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 -> -> 口之於味也章

《口之於味也章》

電子圖書館
1 口之於味... :
孟子亦言氣質之性,如「口之於味也」之類是也。

2 口之於味... :
徐震問:「『口之於味』,以至『四肢之於安佚』,是性否?」曰:「豈不是性?然以此求性不可,故曰:『君子不謂性也。』」人傑

3 口之於味... :
敬之問:「『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有命焉』,乃是聖人要人全其正性。」曰:「不然。此分明說『君子不謂性』,這『性』字便不全是就理上說。夫口之欲食,目之欲色,耳之欲聲,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逸,如何自會恁地?這固是天理之自然。然理附於氣,這許多卻從血氣軀殼上發出來。故君子不當以此為主,而以天命之理為主,都不把那箇當事,但看這理合如何。『有命焉,有性焉』,此『命』字與『性』字,是就理上說。『性也,君子不謂性也;命也,君子不謂命也』,此『性』字與『命』字,是就氣上說。」賀孫

4 口之於味... :
「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禮之於賓主,智之於賢者,聖人之於天道,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此「命」字有兩說,一以所稟言之,一以所值言之。集注之說是以所稟言之。清而厚,則仁之於父子也至,若鼓瞍之於舜,則薄於仁矣;義之於君臣也盡,若桀紂之於逢干,則薄於義矣。禮薄而至於賓主之失其歡,智薄而至於賢者之不能盡知其極。至於聖人之天道,有「性之、反之」之不同。如堯舜之盛德固備於天道,若「禹入聖域而不優」,則亦其稟之有未純處,是皆所謂命也。人傑

5 口之於味... :
或問:「『聖人之於天道』,文勢與上文一否?」曰:「與上文一。『堯舜性之』,則盡矣;『湯武身之』,則未也。」履孫

6 口之於味... :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是因甚有兩樣?閎祖

7 口之於味... :
「性也,有命焉」,「性」字兼氣稟而言。「命也,有性焉」,此「性」字專言其理。伯羽

8 口之於味... :
問「性也,有命焉」。曰:「此『性』字兼物欲而言,說得緩而闊。如下文『有性焉』之『性』,則說得緊。兩箇『命』字亦不同。」

9 口之於味... :
「性也,有命焉」,此性是氣稟之性,命則是限制人心者。「命也,有性焉」,此命是氣稟有清濁,性則是道心者。方子

10 口之於味... :
直卿云:「『不謂性命』章,兩『性』字,兩『命』字,都不同。上面『性』字是人心;下面『性』字是道心。上面『命』字是氣,論貧富貴賤;下面『命』字是理,論智愚賢不肖。」學蒙

11 口之於味... :
區兄問「有性焉,有命焉」一段。先生甚喜,以謂「某四十歲,方看透此段意思。上云『性也』,是氣稟之性;『有命焉』,是斷制人心,欲其不敢過也。下云『命也』,蓋其所受氣稟亦有厚薄之不齊;『有性焉』,是限則道心,欲其無不及也」。蓋卿。震錄云:「區兄以『性也』之『性』為氣稟之性,『有性焉』之『性』為天命之性。先生云:『某四十歲方得此說。不易公思量得!』」

12 口之於味... :
或問「君子不謂性命」。曰:「論來『口之於味,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佚』,固是性;然亦便是合下賦予之命。『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禮之於賓主,智之於賢者,聖人之於天道』,固是命;然亦便是各得其所受之理,便是性。孟子恐人只見得一邊,故就其所主而言。舜禹相授受,只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論來只有一箇心,那得有兩樣?只就他所主而言,那箇便喚做『人心』,那箇便喚做『道心』。人心如『口之於味,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佚』;若以為性所當然,一向惟意所欲,卻不可。蓋有命存焉,須著安於定分,不敢少過,始得。道心如『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禮之於賓主,智之於賢者,聖人之於天道』;若以為命已前定,任其如何,更不盡心,卻不可。蓋有性存焉,須著盡此心以求合乎理,始得。」又曰:「『口之於味,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佚』,這雖說道性,其實這已不是性之本原。惟性中有此理,故口必欲味,耳必欲聲,目必欲色,鼻必欲臭,四肢必欲安佚,自然發出如此。若本無此理,口自不欲味,耳自不欲聲,目自不欲色,鼻自不欲臭,四肢自不欲安佚。」賀孫

