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五

《卷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釋宮第五》

1
[疏]「釋宮第五」。○釋曰:《易·繫辭》云:「王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此其始也。《白虎通》云:「黃帝作宮室。」《世本》曰:「禹作宮室,其臺榭樓閣之異,門墉行步之名,皆自於宮。」故以「釋宮」總之也。
2
宮謂之室,室謂之宮。皆所以通古今之異語,明同實而兩名。
3
[疏]「宮謂」至「之宮」。○釋曰:別二名也。郭云:「皆所以通古今之異語,明同實而兩名。」《釋名》云:「宮,穹也,言屋見於垣上穹崇然也。室,實也。言人物實滿於其中也。」是所從言之異耳。《詩》云:「作于楚宮。」又曰:「入此室處。」是也。古者貴賤所居皆得稱宮。故《禮記》曰:「由士命以上,父子皆異宮。」又《喪服傳》繼父為其妻前夫之子築宮廟。是士庶人皆有宮稱也。至秦漢以來,乃定為至尊所居之稱。
4
牖戶之間謂之,窗東戶西也。《禮》云斧者,以其所在處名之。其內謂之家。今人稱家,義出於此。,倚。
5
[疏]「牖戶」至「之家」。○釋曰:牖者,戶西窗也。此牖東戶西為牖戶之間,其處名。云「其內」者,其內也。自此內即謂之家。《說文》云:「家,居也。」《禮記》云:「已受命,君言不宿於家。」郭云:「今人稱家,義出於此。」言其稱家之義,本出於此也。注「《禮》云」至「名之」。○釋曰:云「《禮》云斧」者,案《覲禮》云:「天子設斧依於戶牖之間,左右几。」鄭注云:「依,如今糸弟素屏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謂之黼。」是也。云「以其所在處名之」者,言本牖戶之間名。覲禮天子設屏風之於牖戶之間,因名此屏風為。是以其在處,即名之曰也。
6
東西牆謂之序。所以序別內外。
7
[疏]「東西墻謂之序」。○釋曰:「此謂室前堂上、東廂西廂之牆也。所以次序分別內外親疏,故謂之序也。《尚書·顧命》云「西序東鄉,敷重席」、「東序西鄉,敷重豐席」及《禮經》每云「東序西序」者,皆謂此也。
8
西南隅謂之奧,室中隱奧之處。西北隅謂之屋漏,《詩》曰:「尚不鬼於屋漏。」其義未詳。東北隅謂之,見《禮》,亦未詳。東南隅謂之㝔。《禮》曰:「埽室聚㝔。」㝔亦隱ウ。,夷。,要。
9
[疏]「西南」至「之㝔」。○釋曰:此別宮中四隅之異名也。云奧者,孫炎云:「室中隱奧之處也。」古者為室,戶不當中而近東,則西南隅最為深隱,故謂之奧。而祭祀及尊者常處焉。《曲禮》云:「凡為人子者,居不主奧。」是也。西北隅名屋漏,東北隅名,東南隅名㝔,㝔亦隱ウ之義也,與奧相類。故郭云亦也。注「《詩》曰」至「未詳」。○釋曰:云「《詩》曰:尚不鬼于屋漏」者,《大雅·抑》篇文也。鄭箋云:「尚無肅敬之心,不慚鬼于屋漏,有神見人之為也。屋,小帳也。漏,隱也。禮:祭于奧,既畢,改設饌于西北隅,而隱之處,此祭之末也。」孫炎云:「屋漏者,當室之白,日光所漏入。」郭云「其義未詳」者,以孫、鄭之說皆無所據,故不取也。注「見《禮》,亦未詳」。○釋曰:李巡云:「東北者,陽始起,育養萬物,故曰。,養也。」《說文》亦云。郭云「亦未詳」者,以頤養之字作頤,又室中四隅無取陰陽之義。與屋漏意同,故云「亦未詳」也。注「《禮》曰:埽室聚」。○釋曰:《既夕記》云:「朔月,童子執帚之,左手奉之,從散者而入。比奠,舉席,埽室,聚諸,布席如初。卒奠,埽者執帚,垂末內鬣,從執燭者而東。」是其事也。
10
失謂之閾。閾,門限。棖謂之楔。門兩旁木。楣謂之梁。門戶上橫梁。樞謂之畏。門戶扉樞。樞達北方謂之落時。門持樞者,或達北急以為固也。落時謂之道二名也。○失,乾結切。閾,域。楔,古黠切。樞,昌朱切。畏,於回切。音士。
11
[疏]「失謂」至「之」。○釋曰:此別門戶上下及兩旁之木名也。失者,孫炎云:「門限也。」經傳諸注皆以閾為門限,謂門下橫木為內外之限也。俗謂之地失,一名閾。《曲禮》云:「不履閾。」是也。棖者,門兩旁長木,一名楔。李巡曰:「棖謂困上兩旁木。」《禮記·玉藻》云:「君入門,士介拂棖。」鄭注云:「棖,門楔也。」楣,即梁也。呂伯雍云:「門樞之橫梁也。」郭云:「門戶上橫梁。」《鄉射記》云:「堂則物當楣。」是也。樞者門扉,開闔之所由也,一名畏。《易》曰:「樞機之發。」是也。其持樞之木或達北急以為牢固者,名落時,急即棟也。落時又名。是持樞一木有此二名也。
12
危謂之坫。在堂隅。坫,也。牆謂之墉。《書》曰:「既勤垣墉。」鏝謂之虧。泥鏝。椹謂之虔。斫木質也。地謂之黝。黑飾地也。牆謂之堊。白飾牆也。○危,古委反。虧,烏。椹,砧。虔,虔。黝,於糾反。堊,於故反。
13
