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第十一

《卷第十一》[View] [Edit] [History]

1 癇論第一《千金》論曰:少小所以有癇病及痙病者,皆由髒氣不平故也。新生即癇者,是其五髒不收斂、血氣不聚、五脈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以上至期歲而癇者,亦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也。
2 《嬰兒方》云:其一月三十日以上至期歲而癇者,皆由五脈不流、骨怯不成,或乳養失所、風邪所中也。病先身熱、掣、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髒,內在骨髓,極難治也。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
3 諸反張,大人脊下容側手、小兒容三指者,不可複治也。凡脈浮之與沉,以判其病在陰陽表裏耳。其浮沉複有大小、滑澀、虛實、遲 諸証,各根據脈形為治。《神農本草經》說:小兒驚癇有一百二十種。其証候微異於常,便是癇候也。初出腹,血脈不斂,五髒未成,稍將養失宜,即為病也。時不成人,其經變蒸之後有病,餘証並寬,惟中風最暴卒也。小兒四肢不好驚掣,氣息小異,欲作癇。及變蒸日滿不解者,並宜龍膽湯也。方見一切癇門中凡小兒之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然風癇、驚癇時時有耳。十人之中惟有一二是食癇者。
4 凡是先寒後熱發者,皆是食癇也。驚癇當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豬心湯。食癇當下乃愈,紫丸佳方見變蒸門中。凡小兒所以得風癇者,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風癇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者,此風癇也。驚癇者,起於驚怖大啼乃發作者,此驚癇也。驚癇微者,急持之,勿複更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癇,此食癇,早下則瘥。四味紫丸逐癖飲最良,去病速而不虛人。赤丸差 ,病重者當用之。本無赤丸方,諸醫方並無。按:此服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赤丸差 ,病重者當用之。今《千金》癖結脹滿篇中第一方:八味名紫雙丸者,用朱砂色當赤;用巴豆,又用甘遂,此紫丸當 。疑此即赤丸也。凡小兒不能乳哺,當與紫丸下之。小兒始生,生氣尚盛,但有微惡,則須下之,必無所損。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雖下不損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倍之。若以下而有餘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並摩赤膏方見一切癇門中。風癇亦當下之,然當以豬心湯下之。驚癇但按圖灸之,及摩生膏方見壯熱門中,不可大下也。何者驚癇心氣不定一作足,下之內虛,益令甚爾。驚癇甚者,特為難治。故養小兒,常慎驚,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怖也。又天雷時,當塞兒耳,並作餘細聲以亂之也。凡養小兒,皆微驚以長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複更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複與之。兒眠時小驚者,一月輒一以紫丸下之。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癇也。兒立夏後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二方並見壯熱門中,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膏塗臍中。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小兒衣甚薄,則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則大便皆醋臭,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從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後便漸減之,不醋臭乃止藥也。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後腹中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稍稍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勿複哺之,但當與乳,甚者十許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此即難治矣。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速愈矣。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服龍膽湯。若白而醋者,此挾宿寒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藥,令小下;皆複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複。複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過此傷矣。凡小兒有癖,其脈大必發癇。此為食癇,下之便愈。常審候掌中與三指脈,不可令起。而不時下,致於發癇,則難療矣。若早下之,此脈終不起也。脈在掌中尚可早療,若至指則病增也。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熱,寒熱則血脈動,動則心不定,心不定則易驚,驚則癇發速也。
5 《嬰孺》論小兒驚啼,睡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勿針灸爪之也,動其百脈,因驚成癇也。唯陰癇噤痙,可針灸爪之爾。
6 《嬰童寶鑒》論病有變癇証。凡小兒如有小疾,早為尋醫,勿致稽遲,皆能害命。凡小兒有數疾,久而不醫,盡變為癇。壯熱久不治為癇;夾驚傷寒不瘥為癇;痰飲不瘥為癇;發驚不已為癇;洞洩不止為癇;咳嗽不瘥為癇;夜啼不瘥為癇;客忤發不止為癇;霍亂吐瀉不止為癇; 乳不瘥為癇;臍瘡不干,常有青黃水出,久則為癇。以上病狀,皆能變為癇疾也。
7 《惠眼觀証》論:夫小兒驚不醫者成風,風不醫者成癇,癇不醫者成痙,既成痙則難以用藥。癇亦分數種,有驚風癇,多驚即發;有乳風癇,食乳衝肺即發,發即吐乳急急;有肝風癇,四季多發,發即寒熱噤;有肺風癇,冬月多發,發即口噤面黑。大抵癇病不能害命,只邪氣在心,須重吐下,常服鎮心湯藥。如覺發時一邊手足動,此不可吐。微覺麻痺不能舉手,兼說話亦不分曉,牙齒皆黑,此風涎及邪氣閉塞竅內也。
8 癇候第二《巢氏病源》癇候:癇者,小兒病也。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其發之狀,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搖,或手足掣 ,或背脊強直,或頸項反折。諸方說癇名証不同,大體其發之源,皆因三種。三種者,風癇、驚癇、食癇是也。風癇者,因衣濃汗出而風入為之。驚癇者,因驚怖大啼乃發。食癇者,因乳哺不節所成。然小兒氣血微弱,易為傷動。因此三種,變作諸癇。凡諸癇正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戾不隨也。
9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驚癇候:瞪目,手雙搐搦背脊強直,手足掣縮,壯熱,數齒,時常發為驚癇。
10 茅先生小兒有中風癇候:眼細 ,頭項返輒,啼叫螈 ,肚中膨緊,屈指。此候春夏發或四季發,故為之風癇。驚癇、風癇,凡有此二候,本因母將攝失理;或衣濃而出,腠理開張,風邪乘虛而入。所治者,才見發時,急用睡驚膏方見慢驚風門中一服,半日間通下風涎惡物,便進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與調,後常服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雄朱散方見驚癇門中,與服即愈。
11 大凡癇病,亦分髒腑。渾身先微熱而後發癇,即為腑病。其寸口脈浮,為陽癇,此猶易治。若先體不熱,不因驚觸不啼不喚,而得髒病,為陰癇。脈証更。目直,不作聲,眼生白障,牙關噤,肚脹不進食,下黑血,死候不治。
12 漢東王先生《家寶》:凡嬰孩小兒累受其驚,用藥不瘥,變作驚風。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
