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 檢索 "㟂"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山東通志
條件: 包含字詞「㟂」
Total 2

卷六

6
泰山之脉,由遼東旅順口渡海為北皇成一作隍城島、南皇成島、小欽島、大欽島、鼉磯島、高山島、長山島其附脉之島則有大竹島、小竹島、沙門島、侯雞島、大黑島、小黑島登陸入蓬萊縣境,左翼為棲霞縣之翠屏山分支東結福山、寧海、文登、榮成諸山,出淸陽水,至之罘海口為之罘山,右翼為棲霞縣之蚕山,出黄水河,西北逕黄縣境,至黄河營海口為●屺島,其中為正脉居東北而達,西南自丹崖山而西為平山,又南為崮山三山皆蓬萊縣南。其聚脉之山東,則有福山縣之崱屴山,西則有蓬萊縣之赤山、紫金山、石門山。南則有蓬萊縣之九目山、磁山、三山、牛頭山、石劈山、龍山、虎山、平山巨山、密水山、望海嶺、黄縣之蔚陽山、棲霞縣之公山、松山又西南入棲霞縣境為艾山。西大河南流,分支東南結海陽、萊陽、即墨諸縣之山。又入招逺縣境為羅山頴門河北流,又西入黄縣境,為萊山,為盧山。其擁脉之山有黄榆山、丫角山、絳山、石城山、魯基山、鳯喙山。又西南為蹲犬山隨家疃河北流,大沽河南流又南復入招逺縣境為滚粟山,又南為分水嶺,石星河北流嶺以南澗水南流,為齊山,又南逕萊陽縣境為志霞山平南河北流為芝東良河北流,復入招逺縣境為塔子山,又西入掖縣境,為沙峴嶺,旋溝嶺,二山之水入萬嵗河西流為唐家山蘇郭河西流。又南為崮山,為分水嶺白沙河北流,廟埠河南流。分水嶺之西北則為萊州郡。城城北瀕海,結為三山島,其擁脉之山則有雙山、雄山、大基山、寒同山、筆架山、皇城頂、福山、禄山、單山。自分水嶺折而東南,為馬鞍山小沽河南流,為大澤山岱脉之所聚也。其聚脉之山則有兩目山、青山、天柱山、崮山、黑土山、兩髻山、高望山、海眼山、芝萊山、界山、三戸山。又南為明堂山。自此地曠,水分中隆為脊,東南至膠萊河,河中有分水嶺,左水逕即墨,出膠州淮子口。右水逕掖縣,出海倉口渡河而南,入膠州境,為棘埠嶺直路屯河西北流為九層嶺墨河東流為七寶山洋河東流。又南為五努山,即鐵橛山。膠水西北流,朱陽河東北流, 分支西北,結諸城、安邱、濰昌邑諸山又南為長城嶺,其擁脉之山則有艾山。東石耳山。西:石耳山、蜈蚣山、靈鵲山、捉馬山、小珠山、大珠山、空同山、松山。又西南入諸城縣境,縣西南有囘頭山,岱脉之所迴也,分支南結日照安、東衛諸山,其擁脉之山則有雲母山、芍藥山、鼓山、石樓山、重羅山、藏馬山、牛龍山、琅琊山。自此折而西為竹山,為雷石山長城所經為障日山百尺水東北流。為盧山盧水北流為大仙山,為桃林山,為馬耳山,有黄草關長城所經,流白斂河北又西為分流山,小水河北流,仙其擁脉之山則有五朶山、九 山、昆山、石屋山。又西南入莒州境,為高柘山,浯水東北流,莒分支北結安邱、濰縣諸山,南結 州蘭山、郯城諸山。為臥牛山,長城所經。又西南為箕屋山,濰水東北流。又西入沂水縣境為大弁山,長城所經。有穆陵關,沭水南流之其擁脉之山,南則有莒州 雲孔山、壺山、七寶山、黄山、獨坐山、沂水縣之大峴山。荆山外則有安邱縣之摘藥山、望海山、擂鼓山、鷹嘴山、鳯皇山、燈臺山。又西入臨朐縣境為沂山,古所謂東泰山也,實為岱脉結頂之處,沂水南流,瀰汶北流,䝉分支南結沂水,䝉隂、䢿、費諸山,由 山分支,南結滕、嶧、鄒、泗、新泰、寧陽諸山,北結青州府治益都諸山。又西北結博山、淄川、長山、鄒平諸山。列為東鎮,與岱埒尊,其左右擁脉之山北則有臨朐縣之嵩山山、黑山、冶源山、胊山、紀山、柳山、龍山、粟逢山、仰天山、石門山、蓮花山、八岐山。南則有䝉陰縣之范協嶺、魯山、松仙嶺。又西為蓮兒山,又西入博山。縣境為鹿町山,為南博山,又西入萊蕪。