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四十

《卷四十》[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钦定四库全书
2
西通志巻四十
3
水利二
4
鳯翔府鳯翔县。
5
古渠堰附雍水在府城西。 横水在府城东。 邓水,在府城北十里。 东湖在府城东一里,以上诸水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
6
岐山县
7
斜谷河渠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一名石头河,其水灌溉稻田,甲于他处县志频年冲刷,河低田髙,现今所灌。无几《县册
8
古渠堰附湋渠在县东古渠图。武帝时,闗中有湋渠,汉书沟洫志。如淳曰:「水出韦谷,本志注:湋水,源出岐山县东北六里韦谷,东南流入扶风界《寰宇记》。今渠淤塞,无考。县册 升原渠在县东,自寳鸡流入,又东流入扶风县界。 通济渠在县东三十里,引渭水自寳鸡县流入,又东流入郿县界《古渠图》。 通润渠见石刻,今俱堙塞,无考县册
9
寳鷄县。
10
髙泉渠 在县东北八十里。贾志虢县东北有髙泉渠,如意元年开引水入县城,唐书地理志。今现灌田八十馀亩。县册
11
汧阳河渠 在县东三十里,引汧水灌田五十亩县册金陵河渠 在县东五十里,引金陵河水灌田六十县册
12
清涧河渠 在县南五十里,引清涧河水灌田六十亩县册,随据县册。此三水俱易泛涨,其堤堰随冲 ,筑沿河上下,皆可开渠无定处也。
13
古渠堰附成国渠在县东,又东流入郿县界《古渠图》。如淳曰:「成国渠在陈仓《汉书沟洫志》注。青龙元年,司马懿穿成国渠《魏志》。成国故渠魏卫臻征蜀所开也。其渎上承汧水于陈仓水泾注。 升原渠在县东县图虢县西北有渠,引汧水至咸阳。垂拱初,运岐、陇木入京城唐书地理志》。 陈仓东渠,咸亨二年于县东南开渠引渭入升原渠,通船至京故城。元和志故城即古长安城,汉惠帝所筑。本注寳鷄县东有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长安故城。唐书地理志。 通济渠明,叅政谢绶开引。渭水在县东阎家营作堰,又东流入岐山界县册。磻溪水在县东南八十里。 温泉在县东南四十里,二水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14
扶风县。
15
柳堤 在县南门外城,数被湋水冲激,眀知县黄铉筑堤植桞以障水,今桞剪伐殆尽,而堤尚存。县志,古渠堰附。成国渠引渭水自郿县来,又东流入武功界,古渠图。今县东南有龙渠寺,相传为成国渠故道,县志湋渠引湋水自岐山县界流入。古渠图。 升原渠自岐山县界流入,又东流入武功界县册 通济渠引渭水自郿县流入,又东流入武功界县册,扶现今无水利,其稍稍救旱者,不过漆湋,浒之退滩耳。旧志载有槐芽、柿林等泉,今皆在郿界,与扶无与也。县志
16
郿县
17
石榴庙渠 在县南三十里,引斜谷水县册郿侯梅君祷雨太白山,因㝷视泉源,度地势髙下,得斜谷关水,可以曲引于石麓庙堡之前后左右,乃谕乡城民合力抉浚功竣,分为四渠,二渠因也,从而扩大之。二渠,创也,以东西名。是年,左右附渠地皆有秋黄、虞、斜谷关水利碑记》,今现灌田一顷五十馀亩县册
18
金渠镇渠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洪沟河水至寗曲堡县册红,按洪沟即寗曲河,一名, 河自赤谷发源、寗曲俱系砂石,不能凿井。康熙八年,知县梅遇捐俸募工凿石开甽以通水路,自寗曲以上为居民食水,自寗曲而下灌坂下田数百顷,寗渠民居成集,遂兴市集,名曰《金渠集》县志郿地,北邻渭岸,南接山麓田园,借谷水以灌溉者不少,而赤谷水,居民尤頼以生活,自春秋时,齐相寗戚侨寓于此,见土厚沙深,不能凿井相传,骑牛拖鞭,开其源以浚其流焉。金兴定,明成化、嘉靖间,贤有司各尽力䟽通,渠隘流缓,食德者少。康熙七年,邑令梅侯捐俸纠工凿石数十丈,昔之引此水者,至寗曲而止,不能下注,号曰「神水,今则直达河底入渭,方之寗相为倍神矣杨季昌《寗曲水利碑记》。赤谷河流甚大,折入寗曲金渠者,仅衣带耳。水之来径,率为山石所梗,夏旱则竭邑侯梅公遇寻视赤谷河,曰:「是不可烈而凿之耶?乃亲立渠上,指麾鐇镢,无何,洪流涌入利益者千馀家,金渠镇因之兴集市,是水之流也。始上下营头,歴洪水磨、尹家村、仝家村、枣林村、双庙村、陈家村、吴家社、岳家村、金家庄、东荘、金渠镇、寗曲一十三村渠,广四尺,深三尺杜多𤥻金渠寗曲水利碑记。寗曲水,今灌金渠镇田百馀亩,下流淤塞县册
19
一湾泉。 在县东北一里,灌田六十馀亩,清逺泉。 在县东北十里,灌田一百馀亩县册。崖下泉。 在县北一里,灌田十馀亩县册闪电池。 在县北十里,灌田一百馀亩县册红崖泉。 在县西五里,逼近渭河,无灌溉利县册五眼泉。 在县西六里,灌田三十六亩县册。观音泉。 在县西南十里,灌田十馀亩县册一碗泉。 在县西南十二里。今无水县册。清湫泉 在县东二十五里,灌田十馀亩槐芽泉。 在县东三十里,灌田三百馀亩县册。柿林泉。 在县东四十里,灌田二百馀亩县册龙舞泉。 在县东六十里,灌田百馀亩县册,古渠堰附。成国渠在县东北,又东流入武功界《古渠图》。闗中有成国渠《汉书沟洫志》。成国渠首渭东北至上林苑,入䝉茏渠《地理志》。青龙元年,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晋书食货志》。成国故渠上承汧水于陈仓,东迳郿《水经注》承按《汉志》,成国渠首受渭,而《晋书》及《水经注》皆言 汧水,葢汉渠止引渭,而魏时重开,乃兼引汧水于陈仓也。成国渠在郿县东北九里,受渭水以溉田《元和志》。成国渠经流甚逺,而就县境言之,当是渭北通济渠,成化时循迹开之耳县志。 井田渠在县东,宋儒张横渠开渠凡二:东渠发源大振谷筒、瓦沟、经流、万家源、董家村、谢家村、汶家村、营上堡,至横渠镇,止西渠,发源汤谷、华岩泉、经流、潼关寨、马超寨、纸沟嘴、曹家村、于豆堡、齐家堡、梁家湾、严家庄,至横渠镇,合东渠、交滙祠后,又北三里入渭县册。康熙八年,知县梅遇率同里士民遡流穷源,㝷其故道,广为沟洫,遂复东西二渠,约可溉地数百顷《县志》。今复壅塞县册。 孔公渠在县西南,引斜谷水,环城抱郭,东流入渭,现今深陷,难以䟽通县图郿坞旧引斜谷水,通流县城,歴皇统饥馑,人烟凋㪚,悬隔六十馀载。明昌七年,邑宰孔公天监首议行之,见道士杨洞清问及水利,乃偕至谷口,剜苔剔藓,披寻故道,计度赀力,大具工役,功成顺流而下,汲饮灌溉,无复向日艰虞强造孔公渠水利碑记》。 通济渠在县北。明成化时,叅政谢绶行部至郿,欲引渭灌田,自宝鷄开渠,迳岐山至县境,又东流入扶风界,谢公绶又西南开斜谷闗,引清水河溉勤田里南麓,又南开太白峡水,分东西二渠,溉普济,教坊田,又东开大振谷水,溉温泉田,共灌田五百三顷,有竒渠成,总名通济,今堙县册。 西磑渠康熙八年,知县梅遇于本县西磑里山上㝷一水源,可为灌溉之用,捐俸募夫,凿石开导,可灌田百顷县志》。 潭谷河堰,亦知县梅遇开在县东分三堰,今俱废县册 韦谷渠在县东,即泥谷水、灌务平里包袱沟田县《志》、韦谷渠在盩、郿之界,今渠废而迹尚存县册
20
汧阳县。
21
屈家湾渠 在县西四十五里,汧河至川口入县界。其在北岸掘引灌田者,首为屈家湾渠,经流屈家湾村,前灌田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22
草北镇渠。 在县西三十五里,经流草、北镇,灌田三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23
罗家店渠。 在县西二十五里,经流罗家店,灌田一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24
葫芦铺渠。 在县西二十三里,经流葫芦铺村,灌田一百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25
冦家河渠: 在县西二十里,经流冦家村,灌田五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26
新兴铺渠 在县西十五里,经流新兴村,灌田四百畆,河水又东流为
27
叚坊渠。 在县西十里,经流段坊村,灌田一百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28
毗卢寺渠。 在县西五里,经流县西关外,灌田百馀亩。河水又东流,经县城南,至县东关外为
29
玉清宫渠。 在县东二里,经流玉清宫外,灌田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30
小石门渠。 在县东三里,经流小石门,灌田二十馀畆,河水又东流为。
31
五里铺渠 在县东五里,经流五里铺,灌田二百馀亩,河水又东流为
32
龙泉里渠 在县东十里,经流龙泉村龙泉寺,前灌田五十畆,河水又东流为
33
高崖村渠 在县东二十里,经流髙崖,下临汧寺,前灌田三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34
黄里镇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经流黄里鎭,灌田二十亩县册
35
乾河滩渠。 在县西四十五里。自汧河南岸开渠,经流益头村,灌田二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36
安化村渠 在县西三十五里,经流安化村,灌田一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37
水磨沟渠 在县西三十二里,经流水磨沟,灌田二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38
马家村渠。 在县西三十里,经流马家村,前灌田一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39
堎底村渠。 在县西二十五里,经流堎底村,至三泉涧,灌田三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40
古迹沟渠。 在县西二十里,经流古迹沟村,过安化寺,灌田二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41
朱坊堡渠 在县西十里,经流朱坊堡,灌田二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42
上下马家滩渠 在县西五里,经流上下马家滩、原明寺等处,灌田四百亩。河水又东经龟儿山底,有废渠二道,俱未灌溉。河水又东经小石门,为小石门渠。 在县东三里,与北岸小石门渠相对。旧立闸于此,以防汧水涨溢,今亦无资灌溉,河水又东流为
43
段家湾渠 在县东十里,经流段家湾,前灌田七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44
邹家庄渠 在县东二十里,经流邹家庄,灌田二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45
峰台山根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经流峰台山下,灌田十畆县册
46