13 風癇者,因出汗解脫,因風而入,謂之風癇。食癇者,因乳哺失節,多食硬物,致傷髒腑;或失疏利,結積成塊,變成其患。驚癇者,或因驚撲,大人高聲叫喚,孩兒血氣未成,精神未實,遂發驚癇。如有此三癇,牙關不開,進藥不得,宜先用開關散方見一切癇門中揩口兩角,口自然開。然後根據次第用藥,取效。
14 《嬰音寶鑒》癇病死候:手足螈 ,脈沉,身體軟,不時醒,臥久不寤,腹滿轉鳴,口噤不進乳,反張強直脊,吐痢不止,厥痛時起,下血,身熱,痙,直視瞳子不動,汗出發熱,不時手足螈 ,喜驚。
15 《惠眼觀証》小兒癇候云:發癇者,只因驚後,取驚氣未盡;或當風坐立;或再驚著。其邪愈傳歸入心髒,每邪氣潮心,故令眼目翻張,非時搐搦。
16 《秘要指迷》癇候云:凡癇疾有數般,不可盡述,且說五髒表裏受風形狀。初受驚癇,目反視,踞坐舉頭,唇支青色,面青黃,此乃病傳於肝。若唇黑,眼慢,旬日死。風癇口吐白沫,已傳受心髒。放齒咬人,或即口頰手指青黑,或醒而發。若指黑色面青黑,乃五日內死。臍風發癇,面虛腫搐搦,手足搖動,兩瞼白,病已傳肺。面如土色者,七日而死。搐搦,或夢中啼笑,下齒咬人,乃似慢脾形狀。若眉帶黑色,病傳入腎。腎已絕,旬日而死。脾癇之狀,喉如鋸鳴,多睡不進乳,口乾唇赤,眼白多,此病旦夕而死。
17 驚癇忤是三候第三漢東王先生論:驚、癇、忤三候,大抵略相似,皆口面青黑,嘔吐涎沫,頭項強直,手足搖動。但驚即發拳搐;癇即搐搦;忤即掣 。驚則喉中涎響;癇則口中涎出,亦涎響;忤則口吐青黃白沫。驚則雙目直視;癇則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搖;忤則眼不上插;不可得而同也。然病初治之,亦可一法。
18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驚、癇、忤,手足螈 ,頭項強直,狀似角弓。
19 歸魂散方蠍梢一錢半,炒 蜈蚣赤腳者半條,炙 水銀粉 麝腦各一字 花蛇肉酒浸,炙黃色,秤一錢 天南星切碎,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令為末,秤半錢 川烏頭尖七個,生上為末。每服嬰孩半字或一字,二、三歲一字以上,四、五歲半錢,金銀薄荷湯調下,量兒虛實加減。
20 候癇法第四《巢氏病源》欲發癇候:夫小兒未發癇,欲發之候,或溫壯連滯;或搖頭弄舌;或睡里驚掣,數嚙齒。如此,是欲發癇之証也。
21 《千金》候癇法云:夫癇,小兒之惡病也。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也。然氣發於內,必先有候,常宜審察其精神而探其候也。
22 手白肉魚際脈黑者,是癇候;魚際脈赤者,熱;脈青大者,寒;脈青細,為平也。鼻口乾燥,大小便不利,是癇候。眼不明上視,喜陽,是癇候。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癇候。青脈刺之,令血出也。
23 《嬰童寶鑒》云:耳後高骨上有三伍路青脈,如線起者,宜為爪破,令其血出也。小兒發逆上,啼笑面暗,色不變,是癇候。鼻口青,時小驚,是癇候。目閉青,時小驚,是癇候。身熱,頭常汗出,是癇候。身熱,吐 而喘,是癇候。
24 身熱,目時直視,是癇候。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是癇候。臥夢笑,手足動搖,是癇候。意氣下而妄怒,是癇候。目瞳子卒大,異於常,是癇候。喜欠,目上視,是癇候。咽乳不利,是癇候。身熱,小便難,是癇候。身熱,目視不精,是癇候。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是癇候。弄舌搖頭,是癇候。
25 以上諸候二十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便爪其陽脈所應灸。爪之皆重手,令兒驟啼乃絕,亦根據方與湯。
26 《嬰孺》云:並服五石紫丸湯。直視,瞳子動;腹滿,轉轉鳴;下血,身熱;口噤不得乳;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寤;手足掣 ,喜驚。
27 凡八條,癇之劇者也。如有此,非複湯爪所能救,盒飯時灸之。
28 《千金》又曰:若病家始發,便來詣師。師可診候,所解為法,根據次序治之,以其節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經雜治無次序,不得制病,病則變異其本候,後師便不知其前証虛實,直根據其後証作治,亦不得瘥也。要應精問察之,為前師所配根據,取其前蹤跡以為治,乃無逆耳。前師處湯,本應數劑乃瘥,而病家服一二劑未效,便謂不驗,以後更間他師。師不尋前人為治寒溫次序,而更為治,而不次前師治則弊也。或前以下之,後須平和療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溫失度,後人應調治之。是為治敗病,皆須邀射之,然後免耳。不根據次第及不審察,必及重弊也。
29 截癇法第五《聖惠》論:小兒未發癇之前及欲發癇之後,或壯熱連滯,或搖頭弄舌,或眼目抽掣,如此是欲發癇,宜早療之也。
30 張渙論:小兒驚不已,即變成癇疾。又有不因驚而變成癇者,然初亦有証可驗。未發之前,身體壯熱連滯不歇,素有痰涎,咽中呀呷作聲;或搖頭弄舌,眼目斜視,眠睡驚掣。如此必是欲發癇之証,宜截之。
31 《外台》:《救急》中軍候黑丸 療諸癖結、淡飲等大良方。治小兒欲發癇方。
32 桔梗 桂心各四分 巴豆八分,去心皮,熬 芫花十二分,熬 杏仁五分,去皮尖、二仁者,熬上五味,先搗桔梗、桂心、芫花成末,別搗巴豆、杏仁,如膏合和;又搗一千杵,下蜜;又搗二千杵,丸如胡豆。漿服一丸取利,可至二、三丸。兒生十月欲癇發,可與一、二丸如黍米大。諸腹不快,體中覺患便服之,得一、兩行利即好。忌豬肉、生蔥、蘆筍等物。
33 《聖惠》治小兒未滿百日,聚口吐沫,此欲作癇候,腹內有冷熱癖實。宜服牛黃散方牛黃細研 細辛 黃芩 當歸銼,微炒 甘草炙微赤,炒 防風去蘆頭。各一分 柴胡一分半,去苗 川大黃銼碎,微炒 蜣螂微炙。各三分 蚱蟬三枚,微炙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和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34 《聖惠》治小兒心腹結實,身體壯熱,四肢不利,心神多驚,欲發癇者。
35 茯神散方茯神 元參各一兩半 川升麻 秦艽去苗 龍膽去蘆頭,各一兩 寒水石二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芒硝各三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二服,早晨、午後各一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36 《聖惠》治小兒壯熱,欲發癇;或時時四肢抽掣,多吐白沫。宜服鉤藤散方鉤藤 甘草炙赤,銼 川升麻 石膏各半兩 人參去蘆頭 子芩 犀角屑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分 蚱蟬三枚,微炙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牛黃末一字。看兒大小,分減服之。
37 《聖惠》治小兒壯熱,欲發癇,心神驚悸,多啼,或吐白沫。
38 龍齒散方龍齒 川芒硝各一錢 鉤藤 川升麻 子芩 防風去蘆頭 犀角屑各三分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39 《聖惠》治小兒壯熱,欲發癇。宜服退熱清涼散方白藥子 甘草炙微赤,銼 鬱金 黃芩 天竺黃細研。各一分 麝香半分,細研 朱砂半分,細研,水飛過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均。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
40 《聖惠》治小兒頭額體背俱熱,大便秘澀,眼赤心悶,乍睡乍驚,精神昏濁,與人不相主,當欲作癇狀。
41 藍葉散方藍葉 人參去蘆頭 知母各半兩 鉤藤 川升麻 葛根銼。各三分 子芩 犀角屑 射干各一分元參二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五歲兒以竹瀝半合,調半錢服,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若未辨合,煎藥可服,元參、生犀、升麻、葛根、竹瀝、生姜汁、大豆汁、地黃汁皆可單服。又取少蚯蚓糞,水調服之,良。
42 《聖惠》治小兒驚熱入心,擬成癇疾,面色不定,啼淚不出,發熱作時,不吃乳食,大便秘澀,眼翻露白,手足逆冷。
43 牛黃丸方牛黃細研 川大黃銼碎,微炒 獨活各一分 川升麻 琥珀 綠豆粉 大麻仁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熟水研一丸服之。至五七歲,加金箔、銀箔各五片,藥兩丸,研化下服之。
44 《聖惠》治小兒欲發癇,極熱不已。
45 生葛汁飲子方生葛根 竹瀝各一合 牛黃如杏仁,細研上件藥相和,每服半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46 《聖惠》治小兒欲發癇,壯熱如火。
47 洗浴石膏湯方石膏五兩 菖蒲二兩 雷丸二兩上件藥搗碎,以水煮取三升。適寒溫浴兒,並洗頭面佳。
48 《嬰孺》治小兒驚熱欲發癇。
49 消熱定驚煎方柴胡 升麻 梔子仁 芍藥各七分 子芩 知母各八分 寒水石十二分 竹葉切,一升 甘草二分,炙 杏仁六分,去皮尖,炒,別研上以水四升七合,煮取一升半,絞去滓,內蜜、葛汁,於文武火煎,攪勿住手,至一升二合。一月內及初盈月兒,一合為三服,中間進乳。出一月,一服半合。五、六十日兒,一服一合;百日兒亦一合。出一百日,服一合半。一、二歲,二合。日二夜一,冬溫服之。
