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 -> -> 治道部二

《治道部二》

Library Resources

Library Resources
1 臣:
韋昭《釋名》曰:臣,慎也。慎於其事以奉上也。

2 臣:
《孝經說》曰:臣者,堅也。守節明度,修義奉職也。

3 臣: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蹇卦。

4 臣:
《書》曰:臣無有作福作威王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王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國。
又曰: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

5 臣:
《詩》曰:進厥虎臣,闞如虓虎。闞,呼檻切。

6 臣:
《禮》曰:衛有大史曰柳莊,寢疾。公曰:「若疾革,雖當祭必告。」公再拜稽首,請於尸曰:「有臣柳莊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聞之死,請往。」不釋服而往,遂以襚之。
又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于讀為迂。迂,廣也,大也。
又曰: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仆。
又曰: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
又曰:為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頌而無諂,諫而無驕,怠則張而相之,相,助也。廢則⺘帚而更之,謂之社稷之役。役,為也。
又曰:子言之:事君先資其言,拜自獻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責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祿不誣,其受罪益寡。子曰: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子曰:事君不下達,不尚辭,非其人弗自。子曰:事君遠而諫,則諂也;近而不諫,則尸利也。子曰:邇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慮四方。子曰:事君欲諫不欲陳。《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子曰:事君難進而易退,則位有序;易進而難退,則亂也。子曰:事君三違而不出境,則利祿也。雖曰不要,吾弗信也。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終。子曰:事君可貴可賤,可富可貧,可生可殺,而不可使為亂。亂謂違廢事君之禮。
又曰:子曰:大臣不親,百姓不寧,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過也。大臣不治而邇臣比矣。忠敬不足謂臣不忠於君,君不敬其臣。邇,近也。言近以見遠,言大以見小,互言之記私相親也。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邇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民之道,言民猶從也。君毋以小謀大,毋以遠言近,毋以內圖外,則大臣不怨,邇臣不疾,而遠臣不蔽矣。

7 臣:
《左傳》曰:石碏,純臣也,怨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又曰:晉惠公卒,懷公,命無從亡人。期期而不至,無赦。狐突之子毛及偃從重耳在秦,弗召。懷公執狐突曰:「子來則免。」對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質,貳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數矣。若又召之,教之貳也。父教子貳,何以事君?刑之不濫,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誰則無罪?臣聞命矣。」乃殺之。
又曰:秦醫和謂晉侯曰:「良臣將死,天命不估。」趙孟曰:「誰當良臣?」對曰:「主是謂矣。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和聞之: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災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
又曰:陳無宇謂楚王曰:「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毛,草也。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濱,涯。天有十日,甲至癸。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8 臣:
《春秋說》曰:正氣為帝,間氣為臣,臣之。

9 臣:
《論語》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亂,治也。
又曰: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言備官數而已。

10 臣:
《孝經》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11 臣:
《漢書》曰:張良未嘗持兵為將,常為畫策臣。
又曰:絳侯周勃為丞相,罷,趨出,意甚得。上禮之恭,常目送之。袁盎進曰:「丞相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者,主存與存,主亡與亡。」
又曰:上居禁中,召周亞夫賜食。因趨出,上目送之曰:「此怏怏,非幼主臣也。」
又曰:辛慶忌居處恭儉,食飲被服尤節約。然性好輿馬,號為鮮明,惟是為奢。

12 臣:
荀悅《漢紀》曰:臣有六:有王臣,有良臣,有直臣,有具臣,有嬖臣,有佞臣。以道事君,匪躬之故,達節通方,立功興化,是謂王臣;忠順不失,夙夜匪懈,循理愛和,以輔上德,是謂良臣;犯顏拂意,砥矢弗撓,直諫遏非,不避死罪,是為直臣;奉法守職,無能往來,是謂具臣;便僻茍容,順意從諛,是謂嬖臣;傾險讒回,誣上惑下,專權擅寵,惟利是務,是謂佞臣。或有君而無臣,或有臣而無君。用善則治,用惡則亂,難則交爭,故明主慎所用焉。

13 臣:
又《東觀記》曰:祭遵死後,每至朝會,上常嘆曰:「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

14 臣:
沈約《宋書》曰:謝弘微為鎮西諮議參軍。太祖即位,為黃門侍郎,與王華、王曇首、殷景仁、劉湛等號曰五臣。遷尚書侍部郎。

15 臣:
《唐書》曰:或有言魏征阿黨親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溫彥博按驗無狀。彥博曰:「征為人臣,須存形跡,不能遠避嫌疑,遂招此謗。」帝令彥博讓征,曰:「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跡。」它日,征入奏曰:「臣聞君臣葉契,義同一體,不存公道,惟事形跡。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愿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帝曰:「忠良有異乎?」征曰:「良臣,稷、契、皋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并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
又曰:盧懷慎臨終遺表曰:「宋璟立性公直,執心貞固。文學足以經務,識略足以佐時。動惟直道,行不茍合。聞諸朝野之說,實為社稷之臣。」

16 臣:
《晏子春秋》曰:景公問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公不說,曰:「君裂地而富之,疏爵而貴之,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其說何也?」對曰:「言而見用,終身無難,臣何死焉?諫而見從,終身不出,臣何送焉?」

