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 -> -> 州郡部十六

《州郡部十六》

Library Resources

江南道上

Library Resources
1 江南道上:
昇州

2 江南道上:
《圖經》曰:昇州,古揚州之地也。春秋時為吳地。戰國時越滅吳,為越地;后楚滅越,其地又屬楚,初置金陵邑。秦并天下,改金陵為秣陵,屬鄣郡。漢元封二年,改鄣郡為丹陽郡。

3 江南道上:
《漢志》曰:故鄣,屬丹陽郡。莽曰侯望。

4 江南道上:
《金陵圖》云: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氣者言江東有天子氣,鑿地斷連岡,因改金陵為秣陵。

5 江南道上:
《吳志》曰:孫權欲興都,未定,長史張纮勸都之;后劉備宿于秣陵,亦勸權都之,遂定議,都秣陵。

6 江南道上:
《建康圖》曰:西晉亂,元帝自廣陵渡江,此城荒落,以府第居縣北,幕府之名,自此而立。尋以江寧為瑯琊國,蓋龔帝始封之名也。歷宋、齊、梁、陳,六代皆都之。

7 江南道上:
《輿地志》曰:金陵有東府城,晉安帝時筑。其城西,本簡文為會稽第。其東則丞相、會稽王道子府。謝安石薨,以道子代領揚州,州在第,故時人號為東府西州。

8 江南道上:
《圖經》曰:金陵有古冶城,本吳鑄冶之地也。

9 江南道上:
《晉書》曰:元帝太興初,以王導疾久,方士戴洋曰:「君本命在申,申地有冶,金火相爍。」遂移冶於石城。

10 江南道上:
宣州

11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宣州,宣城郡。《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后屬越。越為楚所并,戰國時又屬楚。秦為鄣郡地。漢為丹陽郡。

12 江南道上:
《地理志》曰:武帝元狩元年,改鄣郡為丹陽郡,屬揚州,理宛城。即今郡是也。

13 江南道上:
《吳書》曰:孫皓以牛渚為督,以何植為使,而御晉軍。當涂有牛渚山。

14 江南道上:
《桓玄傳》曰:玄居南州,大筑齋第,以郡在國南,故曰南州。

15 江南道上:
《齊州郡志》曰:梁承聖元年,置南豫州。

16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隋開皇中,改南豫州為宣州。

17 江南道上:
《漢志》曰:涇縣,屬丹陽郡。韋昭曰:涇水出蕪湖。

18 江南道上:
《圖經》曰:南陵縣有赭圻屯,在縣西北。

19 江南道上:
《晉書》曰:哀帝以桓溫入參朝政。自荊州還,至赭圻,詔止之。遂城赭圻鎮。

20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南陵有鵲州。

21 江南道上:
《春秋左氏傳》曰:昭五年,楚以諸侯伐吳,吳敗之于鵲岸。吳地也。廬江舒縣有鵲尾渚是。

22 江南道上:
《漢志》曰:漂陽縣,屬丹陽郡。漂水所出也。
又曰:當涂,侯國。屬九江郡。莽曰山聚。應劭曰:禹娶涂山,有禹墟焉。

23 江南道上:
《春秋左氏傳》曰:禹會諸侯於涂山。

24 江南道上:
《晉書·州郡志》曰:西晉愍懷之亂,瑯耶王出鎮揚州,因渡江,南卜金陵,建大業。衣冠禮樂,州郡邑名,并隨渡江,從北地。當涂來江南,自東晉始也。

25 江南道上:
《金陵記》曰:姑熟之南,淮曲之陽,置南豫州。六代英雄,迭居於此,以斯地為上游焉。

26 江南道上:
池州

27 江南道上:
《圖經》曰:池州,池陽郡。《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及秦、漢,為鄣郡之地。吳為石城縣。隋為秋浦縣。唐武德中,置池州。