50 《嬰孺》治少小心驚,防病牛黃湯;又治癇發,眾醫不複治者方。《聖惠》方同牛黃 芍藥 杏仁炒,去皮尖 蜣螂 蜂房 黃芩 人參 葛根 甘草 蚱蟬 芒硝 芎 桂心各一分 大黃三分。《聖惠》用半兩 當歸二分 石膏四分,碎。《聖惠》用半兩上前件藥細切,取豚五髒及卵,以水一斗煮髒、卵,得三升,去滓,澄清;納諸藥煮,取一升三合,去滓,下芒硝烊盡。一服一合,日三夜一,臨臥末牛黃納湯中,常用大驗。一方,蚱蟬、蜣螂各五個,無芒硝,用生姜三片,水一升,煮取二停。《嬰孺》治少小癇候,夜啼不止。
51 雞腦丸方雄雞腦 丹砂各三分 牛黃 當歸各三分上為末,以雞腦和,杵七百下,丸麻子大。百日兒服一丸,日二。量兒大小加減。
52 《嬰孺》治少小癇候,胎寒,舌下唾聚,夜啼不止。
53 雀屎丸方雄雀屎 麝香 牛黃研入。各一分上為末,蜜丸黍米大。一月兒與一丸,日一服,服時極送藥著咽中,吮乳,令實時咽喉,不久停口中而散也。後稍加之,百日兒麻子大一丸,日二,臨服旋丸,勿先丸。下四十日後,牛黃與麝香可加使多也,為是一歲兒也。
54 《嬰孺》治少小滯實不去,內有熱,搖頭弄舌,欲作癇,茯苓湯方茯苓二分,一云:茯神 蚱蟬三個,炙 雀甕二個,炙 蛇蛻皮半分 鐵精 芍藥 麻黃去節黃 柴胡 當歸 人參各一分上切,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十沸,去沫、納諸藥,煮一升五合。為四服,百日兒一日服盡。大小以意加減。
55 《嬰孺》治少小始盈月變蒸,時患驚,欲作癇。已服四味湯及紫丸,已大下熱猶不折,腹滿脹、目視高者,宜此除熱。
56 地黃汁湯方地黃汁,半合 黃芩三分 大黃 甘草炙。各一分 梔子仁二分上切,以水八合煮至四合,去滓,下地黃汁。服一合,日進三服,夜一服。
57 《嬰孺》治七日兒生後有熱,欲作癇。
58 茯苓湯方茯苓 黃芩 鉤藤 大黃各一分上切,以水一升煮三合,為三服或五服。熱多者加黃芩一分;生三七日以後者,加大黃一分。量兒大小加之。
59 張渙獨活散方 祛風截癇。
60 獨活 羌活 川升麻細銼 酸棗仁揀淨 人參去蘆頭。以上各一兩 琥珀 川大黃細銼,微炒。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金銀薄荷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不拘時候。
61 張渙定心膏方 安神,治欲發癇。
62 生葛根取汁半合許。如無生者,只用乾葛銼細,水浸一宿,慢火熬取汁 竹瀝半合,根據法旋取 大麻仁研,一分以上三味同研勻,次入:朱砂半兩,細研,水飛 牛黃 麝香各一分 綠豆粉一兩。以上並研勻上件同於石臼中搗三二百下,成膏如雞頭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人參湯化下。
63 張渙清涼丹方 治壯熱連滯,欲作癇。
64 鬱金 黃芩 犀角末。各一分 白芍藥半分以上同搗,羅為細末。次用腦、麝各研,一分 天竺黃一分,細研 好朱砂半兩,細研,水飛上件一處拌勻,煉蜜和如雞頭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人參湯化下。
65 張渙知母散 治心熱弄舌,欲作癇。
66 知母一兩 鉤藤 升麻 葛根 黃芩各一分 藍葉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竹瀝三兩點,煎五分,去滓。放溫服。
67 張渙洗浴菖蒲湯方 散風截癇。
68 菖蒲三分,一寸九節者 防風 荊芥穗各二兩 石膏 梅根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粗末。每用五匙頭,水三碗,煎三五沸,適寒溫浴兒。先洗頭面,次浴身體為佳。
69 《孔氏家傳》治小兒因吐利欲作癇,宜服五苓散。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70 五髒之癇第六《千金》論五髒之癇灸法並在後篇也。肝癇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嬰童寶鑒》云:手足螈 。心癇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嬰音寶鑒》云:短氣微喘。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肺癇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嬰童寶鑒》云:肺癇,面目反視,如枯骨,口吐涎沫。腎癇之為病,面黑,目正直視不搖,如尸狀。
71 膈癇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腸癇之為病,不動搖。《嬰童寶鑒》云:腸癇,身體手足並不動搖,但直而不至痙。上五髒癇証候。
72 《嬰童寶鑒》:五髒癇外,又有異癇,面白啼呼,色有變易。
73 錢乙論:凡治五癇,皆隨髒治之。每髒各有一獸,並五色丸治其病也。犬癇,反折上竄,犬叫,肝也。
74 羊癇,目瞪吐舌,羊叫,心也。牛癇,目直視,腹滿,牛叫,脾也。雞癇,驚跳反折,手 ,雞叫,肺也。豬癇,如尸,吐沫,豬叫,腎也。五癇重者死,病後甚者亦死。
75 錢乙論五色丸方朱砂半兩,研 水銀一分 雄黃二兩,熬 真珠末一兩,研三兩,同水銀熬上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銀薄荷湯下。
76 六畜之癇第七《千金》論六畜之癇灸法並在後篇。馬癇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牛癇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
77 羊癇之為病,喜揚目吐舌。豬癇之為病,喜吐沫。《嬰童寶鑒》云:豬癇口吐涎沫,根據目視人。犬癇之為病,手屈拳攣。
78 《嬰童寶鑒》云:手屈兩足拳攣。雞癇之為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
79 上六畜癇証候。
80 《嬰童寶鑒》六畜癇外,又有烏癇,唇口撮,聚目,手俱搖。蛇癇,身軟,頭舉吐舌視人。
81 《博濟方》治小兒五般癇:牛癇,即牛聲;馬癇,即馬聲;狗癇,即狗吠;羊癇,即羊鳴;雞癇,即雞鳴。
82 五癇病者,腑髒相引,邪氣盈起,寒厥,各識手顧,口吐沫,須臾如蘇,複作。神效雄黃丸方與錢氏五色丸同,但《博濟》水銀用八分耳。錢氏五色丸方見前篇。
83 一切癇第八《外台》:《短劇》載《元中記》曰:天下有女鳥,一名姑獲,又名釣星鬼也。喜以陰雨夜過飛鳴,徘徊人村里,喚得來也。是鳥淳雌無雄,不產,喜落毛羽於中庭,置入兒衣中,便使兒作癇必死,即化為其兒也。
84 是以小兒生至十歲衣裳不可露,七、八月尤忌之。
85 張渙論小兒癇疾最惡病。自古說癇止有三種,至晉唐間,神仙、名醫、諸人方治講究一切諸癇。
86 《惠眼觀証》癇病形候大抵數類,皆因積驚,過時而發,邪氣傳歸心髒。每發時屈指如數物,良久眼直視,口嚼涎沫,腰背強直,忽然死,良久即蘇。一日之中,常三五次發。其候手足逆冷是也。醫者只作驚風治之,必難得痊。此病驚,邪氣傳入筋骨,以睡驚膏重下數口白涎方見急驚風門中,次用朱砂膏方見驚熱門中,夾用去風藥調理。如吐後或不說話無妨,為吐損心氣。至來年此時,又恐再發,複下前件藥即瘥。
87 《吉氏家傳》:癇有八候,前曰僕,後曰殭,晝曰陽,夜曰陰,罵人曰顛,笑人曰邪,一日十數次發曰癇,小年有此患曰呆。
88 茅先生小兒初受癇病歌:渾身壯熱腰背強,兩眼瞪 是尋常。四肢抽掣多啼叫,時發時醒仔細詳。
89 又小兒癇病死候歌:四肢螈 脈還沉,身體如綿不暫醒,緊噤牙關難進乳,更兼腹滿轉虛鳴。汗出熱來時又至,渾身壯熱喜生驚,直饒便是盧醫手,手足蹤橫也不停。
90 《石壁經》三十六種驚風三發惡候歌:搐來三度便成癇,愛哭心中聚毒涎,曾被醫人頻為取,散入筋間病益傳。鳳髓經》云:心脈傳。雙眼有如羊未睡,四肢軟弱不能安,四十八候歌同此一句,乃云:口生白沫不堪言。《鳳髓經》云此一句云:涎如膿白不能安。涎生光泡無他事,卻請醫流仔細看。
91 此始初失治,則便有此候。本法當散其風,須表之類。其目如羊眼,半開半合,手足皆軟。若色光明,並睡易覺,即易治;若睡重,面無光澤,其睛不轉者不治也。
92 《鳳髓經》此歌亦同,仍有注云:與白鶴丹方見慢驚門中、生銀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小兒形証論》四十八候、驚風三發惡候歌一同。後云:此病驚風後,醫人取散、驚涎入經絡為癇。每發口生白沫如水泡光者,醫得;若同碎點者難除。若要患痊,宜久服 丸,此藥不吐不瀉,只磨經絡驚涎。 丸方見本門中。《本草》治小兒癇方。
93 烏鴉一枚,臘月者上入瓦缶,泥煨燒,為灰飲下。
94 《子母秘錄》治小兒癇方。
95 鱉甲炙令黃色上搗為末,取一錢乳服,亦可蜜丸如小豆大服。
96 《子母秘錄》治小兒癇方。
97 刮青竹茹三兩上以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一方只用竹瀝一合,溫與兒服之。
98 孟詵治小兒癇疾方。
99 牡鼠一枚上取腹大貪食者可,以黃泥裹燒之,細揀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與食之。勿令食著骨,甚瘦人。
100 葛氏方治小兒方。
101 卒得癇,刺取白犬血一棗許,合之,又塗身上。
102 《葛氏肘後方》治卒得癇。
