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外篇天運第十四

《外篇天運第十四》[View] [Edit] [History]

1 釋文以義名篇。天運,司馬作天員。
2 「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雲者為雨乎?雨者為雲乎?孰隆施(一)是一0?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一一?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二)上彷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一二?敢問何故一三?」
3 不運而自行也。
4 言天稟陽氣,清浮在上,無心運行而自動。
5 釋文《其運》爾雅云:運,徙也。廣雅云:轉也。◎慶藩案運,釋文司馬本作員,運員二字,古通用也。越語廣運百里,韋注曰:東西為廣,南北為運。西山經作廣員百里。墨子非命上篇譬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中篇運作員。運,古又讀若云。云與員通。管子戒篇四時云下而萬物化,云即運字。說文,鴆,一名運日,劉逵吳都賦注運日作云日。云即員也。書泰誓雖則云然,漢書韋賢傳注作員然。詩出其東門聊樂我員,釋文:員,本作云。商頌景員維何,鄭箋:員,古文作云。皆其證。
6 不處而自止也。
7 地稟陰氣,濁沈在下,亦無心寧靜而自止。
8 不爭所而自代謝也。
9 晝夜照臨,出沒往來,自然如是。既無情於代謝,豈有心於爭處!
10 孰,誰也。是者,指斥前文也。言四時八節,雲行雨施,覆育蒼生,亭毒群品,誰為主宰而施張乎?此一句解天運也。
11 皆自爾。
12 山岳產育,川源流注,包容萬物,運載無窮,春生夏長,必無差忒。是誰維持綱紀,故得如斯?此一句解地處也。
13 無則無所能推,有則各自有事。然則無事而推行是者誰乎哉?各自行耳。
14 夫日月代謝,星辰朗耀,各有度數,咸由自然。誰安居無事,推算而行之乎?此一句解日月爭所。已前三者,並假設疑問,顯發幽微。故知皆自爾耳,無物使之然也。
15 釋文《推而》如字,一音吐回反。司馬本作誰。
16 機,關也。緘,閉也。玄冬肅殺,夜(霄)〔宵〕暗昧,以意億度,謂有主司關閉,事不得已,致令如此。以理推者,皆自爾也。方地不動,其義亦然也。
17 釋文《緘》古咸反,徐古陷反。司馬本作咸,云:引也。
18 自爾,故不可知也。
19 至如青春氣發,萬物皆生,晝夜開明,六合俱照,氣序運轉,致茲生育,尋其理趣,無物使然。圓天運行,其義亦爾也。
20 二者俱不能相為,各自爾也。
21 夫氣騰而上,所以為雲;雲散而下,流潤成雨。然推尋始末,皆無攸肇,故知二者不能相為。
22 釋文《為雨》于偽反。下及注同。
23 一0隆,興也。施,廢也。言誰興雲雨而洪注滂沱,誰廢甘澤而致茲亢旱也。
24 釋文《隆施》音弛,式氏反。◎俞樾曰:此承上雲雨而言。隆當作降,謂降施此雲雨也。書大傳隆谷,鄭注曰:隆讀如龐降之降。蓋隆從降聲,古音本同。荀子天論篇隆禮尊賢而王,韓詩外傳隆作降。齊策歲八月降雨下,風俗通義祀典篇降作隆。是古字通用之證。
25 一一誰安居無事,自勵勸彼,作此淫雨而快樂邪?司馬本作倦字。
26 釋文《淫樂》音洛,又音嶽。《而勸》司馬本勸作倦,云:讀曰隨,言誰無所作,在隨天往來,運轉無已也。
27 一二彷徨,迴轉之貌也。噓吸,猶吐納也。披拂,猶扇動也。北方陰氣,起風之所,故云北方。夫風吹無心。東西任適,或彷徨而居空裏,或噓吸而在山中,拂披升降,略無定準。孰居無事而為此乎?蓋自然也。
28 釋文《有上》時掌反。《彷》薄皇反。《徨》音皇。司馬本作旁皇,云:旁皇,飆風也。《噓》音虛。《吸》許急反。《披》芳皮反。《拂》芳弗反,郭扶弗反。披拂,風貌。司馬本作翇。
29 一三設問所以自爾之故。
30 此句總問以前有何意故也。
31 (一)闕誤引李氏本施作弛。(二)闕誤引張君房本有作在。
32 巫咸祒曰:「來!吾語女。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33 夫物事之近,或知其故,然尋其原以至乎極,則無故而自爾也。自爾則無所稍問其故也,但當順之。
34 巫咸,神巫也,為殷中宗相。祒,名也。六極,謂六合,四方上下也。五常,謂五行,金木水火土,人倫之常性也。言自然之理,有此六極五常,至於日月風雲,例皆如此,但當任之,自然具足,何為措意於其間哉!
35 釋文《巫咸祒》赤遙反,郭音條,又音紹。李云:巫咸,殷相也。祒,寄名也。《吾語》魚據反。《女》音汝。後皆同。《六極》司馬云:四方上下也。◎俞樾曰:六極五常,疑即洪範之五福六極也。常與祥,古字通。儀禮士虞禮記薦此常事,鄭注曰:古文常為祥,是其證也。說文示部:祥,福也。然則五常即五福也。下文曰,九洛之事,治成德備,其即謂禹所受之洛書九類乎!
36 夫假學可變,而天性不可逆也。
37 夫帝王者,上符天道,下順蒼生,垂拱無為,因循任物,則天下治矣。而逆萬國之歡心,乖二儀之和氣,所作凶(勃)〔悖〕,則禍亂生也。
38 九洛之事者,九州聚落之事也。言王者應天順物,馭用無心,故致天下太平,人歌擊壤。九州聚落之地,治定功成;八荒夷狄之邦,道圓德備。既合二儀,覆載萬物;又齊三景,照臨下土。◎家世父曰:此言天之運自然而已,帝王順其自然,以道應之,天地亦受裁成焉,而風雨調,四時序。九洛之事,即禹所受之九疇也。莊子言道有不詭於聖人者,此類是也。
39 順其自爾故也。
40 道合自然,德均造化,故眾生樂推而不厭,百姓荷戴而不辭,可謂返樸還淳,上皇之治也。
41 商大宰蕩問仁於莊子。莊子曰:「虎狼,仁也。」
42 宋承殷後,故商即宋國也。大宰,官號,名盈,字蕩。方欲決己所疑,故問仁於莊子。
43 釋文《商大》音泰,下文大息同。《宰蕩》司馬云:商,宋也,大宰,官也,蕩,字也。
44 仁者,親愛之跡。夫虎狼猛獸,猶解相親,足明萬類皆有仁性也。
45 曰:「何謂也?」
46 大宰未達深情,重問有何意謂。
47 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
48 父子親愛,出自天然,此乃真仁,何勞再問!
