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水經注箋刊誤卷十二

《水經注箋刊誤卷十二》[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水經注箋刋誤卷十二
3 仁和趙一清纂
4 青衣水篇
5 縣故有青衣羌國也卷三十六一頁八行一清案有當作古
6 桓水篇
7 地志曰卷三十六二頁六行
8 一清案當作地理志落理字阻漾支津卷三十六三頁六行
9 一清案阻當作沮
10 暨于衙嶺之南溪川卷三十六三頁七行一清案川胡渭校改水
11 若水篇
12 汶山曰莋卷三十六四頁六行
13 一清案莋華陽國志作夷河中有蛙巂山卷三十六四頁十一行箋曰華陽國志云卭都河中有奉巂山一清案劉昭郡國志補注引華陽國志作蜯巂山今改正
14 司馬相知定西夷卷三十六五頁三行
15 一清案漢書是西南夷傳本傳亦有南字今校補水又與母血水合卷三十六五頁十一行
16 一清案水上落若字
17 瀘江水卷三十六六頁二行
18 一清案水下落注之二字孫潛校補又有光珠穴卷三十六六頁二十行
19 一清案御覽引此文作珠光穴徙之禁防卷三十六七頁九行
20 一清案防何焯校改旁
21 最為髙秀卷三十六七頁十一行
22 一清案髙秀名勝志引此文作傑秀瀘水源出曲羅舊卷三十六七頁十七行一清案舊全祖望云當作巂曲羅巂者巂人種名唐置曲州以此
23 看都濩泚住柱呼尹卷三十六八頁二行箋曰二語未詳一清案說文濩雨流霤下貌又廣韻布濩流散也泚汗出也言行道艱苦流汗也呼尹當作呼伊住柱呼伊停仗呼其疇類也泚伊相叶古三聲通韻惟看都二字義難通曉
24 庲降賈子左擔七里卷三十六八頁二行箋曰庲降屯名也華陽國志云建寜郡治故庲降都督屯也李充蜀記云蜀山自綿谷葭萌道徑險窄北來擔負者不容易肩謂之左擔道一清案蜀志李恢為庲降都督領交州刺史住平夷後馬忠為庲降都督移治建寜味縣裴松之曰庲降去蜀二千餘里時未有寜州號為南中置此職以總攝之平夷城在今雲南陸凉州又曲靖軍民府南寜縣有廢味縣此蜀漢之庲降屯若江由左擔道即隂平道鄧艾由之入蜀在今四川龍安府平武縣界去南中絶逺不得因蜀記左擔字漫引之也
25 馬搏頰坂卷三十六八頁三行
26 一清案頰方輿紀要作顙說文頰面旁也非能搏者顙之訓為額易說卦傳其於馬也為的顙是也亦咸言至僰道入江卷三十六八頁九行
27 一清案咸當作或
28 為母給江膂水卷三十六八頁十一行箋曰華陽國志云為母汲江裔水一清案全祖望云江膂江心也膂字不誤
29 沫水篇
30 又有利慈晉太始九年黄龍二見于慈池卷三十六九頁三行四行一清案利慈下落渚字慈池當作利慈全祖望校改水又東逕開邦縣卷三十六九頁十行
31 一清案水上落沫字
32 而東出于江源縣也卷三十六九頁十一行一清案源當作原
33 昔沫水自䝉山至南安而溷崖卷三十六九頁十三行箋曰孫云當作若沫水一清案非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云西至沫若水又云故乃關沫若謂沫水及若水也孫汝澄誤以二水為一名又以己意改沫若為若沫繆之甚矣御覽引此文是昔字而當作為
34 延江水篇
35 而南入鄨水卷三十六九頁二十行一清案鄨水當作黚水漢書地理志校下同而東注于延水卷三十六十頁二行
36 一清案延水當作延江水下並同出犍為漢陽道卷三十六十頁二行
37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38 故邑郡之南鄙卷三十六十頁八行一清案邑當作巴兩漢志涪陵屬巴郡將有逕之處卷三十六十頁十六行
39 一清案處字衍文全祖望校又東南至武陵西陽縣卷三十六十頁二十行一清案西陽當作酉陽漢書地理志校酉水東南至沅陵縣入于沅卷三十六十一頁十一行一清案十一字是延江水篇注尾誤作酉水篇經文存水篇
40 周水又東逕牂柯郡之無斂縣北卷三十六十一頁十八行一清案無斂當作毋斂漢書地理志校
41 温水篇
42 温水又西南逕滇池於西北卷三十六十二頁十二行箋曰於當作之一清案非也於下落縣字温水又西㑹水澤卷三十六十二頁十九行
43 一清案水澤當作大澤漢書地理志益州郡滇池縣下云大澤在西是也
44 橋水東流毋單縣注于温温水又東南興古郡之毋掇縣東卷三十六十三頁五行六行
45 一清案橋水東流温水又東南下俱落逕字孫●校増漢書地理志毋棳縣師古曰棳之恱反其字从木與南橋卷三十六十三頁七行
46 一清案南橋下落水合二字梁水上承河水與俞元縣卷三十六三頁七行一清案與當作于
47 置興古治宛温縣卷三十六十三頁十一行箋曰孫云漢志牂柯郡有宛漏縣此宛温疑誤一清案今本漢書正作宛温蓋所見者誤本耳興古下落郡字
48 是以劉禪分興古之盤南卷三十六十三頁十三行一清案漢書地理志益州郡律髙縣盢町山出銀鉛師古曰盢音呼鶪反今俗本盤字誤也
49 凡祭祀賔客之祼事卷三十六十三頁十九行一清案祭祀黄省曽本作祭醊縣有斤南水卷三十六十四頁九行箋曰漢地志云鬱林郡臨塵縣有斤南水一清案今漢書作斤員宋祁曰一作斤南朱氏據小宋之說以●班固欲求媚于道元而不知自蹈于妄作也又東驤水出焉卷三十六十五頁十一行
50 一清案驤水漢書地理志作驩水鬱林又東卷三十六十六頁九行
51 一清案林當作水
52 謂之臨賀卷三十六十六頁十行
53 一清案謂之上落亦字臨賀當作臨水東南流萌渚嶠西卷三十六十六頁十一行
54 一清案流下落逕字
55 牢水南出交州合浦郡卷三十六十七頁一行一清案牢字衍文
56 漢武元鼎六年卷三十六十七頁二行一清案漢武下落帝字