28 江南道上:
《三國志》曰:吳黃武二年,封韓當為石城侯。

29 江南道上:
《輿地志》曰:梁昭明太子以其水出魚美,故名其水為貴池。
又曰:梁大同二年,置石埭。因貴池源有兩小石埭堰溪水,遂以為名。

30 江南道上:
潤州

31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潤州,丹陽郡。《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吳國地,謂之朱方。吳為越所并,地屬越。戰國時越為楚所滅,復楚。秦并天下,為會稽、鄣二郡之地。漢初為荊國,故荊王劉賈所都之地。吳王濞誅,以其地并入江都國。武帝又分屬丹陽、會稽二郡之地。

32 江南道上:
《左氏傳》曰:襄公二十八年,齊慶封奔吳,吳句餘予之朱方。

33 江南道上:
《後漢書》曰:建安中,吳大帝自吳徙都于京。十六年,遷都秣陵,復於京口置京督以為鎮焉。

34 江南道上:
《吳志》曰:京督所統蕃衛尤要,是以吳為重鎮。

35 江南道上:
《圖經》曰:其城因山為壘,緣江為境。《爾雅》曰:「丘絕高曰京。」因謂之京口。

36 江南道上:
《吳錄·地理》曰:秦時,望氣者云其地有天子氣。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鑿坑敗其勢,改云丹徒。

37 江南道上:
《圖經》曰:丹陽,本漢曲阿縣也。

38 江南道上:
《漢志》曰:曲阿,故云陽。莽曰風美。屬會稽郡。

39 江南道上:
《史記》曰:秦始皇改云陽為曲阿。

40 江南道上:
《輿地志》曰:曲阿縣,屬朱東,南徐之境。秦有史官奏:東南有王氣,在云陽。故鑿北岡,截直道使曲,以厭其氣,故曰曲阿。
又曰:丹徒界內,土堅緊如蠟。諺云「生東吳,死丹徒」,言吳多產出,可以攝生自奉養,丹徒地可以葬。

41 江南道上:
《吳志》曰:岑昏鑿丹徒至云陽,而杜野、小辛間皆斬絕陵壟,功力艱辛。杜野屬丹徒。小辛屬曲阿。

42 江南道上:
《圖經》曰:唐垂拱四年,立金山縣。后改名金壇。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壇之陵以為號。

43 江南道上:
《真誥》曰:地肺似洛中北邙山土,水似長安丹鳳門外井泉之味。

44 江南道上:
《河圖》曰:乃有地肺,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壇之陵。

45 江南道上:
常州

46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常州,毗陵郡。《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后屬越。戰國屬楚。秦、漢為毗陵縣,屬會稽郡。

47 江南道上:
《輿地志》曰:晉陵縣,春秋時吳之延陵邑也。季札讓位,耕於此,因以封之。漢改為毗陵。

48 江南道上:
《漢志》曰:毗陵縣,屬會稽郡。季札所居。舊為延陵,漢改之也。莽曰毗壇。

49 江南道上:
《輿地志》曰:東海王越世子名毗,中宗為越所表遣渡江,故改此為晉陵。
又曰:吳越之間謂荊為楚,秦以子楚改為陽羨。其地本名小震,居在荊溪之北,故云陽羨。

50 江南道上:
周處《風土記》曰:陽羨本無荊溪。吳郡郡境,震澤之會也,其地理則三江之雄潤,五湖之腴表。

51 江南道上:
《吳越春秋》曰:周改為陽羨。

52 江南道上:
《漢志》曰:無錫,屬會稽郡。莽曰有錫。

53 江南道上:
周處《風土記》曰:周武王追封周章於吳,又封章小子斌於無錫也。

54 江南道上:
《圖經》曰:昔有讖述其地云:「無錫寧,天下平;有錫兵,天下爭。」故名之。

55 江南道上:
蘇州

56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蘇州,吳郡。《禹貢》揚州之域。周為吳國,至闔閭強盛,始都於此,后為越所滅。秦并天下,為會稽郡。

57 江南道上:
《釋名》曰:吳,虞也,太伯封於此,以虞志也。

58 江南道上:
《郡國志》曰:俗好用劍、輕死,蓋湛盧、钃鏤、干將、要離之遺風焉。東北有海鹽,縣復有章山之銅,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

