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3-水經注疏》卷二

《3-水經注疏》卷二》[View] [Edit] [History]

1 和志》、《寰宇記》言至言去所主地不同,讀者宜知此例。《寰宇記》言去者亦主此地,與《元和志》同。如《記》二之「扶溝縣下之『鄭莊公廟去縣二十里。』」
2  「赤土身熱之阪,守敬按」 按:沈欽韓亦引《通典》。
3  「《逸周書 伊尹朝獻》」 按:在《逸周書 伊尹朝獻》篇,王氏誤記「伊尹朝獻」為「王會解」。
4  「袈裟」 按:《慧苑新澤大方廣佛嚴經音義》卷上淨行品注云:「具正云迦羅沙曳,此雲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5  「爾羌,合」 按:奪「爾羌之間,分流之水,當自此東流至葉」十五字。今補。
6  「『葉爾羌諤斯騰』下」 按:鈔脫「諤斯騰」三字。今補。
7  「西去扜彌四百六十里」 按:朱《箋》云:「《前漢 西域傳 注》云『扜』音烏。」
8  「從鄯善南水北」 按:《西域傳》作「從鄯善傍南山北」,據正。
9  「高居誨使於闐記」 按:見《五代史 四夷附錄》。
10 一〇「此必華嶠謝沈等書所載」 按:全氏說於義為長,楊氏謂必出華謝等,無據而必之,難信。
11 一一「自於闐東於北三千里」 按:董佑誠稿「於」作「迤」,據改。
12 一二「其水東南注東川」 按:趙校云,「東川」下落「水」字,據補。熊氏亦云,「東川水」三字是水名。
13 一三「侍郎鄭吉」 按:熊改字,非是。《鄭吉傳》:宣帝下詔曰:「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百官表》:「都騎尉比二千石」,其明証也。
14 一四「起置二字當互移」 按:《漢書 西域傳》作「都護之起自吉置也」,不誤,不必改,原文義為都護之起,自鄭吉始置此官。
15 一五「河水又東,注于泑澤」 按:此上鈔脫一小節,當補《注》文三十字。「河水又東徑注賓城南,又東徑樓蘭城南而東注」,此十九字,朱本訛作《經》,全、趙、戴改《注》。「蓋墢田士所屯」,朱本訛作「發田土故城禪國名耳。」全氏曰:按「墢田士」者,即屯田卒也。「禪」、「擅」通。《疏》校語亦當補如所擬。(上述之文,今已據台北本補三十字《注》文。)
16 一六「恆溪無道」 按:《御覽》引有小注:「恆溪,國王字。」沈欽韓《疏証》手稿全錄《御覽 注》,鈔本
17 或省其一。
18 一七「玉門關在縣西北百十八里」 按:《疏》引《括地志》文二條,語不分明。縣西何縣,易誤會為玉門縣。「陽關」一條亦誤。當據輯本改作:《漢志》:「龍勒縣有玉門陽關,玉門關在縣西百八十里。」又:玉門關在壽昌縣西六里,唐壽昌在今敦煌縣西。
19 一八自此《經》當求實致也」 按:酈《注》特重河水間關入塞之始。在此以前,歷引《昆崙記》、《禹本紀》、《穆天子傳》、《山海經》等中土舊籍及釋氏《西域記》、法顯《佛國記》、康泰等所錄國外傳說,而云:「至欲訪地脈川,不與《經》符,驗程准途,故自無會。」深感「自非等軒轅之訪百靈,方大禹之集會計,儒墨之說,孰使辨哉?」其言微婉,謂其難考信也。西域諸國,則恪信班《書 西域傳》文,至此乃點明《經》當求實致,虛實疑信,明告讀者。杜佑至黃宗羲皆不滿其引 稽荒誕之數據,其實酈氏生元魏迷信佛教之世,不能不受影響,可以理解。
20 [一九「萬物無不有焉戴刪焉字」 按:《山海經》原文有「焉」,是,有「焉」字語氣方完,戴氏刪之未言其所據,實據《大典》本,《大典》本鈔脫此字,戴竟從之而刪本有之「焉」字,其泥《大典》本如此。楊熊不從,是也。(「焉戴刪焉字」五字,今據台北本刪改。)
21 二〇「且作大船」 按:《後漢書 西羌傳》、《通鑒》均作「航」。據改。
22 二一「永元五年、永元九年」 按:朱本訛作「元年」與「八年」,吳管本不誤。
23 二二「遂開田二十七部」 按:「田」上脫「屯」字,全、趙同。朱《箋》引《後漢書》作「開屯田二十七
24 部」,據補。
25 二三「總名為縣,縣,玄也。」 按:影印本作今體「縣」字,則使倒首意義不明,故必須另鑄古體「縣」字。下亦然,今訂。
26 二四「《御覽》一百五十七」 按:鈔脫一百兩字,當補於「五十七」上。
