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上

《卷上》[View] [Edit] [History]

1
六朝高陽生。剽竊晉太醫令王叔和。撮其切要。撰為脈訣。蔡西山辨之詳矣。世相因。人相授。
2
咸曰王叔和脈訣。既不能正其名。又不能辨其非。訛承惑固。是以罔覺。今刊其誤。題曰脈訣。
3
不以王叔和加其首者。先正其名也。竊取靈素內經、秦越人、張仲景、華佗、王叔和、及歷代名醫之書以證。又述諸家所解。集長辨短。知我者其惟脈訣乎。罪我者其惟脈訣乎。
4
診候入式歌
5
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腎。
6
十二經動脈循環無端。始於手太陰。終于足厥陰。一晝夜五十周。朝于寸口。會于平旦。內經診以平旦。難經獨取寸口。寸口者。即手太陰之經渠穴也。上古診法有三。其一。各於十二經動脈見處。分為三部。
7
天地人以候各髒腑。其二。以寸口與人迎參之。以驗陰陽四時之大小。以決其病。其三。獨取寸口。
8
以內外分髒腑。以高下定身形。斯王叔和之所取。以為寸口。髒腑之位。脈訣述之有差。脈經兩尺並屬腎與膀胱。今脈訣以命門列右尺。通真子注。又以三焦為命門合。並屬右尺。是不可以不辯。
9
十八難曰。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亦未嘗言手心主少陽火在何部也。二十五難曰。心主與三焦為表裏。靈樞銅人並同。又未嘗以三焦合命門也。且持脈有道。因動脈而有別。假使以右腎為命門之髒。外無經絡。其動脈何在。且命門之說。始於扁鵲。
10
亦不分男女左右。考之內經。腎固已分為兩髒。未嘗有命門也。惟銅人有命門穴。在十四椎下。
11
靈樞言兩目為命門。既無動脈。何以為診。又非正髒。何以列部。腎有兩枚。均為腎。尺內以候腎。
12
同列左右尺。斯黃岐之正論。習醫者。不本內經。而信末世昧理之謬論。安能悟其非而造其妙。
13
三因方以右腎居右尺中。屬手厥陰經。與三焦手少陽經合。則又差之甚矣。心主非右腎也。手厥陰雖與三焦經合。其起于心中。出屬心包絡。終於手小指次指。其經不行尺部之下也。何以列在右尺。黎氏曰。扁鵲以心主與三焦為表裏。而脈訣以命門與三焦為表里者。以腎為精之舍。三焦為精之府也。命門雖係一髒。外別無經。與腎俱屬足少陰經。與足太陽膀胱相為表裏。以此推之。
14
三焦之氣與命門通。而三焦之經不與命門合也。扁鵲之論為正。然則寸口之部位以何為正也。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內以候腎。尺外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
15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此寸口部之定位也。或曰必以動脈為診。則手厥陰少陽二經。當列何部也。曰。經云手少陰獨無 乎。其外經病而髒不病也。
16
故治病者治包絡之經。無犯其經。則手厥陰同手少陰經部診也。手少陽為三焦。則各分于上中下部以診也。則十二經動脈。皆可診于寸口矣。潔古以地道自右逆行。言脈三部自手少陰君火心始。逆而至厥陰風木肝。逆而至太陽寒水。外應十一月。內應於左尺腎與膀胱。接右手。肺應九月。居右寸。逆至太陰。土為脾。應右關。又逆至手厥陰與三焦。以愚考之。此乃地六氣之步位。故歲首于春初之氣。亦始厥陰風木君火不任令。退居二氣。而少陽相火當夏為三之氣。四氣太陰。五氣陽明。
17
六氣太陽。乃取地之六氣。根據四時而至。難以言寸口三部之位。且六節氣位。乃地理之應也。經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雖始以君火。亦順次而行。未嘗逆。楊仁齋以右尺其經手厥陰。其藏心包絡。其府三焦。其名命脈。決非右腎之命門。
18
以愚考之。十二經脈。自上古立名。今不悟脈歌非王叔和之本經。又立命脈以附和之。且觀于內經尺內以候腎。原不曾分左右。是合左右之尺。皆以候腎。亦無所謂命脈矣。仁齋直指於醫方發明甚高。
19
惜乎于此未明。
20
〔女人反此背看之〕男女脈形有異同。尺〔脈〕第三同〔斷〕病。
21
歌首二句。只言部位未論脈。女人反此背看云者。原其惑于男左腎右命門。女右腎左命門。故言反此。
22
又斷之曰尺脈第三同斷病。則反此背看者。只論尺脈耳。男女有異同者脈形爾。如男脈關上盛。女脈關下盛。男左大右小為順。女右大左小為順。男女脈位即無異同也。以十二經脈所行之終始。
23
五歲之定位成形。則一也。惟莖戶及胞門子戶。精血之不同爾。安可言脈位。女人與男子反而背看乎。