57 漕口馬援所漕水東南曲屈通郎湖卷三十六十七頁十行十一行一清案漕口當作浦口曲屈黄省曽本作屈曲山南長嶺連接天障嶺西盧容水湊隠山遶西衛北卷三十六十七頁十三行十四行
58 一清案全祖望據後文校衍此二十字以為界疆卷三十六十七頁十七行
59 一清案界疆二字當倒互區粟城南長嶺東卷三十六十七頁十八行一清案全祖望據後文校衍此七字隠山繞卷三十六十七頁十九行
60 一清案全祖望據後文校衍此三字東逕區粟故城南卷三十六十七頁十九行一清案故字衍文
61 交州外城記曰卷三十六十八頁二行一清案城當作域後同
62 城西折十角卷三十六十八頁六行箋曰此十字譌一清案非也折當作拆集韻拆裂也開也言其城角作十字形開裂也王隠晉書曰何曽尊豪累世蒸餅上不作十字不食亦取開裂象形之義
63 凡殿南向卷三十六十八頁十行
64 一清案殿上落宫字
65 市居周匝繞岨峭地險卷三十六十八頁十一行一清案匝字衍文黄省曽本作市居周居繞岨峭地險亦誤下居字衍故知原文無匝字也
66 必不皆有其實卷三十六十九頁一行
67 一清案必不二字當倒互東與盧容水合卷三十六十九頁七行一清案東字衍文
68 謂之狼湖卷三十六十九頁八行
69 一清案狼當作●
70 從●湖入四㑹漕卷三十六十九頁九行一清案漕當作浦下同
71 填尸城觀卷三十六十九頁十六行
72 一清案城當作成謂築成京觀也晉太康三年省日南部屬國都尉卷三十六十九頁十七行一清案部當作郡
73 遣武陳延勞佛子卷三十六二十頁七行一清案武下落士字子字衍文鬱林南倉通夀泠卷三十六二十頁十一行箋曰林一作水一清案倉字衍文吳赤烏十一年魏正始元年卷三十六二十二頁三行一清案吳赤烏十一年當魏正始九年元字誤自盧容縣至無戀卷三十六二十二頁五行
74 箋曰無戀未詳漢志九真郡有無編縣恐是無編之譌一清案卷末無變水戀當作變未可以九真無編當之
75 渡庇景卷三十六二十二頁八行
76 一清案當作度比景詳本卷魚食生肉卷三十六二十二頁十行
77 一清案魚字當移在生字下令軍水進卷三十六二十三頁六行
78 一清案水當作大
79 是有靈神卷三十六二十四頁六行
80 一清案靈神二字當倒互御覽引此文校改脫裸種卷三十六二十四頁十七行
81 一清案脫下落衣字
82 衛山迴東卷三十六二十五頁一行二行箋曰山舊本作北一清案非也當作曲街迴北下云曲街迴東可證也
83 上起塼城一丈卷三十六二十五頁六行一清案城當作墻
84 上倚板卷三十六二十五頁七行
85 一清案上字上落塼字
86 殺交阯太守寶别駕阮郎卷三十六二十五頁十三行一清案晉書作杜寶阮朗今校補
87 迴度曲掖卷三十六二十五頁二十行
88 箋曰當作迴廊一清案非也迴度猶言迴行也檐宇如承卷三十六二十六頁三行
89 箋曰宋本作相承一清案如字不誤乃瞻望擬議之詞
90 神祠●塔卷三十六二十六頁三行
91 箋曰舊本作神乾一清案祠字不誤與其兒落金席上光色起卷三十六二十六頁十行一清案金字當移在席上之下黄省曽本校正更於草甲萌芽卷三十六二十七頁十行
92 箋曰更宋本作至草甲舊本作草更一清案甲字不誤易曰百果草木皆甲坼後漢書章帝紀云方春生養萬物孚甲注云葉裏白皮也
93 扶南去林邑四千卷三十六二十八頁一行一清案四千下落里字
94 晉功臣表所謂金遴清逕卷三十六二十八頁八行一清案遴當作潾金潾地名張籍詩行人幾日到金潾亦作金隣吳都賦云金隣象郡之渠梁書扶南傳云次伐金隣國是也
95 儋耳俱在朱崖卷三十六二十九頁二行一清案朱崖當移在俱在之上俱在下又有脫文詳本卷
96 入項陵東南者也卷三十六二十九頁十三行一清案山海經作須陵項字誤言始則可卷三十六二十九頁十四行一清案則黄省曽本作或淹水篇
97 葉榆水篇
98 因名弔鳥卷三十七二頁五行
99 一清案因名下落曰字
100 一子不能去卷三十七二頁十三行一清案一黄省曽本作小榆水不逕其縣卷三十七三頁十二行一清案當作葉榆水落葉字下同東南逕秦藏縣也卷三十七三頁十八行一清案也字衍文
101 同注滇澤卷三十七三頁十九行
102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注作滇池澤落池字又東北流滇池縣南卷三十七三頁二十行
103 一清案流下落逕字
104 東逕梁水郡北卷三十七四頁六行箋曰梁水字誤當作卑水漢地志越巂有卑水縣一清案温水注云温水上合梁水故自下有梁水之稱是以劉禪分興古之盢南置郡於梁水縣也宋志梁水太守晉成帝分興古立晉書王遜傳云分永昌為梁水郡蓋西晉廢而東晉復置耳若卑水是縣名越巂之去南中道里隔越朱氏誤矣
105 諸葛亮入南卷三十七四頁十九行
106 一清案南下落中字
107 交阯外域記卷三十七五頁十七行一清案當作交州阯字誤將妻起賊卷三十七六頁四行
108 一清案妻當作詩蓋徴側將其夫作賊也黄省曽本校
109 越遣太子名始卷三十七七頁六行一清案當作南越落南字下並同安陽王有女名曰眉珠卷三十七七頁九行一清案南越志作媚珠眉字誤左合此水卷三十七七頁十九行
110 一清案此當作北
111 交州刺史杜恵度卷三十七八頁二行一清案恵晉書作慧下同赴火而死卷三十七八頁三行
112 一清案火晉書作水
113 其水又東逕曲易縣卷三十七八頁七行箋曰孫云曲易當作由易漢志交阯郡有由易縣一清案漢志續志晉志皆作曲易無作由易者
114 東南流入稽度縣卷三十七八頁十二行
115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是稽徐縣度字誤本縣交阯郡治也卷三十七八頁十三行
116 一清案本縣二字當倒互縣本自交阯南行卷三十七八頁十四行一清案本字衍文
117 江水對交阯朱䳒縣卷三十七八頁二十行一清案水黄省曽本作北
