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 -> 太常卿

《太常卿》

電子圖書館
1 太常卿:
丞 主簿 博士 太祝 奉禮郎 協律郎 兩京郊社署 太樂署 鼓吹署 太醫署太卜署 廩犧署 汾祠署 太公廟署

2 太常卿:
今太常者,亦唐虞伯夷為秩宗兼夔典樂之任也。周時曰宗伯,為春官,掌邦禮。秦改曰奉常,漢初曰太常,欲令國家盛大常存,故稱太常。顏師古曰:「太常者,王之旌也,畫日月焉。王者有大事則建以行,禮官主奉持之,故曰奉常,後改為太,尊大之義也。」惠帝更名奉常,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惠帝時,叔孫通為太常,定宗廟儀法及定漢儀法,皆叔孫通所著論也。又任越為太常,坐太廟酒酸免。孔臧為太常,坐南陵橋壞免。王莽改太常卿為秩宗。後漢秩與漢同。每祭祀,前奏其禮儀;及行事,贊天子。每選試博士,奏其能否。大射、養老、大喪,皆奏其儀。每月前晦,察行陵廟。助祭則平冕七旒。漢舊常以列侯忠敬孝慎者居之;後漢不必侯也。舊制陵縣悉屬,歲舉孝廉,後漢則否。後漢周澤為太常,清絜脩行,臥疾齋宮,其妻窺問所苦,澤怒,以妻干齋禁,收送獄。時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既得作事復低迷。」又桓榮及子郁皆為太常。初,榮受學章句,減其煩辭,後郁又刪定,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又劉愷為太常卿,論議常引大義,諸儒為之語曰:「難經谒谒劉太常。」谒,呼郎切。建安中為奉常。魏黃初元年改為太常。魏晉皆銀章青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佩水蒼玉。魏夏侯玄為太常,多所注改。晉王祥為太常,高貴鄉公命為三老。又鄭默字思元,為太常。山濤欲舉一親為博士,見默,語曰:「卿似尹翁歸,令吾不敢言。」柔而能整也。又蔡謨字道明,拜太常。咸康四年,臨軒,門下奏「非祭祀宴饗則無設樂」。奏宜金石,帝納焉。臨軒作樂自此始。宋、齊皆有之,舊用列曹尚書好遷選曹尚書領護。梁視金紫光祿大夫。陳因之。後魏為上卿,兼置少卿官。周禮有小宗伯中大夫二人,即其任。北齊曰太常寺,置卿及少卿、丞各一人,掌陵廟、群祀、禮樂、儀制、天文、術數、衣冠之屬。後周建六官,置大宗伯卿一人,掌邦禮,以佐皇帝和邦國。是為春官。隋曰太常,與北齊同。煬帝加置少卿二人。大唐因之,龍朔二年改太常為奉常,少卿及丞,隨寺名改。光祿以下諸寺準此。咸亨元年復舊。光宅元年改太常為司禮,神龍初復舊。卿一人,掌禮儀祭祀,總判寺事;少卿二人,通判。餘寺少卿職並同。太常少卿本一員,神龍中加一員。領丞一人,主簿二人,博士四人,太祝三人,奉禮郎、協律郎各二人,齋郎五百五十二人。其餘小吏各有差。郊社、太公廟、太樂、鼓吹、太醫、太卜、廩犧等署,各有令。其郊社及太公廟,兩京皆有。

3 太常卿:
丞:秦置一人,漢多以博士、議郎為之。後漢凡諸丞,皆掌行禮及祭祀小事,總署曹事,舉廟中非法。皆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職官要錄曰:「晉宋九卿丞皆進賢一梁冠,介幘皁衣,銅印黃綬。齊、梁墨綬。」歷代皆有。漢谷永字子雲,為太常丞,數上疏言得失。又韋弘為太常丞,父賢以弘當嗣,太常職掌陵廟,煩劇多過,飭弘自免。懷嫌,不去官。及賢疾篤,弘坐廟事繫獄。梁舊用員外郎遷尚書郎,天監七年,改視尚書郎。陳因之。後魏、北齊亦有之。隋有二人,大唐因之,分判寺事。餘寺丞職並同。

4 太常卿:
主簿:漢有之,漢鹵簿之制,太常駕四馬,主簿前車八乘。魏晉亦有焉。梁天監七年,十二卿各置主簿一人。陳因之。北齊有功曹、五官主簿二人,歷代諸主簿多,說在列卿篇。大唐置二人,掌付事句稽、省署抄目、監印、給紙筆等事。餘寺主簿並同職。

5 太常卿:
博士:魏官也,魏文帝初置,晉因之,掌引導乘輿。王公以下應追諡者,則博士議定之。秦有博士數十人。兩漢太常屬官皆有博士,掌以五經教子弟,則今國子博士是也。說在本篇。端委佩玉。朝之大典,必於詢度。歷代皆有。隋有四人。大唐因之。甚為清選,資位與補闕同,掌撰五禮儀注,導引乘輿,贊相祭祀,定誄諡及守祧廟,開閉埳室及祥瑞之事。中宗將為韋后父酆王陵廟各置五品令,太常博士楊孚曰:「興寧、永康陵尚置七品令,酆王不可比踰先帝。」又敕武氏崇恩廟齋郎以五品子充,孚曰:「太廟齋郎尚取七品以下子,武氏不宜取五品也。」上曰:「太廟可準崇恩置。」孚曰:「崇恩為太廟之臣,太廟為崇恩之君。以臣準君,猶為僭逆;以君準臣,奈天下何!」事皆寢。