古渠堰附隃麋泽在县东八里。其地近水,宜秔稻县《志》今废县册 天池沟在县东十里,水流不竭,近旁有长渠,引水入城,最有济宜。更修广县《志》,今废县册。 新碧潭在县西北冯坊原三十里。县志冯原之北,有潭渟,蓄诸水,其中洞黒,里人不敢浚浚,则引灌近地可济,沃田数顷,余命夫具畚揷开浚,直达晖河,其隣近所开新地数顷,皆获有济,因命名曰新碧潭。汧令王国玮新碧潭记。今废,无考。县册。
47
陇州
48
古渠堰附五节堰在州西州志,汧源有五节堰,引陇川水通漕,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后废。唐书地理志。 金泉在州东南四十里,一名白龙泉,水出如注,东北注汧。民资灌溉州志今涸州册
49
汉中府南郑县。
50
大斜堰。 在府西二十里府志褒城山河第二堰水东流,过小斜堰入县界,首筑此堰,与褒邑分水灌溉,灌县境龙江浦田一千一百一十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五里为。
51
桞叶洞。 亦与褒城分水灌溉,灌县境草坝田二百馀亩。按大斜堰与桞叶洞皆与褒邑共灌田亩,下则专灌南郑。第二堰,水又东流为。
52
丰立洞。 经流草坝村灌田一千二百九十畆丰立、桞、叶二洞相连,故未著里数第二堰又东流八里为
53
羊头堰。 在府西北十五里,经流方家湾,灌田一千九百五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五里为
54
度通堰。 经流秦家湾,灌田一千九百三十七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三里为
55
小林洞。 经流八里,铺灌田二百七十四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二里为
56
燕儿窝堰。 经流大佛寺,灌田一千四百九十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57
红岩子堰。 经流韩家湾,灌田五百二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二里为
58
姜家洞。 经流叶家营,灌田一百七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二里为
59
营房洞。 经流营房坝,灌田一千三百三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60
李堂洞。 经流李家湾,灌田六十七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61
李官洞。 经流李家湾,灌田一千三百八十三亩。自褒城县金华堰至此为上坝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62
髙桥洞。 引水东南流,分为三沟,中沟灌漫水桥、梳洗堰地东沟,灌周家湾、魏家坝、文家河坎地,南沟灌大茅坝、皂角湾地总,灌田五千九百六十八亩县册漫水桥,下梳洗堰及东南二沟田畆,胥頼髙桥洞水灌溉,以免旱伤之苦。予量地形之髙下,度田亩之多寡,约定梳洗堰水口二尺八寸,东沟水口一尺一寸,南沟水口五尺六寸,汉中守滕天绶,均水约。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63
小王官洞。 经流酆都庙,灌田九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64
大王官洞。 经流王官营灌田三百七十八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65
康本洞。 经流舒家湾,灌田三十七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66
陈定洞。 经流朱家湾,灌田四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67
祁家洞。 经流崔家营,灌田三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68
花家洞。 经流金家庄,灌田一千八百九十九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69
何棋洞。 经流李家湾,灌田四百四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70
髙洞子: 经流汪家山,灌田一千二百四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71
东桞叶洞。 经流汪家山,灌田七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72
任明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一百一十三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73
吴刚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三百畆。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74
王朝钦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一百四十九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为
75
聂家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八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至三皇川,设木闸以节水。分渠七,首曰北髙渠。 经流叶家庙,灌田九千一十七亩。次麻子沟渠。 经流田家庙,灌田六百四十五亩。次上中沟渠。 经流三清店,灌田四百五十亩。次北髙㧞洞渠。 经流十八里铺灌田一千五百二十九亩次。
76
南低中沟渠 经流兴明寺灌田一千八百三亩。次栢杨坪渠。 经流三皇寺灌田二千四百四十二畆次。
77
南低徐家渠。 经流胡家湾灌田一千一十六亩,自髙桥洞至此为下坝县册
78
东沟 自褒城任头堰分山河第三堰水东流,灌龙江铺田一千九百八十五亩县册
79
马湖堰。 在县西南八十里。引廉水河,堰首在褒城梁家营,流一里,入县界刘家营灌田一百八十馀畆,其下流仍入褒城界,廉水又东北为
80
野罗堰。 堰首在褒城县野罗坝,经流三里,入县界,灌田一百二十亩。廉水又东北为
81
马岭堰。 在县境王家营筑堰,灌田一百二十六亩,其下流入褒城县界,廉水又东北为
82
流珠堰。 堰首在褒城县殷家营,流五里入县界,灌新集田一千二百四十亩。廉水又东北为
83
鹿头堰。 堰首在褒城县望江寺,流五里入县界,灌孟家店田一千一十四亩。廉水又东北为
84
石梯堰。 堰首在褒城县小沙坝,流五里,入县界,灌上水,渡田三千八百六十亩。廉水又东北为
85
杨村堰。 堰首在褒城县消停坝,流三里,入县界,灌罗狮坝田三千八百七十一畆。县册
86
石门堰。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引汉山西南沟水灌田一百八十亩县册
87
小石堰。 在县西南三十里,引汉山沟水灌田二百二十四亩县册
88
石子湃堰。 在县西南二十里,引梁山泉水灌田二百八十五亩县册
89
荒溪堰。 在县西南八十里,引荒溪山泉水灌田二百二十馀亩县册
90
芝子堰。 即老溪堰在县南十五里,引冷水河水灌田九百八十馀亩,下流入汉县册
91
黄土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观沟河水作堰,分东西二沟,共灌田三千六十亩县图
92
梁渠堰。 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引许家山沟水灌田二百八十五亩县图
93
●●堰。 在县东南四十里,引赵家山沟水灌田六百三十亩,下流入汉县图
94
古渠堰附红花堰引红花河水,今废,县册堰在县南三十里,副使张士隆筑溉稻田千馀顷,民甚頼之。马志 。按马志又载县北有石碑、狮子二堰,今堰废无考。
95
褒城县。
96
山河堰 在县东门外,引黑龙江水按黑龙江即褒水,兴元府褒斜谷口古有六堰,浇溉民田,顷畆浩瀚,每春首,随食水户,田畆多寡,均出夫力修葺,后经靖康之乱,民力不足,夏雨暴水,冲损堰身。绍兴十二年,利州东路帅臣杨庚奏谓:全资水户修理农忙之时,恐致重困,欲过夏月,于现屯将兵内差不入队人,并力修治,庶㡬便民。从之。兴元府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汉萧何所作。嘉佑中,提举常平史照奏上堰法,获降勅书刻石堰上。乾道七年,御前统制吴珙经理,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复见古迹,并用水工凖法修定,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馀亩,昔之瘠薄,今为膏腴,四川宣抚王炎表珙宣力最多,诏书褒羙焉。宋史河渠志四川宣抚使、判兴州吴璘,旌节移汉中,访境内灌溉之原,其大者无如山河堰堰,导褒水,限以石顺,流而䟽之,自北而西者,注于褒城之野,行于东南者悉归南郑之区,其下支分派别,各因地势,周溉田畴,后㝷隳废逾二十年,堰水下流,惟供豪右轮杵之用,异时沃野,皆化泻卤,民实病之,公躬即其处相方度,宜刻期而就泻卤,复为上腴。杨綘山河堰记:山河堰在褒城北山下,绍兴三年,汉中被兵,民多惊扰,而堰事荒。乾道五年,王公炎宣抚四川,明年,移府汉中,一日行堰,上顾视慨然,乃与都统制呉侯珙商度之图以献,曰:谨酌民言,堰败当自外增,二垠渠堙当竞力通之,异时野水冲击,当浚以新港,俾不为渠病,顾规模𢎞深非常歳,比乞降㫖,发工徒,出官帑修之,冬十月,大出内府钱币,募兵市材。明年春正月丁酉,厥役告成,增修二垠,皆精坚可永,勿坏二渠,新港一万一千九百四十歩,其渠港分流为筒,跋者九十有九,凡溉南褒田二十三万三千畆阎苍舒山河堰记山河堰,汉相国萧何筑,曹参落成之,古刻云:巨石为主,𤨏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至今利頼其下,鳞次诸堰,皆源于此汉中府志山河堰引黑龙江水,分三堰县志黑龙江水入县界,南流至鸡头闗下筑堰截水第一堰名。
97
铁桩堰。 在县北三里,相传以栢木为桩,今废县册第一堰东西分渠,溉本县田《窦充曹公碑记》。江水又南流三里许,至县东门外为
98
第二堰。 乃山河堰之正身也。堤长三百六十歩,其下植桞筑坎,名曰桞邉堰,分水溉田,首为
99
高堰子。 经流鲁家营,灌田三百五十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三里为
100
金华堰。 经流新营村支分小堰七:首鷄翁堰。 灌马家营田三百畆,次沙堰。 灌张家营田九百畆,次周家堰。 灌上清观田三百畆。次崔家堰。 灌张家营田二百畆,次何家堰。 灌何家庄田二百畆。次刘家堰。 灌谭家营田一百畆,次蹬槽堰。 灌栢乡田五十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三里为
