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 -> -> 地部十三

《地部十三》

Library Resources

南楚諸山

Library Resources
1 南楚諸山:
靜山

2 南楚諸山:
《江夏圖經》曰:靜山,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其山回聳,無連接,曲澗清流,茂林高峻,可以息諸仁智,棲游羽客。故名靜山。

3 南楚諸山:
驚磯山

4 南楚諸山:
《江夏圖經》曰:在縣東九十里,其山無連接,西南俯臨大江,下有石磯,波濤迅急,商旅驚駭,故以為名。

5 南楚諸山:
黃鶴山

6 南楚諸山:
《江夏圖經》曰:在縣東九里,其山斷絕,無連接。舊傳云,昔有仙人控黃鶴於山,故以為名。故梁湘東王晉安寺碑云,黃鶴從天而夜響是也。

7 南楚諸山:
烽火山

8 南楚諸山:
《江夏圖經》曰:烽火山,在縣東北四十里。

9 南楚諸山:
《梁典》曰:梁武征齊,頓軍於此,舉烽火相應,故名烽火山。

10 南楚諸山:
雞翅山

11 南楚諸山:
《江夏圖經》曰:雞翅山,在縣南八十里,昔有金雞飛集於此,故名雞翅山。

12 南楚諸山:
舊記云:金水有金雞,從雞翅山向南飛,產金於此水,故名金水。

13 南楚諸山:
闔閭山

14 南楚諸山:
《武昌記》曰:昔闔閭與伍子胥屯眾於此山為城,故曰闔閭山。

15 南楚諸山:
《史記》曰:闔閭九年,子胥伐楚。

16 南楚諸山:
又《春秋》云:子胥將兵破楚,掘平王之墓,皆屯軍於此山。

17 南楚諸山:
印山

18 南楚諸山:
《武昌記》曰:奉新縣有渚石臨水,高三十丈,上有字,仿佛似印,故曰印山。

19 南楚諸山:
《輿地志》云:縣西有石臨水,高三十丈,有書字為印山,即此是也。

20 南楚諸山:
朔山

21 南楚諸山:
《武昌記》曰:朔山,有竹長一十余丈,圍數尺,常有聲,天將雨,此竹鳴焉。今無此竹。

22 南楚諸山:
望夫山

23 南楚諸山:
《輿地記》曰:望夫山,上有望夫石,石上曾生蕪菁,遂以名山,上有石高三丈,形如女人,謂之望夫石。

24 南楚諸山:
又《記》云:武昌郡奉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今古相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於此山,既而立望其夫,乃化為石,因以為名焉。

25 南楚諸山:
翠屏山

26 南楚諸山:
《輿地志》曰:江水入富池一百八十里,得奉新,上流三百里有城山,三面壁立,一面峻極,水是奉新大源。本名石城山,天寶五載改為翠屏山。

27 南楚諸山:
九宮山

28 南楚諸山:
《武昌記》曰:九宮山,西北陸路去州五百八十里,其山晉安王兄弟九人造九宮殿於此山,遂以為名。

29 南楚諸山:
角山

30 南楚諸山:
《武昌記》曰:天欲雨,其山有聲如吹角,以此為名。

31 南楚諸山:
鐘臺山

32 南楚諸山:
《武昌記》曰:鐘臺山,在縣東南一百里,上有桃花洞,洞側有李邕讀書之所,荒基遺址,石室花木猶在。上有一石臺,臺上有一鐘,或時鳴響,遠近皆聞,故名鐘臺山。

33 南楚諸山:
武昌山

34 南楚諸山:
《續搜神記》曰:晉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長毛人,長丈余,引精至山曲,示以叢茗而後去。俄而復還,乃探懷中橘遺精;精怖,負茗而歸。

35 南楚諸山:
樊山

36 南楚諸山:
《江夏圖經》曰:樊山,西陸路去州一百七十三里,出紫石英。山東數十步有岡,岡上甚平敞,青松綠竹,常自蔚然。其下有溪,凜凜然,常有寒氣,故謂之寒溪。有蟠龍石,謝元暉詩云:「樊山開廣宴」是也。

37 南楚諸山:
又:干寶《搜神記》云:樊山若天旱,以火燒山即得大雨,今往往有驗。

38 南楚諸山:
《武昌記》曰:樊山,孫權常獵於下,見一姥,問獵得何物?答曰:「只獵得一豹。」曰:「何不豎其尾?」言訖,忽然不見。權於后立廟祀之。

39 南楚諸山:
西塞山

40 南楚諸山:
《江夏風俗記》曰:西塞山,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三十七里,峻崿橫江,危峰斷岸,長波所以東注,高浪為之西翻。

