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綱領》

電子圖書館
1 綱領:
中庸一書,枝枝相對,葉葉相當,不知怎生做得一箇文字齊整!方子

2 綱領:
中庸,初學者未當理會。升卿

3 綱領:
中庸之書難看。中間說鬼說神,都無理會。學者須是見得箇道理了,方可看此書,將來印證。賜。夔孫錄云「中庸之書,如箇卦影相似,中間」云云

4 綱領:
問中庸。曰:「而今都難恁理會。某說箇讀書之序,須是且著力去看大學,又著力去看論語,又著力去看孟子。看得三書了,這中庸半截都了,不用問人,只略略恁看過。不可掉了易底,卻先去攻那難底。中庸多說無形影,如鬼神,如『天地參』等類,說得高;說下學處少,說上達處多。若且理會文義,則可矣。」問:「中庸精粗本末無不兼備否?」曰:「固是如此。然未到精粗本末無不備處。」

5 綱領:
問中庸大學之別。曰:「如讀中庸求義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獨修省,亦只是誠意。」問:「只是中庸直說到『聖而不可知』處。」曰:「如大學裏也有如『前王不忘』,便是『篤恭而天下平』底事。」胡泳

6 綱領:
讀書先須看大綱,又看幾多間架。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是大綱。夫婦所知所能,與聖人不知不能處,此類是間架。譬人看屋,先看他大綱,次看幾多間,間內又有小間,然後方得貫通。」

7 綱領:
問:「中庸名篇之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兼此二義,包括方盡。就道理上看,固是有未發之中;就經文上看,亦先言『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又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先生曰:「他所以名篇者,本是取『時中』之『中』。然所以能時中者,蓋有那未發之中在。所以先開說未發之中,然後又說『君子之時中』。」至。以下論名篇之義。

8 綱領:
至之問:「『中』含二義,有未發之中,有隨時之中。」曰:「中庸一書,本只是說隨時之中。然本其所以有此隨時之中,緣是有那未發之中,後面方說『時中』去。」至之又問:「『隨時之中,猶日中之中』,何意?」曰:「本意只是說昨日看得是中,今日看得又不是中。然譬喻不相似,亦未穩在。」直卿云:「在中之中,與在事之中,只是一事。此是體,彼是尾。」方子。與上條蓋同聞。

9 綱領:
「『中庸』之『中』,本是無過無不及之中,大旨在時中上。若推其中,則自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而為『時中』之『中』。未發之中是體,『時中』之『中』是用,『中』字兼中和言之。」直卿云:「如『仁義』二字,若兼義,則仁是體,義是用;若獨說仁,則義、禮、智皆在其中,自兼體用言之。」蓋卿

10 綱領:
「『中庸』之『中』,是兼已發而中節、無過不及者得名。故周子曰:『惟中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若不識得此理,則周子之言更解不得。所以伊川謂『中者,天下之正道』。中庸章句以『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論語集注以『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皆此意也。」人傑

11 綱領:
「『中庸』之『中』,兼不倚之中?」曰:「便是那不倚之中流從裏出來。」

12 綱領:
問:「明道以『不易』為庸,先生以『常』為庸,二說不同?」曰:「言常,則不易在其中矣。惟其常也,所以不易。但『不易』二字,則是事之已然者。自後觀之,則見此理之不可易。若庸,則日用常行者便是。」

13 綱領:
或問:「『中庸』二字,伊川以庸為定理,先生易以為平常。據『中』之一字大段精微,若以平常釋『庸』字,則兩字大不相粘。」曰:「若看得不相粘,便是相粘了。如今說這物白,這物黑,便是相粘了。」廣因云:「若不相粘,則自不須相對言得。」曰:「便是此理難說。前日與季通說話終日,惜乎不來聽。東之與西,上之與下,以至於寒暑晝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對也。天地間物未嘗無相對者,故程先生嘗曰:『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看得來真箇好笑!」