24
脈訣之誤。因于腎與命門有男女之別。不知腎有兩。其左為腎。右為命門。難經雖有左右之別。
25
亦無男女左右之分。其實皆腎髒非命門也。至褚氏遺書。則又以女人心肺自尺始。倒裝五髒。則謬又甚焉。或曰南政北政。三陰司天在泉。而尺寸亦或易位。褚氏之論或原此乎。曰不然也。
26
司天在泉。以天之六步為客脈也。故隨南北政以分尺寸之不應耳。其地之六步為主脈。即隨候以見而不移也。心肺在上。肝腎在下。脾脈在中。自三才分而為人。亙古今何嘗異。無求子曰。
27
所謂反者。男子尺脈常弱。今反盛。女子尺脈常盛。今反弱。故謂之反耳。李 范因之。雖於反字義明。不同于眾論。然反盛反弱。乃男女之病脈。今入式歌。方言部位。而遽以病脈牽解。
28
似非本旨。特作歌者不善行文。故以反此背看傳惑於世耳。今刊而改之如上。
29
心與小腸居左寸。肝膽同居左關定。腎居尺脈亦如然。用意調和審安靜。肺與大腸居右寸。
30
脾胃脈從關裏認。命門還與腎脈同。用心仔細須尋趁。
31
此脈訣重分左右寸關尺部所出也。其曰命門還與腎脈同。以此句觀之。命門即腎也。既知其非動脈。前何必以命門為髒而列部邪。察病指南以右手尺為命門。卻又曰一名手心主包絡則又差。以命門為心主也。心為髒。小腸為腑。以腑配髒者。實以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二經脈相接。故同一部。其餘髒腑同部皆同。然髒腑之脈。實以浮沉之位別之。腑陽也。故因浮而見。藏陰也。故因沉而見。然以難經一脈十變推之。如云心急甚者肝邪干心。心微急者膽邪干小腸。是又以本髒之脈微甚。
32
別髒腑也。察病指南以七難六氣循甲子旺脈分六腑者非也。陽明脈浮大而短。安得為胃脈形也。浮大而短。陽明燥金脈也。
33
〔若診他脈覆手看要自看時仰手認〕診脈皆須仰手看。覆手反診用不應。
34
古人診病必仰病患手而診。醫者覆其手。以三部九候菽重之法取之。惟反其診者不然。蓋南北二政之歲。三陰司天在泉。尺寸或有不應者。反其診則應矣。不應者。脈沉不應診也。覆病患手診之。
35
則脈見也。沉者為浮。細者為大。捨此之外。無覆手之診。
36
升按脈訣之言。謂診他則覆手。自診則仰手。取手便而已。刊誤蓋誤認歌意。以醫之覆手診人。
37
為覆病患之手也。自此以後有似此者。節去之而不辯。
38
三部須教指下明。
39
難經曰。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
40
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蔡氏曰。手太陰之脈。自腕中橫紋至魚際。橫紋得同身之一尺一寸。自腕中橫紋前盡一尺為陰之位。自魚際後一寸為陽之位。太陰動脈。前不及魚際橫紋一分。後不及腕中橫紋九寸。故古人于寸內取九分。尺內取一寸。冥契陽九陰十自然之數。尺寸之間。謂之關。關者。陰陽之限也。
41
索氏曰。
42
諸家論脈部位。或曰尺寸。或曰寸關尺。或曰三寸為三部。或尺寸三部通論。其不同者何也。素問言脈之部位。止言尺寸。未言關也。至扁鵲難經。乃言有關部。在尺寸之交。蓋扁鵲假設關位。而寓於尺寸之交。以為三部也。其實只有尺寸而已。逮仲景本論。及王叔和言脈之部位。
43
或以尺寸通論某髒某腑受病者。是確言諸髒腑之脈只一之意也。乃合黃帝之說矣。或以三部分論某髒某腑受病者。是假言諸髒腑之脈各出之意也。乃合扁鵲之說矣。今究仲景叔和。既宗黃帝。
44
言只有尺寸。又從扁鵲三部之說何哉。蓋黃帝言尺寸者。約度之義。扁鵲言三部者。亦約度之義。
45
仲景叔和所以兼取並用。非疑而兩存之也。千金載黃帝問曰。何謂三部脈也。岐伯曰。寸關尺也。
46
今考黃帝書無此說。蓋思邈假託耳。通真子曰。素問三部九候論。所述三部。言身之上中下部。
47
非謂寸關尺也。
48
九候了然心裏印。
49
素問曰。人有三部。部有九候。乃各于動脈現處候之。分九候。今脈訣所歌。以寸關尺三部。
50
每三部內有浮中沉三候。浮以候腑。中以候胃氣。沉以候髒。通一手三部為九候也。
51
大腸〔共〕肺為傳送。
52
素問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傳送者大腸之職。非與肺共也。
53
大腸以肺為髒。供送應副而已。
54
〔心與小腸為受盛〕小腸受盛與心應。
55
素問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配心髒。與之相應。非心與小腸同受盛也。
56
脾胃相通五穀消。
57
素問曰。脾與胃以膜相連爾。胃受五穀。脾氣磨而消之。
58
膀胱腎合〔為津慶〕通津徑。
59