118 林邑記所謂外越安定縣紀粟者也卷三十七九頁十行一清案縣字衍文
119 縣江中有●牛卷三十七九頁十行一清案劉昭郡國志補注引交州記作有●水牛落水字縣字衍文
120 夷水篇
121 夷水又東逕建平沙縣卷三十七九頁十九行一清案晉書地理志建平郡統沙渠縣落渠字夷水自沙渠入縣卷三十七十頁三行
122 一清案入縣二字當倒互能中者舉以為君卷三十七十頁十二行一清案舉黄省曽本作奉即鹽陽石也卷三十七十一頁二行一清案鹽字衍文
123 將知是隂石卷三十七十一頁三行一清案是字衍文
124 都孫昔尚孝卷三十七十一頁九行箋曰孝字當作存一清案昔當作息卒至六月中卷三十七十二頁四行
125 一清案卒黄省曽本作言有石林甚整卷三十七十二頁十四行一清案林當作牀
126 雜石中耳卷三十七十三頁一行
127 一清案雜石孫潛校改惟實大者悉多倒懸卷三十七十三頁八行箋曰悉一作如烏一清案於文落如烏二字悉字宜存
128 油水篇
129 東過其縣北卷三十七十四頁四行箋曰據宋本補五字一清案此五字經文當補在注入油水也之次行另為一條趙琦美本校正
130 王莽更名孱陵也卷三十七十四頁七行
131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注作孱陸澧水篇
132 西碣充縣廢省臨澧即其地縣臨封縣之故治卷三十七十四頁十六行
133 一清案碣當作掲廢省臨澧四字衍文當作後即其地為臨澧縣之故治全祖望校改
134 茹水東流澧水卷三十七十四頁二十行箋云克家云當作東流入澧水一清案孫潛校増注字
135 澧水又東逕零陽縣南藴郡零溪以著稱矣卷三十七十五頁十二行
136 一清案藴字誤全祖望校改縁移在郡字下右㑹渫渫木出建平郡卷三十七十五頁十三行
137 一清案渫木二字誤當作右㑹渫水水出建平郡採常以冬月卷三十七十五頁十五行
138 一清案採下落之字
139 廣二百丈卷三十七十六頁一行
140 一清案廣二百丈下御覽引荆州圖副記有門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謂之天帚天中記引此文亦有之今校補
141 澧水又東歴層步出卷三十七十六頁二行一清案出當作山方輿紀要云澧州石門縣有層步山在縣東北三里外望如一內有三重
142 水出西北天門郡界卷三十七十六頁七行一清案北當作南
143 南流歴涔泙屯卷三十七十六頁七行一清案泙方輿紀要作坪此是吳屯所也吳書周泰傳荆州平定將兵屯岑是也
144 澧水又東逕安南縣西卷三十七十六頁十行一清案晉書地理志南平郡統南安縣安南二字當倒互
145 王仲宣贈孫文始詩曰卷三十七十六頁十二行一清案文選贈答詩有王仲宣贈士孫文始一首李善注引三輔決録注曰士孫孺子名萌字文始落士字萌即士孫瑞之子獻帝都許録瑞功封萌都亭侯謂之決口卷三十七十六頁十四行
146 箋曰克家云疑作湖口一清案當作沙口即赤沙湖口也上云澧水又東與赤沙湖水㑹是也
147 沅水篇
148 沅水出䍧柯且蘭縣卷三十七十六頁十八行一清案漢志續志皆作故且蘭落故字詳本卷東逕無陽縣卷三十七十六頁十九行
149 箋曰舊本作注文據宋本是經文一清案非也仍當作注說詳本卷
150 對無水卷三十七十七頁一行
151 一清案對上落縣字
152 蓋以蒼梧郁州佐山之類也卷三十七十七頁五行一清案以當作亦佐山當作東武怪山全祖望校正水又一卷三十七十七頁八行
153 一清案水上落沅字一當作東水出義陵郡義陵縣卷三十七七頁九行一清案當是武陵郡義字誤其城劉備之秭歸焉出五溪卷三十七十七頁十一行箋曰秭歸以下有脫誤一清案此處無脫文焉當作馬良二字之猶往也詳本卷
154 東南流獨母水卷三十七十七頁十六行一清案流下落合字孫●校増謂雄溪樠溪力溪無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卷三十七十七頁二十行箋曰宋書說五溪曰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而無力溪二字一清案後漢書馬援傳章懷注引酈注及東坡小圃五詠薏苡詩王十朋集注李厚引水經注俱無力溪唐宋相沿足證世本之誤
155 悉是蠻左右所居卷三十七十八頁二行一清案六朝人稱蠻郡曰左郡蠻縣曰左縣故稱蠻左謂五溪蠻也右字衍文
156 故謂此蠻五溪蠻也卷三十七十八頁二行一清案此蠻下落為字
157 水又逕沅陵縣西卷三十七十八頁二行一清案水上落沅字
158 下有二石卷三十七十八頁十五行
159 一清案石下落室字孫潛校増故不可以言也卷三十七十八頁十六行一清案不可下落得字孫●校増移縣治縣之舊城卷三十七十八頁十九行一清案下縣字衍文
160 東南流陽故縣南卷三十七十九頁二行箋曰陽故縣上缺一無字一清案無陽上又落逕字承明討五溪蠻營軍所築卷三十七十九頁八行
161 一清案築下落也字
162 沅水又東溪水南出茗山卷三十七十九頁十二行箋曰一作沅水又合東溪溪水南出茗山一清案本文無脫字
163 北㵼沅川水卷三十七十九頁十三行一清案水字衍文
164 故謂夷望也卷三十七二十頁十行一清案謂下落之字
165 龔●之卷三十七二十一頁二行
166 一清案何焯云宋本晉書作襲●之通志氏族畧晉有隠士襲●之南史有襲蒍蓋希姓也
167 割漢北與秦至三十年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為黔中郡卷三十七二十一頁四行五行
168 一清案割上落楚字又取上落秦字山西帶循溪卷三十七二十一頁十行
169 一清案循當作脩