59 江南道上:
《越絕書》曰:闔閭起姑蘇臺,三年聚財,五年乃成,高見三百里。

60 江南道上:
《漢志》曰:吳,屬會稽郡。周太伯所邑也。具區澤在其西。王莽曰泰德。

61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嘉興縣,本秦由拳縣也。

62 江南道上:
《漢志》曰:由拳,屬會稽郡。應劭曰:古之槜里。

63 江南道上:
《吳錄·地理志》曰:吳王時,此地本名長水,秦改曰由拳。

64 江南道上:
《續漢志》曰:屬吳郡。吳黃龍五年,嘉禾生於由拳,改縣曰禾興。后以太子名和,改曰嘉興。

65 江南道上:
《圖經》曰:華亭縣,本嘉興縣地,天寶十年置,因華亭谷為名。

66 江南道上:
《晉書》曰:陸機被誅,臨刑嘆曰:「華亭唳鶴,不可得聞!」

67 江南道上:
《輿地志》曰:吳大帝以陸遜為華亭侯,以其所居為封也。華亭谷出佳魚莼菜,故陸機云:「千里莼羹,未下鹽豉。」

68 江南道上:
湖州

69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湖州,吳興郡。《禹貢》揚州之域。防風氏之國也。春秋時為吳地,后屬越。越為楚所滅后,屬楚。秦、漢屬會稽郡。

70 江南道上:
《國語·魯語》曰: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節專車。骨節長專擅一車也。吳子使來好聘,且問于仲尼,曰:「骨何為大?」仲尼曰:「禹戮防風氏,其骨節專車。」客曰:「防風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汪芒,長翟國名,封山嵎山,在吳郡永安縣。

71 江南道上:
《郡國志》曰:五湖之表,州以為名也。

72 江南道上:
《漢志》曰:烏程,屬會稽郡。郡有歐陽亭。

73 江南道上:
《郡國志》曰:古有烏氏、程氏居此,能醞酒,故以名縣。

74 江南道上:
《地理志》曰:武康縣,本烏程之餘不鄉地,漢末童謠曰:「天子當興東南三餘之間。」吳乃改會稽之餘暨為永興,分餘不為永安,以協謠言。

75 江南道上:
《吳興記》曰:長城縣,吳王闔閭使弟夫概居此,筑城狹而長。晉武帝置,因長城以名縣。

76 江南道上:
杭州

77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杭州,餘杭郡。《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吳、越地。秦、漢屬會稽郡。

78 江南道上:
《史記》曰:楚威王伐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
又曰:始皇三十七年,東游丹陽,至錢塘。

79 江南道上:
《漢志》曰:錢塘,屬會稽郡。西部都尉治。莽曰泉亭。

80 江南道上:
劉道真《錢塘記》曰:昔縣境逼近江流,縣在靈山下,至今基趾猶存。郡議曹華信乃立塘以防海水,募有能致土石者,即與錢。及成,縣境蒙利,乃遷此地,於是為錢塘縣。

81 江南道上:
《漢志》曰:於朁,屬丹陽郡。朁音潛。

82 江南道上:
《吳錄·地理志》云:縣西朁山,蓋因山以立名,舊朁字無水,至隋加水。

83 江南道上:
《漢志》曰:餘杭,屬會稽郡。莽曰進睦。

84 江南道上:
《吳興記》曰:秦始皇三十七年,將上會稽涂山,地,因以立為縣。

85 江南道上:
《郡國志》曰:夏禹東去,舍杭登陸於此,乃以為名。

86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鹽官,本漢海鹽、由拳二縣境。

87 江南道上:
《漢志》曰:海鹽,屬會稽郡。故武原鄉有鹽官。

88 江南道上:
睦州

89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睦州,新定郡。《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越國。秦屬丹陽郡。漢為歙縣也。

90 江南道上:
《吳志》曰:大帝以后漢建安十三年使威武中郎將賀齊討丹陽黟,歙山賊,平定之。分歙始新、新定、黎陽、休陽四縣,并黟、歙六縣。

91 江南道上:
《圖經》曰:隋置睦州,取俗阜人和,內外輯睦為義。

92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桐廬縣,吳黃武四年,分富春置。以桐溪側有大椅樹,垂條偃蓋,傍陰數畝,遠望似廬,因謂之桐廬縣。