101
舞珠堰。 经流周家营支分小堰五:首鲁家堰。 灌殷家营田二十畆,次邓家堰。 灌周家庄田八十畆,次朱家堰。 灌王家营田一百二十畆,次瞿家堰。 灌许家庄田二百畆。次白火石堰。 灌周家营哈儿沟,田二百八十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五里为
102
小斜堰。 经流草寺村,灌田二百馀畆,又东流一里为。
103
大斜堰。 经流南郑龙江铺,分水灌本县郑家营,田三百畆,又东流五里为。
104
桞叶洞。 经流南郑草坝村,分水灌本县韩家坟田七十九畆。县册灌,按大斜堰桞叶洞与南郑分水 ,溉以上各堰,专溉褒田。
105
第三堰。 在城南五里龙江下流砌石为堰,流二里至三桥洞,分两派西流者为。
106
西沟 自三桥洞分水经流冉家营,灌田三百馀亩,东流者为
107
东沟 自三桥洞分水东流七里许至任头堰,又分二派西为:
108
西渠 灌县境周家营田三百亩,其东流者入南郑界县册
109
龙潭堰。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泉出龙潭寺左侧南流,灌梁家营,田一千亩。县册亷,按此堰,冯志以为引 水河下分马湖、野罗马岭诸堰,今据册报,此堰与亷水相近,而所引实系泉水,与马湖等堰,非一水也。马湖堰。 在县西南一百里。自县境梁家营筑堰,南流入南郑界。又流一里,入县界七里坝,灌田二百三十亩。亷水又东北流二十里为
110
野罗堰。 在县境野罗坝筑堰灌水,南坝田六十畆,又下流入南郑界亷水。又东北三里为
111
马岭堰。 堰首在南郑县王家营,入县界灌水,南髙台二坝,田四十四畆亷水。又东北三里为
112
流珠堰。 在县境西山坝殷家营筑堰灌水,南髙台、小沙三坝,田二千四百三十畆,又流五里,入南郑县界县册,流珠堰势若流珠,亦汉萧何所筑。宋嘉佑、乾道元至元十六年,重修明嘉靖二十八年,堤岸倾圮,用力实艰。邑监生欧本礼浚源导流,编竹为笼,实之以石,顺置中流,限以桩木,数月竣工,至今頼之《汉中府志》。廉水又东北流六里为。
113
鹿头堰。 在县境望江寺筑堰灌,消停坝田一千八百畆。又流五里入南郑界。廉水又东北流二十五里为
114
石梯堰。 在县东南小沙坝筑堰,流五里,入南郑县界,灌溉廉水。又东北三里为
115
杨村堰。 在县东南消停坝筑堰,流三里,入南郑县灌溉。县册灌,按石梯、杨村,堰首虽在褒邑,而所 皆南郑,田畆褒邑,不沾其利。
116
一碗泉。 在县西南五十里苇池坝,居民借以溉田,源形如碗故名《汉中府志》。今灌田百馀亩县册
117
金泉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发源雍齿坝、崖头山下,冬夏不竭,资以灌溉《汉中府志》。泉分东西两派,灌雍齿坝田三百馀畆,至两河口入汉县册
118
双泉 在县西南七十里,出中梁西南山峡中,两泉并涌,下溉民田《汉中府志》。泉水至双泉寺之山坡,分东西二渠,灌姚家河、白马庙等处,田二百八十馀畆,又下合。
119
淤泥洞泉。 灌王家坝、香树岭等处田七百馀亩,下流入沙河县册
120
牛口泉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泉出牛头山之石罅,溉田百馀亩县册
121
马道东沟水 在县北九十里,栈道地狭,此处独平衍居民,引流溉田《汉中府志》。水出山峡,南流三里,至邵家坝,灌田百馀亩,又下至王母塘,又下至寗家碥,灌田不及一顷县册
122
古渠堰附天生堰在县西南六十里,引鹤腾泉溉田《汉中府志》。 铁炉堰在县西南七十里,引华阳水。 龙河堰在县南九十里,引章溪水冯《志》 天分堰,在县西四十五里,引黄沙河冯《志》。 龙池沟在县南五十里,居民引以溉田《汉中府志》。今俱废县册
123
城固县。
124
髙堰 在县西北四十里,引壻水河水灌田一千八百五十亩。又南流,绕庆山而下,于山下筑一堰为百丈堰。 灌田三千七百二十一亩县册百丈堰,在壻水南,行之中流,以木石障水,约百丈,俾水东行以溉田,其为力亦劳矣。东北有骆驼山,遇天雨,其水甚猛,横冲旧道,一岁间屡冲屡修,予循山麓相水势,议以灰石塞山之南口,自东而西,挑渠长二百丈,深三尺,濶二丈,由庆山北归升仙口河内,一劳永逸,百世之利也,限于财力,不克成著于此,以俟后之君子杨守正百丈堰乾沟议城固北有壻水河,障石为堰,凿渠引水,堰凡五处,而百丈堰截河横堤,且与乾沟为隣,用水之时,尝有暴水冲淤,随淘随塞,不胜疏凿之苦,董是役者,毎毎称难,万厯戊戌,邑侯髙公登明议建石桥以闸暴水,则渠可免于疏凿,乃捐俸鸠工,建桥沟三洞,毎洞濶四尺许,仍于两岸筑堤数十丈,遇暴水则用板闸洞口,庶洪流可御,而渠道无冲淤之患百丈,堰髙公碑,记撰人失名,壻水又东为五门堰。 五门堰分割壻水与壻相望而下,不十里,皆抵斗山之麓,上抱石嘴,半中筑堤堰,上流横沟有五门以泄山水,因名曰五门堰,溉田四万八百四十馀亩,略值霪雨,壻必浩发,堤为尽去。至正丁亥,邑令蒲公庸诣彼相视,遂登髙冈视石嘴良久,曰:「此可图也!」遂董工役,召冶匠侯,奋袂攘衿,倡锥以击,而衆乐为继,经始是岁之秋,而工成于戊子仲春贾中立《五门堰碑记》城固西北有堰曰五门,为田几五万顷,激壻水以灌堰,抵斗山之麓,中抱石嘴,水弗可通,民始刳木为巢,集木跨石此门以引水水,若泛溢,槽木辄漂去,眀岁复如之,民不堪其苦,元时县尹蒲庸者,始凿石为渠,民甚利之,而渠深广,才以尺计,加以年久倾圮,水弥漫则仅能得一二,以及下洼之地,而髙壤仍不可得也,稍旱则皆为焦土矣。𢎞治壬子,司理郝公徃摄县事,公素有能名,乃集环邑之民,敎以疏导之法,因下令储薪木以万计,丁夫以千计,匠作以百计,积薪石门,炽火烧之,俟石暴裂,以水沃之,石皆融溃,督工匠悉力椎凿,无不应手,崩摧,渠深二丈,广倍之,延袤七里,逾月工吿成峡,遂豁然一通,渠水荡荡于田亩,髙下无不沾足,是岁大稔郭恺五门石峡记》万厯乙亥,河东乔公来,令城固省视五门堰,见上流旧工茍且,壻水泛涨堰,辄冲壊下流,渠道浅窄,猛雨迅急,崖随頺圮,自五门十里而下,有石峡者,积年渠岸不固,水旋入河,民甚苦之,侯乃于五门上流用石垒砌,以建悠久之基,下流修为河堰,以泄横涛之势,石峡用石固堤以弭冲决之患,落成于七年己卯黄九成《五门堰碑记》
125
本朝康熙十一年,县令毛际可重浚,至二十五年,县令胡一俊修筑,较前益坚县志五门堰,分水车九辆,灌田二百七十亩,又分七洞:曰道流洞上髙,洞下髙洞、青泥洞、双女洞、庙渠洞、药木洞,共灌田一千九百四十二亩,又分八□,曰唐公□肖家、□演水□、黄家□、鸳鸯□、小鸳鸯、□油、浮□、水车□,共灌田二万八千六百八十七亩五分,壻水又南为杨塡堰。 堰截壻水,东南流为帮河堰,又东南为丁家洞,又东南为姚家洞。又东南,于北岸立水车八具,又东南为青泥洞,又东南至宝山寺为鹅儿堰,又东南为竹杆洞,又东南至双庙为孙家洞。又东南至留村为梁家洞,按梁家洞水、城洋二县分用。又东南入洋县界县册,截河堰,乃城洋二县用水之源,按截河堰即杨塡堰,截壻水中流者。帮河、鹅儿二堰,乃城洋二县泄水之要口,水车八具,城民设立,以救髙田之旱,止可单轮不许双具,恐其拦阻河道,壅塞下流也,邹溶,杨塡堰,水利详文。共灌城固,田一千四百九十八亩。壻水又南为新堰。 在杨塡堰南,距县六里,灌田四百亩县册。上官堰。 在县西三十里,引北沙河水于东岸作堰,灌田三千亩。沙河又南流,于西岸作堰曰:
126
西小堰。 灌田四百亩。沙河又南流,亦于西岸作堰曰:
127
枣儿堰。 灌田三百亩。县图者,按冯志载县西引北沙河, 有邹公、横渠二堰,据册报,今无考。
128
万寿堰。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引小沙河于东岸作堰,灌田一百八十亩。河水又北流五里,于西岸作堰曰:
129
上盘堰。 古名盘蛇堰,灌田九百亩,稍下为下盘堰。 灌田一千五百亩。河水又北流五里,于东岸作堰曰:
130
新堰 灌田七百亩,稍下为平沙堰。 灌田六百亩。河水又北流五里,于西岸作堰曰:
131
沙平堰。 灌田一千二百亩,稍下为莲花堰。 灌田三百亩,河水又北流十里,于东岸作堰曰:
132
倒流堰。 灌田一千八百亩东流堰 在县正南五里,引南沙河水在东岸,筑堰开渠,故名东流,灌田五百亩。其在西岸筑堰者曰西流堰。 灌田二百亩。县图有。按冯志,县南引小沙河者, 承沙、周公二堰,据册报,今废。
133
洋县
134
杨塡堰。 在县西五十里,引壻水自城固至留村入县界,首为梁家洞,按此洞水尚与城固分用,下则止灌洋田矣又东南为新开洞,其北岸为倪家渠、魏家渠,又东南经马畅村为栁家洞,又东南为磨眼洞,又东南至五间桥为宿龙洞,又东南为赵家洞,又东南为黄家洞,又东南为汉龙洞,又东南为水磨堰洞,又东南为分水渠,其北岸为北髙渠,引水经池南寺,北至白杨湾止,又下为野狐洞,又东南至谢村镇入汉江,共灌田一万八百四十畆。县图城固田在上水,用水三分洋,县田居中,下用水七分。其分工修堰亦照三七为例。县志。
135
溢水堰 在县西北二十里。溢水河出县北秦岭,南流五里,于东岸筑堰分水,东南流,下为小飞槽,又下为大飞槽,又下为㔍坂堰,又下为腰渠,又下为西渠,又下为石堰渠,又下为吴家渠,又下为北渠。又下为南渠县图渠,傍山崖,嵗遭山水冲崩。崇祯元年,县令亢孟桧创修飞槽,后常损坏。
136
本朝康熈五年,县令柯栋计垂永久,刳木省费《县志,共灌田一千三百三畆,溢水又南流五里,于西岸筑堰,引水西南流为
137
二郎堰。 在县西一十五里,又下为髙堰,洞又下分两派,东流者为东渠,西流者为西渠县图,自上范坝起,至六陵村止,灌田八百亩县志。溢水又南流五里,于下流截河为堰,从东岸分水与溢水偕下而南者为。
138
三郎堰 在县西十里,自傅家湾起,至退水渠止,灌田三百三十亩《县志》
139
□濵堰。 在县北十五里,□水出县北石锉山,南流至周家坎,于西岸筑堰,分水西南流者为□濵堰,又下名为上八工,灌田九百八十亩,又下过龙积山为下八工,灌田九百亩。县图县北距□水之右,有田数千亩,其灌溉自溜坝湾引河水循山麓纡廻南下,中经二涧涧,深广数丈,旧架木为飞槽,渡渠水以达于田,夏月,涧水暴涨,木槽荡然无复存,邑侯李用中创建石槽以为渠道,以数丈之槽利数千亩之田,李侯之惠利,士民岂可以数计哉!张四术□濵堰石槽碑记□濵堰自周家坎东坡下,土桥起,至双庙止,灌田一千八百亩县志□水又南流五里,于东岸筑堰,分水东南流者为
140
土门堰。 在县北十里,横穿贾峪河,过土门子,分东西两渠,东南流者至杨家庄,西南流者至时家村灌田一千三百亩县图土门古有堰,相近有贾峪河,出没无常,狂澜一倒,直断中流陇亩间,动苦枯竭,姚公立诚来,令斯邑蠲帑藏,架长堤以障之,共修成石堰二座、飞槽九座、洞口十四处,遂成无坏之业李时孶土门、贾峪二堰碑,土门堰沙砾,善溃又横,当贾峪之冲,先是苐用树杪砂石,权宜修葺,一经骤雨,漂决无存,姚公立诚捐俸建修,推去积砂,以巨石为底,上垒石条,髙可及肩,长则亘河,其下流处,预防冲激,置圆石木闸、贾峪中流、留龙口一十二丈,渐低其半,以泄涨流李乔岱土门、贾峪二堰碑记,土门堰阻牛首山之麓,故凿为门,以通渠道,因名土门,自刘家草坝起,至北门外止□水,又南流四里许,截河筑堰,从东分水流至县西闗外者为。
141
斜堰。 在县北六里□水河下流,分东西二渠,灌田三百二十三亩县图、洋、北□水为堰者三,最下曰斜堰,广五十馀丈。灌负郭田,旧用木桩草石修筑,旋筑旋崩,殆无宁晷。李公用中捐俸建石堰,分门闸板,视水之消涨,以时启闭,虽洪涛数兴,终莫能坏。其左为渠二百四十丈,引水入阡陌,堰成而水安行焉李时孳《斜堰碑记》。斜堰自巨家洞起,至西关止县志苎溪堰。 在县西北十里,引苎溪河县《志》
