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十八

《卷十八》[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江西通志卷十八
3
學校二貢院附
4
建昌府儒學。
5
建昌學始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建在軍治西,靖康二年燬,紹興四年又燬,知軍蔣循祖修復之。《江臯㑹記》:元泰定間,總管薩題勒宻實增修。《呉澄記》,至正六年,同知劉榘重建大成殿虞集記。 明景泰七年,知府江浩修《何文淵記,成化間知府謝士元,重修商輅、羅倫,俱有記。𢎞治五年,以分封益藩併入藩府,知府孫偉移學於府,治北天寜寺。十年,知府熊宗徳拓地建學門。十八年,知府舒崑山、同知林廷獻建號房正徳,九年秋,雷震殿角,知府韓轍、同知何恩以殿仍佛宫弗稱,撤而新之。《田汝耔記:「萬厯三十四年,叅政余霑知府朱與翹捐修尊經閣,太常卿左宗郢出所蔵書,送入府學,有自序。崇禎九年,明倫堂火,知府李恢先、通判車暹重建蔡國用記。
6
國朝康熙十五年春,大成殿雷火災。二十年,重建二十一年,風霾拔燬紳士王師䕫、湯来賀等因益府本舊學基,今為提督衙門,已經裁缺,呈請復為學基。知府魏勷詳請具。
7
題仍復故址。五十三年,知府陳世儁重修社學,詳見各縣。
8
學田知府王度、陳公陞、楊守仁、鄔鳴雷先後捐置左宗郢記,今無。
9
名宦祠祀顔真卿等凡一十五人。鄉賢祠祀陳彭年等凡四十三人。忠義孝弟祠,詳見各縣。
10
射圃在學宫右。
11
四賢堂,宋元符間知軍事管師仁建祀李泰伯、曾子固、王无咎、鄧潤甫、傅拳記。
12
南城縣儒學。
13
初,學與建昌軍共。宋紹興十二年,縣令趙旦始建學於城南隅,里人蔡延世繼修之,又入田以資廩餼。景定三年,知軍趙時稼增修。 元大徳間,總管段立夫重修,至正十二年,燬於兵,縣尹曾必高修復之。 明洪武初,知縣張棁、吕昇增葺如制《吳毅記。永樂二十一年,教諭江濟訓導項修重新之。正統間,知府楊誼修。景泰間,巡撫韓雍檄知府江浩闢地,建號房。成化十一年,教諭李昱移堂齋。嘉靖間,知縣鄒堯臣、知府王度、知縣曹逵、知府朱廷臣次第增葺。萬厯四年,知縣范淶重修。天啓六年,知縣呉之屏加修,明末盡燬。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李正蔚重建。康熙間,知縣苗蕃、曹養恒相繼修之。五十一年,知縣梅廷標捐修。
14
社學一十四所
15
學田知府鄔鳴雷,知縣曹逵、范淶等,前後捐置,見存五十畞零。
16
名宦祠祀壬昕以下凡二十九人。鄉賢祠祀李覯以下凡四十三人。忠義孝弟祠祀石三郎以下凡二十四人。射圃在縣右。
17
三賢祠:宋景祐間,知軍趙時稼建祀先賢李泰伯、蔡延世。曾漸有趙時嶒記。
18
超鳯樓,𢎞治間,知縣毛騤建樂育堂。正統間,知府楊誼建南豐縣儒學。
19
學在縣治南。宋慶歴間,縣令周燮建曾易占記。 元至元間,陞為州學,尋燬於宼。宣差武抄兒重建。延祐三年,知州王著新之、劉壎記,知州烏樞、重修王充耘記。至正四年,知州史文彬建櫺星門,上官綸記。 明復為縣學,洪武間,知縣馬上賓、袁仁亨修葺。景泰間,知縣陳勉大新之《韓陽記》,天順間,燬於火。僉事陳騏、同知蕭允恭,知縣楊休、楊參,先後繕治,規制如初。《謝士元記》:正徳七年,提學李夢陽併倉基以充拓之。嘉靖三年,知縣祝繼臯重建明倫堂。二十一年,知縣向縞重修。四十一年,櫺星門災。知縣任懋官。新之。隆慶三年,知縣金文業,再修鄧汝相記,萬厯十二年,署縣通判薛瀚修明倫堂王璽記。
20
國朝康熙九年,訓導周易葺之。甲寅,兵燬。十九年,訓導龔曰鼎重修。四十七年,生員譚恪等倡修。五十三年,貢生王文佐捐金五百倡修。
21
社學六所
22
學田知縣向縞、張鵬翼,通判薛瀚,訓導郭麟,先後捐置見存田三十九畝零。
23
名宦祠祀縣令㳺茂洪等凡二十人。鄉賢祠祀曾文定鞏等凡二十九人。忠義孝弟祠祀曾怘以下凡十人。射圃在文廟西。
24
川上亭知縣,馬上賓建。
25
新城縣儒學。
26
學在縣治東南,宋紹興八年,始析為縣。十三年,縣令李維芑、建學謝黻記。宋末,邑進士胡夢魁作禮殿。 元至正三年,縣尹苗益倡修虞集記。元末㓂燬。 明洪武元年,知縣沙良佐重建十七年,知縣洪深,二十七年,教諭羅秀實先後修之。永樂十五年,教諭曾亨、縣丞黎乆秀增齋舍。宣徳九年,知縣陳員韜教諭上官佑,購民地,拓學基。景泰四年,知縣萬立朝修。成化四年,同知蕭允恭、知縣傅京重建尊經閣謝士元記。𢎞治七年,知縣段敏大新之。何喬新記》:正徳十年,知縣黄文鸑重修。嘉靖二十六年,知府陳陞修王材記。萬厯十六年,知縣葉甘匏重修何濤記。三十一年,知縣趙日崇拓其制。鄧渼記三十九年,推官陸鍵、知縣金徳,再修凃國鼎記,天啓間,知縣呉之屏、崇禎間知縣楊榮相繼修,明末燬。
27
國朝順治十二年,邑人凃國鼎,仲子凃斯皇重建魏禧記。康熙九年,凃斯皇捐資重修。三十六年,知縣解光爚重修。五十五年,知縣舒𢎞訓又葺之。雍正二年,燬三年,知縣周肇岐重建。
28
社學六所
29
學田知府鄔鳴雷,知縣李伯生、章宗、孔邑人王材、鄧榆、蕭國泰、黎文煥、饒國裕等,先後捐置,見存田五十九畝零。
30
名宦祠祀縣令趙輔政以下凡一十八人。鄉賢祠祀黄仲昭以下凡一十九人。忠義孝弟祠祀黄端伯以下凡五人,射圃在東門內。
31
四賢堂,紹興間縣令李維芑,建祀李泰伯、王補之、鄧温伯、吕次儒。
32
廣昌縣儒學。
33
初在縣治西,宋紹興八年始析為縣,即建學,後令曹進之,遷建縣,治東南。周必大、劉嶸俱有記。 元泰定間,冦燬縣尹,葛崇節重建,趙希譝,繼修陳艾記,元末兵燬。 明洪武三年,知縣侯端重建。九年,知縣張琥建明倫堂。十六年,知縣李文增修。景泰元年,知縣江浩大新之何文淵記成化三年,同知蕭允恭、知縣葉茂高,重修劉定之記。𢎞治元年,教諭宋暄、義民饒秉元等改建明倫堂。何喬新記:十三年,僉事黄珙允諸生議毁東嶽廟,以廣學基。正徳十年,教諭唐鑑修。嘉靖二年,知縣余瑩修㦸門。八年,知縣毛益,建齋舍,知縣周昇、黄徳純相繼修。隆慶六年,巡道許鎡修尊經閣。何源記,萬厯二十二年,知縣陳時修。
34
國朝康熙三十九年,教諭熊士伯、訓導高㑹霖倡修。五十一年,教諭詹玉孫、訓導陳策敬重葺之。
35
社學六所
36
學田知府鄔鳴雷,知縣張汝霖,荘日宣,邑人易瓊、何源、羅萬、程、饒時舉,先後捐置,見存田一頃六十七畝零。
37
名宦祠祀縣令承敷以下凡二十二人。鄉賢祠祀何坦以下凡二十五人。忠義孝弟祠祀李宗可以下凡四人。青雲、樓明、正徳間,邑人揭文昭妻樂氏捐資,獨建張昇記。
38
瀘溪縣儒學。
39
初在東城外,明萬厯六年置縣建。十五年,知縣汪謨謂學在城外非宜,購地於縣治西,改建如制。三十九年,知縣梁應掄加修,自為記。崇禎十一年,冦燬十二年,邑士傅登覺、傅元崧等倡義捐修。
40
