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潁水》

電子圖書館
1 潁水:
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

2 潁水:
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稱者也。漢高帝二年,以為韓國,王莽之左隊也。

3 潁水:
《山海經》曰:潁水出少室山。

4 潁水:
《地理志》曰:出陽城縣陽乾山。今潁水有三源奇發,右水出陽乾山之潁谷,《春秋》潁考叔為其封人。其水東北流。中水導源少室通阜,東南流逕負黍亭東,《春秋·定公六年》,鄭伐馮、滑、負黍者也。

5 潁水:
馮敬通《顯志賦》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許由于負黍。京相璠曰:負黍在潁川陽城縣西南二十七里,世謂之黃城也。亦或謂是水為㶏水,東與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東合潁水。故作者互舉二山,言水所發也。

6 潁水:
《呂氏春秋》曰:卞隨恥受湯讓,自投此水而死。張顯《逸民傳》、嵇叔夜《高士傳》竝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

7 潁水:
東南過其縣南,

8 潁水:
潁水又東,五渡水注之,其水導源崈高縣東北太室東溪。縣,漢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謂之崧陽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頂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為二十八浦也。暘旱輟津,而石潭不耗,道路遊憩者,惟得餐飲而已,無取澡盥其中,苟不如法,必數日不豫,是以行者憚之。山下大潭,周數里,而清深肅潔。水中有立石,高十餘丈,廣二十許步,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暢幽情。其水東南逕陽城西,石溜縈委,溯者五涉,故亦謂之五渡水。東南流入潁水。潁水逕其縣故城南,昔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啟,竝于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測日景處。漢成帝永始元年,封趙臨為侯國也。縣南對箕山,山上有許由冢,堯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許由墓焉。山下有牽牛墟,側潁水有犢泉,是巢父還牛處也,石上犢跡存焉。又有許由廟,碑闕尚存,是漢潁川太守朱寵所立。潁水逕其北,東與龍淵水合,其水導源龍淵,東南流逕陽城北,又東南入于潁。潁水又東,平洛溪水注之,水發玉女臺下平洛澗,世謂之平洛水。呂忱所謂勺水出陽城山。蓋斯水也。又東南流,注于潁。潁水又東出陽關,歷康城南,魏明帝封尚書右僕射衛臻為康鄉侯,此即臻封邑也。

9 潁水:
又東南過陽翟縣北,

10 潁水:
潁水東南流逕陽關聚,聚夾水相對,俗謂之東、西二土城也。潁水又逕上棘城西,又屈逕其城南,《春秋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城上棘以涉潁者也。縣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頹基尚存,舊遏潁水枝流所出也。其故瀆東南逕三封山北,今無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時人謂之嵎水,東逕三封山東,東南歷大陵西,亦曰啟筮亭。啟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鈞臺也。

11 潁水:
《春秋左傳》曰:夏啟有鈞臺之鄉是也。杜預曰:河南陽翟縣南有鈞臺。其水又東南流,水積為陂,陂方十里,俗謂之鈞臺陂,蓋陂指臺取名也。又西南流逕夏亭城西,又屈而東南為郟之靡陂。潁水自堨東逕陽翟縣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營洛邑。徐廣曰:河南陽城、陽翟,則夏地也。《春秋經》書:秋,鄭伯突入于櫟。《左傳·桓公十五年》,突殺檀伯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鄭守櫟大夫;櫟,鄭之大都。宋忠曰:今陽翟也。周末,韓景侯自新鄭徙都之。王隱曰:陽翟本櫟也。故潁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側水有《九山祠碑》。叢柏猶茂,北枕川流也。

12 潁水:
又東南過潁陽縣西,又東南過潁陰縣西南。

13 潁水:
應劭曰:縣在潁水之陽,故邑氏之。按《東觀漢記》,漢封車騎將軍馬防為侯國。防,城門校尉,位在九卿上,絶席。潁水又南逕潁鄉城西,潁陰縣故城在東北,舊許昌典農都尉治也,後改為縣,魏明帝封侍中辛毗為侯國也。潁水又東南逕柏祠曲東,歷岡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馬彪曰:襄城縣有汾丘。杜預曰:在襄城縣之東北也。逕繁昌故縣北,曲蠡之繁陽亭也。

14 潁水:
《魏書·國志》曰:文帝以漢獻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壇受禪于是地,改元黃初。其年,以潁陰之繁陽亭為繁昌縣。城內有三臺,時人謂之繁昌臺。壇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禪于此。自壇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銘曰:遂于繁昌築靈壇也。于後其碑六字生金,論者以為司馬金行,故曹氏六世遷魏而事晉也。潁水又東南流逕青陵亭城北,北對青陵陂,陂縱廣二十里,潁水逕其北,枝入為陂。陂西則漷水注之,水出襄城縣之邑城下,東流注于陂。陂水又東入臨潁縣之狼陂。潁水又東南流而歷臨潁縣也。

15 潁水:
又東南過臨潁縣南,又東南過汝南㶏强縣北,洧水從河南密縣東流注之。

16 潁水:
臨潁,舊縣也。潁水自縣西注,小㶏水出焉。

17 潁水:
《爾雅》曰:潁別為沙。郭景純曰:皆大水溢出,別為小水之名也,亦猶江別為沱也。潁水又東南逕臯城北,即古城臯亭矣。《春秋經》書,公及諸侯盟于臯鼬者也。臯、澤字相似,名與字乖耳。潁水又東逕㶏陽城南,《竹書紀年》曰:孫何取㶏陽。㶏强城在東北,潁水不得逕其北也。潁水又東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18 潁水:
又東過西華縣北,

