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 檢索 "忩"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日知錄之餘
條件: 包含字詞「忩」
Total 2

卷一

2
晉衛恒《四體書勢》序曰:「昔在黃帝,創制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觀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六義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夫指事者,在上為『上』,在下為『下』也。象形者,『日』滿『月』虧,效其形也。形聲者,以類為形,配以聲也。會意者,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轉注者,以『老』為『考』也。假借者,數言同字,其聲雖異,其意一也,自黃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漢武帝時,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秘藏,希得見之。魏初,傳古文者,出于邯鄲淳。恒祖敬侯,寫淳《尚書》,後以示淳,而淳不別。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縣人盜發魏襄王冢,得策書十餘萬言。案敬侯所書,猶有髣髴。古書亦有數種,其一卷論楚事者,最為工妙,恆竊說之,故竭愚思以贊其美,愧不足廁前賢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昔周宣王時,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籀書者也。及平王東遷,諸侯立政,家殊國異,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益之,罷不合秦文者,斯乃作《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自秦壞古文,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文,八曰隸書。王莽時,使司徒甄豐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復有六書:一曰古文,孔氏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秦篆書也;四曰佐書,即隸書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書,所以書幡信也。及許慎撰《說文》,用篆書為正,以為體例,最可得而論也。秦時李斯,號為二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建初中,扶風曹喜少異于斯,而亦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誕師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誕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魏氏寶器銘題皆誕書也。漢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簡理不如淳也。……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獨符印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時不持錢詣酒家飲,因壁書,過觀者以酒讎,計錢足而滅之。每書輒削,而焚其柎。梁鵠乃益為判而飲之酒,候其醉而竊其柎,鵠卒以書至選部尚書。宜官,鵠宜為大字,邯鄲淳宜為小字。鵠謂淳得次仲法,然鵠之用筆盡其勢矣。漢末,有左子邑,小與淳、鵠不同,然亦有名。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于劉德升。而鍾氏少異,然亦各有巧,今大行於世。……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作篇。後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布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下筆必為楷,則號『不暇草書』,寸紙不見遺,至今猶寶其書,韋仲將謂之「草聖」。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盂潁、梁孔達、田彥和及韋仲將之徒,皆伯英弟子,有名于世,然殊不及文舒也。羅叔景,趙元嗣者,與伯英並時,見稱於西州,而矜巧自異,眾頗惑之。故英自稱『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河間張超亦有名,然雖與崔氏同州,不如伯英之得其法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