國朝康熙十年,署印縣丞孟吉熊暨紳士修之。十九年,知縣張翼文、教諭陳善訓導魯志重修。四十七年,知縣王鉽捐葺。
41
社學一所。
42
學田知府鄔鳴雷、朱與翹,知縣陳王庭等,置有記見,存田一頃四十三畝零。
43
名宦祠,據縣志未立。
44
鄉賢祠祀宋李覯一人。
45
忠義孝弟祠。
46
廣信府儒學。
47
舊在府西北隅,宋景徳三年,知府事楊舉正遷於城東。《青陽楷記:慶厯四年,州守張鑄拓而新之。元豐五年,判官鄭亹、州守楊仲孺復加修葺。孔武仲記學門舊向正南,元祐間改東南,與溪南諸峯相對,南渡後改為館驛教授,周之才請於州守復之,自為記。淳熙十年,州守錢象祖重新王寜記,紹興五年,教授林至修、朱子記嘉定、端平、嘉熙間,歴有修葺。 元至元二十一年,總管盧天祥修之,尋厄於火。 明洪武三年,知府蔣麟重建永樂。訖景泰間,知府葉亨、吳潤、楊文奎、姚堂相繼修葺。天順間,知府金銑廣學,基大新之。《李賢記》,成化二十年,知府邢正修、張元禎記。𢎞治八年,知府王塘重修。正徳十五年,提學卲鋭檄知縣周輅、教授應奎督修按《府志》,嘉靖迄天啓修葺,渺不可考,僅存大學士鄭以偉記。崇禎初,知府陳藎新之,自為記。明末,兵燬。
48
國朝順治初,知府張鳯儀稍葺。康熙七年,守道李士楨檄通判趙權重建明倫堂。十一年,知府高夢說增修鄭日奎記。甲寅,兵燬。十九年,知府曹鼎望、同上饒知縣馬之驥重建。四十七年,知府朱維熊重修。五十六年,知府郭維筦重修。雍正三年,知府佟□捐修社學,詳見各縣。
49
學田見存六十三畝零。
50
名宦祠祀楊光翼以下凡十七人。鄉賢祠祀汪應辰以下凡十人。忠義孝弟祠,詳見各縣。
51
兩先生祠祀宋陳康伯、汪應辰。聚奎樓,萬厯間同知蔣益建、孫原貞記上饒縣儒學。
52
學在縣治西北武安坊,宋淳熙間,創建於天津橋,元季兵燬。 明洪武七年,知縣林榮遷建今所。永樂間,知縣趙景純、葉㢘增修之。正統七年,知縣謝琛重修。景泰元年,知府楊文奎構兩廡。三年,巡撫韓雍檄知府姚堂葺治一《新韓陽記》。天順間,知府金銑修。成化間,知縣任泰、𢎞治間知縣張嵿相繼修。正徳三年,知縣黄希英重建殿廡。八年,提學李夢陽增學舍。十一年,知縣周輅益規制如府學。隆慶四年,署縣同知廖文光仍舊制新之。葉鏜記萬厯六年,知縣王炳璿改學門向楊時喬記。崇禎間,知縣翁竟成重新。鄭以偉記明末燬。
53
國朝順治間,知縣郭永靜、重建知縣程汝璞繼之。康熙八年,大雨雹,殿圮。十一年,知府高夢說捐修。甲寅,兵燬。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孫世昌重建。三十四年,署縣通判陳大純修之魯瑗記。四十六年,知府朱維熊、知縣劉光祖再修。雍正八年,署縣事通判沈東捐修社學四所。
54
學田明訓導姚參立捐置,見存田一頃一十畝零。名宦祠,祀楊光翼以下凡九人。
55
鄉賢祠祀王貞白以下凡十二人:忠義孝弟祠祀徐中行以下凡十二人。思樂亭,永樂間知縣趙景純建。
56
姚公祠,訓導姚參立捐置學田邑士,徳之立,專祠於學桂榮記。
57
玉山縣儒學。
58
初建縣治東宋以前,創始年月無考元,大徳間,遷於縣治南,復燬於兵。 明洪武初,知縣蕭俊創建,知縣王儀、雷起隆相繼增修。永樂八年,知縣梁常重修宣徳。六年,知府呉潤、知縣林獻改建梁萼記。七年,知縣林岱建講堂。景泰三年,知府姚堂修、李奎記。天順五年,知縣方中大新之孫原貞記。成化三年,知府金銑重修。𢎞治間,知府王塘、知縣孫景雲廣其制,姚秀夫記正徳間,知縣陸瑗、潘文明相繼修。嘉靖間,推官尹大本修之。萬厯二十三年,知縣錢應斗重修。三十一年,知縣胡鼎修《屠隆記》。四十四年,知縣張克揆再修董繼周記》。崇禎八年,水圮,邑士鄭可遠重建。
59
國朝順治五年,燬於宼。六年,守備羅洪署縣事,草創聖殿,行朔望禮。唐世徵記其事。十一年,推官黎士𢎞撤而新之。康熙二年,知縣王熙泰建明倫堂,繼令鄒山建尊經閣熊文舉記。十三年,兵燬。十九年,知縣彭天福、二十一年,知縣余毓浩相繼修復。四十八年,知縣吳振、五十七年,知縣李粲元續修,年乆圮。雍正四年,知縣楊世正重建。
60
社學六所
61
學田,嘉靖間,推官姚篚,萬厯間知縣周日申、張道深,先後捐置,見存田十二畝零。
62
名宦祠祀楊文逸以下凡十人。鄉賢祠祀詹丕逺以下凡三十二人。忠義孝弟祠祀徐軻以下凡十六人。弋陽縣儒學:
63
學在縣治東。宋紹興二年,知縣劉伯成始建扵縣,治西元因之。元末兵燹。 明洪武二年,知縣劉琢徙於縣治東,即今所永樂間圮於水。宣徳六年,知縣王尚㻞重建,胡儼記。景泰三年,知府姚堂重修李奎記。天順六年,知縣吳澮重新,功未竟。至成化三年,知縣李庭芝踵成之。孫原貞記,𢎞治間殿廡復圮,知縣王誥、楊翺相繼修復。《呉晟記》,嘉靖丁亥,燬於火。署事同知盧元愷、知縣季本共新之。汪俊記萬厯十三年,知縣鍾惟藩復新之。明年知縣吕應詔清復居民侵地。天啓間,知府許兆、金重修、鄭以偉記,崇禎間知縣王萬祚、重修劉同升記。
64
國朝順治五年,毀於土冦。康熙九年,知縣陶燿捐募重修,自為記。甲寅,兵變,復毀。十八年,知縣張龍如、重建知縣譚瑄增修。雍正三年,知縣張世顯修葺。
65
社學二所
66
學田今無。
67
名宦祠祀董敦逸以下凡九人。鄉賢祠祀方竦以下凡十六人。忠義孝弟祠祀沈邈以下凡十五人。貴溪縣儒學
68
初在縣治東,宋慶厯四年建。紹熙元年,知縣陳均顯增修《陸象山記。元末燬於兵。 明洪武二年,知縣馮子木重建。永樂十四年圮於水,徙置縣治西。宣徳二年,知縣徐士宗以其地狹隘,仍遷於故址。洪璵記:景泰三年,巡撫韓雍、副使韓陽、知府姚堂重加修葺。李奎記成化十八年,知縣盧格奉、巡撫高明檄,拓而新之。呉寛記:明末兵燬。
69
國朝順治十二年,署縣同知葉承祧重建。康熙四年,知縣郭一鳯增修。十三年,兵變復燬。十八年,知縣高駿升教諭羅鵬翮捐募重建。五十七年,知府郭維筦攝縣事,同知朱師濂重修。雍正二年,知縣連際遇重建社學四所。
70
學田明知縣周如斗、江萬仞、伍袁萃捐置,見存田三十一畝零。
71
名宦祠祀倪亞以下凡四十八人。鄉賢祠祀吳勔以下凡五十人。忠義孝弟祠祀裴璩以下凡四十三人。文昌閣在文廟東。
72
鉛山縣儒學。
73
舊在縣東南,宋縣令趙惟齊徙東山下。淳熙六年,縣令蔣億拓而新之。朱子記,紹定初,縣令章謙亨載修《真徳秀記》。 元陞為州學。皇慶間,知州竇汝舟重修,明復為縣學。洪武初,知縣邱木建、張原、呉仲晦相繼修復。永樂訖正統,知縣鄭庸、孫珏増修。景泰間,知府姚堂、重修李奎記。天順六年,僉事宋儒闢隙地建尊經閣。李齡記成化九年,知縣蒲綱重修,張元禎記正徳。六年,提學李夢陽檄知縣秦禮改建規制。一新,嘉靖間,知縣朱鴻漸、王宣之、陶斯文,署印推官孔𢎞鐸,前後修之。萬厯二十七年,知縣唐應紹因殿圯,倡捐重建。馮夢禎記崇禎四年,知縣任懷徳重修,明末兵燬。
74
國朝順治九年,訓導江雁卿稍葺。康熙七年,知縣呉士恒重建高夢說記。甲寅兵變復燬,知縣潘士端捐修。四十六年,知縣夏景宣重修。五十一年,教諭方應珩,五十七年,知縣王作朋續修。