[疏]「危謂」至「之堊」。○釋曰:此別宮室垣墉及飾之名也。坫者,堂角也,一名危。牆者,室之防也,一名墉。李巡曰:「謂垣牆也。」《郊特牲》曰:「君南鄉於北墉下。」注云:「社內北牆。」是也。亦為城。《王制注》云:「小城曰附庸。」《大雅·皇矣》云:「以伐崇墉。」義得兩通也。鏝者,泥鏝也,一名虧,塗工之作具也。《論語》曰:「糞土之牆不可虧。」是也。椹者,斫木所用以藉者之木名也,一名虔。孫炎云:「斫木質也。」《詩·商頌》云:「方斲是虔。」是也。又名質。《穀梁傳》曰:「裘纏質以為臬。」是也。以黑飾地謂之黝,以白飾牆謂之堊。《周禮·守祧職》云:「其祧則守祧黝堊之。」是也。注「在堂隅,坫,也」。○釋曰:坫名見于經傳者有三:案《禮記·明堂位》云:「反坫,出尊,崇坫亢圭。」及《論語》:「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此三者,在兩楹之間,以土為之,非此經所謂也。案《既夕記》云:「設於於東堂下,南順,齊于坫。」《士冠禮》云:「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匴,執以待于西坫南。」則此經所謂也。鄭注云:「坫在堂角。」然則堂之東南角為東坫,西南角為西坫。故郭云:「在堂隅。坫,也。」則端也,言坫是堂角端也。<注>「《書》曰:既勤垣墉」。○釋曰:此《周書·梓材》篇文也。案彼云:「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暨茨。」孔《傳》云:「如人為室家,已勤立垣墉,惟其當塗暨茨蓋之。」此喻教化也。
14
枳謂之弋。也。在牆者謂之軍,{《禮記》曰:「不敢縣於夫之軍{施。」}}在地者謂之臬。即門也。大者謂之ㄆ,長者謂之閣。別弋所在長短之名。○枳,徒得反。弋,亦。軍,暉。臬,魚列反。
15
[疏]「枳謂」至「之閣」。○釋曰:此別弋所在長短之名也。弋即也,一名枳。置弋在牆者,名軍。在地及門中者,名臬。《玉藻》云:「公事自西,私事自東。」是也。大者名ㄆ,長者名閣也。<注>「《禮記》曰:不敢縣於夫之軍施」。○釋曰:此《內則》文也。鄭注云:「竿謂之施。軍,弋也。」
16
謂之臺,積土四方。有木者謂之榭。臺上起屋。○,都。
17
[疏]「謂」至「之榭」。○釋曰:別臺、榭之制也。積土四方而高者名臺,即下云「四方而高者」也,一名。李巡云:「積土為之,所以觀望。」《詩》云:「出其。」彼以為城臺,於此臺上有木起屋者名榭。《月令·仲夏》云:「可以處臺榭。」謂此也。
18
雞棲於弋為桀,鑿垣而棲為時。今寒鄉穿牆棲雞,皆見《詩》。○桀,竭。垣,袁。時,時。
19
[疏]「雞棲」至「為時」。○釋曰:李巡曰:「別雞所棲之名也。弋,也。鑿牆為雞作棲曰時。」<注>「今寒」至「見《詩》」。○釋曰:云「今寒鄉穿牆棲雞」者,謂苦寒之鄉也,避寒,故穿牆以棲雞。云「皆見《詩》」者,案《王風·君子于役》云:「雞棲于時。」又曰:「雞棲于桀。」是也。
20
植謂之傳,傳謂之突。戶持鎖植也。見《埤蒼》。
21
[疏]「植謂」至「之突」。○釋曰:植謂戶之維持鎖者也。植木為之,因名云。又名傳,又名突也。文見《埤蒼》。
22
杗廇謂之梁。屋大梁也。其上楹謂之。侏儒柱也。閞謂之疾,柱上薄也。亦名開,又曰沓。而謂之,即櫨也。棟謂之桴,屋急。桷謂之榱。屋椽。桷直而遂謂之閱,謂五架屋際椽正相當。直不受簷謂之交。五架屋際椽不直上簷,交於急上。簷謂之。屋。○杗,亡。廇,力又反。,拙。閞,卞。疾,疾。,節。桴,浮。榱,衰。簷,簷。,滴。
23
[疏]「杗廇」至「之」。○釋曰:此別梁柱棟榱之名也。梁即屋大梁也,一名杗。廇,楹柱也。其梁上短柱名。《禮器》云「藻」者,謂畫梁上柱為藻文也。一名侏儒柱,以其短小故也。閞者,柱上木名也。又謂之疾,又名薄,亦名開。《字林》云:「開,柱上方木。」是也。又曰沓,是一物五名也。而,一名,即櫨也,皆謂斗ㄆ也。《禮器》云「管仲山節」者,謂刻柱頭為斗ㄆ形如山也。棟,屋急也。一名桴,今屋脊也。《易》曰:「棟隆吉。」是也。桷,屋椽也,一名榱。呂沈云:「齊魯名桷,周人名榱。」《易》曰:「鴻漸于木,或得其桷。」《左傳》子產曰:「棟折榱崩,僑將壓焉。」是也。屋椽長直而遂達五架屋際者,名閱。郭云:「謂五架屋際椽正相當。」若其椽直不上於簷者名交,言相交於急上也。郭云:「謂五架屋際椽不直上簷,交於急上。」屋簷,一名,一名屋,又名宇,皆屋之四垂也。故《士喪禮》曰:「為銘置于宇西階上。」鄭注云:「宇,。」是也。
24
容謂之防。形如今床頭小曲屏風,唱射者所以自防隱。見《周禮》。
25
[疏]「容謂之防」。○釋曰:容者,射禮唱獲者蔽身之物也。一名防,言所以容身防矢也。一名乏。《鄉射禮》云:「乏三侯道,居侯黨之一,西五步。」鄭注云:「容謂之乏,所以為獲者御矢也。」謂之乏者,言矢至此力乏也。郭云:「形如今床頭小曲屏風,唱射者所以自防隱,見《周禮》」者,案《夏官·舍人職》云:「以射法治射儀,王以六耦射三侯,三獲三容。」鄭司農云:「容者乏也,待獲者所蔽也。」是矣。
