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 樂部四

《樂部四》

電子圖書館

歷代樂

電子圖書館
1 歷代樂:
《呂氏春秋》曰: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投猶蹀也。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又曰:黃帝命伶倫與營援鑄十二鍾和五音,以詔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空桑,邑名。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德與天合,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乃命鱔先為樂倡,倡始。鱔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和盛之貌。帝嚳命咸墨作為《唐歌》、《九招》、《六列》、《六英》,倕有作為擊鼓、鍾磬、吹笭、展管篪、鞀推衡。帝嚳乃令人棄,兩手相擊曰棄。或擊鼙,擊鍾磬,吹笭,展管篪、因令鳳、天翟舞之。帝嚳大喜,乃以康帝德。康,樂也,安也。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溪谷之音以歌,質當為夔。乃以糜輅冥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舞百獸,瞽叟乃拌五經之瑟,拌,分。作以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舜立,卯延乃拌瞽叟之所為琴,益之八弦以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禹之勤勞天下,日夜不角,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道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於是命皋陶作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殷湯即位,夏為無道,暴害萬民,侵削諸侯,不用度軌,天下患之。湯於是率六州以誅桀之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湯乃命伊尹作為《大護》,歌晨露,修《六招》、《六列》、《六英》,以見其善。周文王處岐,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三淫:割心,斷脛,刳孕。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弗許。周公旦乃作詩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新。」以繩文王之德。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兌以兵,克之於牧野。乃薦俘馘於京大室,乃令周公作《大武》。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伐之。商服象獸名。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於江南。乃為《三象》,以嘉其德。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純純,離而復合,合而復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盛當。日月星辰,或疾或徐,宿日不同,以盡其行。四時代興,或寒或暑,或短或長,或柔或剛。萬物所出造,本於太一,化於陰陽;萌芽始厥,厥動。凝寒以刑,形體有處,莫不有聲;聲出於和,和出於適先王定,樂,由此生。天下太平,萬民安寧,皆化其上,樂乃可成。夫音亦有適,大鉅則志蕩,以蕩聽鉅,則耳不容;不容則橫塞,橫塞則振大,振,動。小則志嫌;以嫌聽小,則耳不充,不充則不詹,詹,詹音也。不詹則窕。大清則志危,以危聽清,則耳溪極;溪靈極病。溪極則不監,不監則竭。監,察。太濁則志下,以下聽濁,則耳不收;不收則不搏,不搏則怒。不搏,入不專一人。故大鉅、大小、大清、大濁皆非適也。桀紂作為侈樂,大鼓鍾磬管簫之音,以巨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為十鍾。鍾律之名。齊之衰也,作為大呂。楚之衰也,作為巫音。侈則移矣,自有道者觀之,則失樂之情。其樂不樂,其民怨,其生傷。其生與樂也,若冰之於炭,反以自外,此生乎,不知樂之情,而以侈為務故也。
又曰:帝顓頊好音,乃令飛龍作八風之音,命之曰承云。帝嚳命咸池黑作《唐歌》、《九招》、《六列》。禹疏三江五湖,命皋繇為《夏龠》、《九成》。湯率六州以誅桀之罪,命伊尹為《大護》、歌《晨露》。武王以六師伐殷,乃命周公作為《大武》。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以師逐之,至於江南,乃為《三象》,以嘉其德。

2 歷代樂:
《樂書》曰:謹案《禮記》疏云:「伏羲樂曰《立基》,言伏羲之代五運成立,甲歷始基,畫八卦以定陰陽,造琴瑟以諧律呂,繼德之樂,故曰《立基》也。神農樂曰《下謀》,言神農播種百穀,濟育群生,造五弦之琴,演六十四卦,承基立化,設降神謀,故樂曰《下謀》,以明功也。黃帝樂曰《云門》,言黃帝之道成名百物,明民共財,德如雲出其門,民可有於族類,故樂曰《云門》。」

3 歷代樂:
《帝系譜》曰:女媧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又命聖氏為班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樂》。樂既成,天下幽微無不得理。