49 曰:「請問至仁。」
50 虎狼親愛,厥義未弘,故請至仁,庶聞深旨。
51 莊子曰:「至仁無親。」
52 無親者,非薄德之謂也。夫人之一體,非有親也;而首自在上,足自處下,府藏居內,皮毛在外;外內上下,尊卑貴賤,於其體中各任其極,而未有親愛於其間也。然至仁足矣,故五親六族,賢愚遠近,不失分於天下者,理自然也,又奚取於有親哉!
53 夫至仁者,忘懷絕慮,與大虛而同體,混萬物而為一,何親疏之可論乎!泊然無心而順天下之親疏也。
54 釋文《府藏》才浪反。
55 大宰曰:「蕩聞之,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謂至仁不孝,可乎?
56 夫無愛無親,便是不孝。謂至仁不孝,於理可乎?商蕩不悟深旨,遂生淺惑。莊生為其顯折,義列下文。
57 釋文《蕩聞之》一本蕩作盈,崔本同。或云:盈,大宰字。
58 莊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見冥山,是何也?則去之遠也。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夫德遺堯舜而不為也,利澤施於萬世,天下莫知也,豈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一0!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一一。故曰,至貴,國爵并焉一二;至富,國財并焉一三;至願,名譽并焉一四。是以道不渝一五。」
59 必言之於忘仁忘孝之地,然後至耳。(一)
60 至仁者,忘義忘仁,可貴可尚,豈得將愛敬近跡以語其心哉?固不足以言也。
61 凡名生於不及者,故過仁孝之名而涉乎無名之境,然後至焉。
62 商蕩之問,近滯域中,莊生之答,遠超方外。故知親愛之旨,非過孝之談,封執名教,不及孝之言也。
63 冥山在乎北極,而南行以觀之;至仁在乎無親,而仁愛以言之;故郢雖見而愈遠冥山,仁孝雖彰而愈非至理也。
64 郢地居南,冥山在北,故郭注云,冥山在乎北極,南行以觀之;至仁在乎無親,而仁愛以言之;故郢雖見而愈遠冥山,仁孝雖彰而愈非至道。此注甚明,不勞更解。
65 釋文《郢》以井反,又以政反,楚都也,在江陵北。《冥山》司馬云北海山名。◎慶藩案史記蘇秦列傳索隱引司馬云:冥山在朔州北。與釋文異。《愈遠》于萬反。
66 夫敬在形跡,愛率本心。心由天性,故難;跡關人情,故易也。
67 釋文《孝易》以豉反。下皆同。
68 夫愛孝雖難,猶滯域中,未若忘親,澹然無係。忘既勝愛,有優有劣,以此格量,難易明之矣。
69 夫騰蝯斷腸,老牛舐犢,恩慈下流,物之恆性。故子忘親易,親忘子難。自非達道,孰能行之!
70 夫至仁者,百節皆適,則終日不自識也。聖人在上,非有為也,恣之使各自得而已耳。自得其為,則眾務自適,群生自足,天下安得不各自忘我哉!各自忘矣,主其安在乎?斯所謂兼忘也。
71 夫兼忘天下者,棄萬乘如脫屣也;使天下兼忘我者,謂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夫垂拱汾陽而游心姑射,揖讓之美,貴在虛忘,此兼忘天下者也。方前則難,比後便易,未若忘懷至道,息智自然,將造化而同功,與天地而合德者,故能恣萬物之性分,順百姓之所為,大小咸得,飛沈不喪,利澤潛被,物皆自然,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當是時也,主其安在乎?此使天下兼忘我者也,可謂軒頊之前,淳古之君耳。其德不見,故天下忘之。斯則從劣向優,自粗入妙,遣之又遣,玄之又玄也。
72 遺堯舜,然後堯舜之德全耳;若係之在心,則非自得也。
73 遺,忘棄也。言堯舜二君,盛德深遠,而又忘其德,任物不為。斯解兼忘天下難。
74 泯然常適。
75 有利益恩澤,惠潤群生,萬世之後,其德不替,而至德潛被,日用不知。斯解使天下兼忘我難也。
76 一0失於江湖,乃思濡沫。
77 大息,猶嗟歎也。夫盛德同於堯舜,尚能遺忘而不自顯,豈復太息言於仁孝,嗟歎於陳跡乎!
78 釋文《濡沫》音末。
79 一一悌,順也。德者,真性也。以此上八事,皆矯性偽情,勉強勵力,捨己效人,勞役其性,故不足多也。
80 釋文《孝弟》音悌。◎盧文弨曰:舊本作孝悌,音弟。此因今本作悌而妄改也。若作悌字,則更無兩讀,又何用音?此如他卷道音導,亦有倒作導音道者,皆出後人所變亂,今正之。
81 一二并,除棄之謂也。夫貴在於身,身猶忘之,況國爵乎!斯貴之至也。
82 并者,除棄之謂也。夫貴爵祿者,本為身也。身猶忘之,況爵祿乎!斯至貴者也。
83 釋文《并焉》必領反。棄,除也。注同。
84 一三至富者,自足而已,故除天下之財者也。
85 至富者,知足者也。知足之人,以不貪為寶,縱令傾國資財,亦棄而不用。故老經云,知足者富,斯之謂也。
86 一四所至願者適也,得適而仁孝之名都去矣。
87 夫至願者,莫過適性也。既一毀譽,混榮辱,忘物我,泯是非,故令聞聲名,視之如涕唾也。
88 一五去華取實故也。
89 渝,變也,薄也。既忘富貴,又遺名譽,是以道德淳厚,不隨物變也。
90 釋文《去華》起呂反。
91 (一)世德堂本耳作矣。
92 北門成問於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93 姓北門,名成,黃帝臣也。欲明至樂之道,故寄此二人,更相發起也。咸池,樂名。張,施也。咸,和也。洞庭之野,天(地)〔池〕之閒,非太湖之洞庭也。
94 釋文《北門成》人姓名也。《洞庭》徒送反。
95 怠,退息也。卒,終也。復,重也。惑,闇也。不悟至樂,初聞之時,懼然驚悚;再聞其聲,稍悟音旨,故懼心退息;最後聞之,知至樂與二儀合德,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心無分別,有同暗惑者也。
96 釋文《之懼》如字。或音句,下同。一本作戄,音況縛反。案說文,懼是正字,戄是古文。◎盧文弨曰:說文,●,古文懼字;有愯字,與聳同,非懼字重文,並無戄字。不知陸氏所據。《
97 復聞》扶又反。下注同。
98 不自得,坐忘之謂也。
99 蕩蕩,平易之容。默默,無知之貌。第三聞之,體悟玄理,故蕩蕩而無偏,默默而無知,芒然坐忘,物我俱喪,乃不自得。
100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一)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清。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一清一濁,陰陽調和,流光其聲;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其卒無尾,其始無首;一死一生,一僨一起;所常無窮,而一不可待。汝故懼也
101 由此觀之,知夫至樂者,非音聲之謂也;必先順乎天,應乎人,得於心而適於性,然後發之以聲,奏之以曲耳。故咸池之樂,必待黃帝之化而後成焉。
102 殆,近也。奏,應也。徽,順也。禮義,五德也。太清,天道也。黃帝既允北門成第三聞樂,體悟玄道,忘知息慮,是以許其所解,故云汝近於自然也。