142
华家堰。 在县东北七里引天宁溪县志髙原堰。 在县东三十里,引大龙溪县志、鹅翁堰。 在县西南十五里,引小沙河县志贯溪堰。 在县东十里,引平溪河县志百顷池。 在县西南十里,滙小沙河以溉田。隆庆六年,邑令阎邦宁以池西岸二十亩蓄水,馀俱佃种,租入社仓。万厯间,署县刘钺又请为学田《汉中府志》古渠堰附。张良渠在县东南二里《汉中府志》。七女塜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葢良所开也《水经注》
143
西乡县。
144
髙川陂堰。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引髙川水自汉阴县来入县界,分大渠二道,灌田一百亩
145
青溪河堰 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引溪水灌田一百五十亩《县志》
146
禇河堰。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引龙洞水灌田一百亩《县志》
147
洋溪河堰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引洋溪河水灌田一百亩县册
148
圣水峡河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峡内泉水灌田一百亩县册
149
金洋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汉中府志西乡东南二十里有峡口,在巴山之麓,洋河出焉。川原平夷可田峡口两岸对峙如门,前人因障水为陂,名曰金洋堰,灌田数千亩,询作堰之始,前代逺不可考,邑令丘俊慨然兴复,于峡口故址植木磊石,培土横截河流,俾水有所蓄,然后依山为渠,随势利导以通泄,各令种树以固其本,堤数百歩,即分支渠堤长十馀丈,支渠堤丈馀厚同之,自是燥土悉为腴田矣。成化戊子,满城李侯春令是邑值雨圮,堤侯加培焉何悌金洋堰碑记。金洋堰灌田四千六百亩,在县东南子午山,左有大渠,一支分小渠二十五道上、中、下三坝。
150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史左重修。五十三年,知县王穆重筑县志》
151
黎坝河堰。 在县南二百八十里。水自四川通江来入县界,灌田三十亩
152
故县坝河堰。 在县南二百四十里,引捞旗河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153
葫芦坝河堰。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154
法宝堂堰。 在县南二十里,引龙洞水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155
五渠堰。 在县南二十里,分渠五,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156
官庄堰。 在县南二里,分渠二,灌田五十亩县册梭罗关河堰。 在县南二十里,引山水灌田五十亩县册
157
髙头坝河堰 在县南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亩县册。邢家河堰。 在县南二里,蓄雨水灌田三十亩县册,惊军坝河堰。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引大巴山水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158
男儿坝河堰。 在县西南一百里,灌田三十亩,私渡河堰。 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私陀河,引河水灌田一百亩县册
159
平地河堰 在县西南五十里,引左西峡河水分渠二,灌田五十亩县册
160
莒河堰。 在县西南三十里,引马鞍山泉水一名空渠河,灌田五十亩县册
161
西:龙溪河堰。 在县西南二十里,引南山泉水灌田三十亩
162
黄池塘堰 在县正西二十里,蓄雨水,灌田十五亩县册
163
别家坝河堰。 在县北四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164
神溪铺河堰 在县北四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165
桑园河堰 在县西北三十里,引东峪河水灌田三十亩
166
五渠 在县北县图,城之北有五渠焉:一,东沙渠,一中沙渠。一北寺渠离治,二里许,一白庙渠。一西沙渠离治各三里许。衆山之水,分落五渠,由渠入城。濠由濠达木马河,五渠淤塞,春夏滛霖,旬积山水陡涨无渠道,可泻横流田塍,没民庐舍。余按畆役夫,以均劳役,毎岁于农隙时,频加挑浚,使水有所蓄泄,而西北一隅之地,頼以有秋王穆疏《五渠记》。
167
龙王沟河堰。 在县东北三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县册
168
五郎堰 在县东四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亩县册罗家坪堰。 在县东三十里,引山水灌田五十亩县册,古渠堰附。左、西峡河堰在县西南,引河水以灌田。 磨儿沟河堰在县北,蓄雨水灌田,今无渠道县册鳯县。
169
古渠堰附鳯州梁泉有利民堤。隑子堰,宋祥符二年置玉海今废,无考。县册 斜谷河在县东二里。 红崖河在县西四十里。 紫金水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大㪚水,在县东五里。 鸣玉泉,在县西十里。 凉泉在县西二十里,以上六水,俱可疏引灌田冯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170
宁羌州
171
七里堰。 在州西南七里堰,回水灌田千馀亩县册七里堰。嘉靖七年,知州李应元修《汉中府志》
172
古渠堰附黄坝河在州东二百里,可资灌溉,冯志现今无灌溉利。州册。
173
沔县
174
山河东堰。 即石剌塔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引旧州河水分两派东流者为东堰,自贾旗寨起,经流何家营、火安营至旧州铺仓台堡,灌田三千亩,西流者为
175
山河西堰。 自刘旗营起,经流娘娘庙、苏曹村、栁树营、弥陀寺止,灌田三千九百八十亩
176
天分东堰。 即石燕子堰在县东北三十里,引黄沙河水分两派,东流者为东堰,自官沟起,经流刘家湾、雷家坪、黄沙镇至栗子园,止灌田三千六百七十亩西流者为。
177
天分西堰。 灌岭南坝田一千五百亩县册琵琶堰 在县南三十里县图。县南有养家河,居民,引流溉田,首为琵琶堰,灌军官庄,田三百亩。河水又北为
178
马家堰。 灌上官庄田八百亩。河水又北为麻桞堰。 灌军民官庄田四百八十亩,河水又北为白马堰。 一名白崖堰,灌下军官庄田一千五百亩,河水又北为
179
天生堰。 灌魏家寨晏家湾田九百八十亩,河水又北为
180
金公堰。 灌军民坝、板桥寨、马家庄、赵家营、牟家营、田八百八十亩。河水又北为
181
尽水堰 灌军中坝、民中坝、黄沙驿田自陆营起,经流曹营、潘营、陈营、谈营、丁营,至金家河坎止,共灌田八百馀亩,河水又北为
182
康家堰。 灌民中坝曹家坎,田八十亩县册,古渠堰附。罗村堰在县西南一百九十里贾志。罗村坝与宁羌州连界,近玉带河,今无灌溉利县册。 三岔。上下堰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志,今无考县册
183
榆林府榆林县。
184
龙王泉。 在县城中县册、城中园圃、龙王庙水溉之《延绥镇志》
185
南渠 在县城南门外,引刘指挥河水溉田数十亩县册,南渠刘指挥河水溉之,水多蛙黾,土宜葵菘《延绥镇志》
186
三岔川渠 在县南二十里,引骟马沟水,灌溉三岔川田,今水㣲细所灌,无㡬县册
187
刘官寨渠 在县南三十里,引刘官寨水灌溉寨旁园田县册
188
常乐堡渠 在县东三十里,引东岔河水灌田数十亩县册
189
归德堡渠 在县南四十里,引本堡东沟水灌田数十亩县册
190
鱼河堡潴水。 在县南八十里鱼河地势稍下,居民随地掘水引流灌田县册
191
古渠堰附,红石峡在县东北县图,张子立官,延绥廵抚,开红石峡以通水利贾志榆溪之水自塞外虎、素兎河而来入红石峡,向有渠,今废。延绥镇志。 芹河在县南县图芹河之水,今碧浔桥以西堤堰已成,可修而灌也延绥,镇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碎金驿水溉旁近园田延绥镇志今无水县册
192
懐逺县。
193
波罗堡堰。 在县东北四十里,引无定河水,即圁水也。在县境流一百八十馀里,威武、清平、波罗各堡及县治近河田亩,皆可灌溉,惟波罗堡水势平,缓筑以引流,灌田数百亩县册,波罗水溉堡西田,势㣲缓而堰始兴。延绥鎭志。
194
大理河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溉近河园田县册小理河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溉清平堡田县册黑水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自威武堡东流,合寺子沟水,溉响水堡田县册,故按三水所灌,无几, 未著亩数
195
古渠堰附、陵阳渠,丰州九原有陵阳渠,建中三年浚之,以溉田置屯,寻弃之。唐书地理志建中初,宰相杨炎请置屯田于丰州,发闗辅民凿陵阳渠以增溉。京兆尹严郢尝从事朔方,知其利害,以为不便,疏奏不报,而渠亦不成。唐书食货志杨炎请开丰州陵阳渠,发畿县民役作渠卒,不就。唐书杨炎传。 咸、应、渠、永、清、渠、丰州、九原有咸应、永清二渠,贞元中,刺史李景畧开,溉田数百馀顷,唐书地理志。李景略拜丰州刺史。丰地瘠卤,景略凿咸应、永清二渠,溉田数百顷。唐书李景略传。
196
兴安州
197
万春堤。 在州西四里,其堤长二里,髙一丈三尺,汉江水溢,頼此堵御州册
198
长春堤。 在州东一里,其北名白龙堤,其南名长春堤,实一堤也。其堤长一里六分,髙一丈八九尺,中有石闸一,髙五尺,濶四尺,如陈、施二沟之水,下流则起闸以疏其势,如汉江、黄洋两河上涌,则闭闸以遏其波。成化十五年,知州郑福增修。万厯二十年,守道曾如春檄州判张海修理。崇祯间,州同蒋体元于堤上遍植桃栁。
199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官绅士庶捐修,雍正三年又修州册
200
惠壑堤 在州城东关北,长八分,髙一丈八九尺,其堤逼近汉江,汉水涨溢,頼此捍御州图。万厯三十二年,守道曾如春建筑。康熙二十一年,知州李翔鳯复筑。三十二年,大水,堤复决惠家壑石佛庵,南㑹陈、施二沟之水,巨浪薄城,城为之湮,知州王希舜捐金募夫,先筑决口,南北之水始不为患州志。五十一年,知州张时雍、总兵杨世昌各捐俸修筑州册、万栁堤。 在旧城南新城北,系居民避水之路,如遇江水泛涨,旧城之民避水新城,俱行于堤上州图康熙二十八年,知州李翔、鳯城守副将黄燕賛建修沿堤,遍植桃栁,故名万栁。雍正九年,州牧鲍遐龄捐俸展修州册