75
社學六所
76
學田,明知縣陳坦置。見存田九十四畝,名宦祠,祀蘇堅以下凡十三人。
77
鄉賢祠祀劉之道以下凡十三人:忠義孝弟祠祀李恂以下凡三十七人。射圃在南闗外山川壇右。
78
廣豐縣儒學。
79
學在縣治東,宋熙寜間建。紹興十六年,縣令江昭遠創講堂,尹穡記淳熙間,縣令李楙增建。嘉熙間縣令臧元士重新,自為記。 元慶元元年,達嚕噶齊博囉重建,延祐四年,縣尹梁輔廣其規。泰定三年,縣尹郭定柱、新之翁與芻記,至正八年,縣尹辜中再新之。李祁、黄溍均有記。次年,教諭陶凱作㕔事,縣尹宋詳踵成之。劉基記。 明正統九年,知縣鄧顒重葺。景泰三年,知府姚堂、知縣楊宏大加修葺。李奎記成化六年,知縣吕銘、重修倪謙記,嘉靖間知縣方禾唐侃改建尊經閣,通判胡曉重葺明倫堂。萬厯二十七年,教諭朱大徳捐修徐上達記。四十四年,知縣李思敬重修。崇禎十年,知縣朱朝熙加葺。
80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曹淑貞重修。二十一年,知縣夏顯煜再修《管天申記》。四十一年,知縣傅而保。五十五年,知縣呉之瀚各率紳士修葺。
81
社學六所
82
學田明守道沈蒸、知縣蔡國炳捐置見存田七畝零名宦祠,祀柳渾以下凡十八人。
83
鄉賢祠祀王貞白以下凡四十七人:忠義孝弟祠祀張叔夜以下凡八人。興安縣儒學。
84
學在縣治東北。明嘉靖四十年始設縣。知府江珍、知縣陳慶雲創建桂榮記》。萬厯四年,知縣孫楠增修,楊時喬記。十三年,知縣劉一貫重修。三十七年,知縣郎文煥以規模卑隘,改遷學西曠地,即今所鄭以偉記天啓二年,知縣張國經倡修。
85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宋元衡修葺。康熙六年,知縣王舟瑤復新之。五十八年,知縣孔鵬捐修。
86
社學,據縣志未立。
87
學田二畝零。
88
名宦、鄉賢祠俱未立。
89
忠義孝弟祠祀童應科以下凡六人。饒州府儒學
90
舊在縣治東,宋景祐間,范仲淹知饒州,指城外督軍湖北可立學,未及遷代,去慶、厯間,州守張譚成其意,學徒幾千人。余靖記嗣後修葺,各志失考。元末兵燬。 明初,里人徐素因聖賢列像,為風雨摧剝,舁像至西隅天寜寺中,知府陶安遂即其殿為之。洪武八年,知府王哲擴其制,宣徳間,知府黄通,理修《楊榮記》。嘉靖二年,教授林瓚申請巡撫盛應期檄知府李熙修之。三年,知府彭辨之繼完其工。萬厯二十二年,知府林欲厦、三十二年,知府黄琮各事修葺,明末,兵燬。
91
國朝順治七年,知府翟鳯翥請將淮藩廢址,改建府學《陳𢎞緒記》。康熙元年,知府于榮繚以石垣。九年,知府王澤洪捐修有記。十三年,兵變復燬。十八年,知府黄家遴重修有記。三十二年,知府李昉,四十年,知府李繼勲。四十六年,知府郭一璐。五十三年,知府韓奕均事修葺。
92
社學詳見各縣。
93
學田,據府志無存。
94
名宦祠,祀顔真卿以下凡十五人。鄉賢祠祀張遐以下凡六十四人。忠義孝弟祠,詳見各縣。
95
鄱陽縣儒學。
96
舊與州學共宋淳祐間縣令周還淳始就北門內州學舊基剏之。元至正壬辰,兵燬。 明洪武五年,知縣林伯齡遷建於城北隅興賢巷,帝師殿舊址知縣聶瞻、任勉,相繼增葺。宣徳三年,知縣雷升重修。𢎞治間,御史王宗錫、陳銓,副使邵寶,知府李復真,知縣翁永年從諸生請,仍遷宋州。學址顧清記:正徳間知縣陳良翰,重修李士實記,知縣周震、趙榮顯,遞加葺治。嘉靖間,知縣徐俊民增設號舍,副使范輅市民居以廣學基。知縣蔣瑜、莊思寛、教諭俞應龍相繼修葺。萬厯十二年,知縣程朝京移建明倫堂。
97
國朝康熙元年,守道高得貴,知縣程世章,重修知縣盧元培、鄧士傑踵修。三十三年,知縣范鍾重葺之。四十九年,巡道龔嶸、知府郭一璐、知縣靳乾亨捐修。五十七年,知府韓奕、知縣呉廷案重修。
98
社學七所
99
學田,明崇禎間,知縣饒震元置。康熙間,知縣靳乾亨復置。今無。
100
名宦祠,按《縣志未立。
101
鄉賢祠祀陶侃以下凡九人。忠義、孝弟、祠祀。余廷讚,一人采芹亭,宋時遷學,於東湖濱築堤建亭。毛滂有記餘干縣儒學。
102
舊在江濱,唐開元二年,縣令顧錫以水患遷縣左。元和元年,李徳裕重修。 宋嘉祐二年,縣令江璞遷南隅。崇寜二年,縣令呉與遷琵琶洲都隨記。紹興十年,縣令杜師旦遷東湖,即今所。 元元貞間,陞為州學教諭。祝宜孫倡修、李謹思記,至元間,知州烏樞修之。至正壬辰,兵燬。 明洪武初,知州侯彬重建。四年復改為縣學。天順間,知縣邵崑、重修孫原貞,記𢎞治間御史王宗錫、陳銓增葺蘇葵記,嘉靖五年,提學徐一鳴遷東崗山。三十六年,御史徐紳捐金,屬知縣陸鳯。儀改復東湖。羅洪先記。萬厯九年,知縣劉諧重葺國朝。順治四年,冦燬。康熙六年,知縣江南齡重建張貞生記。二十二年,知縣吕瑋重修吕琨記。二十四年,知縣張勱知修明倫堂。四十四年,知縣孫漢良,四十六年,教諭:甘顯祖、五十四年知縣湯啓聲均事修葺社學一所。
103
學田一十畝零。
104
名宦祠祀王𢎞以下凡四十五人。鄉賢祠祀呉昺以下凡三十二人。忠義孝弟祠祀徐鐸以下凡十九人,射圃在泮池右。
105
樂平縣儒學。
106
學在縣治,東宋熙寜五年,縣令范鍔建《劉定記》,淳熙間,縣令程鎡葺之。紹熙三年,縣令楊簡擴其制,自為記。元元貞間,陞為州學。知州劉吉創建慈湖遺書閣。至正壬辰,兵燬。 明初仍改縣學。知縣曾宇春、縣丞蔣惟賢始建未完。十五年,知縣丁宜民成之。夏伯時記宣徳七年知縣楊志重修。正統十三年,知縣王容修明倫堂。成化丁未,燬於火。𢎞治二年,僉事羅九鼎、知縣趙錡創新之。程楷記隆慶二年,知縣程沂新、泮池黎澄記,萬厯間知縣金忠士重修。劉應麒記,國朝順治二年,冦燬八年,知縣王徳明重建。范文程記,康熙十年,知縣王道隆重修。十三年復遭兵圯。十八年,知縣宋良翰重修。三十八年,知縣荆毓鳯、四十一年,知縣石為崧,四十八年,知縣李延埰均修之。社學三所。
107
學田,嘉靖間,知縣龎尚鵬置,見存九十七畝零名宦祠,祀韓當以下凡三十二人。
108
鄉賢祠祀洪皓以下凡二十八人。忠義孝弟祠祀姜崌以下凡二十二人:射圃在南州。
109
弦歌樓天順間,知縣鄧冕建浮梁縣儒學。
110
舊在縣西北,宋元豐間,縣令張景修徙於東南,即今所。乾淳後,縣令劉三戒新之,自為記。淳熙間,縣令徐暉、趙善著相繼修,嘉、泰間,縣令趙汝衡構齋廡。開禧間,縣令趙汝清增學田新講堂。徳祐乙亥,兵燬。 元至元間,縣尹萬聚重構《堂廡李年記》,皇慶二年,縣尹郭郁重、新鄧文原記,至正壬辰,兵燬。 明洪武初,知州衡原政知縣王文徳先後建。宣徳三年,知縣曹鼎建《明倫堂方》,尚與記。正統十二年,知縣趙應修之。成化七年,知縣張俊、重修毛㒜記。𢎞治己未,火知縣左輔重建、邵寶記。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汪宗伊重新、盧瓊記。隆慶二年,署縣通判胡文遠修明倫堂。萬厯間署印通判。談一經張璇、知縣林宗載先後加修。