103 釋文《徵之》如字。古本多作徽。《大清》音泰。
104 雖復行於禮義之跡,而忘自然之本者也。此是第一奏也。
105 循,順;倫,理;經,常也。言春夏秋冬更迭而起,一切物類順序而生;夏盛冬衰,春文秋武,生殺之理,天道之常,但常任之,斯至樂矣。
106 釋文《迭起》大節反。一本作遞,大計反。《循生》似倫反。
107 自然律呂以滿天地之閒,但當順而不奪,則至樂全(二)。
108 清,天也。濁,地也。陰升陽降,二氣調和,故施生萬物,和氣流布,三光照燭,此謂至樂,無聲之聲。◎家世父曰:樂記,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故樂闋而後作衰者,闋之餘聲也。始奏以文,復亂以武,以文武紀其盛衰。倫經,猶言經綸。比和分合,所謂經綸也。
109 因其自作而用其所以動。
110 仲春之月,蟄蟲始啟,自然之理,驚之雷霆,所謂動靜順時,因物或作,至樂具合斯道也。
111 釋文《蟄蟲》沈執反,郭音執。爾雅云:靜也。《霆》音廷,又音挺,徒佞反。電也。◎家世父曰:雷霆之起,莫知其所自起,莫知其所自竟。其所自起,首也,生之端也;其所自竟,尾也,死之歸也。死生者,萬物之大常,與天為無窮,而忽一至焉,則亦物之所不能待也。以喻樂之變化,動於自然。
112 運轉無極。
113 尋求自然之理,無始無終;討論至樂之聲,無首無尾。故老經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也。
114 以變化為常,則所常者無窮也。
115 僨,仆也。夫盛衰生死,虛盈起僨,變化之道,理之常數。若以變化為常,則所謂常者無窮也。
116 釋文《一僨》方問反。司馬云:仆也。
117 初聞無窮之變,不能待之以一,故懼然悚聽也。
118 至一之理,絕視絕聽,不可待之以聲色,故初聞懼然也。◎俞樾曰:一不可待者,皆不可待也。大戴記衛將軍文子篇,則一諸侯之相也,盧注曰:一,皆也。荀子勸學篇,一可以為法則,君子篇,一皆善也謂之聖,楊注曰:一,皆也。是一有皆義。郭注曰,不能待之以一,與語意未合。
119 (一)趙諫議本徵作徽。(二)趙本全下有矣字。
120 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阬滿阬;塗卻守神,以物為量。其聲揮綽,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紀。吾止之於有窮一0,流之於無止一一。予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一二;儻然立於四虛之道一三,倚於槁梧而吟一四。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一)一五!形充空虛,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一六
121 所謂用天之道。
122 言至樂之聲,將陰陽合其序;所通生物,與日月齊其明。此第二奏也。
123 齊一於變化,故不主故常。
124 順群生之修短,任萬物之柔剛,齊變化之一理,豈守故而執常!
125 至樂之道,無不周也。
126 至樂之道,無所不遍,乃谷乃阬,悉皆盈滿。所謂道無不在,所在皆無也。
127 釋文《在阬》苦庚反。爾雅云:虛也。
128 塞其兌也。
129 塗,塞也。卻,孔也。閉心知之孔卻,守凝寂之精神。郭注云,塞其兌也。
130 釋文《塗卻》去逆反,與隙義同。《其兌》徒外反。
131 大制不割。
132 量,音亮。大小修短,隨物器量,終不制割而從己也。
133 釋文《為量》音亮。
134 所謂闡諧。
135 揮,動也。綽,寬也。同雷霆之震動,其聲寬也。
136 名當其實,則高明也。
137 高如上天,明如日月,聲既廣大,名亦高明。
138 不離其所。
139 人物居其顯明,鬼神守其幽昧,各得其所而不相撓。故老經云,以道利天下,其鬼不神也。
140 釋文《不離》力智反。
141 不失其度。
142 三光朗耀,依分而行,綱紀上玄,必無差忒也。
143 一0常在極(止)〔上〕(二)住也。
144 止,住也。窮,極也。雖復千變萬化,而常居玄極,不離妙本,動而常寂也。
145 一一隨變而往也。
146 流,動也。應感無方,隨時適變,未嘗執守,故寂而動也。
147 一二故闇然恣使化去。
148 夫至樂者,真道也。欲明道非心識,故謀慮而不能知;道非聲色,故瞻望而不能見;道非形質,故追逐而不能逮也。
149 一三弘敞無偏之謂。
150 儻然,無心貌也。四虛,謂四方空,大道也。言聖人無心,與至樂同體,立志弘敞,接物無偏,包容萬有,與虛空而合德。
151 釋文《儻》敕黨反,一音敞。
152 一四無所復為也。
153 弘敞虛容,忘知絕慮,故形同槁木,心若死灰,逍遙無為,且吟且詠也。
154 釋文《倚於》於綺反。《槁》古(三)老反。
155 一五言物之知力各有所齊限。
156 夫目知所見,蓋有涯限,所以稱窮;力〔所〕馳逐,亦有分齊,所以稱屈。至樂非心色等法,不可以限窮,故吾知盡其不及,故止而不逐也。心既有限,故知愛無名。此覆前予欲慮之等文也。
157 釋文《目知》音智。《齊限》才細反。
158 一六夫形充空虛,無身也,無身,故能委蛇。委蛇任性,而悚懼之情怠也。
159 夫形充虛空,則與虛空而等量;委蛇任性,故順萬境而無心;所謂隳體黜聰,離形去智者也。只為委蛇任性,故悚懼之情怠息。此解第二聞樂也。
160 釋文《委》於危反。徐如字。《蛇》以支反。又作施,徐音絁。
161 (一)趙諫議本夫作矣。(二)上字依世德堂本改。(三)世德堂本古作枯。
162 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無形;布揮而不曳,幽昏而無聲。動於無方,居於窈冥;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行流散徙,不主常聲。世疑之,稽於聖人一0。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一一。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一二,無言而心說一三。故有焱氏為之頌曰:『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汝欲聽之而無接焉,而故惑也一四
163 意既怠矣,乃復無怠,此其至也。
164 再聞至樂,任性逶迤,悚懼之心,於焉怠息。雖復賢於初聞,猶自不及後聞,故奏無怠之聲。斯則以無遣怠,故郭注云,意既怠矣,乃復無怠,此其至者也。此是第三奏也。
165 命之所有者,非為也,皆自然耳。
166 調,和也。凡百蒼生,皆以自然為其性命。所以奏此咸池之樂者,方欲調造化之心靈,和自然之性命也已。
167 混然無係,隨叢而生。
168 混,同也。生,出也。同風物之動吹,隨叢林之出聲也。
169 釋文《叢生》才公反。
170 至樂者。適而已。適在體中,故無別形。
171 夫叢林地籟之聲,無心而成至樂,適於性命而已,豈復有形也!