腎之所攝者精。胞之所藏者溺。精溺之洩。同為一徑竇而出。若曰津慶。膀胱雖為津液之府。
60
然五髒六腑皆有津液。非腎膀胱所專主也。
61
三焦〔無狀〕為府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
62
此段皆以髒腑配合為歌。至三焦。卻不以命門為配。其以三焦附于尺診歟。且心主與三焦為表裏。
63
心主脈歷絡三焦。手少陽脈遍屬三焦。其治各有所。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各有法象。
64
不偏在下。安可診於尺也。且難經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即上焦之部。中下部即中下焦。
65
分診甚明矣。三因方之好異也。云。三焦有形如脂膜。附于兩腎夾脊。若果如此。則內經難經言之矣。
66
其經脈又何遍屬歷絡之云乎。
67
肝膽同為津液〔府〕。〔能〕通眼目為清淨。
68
素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則津液府。施于膀胱為當。以為肝膽則非。又肝髒膽腑。今云同為府。辭又害意。今改之同為津液居。乃言肝膽之津液耳。五髒各有液。肝之液泣。其候目。五腑皆有出入。惟膽無出入。其膽之精氣。則因肝之餘氣溢入于膽。故藏在肝短葉間。相並而居。內藏精汁三合。其汁清淨。經曰。膽者清淨之府。肝藏血。開竅于目。目受血而能視。故上通眼。人年老目昏者。血衰。肝葉薄。膽汁減也。
69
智者能調五髒和。自然察認諸家病。
70
素問曰。常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陳氏曰。凡欲診脈先調自氣息。
71
壓。取病患息。以候其遲數。過與不及。所謂以我醫彼。莫之敢違。
72
掌後高骨號為關。骨下關脈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尺〔澤〕。三部還須仔細看。
73
尺澤者手太陰之合穴。在肘中約紋上。其取一寸九分之法。上始魚際太淵。下終尺澤一尺一寸。
74
於尺取一寸。於寸取九分。為三部之位。通真子云。三部。寸口在上。關脈在中。尺澤在下。尺澤者。
75
尺脈一寸之外。餘脈所不出不見。如入深澤而穴。故曰尺澤。安可以穴名而言尺部。今改之。無求子於三部。每部以浮中沉及四旁。分為七候。先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內消息之。此無求子合經中諸法以為定法也。凡診平人之脈常以平旦。凡診病脈。則不以晝夜。王貺子亨法也。
76
關前為陽名寸口。關後為陰直下取。陽弦頭痛定無疑。陰弦腹痛何方走。陽數〔即吐〕為熱
77
兼〔頭痛〕吐血
78
難經曰。數則為熱。脈經曰。陽數則吐血。
79
陰微即瀉臍中吼。陽實應知面熱風。陰微盜汗勞兼有。陽實大滑應舌強。陰數〔脾熱并口臭〕臍下熱痛久。
80
脈經云。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尺主下部。今云脾熱口臭。脾在中州。非尺所係。
81
陽微浮弱定心寒。陰滑〔食注脾家咎〕經脈不調候。
82
脈經曰。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及尿血。食注脾咎。當診于關上。
83
關前關後辨陰陽。察病根源應不朽。
84
此總結關前為陽名寸口以下之文也。脈經辨陰陽大法云。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數吐血。陰微下利。陽弦頭痛。陰弦腹痛。陽微自汗。陰微自下。陽熱口生瘡。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躁不得眠。
85
陽微不能呼。陰微不能吸。今脈訣所述。或遵或違何也。潔古曰。陽弦為脈浮而弦。陰弦為脈沉而弦。
86
但言陰陽者。乃脈之浮沉也。經曰。浮為表。沉為里。非止寸口獨浮尺獨沉。尺寸俱有浮沉。今按潔古論浮沉表裏則是。而以論此段陰陽則非。蓋脈經脈訣。皆以關前陽關後陰啟之。中論脈證。後又以關前關後辨陰陽結之。安可以浮沉論。
87
一息四至號平和。更加一至大無 。
88
素問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難經曰。脈來。
89
一呼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二經之言不同何也。蓋難經因論損至之脈而概舉也。故於至脈。則云一呼再至。曰平。不言一吸者。舉一使反三隅也。及後再舉。則兼呼吸。總論。不大不小者。息數調勻也。然不若內經理備言詳。其曰閏以太息者。閏在氣盈朔虛之間。太息在呼吸之間。猶歲之閏。