103 鉤藤 甘草上各二分,水五合,煮取二合。服如小棗大,日五夜三。
104 《葛氏肘後》又方水銀小豆許上先將水銀安一瓷盞中,沉湯煮之一食久。服時勿大仰兒頭,恐入腦。亦可以壓切熱矣。近世多不煮,只以紙裂過服。
105 《葛氏肘後方》小兒百日病癇。
106 蛇蛻湯蛇蛻皮三寸,炙。《聖惠》用五寸 鉤藤 黃 細辛 甘草炙。各二分 大黃四分 蚱蟬去足,四枚,炙。《聖惠》去頭足 牛黃五大豆許上八味切,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一合。百日小兒一服二合,甚良。《外台》:《備急》云:療少小百二十種癇病,胸中病,若窮地無藥,可一二味亦合,不可備用,然大黃不得闕。
107 《葛氏肘後》小兒二十五癇。
108 大黃湯方大黃 甘草 當歸各一兩 細辛二分上搗、篩,以一指撮著一升水中,煮取二合。一歲兒溫與一合,日二,得下即愈。
109 《葛氏肘後》江荔萬病湯 主小兒癇方。
110 當歸 細辛 礬石 甘草炙。各一兩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納白蜜、雞子。大分為五服,當日令盡,則大良。
111 《葛氏肘後》療小兒癇極方。
112 茯苓 龍齒各二分 鉤藤 芍藥 黃芩各一分 甘草半分 蚱蟬二枚,去翅足,炙 牛黃二大豆許上搗,細研末,入竹瀝一合研,候湯欲成下;以東流水二斗,銀器煮金銀各十兩,取五升,入藥煎取一升半,間乳細細與服。此療未出月小兒,若大即加藥。此方是張大夫家秘。
113 《千金》龍膽湯 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 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以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根據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 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餘藥皆准耳。
114 龍膽 鉤藤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千金翼》作茯神 甘草炙。各六銖 二枚 大黃一兩上十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後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減藥與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複服也。
115 《千金》治少小癇,心腹熱。除熱丹參赤膏方丹參 雷丸 芒硝 戎鹽 大黃各二兩。《千金翼》各三兩上五味 咀,以苦酒半升浸四種一宿,以成煉豬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納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參、雷丸,亦佳。
116 《千金》:小兒出胎二百許日,頭身患小小瘡,治護小瘥,複發。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溫和治之,因變癇,一日二十過發,四肢縮動,背脊KT KT ,眼反,須臾氣絕,良久複蘇,已與常。治癇湯得快吐下,經日不間,爾後單與竹瀝汁稍進,一日一夕中合進一升許,發時小疏,明日與此竹瀝湯,得吐下,發便大折。其間猶稍稍與竹瀝汁。
117 竹瀝湯方竹瀝五合 黃芩三十銖 羚羊角鎊屑 木防己各六銖 大黃二兩 茵芋三銖 麻黃去根節 白薇 桑寄生 萆 甘草炙。各半兩 白術炮,六銖,一方作白鮮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藥減半,納竹瀝,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久,進一服。一方無萆 。《千金翼》治小兒癇方上將馬絆繩煮,洗兒。
118 《外台》:《備急》又療少小二十五癇。
119 大黃湯方大黃 甘草 甘皮 當歸各一兩 細辛半兩上五味搗篩,以三指撮著水一升,煮取二合,一歲兒服一合,日二。《外台》《古今錄驗》赤湯 療二十五種癇,吐痢,寒熱百病,不乳哺方。
120 大黃五兩 當歸 芍藥 黃芩 栝蔞 甘草 桂心 人參 赤石脂 牡蠣 紫石英 麻黃去節。
121 各二兩上十二味搗篩令調,盛以韋囊。八歲兒以乾棗五枚,用水八合煮棗,取五合,兩指撮藥入湯中,煮取三沸,去滓。與兒服之,取利,微汗自除。十歲用棗十枚,三指撮藥,水一升,煮三沸,服之。此湯療小兒百病及癇,神驗。
122 《外台》:《備急》又療百日及過百日兒發癇,連發不醒及胎中帶風,體冷面青,反張。宜服麻黃五癇湯方麻黃去節,二分,《嬰孺方》用一分 羌活 乾葛各二分 甘草炙,二分。《嬰孺》用一分半 枳實曲炒,二分。《嬰孺方》用三分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碎。《嬰孺方》用四十個 升麻 黃芩 大黃各四分 柴胡芍藥各三分 鉤藤皮一分,《嬰孺方》用一分半 蛇蛻三寸,炙,《嬰孺方》用二分 蚱蟬二枚,炙,去足翅 石膏六分,碎上十五味切,以水二升並竹瀝五合,煎取六合。每服一合佳。《嬰孺方》用水二升半、竹瀝二合,煮取六合半,為五服。
123 《聖惠》治小兒五種癇,手足動搖,眼目反視,口吐涎沫,心神喜驚,身體壯熱。
124 朱砂散方朱砂 牛黃(並細研 白蘞 露蜂房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桂心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以乳汁調下一字,日五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125 《聖惠》治小兒諸癇,驚惕掣 及中客忤。宜服牛黃丸方牛黃細研 人參 防風各去蘆頭 細辛 赤芍藥 栝蔞根 當歸以上各半兩 蚱蟬七枚,去翅足,微炙。《嬰孺》用二分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炙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蛇蛻皮五寸,炙令黃色。《嬰孺方》用三分 麝香一分,細研。《嬰孺方》用二分 巴豆三十粒,去皮心,研如膏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麻子大。初生一月至百日兒,每服一丸;一歲至三歲服兩丸;四歲至五歲兒每服三丸;並用薄荷湯下,令快利為度。《嬰孺方》云:若兒惕惕驚,及中人溫壯發熱,腹滿有不調,增服,令快利為度。量兒大小、虛實與服。
126 《聖惠》治小兒未盈月及出月,壯熱發癇。宜服鉤藤散方《嬰孺方》用鉤藤湯,分兩並不同。鉤藤皮一分。《嬰孺方》用二分半 蚱蟬二枚,微炒。《嬰孺方》用一枚,去頭足,炙 柴胡去苗 川升麻 黃芩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石膏一分,細研。《嬰孺方》用二分 蛇蛻皮五寸,微炙。
127 《嬰孺方》用二寸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嬰孺方》用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三、兩沸。量兒大小分減溫服。《嬰孺》云:得利,見湯色出者停。後服至五六十日,兒一服一合。若連發不醒者,加麻黃一分,去節。
128 《聖惠》治小兒初生百日內發癇。
129 蚱蟬散方蚱蟬微炙 赤芍藥各三分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 細辛各半兩 鉤藤半分。《嬰孺方》用二分 蛇蛻皮五寸,炙令黃色。《嬰孺方》用二分 牛黃一分,細研 麝香一錢,細研。《嬰孺方》用半分 川大黃一錢,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溫服之。《嬰孺方》云:治小兒五十日發癇,諸藥不愈者。又云:五十日兒,麝香、牛黃不必兩用。十一物者,治百日兒也。
130 《聖惠》治小兒百日內發癇,連發不醒。及胎中帶風,體冷面青,身體反張。
131 麻黃散方麻黃去根節 甘草炙微赤,銼 鉤藤各一分 羌活 柴胡去苗。各三分 川大黃銼碎,微炒川升麻 子芩各一分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葛根銼。各半兩 蛇蛻皮五寸,炙令黃 石膏一兩半,細研 蚱蟬二七枚,微炙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更入竹瀝半合,煎三、二沸。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132 《聖惠》治小兒諸癇,宜用固囟大黃膏方。
133 川大黃三分 雄黃 丹參 黃芩各一分 生商陸一兩 豬脂一斤 雷丸 附子去皮臍,生用。
134 各半兩上件藥搗碎,以豬脂先入鍋中,以文火熬令熔,以綿濾過,然後下藥,煎令七上七下,去滓。細研雄黃下膏中,攪令至凝,於瓷器中盛。每用少許,熱炙手,摩兒囟及掌中、背脅,皆使遍訖,以蛤粉粉之。
135 《聖惠》治小兒癇及百病傷寒。