26
連謂之移{堂樓閣邊小屋,今呼之{移廚、連觀也。○移,丈知反。}}
27
[疏]「連謂之移」。○釋曰:移,樓閣邊相連小屋名也。郭云:「堂樓閣邊小屋,今呼之移廚、連觀也。」
28
屋上薄謂之兆{屋笮。○{兆,曜。}}
29
[疏]「屋上薄謂之兆」。○釋曰:屋上薄一名兆,今謂之屋笮也。
30
兩階間謂之鄉。人君南鄉當階間。中庭之左右謂之位。群臣之側位也。門屏之間謂之宁。人君視朝所宁立處。屏謂之樹。小牆當門中。○鄉,向。屏音並。寧,佇。
31
[疏]「兩階」至「之樹」。○釋曰:此別君臣之位處也。人君南面,鄉明而治,其位在兩階間,因名云也。云「中庭之左右謂之位」者,左右猶東西也。位,群臣之列位也。案《明堂位》云:「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位,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諸子之國,門東,北面東上。諸男之國,門西,北面東上。」是也。云「門屏之間謂之宁」者,謂路門之外,屏樹之內,人君視朝宁立之處,因名為宁。李巡云:「正門內兩塾間曰宁。」《曲禮》曰:「天子當宁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是也。云「屏謂之樹」者,屏,蔽也;樹,立也。立牆當門以自蔽也。李巡曰:「垣當門自蔽名曰樹。」郭云:「小牆當門中。」《禮緯》云:「天子外屏,諸侯內屏。」《郊特牲》云:「旅樹。」鄭注云:「旅,道也。屏謂之樹,樹所以蔽行道。」以此推之,則諸侯內屏,在路門之內。天子外屏,在路門之外而近應門者矣。
32
謂之門。《詩》曰:「祝祭於示方。」正門謂之應門。朝門。觀謂之闕。宮門雙闕。宮中之門謂之闈,謂相通小門也。其小者謂之閨,小閨謂之ト。大小異名。巷門謂之閎。《左傳》曰:「盟諸僖閎。」閎,巷頭門。門側之堂謂之塾。夾門堂也。橛謂之。門閫。闔謂之扉。《公羊傳》曰:「齒著于門闔。」所以止扉謂之閎。門辟旁長橛也。《左傳》曰:「高其閎。」閎,長弋,即門也。○,補耕反。觀,貫。衡,巷。塾,熟。橛,其月反。,魚列反。
33
[疏]「謂」至「之閎」。○釋曰:此別門闕之異名也。李巡曰:「,廟門名。」其路門之外受朝。正門一名應門。應門之外門曰雉門,雉門之旁名觀,又名闕。宮中相通小門名闈,闈之小者名閨,閨之小者名ト。巷頭之門名閎。門側之室,夾堂東西者,名塾。門中之橛名,一名閫。闔,門扇也,一名扉。於門辟旁樹長橛所以止扉者,名閎。注「《詩》曰:「祝祭於示方」。○釋曰:《小雅·楚茨》篇文也。案示方本廟門之名,設祭於廟門,因名其祭亦名示方。凡示方有二種,一是正祭之時,既設於廟,又求神於廟門之內。《郊特牲》云:「索祭祝於示方。」及《詩》云:「祝祭於示方。」注云:「示方,平生門內之旁,待賓客之處,與祭同日也。」二是明日繹祭之時,設饌於廟門外西室,亦謂之示方。即《郊特牲》注云:「示方之禮宜於廟門外之西室。」及《禮器》云:「為示方乎外。」是也。然則廟門內外皆有示方稱。注「朝門」。○釋曰:案《詩·大雅》云:「乃立皋門,皋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鄭箋云:「諸侯之宮外門曰皋門,朝門曰應門,內有路門,天子之宮加以庫、雉。」案鄭玄注《周禮。秋官·朝士職》:「王五門:皋、庫、雉、應、路也。」又曰:「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其天子外朝一者,在皋門之內、庫門之外,大詢眾庶之朝也,朝士掌之。內朝二者,正朝在路門外,司士掌之。燕朝在路門內,大僕掌之。諸侯之外朝一者,在皋門內、應門外。內朝二者,亦在路寢門之外內,以正朝在應門內,故謂應門為朝門也。注「宮門雙闕」。○釋曰:《周禮·大宰》:「正月之吉,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鄭眾云:「象魏,闕也。」劉熙《釋名》云:「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白虎通》云:「闕是闕疑。義亦相兼。」然則其上縣法象、其狀魏魏然高大謂之象魏,使人觀之謂之觀也。是觀與象魏、闕一物而三名也。以門之兩旁相對為雙,故云雙闕。注「《左傳》曰:盟諸僖閎」。○釋曰:襄十一年傳文也。案彼云:「季武子將作三軍,叔孫穆子曰:『然則盟諸?』乃盟諸僖閎。」杜注云:「僖宮之門。」是也。注「《公羊傳》曰:齒著于門闔」。○釋曰:莊十二年傳文也。案彼云:宋萬「搏閔公,絕其ㄕ。仇牧聞君弒,趨而至;遇之于門,手劍而叱之。萬臂摋仇牧,碎其首,齒著乎門闔」。何休云:「闔,扇也。」是矣。注「《左傳》曰:高其閎」。○釋曰:襄三十一年傳云:「子產相鄭伯以如晉。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士文伯讓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高其閎。』」是也。案《說文》云:「,門也。汝南平輿里門曰。」既為門,故郭氏以閎為長弋,即門也。杜預云:「閎。門也。」非郭義也。