170 吳丹陽太守李衡卷三十七二十一頁十七行一清案當作丹楊
171 城側沅水卷三十七二十二頁一行
172 一清案城下落臨字
173 其上承諸湖卷三十七二十二頁二行一清案其下落水字
174 泿水篇
175 鬱水鬱林之阿林縣卷三十七二十二頁十四行一清案鬱水下落自字
176 蒼梧太守長沙吳臣卷三十七二十二頁二十行一清案三國志吳書步隲●是吳巨臣字誤下並同縣有鵠奔亭卷三十七二十三頁七行
177 箋曰搜神記云鵠奔亭謝承後漢書作鵲巢亭一清案列異●云鵠奔亭方掘其屍時有雙鵠來奔其亭故名江淹獄中上書曰梧丘之魂不愧于沈首鵠亭之●無恨于灰骨正使此事
178 蓋乗斯水西入越也卷三十七二十四頁四行一清案西當作而
179 使陸賈就立佗為越王卷三十七二十四頁十一行一清案史記尉佗傳是南越王
180 慎厥其身卷三十七二十五頁十二行箋曰厥一作終一清案於文是慎終厥身其字衍廣州記稱吳平晉盧循為刺史卷三十七二十五頁十九行一清案三國志注引交廣記是滕脩晉書有傳脩始復謝卷三十七二十六頁一行
181 一清案復當作服交廣記云脩乃服之是也員水又東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卷三十七二十六頁十五行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經
182 資水篇
183 又逕都梁南卷三十八一頁十二行一清案都梁下落縣字
184 以封長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卷三十八一頁十三行一清案敬侯定當作遂史記年表校
185 東北流逕扶陽縣南卷三十八一頁十八行一清案宋書州郡志云邵陵太守領扶縣令漢舊縣晉曰夫夷漢屬零陵晉屬邵陵今云扶者疑是避桓温諱去夷夫不可為縣名故為扶云陽字衍文謂之邵陵浦口水也卷三十八二頁一行
186 箋曰謝耳伯云當作浦水口一清案本文不誤謝說非也
187 縣故邵陵也卷三十八二頁五行
188 一清案邵陵當作昭陵說見下谿又東得髙平水口卷三十八二頁五行一清案又當作水
189 西南流髙平縣南卷三十八二頁六行一清案流下落逕字
190 西北流逕邵陵南卷三十八二頁八行一清案邵陵當作邵陽宋志云邵陵太守領邵陵子相何志屬長沙二漢無吳録屬邵陵又邵陽男相吳立曰昭陽晉武改晉志邵陵統邵陵縣又統邵陽縣是也則昭陵是吳所置亦晉武改之而沈約不云當以水經注正之
191 謂之邵陽水口卷三十八二頁十行箋曰克家云當作邵陵一清案邵陽字不誤不得因上有邵陵浦口水而改之
192 漣水篇
193 資水之别卷三十八三頁六行
194 一清案全祖望云四字是注混作經以先司空本校改
195 湘水篇
196 應劭曰湘出零陵山卷三十八三頁十九行一清案漢志注無陵字何焯云此長沙臨湘縣之零山不可妄加陵字
197 又東北逕觀陽卷三十八四頁八行一清案觀陽下落縣字
198 漢武元朔五年卷三十八四頁十三行一清案漢武下落帝字後同南流山卷三十八四頁十七行
199 一清案流全祖望校改留其水導源西北流縣馮谿以託名焉卷三十八五頁五行一清案馮谿二字當移在導源下
200 是商州改裝之始卷三十八五頁七行一清案州當作舟
201 都谿水又南逕新縣東卷三十八五頁二十行一清案方輿紀要道州寜逺縣下云舂水亦曰舂陵水出舂陵山東南流入桂陽藍山縣界下流至衡州府常寜縣入于湘水又云縣有都谿水歐陽忞曰即舂陵水也常寜縣古新寜縣三國吳時析來陽縣置新平縣晉書地理志新寜縣屬湘東郡元和郡縣志云吳置新平縣宋元徽中號新寜下云新寜故新平也又云舂水又北逕新寜縣東蓋都谿在南而舂水在北互受通稱津渠灌注矣此文新下落寜字谿水又北流注于營陽峽卷三十八六頁六行
202 一清案谿水當作營水
203 本泉陽之北部卷三十八七頁七行一清案泉陽當作泉陵漢書地理志校其水濁揚清汎濁卷三十八七頁十七行
204 一清案上濁字衍文
205 湘水北又歴印石卷三十八九頁二行一清案北又二字當倒互石在衡水縣卷三十八九頁三行
206 一清案方輿紀要云衡山縣漢湘南縣地三國吳析置衡陽晉改衡山水字誤
207 江水又有磐石卷三十八九頁三行一清案江水當作湘水又當作右側二字名勝志校改
208 臨水而石悉有跡卷三十八九頁四行一清案而字衍文
209 治洪水血馬祭山卷三十八九頁十行十一行一清案治上落禹字血馬當作用白馬全祖望校改太守何承天徙郡湘西矣卷三十八九頁十九行
210 一清案太守上落晉字郡當作治日華水出桂陽郴縣華山卷三十八九頁二十行一清案當作日華山落日字
211 漉水從東注之卷三十八十頁六行一清案從東下落南來二字以漉水篇經文校補而傍湘水卷三十八十頁九行
212 一清案而當作西方輿紀要云建寜城在湘潭縣西百六十里湘江亦在縣西是也
213 水又北逕昭山西卷三十八十頁十三行一清案水上落湘字
214 水西有橘州子戍卷三十八十頁十七行箋曰孫云疑作橘子洲戍一清案子戍戌之小者耳猶子城之類
215 故南境之地也卷三十八十一頁二行一清案故下落楚字名勝志校増郡廨西陶侃廟卷三十八十一頁十行一清案西下落有字
216 預發冡人卷三十八十一頁十七行
217 一清案預當作豫
218 湘浦矣卷三十八十二頁三行
219 一清案矣準上文當作也湘水又左岸有髙口卷三十八十二頁九行箋曰又宋本作之一清案又字衍文受湘西入焉卷三十八十二頁十行
220 一清案受上落首字
221 髙水南北與下鼻浦合卷三十八十二頁十一行一清案南黄省曽本作西
222 南流于錫謂之三陽逕卷三十八十三頁三行一清案南流下落注字陽當作錫湘水又北津北卷三十八十三頁四行一清案又北下黄省曽本有枝字於文是枝津北出津北下又落出字