201
千工堰。 在州西七十五里州图,恒河水南流,注于越河,千工堰在焉。多秔稻州志。恒河发源燕子岭,西南流二百七十馀里,至龙口筑堰,名千工堰,引水分上、中、下三渠。后下渠淤塞,守道郭之培令民疏通,未几复废。康熙五十六年,州牧张时雍以下渠沙漏易淤,重浚无益,乃于龙口南七里更筑一堰,名曰:
202
永丰堰。 与千工堰共灌田一千一百四十亩州册大济堰: 在州西北三十里州图王莽之山,傅家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越河。大济堰在焉。灌田颇饶州志。大济堰分六壋:其一壋二壋三、壋四壋六壋俱现在灌田二千馀亩。惟第五壋相近越河冲坏已久州册
203
赤溪堰。 在州西三十里秦郊铺《州图,引赤溪沟水灌田一千一百亩。赤溪沟水源出牛山,其流微细,居民筑堰,分为四渠,遇雨泽,时行则均得灌溉,旱则沟水㫁续,不能入渠,故土人多名曰雷公田州册、磨沟堰。 在州西四十里《州图》磨沟水,源出鲤鱼山,出山口,分二渠,灌田百馀亩州册
204
黄洋堰。 在州东南十五里州图,引黄洋河水灌田百馀亩州册
205
青泥堰。 在州西十五里州图引青泥湾水开渠三道,灌田二百二十五亩州册水源出小垭山,流甚微细,亦待雨以灌田州册》
206
南沟堰。 在州西一百里州图,南沟水出鳯凰山,在越岭之西,越河之南,土人名为大南沟,筑堰蓄水灌田千馀亩州册
207
古渠堰附长乐堰,熙宁七年,金州西城县民葛德出私财修长乐堰,引水灌溉乡户土田,授本州司士参军,宋史河渠志。吴家堰昔名长乐堰,宋西城民葛德修灌田二百亩,州志:堰在新城西门外,引南山水开池蓄潴,以灌水田。歴年久逺,山水淤塞,今其地已为旱地。州册。
208
平利县。
209
月溪堤 在县北门外,以障月河县图。嘉靖三十一年,西乡,魏尚变筑冯《志》
210
古渠堰附长安堰在县东一百十里,相近有石觜、黄沙二堰,俱引界溪河水。 秋河堰,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线口堰在县南九十里贾《志》,今俱废
211
洵阳县。
212
中洞河堰 在县东北二百二十里,引中洞河水灌田十馀亩县册
213
西岔河堰 在县东北二百里,引西岔河水灌田五十馀亩县册
214
蜀河堰 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引蜀河水灌田百馀亩县册
215
水田坪堰。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洵源河出镇安县梅子岭,至水田坪筑堰,灌田三千馀亩。洵河又南流五十里为
216
洵河堰。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灌田五十馀亩县册麻坪河堰。 在县北九十里,引麻坪河水灌田四十亩县册
217
乾溪河堰 在县北五十里,引乾溪河水灌田十馀亩县册
218
冷水河堰 在县北四十里,引冷水河水灌田三十馀亩县册
219
七里闗堰。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闗河源出湖广竹溪县,从青山观入县境,至七里闗下筑堰,灌田二十馀亩。闾河又北流,㑹金河、神河、孟家、平顶诸水,至城南三十里为
220
闾河堰。 灌田百馀亩县册水磨河堰。 在县南一百里,引水磨河水灌田十馀亩
221
金河堰。 在县南七十里,引金河水灌田百馀亩县册神河堰。 在县南五十里,引神河水灌田十馀亩县册。孟家河堰。 在县南三十五里,引孟家河水灌田十馀亩县册
222
平顶河堰 在县南二十五里。平顶河水源出白马寺,分上下二坝,灌田上坝,名平顶堰,灌田三十馀亩,下坝为
223
汉坝川堰。 灌田十馀亩仙河堰 在县东一百六十里,引仙河水灌田三十馀亩县册
224
古渠堰附坝河堰在县南十里。 岩坞河堰,在县东二百里。 赵家河堰,在县东一百八十里。 大磨沟堰,在县东三十里。 竹川堰,在县东北二百六十里。 白崖河堰,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东岔河堰在县北一百三十里县志,今俱废县册
225
紫阳县
226
灌河堰 在县西南六十里。灌河一名权河,居民引流灌田三十馀亩县册
227
古渠堰附任河在县西。 松河在县西北,可资灌溉贾《志》今未灌田县册
228
石泉县。
229
七里堰。 在县西七里,引珍珠河水灌田顷馀贾志兴仁堰。 在县西十里,引饶峰河水灌田二百馀亩冯志
230
髙田堰。 在县西北十五里,引大坝河水灌田百馀亩县册
231
古渠堰附长安堰在县东五里,引汉江贾《志》。今无考县册汉阴县。
232
双乳堰。 在县东北六十里,引双乳河水经流后坝灌田,一顷六十亩县册
233
田禾堰 在县东北五十里,引田禾沟水,经流胡家庄、翟家庄灌田,一顷八十四亩县册
234
钟河堰。 在县正北六十里,引钟河水,经流毛家庄、茹家庄,灌田八十七亩县册
235
池龙堰。 在县东三里,引池龙沟水,经流周家湾,灌田九十馀亩县册
236
观音堰。 在县西二十里,引观音河水,经流邬家坝、杨家坝,灌田三百馀亩县册
237
沐浴堰 在县西十五里,引沐浴河水,经流丁家坝灌田六十亩县册
238
仙溪堰。 在县西十五里,引仙溪河水,经流夏家坝,灌田三百三十馀亩县册
239
月河堰。 在县西。明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张大纶筑贾志引月河水经流髙梁铺、张家庄,灌田四百六十亩县册
240
墩溪堰。 在县西南五里引墩溪水经流汴家沟灌田四百五十馀亩县册
241
永丰堰。 在县南五里,引板峪河,经流季家庄、余家营灌田五百七十馀亩县册
242
卢峪堰。 在县东南五里,引卢峪河水,经流曾家营、蔡家岭,灌田二百九十亩县册
243
铁溪堰。 在县东南十里,引铁溪沟水,经流王家庄灌田二百馀亩县册
244
鳯亭堰。 在县东南三十里龙王沟水出沟,分二堰:东为鳯亭堰,灌沈家岭,田四百六十亩,西为
245
磨盘堰。 灌梁家庄田二百一十亩、蒲溪堰。 在县东南四十里,引蒲溪水,经流曾家庄、王家坝,灌田三百馀亩县册
246
花石堰。 在县东南五十里,引花石河水,经流郭家岭、况家营灌田二百馀亩县册
247
大涨堰: 在县西南一百里,引大涨,河水经流吴家坝、魏家庄灌田三百三十亩县册
248
商州
249
丹水 在州东二十里,经张村龙车寨灌田数百顷西安府志》丹水自燕脂闗东流,过说法洞,绕州城南,又东至张村铺,商洛鎭龙车寨,经流二百里,两岸随地,皆可开渠,但水性泛涨,每嵗旋冲旋筑,约灌田千馀亩州册
250
黒龙峪水。 在州西五十里,现灌田五十馀亩州册十九河。 在州北六十里,现灌田百馀亩县册老君河 在州东八十里,灌田七百馀亩州册花园泉。 在城西南隅,其水昼夜流泄,郡人因修为园圃。又凿渠由东而南,出水门入州河,以资灌溉《州志》。今灌田四亩《州册》
251
郝家泉 在城东一里,可灌园蔬一顷州《志》。今灌田三亩州册
252
石佛湾泉。 在城东姚家□可莳园蔬一顷州志。今灌田三亩州册
253
古渠堰附漕渠崔湜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鑱山出石门,抵北蓝田,可通挽道。中宗以湜充使,开大昌闗,禁旧道不得行,而新道为夏潦奔豗,数摧压不通。唐书崔湜传。 普济渠在州北,旧引黄沙岭水,合大云山、少峪、西平二泉为砖渠,通入城市,嵗久湮没,正德间,复浚入城以达州,治㣲而难,继后亦废。州志。 山泉渠在州北七十里。明时新修引泉水灌田,今废州册
254
镇安县。
255
化坪峪渠 在县北八十里,引西王岭水,至化坪峪灌田五十亩县册
256
乾佑渠。 在县北七十里,引乾佑河水,经流野猪坪灌田三百四十亩县册
257
浞池渠 在县北四十里,引熊里沟水经流孔家湾,灌田四十亩县册
258
纸桥渠 在县北三十里引纸桥沟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259
许峪渠 在县东北三十里,引许峪沟水灌田五十县册
260
云盖川渠 在县西北四十里,水发源西王岭,即县河之源也。居民引流至云盖川,灌田一百五十亩。河水又南流三十里为
261
铁洞沟渠。 灌田一百五十亩。又东折至县南名县河,距城五里为
262
县河渠 一名县川渠,灌田一百二十亩。县册与按县河, 化平峪水俱发源于县西北之西王岭。
263
永安川渠 在县东六十里,永安川水发,源分水岭,居民引流灌田一百三十亩,又下流至髙峰寨入冷水河。县册
264
龙渠川渠 在县东南九十里,引龙渠川水,即冷水河源也,按府志,龙渠川一名龙洞川。灌田四十亩。川水又北为张家川渠。 灌田三十馀亩,又北流至髙峰寨,名冷水河,与永安川水合流为。
265
髙峰寨渠灌田三十馀亩,又折而西为大岩寨渠。 灌田五十亩,冷水又西南为罗家硖渠。 灌田百馀亩县册
266
社川渠 在县东北二百里,引社川河,经流曹家坪,灌田百馀亩。河水又南流至胡家寨为
267
胡家寨渠 灌田百馀亩。河水又南流至孟李寨入金井河县册
268
金井河渠 在县东北九十里。河水自咸宁界入县境,至孟李寨,会社川河,居民引流灌田五十馀亩,河水又东流为
269
野鹿坪渠 灌田三十亩。河水又东流为安乐川渠。 灌田十五亩。河水又东为柴贾寨渠。 灌田三十亩县册
270
戴家河渠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河发源戴家岭,居民引流灌田二十亩县册
271
石瓮沟渠 在县东一百里,引石瓮沟水,经流藤花寨,灌田一百六十亩。沟水又西流十里为
272
岩屋河渠 灌田七十亩。沟水又西流十里,为秋林川渠。 灌田一百三十亩。县册
273
龙王寨渠。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引水硖沟水,即花水河上源也,经流龙王寨,灌田八十亩,河水又北流十里为
274
米粮川渠 灌田一百二十亩。河水又北至白塔寨,会石瓮沟水为
275
白塔寨渠 灌田五十亩县册长涧庵渠 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引沙岭水,灌田五十亩,又南流为
276
校尉川渠。 一名孝义川渠灌田一百五十亩县册五郎坝渠: 在县西三百五十里,引五郎河灌田二百六十亩县册
277
大仁河渠 在县西南一百里,引大仁河水灌田三十馀亩县册
278
紫溪河渠 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引紫溪河水灌田六十亩县册
279
草家川渠。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引东茅岭水灌田二十三亩县册
280
古渠堰附赤脚坪渠在县东北八十里。 小任河渠,在县西南八十里。 蚕房渠在县东百馀里。 池河渠亦在县东百馀里县志。今俱无灌溉利县册
281
雒南县
282
古渠堰附洪门堰在县境,绍兴十年,金人䧟商州,州守邵隆破金人于洪门堰,遂复商州。宋史髙宗本纪。今无考。县册。 雒南河在县南二百馀歩,南河在县东南九十里,二水俱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大渠小渠在雒南县西冯志大渠一名大渠川,引洗马河水小渠,一名小渠川,今渠废而其迹尚存县册
283
山阳县。
284
虫家湾渠 在县西三里,引丰水河,水经流三义庙,灌田六十馀亩,丰水又西为
285