27 二五「朱《箋》云」 按:朱《箋》已有,據「守敬按」為「朱《箋》云」改。
28 二六「釋州國」 按:此三字是《疏》小注,誤抄入正文,當作雙行小字。
29 二七「東北流入大谷」 按:「穀」字下當補《疏》:「董佑誠曰:『谷當在今貴德廳南』」十二字,雙行小字。
30 二八「拜吐谷渾阿豺」 按:《通鑒》一百一十九:「宋少帝景平元年二月,吐谷渾王阿柴,遣使入貢,詔以阿柴為督塞表諸軍事、安西將軍、沙州刺史、澆河公。」是「阿柴」為吐谷渾當時王名,熊氏所謂一人之專名也。據《宋書》則吐谷渾其氏,所謂「得氏王父字。葉延傳子碎奚,孫視速,曾孫視羆。視羆子樹洛干,義熙初立,樹洛干死,弟阿豺立。」熊氏誤以「阿豺立」為其名。阿豺虜則吐谷渾據地數千里時,西北諸雜種所稱。《注》作「豺」,《宋紀》作「柴」,字通。熊《疏》語不明晰,故詳之。熊所謂總號則名它部落所稱,非總號。「阿豺立」句讀誤。
31 二九「廣違即廣威」 按:《疏》據趙氏轉引,七校本「即」字作「疑當『作』」。據改。
32 三〇「杜佑曰」 按:《通典》一百八十九:「邯,水名也,分流東西。」據改。
33 三一「孔刻戴本增作山字再查孔刻」 按:楊氏有此《疏》,但熊氏漏查。今按:殿本但作「西北」與朱本同,而孔刻本增作「西北山下」,如楊先生所云。此亦孔刻本勝於殿本之一証。熊氏引《通鑒》增「嶺」字,雲更有據,亦是。
34 三二「趙據黃本改」 按:「改」下「守敬按」三字當刪去。趙氏校云:「『秦川』黃省曾本作『秦州』。《秦州記》郭仲產撰,劉昭《郡國志補注》引之。」
35 三三「李吉甫,張守節」 按:李說見《元和志》三十九《河州》下,張說見《史記 夏本紀》「禹導河自積石」下《正義》。
36 三四「又東北,徑榆城東」 按:戴氏又上重「漓水」二字。依下《注》文例。
37 三五「《寰宇記》,金紐山在大夏縣西二十里」 按:《記》作「金劍山」,一號「金柳城」,即前《注》「金劍懸於其中。」《元和志》亦云「金劍山」,《清一統志》一百九十八以為「金劍」即「金紐」也。
38 三六「嵹台山」 按:《寰宇記》作「西嵹台山」。《魏書 吐谷渾傳》:「阿豺田於西強山,觀墊江源。……其長史曾和曰:……墊江縣去嵹台山甚遠……」
39 三七「依韋說則當作坁」 按:此句上有同樣七字,衍文,今刪。
40 三八「在今狄道州東」 按:此句上有同樣六字,衍文,今刪「隋志河津縣」 按:熊《疏》語不明晰,今增「全引」二字於《隋志》上。
41 三九「《百官表》」 按:「《百官表》下《漢書》」二字當作小字雙行,是《疏》注中小注。(「漢書」二字
42 今據台北刪。)
43 四〇「應劭曰」至「譯言乃通也」 按:此當是應氏釋有蠻夷曰道之道字義,今《漢表》顏《注》未引。此《水經注》引文可以校《漢書注》訛奪之例。此是誤奪,下文引應說隴西是誤訛且奪字。
44 四一「又北有東結河」 按:董書原文此下有「又北有沙泥河」六字,當補。
45 四二「黃省曾本作左」 按:全氏七校本云,「黃本誤作『右』,吳(管)本改之;朱本仍作『右』,孫潛本改之。」(「作左」二字已據台北本改作「改」。)
46 四三「又東北入洮水」 按:董氏原書此下有「當即大夏川水也」七字,不宜刪。
47 四四「《昭帝紀》同」 按:《疏》引《元和志》,不詳所分何縣。《漢書 昭帝紀》云:「以邊塞闊遠,取天水、隴西、張掖各二縣,置金城郡。」《一統志》云:「治允吾,領金城,榆中。」
48 四五「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 按:董書如此,檢《元和志》作「百三十五里」,據改。
49 四六「大月氏之別」 按:《後漢書 西羌傳》亦有此語。
50 四七「故護羌校尉治」 按:董氏引「《通鑒 注》:『漢宣帝置護羌校尉。』」《通鑒》神爵二年:「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詔舉可護羌校尉者。」胡《注》:「護羌校尉之官,始見於此。」範曄曰:「漢武帝時,諸羌與匈奴通,攻令居安故,圍枹罕,遣李息、徐自為擊定之,始置護羌校尉。」據此,始置在武帝時,胡《注》引之,董氏未詳審。範《書 西羌傳》云:「始置護羌校尉,持節統領焉。」
51 四八「進敗之於牛心山」 按《通鑒》作「牛心堆」,董沿《清一統志》之誤。《新舊唐書》皆作「堆」,無
52 作「山」者,據改。
