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澤》

電子圖書館
1 澤:
《釋名》曰:下有水曰澤,言潤澤也。
又曰:水泆出所為澤曰掌,水停處如手掌中也。今兗州人謂澤曰掌。

2 澤:
《說文》曰:坳澤在昆侖墟下。荷澤在山陽胡陸南。

3 澤:
《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又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鄉晦入宴息。
又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又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又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又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又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又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又曰:澤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又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又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又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又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又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又曰:象曰: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4 澤:
《河圖曰》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犧。雷澤,澤也。

5 澤:
《書》曰:雷夏既澤,王雝沮會同。孔安國注曰:雷夏,澤名。

6 澤:
《書大傳》曰:舜漁于雷澤。鄭玄注曰:雷澤,今屬濟陰。

7 澤:
《詩》曰: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8 澤:
《周禮》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又曰:澤虞,掌國澤之政令,為之厲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財物,以時入于王府,頒其餘于萬民。

9 澤:
《禮》曰: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

10 澤:
《禮稽命征》曰:王者,德禮之制者,澤谷有朱鳥白玉,赤蛇赤龍出焉。

11 澤:
《傳》曰:宣十五年,晉侯救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度時制置。川澤納污,受污濁也。山藪藏疾。……君其待之。」
又曰:衛侯出奔齊,孫氏追之,敗公徒于柯澤。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是也。
又曰:叔向母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

12 澤:
《廣雅》曰:方澤,祭地也。

13 澤:
《太公金匱》曰:夏桀之時,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發民鑿山穿陵,通於河。民諫曰:「孟冬鑿山穿陵,是泄天氣,發地藏,天子失子道,後必有敗。」桀殺之。期年,苓山一旦崩為大澤。

14 澤:
《戰國策》曰:淳于髡一日見七人於齊宣王。王曰:「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淳于髡曰:「今求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矣。」桔梗,山中之草。

15 澤:
《史記》曰:陳餘與張耳相失,余解印綬付耳,亡入澤中捕魚。
又曰:《封禪書》云:上郊雍,通回中道,春至鳴澤。

16 澤:
《漢書》曰:高祖以亭長送徒驪山,徒道亡,到豐西澤中停飲,夜皆解縱,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又曰: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游以厭當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而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

17 澤:
《西域傳》曰:康居國西北二千里有奄蔡國,控弦十萬,臨大澤而居。
又曰:河有兩源,合東注鹽澤,一名昌蒲海,去玉門關三百里,廣輪四百里,水冬夏不減,皆以為潛行地下。

18 澤:
《續漢書》曰:吳祐嘗牧豕於長垣澤中。

19 澤:
《晉中興書》曰:劉牢之至五橋澤中敗績,兵士殆盡,牢之馬超五丈澗得免。

20 澤:
《晉書》曰:陶侃少時,漁於雷澤,嘗網得一織梭,以掛于壁,有頃雷雨至,遂為龍而去。

21 澤:
《穆天子傳》曰:天子北征,舍于珠澤。

22 澤:
《山海經》曰:稷澤。后稷神所憑,因以為名也。

23 澤:
《帝王世紀》曰:雀山之地,一夕為大澤,而深九尺。

24 澤:
戴延之《西征記》曰:巨澤,魯之西界,孔子獲麟處。

25 澤:
《管子》曰:北澤燒火照臺下。管子曰:「萬乘之國,不可無薪而炊。今北澤燒,農夫得賣其薪蕘,一束十倍。」
又曰:涸澤數百歲水不絕者,生慶忌,其狀若人,長四寸,黃衣黃冠,戴黃蓋,乘水鳥,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

26 澤:
《文子》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澤,天高澤下,聖人法之。

27 澤:
《韓非子》曰: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趨救之。

28 澤:
《新序》曰:晉公逐獸于碭,入大澤,迷不知所出,問漁者,送出澤,因以諫之。公令記其名,漁者曰:「公亟反國,臣亦反漁所。」
又曰:楚威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也,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宋玉對曰:「鯨魚朝發昆侖之墟,暮宿於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29 澤:
《風俗通》曰:水草交曰澤,言潤萬物以阜民用。

30 澤:
《水經注》曰:路溫舒,鉅鹿縣之東里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澤中,取蒲葉用寫書,即此澤也。
又曰:坳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者也。東去玉門陽關一千三百里,廣輪四百里。其水澄停,冬夏不減。其中洄湍雷輪轉,為隱淪之脈,當其圜流之上,飛禽奮翮于霄中者,無不墜於淵波。即河水之所潛,而出於積石也。
又曰:徐州豐西澤,即高祖斬白蛇之所。
又曰:中牟縣圃田澤,北與陽武分,水澤多麻黃草,故《述征記》曰:「踐縣境便睹斯卉,斯卉窮,則知逾界。」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詩》所謂「東有甫草」也。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澤在中牟縣,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里,南北二十許里,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逕通,淵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斬、小斬,有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嚇、禺中、羊圈、大鵠、小鵠、龍澤、蜜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眼等浦,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故《竹書紀年》云:梁惠成王十五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

31 澤:
《圖經》曰:晉有大陸,《呂氏春秋》云:晉之大陸,猶趙之鉅鹿也。按《隋圖經》云:大陸、大鹿、大河,即一澤而異名也。《漢書》云:路溫舒取蒲于此也。澤亦《尚書》云:「納於大麓」,是此也。

32 澤:
《河南圖經》曰:廣成澤,在梁縣西四十里。

33 澤:
《後漢書》云:安帝永初元年,以廣成游獵地假與貧人,于時馬融作《廣成頌》云:「大漢之初基也,揆厥靈囿,營于南郊,右曫三途,左枕嵩岳,面據衡陰,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演以榮洛,金山石林,殷起乎中,神泉側出,丹水湟池,怪石浮磬,焜乎其陂。」是此澤也。隋大業中,置馬牧焉。亦名廣陂,其灌溉之利,至今百姓賴之。

34 澤:
《輿地志》曰:梓澤在王城西北三十里,與金谷相近。又《郡國志》云:「澤即金谷也,有金水出焉,故謂之金谷,晉石季倫別墅在焉。

URN: ctp:n367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