41 南楚諸山:
袁宏《東征賦》云:沿西塞之峻崿是也。

42 南楚諸山:
又《江表傳》云:劉勛敗於彭澤,走入楚江,聞皖已沒,遂投西塞。

43 南楚諸山:
白雉山

44 南楚諸山:
《江夏圖經》曰:白雉山,其山上有芙蓉峰,前有獅子嶺,后有金雞石,西出金,南出銅礦,自晉、宋、梁、陳以來,常置立爐冶烹煉。

45 南楚諸山:
鳳棲山

46 南楚諸山:
《江夏圖經》曰:鳳棲山,西北陸路去州二百二十五里。吳建興年中,鳳凰降此山,因以為名。山有石鼓,鼓鳴則雨降。

47 南楚諸山:
神人山

48 南楚諸山:
《歷帝記》曰:神人山,吳建衡二年,有神人乘白鹿從此山,因為名神人山。

49 南楚諸山:
南昌山

50 南楚諸山:
《豫章圖經》曰:南昌山者,昔吳王濞鑄錢之山,時有夜光,遙望如火,以為銅之精光。

51 南楚諸山:
《梁氏十道志》云:以豫章有銅山,山中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底是也。山有洪崖先生煉藥之井,亦號洪崖山,有石臼存焉。

52 南楚諸山:
松門山

53 南楚諸山:
《豫章圖經》曰:松門山者,以其山多松,遂以為名。北臨大江及彭蠡湖,山上有石鏡,光明照人。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云:「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是也。

54 南楚諸山:
馬當山

55 南楚諸山:
《九江記》曰:馬當山,高八十丈,周回四里,在古彭澤縣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橫枕大江,山象馬形,回風急擊,波浪涌沸,舟船上下,多懷憂恐。山際立馬當山廟以祠之。

56 南楚諸山:
釣磯山

57 南楚諸山:
《異苑》曰:釣磯山者,陶侃嘗釣於此山下,水中得織梭一枚,還掛壁上,后化成赤龍,從室而去。其山石上猶有侃跡存焉。

58 南楚諸山:
雞籠山

59 南楚諸山:
《郡國志》曰:江州雞籠山,山上有石雞,冠距如生。有道士李鎮住此山下,常賞玩之,雞一旦自毀,鎮曰:「雞既如此,吾其終乎!」果卒。

60 南楚諸山:
五女山。

61 南楚諸山:
《郡國志》曰:江州五女山,始皇死,五女葬此山。天昏,每聞箏笛之聲。

62 南楚諸山:
射的山

63 南楚諸山:
《郡國志》曰:射的山者,古老相傳云,上有玉在石壁內,南面遙望似有白處,曾有胡人來取,上山后遇風雨不果得。今遠望頗似射侯,故名射的焉。

64 南楚諸山:
石印山

65 南楚諸山:
《吳志》曰:天璽元年,鄱陽郡言歷陵山石有文理成字,巫言石印神有三郎,皓遣使以太牢祭,并印綬拜三郎為王。

66 南楚諸山:
又按江氏記云:歷陵有石印山,臨水高百丈,有七穿駢羅,穿中色黃赤相續,因謂之石印山。

67 南楚諸山:
龍虎山

68 南楚諸山:
《信州圖經》曰:龍虎山,在貴溪縣,二山相對,溪流其間,乃張天師得道之山。

69 南楚諸山:
羊山

70 南楚諸山:
《宋永初山川記》曰:商安縣西有羊山,山有燃石,黃白而理粗,以水灌之便熱若石灰,以鼎置之,烹煮可熟。

71 南楚諸山:
羅霄山

72 南楚諸山:
王孚《安成記》曰:萍鄉羅霄山,澤水所出,水傍出石乳。天旱,吏人禱之,因以大木長三四丈投井中,即雨。水懸湊井溢,輒令木涌出而雨止,蓋潛龍之穴也。以陽居陰,神精上通,故扣之而必有玄感,則《蜀都賦》云「應鳴鼓而興雨」者也。