34
瓴<瓦>謂之甓。㼾磚也。今江東呼瓴甓。○瓴,靈。<瓦>,的。甓,滿切。
35
[疏]「瓴<瓦>謂之甓」。○釋曰:瓴<瓦>一名甓。郭云:「㼾磚也。今江東呼瓴甓。」《詩·陳風》云:「中唐有甓。」是也。
36
宮中巷謂之,巷ト間道。廟中路謂之唐,《詩》曰:「中唐有甓。」堂途謂之陳。堂下至門徑也。路、旅,途也。途即道也。路、場、猷、行,道也。博說道之異名。一達謂之道路,長道。二達謂之歧旁,歧道旁出也。三達謂之劇旁,今南陽冠軍樂鄉數道交錯,俗呼之五劇鄉。四達謂之逵,交道四出。五達謂之康,《史記》所謂康莊之衢。六達謂之莊,《左傳》曰:「得慶氏之木百車於莊。」七達謂之劇驂,三道交,復有一岐出者,今北海劇縣有此道。八達謂之崇期,四道交出。九達謂之逵。四道交出,復有旁通。○,苦本切。劇,極。
37
[疏]「宮中」至「之逵」。○釋曰:此別巷道之異名也。宮中巷ト間道名壺。孫炎曰:「巷,舍間道也。」王肅曰:「今後宮稱永巷,是宮內道名也。」廟中之路名唐,堂下至門徑名陳。路、旅皆途之別名也,途即道也。路、場、猷、行四者復是道之異名也。一達長道謂之道路。歧分二達者謂之歧旁,言歧道旁出也。歧分三達者謂之劇旁。孫炎云:「旁出歧多,故曰劇。」交道四達謂之衢。交道四出,復有一旁達謂之康。孫炎云:「康,樂也,交會樂道也。」交道六出謂之莊。孫炎云:「莊,盛也,道煩盛。」三道交出,復有一歧出者謂之劇驂。四道交出謂之崇期。四道交,復有一歧出者謂之逵。注「《詩》曰:中唐有甓」。○釋曰:此《陳風·防有鵲巢》篇文也。注「《史記》所謂康莊之衢」。○釋曰:案《史記·列傳》云:「騶者,齊諸騶子,亦頗采騶衍之術以紀文。於是齊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是也。注「《左傳》得慶氏之木百車於莊」。○釋曰:案襄二十八年,齊慶封謀殺子雅、子尾。「陳文子謂桓子曰:『禍將作矣。吾其何得?』對曰:『得慶氏之木百車於莊。』」杜注云:「慶封時有此木,積於六軌之道。」是也。注「四道交出,復有旁通」。○釋曰:《詩·周南》云:「施于中逵。」毛傳云:「逵,九達之道。」是也。案《左傳》隱十一年云:「及大逵。」桓十四年:「焚渠門,入及大逵。」莊二十八年:「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宣十二年:「入自皇門,至于逵路。」杜預皆以為道並九軌。案《周禮》:「經塗九軌,不名曰逵。」杜意蓋以鄭之城內不應有九出之道,故以為並九軌,於此則不合也。
38
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
39
[疏]「室中」至「之奔」。○釋曰:此皆人行步趨走之處,因以名云。室中名時,時然後動。堂上曰行,謂平行也。堂下曰步。《白虎通》云:「人踐三尺,法天地,人再舉足曰步,備陰陽也。」門外曰趨。鄭玄云:「行而張拱曰趨。」中庭曰走。走,疾趨也。大路曰奔。奔,大走也。《書》曰:「駿奔走。」案此經所釋,謂祭祀之禮。知者以《召誥》云:「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注云:「告文王廟。告文王,則告武王可知。出廟入廟,不以遠為文。」是也。若迎賓,則《樂師》云:「行以《肆夏》,趨以《采齊》。」行謂大寢之庭至路門,趨謂路門至應門。
40
是謂之梁。即橋也。或曰:「石絕水者為梁。」見《詩傳》。石杠謂之彳奇。聚石水中以為步渡彳勺也。《孟子》曰:「歲十月,徒杠成。」或曰今之石橋。○是,低。杠,江。彳奇,寄。
41
[疏]「是謂」至「之彳奇」。○釋曰:此別橋彳勺之名也。是一名梁。郭氏兩解:一名即橋也,以木為之;一云以石絕水。石杠,一名彳奇。郭氏亦兩解:一云聚石水中以為步渡彳勺也。《廣雅》云:「彳勺,步橋也。」一云或曰今之石橋。注「或曰石絕水為梁。見《詩傳》」。○釋曰:案《衛風》云:「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傳云:「石絕水曰梁。」是也。注「《孟子》曰:歲十月,徒杠成」。○釋曰:案《孟子》云:「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趙岐注云:「以為子產有惠民之心,不知為政,當以時橋梁,民何由病苦涉水乎?」是也。引之以證石杠為步橋也。此注作十月,誤脫,或所見本異。