縣境為黄谷山,為甕口嶺,有靑石關,分支南結萊蕪、新泰諸山為大崑崙山。又西為原山、岱脉之要樞也。汶水南流,淄水北流北。其擁脉之山,南則萊蕪縣之文字嶺、石馬山、蒼山, 則博山縣之神頭山、岳陽山、黑山、鳯皇山,又西有淄川縣甲山。又西入章邱縣境為黑牛嶺,為長城嶺,一名長春嶺。萊蕪接界,分支北結益都諸山。其擁脉之山南,則有萊蕪縣之馬鞍山、方舟山、大舟山、香山。肅然山北則有章邱縣之趙洞山、天倉嶺、平頂山、冶山。西:龍洞山。又西南入歴城縣界,循長城而西,為梯子山,嶺絡羣峯為岱宗北障。錦繡川西北流門,川南則有屏風山、金廬山、龍集山、平頭山、龍 山、瓦子嶺,川北則康王山,迤至大佛頂諸山。其西南為長城嶺,為仙臺嶺,有北拱、南拱二臺。為鶴山,為孤山,孤山西為桃花峪,為分水嶺,分支西結長清、肥城、東平、平陰諸山。為九龍岡。又南為泰山,其最高處,世謂之玉皇頂也。其岱北擁脉之山,左有玉女山,右有石馬山,又有明月峯、孤山、襁山、鶴山、鵓鴿障、自仙臺嶺以南諸山俱詳泰安縣。岱頂以東則為秦觀峯,為日觀峯,為獨秀峯為雕窩,峯為東神。霄山為靑山,為昇仙嶺。岱頂以西則為周觀,峯為月觀,峯為丈人峯,迴雁峯為西神,霄山為百丈崖,為傲來山,為凌漢峯。岱頂以南則為三。天門二。天門一。天門、黄峴嶺、御帳坪、紅門、其羅列於岱陽者,有高里山、石閭山、介石山、亭亭山,云云山、徂徠山、梁父山。此則泰山之大結也。泰山左衛。 自棲霞縣之翠屏山,分支而東,為岠嵎山,又東北入寧海。州境為巋山五丈,河北流,為㟙山辛安河北流㟙山河南流。又東南為分水嶺,為黄堆山沁水河北流,又東為崑嵛山龍泉河北流,黄龍河南流,又東入文登縣境,為著棋山送駕河北流,又東為成山頭榮城縣境,瀕於海。又東南為鐵查一作「槎」山為五壘山,亦瀕於海。 自棲霞縣之艾山,分支而東南為大方山縣河南流,為唐山陶漳河南流,又東南入海陽。縣境為林寺山昌水西南流,為嵩山嵩潛河南流,為招虎山沽頭河南流,為三駕,山瀕於海,又分支而西南為小方山,又南入萊陽縣境,為旌旗山,為萊鳯山,為長清山,為天井山,為雙山。又西南入即墨。縣境為靈山,為黄山,為狐狸山石河西南流為石城山,墨水西南流。。又南為大嶗山。小嶗山瀕於海,羣峯聳峙,為岱脉之東南障。 自諸城縣之迴頭山分支而南,為琅琊臺,循海而西南入日照。縣境為三柱山,為柏林山,為䭾兒山傳疃河東南流為固山固河東南流,為烽火山,又西南入安東衛境,為關山,為阿掖山,為石門山。又南為筆峯山,左瀕於海,右入江南贛榆縣境。 自莒州之高柘山分支而南,為七寶山,為靈山,為靑山袁公水西南流,為盧山,為巨公山潯水西南流,為馬鬐山,為大王嶺,又西南入蘭山。縣境為蒼山,為馬陵山,綿亘數百里,逕郯城縣境有山口池,由吾洞、望海嶺諸名,入江南宿遷縣境,瀕於黄河古泗水入淮處也,自臨胊縣之沂山分支而行,一南入沂水。縣境為白馬崖,為織女洞,為雙崮山,為龍山,為靈山,瀕於沂東汶與沂水交會。一西南入䝉隂縣界為松仙嶺松仙河東流,為魯山,為范協嶺,為艾山沂水東南流,為嵩崮山,為雕崖山,為龍堂山與新泰縣接界,又東南為巨圍山巨圍水東南流,又南為龍岡阜,為分水嶺小汶水西流,堂阜水東流,又南為五女山,又南為䝉山,有雲䝉中,䝉龜䝉之,異名綿亘數百里,自沂河以西,小汶河以東,凡左衛、岱嶽諸山,皆由䝉山發脉䝉山兼䝉隂費二縣,自䝉隂縣之䝉山,分支而東為九女關,又東入費縣境,為龜䝉頂,為紫荆關䝉山水東南流,又南為五彩崮,入蘭山,縣境為西旂山,為大柱山,東南瀕於沂䝉山水與沂水交會。自費縣之䝉山白馬關分支而南為聰山浚水東南流,為媯亭山左有漏澤湖,又南為南城山,為分水嶺,又東南為大□崮祊水,東流,為抱犢崮泇水西南流,又東入蘭山。縣境為泉崮香水河南流,為神谷山,入郯城。縣境為芙容山,為磨山,為優僂山,入江南邳州境。