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View] [Edit] [History]

Author皇甫谧
DynastyJin
Base text
《钦定四库全书》本《针灸甲乙经》
Data itemctext:320987
Search:
针灸甲乙经》,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公元256-282 年)晋皇甫谧(士安)编辑整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所编著而成。

全书共十二卷。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第一卷到第六卷是论述基础理论的。

第一卷论述中医基础理论,来源为《内经》和《难经》。

第二卷论述经络理论,来源于《内经》和《难经》。

第三卷论述腧穴理论,来源于《明堂孔穴》,其理论主要包括腧穴名称、定位、归经、交会及刺灸禁忌等。所论述腧穴共349个,包括了正中线上单穴49个和两侧双穴300个。其腧穴编排体例也是按照身体的部位划分,头面部、躯干分区编排,而四肢则是分经编排,为后世学习经络作为参考。书中还补充了手少阴经穴和三阴交作为交会穴。在穴位治疗方面,书中提到了水沟治疗癫疾、列缺治疗表证等,对后世的针灸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第四卷论述脉诊的内容,来源于《内经》。

第五卷论述针道,来源于《内经》和《明堂孔穴》中的刺激禁忌部分。

第六卷是论述病机,来源于《内经》。

从第七卷开始直到第十二卷都是论述临床治疗的病机和主治,治疗病机来源于《内经》,主治来源于《明堂孔穴》。

本书使针灸理论系统化,理论详实,内容实用,可操作性强,为针灸学的经典文献。后世医家均视《甲乙经》为针灸经典,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因为它辑选了《黄帝内经》的部分原文,所以可以视作《内经》最早分类辑本,对于内经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可供校订《内经》参考。同时本书也保留了最早的孔穴专书——《明堂孔穴》的原文,为研究和还原《明堂》提供了可信的文献依据,这是本书的最大价值,也是作者皇甫谧对于针灸的最大贡献。其文献学价值可见一斑。

1.

2.
卷一
  精神五藏论第一
  五藏变腧第二
  五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藏五官第四
  五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3.
卷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4.
卷三 诸穴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5.
卷四
  经脉第一
  经脉第一
  经脉第一
  病形脉诊第二
  病形脉诊第二
  三部九候第三
6.
卷五
  针灸禁忌第一
  针灸禁忌第一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7.
卷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阴阳大论第七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8.
卷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第四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9.
卷八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
  五脏六腑胀第三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肾风发风水面肿第五
10.
卷九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11.
卷十
  阴受病发痹第一
  阴受病发痹第一
  阳受病发风第二
  阳受病发风第二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12.
卷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
13.
卷十二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㵪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血溢发衄第七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妇人杂病第十
  小儿杂病第十一
[Versions of this work (1)]
URN: ctp:wb75773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