42
室有東西廂曰廟。夾室前堂。無東西廂,有室曰寢。但有大室。無室曰榭。榭即今堂皇。四方而高曰臺。陜而曲曰樓。,長也。○陜,狹。
43
[疏]「室有」至「曰樓」。○釋曰:此明寢廟樓臺之制也。凡大室有東西廂夾室,及前堂有序牆者,曰廟。但有太室者,曰寢。《月令·仲春》云:「寢廟畢備。」鄭注云:「前曰廟,後曰寢。」以廟長接神之處,其處尊,故在前。寢,衣冠所藏之處,對廟為卑,故在後。無室者名榭。《春秋》宣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杜預云:「宣榭,講武屋」,引此文:無室曰榭,謂屋歇前。然則榭有二義:一者臺上構木曰榭,上云有木曰榭,及《月令》云:「可以處臺榭。」是也。二屋歇前無壁者名榭,其制如今廳事也。《春秋》云:「成周宣榭。」《公羊》以為宣宮之榭,及《鄉射禮》云:「榭則鉤楹內。」是也。郭云「榭即今堂皇」者,堂皇即今殿也。殿亦無室,故云即今堂皇。四方而高者名臺,即上也。,長也。凡臺上有屋,狹長而屈曲者,曰樓。

釋器第六》

1
[疏]「釋器第六」。○釋曰:案《說文》云:「器,皿也。從犬,犬所以守之。」以此篇釋諸器之名,故曰釋器。
2
木豆謂之豆。豆,禮器也。
3
[疏]「木豆謂之豆」。注「禮器也」。○釋曰:案《周禮》瓬人為豆,「實三而成觳崇尺。」鄭注云:「崇,高也。豆實四升。」又《祭統》云:「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鄭注云:「校,豆中央直者也。鐙,豆下跗也。」又《禮圖》云:「口圓,徑尺,黑膝,飾朱,中大夫以上畫以雲氣,諸侯以象,天子以玉。」皆謂飾其豆口也。然則豆者,以木為之,高一尺,口足徑一尺,其足名鐙。中央直豎者名校,校徑二寸。總而言之名豆。豆實四升,用薦菹醢。《周禮》「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醢」之類是也。其飾則三代不同。《明堂位》曰:「夏后氏以曷豆,殷玉豆,周獻豆。」注云:「曷,無異物之飾也。獻,疏刻之。」是也。以供祭祀燕饗,故云「禮器也」。
4
竹豆謂之籩。籩亦禮器。○籩,邊。
5
[疏]「竹豆謂之籩」。注「籩亦禮器」。○釋曰:案鄭注《籩人》及《士虞禮》云:「籩以竹為之,口有滕緣,形制如豆,亦受四升,盛棗慄桃梅菱芡脯無鮑糗餌之屬。」是也。亦祭祀享燕所用,故云「亦禮器」。
6
瓦豆謂之登。即膏登也。
7
[疏]「瓦豆謂之登」。○釋曰:對文則木曰豆、瓦曰登,散則皆名豆。故云「瓦豆謂之登」。《冬官》瓬人掌為瓦器,而云「豆中縣」。鄭云:「縣繩正豆之柄。」是瓦亦名豆也。《詩。大雅·生民》云:「于豆于登。」毛傳云:「豆,薦菹醢。登,大羹也。」《公食大夫禮》云:「大羹湆不和,實於登。」湆者,肉汁,大古之羹也。不調以鹽,菜以其質,故以瓦器盛之。郭云:「即膏登也。」
8
盎謂之缶。盆也。○盎,烏浪切。
9
[疏]「盎謂之缶」。○釋曰:孫炎云:「缶,瓦器。」郭云:「盆也。」《詩·陳風》云:「坎其擊缶。」則缶是樂器。《易。離卦·九三》:「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注云:「艮爻也,位近丑。丑上值弁星,似缶。」《詩》云「坎其擊缶」,則樂器亦有缶。又《史記》:「藺相如使秦王擊缶。」是樂器為缶也。案《坎卦·六四》:「樽酒簋貳用缶。」注云:「爻辰在丑。丑上值斗,可以斟之象。斗上有建星,建星之形似簋。貳,副也。建星上有弁星,弁星之形又如缶。天子大臣以王命出會諸侯,主國尊於簋,副設玄酒以缶。」則缶又是酒器也。《比卦·初六》爻:「有孚盈缶。」注云:「爻辰在木上,值東井之水,人所汲,用缶。缶,汲器。」襄九年宋災,《左傳》曰:「具綆缶,備水器。」則缶是汲水之器也。然則缶是瓦器,可以節樂,若今擊甌;又可以盛水、盛酒,即今之瓦盆也。
10
甌瓿謂之瓵。瓿甊,小罌,長沙謂之瓵。○瓿,蒲口切。瓵,移。
11
[疏]「甌瓿謂之瓵」。○釋曰:甌一名瓿甊,一名瓵。郭云:「甌甊小罌,長沙謂之瓵。」《方言》云:「㼚音岡、<瓦>都感切、𤮢音武、音由、㽀音鄭、㼻仕江切、甀度睡切、甕、瓿甊瓿音部。甊,落口切、㽈牛志切,罌也。靈桂之郊謂之㼚,其小者謂之<瓦>,周魏之間謂之𤮢,秦之舊都謂之㽀,淮汝之間謂之,江湖之間謂之㼻,自關而西、晉之舊都、河汾之間,其大者謂之甀,其中者謂之瓿甊,自關而東、趙魏之郊謂之甕,或謂之罌,東齊海岱之間謂之㽈。罌,其通語也。縈,陳魏宋楚之間曰㼶音臾,或曰㼡音殊,燕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間謂之瓦音暢,亦腸,齊之東北、海岱之間謂之儋音擔,周洛韓鄭之間謂之甀,或謂之縈,縈謂之㼰鼓鼙ń缶謂之㽄。缶謂之瓿㼴音隅,其小者,謂之瓶。縈、甈謂之盎,自關而西或謂之盆,或謂之盎,其小者謂之升甌。甂音邊,陳魏宋楚之間謂之㼵杜啟切,自關而西謂之甂,其大者謂之甌。」是其方俗之異名也。