136 雷丸膏方雷丸一分 甘草一兩。《嬰孺方》用五分 莽草 川升麻各一兩。《嬰孺方》用二味各二兩 防風一兩,去蘆頭。《嬰孺》用五分 桔梗二分,去蘆頭 白術三分。《嬰孺方》用二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豬膏一片,先入鐺,慢火煎令熔,後下藥末,以柳篦不住手攪成膏,綿濾,入瓷合盛之。每有患者,摩其頂及背上。《嬰孺方》云:東郡濮陽張子良不用針灸,只用此膏。小兒癇及腹中病,熱摩腹背令適,待干,粉之立愈。
137 《靈苑》大金箔丸 治一切風及大人小兒諸癇。解心胸壅熱,消痰墜涎。
138 金銀箔各一百片 辰砂一兩,研 牛黃 生犀 丁香 沉香 真珠 木香 腦麝 琥珀 硼砂 烏蛇肉酒浸,炙,去皮骨 天麻酒浸,炙 雄黃 蠍梢 白殭蠶 附子炮,去臍皮天南星 防風 白附子 甘草炙。以上各一分 香墨半兩,燒上件二十四味杵,羅為細末,入研者藥同一處勻合,又將金銀箔入水銀三分,同研如泥,再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大人五丸,用薄荷酒下;小兒三丸,薄荷湯下。
139 《靈苑》治大人小兒一切風及久患癇病。
140 天烏散方一名狐肝散臘月烏鴉一隻,去毛羽及嘴爪腸胃 臘月野狐肝一具,同前物入餅子內,固濟,燒為灰 麝香 天麻犀角屑各半兩 干蠍 白殭蠶 蟬殼 牛黃研,更多益妙 荊芥取穗 藿香 天南星去心 白附子膩粉 桑螵蛸須用臘月抹取 桑上者佳。各一兩 烏蛇二兩,酒浸,炙,去皮骨上件一十六味並精細杵,羅為末。每服半錢,用煎荊芥湯或豆淋酒調下,空心。小兒用薄荷湯調下一字。
141 《嬰孺》治五歲兒壯熱發癇疹,自下痢。
142 五癇湯方大黃十二分 鉤藤皮 蜂房 麻黃去節。各二分 柴胡 梔子仁 知母 芍藥 升麻各七分 蚱蟬三個 石膏十分,碎 蛇蛻皮五寸,炙 杏仁六分上水七升煮二升,去滓,稍稍如人肌暖,以拭身。
143 《嬰孺》治新生兒客忤、中惡、癇發,乳哺不消,中風反折,蹙口吐舌,並疰忤面青,目下垂,腹滿,丁奚羸瘦脛交,三歲不能行。
144 麝香雙丸方麝香 牛黃 黃連各二兩 桂心 雄黃 烏賊魚骨 丹砂 附子 巴豆六十粒,去皮,炒 特生石燒煉半日。各一錢 蜈蚣一個,去頭足上十一味,別研巴豆如脂,和末勻,蜜和,杵三千下,拍合,收勿洩氣。十日至一月兒服一米許;百日至三百日兒服二麻子許,以意增減。兒雖小病甚者,增大其丸,不必根據此。小兒病率多耐藥,服當汗出。若不汗及不覺瘥,一日一夜四、五服,以汗出及瘥為限。為嬰兒中人亦為客忤。婦人月水來未盡了,觸兒子亦為客忤。若喜失子產生輒死者,兒落地啼聲未絕,便以指刮舌上,當時銜血如薤葉者,便與二丸米大,一日一服,七日乃止,無不全者。若不全合一劑,當合半劑者,用巴豆三十個。若三分合一者,用巴豆二十七粒,亦不隨餘藥減。其然者,正以此為良爾。若無赤頭足蜈蚣者,只取赤者三條,斷其頭並項後二節用之。其餘者,不堪用也。
145 《嬰孺》治小兒癇,時時發作,將成厥。宜服鎮心丸方人參 桂心 蜀椒 茯苓 附子炮。各三分 細辛 乾姜 半夏 牛黃各二分 桔梗十分 白薇五分 防葵四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先食服。五歲、六歲三丸,日三。往來寒熱及虛熱者,可作知母丸。若胸上氣脹,可作杏仁煎。
146 《嬰孺》黃帝石室紫藥神丸 治小兒十二癇方。
147 丹砂九分,別研 大黃六分 桂心 半夏洗。各四分 牛黃 黃連各五分 雲母七分 雄黃二分 特生 石十二分,煉上為末,更入巴豆二分,心去,炒 雷丸三分 真珠一分 代赭二分 乾姜三分 各為末,新絹袋盛,蒸如十斛米熟方取。牛黃、桂、姜、代赭別為末,與前相和勻,以蜜杵丸黍大。一歲兒乳頭上下一丸,十歲小豆大一丸,日三服。
148 《嬰孺》治少小百癇。
149 崇命湯方當歸 細辛 龍骨 牡蠣各二分 石膏 大黃 芍藥 黃芩 赤石脂 桂心各一分 甘草四分 乾姜三分上十二味 咀,五歲兒五指撮,以水七合,大棗五個,去核,煮取三合。日三服,一服一合,若夏天二服。
150 自下者,用赤石脂。量兒大小增減。若有熱,若驚,加黃芩二分。以韋囊盛藥,大驗。
151 《嬰孺》治少小二十五癇,日數百發者,治之無不效。
152 曾青湯方曾青 甘草炙,二分 當歸 細辛 芍藥 獨活 大黃 麻黃去節,各三分上八物,水三升,煮取七合。一月兒服如杏核;二月二杏核大小,以此為准。湯訖,要當抱兒令汗出。若先下者,勿令汗出。若自汗出,去麻黃,加麻黃根一分。若腹中急痛,加當歸、芍藥一分。若縮口聚唾、夭者,加細辛一分。若中風身強,戴眼反折者,加獨活一分。要當消息,視病所苦,根據病增減藥,藥皆令精新。
153 或分五服,日三夜二。小有癇候便可作服,無病候亦可服,令兒終身不病癇。日中數百發者,此湯治之,無不瘥者。
154 《嬰孺》治少小眾癇,乳哺不時,發溫壯,吐利驚掣,胎寒腹痛,一十五癇。
155 四味大黃湯方大黃四分 芍藥 當歸 甘草炙。各二分上四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月兒服一杏核許,日三服;百日兒二杏核大小,以此為率。若發熱加麻黃二分,去節,有毒當切之,先煮數沸,去沫,納諸藥。若反折戴眼掣縮者,加細辛四分。若乳哺不消,壯熱有實者,增大黃令倍諸藥,不爾等分。大黃刀劈破,勿令有碎末,無其疾不須增益。兒有大小強弱,以意增減。一方諸藥等分。兒下痢者,減大黃三分之一。服湯令母抱之,令小汗出;病甚者,令大汗出,畢,溫粉粉之。下痢者,勿令出汗也。日夜可四服。兒夜啼,有微熱,口銜乳,若不安,皆可服。一方:治下粗篩,盛以韋囊。欲合小劑,用水一升半煮,三指撮藥內湯中,更三沸,令得六合,絞去滓,服之。皆當取真新藥,方可用也。小兒氣弱,惡藥不精,非但無益,乃更損兒,可不慎乎?此方屢試有驗。王汝南方:又戴眼中風,身體當強,增獨活二分,大妙。便是《葛氏肘後》及《元和經》四味飲子,但分兩不同及又有加減藥爾。《肘後》與《元和經》方已收溫壯門中。
156 《嬰孺》治少小癇,手足掣 ,十指顫,舌強。
157 獨活湯方獨活 麻黃去節 人參各二分 大黃四分上四物,水二升,煮麻黃減三合,去沫;納諸藥,煎九合,為三服,大有神效。
158 《嬰孺》治少小生七日已後患癇。
159 茯苓鉤藤湯方鉤藤 茯苓各二分 甘草 大黃煨。各一分上四味,水一升,煮取三合,為五服,當大驗。
160 《嬰孺》治少小發癇,經日不解,諸治不瘥,口焦,面赤黑,胸中有熱。
161 茵陳湯茵陳 大黃 黃芩各四分 黃連 硝石無以芒硝代之 甘草炙。各二分上六物,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內硝石烊盡,為三服。
162 《嬰孺》治期歲至四歲兒,壯熱,大驚發癇。
163 蚱蟬湯方蚱蟬二個,去足羽,炙 石膏 柴胡各八分 子芩 升麻 知母 梔子仁各六分 龍齒 蛇蛻皮炙。
164 各半分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分 生葛五分 大黃十分 鉤藤皮,一分半上十四物,水三升半,竹瀝一升二合,為四服。
165 《嬰孺》治少小癇,眾醫不能治。
166 神明還命十味牛黃湯方牛黃三大豆許 白石脂 龍骨各一兩半 桂心 寒水石 大黃各二兩半 牡蠣 栝蔞各二兩 石膏 硝石各三兩上為末,水二升,三指撮末煮五合,為三服,日三。牛黃為末,臨時入。
167 《嬰孺》治小兒癇方。
168 茯苓 牛黃候湯成研入 龍齒各二分 鉤藤 芍藥 黃芩各一分 甘草半分,炙 蚱蟬二個,炙,去羽足 竹瀝一合,煮湯成下之上九物,東流水二斗,銀器中煮金銀各十兩,分五升汁煎藥,取一升半,間乳細細與服。此治未出月兒,若大者加少藥。此方是張大夫家用,神驗無比。
169 《嬰孺》治小兒諸癇,掣 吐舌。
170 鉤藤湯方鉤藤 當歸 石膏 獨活 桂心 芍藥 甘草 黃芩 栝蔞各二分 麻黃四分,去節 蛇蛻皮六寸,炙上十一物,水三升,煮取一升。百日兒服一合,二歲二合,三歲三合半,一日一夜令盡。乳哺如故。
171 《嬰孺》治小兒癇,螈 ,嘔吐方。
172 鉤藤 獨活 黃芩 麻黃去節 桂心 石膏 甘草 防風 茯神 大黃湯洗。各二分 蚱蟬二枚,炙 蛇蛻皮三分,炙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一歲服一合,日三服。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173 《嬰孺》治少小腹中有熱,有寒在胸上,逆吐,腹中雷鳴而滿,驚啼。甚即發癇掣縮,休作有時。
174 十味白術湯方白術 當歸各一兩 濃樸 半夏 甘草 人參 芎 生姜各二兩 枳實三十個,炙食茱萸二合上十味,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三合,日三夜二。
175 《嬰孺》治小兒驚熱癇,體羸,不堪余治。
176 子母五癇煎方鉤藤皮一錢半 子芩 知母各四分 甘草五分 升麻三分 寒水石六分 蚱蟬二個,炙,去羽足炒三個 沙參 龍齒 柴胡各二分 蛇蛻皮四寸,炙上為末,以清蜜和,使流行銅器中,置沸湯中煎,攪成飴糖狀,取收之。一月兒取棗核大,一呷二枚,日再,夜五六過,不甚妨食。五十日兒呷三枚、百日兒呷四枚,二百、三百日兒五枚,一歲六枚,三四歲七枚,五歲十枚,兼夜並六七過,不妨食也。
177 《嬰孺》療卒得癇方。
178 蚯蚓七個,日死者。上取置新竹筒內,入水一升,並蚯蚓炭火內煨,水沸消盡蚯蚓,去滓澄清。每發即飲之,不服三、兩度,立瘥。餘當舍諸兒服之,皆驗也。
179 《嬰孺》治百癇。
180 八味固囟膏方大黃十六銖 定粉十八銖 雄黃 黃芩各六銖 雷丸八銖 附子一兩十二銖 生商陸根四兩,切上先煎豬膏三斤為油,去滓,下藥沸七上七下,去滓;研雄黃下之,攪至凝,以摩頂、掌中、背脅皆遍訖,治粉粉之。
181 《嬰孺》治少小心氣虛,或已發癇及未發。安五髒,定心氣。