4 歷代樂:
《樂緯》曰:黃帝之樂曰《咸池》,池者,施也。造施於民,故曰咸池。顓頊之樂曰《六莖》,道有根莖,故曰六莖。帝嚳之樂曰《五英》,道有英華,故曰五英。堯曰《大章》,堯時仁義大行,法度彰明,故曰大章。舜曰《簫韶》,韶,紹也。舜紹堯之後,修行其道,故曰簫韶。禹曰《大夏》禹承二帝之後,道重太平,故曰大夏。,殷曰《大護》,湯承衰而起,護先王之道,故曰大護。周曰《勺》,又曰《大武》。周承衰而起,斟酌文武之道,故曰勺。

5 歷代樂:
《春秋元命包》曰:王者不空作樂。樂者,和盈於內,動發於外。應其發時,制禮作樂以成之,是故作樂者必反天下之始樂於巳為本。舜之時,民樂其紹堯業,故韶者,紹也。禹之時,民大樂其駢三聖相繼,故夏者,大也。駢讀曰頻。頻猶凡也。湯之時,民大樂其救於患害,故護者,救也。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故武者,伐也。四者,天下所同樂一也,其所同樂之端,不可一也。各樂其君所為,故不可合四家以為一也。

6 歷代樂:
《樂苑》曰:文王樂名《巨業》,武王樂名《象武》。

7 歷代樂:
《漢書》曰:樂家有能制雅樂聲律,世世在大樂官,但能記其鏗鏘鍾鼓而已,不能言其義。高祖時,叔孫通因秦雅人制高廟樂,太祝迎神於廟門奏《嘉至》,李奇曰:嘉,善也。善神之至。猶古降神之樂也。皇帝太廟奏《永至》,以為行步之節,猶古《采薺》《肆夏》也。乾豆上奏登歌,不以管弦亂人聲,欲在位者遍聞之,猶古《清廟》之歌也。登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服虔曰:叔孫通所奏樂也。美神明既饗也。皇帝獻酒,東廂坐定,奏《永安》之樂,美禮已成也。語裥《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韋昭曰:唐山,姓也。曰:周有《房中樂》。至奏,名曰《壽人》。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高祖奏《武德》、《文始》、《五行》之儛。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武德》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樂已行,武以除亂也。《文始》武者,曰本《韶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時舞者,孝文所作,以明宗天下之安和也。蓋樂已所自作。明者,制也。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儛,以為《昭德》,以尊大宗廟。至孝宣采《昭德》舞,以為《采德》,以尊世宗廟。世宗廟、諸帝廟皆常奏《文始》、《四時》、《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樂。《昭容》樂者,猶古之《韶夏》也,主出武德舞。禮容樂者,出《文始》、《五行》舞。舞入無樂者,將至至尊之前,不敢以樂也。出用樂者,言武不失節,能以禮樂終也。皆因秦舊事焉。初,高祖既定天下,過沛,與故父老相樂,醉酒,作風起之詩,令沛中兒童百二十人習而歌之。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依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善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是甘泉圓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欲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上集於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韋昭曰:以竹為宮,天子居之。

8 歷代樂:
《後漢書》東平王蒼議,以為漢制舊典,宗廟各奏其樂,皆不相襲,以明功德。光武帝受命中興,撥亂反正,修建三雍,肅祗禋祀,德化巍巍,比隆前代。歌所以詠德,舞所以象功。世祖廟樂舞名宜曰《大武》之舞。謹采百官頌可登者,歌一章四句以為曲。上從其議。

9 歷代樂:
《魏志》曰:明帝時,有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里衩《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里衩《咸熙》之舞;明帝制作興治為魏列祖,里衩《章斌》之舞。

