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 -> -> 珍寶部四

《珍寶部四》

Library Resources

玉下

Library Resources
1 玉下:
《唐書》曰:太宗嘗謂魏徵曰:「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朕雖無美質,為公所切磋,勞公約朕以仁義,弘朕以道德,使朕功業至此。公亦足為良匠耳!」
又曰:高宗朝,封禪太岳,造玉冊三枚,皆以金編。每牒長一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為字。又為玉匱一,以藏正坐玉冊;金匱二,以藏配坐玉冊。各一尺三寸,并玉檢方五寸。當繩纏處,刻為五道。當璽處,刻深二分,方一寸二分。為黃金繩,以纏金、玉匱各五周。為金泥以泥之。為玉璽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命璽,以封玉匱。

2 玉下:
又天寶中詔曰:禮神以玉者,蓋取其精潔,表以溫潤合德。為器有象,正辭乃信,以達馨香,其在璧。頃來禮神六器,及宗廟奠玉,自馮紹正奏后,有司并皆用珉。禮所謂「君子貴玉而賤珉」,是珉不可用也。朕精禋郊壇,嚴敬宗廟,奉惟新之祚,庇太平之人,則人力普存,備物以享,安可以珉代玉,惜費事神?況國家之富有,萬方之助祭,闕典必修,無文咸秩,豈於天地宗廟奠王有虧?自今已后,禮神六器,宗廟奠玉,并用真玉,諸祀用珉。如以玉難得大者,寧小其制度,以取其真。
又曰:憲宗時,隰州刺史吳暈獻玉杯一,頗珍奇,云先使吐蕃所得。
又曰:憲宗時,莊宅使許遠振得玉類珽,以進。上悅,命賜絹三百匹。
又曰:貞元六年,盧群入拜侍御史。有人誣告故尚父子儀嬖人張氏宅中有寶玉者,張氏兄弟又與尚父子孫相告訐。詔促其獄,群上奏言:「張氏以子儀在時分財,子弟不合爭奪。然張氏宅與親仁宅,皆子儀家事,子儀有大勛,伏望陛下赦而勿問,使私自引退。」上從之。時人賞其識大體也。
又曰:大和中,文王命中使以白玉帶就幽州賜李載義,亦殊恩也。
又曰:開成中,王起議:「今國家郊天報地,祀神之玉常用,守經據古,禮神之玉則無。臣等請詔下有司,精求美玉,創造蒼璧等九器,祭訖,具而藏之。其餘燎玉,請依常制。」

3 玉下:
《管子》曰:夫玉之所以貴者,九德出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智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瑜皆見,情也;茂華光澤,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專徹遠,純而不殺,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

4 玉下:
《文子》曰: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璞。周人懷璞,問鄭賈曰:「欲之乎?」出其璞,視之,乃鼠璞。

5 玉下:
《范子計然》曰:玉英出藍田。

6 玉下:
《列子》曰:穆王征西戎,西戎獻昆吾之劍、赤刀,切玉如切泥。
又曰: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鍛莖葉,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

7 玉下:
《尹文子》曰:魏田父有於野得玉,徑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鄰人。鄰人詐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田父雖疑,猶錄置於廡下。其夜,玉明照一室,其家大怖,遽而棄之於野。鄰人盜之,以獻魏玉。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玉再拜卻立,曰:「敢賀大王,得天下之寶,臣所未常見。」王問價,玉工曰:「此無價以當之,五城之都,僅可一觀。」王立賜獻者千金,長食上大夫祿也。

8 玉下:
《鬼谷子》曰:鄭人之取玉也,載酥訟之車,為其不惑也。

9 玉下:
《尸子》曰:水方折者有玉,圓折者有珠。
又曰:玉者,色不如雪,澤不知雨,潤不如膏,光不如燭。

10 玉下:
《鄒子》曰:夫珠生於南海,玉出於須彌,無足而至者,人好之也。士有足而不至者,以人不好也。

11 玉下:
《韓子》曰:楚人卞和,得玉璞於楚山,獻厲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以和為慢,刖右足。及武王即位,又獻之,復相曰:「石也。」次刖左足。及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三日三夜,泣盡,繼之以血。王使玉人治之,得寶玉焉,名曰和氏之璧。
又曰:周有玉版,紂令膠鬲索之,文王不予。費仲來求,因予之。是膠鬲賢而費仲無道也,周惡賢者之得志也,故予費仲。文王舉太公於渭濱者,貴之也;而資仲玉版者,愛之也。故曰: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
又曰:堂溪空見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危而無當,有瓦危而有當,君渴,將何以飲?」君曰:「以瓦卮。」堂溪空曰:「白玉之卮美,而君不以飲者,以其無當耶?」君曰:「然。」堂溪空曰:「為人主而漏泄其群臣之語,譬猶玉卮之無當也!」堂溪空每見而出,昭侯必獨臥,惟恐夢言泄於妻妾。