瀕於泗今為黄河水,經流,自䝉山白馬關分支而西,南為香山,為聖公山二山在泗水縣,又南入滕縣境為述山泉流西入漷水,為太白山小沂水東北流,漷水西南流為寶峯山東江水西流,為胡陵山西江水西流,又南為張山,為茱萸山,又西南入嶧縣境為熊耳山,為花盤山氶水南流為閔公山,為靑檀山,為石屋山,為寨山,為金陵山,為葛嶧山。又西南為平山,為黄邱山南入江南銅山縣界,瀕於泗。又西為微山下為湖山特立波中。自䝉山又分支而西南連岡通阜入泗水,縣境為陪尾山泗水西流為安山,又西為二旗山分支入曲阜縣為戈山防山,為 聖林之左衛。又西南入鄒縣境為尼山智源水西流,為昌平山,為四基山,為九龍山白馬河西南流,為唐口山,為嶧山,又西南入魚臺。縣境為鳬山,為黄山,為獨山,瀕於湖即獨山湖。自䝉山分支而西,入新泰縣境為關山小汶水北流,洙水南流為横山,為龜山在縣西南,又西南入寧陽縣,境為玲瓏山,為靈山。又南為九仙山,聖林之所慿也山在林北三十五里,漕水西南流。一支自靈山西出,為鳯屏山,為爵山,為彩山,為告山。又西為伏山,為雲山,為鶴山,為嵩山。瀕於汶,隔岸與東平州之龍山相接。 自萊蕪縣之原山分支而南,為倉山,為茜山,為碁山,為葫蘆山牟汶西流,折而西為筆架山,為新甫山嬴汶北流,蘇村、羊流等河南流。又西南為冠山,又西南入泰安。縣境為徂徠山,至於西麓,瀕於汶大汶、小汶交會此。一支為泰山近衛,以「徂徠」作「案」泰山右衛。 自膠州之五弩山分支而西北入諸城縣境,為白龍山,為●山,又北入安邱縣境。一支為峽山,為岞山,又西北入濰縣境為塔山東于河北流,為程符山西小于河北流為黄山。又西北入昌樂縣境為孤山。一支自峽山西南出為三山,為葢公山,為聖水山,又西入樂昌。縣境為白狼山白狼河,東北流為紀山西丹河北流為堯山在臨朐益都縣界,堯河水北流兩支俱由西北入壽光縣。境瀕於海。 自臨朐縣之沂山分支,而西北為明月,峯為冶源山薰冶水東北流,為蓮花山,為仰天山,又西入益都縣境,為三陽山,為北峯山,又西北為石膏山南陽水東北流,為九迴山北陽水東北流為鼎足山,山與臨淄縣聨界,女水東北流。又西為金山,又北為鐵山,入新城縣境,瀕於濟小清河,自沂山分支而行,一自北而西為嵩山,入博山。縣境為岳陽山,為黑山,又西北為黄石塢山,又北入淄川。縣境為甲山,為伏山,為鳯皇山,一西北入長山。縣境為長白山,連峯羅列,拱䕶西南,實為岱嶽之後扆,昔人有副嶽之目焉。按岱宗𤼵脉於遼左之長白山,而此山名與相符亦可異也。又西北入鄒平縣境,至九龍山瀕於濟臨滸山濼。自章邱縣之長城嶺分支而北,為雞山,為西龍洞山,入歴城縣,境為東龍洞山,為桃花嶺,為八達嶺,為旛竿嶺,又西北為歴山,又北為華不注山,瀕於濟即太清河,自泰山北麓分支而西,為分水嶺,迤北入長淸縣境為長城嶺,又西入肥城。縣境為孫家嶺,為五道嶺,有大石關,又西為孝堂山,入平隂縣境,為廟山,為峻玉山,為聖容山,為雲門山。又西南入東阿。縣境為亭山,為龍頭山,為黄崖山,狼溪水西北流為天池山,洪範池西北流。折而西為扈山,又北為聚寶山,為虎窟山。又西為碻磝山,為巨山。又西為子路山,為豆山,為臘山。入東平州境為臥牛山,為金山至安山湖為安民山,為梁山,入鄆城。縣境為金線嶺,連阜紆折,循脉而東南入嘉祥縣。境為章山,為商村山,為南武山,為遂山,又南入金鄉。縣境瀕於昭陽湖。 自泰山西分水嶺入肥城縣境,為五道嶺,分支而西南為牛山,為陶山,入平隂縣境為寨山,為大菩薩山,為紫葢山,為赤溝山。又南入東平州境,為蘆泉山。又東南為雕鶚嶺,為金螺山,為龍山,瀕於汶,隔岸與寧陽縣之嵩山相接。 沿海島嶼 其以島嶼衛列沿海者,必以其脉之所注者為重,岱脉自北而南,自南而西捍外衛內,重在東南,是以循長山島而衛於右者,為候雞島、大黑島、小黑島、桑島、屺島,至萊郡之芙蓉島而止岱脉自萊郡,折而東南行,而東南諸島笏拱,標聨今書,其最著者,東則有沙門島、崆峒島、養馬島、劉公島、雞鳴島,轉而南行,則有倭島、鏌邪島、延真島,又折而西則有五壘島、蘇山島、琵琶島、黄島、靑島、田横島、大管島、車門島、福島、古蹟島、唐島、齋堂島、沭官島,至於鶯遊門入江南省海洋,抵雲梯關為南濟,合河、淮出海之處,皆岱宗海外之左衛也。