10 歷代樂:
沈約《宋書》曰:周存六代之樂。至秦惟餘《韶舞》而已。始周舞曰《五行》,漢高改《韶舞》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高祖又作《昭容樂》。《昭容》生於《武德》,禮容生於《文始》、《五行》也。漢語裥《云翹》、《育命》之舞,雖莫知其所從來,然舊以祀天地也。至明帝初,東平憲王蒼總定公卿之議,曰:「宗廟亦各奏樂,不應相襲,所以明功德也。」采《文始》、《五行》、《武德》《真修》為文武之舞。又制舞歌一章,薦之始祖之廟。皇初二年,改漢《巴渝》舞曰《昭武》舞,改宗廟《安世樂》曰《正世樂》,《加至樂》曰《迎靈樂》,《琥德樂》曰《武頌樂》,《昭容樂》曰《昭業樂》,《云翹舞》曰《鳳翔舞》,《育命》舞曰《靈應舞》,《武德舞》曰《武頌舞》,《文始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其眾歌詩多即前代之辭,惟魏國初建,使王粲改作《登歌》、《安世》及《巴渝》詩而已。
又曰:晉武帝太始二年,改郊廟新歌,其樂舞亦仍舊。文改魏《昭武》、《羽龠》舞曰《宣文舞》。咸寧元年,詔定祖宗之號,而廟樂同用《正德》、《大豫》之舞。至江左初立宗廟,尚書下太常祭祀宜周樂名。太常賀修答云:「舊京荒廢,今既散亡,音韻曲折,又無識者,則於今者難以音言。」于時以無雅樂器及伶人,省太樂并鼓吹令。是后頗得登歌,食舉之里裉有未備。故太寧末,又訪防孚等增益之。咸和中,乃復置太樂宮,鳩習遺逸,又未有金石也。初,荀勖既以新律造一舞,次更修正鍾磬。勖薨,事猶不竟。元康三年,詔其子黃門郎蕃修定金石,以施郊廟。尋值喪亂,莫有記者。
又曰:魏公卿奏曰:「烈祖未制樂舞,非所以昭德著功。夫歌以詠德,舞以象事。於文武為斌,兼秉文武,聖德所以彰明也。臣等謹制樂名曰《章斌》、《文武》之舞。」
又曰:武帝永初元年,有司奏皇朝肇建廟祀,應設雅樂,乃晉樂也。太常鄭鮮之等各撰立新歌,黃門侍郎王韶之撰歌七首,并令施用。十二月,又奏依舊正朝設樂,改大樂諸歌詩。王韶之撰二十二章。又改《正德》舞曰《前舞》,《文悅》舞曰《後舞》。文帝元嘉九年,大樂令鍾宗之更調金石。至十四年,治書令史奚縱又改之。二十二年,南郊始設登歌,詔顏延之造歌詩,廟舞猶闕。孝武建元元年,有司奏前殿中曹郎荀萬秋議郊廟宜設備樂。於是使內外博議,竟陵王誕等并同萬秋議。建平王宏議,以《凱容》為《韶舞》,《宣烈》為《武舞》,祖宗廟樂總以德為名,章皇太后《永樂》、《永至》等樂仍舊,皇帝祠南郊及廟迎神、送神并奏《肆夏》,皇帝入廟門奏《永至》皇帝南郊初登及廟中諸東壁奏登歌。其初獻、奏《凱容》、《宣烈》之舞,終獻、奏《永安》之樂,郊廟同。孝武又使謝莊造郊廟、明堂諸樂歌辭。二年,有司又奏先郊廟舞樂,皇帝親奉,初登壇及入廟詣東壁,并奏登歌,不及三公行事。左仆射建平王宏重議,公卿行事,亦宜奏登歌。有司又奏元會及二廟齋祠歌伎舊,并於殿設作廟祠,依新儀主登歌,人上殿弦管住下。今元會登歌亦上殿,弦管住下。

