乎其為政長也。天鬼之所深厚而彊從事焉,則
2天下之正長猶未廢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亂者,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時之以正長,則本與古者異矣,譬之若有苗之以五刑然。昔者聖王制為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亂天下。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也。是以先王之書呂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練折則刑,唯作五殺之刑,曰法。』則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為五殺,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故遂以為五殺。是以先王之書術令之道曰:『唯口出好興戎。』則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為讒賊寇戎。則此豈口不善哉?用口則不善也,故遂以為讒賊寇戎。
尚同中:
現在天下的人說:「在今天,存在于普天之下的各種行政長官并未廢除,而造成天下混亂的原因在哪里呢?」墨子說:「現在天下的行政長官,根本就和古代不同,就好像有苗族制訂五刑那樣。古代的聖王制定五刑,用來治理天下;等到有苗族制定五刑,卻用來擾亂天下。這難道就是刑法不好嗎?是刑法使用得不好。所以先王的書《呂刑》上這樣記載:『苗民不服從政令,就加之以刑。他們作了五種意在殺戮的刑罰,也叫作法。』這說的是善于用刑罰可以治理人民,不善用刑罰就變成五殺了。這難道是刑法不好嗎?是刑法使用得不好,所以就變成了五殺。所以先王的書《術令》(即《說命》)記載說:『人之口,可以產生好事,也可以產生戰爭。』 這說的就是善用口的,可以產生好事;不善用口的,就可以產生讒賊戰爭。這難道是口不好嗎?是由于不善用口,所以就變成讒賊戰爭。」

1. 天鬼之福可得也。萬民之所便利而能彊從事焉,則萬民之親可得也。其為政若此,是以謀事,舉事成,入守固, : 移到第7條。 孫詒讓《墨子閒詁》
2. 上者天鬼有厚乎其為政長也,下者萬民有便利乎其為政長也。天鬼之所深厚而彊從事焉,則 : 移到第7條。 孫詒讓《墨子閒詁》

9 尚同中:
故古者之置正長也,將以治民也,譬之若絲縷之有紀,而罔罟之有綱也,將以運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義也。是以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夫建國設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輕大夫師長,否用佚也,維辯使治天均。」則此語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設國都,立正長也,非高其爵,厚其祿,富貴佚而錯之也,將以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貴貧寡,安危治亂也。故古者聖王之為若此。
尚同中:
所以古時候設置行政長官,是用來治理人民的。就好像絲線有紀(線頭)、網罟有綱一樣,他們是用來收服天下淫暴之徒,并使之與上面協同一致的。所以先王的書、老年人的話說過:「建國設都,設立天子諸侯,不是讓他驕奢淫佚的;而設卿大夫師長,也不是叫他們放縱逸樂的,乃是讓他們分授職責,按公平之天道治理(人民)。」 這說的就是古時天帝鬼神建設國都,設置官長,并不是為了提高他們的爵位,增加他們的俸祿,使他過富貴淫佚的生活,而是讓他給萬民興利除害,使貧者富,使民少者眾,使危者安,使亂者治。所以古代聖王的作為是這樣的。

10 尚同中:
今王公大人之為刑政則反此。政以為便譬,宗於父兄故舊,以為左右,置以為正長。民知上置正長之非正以治民也,是以皆比周隱匿,而莫肯尚同其上。是故上下不同義。若苟上下不同義,賞譽不足以勸善,而刑罰不足以沮暴。何以知其然也?
尚同中:
現在的王公大人行使政事卻與此相反:將寵幸的弄臣、宗親父兄或世交故舊,安置在左右,都置立為行政長官。于是人民知道天子設立行政長官并不是為了治理人民,所以大家都結黨營私,隱瞞良道,不肯與上面意見一致。因此,上面與下面對于事理的看法發生偏差。假如上面與下面意見不一致,那么贊賞不能勉勵人向善,而刑罰也不能阻止暴行。怎么知道是這樣呢?