以上敷陳,大畧備具本支,條理天然,不煩矯鑿,葢泰山之脉,與濟水相應,濟自西南來至曹郡之雙河口,分南北流,南流由江南安東縣入海,北流由東省利津縣入海。泰山從丹崖山起脉蜿蜒西南而行,左右叠衛會於金鄉、魚臺之間,齊魯諸山無一非南北濟之所,包褁而濟之,南為淮,為江濟之北,為九河故道,則又四瀆之所環焉。濟流順趨,岱脉逆迓,山澤通氣,隂陽互根,以之保合太和,𤼵育萬物,帝出乎震,是豈羣嶽之所得而儕焉者哉?
16
蓬萊縣 漏天巖在縣東三十里,巖石俯瞰如覆,石孔如篩,冬夏滴水如漏,故名朱高山在縣東八十里。臨海多産滑石白辰山在縣東九十里。山北有門三空隔山,可以望海。三山在縣東九十里,又名筆架山芝山在縣東南十五里羽山在縣東南三十里,書殛鯀於羽山。孔安國註曰:「在齊東海中」。蔡沉註曰:「在徐州」。《寰宇記》曰:「今徐州既有羽山、鯀廟,則孔註誤也」。巨山在縣東南四十里,九目山在縣東南七十里。《齊記》云:山有九竅,故名」。密神山在縣南山麓,有貴溪,即密水也。又名密水山,一峯名奎山馬兒山在縣南十五里,又名馬鞍山虎山在縣南十五里平山在縣南二十里龍山在縣南四十里邱山在縣南七十里牛頭山在縣南八十里崮山在縣南八十里望海嶺在縣西南十五里、影口山在縣西南三十里荆山在縣西一里、西山在縣西五里,即西王庄之東山,又西為赤山,又南為登髙山、石門山在縣西十里,又西為黑石山田横山在縣西北三里即横,與其徒五百人退保海上處也。即墨縣亦有田,横島葢奔竄非一處耳。明萬歴間,因倭寇立城垣於此丹崖山在城北三里海上來龍至此,陸起詳山,總東西二面,石壁峭立,上有蓬萊閣及半仙、獅子等十三洞,下有珠璣巖沙門島在海中,去縣北約六十里,上有龍女廟,又名廟島。齊乗曰:沙門島在登州北,海中相聨屬者,有鼉磯、牽牛、大竹、小竹等島。海市現滅,常在此五島上。黑山島在沙門島西、鼉磯島在沙門島北,其石可為硯、高山島在沙門島北、長山島在沙門島南,長亘三十里,上有徂島、鹿島、半洋島、小竹島在長山島東、大竹島在小竹島東、牽牛島在大竹島西北、羊駝島在駝磯島北、欽島在羊駝島西、漠島在海中,東北約五六百里、南隍城島一作皇成沙門島,北去郡四百餘里。北隍城島南隍城之北九十里,南為山東界,北為遼東界。黄縣。 馬嶺在縣東南十五里。蔚陽山在縣東南二十里。黄山在縣東南二十里,西為了角山。洚山在縣東南三十里。洚水河𤼵源於此。石門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兩山相對如門。土山在縣東南四十里。貴嶺在縣西南十五里,俗名黄縣嶺。龍山在縣西南十五里。盧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時盧童子昇仙處,因名。鳯嘴山在縣西南三十里蹲犬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大沽河𤼵源於此。義門山在縣西南三十里白鶴頂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里山在縣西南四十里界聨招逺縣乾山在縣西北二十里。萊山在縣南二十里。封禪書:齊八神六:曰月主,祀之萊山,今上有月主真君祠。魯基山在縣西南四十七里,一名黄山。石城山在縣南四十里,一名芝隂山屺山在海中,去縣西北二十里。桑島在海中,去縣北六十里。福山縣。 東山在縣東八里榛山在縣東十里祝聖山在縣東南二里,又名芝山。南有昇仙峯、芝陽洞,即馬丹陽、昇仙之地,圖刻尚存。塗山在縣東南七里西牟岡在縣東南十里神山在縣東南十五里。