172 釋文《林樂》音洛,亦如字。
173 自布耳。
174 揮動四時,布散萬物,各得其所,非由牽曳。
175 釋文《布揮》音輝。廣雅云:振也。
176 所謂至樂。
177 言至樂寂寥,超於視聽,故幽冥昏暗而無聲響矣。◎家世父曰:說文:叢木曰林。林樂者,相與群樂之。五音繁會,不辨聲之所從出,故曰無形。揮者,振而揚之,若布之曳而愈長,而亦無有曳之者。林樂而無形,其聲聚也;布揮而不曳,其聲悠也;幽昏而無聲,其聲淡也。
178 夫動者豈有方而後動哉!
179 夫至樂之本,雖復無聲,而應動隨時,實無方所,斯寂而動之也。
180 所謂寧極。
181 雖復應物隨機,千變萬化,而深根寧極,恆處窈冥,斯動而寂也。
182 釋文《於窈》烏了反。
183 隨物變化。
184 夫春生冬死,秋實夏榮,雲行雨散,水流風從,自然之理,日新其變,至樂之道,豈(常)主〔常〕(一)聲也!
185 一0明聖人應世非唱也。
186 稽,留也。夫聖人者,譬幽谷之響,明鏡之象,對之不知其所以來,絕之不知其所以往,物來斯應,應而忘懷,豈預前作法而留心應世!故行留散徙,不主常聲,而世俗之人,妄生疑惑也。
187 釋文《稽於》古兮反。
188 一一故有情有命者,莫不資焉。
189 所言聖者,更無他義也,通有物之情,順自然之命,故謂之聖。
190 一二忘樂而樂足,非張而後備。
191 天機,自然之樞機。五官,五藏也。言五藏各有主司,故謂之官。夫目視耳聽,手把腳行,布網轉丸,飛空走地,非由倣效,稟之造物,豈措意而後能為!故五藏職司,素分備足,天樂之美,其在茲也。
192 一三心說在適,不在言也。
193 體此天和,非由措意,故心靈適悅而妙絕名言也。
194 釋文《心說》音悅。注同。
195 一四此乃無樂之樂,樂之至也。
196 焱氏,神農也。美此至樂,為之章頌。大音希聲,故聽之不聞;大象無形,〔故〕(二)視之不見;道無不在,故充滿天地二儀;大無不包,故囊括六極。六極,六合也。假欲留意聽之,亦不可以耳根承接,是故體茲至樂,理趣幽微,心無分別,事同愚惑也。
197 釋文《焱氏》必遙反。本亦作炎。《苞裹》音包。本或作包。
198 (一)常聲依正文改。(二)故字依上下文補。
199 樂也者,始於懼,懼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於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載而與之俱也。」
200 懼然悚聽,故是祟耳,未大和也。
201 以下重釋三奏三聽之意,結成至樂之道。初聞至樂,未悟大和,心生悚懼,不能放釋,是故禍祟之也。
202 釋文《祟》雖遂反。
203 跡稍滅也。
204 再聞之後,情意稍悟,故懼心怠退,其跡遁滅也。
205 以無知為愚,愚乃至也。
206 最後聞樂,靈府淳和,心無分別,有同闇惑,蕩蕩默默,類彼愚迷。不怠不懼,雅符真道,既而運載無心,與物俱至也。
207 孔子西遊於衛。顏淵問師金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
208 衛本昆吾之邑,又是康叔之封。自魯適衛,故曰西遊。師金,魯太師,名金也。奚,何也。言夫子行仁義之道以化衛侯,未知此術行用可否邪?
209 釋文《師金》李云:師,魯太師也。金,其名也。《
210 之行》下孟反。
211 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212 言仲尼叡哲明敏,才智可惜,守先王之聖跡,執堯舜之古道,所以頻遭辛苦,屢致困窮。
213 顏淵曰:「何也?」
214 問窮之所以也。
215 師金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將復取而盛以篋衍,巾以文繡,遊居寢臥其下,彼不得夢,必且數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芻狗,聚(一)弟子游居寢臥其下。故伐樹於宋,削跡於衛,窮於商周,是非其夢邪?圍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死生相與鄰,是非其眯邪
216 此下譬喻,凡有六條:第一芻狗,第二舟車,第三桔槔,第四樝梨,第五猿狙,第六妍醜。芻(狗),草也,謂結草為狗以解除也。衍,笥也。尸祝,巫師也。將,送也。言芻狗未陳,盛以篋笥之器,覆以文繡之巾,致齊絜以表誠,展如在之將送,庶其福祉,貴之如是。
217 釋文《芻狗》李云:結芻為狗,巫祝用之。《盛》音成。下同。《篋》苦牒反。本或作筐。《衍》延善反,郭怡面反。李云:笥也,盛狗之物也。司馬云:合也。◎慶藩案巾字,疑飾字之誤。太平御覽引淮南絹以綺繡作飾以綺繡。《齊戒》側皆反。本亦作齋。
218 廢棄之物,於時無用,則更致他妖也。
219 踐,履也。首,頭也。脊,背也。取草曰蘇。爨,炊也。眯,魘也。言芻狗未陳,致斯肅敬。既祭之後,棄之路中,故行人履踐其頭脊,蘇者取供其炊爨。方將復取而貴之,盛於筐衍之中,覆於文繡之下,遨遊居處,寢臥其旁,假令不致惡夢,必當數數遭魘。故郭注云,廢棄之物,於時無用,則更致他妖也。
220 釋文《蘇者》李云:蘇,草也,取草者得以炊也。案方言云:江淮南楚之間謂之蘇。史記云,樵蘇後爨,注云:蘇,取草也。《爨之》七丸反。《將復》扶又反。《必且》如字。徐子餘反。《數》音朔。《眯》李音米,又音美。字林云:物入眼為病也。司馬云:厭也。音一琰反。
221 此合芻狗之譬,並合孔子窮義也。先王,謂堯舜禹湯,先代之帝王也。憲章文武,祖述堯舜,而為教跡,故集聚弟子,遨遊於仁義之域,臥寢於禮信之鄉。古法不可執留,事同已陳芻狗。伐樹於宋者,孔子曾遊於宋,與門人講說於大樹之下,司馬桓魋欲殺夫子,夫子去後,桓魋惡其坐處,因伐樹焉。削,也。夫子嘗遊於衛,衛人疾之,故削其跡,不見用也。商是殷地,周是東周,孔子歷聘,曾困於此。良由執於聖跡,故致斯弊。狼狽如是,豈非惡夢耶!◎俞樾曰:上取字如字,下取字當讀為聚。周易萃象傳聚以正也,釋文曰:聚,荀作取,漢書五行志,內取茲,師古曰:取,讀如禮記聚麀之聚。是聚取古通用。
222 此皆絕聖棄知之意耳,無所稍嫌也。夫先王典禮,所以適時用也。時過而不棄,即為民妖,所以興矯效之端也。
223 當時楚昭王聘夫子,夫子領徒宿於陳蔡之地。蔡人見徒眾極多,謂之為賊,故興兵圍繞,經乎七日,糧食罄盡,無復炊爨,從者餓病,莫之能興,憂悲困苦,鄰乎死地,豈非遭於已陳芻狗而魘耶!