182 鐵精 黃芩 芍藥 芫花 人參 甘遂 茯神各三分 硝石 牛黃各二錢 蛇蛻皮二寸,炙 甘草一分,炙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三丸,日再。不知加之,取微利為度,數試神效。
183 《嬰孺》治初得癇,雖時時發,先服鉛丹丸,後服此方。
184 鉛丹丸方與《聖惠》同,見癇瘥後發門中。鐵精 石膏 甘草炙。各二分 當歸三分 麝香半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二丸,日三。
185 《嬰孺》治少小痞癖結積,除癇止驚。
186 硝石丸方硝石三分 柴胡 細辛 當歸 茯神 芍藥 甘草遂。各二分 大黃十分 黃芩四分 巴豆三十粒,去皮心,炒 牛黃別研 葶藶子炒。各研一分上為末,蜜丸。一服胡豆大二丸。日一服,以微利為度。
187 《嬰孺》治小兒百二十癇,諸變蒸,腹中宿痞及飲食不節,腹滿溫壯,朝輕夕甚,大小便不通。胃氣弱,脾冷,使之服牛黃雀屎丸方。
188 牛黃 芍藥 甘草 巴豆去心皮,炒,別研入。各三分 雀屎白 乾姜 當歸 黃芩各二分芎人參各四分一分一合,炒 大黃五分上為末,蜜丸胡豆大。一歲兒未食與二丸,三二歲小豆大二丸,日三。不知稍加之,微利為度,常服大良。初生兒及二日五日以上,腹中滿,口急不得取乳,大小便不通,通而胸中作聲者,服半黍大一丸。十日兒一黍大一丸。若頭身發熱,惕惕驚不安,腹脹滿;中惡,中客,中人,吐乳皆主之。百日見一丸。及寒熱往來,朝夕溫壯;或身體發熱,利久不斷,青黃五色;又已發癇及如欲戴眼,但欲眼上;或通夜轉急,不得須臾息;及傷寒,食飲脹滿;丁奚大腹,食不消化,吐逆皆主之。小兒有耐藥,有不耐藥,不止二丸,量兒大小服之,無不瘥也。
189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驚風癇疾,喉閉,牙關緊急。
190 開關散方蟾酥一小片 鉛白霜一字上同研令極細,用烏梅肉蘸藥於口兩角揩之,良久便開。如不開,即用歸魄散一字許,吹入鼻中方見驚癇忤是三候門中,候噴嚏,即關開,便下歸魂散一服。如驚風癇再發,須進睡紅散一二服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後下調胃氣藥,看詳用之。
191 張渙三癇丹方 治癇疾潮搐,正發未分。
192 黑錫一兩 蠍梢 半夏湯洗七遍 天南星炮裂 防風 木香 人參去蘆頭 白殭蠶炒黃,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次用水銀半兩同石腦油半盞,研極細;入麝香一錢、龍腦半錢同研細,與諸藥拌勻,棗肉和如黍米大。每服七粒至十粒,煎荊芥薄荷湯下,不拘時候。
193 張渙鐵粉丹方 治諸癇胸膈不利。
194 鐵粉一兩,研 干蟾一枚,生姜汁浸少時,炙焦黃為末 干蠍梢七個,為末 朱砂半兩,細研,水飛 牛黃一分,研上件都拌勻,糯米飲和如黍米大。每服三粒至五粒,煎人參湯下。
195 張渙人參茯神湯方 治諸癇精神不定。
196 人參 茯神 羚羊角屑。各一兩 天門冬 酸棗仁 白蘚皮各半兩 天竺黃 甘草炙。各一錢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姜薄荷各少許,煎四分,去滓,溫服。
197 張渙鉤藤飲子方 治諸癇啼叫者。
198 鉤藤 蟬殼各半兩 黃連揀淨 甘草微炙 川大黃微炮 天竺黃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八分盞,入生姜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服。
199 張渙露蜂房散方 治五種癇痰,手足抽掣,口吐涎沫。
200 露蜂房洗淨,焙乾 遠志去心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桂心半兩 石菖蒲一寸九節者。各一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 牛黃各細研 杏仁湯浸,麩炒,去皮尖,別研。各一分上件同諸藥拌勻。每服半錢,麝香湯調下。
201 《四十八候》治癇 丸方全蠍 半夏 京墨 。各半錢 辰砂 鐵粉 人參 真珠末。各一錢 好茶半錢 春柳芽半錢,乾者。或一錢上為末,酒糊丸菜子大。每服七粒至十粒,薄荷姜湯下,一日三服。一月見效。
202 《三十六種》治驚風三發成癇羌活膏羌活 人參 桂心 防風各半錢 蠍 朱砂 硫黃 茯苓 木香各一錢 腦麝各少許上為末,煉蜜為膏,入金銀箔各十片、袞研,加減多少,用薄荷湯下。
203 《張氏家傳》五癇丸 治小兒五癇,驚悸狂叫,發搐,上盛涎潮等疾,如尋常涎盛,看緊慢並宜服之,不動髒腑。養小之家,宜預合,以應倉卒。其驗如神方。
204 皂角去皮,捶碎,水三、四升浸,取汁濾過,銀器重湯熬成膏 白礬枯過,細研。各四兩 半夏洗七次上等辰砂別研 天南星炮。各一兩蠍梢 白殭蠶直者,炒 上等雄黃別研 白附子各半兩 麝香別研 烏蛇酒浸,去皮骨,焙乾,炒。各一錢 蜈蚣大者一條,去頭足,酒浸,炙上件為末,先用皂角膏子和,未能就;次用生姜汁煮糊為丸,朱砂為衣。小兒六七歲,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粒,三四歲二三十粒;一二歲,如麻子大一二十粒,並用薄荷湯下,生姜湯亦得。
205 《孔氏家傳》治小兒急慢驚風,天 撮口搐搦;奶癇,壯熱。
206 定命丹蟾酥一錢,乾者酒洗一宿 干蠍七個 天南星一分 白附子 青黛各半錢 麝香少許上件為末,以粟米粥和丸如綠豆大,別以青黛為衣。
207 湖南路鈐陳防禦所傳扁金丹 治小兒胎風諸癇,手足螈 ,目睛上視,頸項緊急強直。或搖頭弄舌,牙關緊急,口吐痰沫,反拗多啼,精神不寧,睡臥多驚,吐利生風,昏塞如醉方。
208 白花蛇去骨,酒浸,焙乾,秤 防風去蘆頭,焙乾,秤 蜈蚣要赤者,不去頭足,全用,炙 乳香研極細。各半兩一扁瘦全者,炙用 朱砂研極細。各一兩 天南星火燒存性 大草烏頭火燒存性。
209 各一兩半 麝香一錢,研細 牛黃半錢、研細上件十味除研者外並搗,羅為極細末;然後與研者藥一處再研勻,用水浸,吹餅,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捏扁。每服三餅子,用荊芥湯化如稀糊,抹入口中,漸漸咽下;候一時辰,更進一服,神效。
210 《吉氏家傳》治暗風癇疾,取涎積倒地不知人事。
211 五星丸 此方神妙,取下病積。
212 白丁香 赤小豆各三十個 乳香一分 輕粉半錢重 巴豆一十四粒,去油用上末,滴水為丸,分作十一丸。每服一丸,水半盞磨化下,臨發時服,取下積涎如青黑色。是應如十年內,此一服便瘥,更無再作。以上者,半月日再一服,永除。次服朱砂鎮心藥。
213 《吉氏家傳》治一切驚癇。
214 鐵彈丸五靈脂四兩 川烏頭二兩,炮,去皮臍 生烏犀 乳香 沒香各一兩 牛黃 麝香各一分上七味各為細末,臘日重午日,人不得語,打井花水和丸如此○大,合時忌見雞犬婦人,收起藥方得語。
215 用牙隱破,荊芥湯下一丸。
216 《朱氏家傳》治因驚過發疳,但或受風熱,積未洗除,心髒積熱壅毒。雖設湯散療治,日久不退。至熱過涎生,膈上壅塞,心胸氣亂,交橫變生癇疾。其候發來一日數次,變候轉頻吐瀉,氣弱未曾補治,宜服勝金丸方。
217 腦麝 蘆薈 牛黃 胡黃連上等分,研細,熊膽汁為丸綠豆子大。每服三丸,米泔水研下。
218 東京石魚兒班防禦扁金丹 治小兒胎風諸癇,手足螈 ,目精上視,搖頭弄舌,頸項強直,牙關緊急,口吐痰沫,反拗多啼,精神不寧,睡臥多驚,吐利生風,昏塞如臥之疾。
219 天南星 白花蛇酒浸三日,炙熱、去骨 全蠍 麝香並別研 草烏頭燒灰存性。各半兩 蜈蚣一條,蘸酒炙熟 乳香 朱砂各別研一分上件為細末,酒浸蒸餅,和作餅子如此○大。每服三兩餅,薄荷湯化下,三歲以上服五餅與陳防禦方不同。班防禦又方,全蠍散全蠍半兩 白附子 朱砂別研。各三分 白殭蠶二錢 麝香一錢,別研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荊芥湯入酒少許,同調服。
220 灸癇法第九《千金》論曰: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於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夭橫也。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爪之,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癇也。惟陰癇噤痙,可針灸爪之。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乘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癇發平旦者,在足少陽;晨朝發者,在足厥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黃昏發者,在足太陰;人定發者,在足陽明;夜半發者,在足少陰。
221 上癇發時,病所在是。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