12 玉下:
《淮南子》曰:琬琰之玉,存污泥之中,雖廉者不釋也。
又曰:昆侖山,曾城九重,有珠樹、玉樹。
又曰:鍾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得天地之精。
又曰:玉璞不厭厚。
又曰:白玉不雕,美珠不文,質有餘也。
又曰:兩堅不能相和,兩強不能相伏。故梧桐斷角,馬氂截玉。言柔勝剛。
又曰:玉待濫諸而成器。濫諸,珍玉之名也。言物有待賤而貴。

13 玉下:
《隨巢子》曰:幽、厲之時,奚祿山壞,天賜玉玦於羿。遂以殘其身,以此為福而禍。

14 玉下:
《抱樸子》曰:吳時,發廣陵大冢。兵人共舉死人以倚壁,有一玉長一尺,形似冬瓜,從人懷中頹出墮地。玉可以為珠酒及地榆酒,化之為水。亦可燒以為粉,服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又曰:玉脂生玉之山,膏流出萬年以上,則凝而成之,鮮明如水精。以無心草木和之,須臾成水。服之一升,得千歲。玉服玄真者,其命不極。玄真,玉別名也。服玉,當得于闐白玉。赤松子以玄蟲而漬玉為水,服之,故得乘煙霞上下也。
又曰:中山諺曰:「稱人字者,金玉也。知其物,則不為害。」

15 玉下:
《賈子》曰:德有天理,曰道。性神明命之所生,而能象德者,獨玉也。

16 玉下:
《符子》曰:荊山不貴玉,鮫人不貴珠。

17 玉下:
《穆天子傳》曰:天子大朝黃之山,披圖視典,用觀天子之寶器玉果石似美玉課女果者。璇珠。璇,玉類。
又曰: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黑水至於群玉之山,先王所謂策府。天子於是取玉板三乘玉器服物,於是載玉乃反也。
又曰:赤烏氏,美人之地,寶玉之所在也。

18 玉下:
《山海經》曰:玨,二玉相合。玨,音角。瑁琉,夷蠻系耳玉也。稷契之山,及鹿臺山,其上多白玉。瑜次之山,多嬰垣之玉。泰冒之山,洛水出焉,其中多藻玉。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湯,黃帝是食。玉膏之所出,五色乃清,五味乃馨;堅栗精密,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龍首之山,弱水出焉,其中多美玉。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其中多蒼玉。平丘在三桑東,爰有遺玉。

19 玉下:
《帝王世紀》曰:有燕飛而遺卵,簡翟與妹競取,覆以玉筐。
又曰:周武王伐殷為天子,登臺見玉,王曰:「誰之玉?」或曰:「諸侯之玉。」王不取,反歸之。天下聞之,曰:「王廉於財矣!」
又曰:紂敗績,登鹿臺,蒙寶衣玉席,投於火而死。

20 玉下:
《漢武故事》曰:上起神屋,前庭植玉樹,以珊瑚為枝,碧玉為葉華,子青赤,以珠玉為之。空其中,如小鈴,槍槍有聲也。

21 玉下: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云:「昌城玉女,夜山火玉。」
又曰:長州,一名青丘。仙草靈藥,甘液玉英,美所不有。

22 玉下:
《漢書》儀曰:祭天用玉幾。

23 玉下:
《論衡》曰:玉變為石,珠變為礫,毀謗使然也。采玉者破石拔玉,選士者棄惡取善。
又曰:璆、琳、瑯玕璆,玉也;琳,珠也;瑯玕,珠之類也。

24 玉下:
《鹽鐵論》曰:南越以孔雀珥門戶。昆山之旁,以玉抵鳥鵲。

25 玉下:
桓譚《新論》曰:洛陽季幼賓有小玉檢,衛謁者文子伯素好玉器,見而奇之,使予報以三萬錢請買焉。幼賓曰:「我與好事長者博之,已雇十萬,非三萬錢主也。」余驚駭,云:「我若於路見此,千錢亦不市也。故知之與不知,相去甚遠!」