11 尚同中:
曰:上唯毋立而為政乎國家,為民正長,曰:「人可賞吾,將賞之。」若苟上下不同義,上之所賞,則眾之所非,曰人眾與處,於眾得非。則是雖使得上之賞,未足以勸乎!上唯毋立而為政乎國家,為民正長,曰:「人可罰,吾將罰之。」若苟上下不同義,上之所罰,則眾之所譽。曰人眾與處,於眾得譽,則是雖使得上之罰,未足以沮乎!若立而為政乎國家,為民正長,賞譽不足以勸善,而刑罰不可以沮暴,則是不與鄉吾本言「民始生未有正長之時」同乎!若有正長與無正長之時同,則此非所以治民一眾之道。
尚同中:
回答說:假定處在上位、管理著國家、作為人民行政長官的人說:「這個人可以賞,我將賞他。」如果上面和下面意見不一致,上面所賞的人,正是大家所非議的人,說我們眾人與他相處,眾人都認為他不好。那么,這人即使得到上面的賞,也就不能起勸勉作用了!假定處在上位,管理著國家,作為人民行政長官的人說:「這個人可以罰,我將要罰他。」如果上面和下面意見不一致,上面所罰的人,正是大家所贊譽的人,說我們眾人與他相處,眾人都贊譽他好。那么,這人即使得到懲罰,也不能阻止不善了!假定處在上位、管理著國家、作為人民行政長官的人贊賞不能勸善,而刑罰又不能止暴,那不是與我前面說過的「人民剛產生,沒有長官之時」的情況一樣了嗎?如果有行政長官與沒有行政長官的時候一樣,那么這就不是用來治理人民、統一民眾的辦法。

12 尚同中:
故古者聖王唯而
1以尚同,以為正長,是
2上下情請為通。上有隱事遺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積害,上得而除之。是以數千萬里之外,有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里未遍聞,天子得而賞之。數千萬里之外,有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里未遍聞,天子得而罰之。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慄,不敢為淫暴,曰:「天子之視聽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視聽,使人之吻助己言談,使人之心助己思慮,使人之股肱助己動作」。助之視聽者眾,則其所聞見者遠矣;助之言談者眾,則其德音之所撫循者博矣;助之思慮者眾,則其談謀度速得矣;助之動作者眾,即其舉事速成矣。故古者聖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尚同中:
所以古代的聖王,因為能夠審慎地統一民眾的意見,立為行政長官,所以上下之情就溝通了。上面若有尚被隱蔽而遺置的利益,下面的人能夠隨時開發他,使他得到好處;下面若有蓄積的怨和害,上面也能夠隨時除掉他。所以遠在數千或數萬里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好事,他的家人還未完全知道,他的鄉人也未完全聽到,天子就已知道并賞賜他;遠在數千或數萬里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壞事,他的家人還未完全知道,他的鄉人也未完全聽到,天子就已知道并懲罰了他。所以所有天下的人,十分害怕和震動戰栗,不敢做淫暴的事。說:「天子的視聽如神。」先王說過這樣的話: 「不是神,只是能夠使他人的耳目幫助自己視聽;使他人的唇吻幫助自己言談,使他人的心幫助自己思考,使他人的四肢幫助自己動作。」幫助他視聽的人多,那么他的所見所聞就廣大了;幫助他言談的人多,那么他的聲音所安撫范圍就廣闊了;幫助他思考的人多,那么計劃很快就能實行了;幫助他動作的人多,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很快就能成功了。所以古代的聖人能夠把事情辦成功、名垂后世,沒有別的其他原因,只是能夠以上同的原則來行使政事。

1. 審 : 舊脫。
2. 故 : 舊脫。

13 尚同中:
是以先王之書《周頌》之道之曰:「載來見彼王,聿求厥章。」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以春秋來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嚴教,退而治國,政之所加,莫敢不賓。當此之時,本無有敢紛天子之教者。《》曰:「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周爰咨度。」又曰:「我馬維騏,六轡若絲,載馳載驅,周爰咨謀。」即此語也。古者國君諸侯之聞見善與不善也,皆馳驅以告天子,是以賞當賢,罰當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則此尚同之功也。」
尚同中:
所以先王的書《周頌》上曾說過:「始來見君王,尋求(車服禮儀等)文章制度。」這說的是古代的諸侯國君在每年的春秋二季,到天子的朝廷來朝聘,接受天子嚴厲的教令,然后回去治理他們的國家,因此政令所到之處,沒有人敢不服。當這個時候,根本沒有人敢變亂天子的教令,《詩經》上說:「我的馬是黑色鬃毛的白馬,六條馬韁繩柔美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所到之處普遍地詢訪查問。」又說:「我的馬是青黑色毛片的,六條馬韁繩象絲一般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所到之處普遍地詢問謀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古代的國君諸侯聽見或看到好與壞的事情,都跑去報告天子。所以賞的正好是賢人,罰的正好是暴人,不殺害無辜,也不放過有罪,這就是上同帶來的功效。

14 尚同中: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請將欲富其國家,眾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當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
尚同中: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如果真想使他們的國家富有,人民眾多,刑政治理,國家安定,就不可不考察上同,因為這是為政的根本。」

URN: ctp:mozi/identification-with-the-superior-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