14 綱領:
「惟其平常,故不可易;若非常,則不得久矣。譬如飲食,如五穀是常,自不可易。若是珍羞異味不常得之物,則暫一食之可也,焉能久乎!庸,固是定理,若以為定理,則卻不見那平常底意思。今以平常言,則不易之定理自在其中矣。」廣因舉釋子偈有云:「世間萬事不如常,又不驚人又久長。」曰:「便是他那道理也有極相似處,只是說得來別。故某於中庸章句序中著語云:『至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須是看得他那『彌近理而大亂真』處,始得。」廣云:「程子『自私』二字恐得其要領,但人看得此二字淺近了。」曰:「便是向日王順伯曾有書與陸子靜辨此二字云:『佛氏割截身體,猶自不顧,如何卻謂之自私得!』」味道因舉明道答橫渠書云:「大抵人患在自私而用智。」曰:「此卻是說大凡人之任私意耳。」因舉下文「豁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曰:「此亦是對說。『豁然而大公』,便是不自私;『物來而順應』,便是不用智。後面說治怒處曰:『但於怒時遽忘其怒,反觀理之是非,則於道思過半矣。』『忘其怒』,便是大公;『反觀理之是非』,便是順應,都是對說。蓋其理自如此。」廣因云:「太極一判,便有陰陽相對。」曰:「然。」

15 綱領:
「惟其平常,故不可易,如飲食之有五穀,衣服之有布帛。若是奇羞異味,錦綺組繡,不久便須厭了。庸固是定理,若直解為定理,卻不見得平常意思。今以平常言,然定理自在其中矣。」公晦問:「『中庸』二字,舊說依程子『不偏不易』之語。今說得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似以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說中,乃是精密切至之語;而以平常說庸,恰似不相粘著。」曰:「此其所以粘著。蓋緣處得極精極密,只是如此平常。若有些子吒異,便不是極精極密,便不是中庸。凡事無不相反以相成;東便與西對,南便與北對,無一事一物不然。明道所以云:『天下之物,無獨必有對,終夜思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直是可觀,事事如此。」賀孫。與廣錄蓋聞同。

16 綱領:
問:「中庸不是截然為二,庸只是中底常然而不易否?」曰:「是。」

17 綱領:
問:「明道曰:『惟中不足以盡之,故曰「中庸」。』庸乃中之常理,中自已盡矣。」曰:「中亦要得常,此是一經一緯,不可闕。」可學

18 綱領:
蜚卿問:「『中庸之為德。』程云:『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曰:「中則直上直下,庸是平常不差異。中如一物豎置之,常如一物橫置之。唯中而後常,不中則不能常。」因問曰:「不惟不中則不能常,然不常亦不能為中。」曰:「亦是如此。中而後能常,此以自然之理而言;常而後能有中,此以人而言。」問:「龜山言:『高明則中庸也。高明者,中庸之體;中庸者,高明之用。』不知將體用對說如何?」曰:「只就『中庸』字上說,自分曉,不須如此說亦可。」又舉荊公「高明處己,中庸處人」之語為非是。因言:「龜山有功於學者。然就他說,據他自有做工夫處。高明,釋氏誠有之,只緣其無『道中庸』一截。又一般人宗族稱其孝,鄉黨稱其弟,故十項事其八九可稱。若一向拘攣,又做得甚事!要知中庸、高明二者皆不可廢。」

19 綱領:
或問:「中與誠意如何?」曰:「中是道理之模樣,誠是道理之實處,中即誠矣。」又問:「智仁勇於誠如何?」曰:「智仁勇是做底事,誠是行此三者都要實。」又問「中、庸」。曰:「中、庸只是一事,就那頭看是中,就這頭看是庸。譬如山與嶺,只是一物。方其山,即是謂之山;行著嶺路,則謂之嶺,非二物也。方子錄云:「問:『中庸既曰「中」,又曰「誠」,何如?』曰:『此古詩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也。』」中、庸只是一箇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未有中而不庸者,亦未有庸而不中者。惟中,故平常。堯授舜,舜授禹,都是當其時合如此做,做得來恰好,所謂中也。中,即平常也,不如此,便非中,便不是平常。以至湯武之事亦然。又如當盛夏極暑時,須用飲冷,就敘處,衣葛,揮扇,此便是中,便是平常。當隆冬盛寒時,須用飲湯,就密室,重裘,擁火,此便是中,便是平常。若極暑時重裘擁火,盛寒時衣葛揮扇,便是差異,便是失其中矣。」