東為造書山高㠠山在縣東南四十里蛤蠦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上有蛤蠦寺、聖水泉靑龍山在縣南二里馬山在縣南二十里獅子山在縣南四十里迷雞山在縣西南二十里黑石山在縣西南二十里積金山在縣西一里硃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又東為疋山,又東為蛇山,横亘十餘里次興岡在縣西北十里側立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磁山在縣西北五十里白石阜山在縣西北五十里福山在縣北五里,縣以此得名沙山在縣北十里海洋山在縣東北二十八里碁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之罘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齊乗云,山高九里,周五十里,長三十餘里。封禪書五:曰陽主祀之罘山,有陽主廟,或作芝罘界聨文登縣、海洋島在海中,去縣北十里、韓家島在縣東北五里、潘家島在縣東北五里、宫家島在縣東北十里、胡家島在縣北五里棲霞縣。 靈山在縣界七里。棊山在縣十東三里。山之東。又有寨山虎斑洞在縣東五十里,深邃莫測,居人常以火試之,烟輙出山後。唐山在縣東南十里鳯山在縣東南五十里。院山在縣東南七十里。翠屏山在縣南一里。大方山在縣西南二十里。西又有小方山南斑山在縣西十五里。北有北斑山交毛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北:曲山在縣西北三十里艾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山上有温泉可浴,又山之陽産艾,每五月五日平明後,艾皆空心,相傳為神仙採去蠶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公山在縣北十五里松山在縣北三十里岠嵎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又名金山,又名鋸齒牙山,最為險固龍山在縣東北四十里葒花洞在縣東北四十里,中有石門,稍折而下空,㓊如屋,高廣可一丈,容坐數百人。又折而東,循梯磴而上,有積水深數尺,澄徹可鑑,飲之可以療疾百澗山在縣東北七十里産鐵、招逺縣。 羅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黑山在縣東四十里。齊山在縣西三十五里。望兒山在縣西六十里。靈應山在縣西北二十里湯泉阜在縣北五里。齊乗云泉,出阜南極熱,東流合冷泉入池,始可浴。張畫山在縣北十五里鳯喙山在縣北三十五里,本名牛心山。元陳節齋過此,鄙之,乃易今名。黄山在縣北四十里。虎空山在縣北四十里。雲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會仙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斑仙洞在縣東北三十里,蘿山之麓,為羽士修真之所萊陽縣望石山在縣東二里福阜山在縣東六十里,與海陽縣聨界昌山在縣東南二十四里、五龍山在縣南二十里。五龍河水逕此韮山在縣南三十里,俗名荆山。寰宇記作「薤山」,爾雅作「霍山」鳯皇山在縣南五十里迎駕山在縣南五十里高麗山在縣西南九十里,本名嵳峩山。司馬懿征高麗,置戍於此,因名天井山在縣西南一百里,上有泉穴如井雙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福山在縣西七十里亭子山在縣西北三里來鳯山在縣北八里芝山在縣西北十里旌旗山在縣西北三十里、紫霞山在縣西北九十里三螺山在縣東北四十里。