111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王臨元重修。二十九年,知縣陳惪敏建啓聖祠。四十五年,知縣高登第。四十七年,教諭魯琰。五十三年,署縣祝廷芳。五十五年,知縣杜藴璣均事修葺。
112
社學四所
113
學田萬厯間,知縣周起元捐置,及義民李日修輸助,見存田一十三畝。
114
名宦祠祀金安以下凡二十四人,鄉賢祠祀程瑀以下凡三十五人。忠義孝弟祠祀程瑀以下凡十四人。射圃在學東。
115
宸奎閣。宋淳祐間,縣令呉泳建徳興縣儒學。
116
學在文明門內寶賢坊,宋治平間創始熙寜六年,范峋記乾道三年縣令曾光重修。 元大徳間,主簿錢處仁剏修未竟,縣丞陳徳新增修徐明《善》記。至正壬辰,兵燬。 明洪武三年,知縣辜臯草,創知縣陳世能、郭文進繼葺之,尋火。天順四年,知縣呉繹思、縣丞陳敏新復修《夏寅記》,𢎞治間又火,僉事羅九鼎督縣新之,嘉靖間知縣許公高、廖賓相繼修葺。戴儒記:萬厯二十八年,知縣丁如臯重修祝世禄記,明末傾圮。國朝。順治六年,知縣郭振鷺、重修教諭周學鵬繼葺之,自為記。康熙十一年,署縣同知。范文英再修,自為記。二十二年,知縣呉啓新重建啓聖祠。
117
社學一所。
118
學田。嘉靖間,知縣許公高、萬厯間知縣黄金色捐置,見存田七十七畝有竒。
119
名宦祠祀張讜以下凡三十四人。鄉賢祠祀董全禎以下凡五十七人。忠義孝弟祠祀董全禎以下凡十人。射圃在學西。康熙間,訓導嚴濟明重闢。范文正祠,宋時建。
120
叢桂亭,隆慶間,知縣孫汝賓建安仁縣儒學。
121
學在縣治東育材坊。宋建炎間,知縣汪杞建開禧初,縣令劉强學置學田,自為記。元至正壬辰,兵燬。庚子,邑人平章王溥重建。 明洪武二年,又火,知縣李思信、蘇瓚相繼修。八年,知縣閻弼建堂齋。二十七年,知縣李琛置廨宇。正統九年,知縣項備修之。景泰三年,巡撫韓雍莅學闢民地,以廣學基。嘉靖間,知縣陳朝慶、羅汝經,重修蘇祐記,隆慶間,知縣謝汝韶、李華春再修。徐栻記崇禎間,知縣熊兆禎復修。明末兵燬。國朝順治初年,知縣李一元葺之。十一年,知縣王㻂奉興屯道翟鳯,翥檄重建。康熙四年,知縣程瀚、重修史彪古記。甲寅兵變復圮,知縣胡績顯重修。三十六年,知縣祖彭、三十八年,知縣徐𢎞緒均修之,嵗乆圮。雍正三年,知縣李登瀛倡捐重建,規制大備。
122
社學二所
123
學田宋邑令劉强學、明邑人張鉞各有記,今無名宦。祠祀蔣靜明以下凡九人。
124
鄉賢祠祀湯、漢以下凡十二人。忠義孝弟祠祀張日新以下凡六人:三台亭明知縣張允紳建。
125
萬年縣儒學。
126
初在縣治西,明正徳十年,始立縣副使許廷光建。萬厯四十三年,知縣顧原成遷於縣治東。蔡毅中記,明季兵燬。
127
國朝順治九年,知縣張徳亨復建扵縣西舊址。康熙四年,知縣魯子球又遷於縣東。翟世琪記十三年冦燬二十年,知縣柯彦芳復遷於縣治東舊址詹惟聖記,四十八年,知縣王之植重修,歲乆傾塌。雍正七年,知縣汪蓉照重建。
128
社學二所
129
學田明兵道許。 置教諭王鑾記,見存田三十四畝有竒。
130
名宦祠祀陳金以下凡八人。鄉賢祠祀,柴中行以下凡五人。忠義孝弟祠祀王維貞以下凡四人。射圃在文化街南。
131
南康府儒學。
132
舊在城西門外,宋紹興間,知軍事徐端甫遷於福星門內,改報恩院為軍學,即今址。淳熙間,朱子知軍事,繪像於壁,置祭器,建五賢、濓溪二祠於講堂之側。嘉定間,知軍事黄桂撤而新之。元末,燬於兵。 明洪武三年,知府安智重建。永樂間,教授翁宗言建明倫堂。正統間,知府翟溥福、陳敏政均修天順間僉事,余複重修。成化間,知府許顒大新之。謝一䕫記,知府曹凱修齋廡。𢎞治三年,知府郭瑨置樂舞器。張元禎記:十一年,知府劉定昌重修蘇葵記。正徳十六年,知府張愈嚴重建。萬厯十九年,知府田琯又新之。《高嬴記,知府彭夢祖建尊經閣,自為記。知府葉雲仍修明倫堂,自為記。
133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府薛所習重修。康熙十二年,知府廖文英再修。十三年,冦變傾圯,知府倫品卓募修。五十八年,巡撫白潢捐俸,檄䕶府知縣毛徳琦重修社學,詳見各縣。
134
學田,萬厯間,知府田琯置。今無名宦祠祀程師孟以下凡三十六人。鄉賢祠祀陶侃以下凡二十人。忠義、孝弟祠,詳見各縣。
135
二賢祠,朱子建祀濂溪,配二程子,後改祀濂溪朱子王禕記。
136
五賢祠朱子建祀陶潛、劉渙、渙子恕、陳瓘、李常,文昌閣宋知軍趙彦騠,建明朱國祚有記星子縣儒學。
137
學在縣治東,宋紹興間,知軍徐端甫建於城西門外舊軍學故址。按林志豫章記皆云遷徙不常,修葺,嵗月失考。元末兵燬。 明洪武四年,知縣朱敏創於舊水軍萬户府遺址知縣邵進誠,教諭方杜林繼葺。成化七年,御史金忠偕知府許顒修葺,未備,解任去。九年,知府曹凱克竟其業,復買地拓基,規制一新。彭教記正徳七年,知縣崔孜建兩齋。嘉靖元年,知府張愈嚴重修。隆慶間,叅議馮謙重建明倫堂,尊經閣,徐爌記。萬厯十九年,知府田琯加修鄒元標記》。四十一年,知府費兆元以學基低窪,議遷巡道。葛寅亮邑紳呉道長,捐資於余家塘,即今所。
138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劉瑆重修。五十六年,知縣毛徳琦捐俸大新之。
139
社學四所
140
學田,萬厯間知縣呉福置。今無名宦祠,祀季遹以下凡三十一人。鄉賢祠祀陶潛以下凡四十人。忠義孝弟祠祀黄直以下凡二十五人。都昌縣儒學。
141
舊在縣東南絃歌坊,唐咸通中,縣令陳昇建,宋因之。元泰定三年,縣尹段完澤、教諭宋守正鑄祭器,置學田。至元五年,縣尹于友信、教諭宋釗重修虞集記。元末兵燬。 明洪武初,知縣周象賢改建縣治東。十六年,知縣陳敬中復遷於故址。三十一年,知縣洪俊遷明倫堂於殿西。正統五年,知縣劉灝建堂齋。天順間,知縣湯倫重修,陳敏政記。成化十年,知縣呉紳重建明倫堂。𢎞治十五年,王珀修齋廡膳堂。正徳間,知縣徐冠、徐越相繼增葺。嘉靖間,知縣王中、縣丞顧璣、署縣同知劉欽、通判梁典,前後增修。四十三年,知縣呉英建號舍置學田鄒一麟記。萬厯十一年,文廟災,知縣王天策改移治西新開寺。有記。二十一年,知府田琯令知縣葉應軫重修。四十二年,諸生以八科不雋,請於巡道葛寅亮、知府費兆元,各捐資遷於小南門外。余應桂記,崇禎十三年復遷於城內舊學基。國朝順治五年,燬於㓂。康熙九年,知府廖文英、知縣李翼凡仍改建於小南門外。十一年工竣。二十二年,知縣曾王孫重修。五十四年以邑人邵良傑等呈,請知縣沈有瀾改建於金街嶺。
142
社學二所
143
學田,明知縣呉英、陳舜咨,縣丞柴大吉、胡天禄,教諭鄒一麟,訓導孫校、康天衢,主簿陳廷楠,典史朱邦智,先後捐置,見存田一十一畝零。
144
名宦祠祀崔迅以下凡二十八人,鄉賢祠祀陶侃以下凡一十二人。忠義孝弟祠祀劉彦誠以下凡一十三人。射圃在舊山川壇基,正徳間,知縣徐冠,建建昌縣儒學。