223 又合黄陵水口卷三十八十三頁八行一清案又黄省曽本作右如樗蒲矣卷三十八十三頁十二行
224 一清案初學記引此文作如樗蒲矢今校正秦長沙立郡卷三十八十四頁八行
225 一清案立字當移在長沙之上即羅淵也卷三十八十四頁十一行
226 一清案羅淵上落汨字說文校補世謂汨羅口卷三十八十四頁十六行
227 一清案謂下落之字
228 湘水自汨口卷三十八十四頁十八行一清案汨下落羅字
229 湘水左㑹水青口卷三十八十五頁四行一清案當作清水口長沙府志云清水潭在益陽縣西七里
230 世或謂之麋湖口也卷三十八十五頁七行一清案口字衍文
231 水又北逕金浦戍卷三十八十五頁九行一清案水上落湘字
232 此四水同注洞庭北北㑹大江卷三十八十五頁十一行一清案北字重文宜衍
233 北對大江卷三十八十六頁八行
234 一清案對黄省曽本作届灕水篇
235 出西北卲陵縣界卷三十八十六頁十六行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236 故山水即名焉卷三十八十七頁三行一清案此句下御覽引此文有驗其山有石竇下深數丈洞穴深逺莫究其極十八字今校補
237 魏文帝咸熙二年卷三十八十七頁四行
238 一清案咸熙是曹奂年號裴松之注引魏世譜曰謚曰元皇帝文字誤
239 山臨水卷三十八十七頁九行
240 一清案山臨下落灕字
241 石閒有色類羊卷三十八十七頁九行箋曰孫云當作有石一清案色字不誤如作石字則云石閒有石類羊豈可通乎下云石色狀雞可証也山石色狀雞卷三十八十七頁十行
242 一清案山字衍文
243 谿水又南注熙平卷三十八十七頁十四行一清案熙平下落水字
244 塘水從山下注塘卷三十八十七頁十五行一清案塘水黄省曽本作有水因名此潭為朝夕塘矣卷三十八十七頁十七行一清案潭黄省曽本作塘
245 謂之平水卷三十八十八頁二行
246 一清案平樂水名縣取名焉上云左合平樂谿口是也落樂字
247 出永豐縣西北濡山卷三十八十八頁四行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248 又注于灕水之上有灕水關卷三十八十八頁六行一清案於文當重灕水二字下灕水字當移在又注于之下
249 出臨賀富川縣北符靈岡卷三十八十八頁七行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250 溱水篇
251 肆水出臨武西南卷三十八十八頁十二行一清案肆當作肄
252 谿之東南流卷三十八十八頁十六行箋曰之宋本作又一清案當作水左㑹黄泠谿水谿水出郴縣黄泠山卷三十八十八頁十六行一清案兩黄泠俱當作黄岑何孟春郴陽志曰黄岑山或曰王禽山又曰騎田嶺五嶺之一也宜章一縣之水南出韶之樂昌以入于曲江與來水可互証也下谿字衍文
253 武水又南入里山卷三十八十八頁十七行一清案里當作重
254 崩千餘丈卷三十八十九頁六行
255 一清案千當作十
256 王歆始興記曰卷三十八十九頁八行一清案當作王歆之落之字後同林水源裏有室卷三十八十九頁八行一清案太平廣記引水經作有石室落石字列羅十瓮卷三十八十九頁八行
257 一清案太平廣記引水經列作行以銀相備卷三十八十九頁十二行
258 一清案備太平廣記引水經作償視則奴死銀在矣卷三十八十九頁十二行一清案太平廣記引水經視上有覺字俄頃即熟卷三十八十九頁十四行
259 一清案熟當作熱
260 又言縣皆號曲江曲山名也卷三十八十九頁二十行二十頁一行一清案皆當作昔曲江當作曲紅下曲字下落紅字金石録䟦尾校正●釋及楊慎水經碑目黄省曽本同名勝志曰漢志桂陽郡有曲江縣舊圖經漢置曲紅縣以東連曲紅岡也後因其下有江故改名曲江亦非也說詳本卷
261 連谿山即大庾嶺也卷三十八二十頁六行一清案連當從水作漣
262 謂之漣卷三十八二十頁八行
263 一清案漣下落口字
264 其髙百仞卷三十八二十頁十八行
265 箋曰其一作石一清案其字不誤石本桂陽武城縣卷三十八二十一頁二行箋曰兩漢地志桂陽郡但有臨武縣而無武城疑字誤也一清案沈炳巽云晉志桂林郡統武城縣朱氏但見誤本作桂陽疑武城縣之有訛而不知為孫吳所置陽當作林
266 溱水自此有始興大江之名卷三十八二十一頁八行一清案大江當作大庾上云庾仲初謂之大庾嶠水也
267 出淮浦關卷三十八二十一頁九行
268 一清案洭浦關見洭水篇淮字誤舊益縣也卷三十八二十一頁十行
269 一清案益當作漢漢書地理志桂陽郡有湞陽縣是以今行者卷三十八二十一頁十三行
270 箋曰宋本舊本俱作今者吳本増一行字一清案蓋宋本舊本有脫字耳何足據也
271 山海經所謂㳝水出桂陽西北東南注肆入郭浦者也卷三十八二十二頁二行三行
272 一清案㳝水當作湟水肆當作肄郭浦當作敦浦壇宇虛肅卷三十八二十二頁五行
273 一清案虛當作靈
274 吾家在觀前卷三十八二十二頁九行一清案觀下落岐字
275 洭水篇
276 而又與斟水合卷三十九二頁五行一清案又當作右
277 洭水又南逕縣故城西卷三十九二頁七行箋曰孫按南逕下疑脫含洭二字一清案全祖望云先贈公云見宋本是陽山二字
278 洭水又南東流也卷三十九二頁十四行一清案南東二字當倒互東出堯山卷三十九三頁二行
279 一清案東上落水字
280 深水篇
281 鍾水篇
282 鍾水出桂陽南平縣都山卷三十九四頁四行箋曰宋本作部山一清案非也都山即都龎嶠也東坡有送邵道士彦肅還都嶠詩王梅溪注曰洞天福地記三十六小洞天第十二都嶠山是也未可因注部龍字擅相改易