19 潁水:
王莽更名之曰華望也。有東,故言西矣。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鄧晨為侯國。漢濟北戴封,字平仲,為西華令,遇天旱,慨治功無感,乃積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遠近歎服。永元十三年,徵太常焉。縣北有習陽城,潁水逕其南,《經》所謂洧水流注之也。

20 潁水:
又南過女陽縣北,

21 潁水:
縣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縣得厥稱矣。闞駰曰:本汝水別流,其後枯竭,號曰死汝水,故其字無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隨讀改,未必一如闞氏之說,以窮通損字也。潁水又東,大㶏水注之,又東南逕博陽縣故城東,城在南頓縣北四十里,漢宣帝封邴吉為侯國,王莽更名樂嘉。

22 潁水:
又東南過南頓縣北,㶏水從西來流注之。

23 潁水:
㶏水于樂嘉縣入潁,不至于頓。頓,故頓子國也,周之同姓。《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陳,納頓子于頓是也,俗謂之潁陰城,非也。潁水又東南逕陳縣南,又東南,左會交口者也。

24 潁水:
又東南至新陽縣北,蒗𦿆渠水從西北來注之。

25 潁水:
《經》云蒗𦿆渠者,百尺溝之名別也。潁水南合交口新溝,自是東出。潁上有堰,謂之新陽堰,俗謂之山陽堨,非也。新溝自潁北東出,縣在水北,故應劭曰:縣在新水之陽。今縣故城在東,明潁水不出其北,蓋《經》誤耳。潁水自堰東南流,逕項縣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魯滅項是矣。潁水又東,右合谷水,水上承平鄉諸陂,東北逕南頓縣故城南,側城東注。《春秋左傳》所謂頓迫于陳而奔楚,自頓徙南,故曰南頓也。今其城在頓南三十餘里。又東逕項城中,楚襄王所郭,以為別都。都內西南小城,項縣故城也,舊潁州治。谷水逕小城北,又東逕魏豫州刺史賈逵祠北。王隱言,祠在城北。非也。廟在小城東,昔王凌為宣王司馬懿所執,屆廟而歎曰:賈梁道,王凌魏之忠臣,惟汝有靈知之。遂仰鴆而死。廟前有碑,碑石金生。干寶曰:黃金可採,為晉中興之瑞。谷水又東流出城,東注潁。潁水又東,側潁有公路城,袁術所築也,故世因以術字名城矣。潁水又東逕臨潁城北,城臨水闕南面,又東逕雲陽二城間,南北翼水,竝非所具。又東逕丘頭。丘頭南枕水,《魏書·郡國志》曰:宣王軍次丘頭,王凌面縛水次,故號武丘矣。潁水又東南流,于故城北,細水注之,水上承陽都陂,陂水枝分,東南出為細水。東逕新陽縣故城北,又東南逕宋縣故城北,縣,即所謂郪丘者也。秦伐魏取郪丘,謂是邑矣。漢成帝綏和元年,詔封殷後于沛,以存三統。平帝元始四年,改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于此,故號新郪,為宋公國也,王莽之新延矣。細水又南逕細陽縣,新溝水注之。溝首受交口,東北逕新陽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呂青為侯國,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應劭曰:縣在新水之陽,今無水,故渠舊道而已。東入澤渚而散流入細。細水又東南逕細陽縣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樂慶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為侯國。細水又東南,積而為陂,謂之次塘,公私引裂,以供田溉。又東南流,屈而西南入潁。

26 潁水:
《地理志》曰:細水出細陽縣,東南入潁。潁水又東南流逕胡城東,故胡子國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滅胡,以胡子豹歸是也。

27 潁水:
杜預《釋地》曰:汝陰縣西北有胡城也。潁水又東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別瀆于奇洛城東三十里,世謂之大㶏水也。東南逕召陵縣故城南,《春秋左傳·僖公四年》,齊桓公師于召陵,責楚貢不入,即此處也。城內有大井,徑數丈,水至清深。闞駰曰:召者,高也。其地丘墟,井深數丈,故以名焉。又東南逕征羌縣,故召陵縣之安陵鄉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將來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闞駰引《戰國策》以為秦昭王欲易地,謂此,非也。汝水別瀆又東逕公路臺北,臺臨水,方百步,袁術所築也。汝水別溝又東逕西門城,即南利也,漢宣帝封廣陵厲王子劉昌為侯國。縣北三十里有孰城,號曰北利,故瀆出于二利之間,間關女陽之縣,世名之死汝縣,取水名,故曰女陽也。又東逕南頓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鮦陽城北,又東逕邸鄉城北,又東逕固始縣故城北,《地理志》:縣,故寢也。寢丘在南,故藉丘名縣矣。王莽更名之曰閏治。孫叔敖以土浸薄,取而為封,故能綿嗣,城北猶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別汝又東逕蔡岡北,岡上有平陽侯相蔡昭冢。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闕,闕前有二碑,碑字淪碎,不可復識,羊虎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東北流逕胡城南,而東歷女陰縣故城西北,東入潁水。潁水又東逕女陰縣故城北,《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嬰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汝濆也。縣在汝水之陰,故以汝水納稱。城西有一城,故陶丘鄉也,汝陰郡治。城外東北隅有舊臺翼城若丘,俗謂之女郎臺,雖經頹毀,猶自廣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鄉,所未詳。

28 潁水:
又東南至慎縣東,南入于淮。

29 潁水:
潁水東南流,左合上吳、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細陂,南流注于潁。潁水又東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積為江陂,南逕慎城西,側城南流入于潁。潁水又逕慎陽故城北,縣,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吳。《春秋左傳·哀公十六年》,吳人伐慎,白公敗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劉賜為侯國。潁水又東南逕蜩蟟郭東,俗謂之鄭城矣。又東南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蓋潁水之會淮也。

URN: ctp:n569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