145
學在縣治西,宋崇寜間建於縣治東,紹興間兵燬,徙於縣治旁。慶元初,縣令許錫遷今址王容記。 元元貞元年,陞為州學。至元二年,知州孫輔臣、董修、虞集記。明復為縣學。洪武五年,知縣倪恭重建。景泰二年,知縣潘彜、主簿陳璘相繼修。蕭鎡記成化六年,知縣羅獻大新之。張元禎記𢎞治間副使邵寶、知府劉定昌、重建堂齋知縣李如珪繼修。萬厯間圯,知府田琯檄知縣蔡存仁。重建。天啓元年,知縣羅尚忠遷於修江橋北。
146
國朝康熙五年,知縣馬驊、訓導周曰鼎重修。十一年,知縣李道泰修櫺星門啓聖祠。雍正八年,知縣楊瓚修葺。
147
社學六所
148
學田明通判梁典、申、詳知縣蒲秉權清查凡八十六號,見存田六十畝有竒。
149
名宦祠在㦸門左,所祀姓名縣志失載,鄉賢祠在㦸門右,所祀姓名失載。忠義孝弟祠祀司馬暠以下凡十人,射圃在儀門東。永樂間,知縣林槐建安義縣儒學。
150
安義學,明正徳十三年,巡撫孫燧奏建縣,始立通判蔡讓、知縣熊价董其事。嘉靖十五年,知縣蕭聰修。二十八年,知縣高陽重建、王應春記。崇禎十一年,提學侯峒曾遷學,改向知縣黄瑤捐修劉同升記。十三年,知縣張士祥復遷明倫堂於大成殿,後明季傾圮。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陳㻶、重修沈懋賡記。五十年,知縣王𢎞熙重修。
151
社學一所。
152
學田二頃二畝有竒。
153
名宦祠祀申、稷以下凡二十人。鄉賢祠祀司馬暠以下凡十二人。忠義孝弟祠祀徐碭王廷憲二人。射圃在學西北隅。
154
九江府儒學。
155
學在府治西南蓮花池。宋開禧間,州守余崇龜建。 元至元六年,總管劉恒增葺。至正間燬兵。 明洪武元年,知府龔琬仍舊址重建。二十年,知府黄惟清修之,尋圮。成化六年,知府孫致中重建《夏寅記》。二十二年,知府趙祺重修。𢎞治二年,知府童潮加修。正徳八年,知府李從正再修,王瓚記正徳十五年户部主事鄭汝美𣙜商於此置樂器。《邢纓記嘉靖六年,知府馮曾以宸濠兵燹後,捐俸大新之。陸鈛,記崇禎六年知府哀燿然,命教授于樹勲重修趙光汴記。
156
國朝順治五年,燬於冦。六年,教授徐翀詳請巡道薛柱、知府周璜各屬員捐修王一翥記。十三年,知府王孫章再葺。康熙十一年,知府江殷道增修文徳、翼、黄雲師,均有記。三十年,知府朱儼捐修。雍正八年,副使劉均、知府蔡學灝重修。
157
社學詳見各縣。
158
學田明教授史智以弟子䞇、市義田余世盛記今存田七十五畝有竒。
159
名宦祠祀灌嬰以下凡一百四十人。《鄉賢祠》祀陶潛以下凡六十八人。忠義孝弟祠詳見各縣。
160
射圃在學西隅蓮花池上,青雲樓在泮池右。
161
徳化縣儒學。
162
學在府治南,縣治東。宋慶厯間,置於縣,治東南岳鄂王池右。崇寜間,縣令楊春遷今所。 元至元三十年,總管趙瓛新之,至正壬辰,兵燬。 明洪武七年,知縣陶遂即舊基重建。十二年,知縣楊玘增修舊學門東向。正統元年,知縣馬驄改南向,景泰間户部主事李蕃復移學門於舊,向擴堂後地,户部主事馬訓、龎、崇議員外黄紹、叅議陳珪,相繼葺之。天順間,知縣陳敏重修。成化間,知府謝峻重建夏寅記,知府趙祺、童潮、知縣王琦先後加修。𢎞治七年,教諭邵清請改學門,復南向正徳。八年,知縣姚永増修提學李夢陽議遷於前數百步,以宸濠兵阻。嘉靖元年,提學邵鋭以教諭楊喬請遷之。七年,知府馮㑹修冦天與記。二十八年,知縣廖士衡大新之余文獻記。四十一年,知縣陸修勞堪記,明末兵燬。
163
國朝順治十六年,推官胡宗虞、知縣徐𢎞美重修《文徳翼記》。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張近光捐修。
164
社學六所
165
學田七十八畝有竒:
166
名宦祠。
167
鄉賢祠俱在學右,所祀姓名與府學同。忠義孝弟祠祀許祚以下凡二十有三人。司馬温公祠祀晉江州刺史温嶠。
168
按提學李夢陽作祠祀辨云:徳化儒學,從來故冇司馬温公祠。司馬温公者,晉司馬温公嶠也。嶠嘗為行軍司馬,後刺江州,於是立祠祀之,而稱司馬温公云。後人不察,遂以官為姓,而以姓為諡,曰宋司馬温公光祠。觀此,則天下之訛謬可勝道哉!
169
大魁樓,嘉靖間,知府馮㑹建徳安縣儒學。
170
舊在學東北,隔溪流半里許。宋治平間,縣令張伯樂徙縣東南。崇寜間,縣令周池因地隘,以智惠寺易之,即今所。淳熙八年,縣令劉光廸重修。 元至大四年,主簿丁英重修。至正壬辰,兵燬。 明洪武七年,知縣馬衮仍舊址重建。天順間,圮於水,遷入縣治內。嘉靖元年,知縣梁一桂廣泮池甃以石,教諭章琥構講堂,號房柳邦傑記。十九年,風雷傾折,知縣姚繼律重修。萬厯五年,知縣劉鍾以形家言,改東向。九年,知縣張咸熙以科第寥落,仍遷於河東。勞堪記。三十六年,知縣馮順宣修之。
171
國朝順治五年,冦燬。康熙七年,知縣張偀重建。五十年,知縣蕭彬倡修。
172
社學一所。
173
學田知縣蔡元偉胡廷順、教諭楊暉各捐置。又申曾尚萬開墾田,詳縣志,見存田三十一畝零。
174
名宦祠祀劉允廸以下凡九人。
175
鄉賢祠祀江夢孫以下凡七人:忠義孝弟祠祀陳伯宣以下凡十人,射圃在號舍右。
176
觀我亭,嘉靖間,教諭章琥建瑞昌縣儒學。
177
學在縣治西,宋慶、厯間建於瀼溪之旁。嘉泰三年,縣令洪均、偲改今所朱質記。 元至順四年,總管陳元愷同達嚕噶齊伊埒瑪勒丹重修吕光發記。至正壬辰,兵燬。 明洪武四年,知縣黄顔即故址重建。十五年,知縣劉從增修。𢎞治十六年,御史林俊、僉事沈元以舊學臨市囂隘,改於縣治後。邵寶記正徳二年,知縣黄源大置祭器,鑿泮池。嘉靖二年,僉事林大輅即學東南隅為尊經閣。九年,知府馬紀復遷於舊基。王廷陳記遷後,人文少衰,署縣通判葉朝榮謀遷,未果。萬厯間,福清當國,念曾隨父朝榮任,肄業其地,因移文撫、按下縣起工,廟廡、堂閣,煥然一新。
178
國朝順治二年,兵燬十五年,知縣李芳春、卜基重建《文徳翼記》。十八年,知縣劉景高增修。康熙十二年,知縣江臯詳請遷復故址。五十四年,知縣郝之芳重修社學一所。
179
學田巡道陶 發絶軍户內田地,又買民田入學,萬厯九年丈量繪圖造冊,給發收租。江一鵬有記見,存田六十八畝有竒。
180
名宦祠祀洪均、偲以下凡二十人。鄉賢祠祀元結以下凡十五人。忠義孝弟祠祀呉鈞一人,射圃在文廟旁。
181
文明樓,嘉靖間通判杜學詩建湖口縣儒學。
182
學在縣治東北,真如寺故址。宋建於下鐘山。房元因之。至正壬辰,兵燬。 明洪武二年,知縣郝密徙建今所。宣徳三年,知縣趙誠重修。正統十四年,知縣廖綱再修。景泰二年,知縣謝和重建。正徳十五年,知縣章元梅闢後山以廣之,功未竟。嘉靖二年,提學周廣、同知范初、知縣傅雲繼成之。二十六年,巡按傅鳯翔修葺段孟賢記。三十八年,知縣沈詔建石坊。萬厯間知縣林翹楚改建明倫堂,許汝魁記。崇禎元年,署縣推官唐啓泰、重修葉初春記,知縣劉延漢、郡丞楊學孔修尊經閣王思任記。
183