283 鷄桂聲相近卷三十九四頁八行
284 一清案鷄當作漼上云嶠水南入始興漼水此云漼桂聲相近故字隨讀變也經仍其非矣酈蓋以經文漼水為非也方輿紀要云桂陽州藍山縣漢南平縣地有巋水源出九疑山合縣諸水入桂陽州界㑹舂陵水又曰舂陵水又名舂水亦曰鍾山蓋巋漼聲之轉巋水即漼水亦即桂水也經注並誤漼為雞蓋俗本之失耳
285 又東北入于湘卷三十九四頁十三行一清案六字趙琦美本另為一條在魏寜縣注後耒水篇
286 汝縣在郡東三百里餘卷三十九五頁二行一清案汝下落城字宋志桂陽太守領汝成令江左立即注汝城縣也今郴州桂陽縣地
287 縣有緑水出縣東侯公山卷三十九五頁五行一清案巵林云荆州記桂陽郴縣東界俠公山下有渌溪源官常取此水為酒晉書武帝太康元年簡文帝咸安元年並薦酃渌酒于太廟豈合酃湖渌溪之醖為祼鬯嘗酎之典與緑水當作渌水侯公山當作俠公山
288 昔吳隠之挹而不辭卷三十九五頁十三行一清案辭當作亂晉書校改貪豈能汙其真乎卷三十九五頁十四行一清案真當作貞
289 內有白虎卷三十九六頁十行
290 一清案白黄省曽本作石又曰卷三十九六頁二十行
291 一清案黄省曽本作又說穿二井卷三十九七頁一行
292 一清案二孫潛校改一
293 縣有漢水卷三十九七頁十九行
294 一清案漢當作溪
295 川之北石盧塘卷三十九七頁二十行一清案石全祖望校改有倫漢黄門郎卷三十九八頁五行
296 一清案黄門郎士人之官倫是宦者不當有郎字尚有酃縣故治此卷三十九八頁十一行
297 一清案故下落城字
298 洣水篇
299 下注洣水謂之容口卷三十九九頁九行一清案容口下當接十行水有大穴容一百石出於此水因以名曰十六字出于此水當作水出于此名曰當作名焉
300 縣有歴水卷三十九九頁十行
301 一清案歴水下當接十一行下注洣水云云容水下注水謂之歴口卷三十九九頁十一行十二行箋曰下注下脫洣字一清案容水二字衍文下注洣水上接前十行縣有歴水
302 遺味在兹卷三十九九頁十七行
303 一清案味黄省曽本作咏漉水篇
304 余謂漉渌相近卷三十九十頁五行一清案漉渌下落聲字
305 瀏水篇
306 瀏水出臨湘縣東南瀏陽縣卷三十九十頁八行一清案宋志湘州刺史治臨湘領瀏陽侯相吳立縣字誤
307 㵋水篇
308 世猶謂之為羅侯卷三十九十頁十八行一清案羅侯下落城也二字孫潛校増方輿紀要云羅縣城在湘隂縣東六十里春秋時羅國地秦置縣漢晉皆屬長沙郡
309 又西累石山卷三十九十頁二十行一清案又西下落至字全祖望校贛水篇
310 劉澄之曰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西是為謬也卷三十九十一頁十五行十六行
311 一清案下西字衍文是為謬也四字當移在因以名縣焉之下縣治二水之閒三語尚是劉澄之之詞是為謬也下是道元解說如此宋李厚注東坡詩引水經注亦無四字可知世本之誤
312 而不知逺失其水實矣卷三十九十一頁十七行一清案水字衍文
313 逕贛縣東卷三十九十一頁十九行
314 一清案逕上落又北二字胡渭校増十三州志曰稱廬水西出長沙安復縣卷三十九十二頁五行六行箋曰安復當作安成漢地志長沙安成縣莽曰用成一清案全祖望云考晉太康中改安成為安復宋齊因之闞氏作志時稱安復是也唯是縣改安復時郡亦改稱安成則當云安成安復不當襲舊●曰長沙也朱氏欲改安復為安成殆不考晉志故耳曰字衍文
315 即王莽之用成也卷三十九十二頁八行一清案漢志注作思成今校正漢獻帝初平二年卷三十九十二頁十一行箋曰一作興平一清案吳書孫䇿以興平二年渡江焉得有初平立郡之事乎此等直當據史改正耳王莽之循曉也卷三十九十二頁十八行
316 一清案漢志作脩曉今校正贛水又逕谷鹿洲卷三十九十四頁七行一清案谷鹿洲下落即蓼子洲也五字名勝志引此文校補
317 贛水又北逕南昌縣城西卷三十九十四頁九行一清案縣下落故字
318 豫章郡樹生庭中卷三十九十四頁十八行一清案郡字當作樟河水注引應劭漢官儀校豫章常為生卷三十九十四頁二十行
319 一清案章當從木作樟
320 云王子喬控鶴所逕過也卷三十九十五頁十七行一清案鶴當作鵠
321 水通大江卷三十九十六頁四行
322 一清案寰宇記作章江大字誤水盛則閉之卷三十九十六頁八行一清案水盛下全祖望校増旱字水又西流注于贛又有僚水入焉卷三十九十七頁十二行一清案水上孫●校増鄱字僚水全祖望云寰宇記作繚水以范史校之良是
323 其水東北逕昌邑卷三十九十七頁十七行一清案寰宇記云昌邑城在洪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雷次宗豫章記云昌邑王賀既廢之後宣帝封為海昏侯東就國築城于此注落城字
324 脩水出艾縣而東北逕豫章寜縣故西安也卷三十九十八頁二行
325 一清案而名勝志作西豫章寜縣章字衍文晉書地理志豫章郡統豫章縣無豫寜縣豫章記云豫章縣建安立皆誤也考豫章名縣前乎此王莽改鄡陽曰豫章後乎此隋平陳廢豫章郡為豫章縣要非所論于漢晉之世也宋書州郡志豫章太守領豫寜侯相漢獻帝建安中立吳曰要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要字亦誤當作西方輿紀要江西南昌府武寜縣下云西安廢縣後漢置晉以後曰豫寜宋王僧綽封豫寜侯是也
326 同溱一瀆卷三十九十八頁五行
327 箋曰溱宋本作湊一清案溱與臻同漢書王褒傳萬祥畢溱是也
328 廬江水篇
329 山圖曰卷三十九十八頁十四行
330 一清案山上落開字
331 本性匡卷三十九十八頁十六行
332 一清案性當作姓
333 同烏號卷三十九十九頁六行
334 一清案同上落事字