93 江南道上:
《漢志》曰:富春,屬會稽郡。莽曰誅歲。

94 江南道上:
鄂州

95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鄂州,武昌郡。《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楚地。秦屬南郡。漢分置立江夏郡。晉安帝義熙元年,冠軍劉毅表以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湖、川,邊帶溪、沔,請荊州刺史劉道規鎮夏口。隋為江夏郡。唐武德四年,為鄂州。

96 江南道上:
《尚書·禹貢》曰:江、漢朝宗于海。

97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江、漢二水會于州之西界。

98 江南道上:
《左傳》曰:吳伐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

99 江南道上:
《世紀》曰:楚子熊渠封中子紅于鄂。今武昌縣地。

100 江南道上:
《江夏記》曰:一名夏口,亦名魯口,沙陽、夏汭、鄂渚、新興、釣渚,皆其地名。

101 江南道上:
《武昌記》曰:大帝筑城於江夏,以程普為太守,遂欲都鄂州,改為武昌郡。其民謠曰:「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歸建業死,不向武昌居。」由是徙都建業。

102 江南道上:
《齊書》曰:劉懷珍言於高帝:「夏口兵沖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世隆鎮焉。

103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江夏縣,本漢沙羨縣。

104 江南道上:
饒州

105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饒州,鄱陽郡。《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楚東境。秦為鄱縣地,屬九江郡。漢為鄱陽,屬豫章郡。隋開皇九年,為饒州。

106 江南道上:
《地理志》曰:城即吳芮為番君時所筑。

107 江南道上:
《漢書·貨殖傳》曰:譬猶戎狄之與干越,不相入明矣。韋昭注曰:干越,今餘干縣,越之別名。
又曰:淮南王安陳伐閩越之利,上書云:「越人欲為變,必先守餘干,中可積食而有材可治舡,慮越人有伐材積食之患。」

108 江南道上:
徐湛《鄱陽記》曰:北有堯山,故以堯為號,又以地饒衍,遂加食為饒。

109 江南道上:
《圖經》曰:以山川蘊物珍奇,故名饒。

110 江南道上:
信州

111 江南道上:
《圖經》曰:唐上元元年正月,江淮轉運使元載以此邑川原夐遠,關防襟帶,宜置州制,可賜名信州,以信美所稱為郡之名。

112 江南道上:
《鄱陽記》曰:界內之山,出銅及鉛、鐵者有玉山。

113 江南道上:
江州

114 江南道上:
《十道記》曰:江州,尋陽郡。《禹貢》揚、荊二州之境。《尚書·禹貢》:「彭蠡既豬」,又曰「九江孔殷」。

115 江南道上:
周景武《廬山記》曰:柴桑、彭澤之郊,古三苗國,舊廬江地。

116 江南道上:
《尋陽記》曰:春秋時吳之西境,后吳為楚滅,更為楚地。秦屬廬江郡。漢屬淮南國。晉武太康十年,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成帝咸和元年,移理湓城,即今郡是。

117 江南道上:
《晉地道記》曰:尋陽,陸通五嶺,北導長江,遠行岷、漢,亦一都會也。

118 江南道上:
洪州

119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洪州,豫章郡。《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吳地。秦為九江郡。漢為豫章郡。

120 江南道上:
《豫章記》曰:太康中,望氣者云豫章、廣陵有天子氣,故封愍懷太子為廣陵王,領鎮軍以鎮豫章。后永興中,懷帝遂以豫章王登天位。隋平陳,罷郡為洪州。

121 江南道上:
撫州

122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撫州,臨川郡。《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吳地。秦屬九江郡。漢立南昌縣,今州即南昌縣地。后漢分南昌立臨汝縣。吳太平二年,分豫章之臨汝、南城縣立臨川郡,即今州也。隋平陳,置撫州。