11 歷代樂:
《隋書·音樂志上》:武帝思弘古樂,天監元年,下詔求學術通明者皆陳所見。時對樂者七十八家,咸言樂之宜改,不言改樂之法。帝素善音律,遂自制四器,名之為通,以定雅樂,莫不和韻。初,齊永明中,舞人冠幘并簪。武帝曰:「筆笏蓋以記事受言,舞不受言,何事簪筆?豈有身服朝衣,而足綦宴履?」於是去筆。乃定郊禋宗廟及三朝之樂,以武舞為《大壯舞》,取《易》云「大者,壯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也。以文舞為《大觀舞》,取「大觀在上」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也。國樂以雅為稱,取《詩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止乎十二,則天數也。乃去階步之樂,增撤食之雅。皇帝出入,宋孝建二年,奏《永至》齊及梁初亦同,至是改為「《皇雅》,取《詩·皇矣》上帝,臨下有赫」也,二郊、太廟同用。皇太子出入奏《胤雅》,取《詩》「君子萬年,永錫爾胤」。王公出入奏《寅雅》,取《尚書》、《周官》貳公弘化,寅亮天地「也。上壽酒,奏《介雅》,取《詩》」君子萬年,介爾景福「也。食舉,奏《需雅》,取《易》」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也。撤饌,奏《雍雅》,取《禮記》」大饗客以《雍撤》「也,并三朝用之。牲出入,宋廢帝元徽二年《儀注》奏《引牲》,齊及梁初亦同,至是改為滌《雅》,取《禮記》」帝牛必在滌三月「薦毛血,宋元徽三年《儀注》奏《嘉薦》,至是改為《牲雅》,取《左氏傳》」牷牲肥腯「,北郊、明堂,大廟并同用。降神及迎送,宋元徽三年《儀注》奏《昭夏》,齊及梁初亦同。至是改為諴雅,取《尚書》」至諴感神「。皇帝飲福酒,宋元徽三年《儀注》奏《嘉胙》,至齊不改,梁初,為永胙。至是改為《獻雅》,取《禮記·祭統》」尸飲五君洗玉爵獻卿「。今之福酒,亦古之獻義也。北郊、明堂、太廟同用。就燎位,宋元徽三年《儀注》奏《昭遠》,及齊不改,就埋位,齊永明六年《儀注》奏《隸幽》。至是燎埋具奏《禋雅》,取《周禮·太宗伯》」以禋祀昊天上帝「也。眾官出入,宋元徽三年,《儀注》奏《肅咸樂》,齊及梁初亦同。至是改為俊雅,取《禮記》」司徒選士之秀者而升之於學,曰俊士也。「二郊、太廟、明堂三朝,同用焉。其辭并沈約所制。是時禮樂制度粲然有序。鼓吹,宋、齊并用漢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武帝乃去其四,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天監七年,將有事太廟,詔曰:」《禮》云:『齋日不樂。』今親奉始出宮,振作鼓吹。外可詳議。「八座承郎參議,請輿駕始出,鼓吹從而不作,還宮如常儀。帝從之,遂為定制。初,武帝之在雍鎮,有童謠云:」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識者言:」白銅謂金,蹄謂馬也,白,金色。「及義師之興,實以鐵騎,揚州之士皆面縛,果如謠言。故即位之後,更造新聲,帝自為之詞三曲,又令沈約為三曲,以被管弦。帝既篤敬佛法,又制《善哉》、《大樂》、《大歡》、《天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轉》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語裥法樂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唄,設無遮大會則為之。其後臺城淪沒,侯景以簡文女溧湯公主為妃,請帝及主母范淑妃宴於西州,奏梁所常用樂。景儀同索超世亦在宴筵。帝潸然屑涕,景曰:」陛下何不樂也?「帝強笑曰:」丞相言索超世聞此以為何聲?「景曰:」臣且不知,何獨超世?「自此樂府不修風雅咸盡。及破侯景,諸樂并在荊州,經亂,工器頗闕,元帝詔有司補綴才備。荊州陷沒,周人初不知采用,工人有知音者并入關中,隨例多沒為奴婢。