17 臣:
《孔叢子》曰:夫為人臣,見非而不爭,以陷主於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弼已而惡之,資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
又曰:魏主問:「何如可謂大臣?」子高答曰:「大臣則必取眾人之選,能犯顏諫爭,公正無私者。陳計事成,主裁其賞,事敗,臣執其咎。主任之而無疑,臣當之而弗避。君總其契,臣行其義。然則不猜其人,臣不隱於其君。故動無過計,舉無敗事。是以臣主并有德也。」
又曰:衛出公使人問孔子曰:「寡人之任臣,無大小,言問觀察之,猶復失人,何故?」答曰:「如君之言,此即所以失之也。人既難知,非言問所監、觀察所盡。且人君所慮者多,多慮則意不精。以不精之意,察難知之人,宜其有失也。君未之聞乎?昔者舜臣堯,官才任士,堯一從之,左右曰:『人君用士,當自任耳目,而取信於人,無乃不可乎?』堯曰:『吾之舉舜,己耳目之矣。今舜所舉,吾又耳目之。是則耳目人,終無已已也。』君茍付可付者,則己不勞,賢才不失矣。」
又曰:孟懿子問:「《書》曰:『欽四鄰』何謂也?」孔子曰:「王者前有疑,後有丞,左有輔,右有弼,謂之四近。言前後左右近臣,當敬畏之。不可以非其人也。」
又曰:孟氏之臣畔。武伯問孔子曰:「如何?」答曰:「人臣而畔,天下之所不容也。其將自反,子姑待之。」三旬,果自歸孟氏。武伯將執之,訪於夫子。夫子曰:「無也。子之於臣,禮意不至,是以去子。今其反,罪以反除,又何執焉?子修禮以待之,則臣去子,將安往哉?」武伯乃止。

18 臣:
《孟子》曰: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世臣之謂也。世臣,先世舊國也。王者當有累世修德之臣,常能輔其君以道也。王無親臣矣。今王無可親任之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言王取人不詳審,往日之所知臣,今日為惡當誅亡,王無知之。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言國君欲進用人,當留意考擇,如使忽言不精心意,如不得已而取備官,則使尊卑親疏相逾也。
又曰: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又曰: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
又曰: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
又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

19 臣:
《董子》曰:上臣事君以人,中臣事君以身,下臣事君以質。

20 臣:
《韓子》曰:為臣也,北面委質,無有二心。朝廷不辭賤,軍旅不辭難,順主之法而無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

21 臣:
《呂氏春秋》曰:魏襄王與群臣飲,酒酣,主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史起興而對曰:「群臣或賢或不肖,賢者得志則可,不肖者得志則不可。」王曰:「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史起對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旁,而西門豹不知用,是其愚也。」
又曰:柱厲叔事莒敖公,自以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為不知,故去,今又往死之,是知與不知無異別也。」柱厲叔曰:「不然。自以為不知,故去;今死而不去,是果知我也。吾將死之,以丑後世之人不知其臣者也。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厲人臣之節也。行激節厲,忠臣幸于得察。忠臣察,則君道固矣。」

22 臣:
《淮南子》曰:周公事文王,行無專制,事無由己,身若不勝衣,言若不出口。有所奉籌褸前,洞洞囑囑,如不能,如將失之,可謂能子矣。及繼文武之業,履天子之國,則平夷狄之亂,誅管蔡之罪,無所顧問。威動天地,聲懾海內。可謂能武矣。成王長,北面致政,委質而臣事之,請而後行,無擅恣之意,無矜伐之色,可謂能臣矣。

23 臣:
《說苑》曰:人臣之術,隨順復命,無所敢專。議不茍合,位不茍尊,必有益於國,必有補于君,故其身尊而子孫保之。臣之行有六邪六正,行六正則榮,犯六邪則辱。賢臣處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術,故上安而下治。生則見樂,死則見思。此人臣之本也。
又曰:子貢問孔子:「為臣孰大?」曰:「齊有鮑叔,鄭有東里子皮。」子貢曰:「齊無管仲,鄭無子產乎?」孔子曰:「吾聞進賢為善。鮑叔進管仲,子皮進子產。未聞管仲、子產有所進也。」

24 臣:
《新序》曰:秦欲伐楚,使者往觀楚之寶器。楚王聞之,召令尹子西而問焉,曰:「秦欲觀楚寶器,吾和氏之璧,隋侯之珠,可示諸乎?」令尹子西對曰:「臣不知也。」召昭奚恤而問焉,昭奚恤對曰:「此欲觀吾國之得失而圖之。國之寶器在于賢臣,夫珠玉玩好之物,非國所重寶者。」於是遂使昭奚恤應之。奚恤稱曰:「楚國之所寶者,賢臣也。理百姓,實倉廩,使民人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珪璋,使諸侯,解忿狷之難,交兩國之忻,使無兵革憂,大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謹境界,不侵鄰國,鄰國亦不見侵,葉公子高在此。理師旅,整兵戎,以當強敵;提桴鼓,以動百萬之眾,使赴湯火,蹈白刃,出萬死不顧一生,司馬子反在此。若懷霸王之餘義,撮治亂之余風,昭奚恤在此。惟大國之所觀。」秦使者瞿然無以對,反言于秦曰:「楚多賢臣,未可謀也。」遂不敢伐。
又曰:周舍事趙簡子,立門三日三夜。簡子使人出問之:「夫子將何以令我?」周舍曰:「臣愿為諤諤臣,墨筆操牘,隨君之後,司君之過而書之。日有記也,月有效也,歲有約也。」簡子悅之。

25 臣:
賈誼《新書》曰:智足以謀國事,行足以為人師,仁足以為上下之聲;國有法則守之,君有難則死之,謂之大臣也。《古詩》:「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

26 臣:
應璩《百一詩》曰:茫茫九州內,莫非帝者民。民有忠信行,莫非帝者臣。

URN: ctp:taiping-yulan/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