224 (一)世德堂本聚作取。
225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沒世不行尋常。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今蘄行周於魯,是猶推舟於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
226 夫舟行於水,車行於陸,至於千里,未足為難。若推舟於陸,求其運載,終沒一世,不可數尺。
227 釋文《推之》郭吐回反,又如字。下同。
228 此合(諭)〔喻〕也。蘄,求也。(亦)今古代殊,豈異乎水陸!周魯地異,何異乎舟車!
229 釋文《陸與》音餘。下同。《今蘄》音祈,求也。
230 時移世異,禮亦宜變,故因物而無所係焉,斯不勞而有功也。
231 方,猶常也。傳,轉也。言夫子執先王之跡,行衰周之世,徒勞心力,卒不成功,故削跡伐樹,身遭殃禍也。夫聖人之智,接濟無方,千轉萬變,隨機應物。未知此道,故嬰斯禍也。
232 釋文《無方之傳》直專反,下注同。司馬云:方,常也。◎慶藩案傳讀若轉,言無方之轉動也。呂氏春秋必己篇,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高注:傳,猶轉也。漢書劉向傳禹稷與咎繇傳相汲引,猶轉相汲引也。淮南主術篇生無乏用,死無轉尸,逸周書大聚篇作傳尸。襄二十五年左傳注,傳寫失之,釋文:傳,一本作轉。
233 且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
234 桔槔,挈水木也。人牽引之則俯下,捨放之則仰上。俯仰上下,引捨以人,委順無心,故無罪。夫人能虛己,其義亦然也。
235 釋文《桔》音結。《槔》音羔。◎慶藩案文穎說烽火云,櫓上有桔槔,以薪置其中,有寇則然之,字從木。通俗文,機汲謂之●,字從手。然則從木者櫓上之物,從手者汲水之物也。據莊子文義,當從通俗文為正。
236 期於合時宜,應治體而已。
237 矜,美也。夫三皇五帝,步驟殊時,禮樂威儀,不相沿襲,美在逗機,不治以定,不貴率今以同古。
238 釋文《於治》直吏反,注同。
239 夫柤梨橘柚,甘苦味殊,至於噉嚼而皆可於口。譬三皇五帝,澆淳異世,至於為政,咸適機宜也。
240 釋文《柤》側加反。《柚》由救反。
241 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齧挽裂,盡去而後慊。觀古今之異,猶猿狙之異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242 彼以為美而此或以為惡,故當應時而變,然後皆適也。
243 帝王之跡,蓋無常準,應時而變,不可執留,豈得膠柱刻船,居今行古也!
244 慊,足也。周公聖人,譬淳古之世;狙猿狡獸,喻澆競之時。是以禮服雖華,猿狙不以為美;聖跡乃貴,末代不以為尊。故毀禮服,猿狙始慊其心;棄聖跡,蒼生方適其性。
245 釋文《猿狙》上音袁,下七餘反。《而衣》於既反。《齕》音紇。《挽》音晚。《盡去》起呂反。《慊》苦牒反。李云:足也。本亦作嗛,音同。
246 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極妍麗,既病心痛,嚬眉苦之。而端正之人,體多宜便,因其嚬蹙,更益其美,是以閭里見之,彌加愛重。鄰里醜人,見而學之,不病強嚬,倍增其陋,故富者惡之而不出,貧人棄之而遠走。捨己效物,其義例然。削跡伐樹,皆學嚬之過也。
247 釋文《而矉》徐扶真反,又扶人反。通俗文云:蹙額曰矉。《其里》絕句。《捧心》敷勇反,郭音奉。《挈》苦結反。
248 況夫禮義,當其時而用之,則西施也;時過而不棄,則醜人也(一)。
249 所以,猶所由也。嚬之所以美者,出乎西施之好也。彼之醜人,但美嚬之麗雅,而不知由西施之姝好也。
250 總會後文,結成其旨。窮之事跡,章中具載矣。
251 (一)趙諫議本無況夫及二則字。
252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
253 仲尼雖領徒三千,號素王,而盛行五德,未聞大道,故從魯之沛,自北徂南而見老君,以詢玄極故也。
254 釋文《之沛》音貝。司馬云:老子,陳國相人。相,今屬苦縣,與沛相近。
255 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256 聞仲尼有當世賢能,未知頗得至道不?答言未得。自楚望魯,故曰北也。
257 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
258 問:「於何處尋求至道?」
259 釋文《惡乎》音烏,下同。
260 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
261 數,算術也。三年一閏,天道小成,五年再閏,天道大成,故言五年也。道非術數,故未得之也。
262 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
263 更問:「求道用何方法?」
264 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265 此皆寄孔老以明絕學之義也。
266 十二年,陰陽之一周也。而未得者,明以陰陽取道,而道非陰陽。故下文云,中國有人,非陰非陽。
267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名(一),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
268 夫至道深玄,妙絕言象,非無非有,不自不佗。是以不進獻於君親,豈得告於子弟!所以然者,無佗由也。故託孔老二聖以明玄中之玄也。
269 心中無受道之質,則雖聞道而過去也。
270 若使中心無受道之主,假令聞於聖說,亦不能止住於胸懷,故知無佗也。
271 中無主,則外物亦無正己者(也)(二),故未嘗通也。
272 中既無受道之心,故外亦無能正於己者,故不可行也。◎俞樾曰:正乃匹字之誤。禮記緇衣篇,唯君子能好其正,鄭注曰:正當為匹,字之誤也,是其例矣。此云中無主而不止,外無匹而不行,與宣三年公羊傳自內出者無匹不行,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文義相似。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故此言中無主而不止也。自內出者,無匹不行,故此言外無匹而不行也。因匹誤為正,郭注遂以正己為說,殊非其義。則陽篇,自外入者有主而不執,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正亦當為匹,誤與此同。
273 由中出者,聖人之道也,外有能受之者乃出耳。
274 由,從也。從內出者,聖人垂跡顯教也。良由物能感聖,故聖人顯應,若使外物不能稟受,聖人亦終不出教。
275 由外入者,假學以成性者也。雖性可(三)學成,然要當內有其質,若無主於中,則無以藏聖道也。
276 隱,藏也。由外入者,習學而成性也。由其外稟聖教,宜在心中,若使素無受入之心,則無藏於聖道。◎家世父曰:由中出者,師其成心者也;由外入者,學一先生言,暖暖姝姝而私自說者也。師其成心,則外有所不能受,聖人不能出而強之使受也;學一先生之言而私自說,則中莫得所主,聖人不能隱於其心而為之主也。
277 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
278 名,鳴也。公,平也。器,用也。名有二種:一是命物,二是毀譽。今之所言,是毀譽名也。
279 釋文《名公器也》釋名云:名,鳴也。公,平也。器,用也。尹文子云:名有三科:一曰命物之名,方圜是也;二曰毀譽之名,善惡是也;三曰況謂之名,愛憎是也。今此是毀譽之名也。