335 下散漫千數步卷三十九二十頁九行一清案數御覽引此文作許吾何面于當世也卷三十九二十一頁七行一清案廣記引搜神記面下有目字逕見二女于岸側卷三十九二十一頁八行一清案逕御覽引此文作遙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卷三十九二十一頁十行箋曰照水未詳一清案下云又有二泉常懸注若白雲帶山即石鏡所照之水也
336 晨光初曜卷三十九二十一頁十一行一清案曜名勝志引此文作散悉巨井卷三十九二十一頁十五行
337 一清案悉下落成字孫潛校増漸江水篇
338 故名新安卷四十二頁一行
339 一清案吳書賀齊傳是新定安字誤齊以鐵●椓山卷四十二頁五行
340 一清案●字誤當作杙音弋橜也鐵杙者取寸鐵如木橜所以縁而升山也
341 于是立始新之尉卷四十二頁十二行箋曰宋本作都尉一清案始新無都尉據吳書賀齊傳是立始新府耳尉字誤也
342 髙十丈五尺圍卷四十二頁十五行十六行箋曰孫云十丈當作一丈五尺宋本作五十一清案非也圍字當移在五尺之上本文無誤也
343 不勝卒卷四十二頁十九行
344 一清案不勝下落哀字
345 浙江水又北逕新城縣桐溪注之卷四十二頁十九行一清案水字當移在桐溪下
346 西臨後澗卷四十三頁一行
347 一清案後當作浚
348 名曰蛟龍池卷四十三頁二行
349 一清案蛟御覽引此文作浣中道挾水卷四十三頁五行
350 一清案挾當作夾下連山挾水之挾同逕白山之隂卷四十三頁七行
351 一清案方輿紀要廣徳州靈山下云又南十里曰桐山亦曰桐源山一名白石山桐水發源于此又曰桐水源出州南白石山或謂之白石水杜氏曰白石之水衝突則三湖皆為泛濫是也注落石字
352 桐廬谿又東北逕新城縣入浙江卷四十三頁十五行一清案桐廬縣名桐谿谿名二名不相及今連稱之非也廬字衍文
353 縣故富春孫權省幷桐廬咸和元年復立為縣卷四十三頁十六行十七行
354 一清案孫權下落置後二字元當作九以宋志校正以討士琮卷四十四頁二行
355 箋曰吳志全琮此云以討士琮疑是字誤一清案全祖望云當作以討山越命全琮於文義方合
356 建武十六年縣民郎雅亂卷四十四頁十三行
357 一清案建武當作建安郎雅當作郎稚吳書賀齊傳校亂上落作字
358 王莽之進睦也卷四十四頁十七行一清案何焯曰進宋本漢書作淮俗本誤全祖望曰義門之言是也梁書劉仁茂反侯景拒謝答仁于下淮陳書留異出下淮抗禦沈恪皆即其地
359 縣南有大壁山卷四十四頁十九行
360 箋曰孫云疑作大滌山一清案非也名勝志云由拳山一名大辟山此山在大滌之左壁
361 後有羣烏銜鼔卷四十五頁二行
362 箋曰異苑云羣烏銜鼓集顔所居村一清案寰宇記義烏縣下引異苑云羣烏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朱氏所引係誤本
363 縠水入焉卷四十五頁六行
364 一清案漢志作榖水黄省曽本原是榖字東陽郡卷四十五頁八行
365 一清案東陽郡上落●字與永康水合卷四十五頁十行
366 一清案永康下落谿字
367 上承信安縣之蘇姥布卷四十六頁五行一清案上承上落水字
368 有如石牀卷四十六頁七行
369 一清案如石二字當倒互谿水又連逕長山縣北卷四十六頁十七行一清案連當作東
370 支鼎而爨卷四十七頁八行
371 箋曰舊本支鼎作梧鼎一清案梧鼎字出范史徐登傳支鼎義自通
372 昔子胥死于吳卷四十八頁十四行一清案死當作亮全祖望云隋人避諱改忠為亮今誤本作死字非也
373 文種城於越卷四十八頁十七行
374 一清案何焯云隋人避忠字寫本乃作誠又訛作城葬于重山卷四十八頁十七行
375 一清案重山寰宇記作種山御覽云吳㑹稽分地曰種山大夫種所葬也在西鄉郭外後潮水穴山漂去其屍俗云伍子胥乗潮水取以去今山脅有缺處此湖草穢壅塞卷四十九頁九行
376 一清案穢當從草作薉下同行旅所從以出浙江也卷四十九頁十五行一清案此處有錯簡依全祖望本校正浙江也下接十五頁十一行浙江又東逕禦兒鄉至湖水上承妖臯谿而下注浙江二百九十五字于此下接次行又逕㑹稽山隂縣
377 天明河欲清腳折金乃生卷四十十五頁十三行十四行一清案御覽引萬善歴曰天方明又曰鼎腳折今校補
378 是因詔為語兒鄉卷四十十五頁十四行一清案是因二字當倒互因藉地民卷四十十五頁十五行
379 一清案民當作名
380 浙江又東逕祖塘謂之祖瀆卷四十十六頁一行一清案三國志吳書孫靜傳作查瀆裴松之注云查音祖加反下祖字皆當作柤
381 朗負阻守卷四十十六頁二行
382 一清案負阻下落城字三國志校補又逕㑹稽山隂縣卷四十九頁十六行
383 一清案又逕上接十六頁六行湖水上承妖臯谿而下注浙江
384 故號曰賀臺吳卷四十十頁十行一清案吳當作矣
385 山上無髙木卷四十十頁十四行
386 一清案無下落甚字御覽引此文校補山海經曰夕水出焉卷四十十頁二十行
387 一清案山海經是勺水郭璞注曰勺或作多然則夕字正得多字之半耳
388 禹治水旱卷四十十一頁三行
389 一清案旱日知録引此文作畢山東有硎卷四十十一頁六行
390 一清案硎是湮井之誤御覽校正孫暢之述征書云卷四十十一頁九行一清案征字衍文
391 言夏禹發之卷四十十一頁十行
392 箋曰言字衍一清案言字仍存故為射的卷四十十一頁十二行
393 一清案為當作謂
394 吳越春秋所謂歐冶錮以成五劒卷四十十一頁十九行箋曰孫云錮疑作鑄一清案當作涸吳越春秋曰赤堇之山已令無雲若耶之溪深而莫測故戰國䇿曰涸若邪而取銅破堇山而取錫也
395 父老人持百錢卷四十十二頁四行一清案父老上黄省曽本有此谿二字今校補吳黄門郎吳哀明卷四十十二頁十五行
