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烽燧》

電子圖書館
1 烽燧:
《說文》曰:烽燧,候表也。邊有警,則舉火也。

2 烽燧:
《漢書音義》曰:高臺上作桔槔頭,置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懸之,有寇則火燃舉之曰烽。下多積薪,寇至則燔之,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廣雅》曰:兜零,箭也。

3 烽燧:
《史記》曰:周幽王后褒姒好舉烽火、叩賊鼓方喜。王欲后喜,輒詐為之。后犬戎兵至,舉烽火,叩賊鼓,群臣不救,皆曰:「王欲后喜耳。」遂殺幽王及褒姒。
又曰:魏王與信陵君博北境,舉烽火言寇入界。信陵君曰:「臣有客能知趙王陰事,言趙王獵,非寇也。」

4 烽燧:
《漢書》曰:單于立四歲,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烽火通於甘泉。

5 烽燧:
《東觀漢記》曰:郭伋為并州。伋知盧芳賊難卒以力制,常嚴烽候、明購賞以結寇心。
又曰:馬成繕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橋、河上至安邑、於原至井陘、中山至鄴皆筑保壘、起烽燧、十里一候。

6 烽燧:
《後漢書》曰:廉范為雲中太守。會匈奴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虜入度五千人乃移書旁郡求助。吏白「今虜兵度出五千人,請移檄。」范不聽,遂選精兵自率士卒拒之。
又曰:遣驃騎大將軍杜茂屯北邊,筑亭候,修烽燧。

7 烽燧:
《後周書》曰:宇文貴性聰敏,過目輒記。嘗道逢二人,謂其左右曰:「此人是縣黨,何因輒行?」左右不識,貴便說其姓名,莫不嘆伏。白戟烽師為商人所燒,烽師納貨不言其罪。他日北師隨例來參,貴乃問云:「商人烽何因私放?」烽師愕然,遂自首伏。明察如此。

8 烽燧:
《隋書》曰:突厥染干為鄰部戰敗,與長孫晟獨以五騎,連夜南走。至旦,行百餘里,收得數百騎。乃相與謀曰:「今兵敗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豈禮我乎。玿厥雖來,本無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濟。」晟知其懷貳,乃密使從者入伏遠鎮,令速舉烽。染幹見四烽俱發,問晟曰:「城上然烽何也?」晟紿之曰:「城高地迥,必遙見賊來,我國家法,若賊少舉二烽,來多舉三烽,大逼舉四烽,使見賊多而又近耳。」染干大懼,謂其眾曰:「追兵已逼,且可投城。」既入鎮,晟留其達官執室以領其眾,自將染干馳驛入朝。

9 烽燧:
《唐書》曰:元和中,京兆尹李鄘奏:「三原、高陵、涇陽、興平等四縣共管烽二十八所,每年差烽子烽師九百七十五人。今遠近無虞,畿內烽燧請停。」從之。

10 烽燧:
《玄女戰經》曰:諸見舉烽火傳言虜且起,欲知審來不以言者,時所加之,得陽者不得陰者,為來法。

11 烽燧:
《晉令》曰:誤舉烽燧罰金一斤八兩,故不舉者棄市。

12 烽燧:
《甘氏天文占》曰:權舉烽遠近沉浮,權四星在轅尾西,邊地驚,備烽候相望,虜至則舉烽火,十丈如今之井桔槔,火錘其頭,若警急燃火放之,權重本低則末仰,人見烽火。

13 烽燧:
吳時《緣江戍圖》曰:每刺奸屯有五兵,賊曹一人,皆作烽火,有急以光傳之。

14 烽燧:
黃帝《出軍決法》曰:行軍行兵,兩敵相要,地形不便,望見烽火,不得為客。

15 烽燧:
《衛公兵法》曰:烽臺於高山四顧險絕處置之,無山亦於孤迥道平地置,下筑羊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為準,臺高五丈,下闊一丈,形圓。
又曰:諸軍馬擬停三五日,即須去軍一二百里以來安置爟烽。如有動靜,舉烽相報。其烽并於賊路左側逐要置,每二十里置一烽應接,令遣到軍。其游奕馬騎,晝日游奕,候視。至暮速即作食吃,即移十里外止宿,慮防賊徒,暮間見煙火,夜間掩襲捉將。其賊路左右草中,著人宿止,以聽賊徒,如覺來,報烽家,舉烽遞報軍司。如覺五騎以上十騎以下,即放一炬火,前烽應訖,即滅火;若百騎以上,二百以下,即放兩炬火,準前應滅。賊若五百騎以上,五千騎以下,即同放三炬火,準前應滅。前烽應訖,即赴軍。若慮走不到軍,即且投山谷,逐空方可赴軍。如以次烽候視不覺,其舉火之烽即須差人急走告知。賊路既置爟烽,軍內即須應接。又置一都烽,應接四山諸烽。其都烽如見煙火,急報大總管,云:「某道煙火起」,大總管當須嚴備,收拾畜生,遣人遠探。每烽令別奏一人押,一道烽令折沖、果毅一人都押。

16 烽燧:
庾闡《楊都賦》注曰:烽火以置於孤山頭,緣江相望,或百里、或五十里、或三十里,寇至則舉以相告,一夕可行萬里。孫權時,合暮舉火於西陵,鼓三竟達吳都。

17 烽燧:
南徐敬業《古意》曰:甘泉警烽候,上谷抵樓蘭。

18 烽燧:
《北門行》曰:羽檄起邊庭,烽火入咸陽。

19 烽燧:
張景陽《雜詩》曰:長鋏鳴鞘中,烽火烈邊庭。

20 烽燧:
蔡邕徙朔方,上書曰: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職在候望。憂怖焦灼,無心復能操筆成草,致章闕庭。

21 烽燧:
蔡謨《與弟書》曰:軍之耳目,當用烽鼓。烽可遙見,鼓可遙聞,須臾百里。

URN: ctp:n37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