國朝順治二年,兵燬。康熙二年,知縣喬鉢重建。七年,知縣范之煥增修規制畧備。雍正七年,知縣許涵捐貲建尊經閣。
184
社學二所
185
學田嘉靖間,知縣李欒、沈詔先後勘置,見存田三十二畝有竒。
186
名宦祠祀陶潛以下凡十人。鄉賢祠祀馬適以下凡十一人。忠義孝弟祠祀王恕以下凡二十二人。射圃在縣治南。嘉靖間,知縣沈詔重建青雲樓。隆慶間,提學邵夢麟建。順治二年兵燬。十四年,署縣通判。閔子竒重建。
187
魁星亭,崇禎間,教諭陳思謙建彭澤縣儒學。
188
學在府治西鳯凰山下。宋慶、厯間,建於崇儒坊。去縣南半里。 元至元四年,縣尹王國輔修之。至正壬辰,兵燬。 明洪武初,知縣安泰,重建。正統間,知縣鄧周修,成化間知縣凌杞、徐俊,相繼增葺。𢎞治十六年,巡撫林俊、提學邵寶從諸生,請徙今所邵寶記。正徳十六年,知縣曾棠重修。嘉靖七年,知縣柯遷建敬一亭。十二年,知縣戴璋增修。四十四年,叅議馮謙檄知府郭希泰充拓之雷《禮記》。萬厯三年,知縣雷時敏重修勞堪記。九年,署縣通判葉朝榮加修。
189
國朝順治初年,冦燬。十二年,知縣董襄重建。康熙八年,知縣李遙增建。二十一年,提學高璜、知府陳秉化、知縣王廷藩、重修熊一瀟記。
190
社學五所
191
學田按:《縣志》在項家山長樂坂湖西壠等處,其官助民捐已失,考見存田六畝零。
192
名宦祠祀姓名未詳:
193
鄉賢祠祀姓名未詳:
194
忠義孝弟祠祀顔希孔以下凡九人。射圃,洪武間,知縣黄安泰建遷學,後廢稽古亭,宋尉石振、建元、焦良輔修之,今廢春風堂明,洪武間,主簿孔希直建。
195
一,寄亭明教諭。張一言建。
196
文昌祠明知縣雷時敏,建南安府儒學。
197
南安學,宋淳化間建於城東,咸平元年遷於城內,祥符二年,又遷於城南。熙寜八年,知軍程敏政復遷城東。彭汝礪記:紹聖初,知軍曹登始大之。蘇軾記:紹興十年,知軍舒億復遷於城南。二十八年,知軍李聞之復遷城東故址,即今學。鄒敦《禮記》,淳熙間,廟圮知軍趙孟、□重建、歐陽守道記慶元間鎮守孟公、重修郭應龍記。 元大徳間,總管王虎英重建,泰定間,總管趙仁舉、至正間總管母珌俱事修葺。 明洪武二十二年,知府李博文重新之。景泰五年,知府金潤重修。天順三年,併大庾學入府學,知府姚旭、重修蔣銘記成化十五年章,水齧前㟁,知府張弼砌石障之。正徳五年,知府季斆重修湛若水記。嘉靖八年,知府何瑤重葺。二十七年,知府陳堯修新之。劉節記,萬厯間,知府陳誥、商文昭相繼修。崇禎間,圯知府廖鵬舉、重建侯峒曾記。
198
國朝康熙九年,巡撫董衞國、知府李世昌重修。二十二年,知府馬化龍葺之。四十八年,知府陳奕禧、同知遲維璽、重修王思軾記。五十六年,知府蕭義宗重葺,嵗乆傾塌。雍正七年,知府張淮遷建城內濂溪書院故址,規制大備。
199
社學詳見各縣。
200
學田,據《府志》計租一百二十七石,今無名宦祠祀。劉泊以下凡三十四人。鄉賢祠祀盧汝舟以下凡二十九人。忠義孝弟祠詳見各縣。
201
射圃,在大庾縣舊治側。
202
奎星閣。雍正七年,知府張淮建大庾縣儒學。
203
學在府學左,宋慶、厯間建,後改於縣治西南。 元至元間,為水齧,徙於府學。東北總管張昉偕邑教諭陳幼實修之傅商俊記。 明洪武三年,知縣張崇明大新之。天順三年,知縣蘇元洪以庾邑小賦税不足,請併歸府學。萬厯十五年,知府葉明元議復立學建於故址,自為記尚,與府學共廟。
204
國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府祝鍾賢、同知朱三錫、知縣楊允中倡捐重建禮殿兩廡。五十四年,知府蕭義宗率屬捐修。
205
社學七所
206
學田,據《縣志》計租四十石零,今無名宦祠祀劉泊以下凡四十五人。鄉賢祠祀盧汝舟以下凡二十八人。忠義孝弟祠祀譚翼以下凡六人。南康縣儒學:
207
舊在縣治南。宋景祐初,縣令陳升之改建於傳法院之左。建中靖國間,縣令胡晉侯遷於城外東南隅即今所。紹興十三年,縣令李能一新之。其後縣令何璉、熊以新、黄由庚、曾三復、李秩、張霆及邑簿陳垓相繼增修。縣令胡夢良鑿石築江岸以固學基,紹定間縣令梁現增修。 元大徳十一年,縣尹秦忠翊、教諭何光範重修時,直學郭壽老之父必發輸鈔一千五百緡,有司表其門。艾幼玉記至正七年,塔爾沁多卜丹復修《張知止記。 明洪武二年,知縣周以中新之。永樂十四年,教諭陳賢捐修王進記。天順二年,知縣任燦重修,自為記。成化十九年,知府張弼改建明倫堂。曾翬記𢎞治十四年署印,通判馬伯昂修之。正徳十年,知縣黄璋復修。十二年,副使楊璋遷明倫堂於大成殿後。嘉靖四年,副使林大輅檄署丞唐盛,修置祭器劉節記,推官謝灃,知縣高萼、曾廸、倪民望,相繼修葺。萬厯間,知縣沈肇元,重修甘士炌記。
208
國朝順治初年冦燬。十四年,知縣鄭思魯草創。康熙八年,知縣陳暉修復舊觀。四十四年,知縣申毓来重修《董佩笈記》。四十九年,知縣申毓来重葺。
209
社學五所
210
學田無。
211
名宦祠祀陳升之以下凡八人。鄉賢祠祀劉元亨以下凡二十一人。「忠義孝弟祠祀蔡運以下凡三人。王公祠,正徳年,建劉節記。
212
上猶縣儒學。
213
舊在縣右西街,宋慶、厯間,建在縣北。紹興間,縣令孟叔拳創扵縣東,胡敦實徙於東南。淳熙間,縣令鮑升之建於縣西,屢遷無常,後罹兵燹。 元至元十二年,邑簿黄桂開復建。二十一年,憲使劉益齋、典教李挺炎恢復學基。 明呉二年乙巳,縣尹劉天錫增建。至洪武二年,詔天下立學,適上猶學工竣,何初記。十二年,知縣陳震繼修。成化六年,知府姚旭、十六年,知府張弼相繼修。嘉靖三十三年,知府何文邦再修後,知府林介檄知縣何鑰改建東門,外陳嶺上。隆慶五年,知縣吕元聲改遷於城南。萬厯十年,知縣王嘉㑹又遷西門外飛鳯山麓。三十三年,巡撫李汝華檄道府行縣遷復,今所即淳熙故址也。後三年,署縣同知盧洪、夏落、成之、譚一名記。
214
國朝康熙十二年,知縣楊榮白重修。十五年冦燬三十三年,知縣章振萼重建,自為記。
215
社學一所。
216
學田元孔思文有恢復學田記,今無名宦,祠祀李申巽以下凡八人。鄉賢祠祀盧光稠以下凡十二人。忠義孝弟祠祀李梓發以下凡九人。射圃,𢎞治間撤龍歸寺為之。王鑾記崇義縣儒學。
217
學在縣治東明正徳十一年,都御史王守仁奏建規制,與府學同。嘉靖十三年,知縣高亮重修《王鑾記》。三十五年,知縣劉鑰再修。萬厯間知縣王廷耀建敬一亭,知縣陸夢祖開泮池,知縣林際春建尊經閣。四十七年,知縣林大佐增修鄒元標記。
218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甘爾翼、教諭張世緯捐俸修之。康熙十年,知縣何道行重修。十三年,冦燬。二十一年,知縣梁爾壽重建。二十七年,訓導劉凝加修。四十八年,知縣程之璋捐修。五十五年,知府蕭義宗加葺之。雍正五年,知縣汪濂修葺。
219
社學一所。
220
學田,據縣志田租三十五石,圍塘二口,今無名宦、鄉賢祠俱未立。
221
忠義孝弟祠祀蕭士維以下凡三人。王文成公祠在明倫堂西。