20 綱領:
問:「『中庸』之『庸』,平常也。所謂平常者,事理當然而無詭異也。或問言:『既曰當然,則自君臣父子日用之常,以至堯舜之禪授,湯武之放伐,無適而非平常矣。』竊謂堯舜禪授,湯武放伐,皆聖人非常之變,而謂之平常,何也?」曰:「堯舜禪授,湯武放伐,雖事異常,然皆是合當如此,便只是常事。如伊川說『經、權』字,『合權處,即便是經』。」銖曰:「程易說大過,以為『大過者,常事之大者耳,非有過於理也。聖人盡人道,非過於理』。是此意否?」曰:「正是如此。」

21 綱領:
問道之常變。舉中庸或問說曰:「守常底固是是。然到守不得處只著變,而硬守定則不得。至變得來合理,斷然著如此做,依舊是常。」又問:「前日說經權云:『常自是著還他一箇常,變自是著還他一箇變。』如或問舉『堯舜之禪授,湯武之放伐,其變無窮,無適而非常』,卻又皆以為平常,是如何?」曰:「是他到不得已處,只得變。變得是,仍舊是平常,然依舊著存一箇變。」

22 綱領:
有中必有庸,有庸必有中,兩箇少不得。

23 綱領:
中必有庸,庸必有中,能究此而後可以發諸運用。季札

24 綱領:
中庸該得中和之義。庸是見於事,和是發於心,庸該得和。

25 綱領:
問:「『中庸』二字孰重?」曰:「庸是定理,有中而後有庸。」問:「或問中言:『中立而無依,則必至於倚。』如何是無依?」曰:「中立最難。譬如一物植立於此,中間無所依著,久之必倒去。」問:「若要植立得住,須用強矯?」曰:「大故要強立。」德明

26 綱領:
「向見劉致中說,今世傳明道中庸義是與叔初本,後為博士演為講義。」先生又云:「尚恐今解是初著,後掇其要為解也。」方。諸家解

27 綱領:
呂中庸,文滂沛,意浹洽。

28 綱領:
李先生說:「陳幾叟輩皆以楊氏中庸不如呂氏。」先生曰:「呂氏飽滿充實。」

29 綱領:
龜山門人自言龜山中庸枯燥,不如與叔浹洽。先生曰:「與叔卻似行到,他人如登高望遠。」

30 綱領:
游楊呂侯諸先生解中庸,只說他所見一面道理,卻不將聖人言語折衷,所以多失。

31 綱領:
游楊諸公解中庸,引書語皆失本意。

32 綱領:
「理學最難。可惜許多印行文字,其間無道理底甚多,雖伊洛門人亦不免如此。如解中庸,正說得數句好,下面便有幾句走作無道理了,不知是如何。舊嘗看欒城集,見他文勢甚好,近日看,全無道理。如與劉原父書說藏巧若拙處,前面說得儘好,後面卻說怕人來磨我,且恁地鶻突去,要他不來,便不成說話。又如蘇東坡忠厚之至論說『舉而歸之於仁』,便是不柰他何,只恁地做箇鶻突了。二蘇說話,多是如此。此題目全在『疑』字上。謂如有人似有功,又似無功,不分曉,只是從其功處重之。有人似有罪,又似無罪,不分曉,只得從其罪處輕之。若是功罪分明,定是行賞罰不可毫髮輕重。而今說『舉而歸之於仁』,更無理會。」或舉老蘇五經論,先生曰:「說得聖人都是用術了!」明作

33 綱領:
游丈開問:「中庸編集得如何?」曰:「便是難說。緣前輩諸公說得多了,其間儘有差舛處,又不欲盡駁難他底,所以難下手,不比大學都未曾有人說。」

34 綱領:
先生以中庸或問見授,云:「亦有未滿意處,如評論程子、諸子說處,尚多觕。」

35 綱領:
問:「趙書記欲以先生中庸解鋟木,如何?」先生曰:「公歸時,煩說與,切不可!某為人遲鈍,旋見得旋改,一年之內改了數遍不可知。」又自笑云:「那得個人如此著述!」

URN: ctp:n59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