280 矯飾過實,多取者也,多取而天下亂也。
281 夫令譽善名,天下共用,必其多取,則矯飾過實而爭競斯起也。
282 猶傳舍也。
283 釋文《蘧》音渠。司馬郭云:蘧廬,猶傳舍也。
284 夫仁義者,人之性也。人性有變,古今不同也。故游寄而過去則冥,若滯而係於一方則見。見則偽生,偽生而責多矣。
285 蘧廬,逆旅傳舍也。覯,見也,亦久也。夫蘧廬客舍,不可久停;仁義禮智,用訖宜廢。客停久,疵釁生;聖跡留,過責起。
286 釋文《覯》古豆反,見也,遇也。
287 (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名下有者字。(二)也字依趙諫議本刪。(三)世德堂本性可作由假。
288 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一),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遊
289 隨時而變,無常跡也。
290 古之真人,和光降跡,逗機而行博愛,應物而用人群,何異乎假借塗路,寄託宿止,暫時遊寓,蓋非真實。而動不傷寂,應不離真,故恆逍遙乎自得之場,彷徨乎無為之境。
291 釋文《之虛》音墟。本亦作墟。
292 苟,且也。簡,略也。貸,施與也。知止知足,食於苟簡之田;不損己物,立於不貸之圃。而言田圃者,明是聖人養生之地。
293 釋文《苟簡》王云:苟,且也。簡,略也。司馬本簡作閒,云:分別也。◎慶藩案簡,司馬本作閒。案閒與簡同也。淮南要略篇故節財薄葬,閒服生焉,(閒服,簡服也。閒服,謂三月之服也。)文選〔潘安仁〕夏侯常侍誄注及路史後紀引淮南,並作簡服。《不貸》敕代反。司馬云:施與也。《之圃》音補。
294 有為則非仁義。
295 且從其簡,故易養也。
296 只為逍遙累盡,故能無為恬淡。苟簡,苟且簡素,自足而已,故易養也。
297 釋文《易養》以豉反。注同。
298 不貸者,不損己以為物也。
299 不損我以益彼,故無所出。此三句覆釋前義也。
300 釋文《以為物》于偽反。
301 遊而任之,斯(二)真采也。(真)采〔真〕(三)則色不偽矣。
302 古者聖人行苟簡等法,謂是神采真實而無假偽,逍遙任適而隨化遨遊也。
303 (一)趙諫議本虛作墟。(二)世德堂本斯作則。(三)采真依世德堂本改。
304 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闚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
305 天下未有以所非自累者,而各沒命於所是。所是而以沒其命者,非立乎不貸之圃也。
306 夫是富非貧,貪於貨賄者,豈能讓人財祿!是顯非隱,滯於榮位者,何能與人名譽!親愛權勢,矜夸於物者,何能與人之柄!柄,權也。唯厭穢風塵,羶臊榮利者,故能棄之如遺。
307 舍之悲者,操之不能不慄也。
308 操執權柄,恐失所以戰慄;舍去威力,哀去所以憂悲。
309 釋文《操之》七刀反。《舍之》音捨。注同。
310 言其知進而不知止,則(一)性命喪矣,所以為戮。
311 是富好權之人,心靈愚暗,唯滯名利,一無鑒識,豈能窺見玄理而休心息智者乎!如是之人,雖復楚戮未加,而情性以困,故是自然刑戮之民。
312 釋文《喪》息浪反。
313 夫怨敵必殺,恩惠須償,分內自取,分外與佗,臣子諫上,君父教下,應青春以生長,順素秋以殺罰,此八者治正之器,不得不用之也。
314 守故不變,則失正矣。
315 循,順也。湮,塞也。唯當順於人理,隨於變化,達於物情而無滯塞者,故能用八事治之。正變合於天理,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機之門擁而弗開。天門,心也。
316 釋文《湮者》音因。李云:塞也,亦滯也。郭音煙,又烏節反。司馬本作歅,疑也。簡文作甄,云:隔也。《天門》一云:謂心也,一云:大道也。
317 (一)趙諫議本無則字。
318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朴,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傑(一)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一0!」
319 外物加之雖小,而傷性已大也。
320 仲尼滯於聖跡,故發辭則語仁義。夫播眯目,目暗故不能辯東西;蚊虻噆膚,膚痛則徹宵不睡。是以外物雖微,為害必巨。況夫仁非天理,義不率性,捨己效佗,喪其本性,其為害也,豈眯目噆膚而已哉!噆,齧也。
321 釋文《播》甫佐反,又波我反。《》音康。字亦作康。《蚊》音文。字亦作。《虻》音盲,字亦作。《噆》子盍反。郭子合反。司馬云:齧也。《通昔》昔,夜也。◎慶藩案昔,猶夕;通昔,猶通宵也。呂氏春秋任地篇曰,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穫大麥。(淮南天文篇以至於仲春之夕,乃收其藏而閉其寒,正作夕。)書大傳曰,月之朝,月之中,月之夕,鄭注曰:上旬為朝,中旬為中,下旬為夕,字亦作昔。
322 尚之以加其性,故亂。
323 仁義憯毒,甚於蚊虻,憤憒吾心,令人煩悶,擾亂物性,莫大於此。本亦作憒字者,不審。
324 釋文《憯然》七感反。《乃憤》扶粉反。本又作憒,古內反。◎慶藩案憤,釋文本又作憒,當從之。賁貴形相近,故從賁從貴之字常相混。潛夫論浮侈篇懷憂憒憒,後漢書王符傳作(憒憒)〔憤憤〕(二),即其證也。
325 質全而仁義著。
326 風自動而依之,德自立而秉(三)之,斯易持易行之道也。
327 放,縱任也。欲使蒼生喪其淳樸之性者,莫若絕仁棄義,則反冥我極也。仲尼亦宜放無為之風教,隨機務而應物,總虛妄之至德,立不測之神功。亦有作放(四),方往反。放,依也。
328 釋文《亦放》方往反。《風而動》司馬云:放,依也。依無為之風而動也。《易持易行》並以豉反。
329 言夫揭仁義以趨道德之鄉,其猶擊鼓而求逃者,無由得也。
330 建,擊。傑然,用力貌。夫揭仁義以趨道德之鄉,何異乎打大鼓以求逃亡之子!故鼓聲大而亡子遠,仁義彰而道德廢也。
331 釋文《傑然》郭居竭反,又居謁反,巨竭反。《夫揭》其列其謁二反。
332 自然各已足。
333 釋文《鵠》本又作鶴,同。胡洛反。《日黔》巨淹反,徐其金反。司馬云:黑也。
334 俱自然耳,無所偏尚。
335 浴,灑也。染緇曰黔。黔,黑也。辯者,別其勝負也。夫鵠白烏黑,稟之自然,豈須日日浴染,方得如是!以言物性,其義例然。黑白素樸,各足於分,所遇斯適,故不足於分,所以論勝負。亦言:辯,變也,黑白分定,不可變白為黑也。
336 夫至足者忘名譽,忘名譽乃廣耳。
337 修名立譽,招物觀視,〔如〕此(挾)〔狹〕劣,何足自多!唯忘遺名譽,方可稱大耳。
338 釋文《之觀》古亂反。司馬本作讙。
339 言仁義之譽,皆生於不足。
340 釋文《泉涸》胡洛反。《相呴》況付反,又況于反。《相濡》如主反,又如瑜反。《以沫》音末。
341 一0斯乃忘仁而仁者也。
342 此總結前文,斥仁義之弊。夫泉源枯竭,魚傳沫以相濡;樸散淳離,行仁義以濟物。及其江湖浩蕩,各足所以相忘;道德深玄,得性所以虛淡。既江湖比於道德,濡沫方於仁義,以此格量,故不同日而語矣。
343 釋文《相忘》並如字。
344 (一)闕誤引張君房本重傑字,趙諫議本同。(二)憤憤依後漢書改。(三)趙諫議本秉作乘。(四)放疑當作倣。
345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哉?」
346 老子方外大聖,變化無常,不可測量,故無所談說也。
347 釋文《不談》本亦作不言。
348 不的姓名,直云弟子,當是升堂之類,共發此疑。既見老子,應有規誨,何所聞而三日不談說?