水火铺渠 在县西五里,经流水火铺,灌田五十馀亩,丰水又西为
286
泰山庙渠 在县西三十里,经流色河铺,灌田十五亩,丰水又折而西南流,东岸为
287
王家村渠 在县西六十里,经流马家滩,灌田二十馀亩,西岸为
288
庵沟口渠。 在县西八十里,经流庵沟口,灌田十馀亩县册
289
磨沟村渠 在县北十五里,引磨沟河水经流磨沟村,灌田十五亩县册
290
乾沟村渠。 在县北五里,引乾沟河水经流乾沟村,灌田三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291
宋家村渠: 在县北三里,灌宋家村田二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292
东关渠 在县东闗外灌田五亩县册、土桥子渠。 在县北六里引峒峪河水经流土桥村,分渠三道,灌田七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293
伯葢子渠。 在县西二十里,经流伯葢村,灌田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294
秤鈎湾渠。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经流称鈎湾村灌田十五亩县册
295
江家坪渠 在县西四十里引色河水,经流江家坪,灌田十馀亩,河水又南流为
296
乔家湾渠 在县西三十五里,经流乔家湾,灌田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297
乔家下湾渠。 在县西三十三里,经流乔家下湾,灌田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298
色河铺渠 在县西三十里,经流色河铺灌田二十馀亩县册、扈家原渠。 在县西八十里,引金井河水灌九里坪,田四十馀亩县册
299
漫川渠 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引漫川水灌田十馀亩县册。北湾渠。 在县东四十里,引银花河水分渠二:经流。
300
髙八店,灌田五十馀亩,河水又东北为
301
中村渠 在县东七十里,分渠二,经流中村,灌田四十馀亩。银河水又东北为
302
潜水湾渠 在县东八十里,分渠二,经流湘子庙,灌田十八亩。河又东北为
303
竹林闗渠。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分渠二经,流竹林闗,灌田五十馀亩,河水又东北为
304
罩川渠。 在县东二百三十里,经流罩川,灌田十馀县册
305
郝家渠 在县南一百里引箭河水,经流郝家村,灌田十馀亩,箭河又南为
306
李家渠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经流莲花池、李家村,灌田十馀亩县册
307
古堤。 城南旧有古堤以御丰水,雍正六年五月,山水暴涨冲没,于八月内动,支库银修葺县册
308
古渠堰附花水在县南一百里。 青崖河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309
商南县
310
张髙堰 在县南二里县,河自县东北入境,两岸皆可灌溉。其在西岸灌田者,首为张髙堰,灌武家泉田六十亩,河水又南为
311
二道堰 在县南三里,灌二道河,田五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312
魏家堰。 在县南㣲西十五里,灌三角池,田二十亩,其在东岸灌田者首为
313
洪厓堰。 在县南二里,灌保合寨田八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314
李家堰。 在县南三里,灌保合寨田六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315
张石堰。 在县南七里,灌石门村田五十亩,河水又南为
316
沭河堰 在县南十里,灌沭河,田八十亩,河水又南
317
三角池堰。 在县南㣲西十五里,灌三角池,田三十亩县册
318
秋千沟堰 在县西三十里,引清油河,水经流清油铺灌田三十亩县册
319
失马寨堰。 在县西二十五里,引靳家河水灌田四十亩县册
320
捉马沟堰。 在县西二十里引马家崖泉水,经永安寨,灌田六十五亩县册
321
五郞沟堰 在县西三里,引北山涧水灌田四亩,涧水又南为
322
吉公堰。 在县西五里,经党家店灌田五亩县册,红土岭堰。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其水发源于红土岭,东流,经青山,在南岸,立堰灌田三亩县册
323
青山寨堰 在县南四十里,引青山河水灌田七亩县册
324
ctextchar:8038
口沟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龙山涧水灌田三亩,涧水又西为
325
龙窝堰。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灌生龙堰田五亩县册马槽沟堰。 在县东五里,引北山涧水灌田三亩县册髙家堰。 在县东二十五里富水河发源界岭,南流至磨峪口,分四堰,东岸为髙家堰,灌田八十馀亩次。
326
郭家堰。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灌生龙寨,田百馀亩,西岸为
327
马家堰。 在县东二十五里,灌磨峪田七十亩。次兴龙堰。 在县东二十里,灌磨峪田二百馀亩县册,古渠堰附。两河在县南四十里,可资灌溉贾志。两河即丹水,商南万山环列,丹水夹山而流,临水之田每遭冲湮,利于州,不利于县也《县册》
328
同州
329
北庄泉 在州西二十里泉水发源北庄,经流北胡村、苏村等处,灌田二百馀亩州册
330
苏村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嘉靖中修渠,导水溉田贾志泉有二,在苏村、屯庄,东现灌潼闗、军户田州册古渠堰附,龙首渠在州西州图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馀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畆十石,于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徴引洛水,至商顔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頺,以絶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史记河渠书。周保定二年正月,开龙首渠。周书武帝纪。同州西三十里有乾坑,龙首渠之尾也。元和志。䥥山燕脂寨下有沟,相传为古引洛处,州志注:按汉书沟洫志:顔师古 云徵澄城也,商顔商山之顔也。刘奉世曰:洛水南入渭,商山相去甚逺,何由穿渠至?其下葢自别一山名,顔说失之。今考杜氏通典云:冯翊北有商原,所谓商顔,则是商顔者,即今同州北原。水经注所谓洛水南经商原西者,此也,乃马、贾诸志不能辨,别以证顔氏之误,而漫于商州水利,谓实有商顔一渠,昔人引洛水至商山下者,商州志则更附㑹支离以为商顔渠,即汉庄熊罴所穿之龙首渠,独不思商州万山环列,㣲论同州之洛不能越渭南流,即洛南之洛,亦不能絶丹西注,总由未考山名,故谬譌相沿,愈沿愈讹,今附辨于此,以补前贤之缺焉。 坡底泉,冯村泉在州北,可资灌溉贾志,今水㣲细,不能灌田。州册。 红善泉在州西南四十里,灌田百馀亩贾《志》今涸州册
331
朝邑县
332
苦泉 县西北许原下,其水咸苦羊,饮之而肥。隋置羊牧《元和志》。永徽二年,以同州苦泉牧地赐贫民《唐书髙宗本纪》。苦泉在城西北四十里䨇泉镇,泉有二东泉,水流㣲细,不能灌田西泉。今现灌田百馀亩县册,洛水。 在县南五里,自同州东南入县界,沿河居民,遇旱则掘岸引流,以灌低洼之田,但所溉无多,且一遇泛涨,尤易浸没《县册》
333
古渠堰附同州朝邑北四里有通灵陂,开元七年,刺史姜师度引洛堰河溉田四百馀顷唐书地理志》。姜师度为同州刺史,派洛灌朝邑、河西二县,阏河以灌通灵陂,收弃地二千顷为上田,置十馀屯。帝幸长春宫,嘉其功,下诏褒美《姜师度传》。通灵陂今在县北通润村,水落时往往见陂遗址县《志》。 大竒、泉象、底泉、蔡庄、泉西、庄泉四泉,俱出镰山之麓,民田当泉,流者资灌溉焉县志。今无灌溉县册
334
合阳县
335
大峪河堰。 在县西四十里,引大峪河水与澄城分渠,灌田,共灌本县田八十馀亩县册
336
宫城河堰。 在县北三十五里,引宫城河水灌田百馀亩县册
337
王村瀵。 在县东四十里,灌田二百五十亩县册。莘鲤瀵。 一名东鲤瀵,在县东四十里,瀵有二东瀵,灌田五百馀亩,西瀵灌田二百馀亩《县册》:鲤按县册云:「 瀵相近。又有夏阳、渤池、二瀵。今则俱坍入黄河矣。
338
运斗瀵。 在县东四十里,灌田二十亩县册。天水沟瀵。 在县东蔡园头村灌田四十亩县册,古渠堰附。阳班湫,在县东南五十里县册。合阳县有阳班湫。贞元四年,堰洿谷水而成唐书地理志》。今涸县册澄城县。
339
长宁河渠 在县西北四十里,云门、红罗二谷水,㑹流为长宁河,居民引流灌田数十亩县册
340
大峪河堰。 一名扑地河,在县东二十里,与合阳分渠灌田,共灌本县田三百馀亩县册
341
玉泉 在县西北十五里,泉下有蔬圃、药畦,引流灌溉
342
古渠堰附泉河在县西二里,可资灌溉县志  三泉在县东北十五里,三源并出将军山麓,合流为一凿,引之可以利民县志,现今无灌溉利县册
343
韩城县
344
白马滩堰 在县西六十里。澽水出西山麻线岭,其灌山内田者,首为白马滩堰。自麻线岭、碾子湾起灌田四十亩,澽水又东为
345
白马滩下堰。 自孙家坡起,灌田二十八亩,又东为景峰邨堰。 自本村起,分渠大小五道,灌田一百七十亩。又东为
346
牛心村堰。 自合水沟起,灌田十五亩,又东为张家堰渠。 自砦崖下,起灌田七十馀亩,又东为薛峰邨横道堰。 自泉子崖起,灌田八十亩,又东为土岭堰。 自马池崖起,灌田八十亩,又东为
347
牛家湾堰。 自虎儿崖起,灌田二十亩,又东为西泽村堰。 自石崖道下起,灌田六十亩,又东为东泽村堰。 自西泽起,灌田六十亩,又东为东泽村下堰。 自本村西起,灌田四十亩,又东为潭家湾堰。 自东泽村起,灌田七十亩,又东为侯家峪堰。 自本村起,灌田十六亩,又东为岭底村堰。 自吕家滩起,灌田三十五亩,又东为栢岭村第一堰。 自娘娘庙下起灌田一百八十亩,又东为
348
栢岭村第二堰。 自岭底村东起,灌田一百二十五亩,又东为
349
坎家湾渠 自岭底村南起,灌田七十五亩。又东为药树堰渠。 自板桥沟起,灌田六十五亩,又东至竹园村为
350
赵家堰。 自陜家桥起,灌田九十亩。又本村有河西上堰。 自王封村起灌田四十三亩,又南为河西下堰。 自马石泉起,灌田三十亩,又南为磨底下堰。 自王封湾起,灌田二十一亩。按澽水出横山,南流至竹园村,绕一匝而复东,故堰以河西名澽水又东流出西山口,引而南流,至南涧西为
351
南涧西堰。 自斜子口起,灌田三十五亩。又南为下水池堰。 自本村桥下起,灌田五十亩,又南为南湾下堰。 自砦子西窊起,灌田二十三亩,又南为东湾上堰。 自沙窊起,灌田九十亩,又南为
352
东湾下堰。 自本村起,灌田二十亩,澽水出西山口正东流者首为。
353