73 南楚諸山:
鐘山

74 南楚諸山:
裴子野《宋略》曰:永嘉元年,鐘山因洪水有鐘從山流出,時人得之送上,驗銘,云是秦時樂器,因以為名。

75 南楚諸山:
又按《安成記》云:鐘山臨水阻峽,春夏則湍洑涌沸,噴上白沙如米,兩岸石上各九十余里,以之候歲,若一岸偏饒,則其方豐穰,民以為準。

76 南楚諸山:
望鳳山

77 南楚諸山:
《宜春圖經》曰:望鳳山,在州西北七十里,上有一峰,遠觀似鳳,以此為名。

78 南楚諸山:
昌山

79 南楚諸山:
《宜春圖經》曰:昌山,在州東六十里,舊名傷山,周回連延一十八里,袁江流于其間,巨石枕崎潺激,舟人上下多傾覆,故名傷山。顧野王《輿地記》云:時人以傷為非善征,乃改為昌山。

80 南楚諸山:
石室山

81 南楚諸山:
《宜春記》曰:郡有石室山,山有數石室相連,高十余丈,皆相似,素壁若雪,萬象森羅于其所,因以為名。

82 南楚諸山:
黃唐山

83 南楚諸山:
《輿地志》曰:贛縣黃唐山有石室,如數千間屋,上通天窗,下有方榻者,二石人巾櫛而坐,傍有小石室七所相通,悉有石人,室前時有車馬跡,春夏草不生,無諸毒蟲,林木繁茂,水石幽絕,蓋靈仙窟宅也。山下居人,每丙日輒聞山室有笳鼓簫樂之音。

84 南楚諸山:
鄧德明記云:有石子如彈丸,聚在山角,至丙日不復見,他日復有,其山獨立,高一千三百丈,相傳以石室呼為黃唐廟,因以名焉。

85 南楚諸山:
儲潭山

86 南楚諸山:
《南康記》曰:儲潭山,俯臨清潭,有儲君廟,因以名焉。

87 南楚諸山:
《輿地志》云:咸和二年,刺史朱偉所立,常有漁者釣於此潭,得金鎖,縈引舟中,向數百丈,忽一物隨鎖而來,其形如水牛,眼赤角白,及見人驚駭拽走,而漁以刀斷得數尺,不知其所由然也。

88 南楚諸山:
赤石山

89 南楚諸山:
《南康記》曰:赤石山,大石連聳,燦若舒霞,山角多赤石,有玉房瓊室。耆舊相傳云,宋元嘉年中,有人自稱安道士者,不知何許人,披服巾褐,棲於此山中數十年,忽失所在,其後有人時復見者。天寶六年,敕改為玉房山。

90 南楚諸山:
螺亭石山

91 南楚諸山:
《南康記》曰:螺亭山,有大石臨水,號曰螺亭。云昔有貧女,暮宿于亭采螺,忽夜中見眾螺張口,亂啖其肉,貧女乃死。其伴因殯水傍,其冢化為巨石,螺殼無數,號曰螺亭石山。

92 南楚諸山:
上洛山

93 南楚諸山:
《輿地志》曰:虔州上洛山,多木客,乃鬼類也。形似人,語亦如人,遙見分明,近則藏隱,能斫杉枋,聚于高峻之上,與人交市,以木易人刀斧。交關者前置物枋下,卻走避之,木客尋來取物,下枋與人,隨物多少,甚信直而不欺。有死者亦哭泣殯葬,嘗有山行人遇其葬,日出酒食以設人。山中有石墨可書。

94 南楚諸山:
空山

95 南楚諸山:
《南康圖經》曰:空山,晉咸康五年,太守庾恪於西山麓中建立神廟,歷代祈雨,最有靈應。

96 南楚諸山:
按《郡國志》云:空山在郡南,山多林木果實食物,一郡皆資此山,雖名空山,其出物百倍於他山。

97 南楚諸山:
金雞山

98 南楚諸山:
《南康記》曰:金雞山,臨貢水,石色如霞,其傍有穴廣四尺,一石正當穴口如彈丸,嘗有金雞出入此穴。晉義熙中,再三出見,有人挾彈放丸於穴口,化為石,其雞至今不見,因號曰金雞穴。宋永初中,又見棲翔於此。