349 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一),予又何規老聃哉!」
350 謂老聃能變化。
351 夫龍之德,變化不恆。以況至人隱顯無定,故本合而成妙體,妙體窈冥;跡散而起文章,文章煥爛。
352 言其因御無方,自然已足。
353 言至人乘雲氣而無心,順陰陽而養物也。
354 嗋,合也。心懼不定,口開不合,復何容暇聞規訓之言乎!
355 釋文《嗋》許劫反,合也。
356 (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嗋下有舌舉而不能訒六字。
357 子貢曰:「然則人(一)固有尸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發動如天地者乎(二)?賜亦可得而觀乎?」遂以孔子聲見老聃
358 言至人其處也若死尸之安居,其出也似龍神之變見,其語也如雷霆之振響,其默也類玄理之無聲,是以奮發機動,同二儀之生物者也。既而或處或出,或語或默,豈有出處語默之異而異之哉!然則至人必有出處默語不言之能,故仲尼見之,口開而不能合。
359 釋文《龍見》賢遍反。
360 賜,子貢名也。子貢欲(至)觀至人龍德之相,遂以孔子聲教而往見之。
361 釋文《賜亦》本亦作賜也。
362 (一)關誤引江南古藏本人上有至字。(二)闕誤引張君房本乎作哉。
363 老聃方將倨堂而應,微曰:「予年運而往矣,子將何以戒我乎?
364 倨,踞也。運,時也。老子自得從容,故踞堂敖誕,物感斯應,微發其言。「予年衰邁,何以教戒我乎?」
365 釋文《倨堂》居慮反,跂也。
366 子貢曰;「夫三王(一)五帝之治天下(二)不同,其係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聖人,如何哉?
367 澆淳漸異,步驟有殊,用力用兵,逆順斯異,故云不同,聲名令聞,相係一也。「先生乃排三王為非聖,有何意旨,可得聞乎?」
368 釋文《夫三王》本或作三皇,依注,作王是也。餘皆作三皇。
369 (一)闕誤王作皇。(二)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天下下有也字。
370 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
371 「汝少進前,說不同所由。」
372 對曰:「堯授舜,舜授禹(一),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
373 堯舜二人,既是五帝之數,自夏禹以降,便是三王。堯讓舜,舜讓禹,禹治水而用力,湯伐桀而用兵,文王拘羑里而順商辛,武王渡孟津而逆殷紂,不同之狀,可略言焉。
374 (一)敦煌本此六字作堯與而舜受。
375 老聃曰:「小子少進!余語汝三皇(一)五帝之治天下。黃(二)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三)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一0。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一一,何言哉一二!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一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一四。其知憯於蠣蠆之尾,鮮規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一五?」
376 三皇者,伏羲神農黃帝也。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也。治天下之(治)〔狀〕,列在下文。
377 釋文《余語》魚據反。下同。
378 若非之,則強哭。
379 三皇行道,人心淳一,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故親死不哭而世俗不非。必也非之,則強哭者眾。
380 釋文《則強》其丈反。
381 殺,降也。言親疏者降殺。
382 五帝行德,不及三皇,使父子兄弟更相親愛,為降殺之服以別親疏,既順人心,亦不非毀。
383 釋文《為其》于偽反。《殺其殺》並所戒反,降也。注同。◎家世父曰:殺其殺者,意主於相親,定省之儀,拜跪之節,凡出於儀文之末者,皆可以從殺也。郭象云親疏有降殺,誤。
384 教之速也。
385 舜是五帝之末,其俗漸澆,樸散淳離,民心浮競,遂使懷孕之婦,十月生子,五月能言。古者懷孕之婦,十四月而誕育,生子兩歲,方始能言。澆淳既革,故與古(之)乖異也。
386 釋文《孕》以證反。
387 誰者,別人之意也。未孩已擇人,言其競教速成也。
388 未解孩笑,已識是非,分別之心,自此而始矣。
389 釋文《孩》亥才反。說文云:笑也。《別人》彼列反。下同。
390 不能同彼我,則心競於親疏,故不終其天年也。
391 分別既甚,不終天年,夭折之始,起自虞舜。
392 此言兵有順,則天下已有不順故也。
393 去道既遠,澆偽日興,遂使蠢爾之民,好為禍變。廢無為之跡,興有為之心,賞善罰惡,以此為化。而禹懷慈愛,猶解泣辜,兵刃所加,必順天道也。
394 盜自應死,殺之順也,故非殺。
395 盜賊有罪,理合其誅,順乎素秋,雖殺非殺。此則兵有順義也。
396 不能大齊萬物而人人自別,斯人自為種也。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其弊至於斯者,非禹也,故曰天下耳。言聖知之跡非亂天下,而天下必有斯亂。
397 夫澆浪既興,分別日甚,人人自為種見,不能大齊萬物。此則解人有心也。聖智之跡,使其如是,非禹之過也,故曰天下耳矣。
398 釋文《為種》章勇反。注同。◎家世父曰:人自為種類以成乎天下,於是乎有善惡之分,是非之辨。兵者,逆人之性而制其死生者也。既有善惡之分,是非之辨,而兵之用繁矣。於是據之以為順,而殺盜者謂之當然,因乎人心之變而兵以施焉,而人之心乃日變而不可窮矣。
399 一0此乃百代之弊。
400 此總論三皇五帝之跡,驚天下蒼生,致使儒崇堯舜以飾非,墨遵禹道而自是。既而百家競起,九流爭(鶩)〔騖〕,後代之弊,實此之由也。
401 釋文《大駭》胡楷反。