26 玉下:
王逸《正部論》曰:或問玉符,曰:「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脂肪,黑如純漆,玉之符也。」《魏文帝與鍾繇書》亦出也。

27 玉下:
《矯世論》曰:白玉之肖牙者,惟離婁能察之。

28 玉下:
《白虎通》曰: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輕,濕不重,是以人君寶之。

29 玉下:
應劭《漢官儀》曰:封禪壇有玉龜。

30 玉下:
郭子橫《洞冥記》曰:元鼎元年,起招靈閣。有一神女,留一玉釵以與帝,帝以賜趙婕妤。至昭帝元鳳中,宮人猶見此釵,共謀欲碎之,明視釵匣,惟見白燕直升天。后宮人常作玉釵,因名玉燕釵,言其吉祥。

31 玉下:
《西京雜記》曰: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庫藏,金玉珍寶不可勝言。其尤驚異者,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含燈。然則鱗甲皆動,煥爛盈室焉。
又曰:高祖初入咸陽,周行庫藏,見玉笛,長二尺二寸,二十九孔。吹之則見車馬山林嶾嶙相次,吹息不復見。銘曰「昭華之管」。事具樂部。

32 玉下:
《五經通義》曰:玉有五德:溫潤而澤,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橈,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如禮。

33 玉下:
《瑞應圖》曰:玉甕者,聖人之應也,不汲自盈。王者飲食有節則出。

34 玉下:
《雒書》曰:王者不藏金玉,則紫玉見于深山;服飾不逾祭服,則玉英出。

35 玉下:
《胡綜別傳》曰:吳時,掘得銅印,以琉璃為蓋,畫布雲母於其上。開之,得白玉如意。太皇帝以問君,君曰:「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氣,處處埋寶物,以當王士之氣,此抑是也。」

36 玉下:
《文士傳》曰:劉楨,字公干,少有才辯。常豫魏文帝座,見甄后不伏,武帝嘗怒,配上方。武帝輦至上方,觀作署,楨故匡坐正色,磨石不仰。武帝問曰:「石何如?」楨因得喻己自理,跪對曰:「石出自荊山玄巖之巔,外有五色之章,內有含和之珍,摩之不加瑩,雕之不增美,稟氣堅貞,受茲自然。顧其理枉屈紆繞,猶不得中。」武帝顧左右大笑,即日還宮,赦楨,復署吏。

37 玉下:
《列仙傳》曰: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教神農能入火不燒。

38 玉下:
《神仙傳》曰:沈羲為仙人所迎,見老松公,以金案玉盤賜羲。

39 玉下:
《搜神記》曰:孔子作《春秋》,制《孝經》既成,齊戒告天。天降赤虹,化為黃玉,長二尺,上有文。
又曰:羊公雍伯,洛陽人,性篤孝。父母終,葬無終山,遂居焉。山高八十里,上無水。公汲水作義漿於坂頭,行者皆飲之。三年,有一人就飲,以石子一斗與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玉當生其中。羊公未娶,又語:「汝後當得好婦。」語畢不見。后種其石,數歲,時時往視。玉子生,人莫知。有徐氏在北平,著姓,女甚有名,時人求,多不許。公乃試求徐氏,徐氏以為狂,乃戲云:「以白璧一雙來,當聽為婚。」公至所種石中,得一雙白璧,以贄徐氏。徐氏大驚,遂以女妻公。天子異之,拜為大夫。於種玉處,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地,曰玉田。

40 玉下:
《續搜神記》曰:樂安高衛,其孫雅之,在廄中云:「有神來降,自稱白頭公,柱杖,光耀照人也。」白頭公,白玉也。

41 玉下:
《搜神記》曰:吳王夫差女名玉。童子韓重有道術,女悅之,結氣死,葬于昌門之外。重至冢前哭祭,女見形,將重入冢。臨去,取昆侖玉孟以送重。

42 玉下:
《敦煌高納之郡府紀年》曰:桀伐岷山,岷山王女尼慮反。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愛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