99 南楚諸山:
峽山

100 南楚諸山:
《南康記》曰:峽山,上時有夜光飛焰,遙見若火照燎于原,從峽溯流數十里,有石臨水,名曰蛟窟。天寶六載,敕改名夜光山。

101 南楚諸山:
梓潭山

102 南楚諸山:
《南康記》曰:梓潭山,有大梓樹,吳王令都尉肅武伐為龍舟,槽斫成而牽引不動,占云,須童男女數十人為歌樂,乃當得。遂依其言,以童男女牽拽,槽沒於潭中,男女皆溺。其後天晴朗凈,仿佛若見人船焉,夜宿潭邊,或聞歌唱之聲,因號梓潭焉。

103 南楚諸山:
柴侯峽山

104 南楚諸山:
《南康記》曰:柴侯峽山,漢靈帝時,有劉叔喬避地於茲,死葬村側,自云柴侯墓。晉末喪亂,有發其冢者,忽有大風雨,棺及松柏悉飛渡水,移上此峰,其棺乃化為石,因是而名之。

105 南楚諸山:
官山

106 南楚諸山:
《南康記》曰:官山者,天寶六年改名珠玉山。其山高峻,有善鳥香草,嘗有人於此山見大珠玉,相傳謂之官山。

107 南楚諸山:
君山

108 南楚諸山:
《南康記》曰:君山,翠麗鮮明,遙望若臺榭,名曰媧宮,亦曰女姥石山。山去盤固山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上有自然石室形。風雨之後,景氣明靜,頗聞山有鼓吹之聲。

109 南楚諸山:
盤固山

110 南楚諸山:
《南康記》曰:盤固山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按此石井五百年,水一涌起高數丈,銅人以手掩之,其水即止。其山盤紆峻嶒,因號為盤固山焉。

111 南楚諸山:
歸美山

112 南楚諸山:
《南康記》曰:歸美山,高數百丈,遠望嵯峨,靈闕騰空,故老謂之神闕。其山有水出焉。四面險峻,自然有石城,高數十丈,周回三百步。又有石峽,左右高五六十丈,勢若雙闕,其狀入云。復有古石室,色如黃金,號為金室。有鸀鳥形色鮮潔,自愛毛羽,其只者或鑒水,向影悲鳴自絕,方知孤鸞對鏡為不虛矣。山頂有杉枋數百片,高危懸絕,非人力所及焉。

113 南楚諸山:
莫巨山

114 南楚諸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巖內有石人,坐盤石上,體有塵穢,則興風雨,洗訖晴日,遍體潔朗如玉瑩凈,民以為準焉。

115 南楚諸山:
五章山

116 南楚諸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五章山,絕巖險峭,有蜜蜂依之為房,其形如笠,采者皆懸磴數十丈,然後獲之。

117 南楚諸山:
麻山

118 南楚諸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麻山,或有登之者,望廬岳、彭蠡皆在其下,有黃連、厚樸恒生焉。又有楓樹及數千年者,如人形,眼鼻口全而無臂腳,入山往往見之,或斫之者,皆出血,人以籃冠其頭,明日看,輒失籃。俗名楓子鬼。其山竹木稠密如麻,因名麻山。天寶六年,職方奏改名豐材山焉。

119 南楚諸山:
鄧公山

120 南楚諸山:
《信州圖經》曰:鄧公山,在縣北,本名銀山,因鄧公遠為鄧公場,儀鳳二年祭山,山頹陷焉。按《開山記》云:總章二年,邑人鄧遠經刺史豆盧公,陳開山之便,尋為山陷,后人立鄧公廟焉。

121 南楚諸山:
明府山

122 南楚諸山:
《信州圖經》曰:明府山,在縣東。其山久晴不雨,山或自鳴,必有大雨;久雨不晴,欲晴自有煙霧蓋其頭。故老相傳,祈請有驗。

123 南楚諸山:
鶴嶺山

124 南楚諸山:
《信州圖經》曰:鶴嶺山,自貴溪縣界,崗阜鱗次,北入縣境,嶺上多松樹,有鶴窠,因得名為鶴嶺山。

125 南楚諸山:
石虹山

126 南楚諸山:
《鄱陽記》曰:石虹山,有石室,中有石砥,平如床,可容置數百人。傍列石鄣如屏風,篆書為八十三字。有橫石跨水而渡,文彩青赤若虹霓,因名為石虹山。

127 南楚諸山:
洪崖山

128 南楚諸山:
《豫章記》曰:按舊經云,古老相傳,昔有洪崖先生居此山上,故以為名。

129 南楚諸山:
又《列仙傳》云:洪崖山者,山之陽有洪唐寺,山中有洪崖壇,每亢旱禱此。

URN: ctp:taiping-yulan/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