13 口之於味... :
或問「命」字之義。曰:「命,謂天之付與,所謂天令之謂命也。然命有兩般:有以氣言者,厚薄清濁之稟不同也,如所謂『道之將行、將廢,命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也;有以理言者,天道流行,付而在人,則為仁義禮智之性,如所謂『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之謂性』,是也。二者皆天所付與,故皆曰命。」又問:「孟子謂『性也,有命焉』,此『性』所指謂何?」曰:「此『性』字指氣質而言,如『性相近』之類;此『命』字卻合理與氣而言。蓋五者之欲,固是人性,然有命分。既不可謂我性之所有而必求得之,又不可謂我分可以得,而必極其欲。如貧賤不能如願,此固分也;富貴之極,可以無所不為,然亦有限制裁節,又當安之於理。如紂之酒池肉林,卻是富貴之極而不知限節之意。若以其分言之,固無不可為,但道理卻恁地不得。今人只說得一邊,不知合而言之,未嘗不同也。『命也,有性焉』,此『命』字專指氣而言,此『性』字卻指理而言。如舜遇瞽瞍,固是所遇氣數。然舜惟盡事親之道,期於底豫,此所謂盡性。大凡清濁厚薄之稟,皆命也。所造之有淺有深,所遇之有應有不應,皆由厚薄清濁之分不同。且如聖人之於天道,如堯舜則是性之,湯武則是身之,禹則『入聖域而不優』,此是合下所稟有清濁,而所造有淺深不同。『仁之於父子』,如舜之遇瞽瞍;『義之於君臣』,如文王在羑里,孔子不得位;『禮之於賓主』,如子敖以孟子為簡;『智之於賢者』,如晏嬰智矣,而不知孔子,此是合下來所稟有厚薄,而所遇有應不應。但其命雖如此,又有性焉,故當盡性。大抵孟子此語是各就其所重言之,所以伸此而抑彼,如論語所說審富貴而安貧賤之意。張子所謂『養則付命於天,道則責成於己』,是也。然又自要看得活。道理不是死底物,在人自著力也。」「仁之於父子」以下,與集注不同,讀者詳之。

14 口之於味... :
問:「『命矣夫!』這只是說他一身氣數止於此否?」曰:「是它稟受得來只恁地。這命,便似向來說人心相似,是有兩般命,卻不是有兩箇命。有兼氣血說底,有全說理底。如『有命焉』,『君子不謂命也』,只是這一箇命。前面說底是一般,後面說底是一般。如『口之於味,耳之於聲,性之』,這便是人心。然不成無後也要恁地!所以說『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這命,便是指理而言。若是『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這命,便是兼氣血而言。其實只是這一箇理,就氣稟論則不同。且如『義之於君臣』,亦有未事君時,先懷一箇不忠底心者;子之於父,亦有常常懷不孝底心者。不成不管他,只聽他自恁地!須著區處教不恁地,始得。」蔡仲默問:「『相近』,也是指氣質而言否?」曰:「是。若孟子,便直說曰:『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說至此,高聲云:「只是這箇道理!堯舜三王治天下,只是理會這箇。千百年來無人曉得,後都黑了。到程先生後,說得方分明。」義剛