90
非一呼一吸之外再有呼吸也。
91
太息者。呼吸定息在呼吸之間。脈因而又一動。以成五動之數。亦如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
92
而脾受穀氣于中。在呼出吸入之間也。
93
三遲二敗冷危困。六數七極熱生多。八脫九死十歸墓。十一十二絕魂瘥。
94
〔三至為遲一二敗〕一息一至著床害。兩息一至死非怪。
95
遲敗。前已言矣。今重出。況下文兩息一至正論損。損有四等。故改之以舉其凡例。十四難曰。
96
何謂損。
97
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損脈從下上。自一呼一至。
98
而至四呼一至也。然離經奪精則必死矣。何待三呼四呼一至。故脈訣。兩息一至即言死。仲景曰。
99
脈有四損三日死。平人四息。病患脈一至也。五損一日死。平人五息。病患脈一至也。六損一時死。
100
平人六息。病患脈一至也。此仲景于四損之上。又增五損六損。為一日一時死期。
101
遲冷數熱古今同。難經越度分明載。
102
難經曰。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越度者秦越人之法度也。
103
熱〔即〕生風冷〔生〕氣。用心指下丁寧記。
104
熱豈能生風。熱積之多則風生。冷不能生氣。冷積之多則動氣。然冷熱。亦能動血而為病。不可專泥也。
105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據經分節氣。
106
素問曰。春脈如弦。其氣來 弱輕虛以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夏脈如鉤。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
107
秋脈如浮。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冬脈如營。其氣來沉以摶。故曰營。難經曰。者弦。脈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當根據素問作脈來 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平。益實而滑。如循長竿。
108
曰病。急而勁益。強如新弓弦。曰死。夏鉤。脈來纍累如環。如循琅 。曰平。來益數如雞舉足曰病。
109
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死。秋毛。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當根據素問作厭厭聶聶如落榆葉。
110
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按之消索如風吹毛曰死。冬石。脈來上大下銳。如雀之啄。曰平。
111
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今按四時之脈。皆取法象本乎難經。夏脈不當改作洪。
112
阿阿緩若春楊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113
四時之末。土旺十八日。此脾土之本位。然而四時之候。四髒之脈。皆以脾土胃氣為本。難經曰。
114
脾者中州。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爾。來如雀之啄。如水之漏下。是脾家之衰見也。脈經曰。六月季夏建未。
115
坤之間。土之位。脾旺之時。其脈來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今脈訣增春楊柳以為法象。蔡氏曰。凡脈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為胃氣。亦可謂善於形容者矣。
116
今按難經所言。四時之平脈者。有胃氣之脈也。病脈者。四時脈多而胃氣少者也。死脈者。但有四時脈。而無胃氣者也。如此則胃氣之脈。隨四時而寓於當時之脈之中。為平脈也。不可得而見。亦不可得而形容。其曰阿阿而緩者。專以四季十八日中所診而見者言之耳。
117
在意專心察細微。靈樞曉解通玄記。
118