12
康瓠謂之甈。瓠,壺也。賈誼曰:「寶康瓠。」是也。○瓠,胡。甈,契。
13
[疏]「康瓠謂之甈」。○釋曰:康瓠一名甈。瓠即壺也。《說文》云:「破罌也。」《方言》云:「甈謂之盎。」皆非郭義也。<注>「賈誼說曰:『寶康瓠。』是也」。○釋曰:案《漢書》云:賈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誦詩屬文,漢文帝召為博士,為絳、灌之屬害之。天子疏誼,為長沙王傅,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其詞曰:「斡棄周鼎,寶康瓠兮。」是也。
14
斪謂之定。鋤屬。○斪音衢。,丁錄切。定,多佞切。
15
[疏]「斪謂之定」。○釋曰:斪一名定。郭云:「鋤屬。」李巡曰:「鋤別名也。」《廣雅》云:「定謂之耨。」《世本》云:「垂作耨。」《呂氏春秋》云:「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高誘注云:「耨,耘苗也。六寸,所以入苗間。」《詩。頌·臣工》云:「┖乃錢。」毛傳云:「,耨也。」耨及定當是一器。但先儒或即云鋤,或云鋤屬。古器變易,未能識之。
16
斫謂之鐯。也。○鐯,張略切。
17
[疏]「斫謂之鐯」。○釋曰:斫一名鐯。郭云:「也。」《說文》云:「,大鋤也。」
18
<斗>謂之<甾>。皆古鍬鍤字。○<斗>,鍬。<甾>,鍤。
19
[疏]「<斗>謂之<甾>」。○釋曰:郭云:「皆古鍬鍤字。」《方言》云:「燕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間謂之<斗>,宋魏之間謂之鏵,或謂之鍏音韋,江淮南楚之間謂之,趙魏之間謂之音鍪。」是皆謂今鍬也。○鍬音秋。
20
糸罟謂之九。九,魚罔也。{今之百囊罟是,亦謂之{。今江東呼為糸。}}嫠婦之笱謂之。《毛詩傳》曰:「,曲梁也。」謂以簿為魚笱。巢謂之汕,今之撩罟。謂之罩,魚籠也。參謂之涔。今之作參者,聚積柴木於水中,魚得寒,入其里藏隱,因以簿圍捕取之。鳥罟謂之羅,謂羅絡之。兔罟謂之,猶遮也。見《詩》。麋罟謂之矛冒其頭也。彘罟謂之{{,幕也。}},魚罟謂之え。最大罟也。今江東云。繴謂之。,也。謂之。,覆車也。{今之翻車也。有兩轅,中施以捕鳥。展轉相解,廣異語。○糸,子弄。,域。嫠,離。笱,狗。{巢,嘲。汕,所諫切。,主角切。參,桑感切。,嗟。矛,茆。彘,滯。,鸞。え,孤。繴,壁。,沖。,拙。,浮。}}
21
[疏]「糸罟」至「覆車也」。○釋曰:此別羅網之異名也。罟,網也。糸罟一名九,即魚罔也。嫠婦之笱,取魚器也,一名。巢,一名汕。罩,捕魚籠,一名。積柴水中取魚名參,又名涔。鳥罔名羅,兔罔名,麋罔名矛矛,冒也,言冒覆其頭也。彘,豬也,其罔名,幕也,言幕絡其身也。魚之大罔名え。翻車小罔捕鳥者名繴也、也、也、也,皆謂覆車也。注「今之」至「為糸」。○釋曰:「今之百囊罟是,亦謂之,今江東呼為糸」者,以時驗而言也。孫炎云:「九謂魚之所入有九囊也。」《詩·豳風》云:「九之魚,鱒魴。」是也。注「《毛詩》」至「魚笱」。○釋曰:云「《毛詩傳》曰:,曲梁也」者,《小雅》云:「魚麗于。」傳云:「,曲梁也。」是矣。云「謂以簿為魚笱」者,孫炎云:「,曲梁,其功易,故謂之寡婦之笱。」然則曲,簿也;嫠,寡也。以簿為魚笱,其功易,號之寡婦之笱耳,非寡婦所作也。注「今之撩罟」。○釋曰:李巡云:「汕,以簿汕魚也。」案《詩·小雅》云:「南有嘉魚,然汕汕。」傳云:「巢也。」箋云:「巢,今之撩罟也。」皆以今曉古。注「捕魚籠也」。○釋曰:李巡云:「,編細竹以為罩,捕魚也。」孫炎云:「今楚也。」然則罩以竹為之,無竹則以荊,故謂之楚。皆謂捕魚籠也。《詩·小雅》云:「南有嘉魚,然罩罩。」是也。注「今之」至「取之」。○釋曰:李巡曰:「今以木投水中,養魚曰涔。」孫炎云:「積柴養魚曰參。」郭云:「今之作林者,聚積柴木於水中,魚得寒,入其里藏隱,因以簿圍捕取之。」《小爾雅》曰:「魚之所息謂之潛,潛,參也,積柴水中魚舍也。」《詩·周頌》云:「潛有多魚。」是也。參、林、潛、涔,古今字。注「謂羅絡之」。○釋曰:李巡云:「鳥飛張網以羅之。」然則張網以羅絡飛鳥。《詩·王風》云:「雉離于羅。」是也。注「猶遮也。見《詩》」。○釋曰:《周南》云:「肅肅兔。」是也。李巡云:「兔自作徑路,張捕之也。」然則張罔遮兔,因名曰。注「最大罟也,今江東云」。○釋曰:李巡曰:「魚罟,捕魚具也。」然則捕魚之具,最大者名え。《詩·衛風》云:「施え。」是也。注「今之」至「異語」。○釋曰:孫炎曰:「覆車網可以掩兔者也。一物五名,方言異也。」郭云:「今之翻車也。有兩轅,中施以捕鳥。展轉相解,廣異語。」《廣雅》云:「,罟也。」案《詩·王風》云:「雉離于。」又曰:「雉離于。」然則捕鳥之具也。孫炎云「諭梅」,非也。