396 一清案黄省曽本作楊哀明㑹稽志引此文亦作楊下云亭埭皆以楊為名是也
397 山北湖下有練塘里卷四十十二頁十九行一清案練塘徐天祐吳越春秋注引越舊經作鍊塘下云勾踐錬冶銅錫之處是也
398 王封勾踐于越卷四十十三頁一行一清案王上落吳字
399 縣湖北卷四十十三頁七行
400 一清案縣下落南字
401 越事吳處卷四十十三頁十九行
402 一清案處字衍文黄省曽本校澗延流卷四十十四頁六行
403 一清案澗上落割字㑹稽志引此文校補亭本山下卷四十十五頁五行
404 一清案本下落在字孫潛校増㑹稽其一焉卷四十十五頁十一行一清案一焉下接十六頁七行又逕永興縣南故孫權改曰元興卷四十十六頁九行
405 一清案當作永興
406 江水之導源烏傷縣卷四十十六頁十行一清案之當作又
407 先名上諸暨亦曰勾吳矣故國語曰勾踐之南至勾吳卷四十十七頁一行
408 一清案勾吳國語作勾無韋昭曰諸暨有勾無亭括地志以為勾乗山也山在縣南五十里又闞駰曰勾踐之地南至勾無其後并吳因大城之章霸功以示子孫故曰勾章
409 沙渚平靜卷四十十七頁二十行
410 一清案靜御覽引此文作淨浦陽江又東北逕始寜縣●山之成工嶠卷四十十八頁一行一清案曹學佺云圖經稱謝●破苻堅歸越人榮之磨石大書成功嶠三字深刻其上則以為成工嶠者誤也
411 言諸仙之所憩卷四十十八頁五行一清案諸仙御覽引此文作都仙都諸音同常有陂湖之患卷四十十九頁三行
412 一清案湖當作潮
413 至王莽之㑹稽也卷四十十九頁九行一清案至字衍文
414 以詠終朝卷四十十九頁十八行
415 一清案詠當作永
416 廟今移入裏山北卷四十二十頁二行箋曰北一作此一清案北字不誤江南有上塘陽中三里卷四十二十頁七行一清案三當作二
417 又東北逕永興卷四十二十一頁三行一清案永興下落縣字
418 斤江水篇
419 日南水篇
420 得至臨塵入鬱卷四十二十一頁十三行一清案得當作行
421 外此皆出日南郡西東東入于海卷四十二十一頁十六行一清案東字重文宜衍
422 禹貢山水澤地所在篇
423 言漢武帝見卷四十二十二頁五行一清案見字上下有脫文當云言漢武帝嘗見之古文之惇物山也卷四十二十二頁十七行
424 箋曰禹貢云終南惇物至于鳥䑕按禹叙雍州不言華山故以惇物當之然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已記之矣漢書云惇物山垂山也豈垂華字相亂耶一清案漢志字不錯此是道元錯引
425 王屋山在河東垣曲縣東北也卷四十二十三頁一行一清案兩漢志晉志皆作垣縣曲字衍文右夾而納河卷四十二十三頁十行
426 一清案右夾二字當倒互禹貢校關山在扶風汧縣之西也卷四十二十四頁一行箋曰禹貢無關山漢志扶風汧縣有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山周禮雍州之鎮曰嶽山鄭云吳嶽也一清案經典釋文尚書音義曰岍音牽又作汧山馬本作開釋名曰吳山謂之開山蓋劉熙鄭康成弟子而康成馬融弟子也故同馬本關山是開山之訛又脫禹貢北條山也注
427 東北流為一水姑臧縣故城西卷四十二十五頁三行一清案一水下落逕字
428 有雙闕其上卷四十二十五頁六行一清案雙闕下落起字以晉書張軌傳校増泉源徙發卷四十二十五頁七行
429 一清案徙當作陡音斗通作斗史記封禪書成山斗入海昌黎答張十一詩斗覺霜毛一半加皆其義也乃張氏之世居也卷四十二十五頁十四行
430 一清案乃黄省曽本作及置武威縣武威郡卷四十二十六頁六行一清案閻若璩云漢武帝太初四年以休屠王地置武威縣為武威郡治縣居班志之第二武威郡下落治字
431 居延澤在其縣故城東卷四十二十六頁十五行一清案東下落北字以漢志注校補流沙與水流行也卷四十二十六頁十六行一清案流沙下當重一沙字又歴員丘不死之西卷四十二十七頁六行一清案不死下落山字山海經校補三危山在燉煌縣卷四十二十七頁七行一清案燉煌之敦不從火并於月氐者也卷四十二十七頁十二行一清案月氏音支不作氐漢武帝後元分酒泉置卷四十二十七頁十二行一清案後元下落年字
432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縣南卷四十二十七頁十四行一清案冀縣當作冀城注故云即冀縣後玉人理之卷四十二十八頁九行
433 一清案後下全祖望校增王使二字敷淺原地在豫章厯陵縣西卷四十二十九頁七行一清案西當作南漢志注校改師古亦云在豫章厯陵南
434 彭蠡澤在豫章彭澤縣北卷四十二十九頁八行一清案漢志分注云在西師古曰在西北從之中江在丹陽蕪湖縣南卷四十二十九頁十行
435 一清案漢志注作西南今校增三澨地之南在卭縣之北卷四十三十頁八行一清案當作三澨地在南郡邔縣之北地字是後人所改詳本卷
436 觸大别山陂卷四十三十頁十一行一清案陂何焯校改阪
437 司馬薳越縊於蓬澨卷四十三十頁十六行箋曰左傳作薳澨一清案何渭云蓋以上文有薳字而誤宋紹興間括蒼李如箎作東園叢說引左傳正作蓬澨可知世本之非當據六朝舊典以正之也然池流多矣卷四十三十一頁一行
438 箋曰孫云池當作沱一清案徐鍇說文解字繫傳曰沱沼之沱通用此字今别作池非是觀楚金所釋則古字通作沱故曹粹中詩傳旱麓篇以出旱山之池水為沱水此與江沱之沱聲畫並同而義異
439 而不能辨其所在卷四十三十一頁一行
440 一清案而孫潛校改亦
441 水經注箋刋誤卷十二
URN: ctp:ws8941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