15 口之於味... :
堯卿謂:「『君子不謂性命』章,前段說性是物欲之性,命是命分;後段說性是仁義禮智之性,命是稟賦之命,似各不同。」曰:「只是一般,此亦不難解,有甚麼玄妙?只將自家身看,便見。且如耆芻豢而厭藜藿,是性如此。然芻豢分無可得,只得且喫藜藿。如父子有親,有相愛底,亦有不相愛底;有相愛深底,亦有相愛淺底,此便是命。然在我有薄處,便當勉強以至其厚;在彼有薄處,吾當致厚,感他得他亦厚。如瞽瞍之頑,舜便能使『烝烝乂,不格姦』。」叔器問:「瞽瞍之惡彰彰於天下後世,舜何以謂之『大孝』?」曰:「公且自與他畫策。瞽瞍頑嚚,天知地聞,舜如何揜得!且說今遇瞽瞍之父,公便要如何?」

16 口之於味... :
「『君子不謂性命』一章,只要遏人欲,長天理。前一節,人以為性我所有,須要必得;後一節,人以為命則在天,多委之而不修。所以孟子到人說性處,卻曰『有命』;人說命處,卻曰『有性』。」或曰:「先生嘗言:『前段要輕看,後段要重看。』」曰:「固有此理,想曾言之。」

17 口之於味... :
問:「『智之於賢者,聖人之於天道』,集注尚存兩說。」曰:「兩說皆通,前章又似周密。」問:「賢者必智,何為卻有淺深?天道必在聖人,何為卻有厚薄?」曰:「聖賢固有等差。如湯武之於堯舜,武王之於文王,便自可見。」

18 口之於味... :
或問:「伊川曰:『口目鼻耳四肢之欲,性也;然有分焉,不可謂我須要得,是有命也。』又曰:『「仁之於父子」,至「聖人之於天道」,謂之命者,以其本受有厚薄故也。然其性善可學而盡,故謂之性。』夫人之分量固有厚薄,所以其口目耳鼻四肢之欲,不可以言性,伊川前說是矣。仁義禮智天道,此天之所以命於人,所謂『本然之性』者也。今曰命有厚薄,則是本然之性有兩般也。若曰伊川以厚薄言人氣質稟受於陰陽五行者如此,孟子不應言命。若以氣質厚薄言命,則是天之降才為有殊矣。又如言仁則曰『仁之於父子』,言義則曰『義之於君臣』,言禮言智亦然。至言天道,則曰『聖人之於天道』,文勢至是當少變邪,抑自有意邪?」曰:「孟子言『降才』,且如此說。若命則誠有兩般,以稟受有厚薄也,又不可謂稟受為非命也。大抵天命流行,物各有得,不謂之命不可也。命,如人有富貴貧賤,豈不是有厚薄?『知之於賢者』,則有小大。『聖人之於天道』,亦有盡不盡處。只如『堯舜性之』,則是盡得天道:『湯武身之』,則是於天道未能盡也。此固是命,然不可不求之於性。」去偽

19 口之於味... :
問:「『智之於賢者』,或云:『吾既有智,則賢者必見之。』此說如何?」曰:「如此解,似語勢倒而不順。須從橫渠說:『晏嬰之智而不知仲尼,豈非命歟?』然此『命』字,恐作兩般看。若作所稟之命,則是嬰稟得智之淺者。若作命分之命,則晏子偶然蔽於此,遂不識夫子。此是作兩般看。」

20 口之於味... :
劉問:「孟子『性也,有命焉;命也,有性焉』,將性、命做兩件。子思『天命之謂性』,又合性命為一。如何?」曰:「須隨聖賢文意看。孟子所謂命,是兼氣稟而言;子思專以天所賦而言。」又問:「易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如何?」先生不答。少頃,曰:「不要如此看文字。游定夫初見伊川,問『陰陽不測之謂神』。伊川曰:『賢是疑了問,只揀難底問?』後來人便道游將難底問。大意要且將聖賢言語次第看,看得分曉,自然知得。伊川易傳序云:『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此伊川喫緊為人處。」

21 口之於味... :
或問「聖人之於天道」一段,以示諸友。祖道曰:「伯豐舉錢文季之說,大概言命處,只將為所稟之命,莫是偏了?」曰:「此說亦是。如集注中舉橫渠說云,以晏子之賢而不識孔子,豈非命也?已有此意了。如伯豐見識所立,亦甚難得。」祖道

URN: ctp:n59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