22
絇謂之救。救絲以為絇。或曰亦名。○絇,其具切。
23
[疏]「絇謂之救」。○釋曰:郭氏兩解:一云救絲以為絇。絇,屨頭飾也。《士冠禮》曰:「玄端,黑履,青絇。」鄭注云:「絇之言拘也,以為行戒,狀如刀衣,鼻在履頭。」是也。或曰:「絇,屨屬。《小爾雅》曰:「舄而今絇也。」一云亦名者,言此經絇亦罟之別名也。義疑,故兩存焉。
24
律謂之分。律管可以分氣。○分音粉。
25
[疏]「律謂之分」。○釋曰:律一名分。鄭注《月令》云:「律,候氣之管也。以銅為之。」《律歷志》云:「皇帝使伶倫氏自大夏之西、昆崙之陰,取竹之解谷,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制十二以聽鳳凰之鳴。」其雄鳴則為六律,雌鳴則為六呂。陽管為律,律,法也。言陽氣與陰氣為法。鄭云:「律,述也,述氣之管,陰管為呂。《律歷志》云呂,助也,言助陽宣氣。」又云:「呂,拒也。言與陽相承,更迭而至。」又陰律稱同,言與陽同也。總而言之,陰、陽皆稱律。故《月令》十二月皆云「律中」是也。以其分候十二月氣,故又名分。郭云:「律管可以分氣。」是也。
26
大版謂之業。築牆版也。繩之謂之縮之。縮者,約束之。《詩》曰:「縮版以載。」
27
[疏]「大版」至「縮之」。○釋曰:此解《詩》云:「縮版以載」也。大版名業,以繩束版謂之縮。注「築牆版也」。○釋曰:孫炎曰:「業所以飾,刻版捷業如鋸齒也。」《毛詩》傳云:「業,大版也。」所以飾為縣也,捷業如鋸齒。或曰畫之。然則業者,是樂縣之飾。郭必以為築牆版者,以此文與「縮之」相連。《詩》云「縮版以載」。作者以類相從,縮既築牆所用之繩,則業是築牆之版明矣。散而言之,則業亦樂縣之飾。故《詩·大雅》云:「ね業維樅。」《周頌》云:「設業設ね。」而毛鄭皆以為大版,所以飾為縣也。注「縮者」至「以載」。○釋曰:孫炎云:「繩束築版謂之縮。」然則縮者,束物之名,用繩束版,故謂之縮。復言縮之,明用繩束之也。故云「縮者,約束之」。云「《詩》曰:縮版以載」者,《大雅·綿》篇文也。
28
彝、卣、,器也。皆盛酒尊,彞其總名。小謂之坎。形似壺,大者受一斛。○卣,酉。
29
[疏]「彞卣」至「之坎」。○釋曰:別酒尊大小之異名也。彞其總名。彞者,法也,與諸尊為法。《司尊彝》云:「雞彞、鳥彞、彞、黃彞、虎彝、隹彞。」是也。卣者,下云「卣,中尊也。」孫炎云:「尊彝為上,為下,卣居中。」郭云:「不大不小者,是在彝之間,即《周禮》犧象壺著太山等六尊。」是也。者,尊之大者也。即《周禮·司尊彞》云「皆有,諸臣之所酢」是也。案《禮圖》云:「六彞為上,受三斗。六尊為中,受五斗。六彞為下,受一斛。」故《異議·制》:「《韓詩》說,金,大夫器也。天子以玉,諸侯、大夫皆以金,士以梓。《毛詩》說,金,酒器也。諸臣之所酢。人君以黃金飾,尊大一碩,金飾,龜目,蓋刻為雲雷之象。」謹案:《韓詩》說天子以玉,經無明文。謂之者,取象雲雷,博施如人君,下及諸臣。又《司尊彞》云:「皆有,諸臣之所酢。」注云:「亦刻而畫之,為山雲之形。」言刻畫則用木矣,故《禮圖》依制度云:「刻木為之。」韓說言士以梓,士無飾,言其木體,則以上同周梓加飾耳。《毛詩》言「大一碩」,《禮圖》亦云「大一斛」,則大小之制,尊卑同也。雖尊卑飾異,皆得畫雲雷之形,以其云取於雲雷故也。是彞、卣、三者皆為盛酒器也。其之小者,別名坎。
30
衣衣┅謂之衣。衣縷也。齊人謂之攣。或曰,衣之飾領謂之衣暴。繡剌黼文以衣領。緣謂之純。衣緣飾也。袕謂之[B168]。衣開孔也。衣眥謂之襟。交領。衱謂之裾。衣後襟也。衿謂之袸。衣小帶。佩衿謂之褑。佩玉之帶上屬。執衽謂之袺。持衣上衽。扱衽謂之襭。扱衣上衽於帶。衣蔽前謂之。今蔽膝也。婦人之褘謂之縭。縭,也。即今之香纓也。褘邪交落帶繫於體,因名為褘。,繫也。裳削幅謂之糸僕。削殺其幅,深衣之裳。○衣┅,流。衣,倪。衣暴,搏。緣,餘絹切。純,之閏切。袕,穴。[B168],營。眥,才細切。衱,劫。袸,賤。褑,院。衽,稔。袺,結。扱,插。,昌占切。褘,韋。縭,離。,汝誰切。糸僕,卜。
31