402 一一今之以女為婦而上下悖逆者,非作始之無理,但至理之弊,遂至於此。
403 倫,理也。當莊子之世,六國競興,淫風大行,以女為婦,乖禮悖德,莫甚於茲。故知聖跡始興,故有倫理,及其末也,例同斯弊也。◎家世父曰:荀子樂論,亂世之徵,其服組,其容婦,楊倞注:婦,好貌。此(今)〔云〕而今乎婦女,言諸子之興,其言皆有倫要,而終相與為諧好以悅人也。
404 一二弊生於理,故無所復言。
405 從理生教,遂至於此。世澆俗薄,何可稍言!論主發憤而傷歎也。
406 釋文《復言》扶又反。
407 一三必弊故也。
408 夫三皇之治,實自無為。無為之跡,跡生於弊,故百代之後,亂莫甚焉。弊亂之狀,列在下文。
409 一四悖,逆也。睽,(乎)〔乖〕離也。墮,廢壞也。施,澤也。運無為之智以立治方,後世執跡,遂成其弊。致星辰悖彗,日月為之不明;山川乖離,岳瀆為之崩竭;廢壞四時,寒暑為之敘。
410 釋文《之知》音智,下同。《上悖》補對反。《下睽》苦圭反,又音圭,乖也。《中墮》許規反。《之施》式豉反。
411 一五僭,毒也。蠣蠆,尾端有毒也。鮮規,小貌。言三皇之智,損害蒼生,其為毒也,甚於蠣蠆,是故細小蟲獸,能遭擾動,況乎黔首,如何得安!以斯為聖,於理未可。毒害既多,深可羞媿也。
412 釋文《憯於》七感反。《蠣》敕邁反,又音例。本亦作厲。郭音賴,又敕介反。《蠆》許謁反,或敕邁反。或云:依字,上當作蠆,下當作蠍。通俗文云:長尾為蠆,短尾為蠍。◎王引之曰:釋文云,蠣,敕邁反,又音例,本亦作厲。郭音賴,又敕介反。蠆,許謁反,或敕邁反。或云,依字,上當作蠆,下當作蠍。案陸讀蠣為蠆,讀蠆為蠍,皆非也。●,音賴,又音例。陸云本亦作厲,即其證也。蠆,音敕邁反,蠍,音許謁反。●,蠆,皆蠍之異名也。廣雅曰:蠆,●,蠍也。(今本廣雅脫●字。一切經音義卷五引廣雅,蠆,●,蠍也。集韻引廣雅,●,蠆也。今據補。)●,音盧達反。蠆,●,皆毒螫傷人之名。蠆之言●。(●音哲,一切經音義卷十引字林曰:●,螫也。僖二十二年左傳正義引通俗文曰:蠍毒傷人曰●。)●之言瘌也。(瘌,音盧達反。郭璞注方言曰:瘌,辛螫也。字或作刺。左思魏都賦曰,蔡莽螫刺,昆蟲毒噬(也)是〔也〕。)廣雅釋詁云:毒,●,瘌,痛也,是其義矣。●與●,古同聲。莊子作●,廣雅作●,其實一字也。(史記秦本紀厲共公,始皇紀作剌龔公。剌之通作厲,猶●之通作●矣。)《鮮規之獸》李云:鮮規,明貌。一云:小蟲也。一云:小獸也。
413 (一)世德堂本皇作王。(二)闕誤引江南古藏本黃上有昔字。(三)唐寫本其殺作其服。
414 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415 子貢本謂老子獨絕三王,故欲同三王於五帝耳。今又見老子通毀五帝,上及三皇,則失其所以為談矣。
416 蹴蹴,驚悚貌也。子貢欲(救)〔效〕三王,同五帝;今見老子詞調高邈,排擯五帝,指斥三皇,心形驚悚,失其所謂,故蹴〔蹴〕然,形容雖立,心神不安。
417 釋文《蹴蹴》子六反。
418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419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一)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二)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
420 所以跡者,真性也。夫任物之真性者,其跡則六經也。
421 釋文《奸》音干。三蒼云:犯也。《鉤用》鉤,取也。《甚矣夫》音符,篇末同。《難說》始銳反。《治世》直吏反。
422 況今之人事,則以自然為履,六經為跡。
423 鶂以眸子相視。蟲以鳴聲相應,俱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風化。
424 釋文《白鶂》五歷反。三蒼云:鶬鶂也。司馬云:鳥子也。《之相視眸》茂侯反。《子不運而風化》司馬云:相待風氣而化生也。又云:相視而成陰陽。《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化》一本作而風化(三)。司馬云:雄者,黿類;雌者,鱉類。
425 夫同類之雌雄,各自有以相感。相感之異,不可勝極,苟得其類,其化不難,故乃有遙感而風化也。
426 釋文《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或說云:方之物類,猶如草木異種而同類也。山海經云:亶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髮,其名曰師類;帶山有鳥,其狀如鳳,五采文,其名曰奇類,皆自牝牡也。《可勝》音升。
427 故至人皆順而通之。
428 釋文《可壅》於勇反。
429 雖化者無方而皆可也。
430 所在皆不可也。
431 (一)闕誤引張君房本而下有感字,下句而下同。(二)闕誤引張君房本故下有曰字。(三)今書而化作而風化。
432 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
433 言物之自然,各有性也。
434 鵲居巢內,交尾而表陰陽;魚在水中,傅沫而為牝牡;蜂取桑蟲,祝為己子。是知物性不同,稟之大道,物之自然,各有性也。
435 釋文《復見》扶又反。下賢遍反,又如字。《烏鵲孺》如喻反。李云:孚乳而生也。《魚傅》音附,又音付。本亦作傳,直專反。《沫》音末。司馬云,傳沫者,以沫相育也。一云:傅口中沫,相與而生子也。《細要》一遙反。《者化》蜂之屬也。司馬云:取桑蟲祝使似己也。案即詩所謂螟蛉有子,果蠃負之是。◎慶藩案列子釋文上引司馬云:稚蜂細要者,取桑蟲祝之,使似己之子也。視釋文所引為詳。
436 言人之性舍長而(視)〔親〕(一)幼,故啼也。
437 有弟而兄失愛,舍長憐幼,故啼。是知陳跡不可執留,但當順之,物我無累,〔郭云,〕言人性舍長視幼故啼也。
438 釋文《舍》音捨。《長》張丈反。
439 夫與化為人者,任其自化者也。若播六經以說則疏也。
440 (一)親字依道藏本改。
441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URN: ctp:ws41286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