222
贑州府儒學。
223
初在澄清坊,宋慶厯中,建治平間,提刑蔡挺、州守元積中徙建於豐樂寺。王安石記:紹興中火,州守趙善繼修。宋末燬。 元分省左丞董士選,重建至元間,右丞賈鹿泉修之。至正三年,達嚕噶齊呼圖勒丹重新,尋圮。 明呉元年甲辰,叅贊贑衞郎中張民曕、知縣崔天錫、陳益民,再建永樂間,知府王燧、張珂重修,宣徳間僉事王繼、知府陸演同修。景泰間,知府仇鎮、彭英、張瓚相繼修葺。成化四年,知府曹凱改建於景徳寺。彭時記嗣後,巡撫金澤、知府邢珣共新之。嘉靖元年,尊經閣圮,知府羅輅重修。四十一年,巡撫陸穩從諸生請改遷於紫極觀。羅洪先記萬厯十八年,知府黄克纘重修張位記。
224
國朝順治初,冦燬。十七年,巡撫蘇𢎞祖重修。康熙十二年,巡道姚啓盛又修之。三十九年,知府謝錫袞重修。五十五年,知府黄汝銓捐修。雍正九年,知府魯之裕重修。
225
社學詳見各縣。
226
學田,嘉靖間,巡撫周用、知府王世芳發籍沒官田價置買府學,與贑縣、兩庠均收詳縣志。今府學無名宦祠祀,張署以下凡四十人。
227
鄉賢祠祀鍾紹京以下凡十四人。忠義孝弟祠詳見各縣。
228
王文成公祠中有《石刻公像》及《贊》、《張位記》。奎文樓在學門右。宋為御書閣元,改名奎文,贑縣儒學。
229
舊與府學共廟,宋皇祐初,縣令王希始建。孫明復記,紹興二十二年,火縣令黄文暠重建慶元,嘉泰間,縣令司馬邁、董南一、増修、周必大、楊萬里均有記,元末年廢。 明洪武間,知縣崔天鍚、陳益民、陸賢均修之。永樂間,知縣李顯、宣徳間知縣李素、景泰間知縣邵昕相繼修葺。成化四年,知府曹凱同府學,改建於景徳寺。楊守勤記崇禎十三年,巡撫王之良從諸生請,改建於鬱孤臺下,廟制悉備。
230
國朝順治初,冦燬。康熙三十三年,知縣曹炯曾倡修。三十九年,贑南道劉䕃樞重建尊經閣明倫堂。五十五年,知府黄汝銓、知縣張瀚捐修。
231
社學五所
232
學田見府學,今存田七十八畝,零名宦祠祀文天祥以下凡十四人。鄉賢祠祀謝俊以下凡十六人。忠義、孝弟祠祀謝俊以下凡三人。報功,祠祀王守仁。後巡撫喻智以贑守邢珣配享,鄒守益記。
233
雩都縣儒學。
234
初在縣西一里,宋天聖間,縣令陳希亮建景祐間,縣令陳槖徙於城北,至和間,縣令陳用之,徙於縣治東南,建炎間,兵燹,紹興八年,縣令董逵重建。 元至正間,縣尹孫元杰改建於縣治西北隅。大徳、至順間,縣尹曹勲、施徳遠相繼修之。 明洪武間,知縣徐遜重建,永樂間知縣李訥修。正統間,署印縣丞蔣逵加修。𢎞治間,副使張璁增《建黄仲昭記》,知縣高顒建明倫堂。鄭紀記》正徳五年災,知縣劉天錫遷建於紫陽觀基,規制宏麗。袁慶祥記:嘉靖十九年,諸生袁淳等請之撫按,命知縣蔡泂復遷於舊址。天啓五年,知縣楊大名即布按分司故址,改建。崇禎十年,知縣鄭楚勲仍遷舊址。
235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何鏗修葺。十六年,知縣李祐之增修。康熙四十六年,知縣盧振先、五十四年,知縣章煜各加葺之,年乆圮。雍正八年,署縣事劉鎬議建社學二所。
236
學田在郭村、梓山、長灘并魚塘山場,官助民捐失考,見存田二十一畝零。
237
名宦祠祀陳希堯以下凡一十八人。鄉賢祠祀,陳方期以下凡一十六人,忠義孝弟祠祀李復原以下凡三人,射圃在西門外。
238
文昌祠崇禎間,知縣鄭楚勲建信豐縣儒學。
239
學在縣治東南。宋景徳中,縣令方恬,始建紹興間,知縣彭令、張㢘、張琯、陳梓相繼成之。 元大徳間,縣尹李杲新之。至大至正間,縣尹吕天倪、崔思孝前後修葺。明洪武初,知縣趙仕宏重修,永樂間,知縣張穎再修,景泰間,僉事徐復檄知縣駱子麟増修《龍霖記》。成化間,叅議林同、副使莊恭、徐完繼修。𢎞治間火,副使張璁檄知縣倪俊鼎,建《王臣記》。正徳十一年復火,副使楊璋重建《唐錦記》,嘉靖十九年,明倫堂圮,署縣同知張銓改修《薛甲記。萬厯五年,知縣劉一徳、重修俞獻可記明末冦燬。
240
國朝順治間,知縣吉允廸創建如制,知縣陳誥繼之。康熙十五年,冦燬知縣張輔辰重修。二十年,知縣黄惟桂。三十八年,知縣何震。五十六年,教諭裘吉光等均事修葺。
241
社學二所
242
學田二十一畝有竒
243
名宦祠祀方恬以下凡十九人,鄉賢祠祀黄閏以下凡十三人,忠義孝弟祠祀黄學文以下凡四人。陽明先生祠,嘉靖間,知縣黄明通建興國縣儒學。
244
初在縣南門外,宋太平興國七年,建治平間,縣令柯述《林志》作「何述」,遷於縣北。紹興十三年,縣令韓暉遷西隅,不稱,又遷北隅,即今所乾道間縣令徐相穆、淮淳熙間縣令雷封、紹定間縣令蔡世羙相繼修葺。端平二年,縣令趙時重、新蕭崱記。 元至正間,縣尹陳文彬修,劉崧記。 明洪武間,知縣賈思復重修。陳謨記》。宣徳七年,知縣伍善再修胡儼記。景泰間,巡撫韓雍檄訓導陳鶚、重修廖莊記,成化九年,知縣章廷圭撤而新之。張元禎記正徳間知縣曾選、黄泗知府邢珣,相繼葺治。嘉靖四年,副使林大輅檄修陳昌積記。三十一年,推官許鑰從諸生請,再遷南門外。張烜記,四十年燬於冦。四十一年,知縣陳簡復移建故址。隆慶二年,知縣盧晉修之。萬厯三十九年,知縣呉宗周重修,天啓三年,知縣劉清遷於城內大乗寺。
245
國朝順治五年,冦燬十三年,知縣黄之麟重修,康熙十三年,復冦燬二十年,知縣黄維桂重建。
246
社學二所
247
學田有蛟湖塘地,詳《豫章書》,今《縣志缺《名宦祠祀》,程珦以下凡二十人。
248
鄉賢祠祀鍾紹京以下凡十人,忠義孝弟祠祀吕叔素以下凡十五人。三程祠,咸淳間,知縣錢益作,大中祠於明倫堂右。李昌吉記萬厯間知縣何應彪改為三程祠。葉向《高記》。
249
文信國祠,明知縣何應彪建王文成祠,何應彪建。
250
㑹昌縣儒學。
251
舊在縣治西北隅。元至正間,知州常方壺修葺。 明洪武元年,知縣張桂因舊學卑隘,遷縣治東北。二十五年災。永樂元年,知縣王文孜、重建知縣許庸、胡淳相繼修葺。成化十八年,知縣梁潛購千户故宅廓新之。張元禎記嘉靖元年邑士賴元捐資,遷建嶺北。萬厯四十三年,知縣冐夢齡復新之。郭子章記:
252
國朝順治五年,冦燬七年,知縣王洵重建《易學實記,康熙八年,知縣王凝改、向重建張貞生記後,知縣陳應銓、董霔相繼修之。三十三年,知縣陳應銓捐葺。四十五年,督學劉琰檄修。
253
社學二所
254
學田,據縣志租銀二兩。
255
名宦祠祀文天祥以下凡五人。鄉賢祠祀尹天民以下凡四人,忠義孝弟祠祀金顯隆以下凡六人。射圃在舊學基。
256
寜都縣儒學。
257
舊在縣治東,宋崇寜間,縣令胡邃遷於縣治東隅,紹興間,署縣令梁岳遷城隍廟,右僉判余思忠復徙崇寜故址,紹定間,攝縣事,贑東尉趙紃夫遷西城門外。元至元間,宣差常公卓、郭勒岱重建宋叔度記延祐。乙卯,火伊蘇巴哈重建。至正初,縣尹胡秉彜修。 明洪武十九年,邑人彭祥重修。𢎞治間,知縣金瀾增修。正徳十三年,知縣王天與徙建南城內崇福寺基。萬厯三十二年,知縣林挺改建秋城門外,啓禎間,知縣㳺鳯翔署印同知艾應甲相繼修之。