12 歷代樂:
《陳書·姚察傳》曰:陳武帝欲設樂,有司議以武帝議為非。時碩學名儒、朝端在位者,咸希上旨,惟祠部侍郎姚察乃轉引經籍,獨違群議,據梁樂為是。當時驚駭,莫不慚伏。
又曰:周樂曰《武》,曰《勺》。《武》象武王能以武禁暴也,《勺》象周公制禮斟文武之道也。語裥房中之歌,后妃之德。周備六代之樂,惟闕《六莖》與《五英》。至秦,餘《韶》、《武》、《房中》而已。始皇改《武》曰《五行》,《房中》曰《壽人》,衣服用五行之色。
又曰:漢高帝改《韶樂》曰《文始》。高帝好《壽人》之聲。惠帝使太樂令夏侯寬合之弦管,改名曰《安世》。魏復《文始》曰《大韶》,《五行》曰《大武》,改《安世》曰《正世》。晉改《大韶》曰《宣文》,《正世》曰《房中》。晉亂,后亡。文舞秉羽籥,皆宣文之遺法。
又曰:漢樂曰《武德》、《昭容》、《巴渝》、《四時》、《昭德》、《盛德》、《大武》、《云翹》、《育命》。《武德》、《昭容》、《巴渝》,并高祖所造也。《武德》,舞人執干戚,以象天下行武除亂也。《四時》,文帝所作,以象天下太平。《昭德》,景帝作之,以享太宗廟。《盛德》,宣帝作之,以享世祖廟。諸帝之廟,常奏《文始》、《四時》、《五行》之舞,武帝加《武德》而去《四時》。酎祭,高祖歌《海泰》、《龜龍》,語裥《青陽》、《朱明》、《西皓》、《玄冥》等歌,以迎四氣,春夏舞《云翹》,秋冬舞《育命》,季夏則歌《朱明》而兼舞二舞。光武平隴蜀,尊郊祀,高祖配享南祀,兼用五郊歌舞,他時常亦如之。魏武改《武德》曰《武頌》,《昭容》曰《昭業》,《巴渝》曰《昭武》,《云翹》曰《鳳翔》,《育命》曰《靈應》。晉改《昭武》曰《宣武》。遭晉亂,惟《巴渝》存,隋隸清樂部。
又曰:宋樂曰《凱容》、《宣烈》,并文帝所造,至梁亡。梁樂曰《大壯》、《大觀》,并武帝所造,至陳亡。隋樂以《夏》為名,舞曰《大武》,文帝所造。自東晉至隋,易服變名為異,其實不全殊也。
又曰:晉樂曰《正德》、《大豫》,并武帝所造。武帝因漢魏舊禮定會儀正。且夜漏未盡七刻,設庭燎;漏盡,皇帝出,鍾磬作;公卿奉贄幣訖,太樂令跪請奏雅樂,皇帝乃入,謂之晨賀。晝漏上三刻,皇帝又出,百官上壽酒,太樂令跪奏請進樂,鼓吹合作;鼓吹令又奏請進伎,別置女樂三十人於黃帳外,奏房中之歌。江左始廢此禮。宋改《正德》為《前舞》,《大豫》為《後舞》,至齊亡。

13 歷代樂:
《唐會要》曰:太宗七年正月七日,制破《陣樂舞》,左圓右方,先偏後五,魚麗鵝貫,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牙,以像戰陣之形。起居郎呂才依圖教樂工一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凡舞三變,每變為四陳,有來往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數日而就。其後令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藥改制歌詞,更名《七德》之舞。十五日,奏之於庭,觀者睹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悚然震悚。武臣列將咸上壽云:「此舞皆陛下百戰百勝之形容。」於是咸稱萬歲。
又曰:貞觀元年正月,三殿宴群臣,奏《秦王破陣樂》之曲。太宗謂侍臣曰:「朕昔在藩邸,屢有征伐,世間遂有此歌,豈意今日登於雅,樂然其發揚蹈厲雖異文容,功業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尚書右仆射封德彝進曰:「陛下以聖武戡難,立極安人,功成化定,陳樂象德,實弘濟之盛烈,為將來之觀,文容習儀豈得為比!」太宗曰:「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時。公謂文容不如蹈厲,斯為過矣。」
又曰:貞觀中,太宗幸慶善宮,宮在武功縣,即高祖舊宅。宴從臣於渭濱。其宮即上降誕之所,上乃賦詩十韻,壽丘惟舊跡,豐邑乃前基。奧余承累聖,懸弧亦在茲。弱齡逢運改,提劍郁匡時。指麾八荒寶,懷柔萬國夷。梯山盛入欸,駕海亦耒思。單于陪武帳,曰逐衛文儀。端宸朝四岳,無為任百司。霜節明秋景,輕冰結水湄。蕓黃遍原隰,禾穎積成坻。兵樂還譙宴,歡此大風詩。賞賜閭里,有同漢之宛沛焉。於是起居郎呂才播於樂府,被之管弦,名曰《功成慶善樂》之曲。令兒童八佾皆冠進德冠紫褲褶,為《九功》之舞。每冬享燕及國有大慶,與《七德》之舞皆奏於庭。先是,神功破陣樂、功成慶善樂二舞每奏,上皆立對。高宗時,太常博士裴守真奏議曰:「竊惟二舞肇謳吟屬,贊九成之茂烈,葉萬國之歡心,義均韶夏,用兼賓祭,皆祖宗盛德,而子孫享之。詳覽博記,未有皇王正觀之禮。」并謂守真議是也。
又曰:咸享中,高宗自制樂章十二首,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云》之曲,詔有司諸大祠享并奏之。

URN: ctp:taiping-yulan/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