43 玉下:
《石虎鄴中記》曰:后宮別坊中,有小形玉床。
又曰:石虎以宮人為女官,用玉案文書。

44 玉下:
《涼州記》曰:盜發張駿陵,得玉樽、玉簫、玉笛。

45 玉下:
《法顯記》曰:師子國有玉像。

46 玉下:
《齊諧記》曰:餘杭縣南巷中,有一人姓沈名路,入山得一玉豚。從此以后,所向如意,家遂殷富。

47 玉下:
《異苑》曰:晉東瀛王騰,字元邁,以永嘉元年鎮鄴。天雪,門前方數十步融液不積。騰怪,掘之,得玉馬,高一尺許,口齒缺。騰以馬者國姓,為吉瑞。或謂馬無齒,則不復食。
又曰:弘農楊子陽,太元初,聞土中聲,掘得玉豚。

48 玉下:
《錄異傳》曰:江巖常到吳采藥,及富春縣清泉山南,遙見一美女,紫衣,獨踞石而歌,聲有碣石之音。巖往,未及數十步,輒去,女處惟見所踞石耳。如此數日。巖乃擊破石,遂從石中得一紫玉,廣長一尺。后不復見女。
又曰:邴浪者,安樂人。行到松滋縣九田山,見一鳥,形如雉,而色正赤,集山巖石上,鳴聲如吹笙。浪即射中之,鳥仍入石穴中。浪遂鑿石,得一赤玉,狀如鳥形。

49 玉下:
《十洲記》曰:周穆王時,西胡獻玉杯。是白玉之精,光明照夕。置杯於庭中,比明旦,而水汁滿於杯中,汁甘而香美。斯靈器也。
又曰:瀛州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酒,飲之令人長生。

50 玉下:
《博物志》曰:得好玉,用合玉漿。

51 玉下:
《廣志》曰:白玉,美可照面,出交州。青玉,出樓蘭國。碧玉,出夫餘。

52 玉下:
《梁四公記》曰:扶桑國使使貢觀日玉,大如鏡,方圓尺餘,明澈如琉璃。映日,以觀見日中宮殿,皎然分明。

53 玉下:
《地鏡圖》曰:二月中,草木光生下垂者,下有美玉。
又曰:玉,石之精也。其在石中,若山中石潤而浸旁有水。其居地氣青而浮,其氣白而圓光轉,其地中常潤。

54 玉下:
《白玉圖》曰:玉之精名曰柔,狀如美女,衣青衣。見之以桃戈刺之,而呼其名,則可得也。夜行,見女子戴燭行者,潛從其所,亡則入石,石中有玉。

55 玉下:
《世說》曰:長沙王徙封常山。至國,穿井,入地四丈,得白玉,方三四尺。
又曰:溫嶠取姑女,下玉鏡臺一枚。是公為劉越石長史,征劉聰所得。

56 玉下:
《語林》曰:平子從荊州下王敦,敦欲殺之。平子恒持一玉枕下床去。故不得發。敦后矯平子左右,而借其玉枕,持下床去,遂殺平子。

57 玉下:
《本草經》曰:玉泉,一名玉醴。臨死服五斤,色不變。

58 玉下:
《吳氏本草》曰:白玉體如白頭公。

59 玉下:
《明皇雜錄》曰:天后嘗召諸皇孫坐於殿上,觀其嬉戲。因出西國所貢玉環、釧、杯、盤,列於前後,縱令爭取,以觀其志。莫不奔竟,厚有所獲;獨上端坐,略不為動。后大奇之,撫其背曰:「此兒當為太平天子!」因命取玉龍子以賜。玉龍子,太宗於晉陽宮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及大帝載誕之三日後,以珠絡衣褓,并玉龍子賜焉。其後常藏之內府。雖其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及上即位,每京師愆雨,必虔誠祈禱。將有霖霪,逼而視之,若奮鱗鬛。開元中,三輔大旱,上復祈禱,而涉旬無雨。上密投南內之龍池。俄而雲物暴起,風雨隨作。上幸西蜀,車駕次渭水,將渡,駐蹕於水濱。左右侍御,或有臨流濯弄者,於沙中得之。上聞,驚喜視之,泫然流涕,曰:「此吾昔時所寶玉龍子。」自後每夜中,光彩輝燭一室。上既還京,為小黃門攘竊,以遺李輔國,常置於柜中,有聲輔國將敗,夜中聞櫝中有聲,開視,亡其所。

URN: ctp:taiping-yulan/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