浮芤滑實弦緊洪。〔七表〕陽脈還應是本宗。微沉緩澀遲并伏。濡弱相兼〔八里〕陰脈同。
119
脈不可以表裏定名也。惟浮沉二脈。可以表裏論。黃、岐、越人、仲景、叔和皆不言表裏。脈經王氏所作。
120
無七表八裏九道之名。今脈訣竊託叔和之名。其論脈卻悖於脈經。自六朝以來。以七表八裏九道為世大惑。未有言其非者。王裳著闡微論。謂脈訣論表不及裏。於脈之形狀大有發明。至於表裏則不言其非。尚拘拘增數長二脈為九表。加短細二脈為十裏。以九與十為陰陽數之極。嗚呼。脈之變化。固從陰陽生。然安可以名數拘之哉。從來之論脈有以浮沉長短滑澀為三陰三陽者。有以大小滑澀浮沉可以指別者。
121
有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者。有以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者。是皆以陰陽對舉而互見也。未嘗云七表八裏九道也。但七表八裏九道。果可以盡脈之數乎。內經曰鼓曰搏曰喘曰橫曰急曰躁。仲景曰 卑榮章綱損。曰縱橫逆順。豈七表八裏九道之能盡也。然其名雖異。實不出乎陰陽。
122
故脈當以陰陽察形。不當以表裏定名。內經曰脈合陰陽。又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諸脈因浮而見者。
123
皆云表。不拘于七表。諸脈因沉而見者。皆曰裏。不拘於八裏。沉而滑亦曰裏。浮而澀亦曰表。詳辨在眾脈條下。
124
血營氣衛定息數。一萬三千五百通。
125
素問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
126
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謂脈外
127
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靈樞曰。人受氣於穀。穀入于胃。以傳與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
128
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大會。又曰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
129
以次傳下。又曰穀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髒。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又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又曰五穀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隊。故宗氣積于胸中。
130
出于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髒六腑。
131
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營氣衛氣。皆津液之所行。又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焉。又曰營出中焦。衛出上焦。
132
又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133
又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
134
司開闔者也。靈樞曰。人經脈周身十六丈二尺。漏水下百刻分晝夜。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
135
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下水二刻。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一萬三千五百息則氣五十周。水下百刻。故五十營者。備得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又曰。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於五髒。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于目銳 。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於目銳 。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手小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足跗上。