123 江南道上:
《晉書》曰:王羲之嘗為臨川內史,置宅於郡城東,偏旁臨回溪,特據層阜。

124 江南道上:
荀伯子《臨川記》曰:王右軍故宅,其地爽塏,山川若畫,每至重陽日,二千石已下多游萃於斯。舊井及墨池并在。

125 江南道上:
《漢地理志》曰:高帝六年,命大將軍灌嬰立洪州。其年,分洪州南境立南城縣。以其在郡城之南,故曰南城。

126 江南道上:
吉州

127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吉州,廬陵郡。春秋時為吳地。戰國屬楚。秦并天下,屬九江郡,南部都尉理。漢為廬陵縣,屬豫章郡。

128 江南道上:
雷次宗《豫章記》曰:靈帝末,揚州刺史劉尊上書,請置廬陵、鄱陽二郡。獻帝初平二年,始立郡。

129 江南道上:
《圖經》曰:隋平陳,改廬陵郡置吉州,以吉陽山為郡名。

130 江南道上:
袁州

131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袁州,宜春郡。《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吳地。秦屬九江郡。漢為豫章郡之宜春縣。晉武改宜春為宜陽。隋平陳,分洪州之宜陽為袁州。

132 江南道上:
《漢書》曰:武帝封長沙定王子為宜春侯。

133 江南道上:
《吳錄》曰:宜春縣出美酒,每歲上貢,封酒親付計吏。

134 江南道上:
虔州

135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虔州,南康郡。春秋時吳地。秦屬九江郡。漢為贛縣地,屬豫章郡。后漢興平二年,分豫章立廬陵郡,而贛縣屬焉。晉太康三年,立為南康郡。隋平陳,立虔州,以虔化水而得名也。

136 江南道上:
《圖經》曰:贛縣,章、貢二水雙流至縣,合為贛水,其間置邑,因以名縣。

137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南康縣,本漢南野地。

138 江南道上:
《吳錄》曰:南野縣有大庾山、九嶺嶠,以通廣州。

139 江南道上:
建州

140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建州,建安郡。古閩越之地。秦閩中郡。漢屬會稽。吳分置建安郡。陳屬閩州。隋平陳,屬泉州。唐武德四年,置建州,因建溪為名。

141 江南道上:
《方輿志》曰:浦城縣,本漢東侯官之北鄉也。吳永安三年,改為吳興縣。

142 江南道上:
《圖經》曰:晉尚書陸邁、梁尚書郎江淹皆為吳興令,按淹自序云,吳興地在東南嶠外,閩越之舊境是也。

143 江南道上:
福州

144 江南道上:
《福州圖經》曰:勾踐六代孫為楚所并,其後有無諸,以其境南泉山之地因而都之,稱閩越王。至孫繇又以東海隅之地稱越王。俱是會稽之域,遂有三越之稱。

145 江南道上:
《圖經》曰:梁承聖二年,封蕭基為長樂侯於此。

146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福州,長樂郡。亦閩越地。秦為閩中郡。漢高帝立無諸為福越王,都於此。晉置晉安郡。陳置閩州。唐開元十三年,為福州。

147 江南道上:
《開元錄》曰:閩州,越地,即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種,有五姓,謂林、黃等是其裔。

148 江南道上:
《郡國志》曰:漢武元鼎六年,立都尉居候官以御兩越,所謂東北一尉,西南一候也。

149 江南道上:
泉州

150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泉州,清源郡。秦、漢土地與長樂同。東晉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晉安郡。宋、齊以后因之。唐景云二年,置泉州;天寶初,為清源郡;乾元元年,又為州。

151 江南道上:
漳州

152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漳州,漳浦郡。歷代土地與長樂郡同。唐分其地置漳州。

153 江南道上:
《郡國志》曰:梁山有漳浦水,一云漳溪水。

154 江南道上:
汀州

155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汀州,臨汀郡。歷代土地舊與長樂郡同。唐開元二十六年,分置汀州。初置在新羅縣,以其地瘴,居者多死,大歷中移理長汀白石村。

156 江南道上:
南州

157 江南道上:
《十道志》曰:南州,南川郡。《禹貢》梁州之域,周省梁入雍。戰國時巴國之地。秦、漢為巴郡之境。

URN: ctp:taiping-yulan/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