222 又癇有五髒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內,審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223 《千金》五髒癇灸法:肝髒癇,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心癇,灸心下第一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脾癇,灸胃管三壯,俠胃管旁灸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壯。肺癇,灸肺俞三壯。又灸手陽明、太陽各二壯。腎癇,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中動脈各二壯。又灸足太陽、少陰各二壯。膈癇,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唇承漿,皆隨年壯。腸癇,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後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三十壯。
224 上灸五髒之癇。
225 《千金》六畜癇灸法:馬癇,灸項風府、臍中三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之,良。《聖惠》灸僕參各三壯,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足取之。牛癇,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三壯。《嬰孺方》云:一土燒牛蹄末服之。《聖惠》只灸鳩尾一穴三壯。羊癇,灸大椎上三壯。《聖惠》炙第九椎下節間三壯。豬癇,灸耳後完骨兩旁各一寸七壯。《聖惠》灸巨闕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犬癇,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灸肋戶一壯。《嬰孺方》云:犬癇,灸手心一壯,灸足陽明各一壯,肋戶一壯,灸腳頭兩室各一壯。雞癇,灸足諸陽各三壯。《聖惠》灸手少陰三壯,在掌後去腕半寸陰穴陷者中。上灸六畜之癇。
226 《千金》暴癇灸法:小兒暴癇,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
227 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凡六處。又灸當腹度取背,以繩繞頭下至臍中竭,便轉繩向背順脊下行盡繩頭,灸兩旁各一寸五壯。若面白,啼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
228 上灸暴癇。
229 《千金》頭部灸癇法: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從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髮際二分許,直望鼻為正。《嬰孺方》云:次灸額上髮際五壯,不言入發二分。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許。《嬰孺方》同止言直上入髮際,不言二分。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兩眉後際動脈是。《嬰孺方》云:客主人在眉後發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
230 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嬰孺方》云:至此又有次灸鼻人中口上,灸當令近鼻。又云:次灸承漿。次灸玉枕,玉枕在項上高骨是也。次灸玉枕。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筋外發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嬰孺方》至此又有太極者,可灸兩眉頭也。上頭部凡十九處,《嬰孺方》云:二十三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可灸五壯,五十日可灸七壯。病重者,具灸之;輕者,惟灸囟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嬰孺方》云:去頭部凡二十三處,此亦不可一時下灸,待諸處無效即續次灸之。輕者,囟中、額中、髮際、鼻人中、耳門、風池、玉枕可也。凡灸頭風,大人多者不過三十壯。此則沉者,不可頓灸,可日日灸之也。又灸口吻各二七壯。《千金》腹部灸癇法: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在兩乳上第二肋間宛宛中,懸繩取之,當瞳子是。次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臍中;《嬰孺方》於臍中字下獨有百壯字。次灸薜息,薜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大人去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分分之,去鳩尾下一寸是也,並灸兩邊;《嬰孺方》又於此注云: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是也。次灸胃管;次灸金門,金門在谷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231 上腹部十二處,《嬰孺方》云:腹部十四處。胸堂、巨闕、胃管,十日兒可灸三壯,兒一月以上可五壯,陰下縫中可三壯。或雲隨年壯。
232 《千金》背部灸癇法:若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髒俞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
233 上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
234 《千金》手部灸癇法:若手足掣 驚者,灸尺澤。《嬰孺方》云:肘中約中動脈。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宮;《嬰孺方》云:掌中央動脈。次灸心主;次灸合谷;《嬰孺方》云:手大指歧骨間。次灸三間;《嬰孺方》云: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臼中。次灸少陽。
235 右手部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也。壯數如上。
236 《千金》足部灸癇法:又灸伏兔。《嬰孺方》云:膝上六寸。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鹿溪;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嬰孺方》云:在足二踝前骨下臼中。上足部十四處,皆要可灸,壯數如上。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癇皆灸之。若風病大動,手足掣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嬰孺方》云:諸穴不可悉灸,候諸處無效方灸之。《千金翼》云:灸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中也。凡三處,複斷此繩作三折,令各等,參合如 字,以一角主中央,灸下二角。夾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所灸五處各百壯,削行為度膀繩。《嬰孺方》又云:凡灸癇得啼為輕,易治;不得啼為重,難治。小兒生十數日,便得癇者,皆可灸也,可灸一壯。其要極者,三五壯。諸家灸癇法:《外台》:《甲乙經》灸本神,在曲差旁一寸半,在髮際。一云: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主頭目眩痛,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傾側,癲疾不嘔沫,小兒驚癇。
237 《外台》:《甲乙經》灸臨泣,當目上 直入髮際五分陷者中,是少陽太陽之會,灸三壯。主頰青不得視,口沫泣出,兩目眉頭痛,小兒驚癇反視。
238 《外台》:《甲乙經》灸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小兒驚癇螈 ,狂走疾,脊急強,目轉上插。
239 《聖惠》灸長強一穴,在腰俞下,脊體骸端陷者中。灸五壯。主腰脊急強,不可俯仰,癲狂病,大小便難,洞洩不禁,五淋久痔,小兒驚癇病。
240 《聖惠》灸螈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內雞足青脈。是穴主頭風、耳後痛,小兒驚癇螈 ,嘔吐,洩注,驚恐失精,視瞻不明,眵夢。灸三壯,針入一分。
241 《聖惠》小兒驚癇,灸鬼祿穴一壯,在唇內中央 上,炷如小麥大,用鋼刀決斷更佳。
242 《聖惠》秦承祖灸小兒胎癇、奶癇、驚癇、狐魅神邪及癲狂病,諸般醫治不瘥者,以並兩手大姆指,用軟絲繩子縛之,灸三壯。艾炷著四處,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處盡燒。一處不燒,其疾不愈。神效不可量也。諸癇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243 《嬰孺方》審是癇候,急灸頂上旋發中。若眼直視,灸兩目直瞳子發際各一處,心下一寸宛宛中,脊當兌骨上一處,大顴一處,各灸二七壯。頂上多灸益良。更見有癇候,灸兩乳內各一寸七壯,累試大效。