136
入五指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于目。故為一周。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身一周。與十分身之八。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複注于腎。為周。是故夜行一舍。
137
人氣行於陰髒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複會于目。詳見靈樞衛氣行七十六
138
此五十周衛氣之行也。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五十周而後大會於平旦者。營衛息數同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此經脈行度終始也。與衛氣之行則各異。三因方云。血為脈。氣為息。一呼一吸一定息。脈行六寸。二百七十息。行盡十六丈二尺者。
139
血之脈也。氣之息遲于脈。八息三分三厘三毫方行一寸。一萬三千五百息。方行盡十六丈二尺。今按經云氣積于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流於海。下者注氣街。上者走息道。如此則營衛各道。如上文靈樞所言。營者水穀之精氣。出于中焦。變化為赤。入于脈。與息數呼吸應。衛者水穀之悍氣。
140
出于上焦。行于脈外。溫分肉。充皮膚。司開闔。不與脈同行。不與營同道。不與息數同應營衛也。其異如此。然而行於身也。晝夜五十周。則營與衛一也。三因以血為脈指營言。以氣為息指衛言。而謂營血之脈晝夜五十周。衛氣之息晝夜一周。不知何据。而與古經如此其異也。又按難經曰。營氣之行。
141
常與衛氣相隨上下。衛由息而動。巢元方謂氣行則血行。氣住則血住。皆疑其傳誤。王冰謂刺絡通營衛。
142
不當兼言衛在絡之間也。靈樞衛氣行篇云。衛氣之行。晝行陽。則目張而寤。夜行陰。則目瞑而寐。
143
謹按此節。言平旦陽氣之出目。而下行於手足三陽也。皆一時分道並注。非有先後次第也。此經篇末言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者。
144
則是先下太陽究竟。然後下少陽。俟少陽究竟。然後下陽明。俟陽明究竟。方上行陰分。大與此節矛盾。
145
並衍文也。又按此節。言陽氣流行之周數。及下文言漏水所下之刻數合而推之,其為衍衣冠文物矣。何以言之。
146
夫晝日漏下之水。凡五十刻。晝日陽氣之行。凡二十五周。以晝日漏水之刻數。配於晝日陽氣之周數。
147
則陽氣一周配漏水二刻也。又以漏水之二刻。配於陽氣之一周。則陽氣之從平旦出目。而分道並注下於手足三陽也。蓋配水下一刻焉。其從足心之出內踝。上行陰分。而復合於目。亦配水下一刻。是為一周也。如此則水下一刻。人氣當在三陽。水下二刻。人氣當在陰分。而行一周於身也。水下三刻。人氣又當在三陽。水下四刻。人氣又當在陰分。而行一周於身也。如此周流三陽與陰分。至水下五十刻。則得二十五周於身,而與篇首晝日行陽之數相合。今此篇末。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二刻在少陽。三刻在陽明。四刻在陰分之說。則是漏水下四刻。配人氣行一周於身。水下八刻。配人氣行二周於身。水下五十刻。配人氣行一十二周半於身。與篇首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之說不合。豈經之本旨耶。營氣之行。自手太陰始。至足厥陰終。為一周於身也。詳其一周於身。外至身體四肢。內至五髒六腑。無不周遍。故其五十周。無陰陽晝夜之殊。衛氣之行則不然。晝但周陽。於身體四肢之外。不入五髒六腑之內。夜但周陰。於五髒六腑之內。不出身體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與營大會於肺手太陰也。
148
五髒歌
149
心肝脾肺腎
URN: ctp:ws94963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