53 四九「東北五里推之」 按:此下鈔重「則土樓山」至「里推之」十九字,刪去。
54 五〇「《通典》、《元和志》並稱西平為建安中置」 按:《寰宇記》一五一同《通典》云「建安中置」,《元和志》則云「漢獻帝分置」。
55 五一「姐音紫且反」 按:《後漢書》及朱《箋》皆作「音紫」,《後漢書 注》:「一音子也翻」。「且反」二字刪。
56 五二「張軌分西平界,置晉興郡」 按:《晉志》言在永寧中,《一統志》二百七引《十六國春秋》「永嘉五年,張軌分表」。據《晉書 張軌傳》置武興郡在愍帝為皇太子前(六年),《十六國春秋》云:「晉興之立在五年」,是。
57 五三「望之皓然」 按:《記》原文,此下有「乃謂之白嶺山」六字,說此山所以得名,不宜刪。引文與《一統志》同,《一統志》亦引《寰宇記》,《疏》似轉引。
58 五四「又東徑和碩特」 按:此下鈔脫「右翼前旗南,又東徑和碩特」十一字,校補。
59 五五「《通典》昌松縣街亭故城」 按:今本《通典》作「衙亭」。
60 五六「逆水出允吾」 按:朱《箋》曰:「《漢地志》云:『逆水出允吾參街谷』」,全、趙據增「參街谷」三字。今按:《通鑒》(頁三二七五)《注》引《水經注》有此三字,可証。
61 五七「故《墨子》有『金城湯池』之言矣守敬按:今本《墨子》無此文」 熙仲按:《意林》四引應劭《風
62 俗通》云:「孫子云:『金城湯池而無粟者,太公墨翟不能守之。』」是語出孫子,涉及墨翟,故善長筆誤。
63 五八「榆城溪在郡東」 按:《寰宇記》作「在邑(枹罕縣)界。」
64 五九「《晉志》謂晉始複漢陽為天水」 按:董氏引《三國志》紀傳為証,明魏已改漢陽為天水,非晉始複舊名,是也。今校點本有校記云:「晉」當作「魏」。魏時有天水郡,見《三國志 姜維傳》及《注》、《楊阜傳》、《曹真傳》、《張既傳》、《閻溫傳》。較董為密。附記於此。
65 六〇「西城即乞佛所都也」 按:下鈔脫「又北入於河也」六字,校補。「乞佛所都」下鈔脫董氏說:「《十六國春秋》,乞伏國仁置苑川郡,乞伏乾歸自金城遷都西域,二城當在今金縣界中。」校補。
66 六一「戴改作三年……戴據《大典》訛文而未覆校原書,故誤改。」 按:檢《大典》本作「五年」,戴氏非據《大典》改「三」,楊《疏》誤,蓋未見《大典》本。(「據《大典》」以下一句今據台北本改「誤矣」。)
67 六二「河西太守」 按:五年融被授涼州牧,光武賜融璽書云:「制詔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屬國都尉」。
68 六三「方志輿圖」 按:董氏據《清一統志》二百一石門水下語,其引《十六國春秋》亦然。
69 六四「牽條山」 按:《史記 五帝本紀》「黃帝登雞頭」下,《正義》引《括地志》云:「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縣西百里。」《輿地志》云:「或即雞頭山也。」酈氏云:「蓋大隴山異名也。」又《寰
70 宇記》三十三「平高縣」下亦云:「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縣西一百里。」引《史記》「黃帝西至於崆峒登雞頭」即此山也。《水經注》云:「蓋大隴山之異名耳。」
71 六五「董佑誠曰……故此言故城」 按:《元和志》三邠州三水縣下云:「後魏於今縣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縣,取漢舊名,屬新平。」不當言於涇州良原縣下云:「本漢三水縣地,屬安定郡,今安定縣界三水故城是也。」
72 六六「羌有獻金馬者」 按:《御覽》八九四引《續漢書》云:「羌離湳上奐馬二十疋,大豪嘗以金渠八枚遺奐,奐召主簿張祁雲雲盡還不受。」據此,「金」下加頓號。盡還者,還金與馬也,奐亦以馬與金分別誓之。《奐傳》有此事。
73 六七「宋本河下有一汭字」 按:全引謝兆申曰「汭」字據宋本補。但重校本抹去「汭」字,而雲謝據宋本補「汭」字,非也。
74 六八「今本《漢志》眴作 ,字書不載其字。」 按:《漢志》應《注》作「 」,「 」音旬日之旬,是,舊本不誤。今標點本亦作「 」。
URN: ctp:ws78127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