土门第一堰县志韩城西五里为土门口,水源出麻线岭,迢逓而下一百二十馀里,名为澽水,居民种稻,树果,利用甚饶,至土门口邑人堤为五堰按土门先有五堰,后又广为九堰。馀堰堤平岸固,惟首堰溉田居多,而断河絶岸灌田者,每年累功积石,一遇河涨,崩溃湮圮,邑侯、马公下车指示方略,督民縁北岩树木桩凿石槽,引水入渠,至简至易,民始告便王翰土门头堰记环韩多山,抵县为象岭澽,水经其中,可灌田数百顷。邑侯马公夙谙水势,刻意疏浚,岭前诸堰堙塞,咸通犹念土门、薛曲诸村,地多平旷,不沾馀润,乃招工匠自岭北凿石渠,又作水车以助水力,不及处,渠成利頼甚衆薛亨省溉效禊二亭记》。第一堰,自竹园村东凿石导水,经土门、薛曲等村,共灌田四百畆,澽水又东为。
354
第二堰。 自土门右龙潭左起,经土门薛曲带城北之半,东至北闗之西观音堂,前入城壕,绕西闗而南,东出庙后村,灌田九百馀亩,又东为
355
第三堰。 自狮岭山龙潭下,起灌田五百七十九亩,又支分为。
356
北涧西村堰。 自狮岭龙潭右起,灌田一百四十五亩,又东为
357
第四堰。 自北涧西闗帝庙起,经流涧西涧南,灌田一千亩,又东为:
358
大五堰。 自涧西许家沟起,经流新村,灌田三百亩,又东为
359
小五堰。 分渠三道,亦自许家沟起灌,田一百八十亩,又东为
360
第六堰。 自南涧村北起,经焦家滩,灌田七百一十亩,又东为
361
第七堰。 久废,又东为。
362
第八堰 原自南桥下起,因冲崩,今自城古村崖下起,经范村、双楼、富村灌田八百七十亩,又东为第九堰。 自龙泉寺起,经双楼富村南北周村,灌田九百七十五亩县志》
363
陶渠村堰。 在县西南陶渠村,本极瘠苦地,明中丞澽濵张公凿石引渠以溉之,遂得与上地等。其堰自华薛村起,经流石佛寺,灌田四百八十亩,又东为
364
西赵荘堰。 自陶渠村牛王庙下起,灌田七十四亩,又东为
365
东赵庄堰。 自孙家砦起,灌田六十二亩,又东为郭家庄堰。 自赵庄小寺起,灌田一百馀亩,又东为栢香村堰。 自郭家荘起,灌田五十亩,又东为高门村堰。 自本村西沆水起,经流堡安、露沉诸村,灌田七十五亩。又东为
366
吕庄堰。 自羊头嘴起,经流张家湾、灵芝巷、渭河桥,灌田二百馀亩。又东至芝川鎭,分三堰。
367
第一堰。 自吕荘药王洞南山下起至观音堂,灌田二百二十亩,又东为
368
第二堰。 自渭河桥起,至司马坡下,灌田一百六十亩,又东为
369
第三堰。 自镇南门西起,至东门北,灌田四百五十亩。三堰中惟此渠最大,穿镇城,过入西南出东北,砌以层石。有水门县《志》
370
雷家河堰 在县西南二十里。自巍山下流,潦水经流,赵家坡南西荘,灌田十亩五分《县志》
371
西河川堰 在县南十五里,自洞沟下引□水分渠五道,经流英村、张段诸堡,灌田六十馀亩。又东为陈村堰。 自本村起,分渠三道,共灌田七十五亩县册东彭村堰。 自亚河头南沟引涧水灌田十五亩,又东为
372
南:坡头堰。 自亚河头起,经流东彭村,灌田十七亩,又东为
373
北:坡头堰。 自巍山下起,经流东西彭村、南北坡头灌田十亩县册
374
张村堰。 在县北二十里,引文水者二堰,张村堰自东荘坡下起,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375
昝村南堰。 自张邨起灌田八十亩县册。王家庄堰 在县西北三十里,盘水出朱砂岭溉田者,首为王家荘堰。自燕家泉迳伏峰口,王家荘灌田五百亩,下流至西贾荘,灌田七百亩。又东为杨家村堰。 自伏峰口起,灌田六百亩,又东南为昝村北堰。 自贾荘起灌田一百五十亩县册,古渠堰附。龙门渠在县东北。韩城县有龙门山。武德七年,治中云得臣自龙门引河,溉田六千馀顷《唐书地理志》。今废县册
376
华州
377
乔峪水渠 在州西三十里,引乔峪水、灌田州册阶峪水渠。 在州西二十里引阶峪水灌田州册赤帝峪水渠 在州西一十五里,引赤帝峪水灌州册
378
石帝峪水渠 在州西十里引石帝峪水灌田州册西溪。 在州西十里诸峪水,分流灌田,至故县沙涧诸村,万壑风烟眺游絶胜之所州志西溪引泉水,并石帝、赤帝二峪水灌田州册
379
南溪 在州南五里,引太白峪水,至州南门入城,流入泮池州册
380
东溪 在州东十里罗纹镇南水荘等处,平地涌泉,兼引罗纹河水灌田州册
381
小敷峪水渠 在州东十里,引小敷峪水灌田州册北溪。 在州北门外,引潭峪及吉家沟水灌田。今水微细所灌,无几《州册》
382
黄家河水渠 在州东十五里受刘家潭莲花池,移山潭诸水,灌田百馀亩,雨水暴发则涨溢为患。州册黄家峪河自南而北达渭,自黄家峪故道冺迹,峪水东注,并入方山河,而河东又筑堤防捍,是以方山河不能泻泄,且渭水逆流入河,致浸泆州县民田数百顷。庚寅,制宪殷公相度黄家峪故道,指授方略,倡捐鸠工,自骆驼项起至渭河止,延袤七里许,广二丈五尺,寛一丈五尺,匝月工竣一时,汚淤之水宣泄无遗,涸出浸地数百顷,向时淹没者,尽复其业。韩奕浚河纪略。
383
构峪河 在州东《州图》正德》壬申,华州牧桑溥开惠民渠第一渠在构谷,自彭村抵孟村入渭。第二渠在方山界,自孙荘至西滩入渭,后皆淤塞贾《志》构谷河从南山发源,北流入渭。渭水泛滥,从东冲激成河,名曰天开天按:构谷水,其先自流入渭,自有 开河后,乃东合方山河入渭。故道为之小变。
384
本朝顺治十四年,华隂林令代州篆将东北天开河口堵塞,另开渠引水北流,桞子、广润九里,地处低洼,遂遭水患。康熙四十年,州民将相等里、华隂县民施定等里,因水患互告州牧,谢白生建导河二䇿,一议顺水东流,买地认量,因势逹渭,为功较难,其实彼此无害一议,就现在北开之河,从方山挑浚而北,使河深广,为功较易,苐恐仅救目前大中丞鄂允后议,使开方山河口,由孙荘而北,直逹渭河,俾构谷、方山二河畅流归渭,仍恐渭水倒灌,乃建闸以资蓄泄,犹以水患虽除,水利未兴,栁子等处地处低洼,宜改种稻田,至四十三四两年,大获丰收,共开水田三十二顷四十四畆,九里水陂,俱成腴壤华州志方山河与华州构谷、黄家诸水分流入渭,自万厯后,水道淤塞,民凿东西渠,引水由方山河逹渭方山一水兼受二水,势难容泄,泛滥湍激,淹没田亩。顺治十四年,邑令林某筑方山东堤以障之,州民遇水潦,欲决东堤,使水直灌于县,互相角鬬,大中丞、鄂公亲临勘騐,令将方山河淤浅挑浚。至戊子己丑,积雨连绵,诸渠复涨,总制殷公饬令州牧率衆,通构谷河,直北古道公诣被灾处细加相度,知水性汹涌,先年必有水道分泄,庶几势分而患可除,即日兴工,越两夕,果得构河故道疏浚之功,七日吿竣,溉田不下千馀顷,而方山河华邑民,亦昼夜骈作,岸窄者寛之,底浅者深之,工成河濵地亩,实利頼焉《开河记》
385
古渠堰附,漕渠在州北,自渭南界来,又东入华隂县界。古渠图。 利俗渠华州郑县。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引乔谷水。 罗纹渠华州郑县东南十五里有罗纹渠,引小敷峪水支分溉田。开元四年,刺史姜师度疏故渠,又立堤以防水患。唐书地理志今渠废而迹尚存,在今髙唐朱张等村华州志 天鹅池渠在州北,先年渠水由罗纹入渭后,桥下淤积漫漶为害。嘉靖中,陜西廵抚委官勘议,从平定坊车家村别浚水渠,迳逹于渭明张瀚《天鵞池记》天鵞池漫衍将百馀里,一遭淋雨,即为池沼,不可种艺。濮阳桑公溥莅华量地作渠,渠成而水落,水落而田出吕泾《野水渠记》今废《州图。 太平渠水源出潭峪,由东闗外绕城而北,从车家村滙入天鵞池,至罗纹河入渭,自车家村开渠后,其水仍从车家村入于渭,今涸州册。天鵞池南又有太平渠,下流有沙河水,郡守桑溥凿渠,泄之于渭州志。 骆驼渠在乔峪北龙王嘴之西。白龙渠在州城南少华山下,引孝感泉水,今已俱废,无复灌溉利。州册
386
华阴县
387
敷水渠。 在县西三十里县志华隂西有敷水渠,开元二年,姜师度凿以泄水害。五年,刺史樊整复凿之,使通渭漕。唐书地理志:敷水渠源出敷谷,眀万厯间,知县韩应奎重开,民获其利贾志敷水分二渠,东灌兴落堡田三百五十亩,西灌太和堡田二百八十亩县册
388
瓮峪水渠 在县西十五里,引瓮峪水灌槐芽,村田四十亩县册
389
长涧河渠 一名窰村渠,在县南长涧河,水经南陶村,旧有渠以泄水患,遇河涨渠平,民辄为患。明嘉靖中,王时雍疏之,患始息县志》
390
黄神渠 在县东南十里冯志,上多水磨,下溉民田贾志,灌郝家堡、田家堡、张家堡田一百七十亩。峪水又北流至昭光寺前,支分一渠入城壕,从东北隅入城,流入县学县图
391
醴泉渠 在县东南,观厥里厥水,清甘经华岳庙、马蹄村北,潴岳庙、鱼池县志、醴泉渠,灌庙前堡田一百三十亩县册
392
蒲峪渠 在县东十五里县图沿水分为三渠,东渠灌㸑家村贺家村、田西渠,灌蒲谷村、蔡家村、严家池田。贾志止按县册,今水㣲细 ,供人食用。
393
灵应泉渠 在县东二十里,出南崖下灌泉店,定城田三百六十亩县册
394
磨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引泉水灌定城公庄田百馀亩县册
395
古渠堰附漕渠在县北,自华州流入《古渠图》。隋开皇三年,宇文恺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闗,名曰广通渠《隋书食货志》天宝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韦坚开漕河,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隂入渭《元和志》。 段明渠在县东,东原地髙,食水为艰。昔人引潼峪水循山麓而西北,由马头涧入吴村,西渠经流义贾、段明,迄坡头、东渠,经流员庄,通洛,其济甚溥,今渠废而迹尚存县册。 葱峪渠在县西三十五里,水出葱峪,经擡头村,东北至荘子村入于渭县志惠民第三渠为县之葱峪渠。华州牧桑溥开《惠民渠碑记》
396
蒲城县
397
漫源渠 在县西十五里县志漫泉发源董家村,至贾曲镇,散入田间,灌苇十七顷县册
398
半坡寨渠。 在县东十里,引泉水灌田八十亩县册常乐渠。 在县东南十里,引泉水灌田百馀亩白马泉。 在县东陵寨村灌田六十亩县册
399
三郎泉。 在县东平路村,灌田三十亩县册,古渠堰附。郑渠在县北,自富平县流入,又东入于洛《古渠图》。 山阳堰在县北十里,唐置陵寝,修此堰冯志。南河水在县北。昔庄熊罴穿洛岸善崩,乃凿井渠。明万厯丁丑,议从尧山后穿渠,引南河水灌北乡田,依熊罴法,凿井数十处,下多顽石,不能辟。壬子,复议从万斛山复决三尺岭,引乌泥川水灌西乡地,亦未成《县册》
400
潼闗县。
401
禁峪水。 在县南门外,居民截流,引灌园蔬。县册,古渠堰附。漕渠在县西,自华隂县入境,又东逹于河《古渠图》。 周公渠在城南,从南水闗,引潼水入城,沿象山,西北流入道治,以逹学之泮池出,经府部街入河渠,深三尺,寛四尺,上覆以石条,每百歩凿孔,任民汲取称便,明兵偹,道周相建,故称周公渠,云张公堰在城内,潼水泛涨,多为民患,大理卿张维任筑石堰以障之,号张公堰」《潼闗卫志》。 麻峪水在城南,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402
耀州
403
漆水渠 在州东南五里,引漆水灌田漆水,又南为退滩渠。 漆水经同官,县终县。境无灌溉利,流经耀州城东南,始有漆水、退滩二,渠俱成化。时知州邓眞开灌城东南,负郭地《州志》
404
新开渠。 在州西北二十里,引沮水灌蘓家庄,田河水又南为
405
烟雾渠。 在州西北十里,灌寺沟田。又南为甘家中渠。 灌寺、沟崖、上田二渠,系嘉靖中知州李廷宝开,又南为
406
甘家渠 灌寺沟崖下田,又南至杨家庄为通城渠。 灌北闗田入城中,灌在城园田,名洒街水,葢金元故渠,永乐初,州判华子范,开、成化时知州邓眞重修,又南至隂家村为?