6 太常卿:
太祝:殷官,與太宰等官為六太。周官,太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掌六祝之辭,以祈福祥。秦漢有太祝令、丞,後漢亦曰太祝令、丞。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皆因之。後周依周官。至隋,置太祝署,太祝令、丞。煬帝罷署,太祝八人。大唐初有七人,後增為九人,開元二十三年減置三人。掌讀祝文,出納神主。

7 太常卿:
奉禮郎:漢大鴻臚有理禮郎四十七人,晉理禮郎四人,屬大行令。後魏理禮郎四人,北齊有奉禮郎三十人,屬鴻臚寺之司儀署。後周有理禮中士、下士各一人。隋有奉禮郎十六人,屬太常寺,煬帝減置六人。大唐初有理禮郎四員,掌設板位,執儀行事。至永徽二年,以廟諱改為奉禮郎。開元二十三年減二員。奉禮本名理禮,國家撰五代史志,至永徽七年乃成,於時此官已改,故隋書百官志謂北齊及隋理禮皆為奉禮。奉禮之名雖見於前史,其改始自永徽。

8 太常卿:
協律郎:漢曰協律都尉,李延年為之。武帝以李延年善新聲,故為此官。後漢亦有之,魏杜夔亦為之。魏武平荊州,初得杜夔,知音識舊樂,故為此官。晉改為協律校尉。後魏有協律郎,又有協律中郎。北齊及隋協律郎皆二人。大唐因之。掌舉麾節樂,調和律呂,監試樂人典課。

9 太常卿:
兩京郊社署:周官有典祀,掌以時祭祀。秦漢有太祝令、丞,屬奉常,景帝改為祠祀,武帝更曰廟祀。後漢祠祀屬少府。魏晉有太祝令、丞。宋曰明堂令、丞,掌祀五帝之事。齊有太祝及明堂二令,梁有明堂、太社二令,並屬太常。北齊太廟令兼領郊祀、崇虛二丞。郊祀掌五郊群神,崇虛掌五嶽四瀆神。後周有司郊上士、中士,司社中士、下士。隋太常寺置郊社署,令、丞各一人。大唐因之。掌郊社、明堂、祠祀、祈禱及茅土、衣冠等事。

10 太常卿:
太樂署:周官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亦謂之樂尹,以樂舞教國子。左傳楚鍾建為樂尹,即大司樂也。秦漢奉常屬官有太樂令及丞,又少府屬官并有樂府令、丞。後漢永平三年,改太樂為大予樂令,掌伎樂人,凡國祭饗,掌諸奏樂。盧植禮注云:「大予令如古大胥。漢太樂律: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關內侯到五大夫子,取適子高五尺以上,年十二到三十,顏色和順,身體循理者,以為舞人。」魏復曰太樂令、丞,晉亦有之。齊銅印墨綬,進賢一梁冠,絳朝服。齊太樂及諸陵令,永明末置,用二品三品勳。置主簿、戶曹,六品保舉。梁、陳因之。後魏置太樂博士。北齊曰太樂令、丞。後周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後改為樂部,有上士、中士。隋有太樂令、丞各一人。大唐因之。掌習音樂、樂人簿籍。

11 太常卿:
鼓吹署:周禮有鼓人,掌六鼓四金之音。後漢有承華令,典黃門鼓吹,屬少府。晉置鼓吹令、丞,屬太常。元帝省太樂并鼓吹,哀帝復省鼓吹而存太樂。梁有鼓吹令、丞,又有清商署。北齊鼓吹令、丞及清商部並屬太常。隋有鼓吹、清商二令、丞,至煬帝,罷清商署。大唐鼓吹署令、丞各一人,所掌頗與太樂同。

12 太常卿:
太醫署:周官有醫師上士、下士,掌醫之政令。秦、兩漢有太醫令、丞,亦主醫藥,屬少府。後漢又有藥丞,有醫工長。魏因之。晉銅印墨綬,進賢一梁冠,絳朝服,而屬宗正;過江省宗正,而屬門下省。宋、齊隸侍中,梁、陳因之。後魏有太醫博士、助教。北齊又曰太醫令、丞。後周太醫下大夫。隋太醫署令二人。大唐因之。主醫藥,凡領醫、針灸、按摩、祝禁,各有博士。武德中,關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遞相染此。許胤宗每療皆愈。或謂曰:「何不著書以貽將來?」答曰:「醫乃意也,在人思慮。有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唯是別脈然後識。病之於藥,有正相當者,唯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立即可愈。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意度,多用藥味。譬之於獵,不知兔處,多發人馬,空廣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療病,不亦疏乎!既不可言,故無著述。」甄權,貞觀中百餘歲,撰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其弟立言,亦達醫術,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13 太常卿:
太卜署:殷官太卜為六太。周官太卜掌三兆之法。秦漢有太卜令,後漢并於太史,自後無聞。後魏有太卜博士。北齊有太卜局丞。後周有太卜大夫、小卜上士、龜占中士。隋曰太卜,令、丞二人。大唐因之。

14 太常卿:
廩犧署:周禮有牧人,掌牧六牲,以供祭祀。秦漢內史左馮翊屬官有廩犧令、丞,並掌犧牲鴈鶩,後屬大司農。後漢河南尹屬官有廩犧丞。魏、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隋皆有之。大唐令、丞各一人,掌犧牲、粢盛之事。

15 太常卿:
汾祠署、齊太公廟署,並有令、丞各一人,大唐開元中置。

URN: ctp:n55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