244 《萬全方》:小兒驚癇者,先驚怖啼叫,後乃發也。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炷如小麥大。一法:灸鬼祿穴,在上唇內中央 上。小兒風癇者,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灸鼻柱上髮際宛宛中三壯,炷如麥大。
245 小兒食癇者,先寒熱灑淅乃發也。灸鳩尾上五分三壯。
246 癇瘥複發第十成痼疾也《巢氏病源》小兒患癇瘥後更發候:癇發之狀,或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或手足螈 ,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或屈指如數。皆由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其瘥之後而更發者,是餘勢未盡。小兒血氣軟弱,或因乳食不節,或風冷不調,或更驚動,因而重發。如此者,多成常疹。凡癇正發,手足掣縮,慎勿持捉之。捉之則令曲戾不隨也。
247 《嬰童寶鑒》:癇瘥後複發者,為熱未退,乳食不節,更傷風冷而複發也。
248 《千金》茵芋丸 治少小有風癇疾至長不除,或遇天陰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亦發。百脈攣縮、行步不正、言語不便者,服之永不發方。
249 茵芋葉 鉛丹 秦艽 鉤藤皮 石膏 杜蘅 防葵各一兩 菖蒲 黃芩各一兩半 松蘿半兩 蜣螂十枚 甘草三兩,炙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三歲以下服五丸,三歲以上服七丸,五歲以上服十丸,十歲以上可至十五丸。《聖惠》:《嬰孺方》分兩少異。《聖惠》治小兒諸癇複發,不問風之與熱,發作多少般數,並宜服紫金散方。
250 紫金粉一兩半。一名赤烏腳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三分 牡蠣粉三分 麻黃去根節,三分 石膏細研,水飛過 地骨皮 赤石脂各一兩 烏蛇肉炙令黃 防風去蘆頭 黃芩 赤芍藥 葛粉 甘草炙微赤,銼 牛黃細研 秦艽去苗。各半兩 羌活 桂心各一分半 當歸一分,銼,炒 樸硝一錢半 寒水石一兩 虎睛一對,微炙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煎竹葉湯調下半錢,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
251 《聖惠》治小兒驚癇複發,眩悶倒蹶,或湯火不避及除百病。
252 鉛丹丸方鉛丹 朱砂細研,水飛過 鐵粉各半兩 牛黃 雄黃各細研 細辛 獨活 露蜂房炙黃 人參去蘆頭 漢防己 桂心 甘草炙微赤,銼 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油。各一分 蜣螂五枚,微炙 蛇蛻皮五寸,炙黃 雞頭一枚,去毛,炙令黃 赤茯苓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253 《聖惠》治小兒諸癇複發,使斷根源。
254 天漿子丸方天漿子十四個,去殼別研 蠐螬三分,微炒半兩 知母 人參去蘆頭 生乾地黃 桂心各半兩 蚱蟬半兩,去翅足,微炒。《嬰孺》用一分 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嬰孺》用十分 蜣螂三枚,去翅足,微炙 牛黃一分,細研。《嬰孺》用三分 虻蟲三枚,炒黃。《嬰孺》用三分,炙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日三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255 《聖惠》治小兒驚癇,發動經年不斷根源。
256 鴟頭丸方鴟頭一枚死者,炙令黃色 桂心 赤芍藥 茯神 露蜂房炙黃 甘草炙微赤,銼 當歸銼,微炙芎 丹參 牛黃細研 莨菪子炒令黑。各半兩 蜣螂七枚,去翅足,微炙 蛇蛻皮五寸,炙黃 麝香一分,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下五丸。看兒大小加減服之。
257 《嬰孺》治癇,三十年患者亦瘥方。
258 苦參三大斤 童子小便一斗二升,煎苦參取六升上以糯米及曲和前汁作酒,十餘日當熟,澄清。一服半雞子許,四五歲兒服一升,永瘥。非止癇疾,但腹中諸病悉治,神驗。曾試,亦治一切氣塊,宿冷瘕癖、心痛惡病皆治之。放三二年酒不壞,可多作以救人,神妙。
259 《嬰孺》治少小驚癇,發動經年不斷根源。
260 鴟頭丸方鴉頭一個 桂心六分 茯神五分 蜣螂 蚱蟬各炙十四個 芍藥 甘草 黃芩 當歸 芎丹參 麝香各四分 峰房 牛黃各二分 蛇蛻皮五寸,炙 莨菪子八合,酒浸,炮干,蒸之 大黃八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七丸,日三服,稍增之。與《聖惠》鴟頭丸分兩味數皆不同。《嬰孺》治發癇雖瘥,餘疾慮動。防疾鎮心銀屑丸方銀屑 黃 大黃 鱉甲 甘草炙。各四分 細辛 桂心各二分 茯苓 柴胡 黃芩 人參 芍藥各三分 葵子二分 牛黃一分上為末,蜜丸大豆大。一服五丸,日三服。常服大良。
261 《嬰孺》治發癇雖已瘥,而根源不斷,至長將除疾。
262 銀屑丸方銀屑一銖 紫菀 細辛 麻黃去節 黃芩各一分 人參 大黃 甘草炙。各二分 牛黃四銖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二丸,日三。
263 張渙化痰丹 治胞絡痰涎諸癇瘥後,皆宜常服。
264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 乾姜微炮 川黃連去須 桂心 南木香各半兩以上先搗,羅為細末,次用:牛黃 麝香各研一分 朱砂一兩,細研,水飛 巴豆十個,去皮心膜,炒黃,別研上件都一處拌勻,滴水和如黍米大。每服三粒至五粒,溫粥飲下,未周 嬰兒乳汁下,謂如三歲至七歲不過五粒。量兒大小加減。
265 《莊氏家傳》斷癇丸 治胎驚癇,疾愈而仍發,証候多端,連綿不除方。
266 黃 鉤藤鉤子 細辛 甘草炙。各三分 蛇蛻皮三寸,炙 牛黃五大豆許,別研 蟬殼四枚,洗去土,微炒,去足上七味末之,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百 內三、兩丸,三二歲十丸,四五歲十五丸,十歲二十丸,煎人參湯下,不計時候。
267 癇瘥身面腫第十一《巢氏病源》小兒發癇瘥後身體頭面悉腫滿候:凡癇發之狀,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掣 ,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或屈指如數,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也。其癇瘥後而腫滿者,是風癇。因小兒濃衣汗出,因風取涼而得之。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掣 是也。其癇雖瘥,氣血尚虛而熱未盡,在皮膚與氣相搏,致令氣不宣洩,故停並成腫也。
268 《集效方》治小兒癇瘥後,氣血尚虛,而熱在皮膚與氣相搏,遍身頭面皆腫,宜服黃芩湯方黃芩 澤瀉 通草太通也。各八分 木豬苓去皮柴 杏仁湯浸,去皮尖。各六分 柴胡 桑白皮各七分 澤漆葉四分上為粗末,每服抄三錢,水盞半,煎至五分,去滓。量大小,乳食後放溫服。
269 《集效》又方龍膽 葵子 葳蕤 茯苓 前胡各一分上五味為粗末。每服方寸匕,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小兒乳食後服一合。
270 癇瘥不能語第十二《巢氏病源》小兒發癇瘥後六七歲不能語候:凡癇發之狀,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螈 ,或脊背強直,或頸項反折,屈指如數。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也。而癇發瘥後不能語者,是風癇。因兒衣濃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其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發螈 是也。心之聲為言,開竅於口。其癇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不能言也。
271 《集效方》治小兒癇瘥後,風冷留滯於心絡,使心氣不和語聲不發,宜《千金》大補心湯方。
272 黃芩 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甘草 茯苓 桂心 石膏 半夏 遠志去心。各四兩 生姜六兩 大棗二十枚 飴糖一斤 干地黃 阿膠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上十四味 咀。每服一大撮,入前飴糖半匙許,水一盞半,煮至半盞。量兒大小分減,空心乳食前服,日二。
URN: ctp:ws77795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