258
國朝順治初冦燬。康熙三十七年,知縣王懋徳重修社學四所。
259
學田萬厯間,知縣林挺捐置,見存田三頃一十五畝有竒。
260
名宦祠祀王揆以下凡三十六人。鄉賢祠祀廖偃以下凡三十二人。忠義孝弟祠祀胡埜以下凡十七人。安遠縣儒學。
261
初在縣治東,宋慶厯四年建。紹興三年,縣令王澹遷於興慈寺。嘉定間,縣令陳璞重修。 元大徳間,縣尹趙敏徙今所,元末兵燬。 明洪武間,知縣周泰重建。永樂間,知縣林性修之。正統間,知縣黄振重修。𢎞治間,知縣甘文紹加葺正徳。五年,通判徐珪、教諭林克立撤而新之。嘉靖十三年,巡撫陳察檄知縣周鉞重建。萬厯二十二年,知縣朱之楨捐買隙地,開泮池。三十五年,知縣區大樞改向重修、鄒元標記。
262
國朝順治初年,冦燬,教諭萬封祝蕭韶相繼募修。康熙二十二年,教諭劉為先修葺有記。五十三年,訓導賀俊重修。
263
社學五所
264
學田明巡按蕭端批給又知縣周㫤、續置生員龔高等捐輸。今無。
265
名宦祠祀陳剛中以下凡十一人。鄉賢祠祀,唐均弼以下凡六人,忠義、孝弟、祠祀邱紳以下凡八人。射圃在學左。
266
瑞金縣儒學。
267
學在縣治西,宋崇寜間,徙於縣東,復徙縣北,紹興間,縣令郭貽仲再徙縣右乾道間縣令孫詔修葺。 元至正九年,縣尹曾仕魯復修,邑人鍾富助修。 明洪武間,教諭陳高重修。正統十四年火。景泰五年,知縣徐安重、建𢎞治間知縣李綸徙於東嶽廟,即今綿江書院。嘉靖三年,知縣鄧杞徙復故址。李文貴記:隆慶五年,知縣吕若愚拓而新之。潘季馴記萬厯間知縣禇奎、潘舜厯相繼修。
268
國朝康熙二十年,知縣徐友貞重修。三十八年,知縣田俞再修。雍正七年,知縣謝汝賢修葺。
269
社學一所。
270
學田明知縣王鉞、吕若愚、潘舜厯相繼置,見存田七頃二十六畝。
271
名宦祠祀王樞以下凡十二人。鄉賢祠祀馮祥興以下凡十人。忠義孝弟祠祀馮祥興以下凡八人。文昌閣在聖殿後,康熙己卯年,建龍南縣儒學。
272
舊在縣治東南,宋元祐間,縣令許彦光建。 元總管陳讜、縣尹鄭輪相繼修。 明洪武三年,知縣莘持敬林志豫章書均作「華持敬」。重建十九年,冦燬,教諭陳九思議并入郡,學遂廢。正統五年,知縣唐瑜請復建學設官。成化三年,復因冦燬遷入城中。𢎞治十一年,教諭甘應奎奉巡撫金澤檄修有記。隆慶五年,知縣王繼孝改遷扵城南隅,有記。萬厯四十七年,知縣高期修之。崇禎四年,知縣卓震重建明倫堂。
273
國朝順治五年,冦燬十二年,知縣賈程誼修復舊制,有記。
274
社學一所。
275
學田明義民廖尚化捐周儲記,見存田九十一畝有竒。
276
名宦祠祀曾篚以下凡十六人。鄉賢祠祀楊國忠以下凡十八人。忠義孝弟祠祀鍾克俊以下凡三十六人。文昌閣萬厯間知縣高期建。
277
石城縣儒學。
278
初在太極觀東。宋紹興四年,縣令李杞建。慶元三年,縣令黄岌徙於郭頭。嘉定五年,縣令鄭行可遷迎恩坊。元至正庚子,兵燬。 明洪武二年,主簿呉敬重建。九年,知縣喬樹遷孝義坊。十二年,知縣邵子敬《豫章記作趙子敬,又徙忠節坊,𢎞治四年,副使張璁因訓導魏偁,請遷入城小西門內。正徳十一年,大水學圮。十三年,巡撫王守仁、兵備楊璋,因教諭金祥,請仍遷北門外舊址。嘉靖三十二年,教諭周坦以廨舍在城,文廟在城外,非禮謀於知縣莊嚴,仍遷入城內。萬厯三十年,知縣唐元嘉捐修,三十二年,知縣黄廷鳯訖其工,國朝順治戊子己丑間,盡燬於冦知縣,董應譽、郭堯京相繼落成。康熙四十六年,知縣陳嘉遷移建小西門舊址。
279
社學一所。
280
學田明邑紳熊思化庠生黄一棟捐助見,存田三十八畝零。
281
名宦祠祀《伍誥》以下凡二十一人。鄉賢祠祀》陳恕以下凡七人。忠義、孝弟祠祀劉元杰以下凡十六人。定南縣儒學。
282
學在縣治左。明隆慶三年,巡撫張翀、知府黄扆建。嘉靖間,巡撫殷從儉檄知縣陳範重修,萬厯間,知縣章聨州再修郭子章記》。
283
國朝順治初,冦燬。十四年,知縣祝天壽重建,嚴正矩記。康熙十五年,復燬於冦。十七年,知縣林堪重修。三十二年,知縣呉邇立再修。五十五年,知縣陸逢寵重修社學二所。
284
學田,據縣志缺,見在田三十二畝」,有竒名宦祠,祀陳瀾等凡五人。
285
鄉賢祠祀胡漣等凡四人:忠義孝弟祠祀楊伯顒以下凡二十三人,射圃在明倫堂右。
286
長寜縣儒學。
287
初在縣東門內,明萬厯四年,知縣沈文淵、教諭陳九韶始建於東門內,知縣黄源繼竟厥工,明末傾圮。
288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井□同訓導程良佐重修。十八年,遷建縣治右。二十六年,知縣陳曰、吕教諭呉用倡議遷復故址。四十四年,教諭賴士炳重建明倫堂。五十五年,署縣高成齡捐葺。
289
社學一所。
290
學田明知縣沈文淵置《黄源記》,見存田八畝零名宦祠,祀沈文淵、黄源二人。
291
鄉賢祠祀闕。
292
忠義孝弟。祠祀劉載永一人。貢院
293
舊志:江西向無貢院,每於城東開元寺試士。至宋宣和元年,始創於仙市坊,尋燬於火,仍試士於上藍寺。乾道四年戊子,科帥守呉芾謀卜開元寺故址築之。後帥守李壽朋見試士二倍於昔,又闢西北隅,經蔵寺廣重廊二百二十間。咸淳七年庚午,科漕帥方逢辰更於東西增闢二門,宋季廢。元延祐元年,改創於琉璃門北。至正壬辰兵燹。明洪武初,亦試士於上藍寺。二十九年,按察使房安、叅政單玹度地扵東湖之左,得三皇廟故址,請於朝而建焉。永樂元年,新建縣權居其中,至十八年乃建縣治於子城北,永為貢院。趙瑄有記,正徳十四年己卯,宸濠叛,妨試事。迨嘉靖元年壬午,屆期賓興,湖水泛溢,貢院卑濕,巡按御史程啓元詢謀撫、鎮三司,以宸濠陽春,書院廢址高隆爽塏,足為課士之地而位,向且值進賢門,遂卜築之,時右布政蔣曙董其事。先是,宸濠信術士李自然言省城東南有旺氣,因築書院以當之,方築時隣之父老,夢秀士濟濟,出入其中,至是果騐。四年乙酉,復當試期監臨,巡按秦鉞與巡撫陳洪謨更為增修經,始於春二月落成,扵秋七月至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復火,後乃試於東湖貢院。
294
國朝順治甲午,巡撫蔡士英、布政使盧震陽仍建於進賢門內。康熙二十年,巡撫安世鼎復移創東湖貢院故址。其制:周圍繚以棘垣,前立頭門二門。龍門中為明遠樓,樓北為至公堂。堂後間以牆為紅門,門內為協。一堂公閲試卷,左右兩廡居五經房。考官為涵碧堂,居兩主司,是為內簾。至公堂,左為監臨都院公廨,右為提調監,試正、副公廨,監臨公廨,前左為受卷所為彌封所為謄録所,為對讀所為,掌卷所各,别以垣牆,是為外簾。至公堂前列士子席,舍龍門外置供給所,棘垣內四隅各立瞭角。樓頭門外樹立柵欄,列東西二坊,曰騰蛟,曰起鳯較進賢門。舊制加𢎞麗焉。五十八年,巡撫白潢增廣席舍。
295
江西通志卷十八
URN: ctp:ws259924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