榆科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寧海州。 盧山在州東二十里,齊乗云與大現山東牟山相聨。繫馬山在州東四十里。齊乗云秦始皇繫馬於此,至今山上草生,猶多作繫結之狀、金牛山在州東七十里侯至在州東南二十里、大崑嵛山在州東南四十里。齊乘云:嵎夷,海岸名山也。秀拔為羣山之冠,本名姑餘山仙經云:麻姑於此修道上昇,餘址猶存,因名姑餘,後世遂訛為崑嵛也。又相連有小崑嵛山、王重陽修道處黄堆山在州東南八十五里、龍洞山在州東南一百一十里、聖水巖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鳯山在州東南一百三十里、交山在州南五里巋山在州南三十里、鷹嘴山在州南三十里、嵠山在州西南三十里、風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北史云:牟平有風山,即此雀山在州西南四十里,上下皆有温泉可浴、兩欹山在州西南六十里牟山在州北七里、崆峒島在海中,去州北約一百里、栲栳島在州南海中、浮山島在州南海中文登縣。 文山在縣東二里。齊乘作文登山。寰宇記曰:「秦始皇召集文人登此,因以名山」。鵂鶹山在縣東二里,山多此,鳥因名。盧山在縣東十五里牛仙山在縣東南六十里五箇頂山在縣南十里五壘山在縣南五十里,南北成行,宛如營壘。前有石門山,作旗門之狀馬鞍山在縣南七十里。上多石洞,可以避兵。鐵槎山在縣南一百二十里,界聨榮成縣。齊乘作鐵查山。山有九頂,南瞰大海,山下有水簾洞,東西各一。又東為雲光洞。千佛洞在縣南一百二十里。萬石山在縣西南十二里了角山在縣西四十里長學山在縣西四十里。漢鄭康成授徒於此,有書堂遺址焉。詳古蹟志紫金山在縣西五十里,上有紫金峯、東華洞崑嵛山在縣西六十里。詳寧海州●山在縣西六十里鐵官山在縣西一百四十里。漢時,冶鐵置官於此駕山在縣東北三十里。著棋山在縣東北五十里燒車嶺在縣北三十里白鹿山在縣北四十里幞頭山在縣北五十里艾山在縣北七十里劉公島在縣北海中,去威海巡檢司五里蘇門島在縣南海中一百四十里海陽縣。 垜山在縣東二十里唐兒山在縣東三十里黄庵嘴山在縣東四十里七子山在縣西南七十里榆山在縣西八十里三駕山在縣西八十里昌山在縣西八十里界聨萊陽縣。昌水𤼵源於此福臺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即萊陽縣之福阜山礶山在縣西北一百里槐山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招呼山在縣北三十五里林寺山在縣北一百里竹島在縣東北一百里榮成縣。 成山在縣東十里,古不夜城側。《史記:秦始皇過黄腄窮成山。封禪書七曰:日主祀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齊北隅,以迎日出」。漢志作「盛山」,漢武帝太始三年,禮日於盛山齊乘,云成山與召石山相近,因秦始皇會海神於此,故後人遂呼成山曰「神山。召石山。在縣東四十里。三齊記畧云:始皇造石橋渡海,觀日出處,有神人召石城陽一十山,岌岌相隨而行,石去不駛,神人鞭之見血,至今召石山石色皆赤。又成山東入海道,水中有竪石,往往相望,似橋柱之狀,又有柱石乍出乍没伏。琛云始皇渡海立此石,標之以為記云。今山下有海神廟、始皇廟、望海臺。龍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峩石山在縣南三十里馬山在縣南八里高洛山在縣南一百一十里、鏌鎁島在縣東南海中一百五十里。雞鳴島在縣北海中、海牛島在縣北海中海驢島在縣北海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