407
水磨渠 灌杨家河口及方巷口田,又南至城西为越城渠。 灌城西南负郭田。沮水又南合漆水,入富平界州册
408
古渠堰附强公渠在州西南州册强,循仕雍州司士叅军。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循教民凿渠以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唐书:强循傅。 漆水堤在州东州册。熙宁七年,知州阎充国募民治漆水堤《宋史河渠志》。成化中,漆水啮州东城。嘉靖二十五年,知州周廷杰作东城石堤,或以为就宋故堤治之也《州志》
409
同官县。
410
䕶城堤。 在县城东,起金山之东,环城东南,接障山之麓。明万厯二十一年,知县马铎以漆、沮二水为城患,筑堤障之。四十五年,知县刘泽逺增筑完厚水,去城百丈许《县志》
411
白水县
412
古渠堰附武子渠在县东北,引铁牛河水,今渠堙废已久,无灌溉利。县册
413
乾州
414
古渠堰附,沙沟泉在州东十里,现资灌溉贾志今涸州册 莫谷河在州西五里。 甘谷水在州东二十里,皆可溉田贾《志》,今无灌溉利《州册
415
武功县。
416
古渠堰附,成国渠在县南,自扶风流入,又东流入兴平古渠图。成国故渠东迳武功。水经注。成国渠见汉书地理志,魏时仆射卫臻征蜀,复开以溉田。大统十三年,始筑置六斗门以节水,贞观中,役九州夫匠,始就其功。永徽四年,右仆射于志宁治之。圣厯中,勅稷州刺史张知蹇修焉,始引武安水。久视元年,副西京留守雍州长史薛季昶得许公稚者,缚土牛以移水势,郎中薛稷刻石叙其事。咸通十一年,咸阳县民薄逵等上言,六门淤塞,沿渠之地,二十年不得耕耨,而其官岁以水籍为税,请假钱二万八千九百八十贯,以为修堰工作之费,候水通流,追利户钱以还。京兆府为之奏,乃诏借内藏钱以充,命中使董其事,又令本县官专之,计役用万七千缗。按唐李石记,咸通十三年,京兆府奏修六门堰毕,其渠合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髙陵等县田二万馀顷,号渭白渠,言其利与泾、白相上下。宋敏求长安志。李频初为武功令,有六门堰者倾废百五十年,方岁饥,频发官仓、庸民浚渠,按故道,厠水灌田,榖以大稔,懿宗嘉之,赐绯衣、银鱼。白孔六帖。熙宁五年,提举沈披乞复武功故迹六门堰,于石渠南二百歩傍为土洞,以木为闸,囘改河流,溉田三百四十里,迂濶少效,宋史河渠志。 武功县。有永丰、普济二渠《隋书地理志》。 杜阳水在县东县册。开皇二年三月,开渠,引杜阳水于三畤原,以李询为都官尚书令。太仆元晖督其役,溉泻卤之地数千《册府元龟》。 五泉渠在县西南十二里,自扶风县流入,经三畤原上,东流经县西南,隋文帝葬原上,因絶此水《十道志》。 升原渠在县南,自扶风县流入,又东流入兴平县。 通济渠在县南,明叅政谢绶开渠,首自寳鸡起,经流岐山、郿县、扶风至县境三江口止,今并废。 良沟泉在县北十五里,明初涌泉于此,居民引流灌田。 浒西溪在县南五里,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
417
永夀县。
418
吕公渠 在县北五里贾志永夀城在岭巅,居人弗能凿井。嘉佑中,吕公大防为令时,于城东甘水原凿山为渠,引而入城,百姓利之,因目之为吕公惠民泉,歳月寖久,圮废无复存者。泰和元年,邢公珣由进士主邑簿,访源得故道,有瓦甓之迹在焉,不旬日间,厥功告成郭邦基撰重修惠民泉记邑人白用器之,至大二年,偶行至北郭五里许,俯瞰流泉,汩汩而南,乃以锸掘,地得导水瓦沟,葢金旧制也,续瓦引流,直达城内,民甚頼之县志永夀地厚而燥掘,深虽百仭不及泉居,民苦之。予闻宋时有吕公泉,乃徒歩祷祝㝷泉之源,八里许近分水岭麓,予思堪舆家言,凡龙转处,即有伏泉,此地正龙转处也,随令抉之,渐有清液渗出,更令抉之,即汩汩然矣,逾数十武抉之,水溢又逾数十,武抉之水又溢,即日捐俸,募夫滙三泉为一道,开麓成渠,导使入城,因砌两池,以时其蓄泄,上池便民之汲,下池便畜之饮,向之苦无勺水者,今则汪濊矣永夀令张焜捐疏水泉记。嗣以地震,瓦沟压裂,泉遂淤塞。雍正十年,大司农溧阳史公捐俸修治,有碑记其事州册
419
邠州
420
鸣玉渠 在州东三十里,引四郎池水灌田二十亩州册
421
大佛镇渠 在州西二十里,引白厢沟水灌田五亩州册》
422
水北镇渠 在州东十里引水北沟水灌田三十亩州册
423
大谷镇渠 在州南三十里,引辛庙头水灌田六亩《州册》
424
东川村泉 在州东六十里灌田四亩州册景村泉。 在州南十里,灌田四亩州册,古渠堰附。水帘镇渠在州西十里,引麟游山水。 拜家河渠在州南四十里,引辛庙头水。 穆家堰渠在州北十里,今俱淤塞。 两塜沟泉在州东十里。 太广村泉,在州西九十里。 街子村泉在州西四十里,昔溉民田,今皆涸废。《州册》 洪龙河在州西。 大峪河南、河在州东南,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州册三水县。
425
赵家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引汃水灌田二十馀亩,汃水西流为
426
连家渠。 灌田二十馀亩。又西为崔家渠。 灌田二十二亩。又西为杨家渠。 灌田十亩县册
427
李家渠 在县西一里引野鸡,红水灌田三十亩县册,古渠堰附。石泉渠在县北,今已涸《县册》。 西溪河在县西门外,左绕城墙,右环槐堡,有灌溉之利县志。今无灌田处县册
428
淳化县。
429
古渠堰附封赠原堰在县南三里,明户部主事王尚友就原下立堰,蓄水灌田。县志原下昔有泉水,今涸县册、三水河。淳化河在县北。 姜源河在县西北,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430
鄜州:
431
古渠堰附吉子,湾水在州北五里,许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州册。
432
雒川县
433
古渠堰附仙宫河在县南四十五里。 黄梁河在县东七十里。 聿津河,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厢西河,在县西北八十里。 四水俱可灌溉冯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434
中部县。
435
古渠堰附上善泉在县东北七里,有上善泉,开成二年,刺史张怡架水入城,以纾逺汲。四年,刺史崔骈复增修之,民获其利唐书地理志今废。
436
宜君县
437
古渠堰附七里。店水在县西四十里。 姚渠川水,在县西七十里。 玉华川水,在县西三十里。 姚曲川水在县西南一百里,诸水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处县册
438
绥德州
439
古渠堰附石井在州北十里铺前石山下,昔人引流灌田。州志。 龙泉在州东三十里,其水自石龙口涌出,居民引以灌田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440
米脂县
441
流金堰。 在县南文屏山下。明正德中,延安府知府罗谕教民作堰,引水种稻,民获其利冯志在县南河中。天啓时,知县孙䋲、武重修县志南河小水源在城东石沟内,西南流,灌溉城附郭地。康熙六十年,榆林道杨文广捐赀建修县志
442
古渠堰附溥惠河在县南,明成化时,凿引入城,民便之贾《志》今废县册
443
清涧县。
444
古渠堰附霍公渠在县西半里,故迹已堙,「石岩下犹镌「霍公渠」三字,县志清邑人,素不谙水,利邑令霍文玉于邑之南疃开南渠西疃,开西渠,引巨浸之派,平其硗确,迤逦相属,极其所注,民人利之,名曰霍公渠。明白璧记。
445
葭州
446
永利河渠 在州北髙家堡,明正德初,居民引入堡,周行灌溉,又灌堡西稻田数十顷《州志》。 髙家堡川中田永利河水灌之《延绥志》
447
古渠堰附葭芦河在州西南。 大会川、小会川在州北,三水俱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州册
448
吴堡县
449
古渠堰附、王家渠、马家渠、呼家渠今俱堙废,无考县志清河沟在县西二十里,黄河水浊至此独清《延绥镇志》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田处县册
450
神木县。
451
王堤 县城西有河曰窟野,时有泛涨之患。本朝顺治十六年,神木道王廷谏筑堤御之,名王堤。康熙二年,大水冲没。十二年,神木道杨三知重修。雍正元年,水复涨溢,旧堤咸溃。知县胡增煐帮筑石堤百十馀丈,号胡公堤《县志》
452
古渠堰附兎、毛、河渠、石壑子渠皆灌神木,河西田昔叅将王効所引㝷废。 柏油堡水在县西,溉柏油堡田延绥镇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453
府谷县。
454
古渠堰附、清水、营水、黄甫川水俱在县东北,可茂稻粱,而行水之法未尽其利《延绥镇志》
455
陜西通志巻四十
URN: ctp:ws21153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