[疏]「衣衣┅」至「謂之糸僕」。○釋曰:此別衣服之異名也。云衣者目之也。衣┅一名衣,剌繡黼文於衣領名衣暴,衣之緣飾名純,《禮記·深衣》云:「衣純以繢,衣純以青」之類是也。袕,衣開孔也,名[B168]。《說文》云:「鬼衣也。」衣眥,名襟,謂交領也。《方言》云:「衿謂之交。」是也。衱一名裾,即衣後裾也。衿,衣小帶也。一名袸。《士昏禮》曰:「施衿結。」是也。佩下之帶名褑。衽,裳際也。手執持其衽名袺,扱衽於帶名襭。《詩·周南》云:「薄言袺之」、「薄言襭之。」是也。衣之蔽前者名。婦人之香纓名褘,又謂之縭。縭,也。猶繫也,取繫屬之義。衣下曰裳。削,殺也。裳削殺其幅者名糸僕,謂深衣之裳也。注「衣縷」至「之飾」。○釋曰:此郭氏兩解:一云「衣縷也」。本或作褸音婁。《方言》云:「縷謂之衽,又謂之衣占子狹切。」彼注云:「即衣衿也。」云「齊人謂之攣」者,以目驗而言也。一云「或曰,衣之飾」者,《釋名》曰:「婦人上服曰。」《廣雅》云:「,長襦也。」言飾者,蓋以繒為緣飾耳。注「繡剌黼文以衣領」。○釋曰:《詩·唐風》云:「素衣朱衣暴。」毛傳云:「衣暴,領也。諸侯繡黼,丹朱中衣。」毛言繡黼者,謂於繒之上繡剌以為黼,非訓繡為黼。郭氏取毛為說也。注「今蔽膝也」。○釋曰:《方言》云:「蔽,江淮南楚之間謂之褘,或謂之衣音弗,魏宋南楚之間謂之大巾,自關東西謂之蔽,齊魯之郊謂之衣冉昌詹切。」襦又名韠。《禮記·玉藻》云:「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韋;圜,殺,直,天子直,公侯前後方,大夫前方、後挫角,士前後正。韠下廣一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徑五寸,肩革帶博二寸。」是也。注「即今」至「系也」。○釋曰:孫炎云:「褘,巾也。」郭云:「即今之香纓也。褘邪交落帶繫於體,因名為褘。,系也。」此女子既嫁之所著,示繫屬於人。義見《禮記》。《曲禮》云「女子許嫁纓」及《內則》云「衿纓」是也。《詩》云:「親結其縭。」謂母送女,重結其所繫著以申戒之。孫炎以褘為巾,失之也。注「削殺其幅,深衣之裳」。○釋曰:案《深衣》目錄云:「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案《深衣》篇云:「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鄭注云:「裳六幅,幅分之以為上下之殺。」故云:「削殺其幅,深衣之裳」也。其深衣制度,《禮記》具焉。
32
輿革前謂之艮,以韋靶車軾。後謂之弗以韋靶後戶。竹前謂之禦,以簟衣軾。後謂之蔽。以簟衣後戶。環謂之捐。著車眾環。鑣謂之金獻。馬勒旁鐵。載轡謂之義。車軛上環,轡所貫也。轡首謂之革。轡,靶勒。見《詩》。○捐,因絹切。鑣,表驕切。金獻,魚列切。義,儀。
33
[疏]「輿革」至「之革」。○釋曰:此辨車馬之飾名也。云「輿革前謂之艮」者,李巡曰:「輿革前謂輿前,以革為車飾曰艮。」郭云:「以韋靶車軾。」靶謂鞔也。軾,車上橫木。《毛詩》傳云:「諸侯之路車,有朱革之質而羽飾。」謂以皮革為本質,其上又以翟羽為之飾。《詩·齊風》云:「簟弗朱享。」是也。「後謂之弗」者,李巡曰:「弗,車後戶名也。」郭云:「以韋靶後戶。」云「竹前謂之禦」者,李巡曰:「竹前謂編竹當車前以擁蔽,名之曰禦。禦,止也。」孫炎曰:「禦,以簟為車飾也。」郭云:「以簟衣軾。」《詩》傳云:「簟,方丈席也。」云「後謂之蔽」者,郭云:「以簟衣後戶。」即《詩》所謂簟弗也。云「環謂之捐」,謂著車眾環名捐。云「鑣謂之金獻」者,鑣,馬勒旁鐵,一名金獻。云「載轡謂之義」者,轡者,御馬之具也。古者乘車駕駟馬,凡八轡,轅端之木名衡,衡即軛,軛上著環以貫轡,此即載轡之環名義。故郭云:「車軛上環,轡所貫也。」云「轡首謂之革」者,轡首名革也。《詩·大雅》云:「革金厄。」是也。郭云:「轡,靶勒。見《詩》。」《字林》云:「靶,轡革也。」
34
餀謂之餯。說物臭也。食饐謂之餲。飯饖臭。見《論語》。摶者,謂之飯相著。米者謂之糪。飯中有腥。肉謂之敗。臭壞。魚謂之餒。肉爛。○餀,呼蓋切。餯,許穢切。饐,意。餲,隘。,爛。糪,柏。餒,奴罪切。
35
[疏]「餀謂」至「之餒」。○釋曰:此別物臭惡之異名也。李巡云:「餀、餯皆穢臭也。」食,飯也。饐,飯臭也,一名餲。飯摶相著者名。李巡云:「,飯淖麋相著也。」飯中有腥米者,名糪。李巡曰:「米飯半腥半熟名糪。」即《論語》云「失飪不食」。肉臭壞曰敗,魚內爛曰餒,即《論語》云「魚餒而肉敗不食」是也。注「飯饖臭。見《論語》」。○釋曰:《說文》云:「饖,飯傷熱。」《蒼頡篇》云:「食臭敗也。」云「見《論語》」者,《鄉黨》篇云:「食饐而餲。」孔曰:「饐、餲,臭味變。」是也。注「內爛」。○釋曰:案《春秋》僖十九年云「梁亡」。《公羊傳》曰:「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何休云:「梁君隆刑峻法,百姓一旦相率俱去,狀若魚爛。魚爛從內發,故云爾。」然則魚之敗壞,先自內始,故云內爛。是郭用《公羊》為說。今本「內」作「肉」,恐誤。
36
肉曰脫之,剝其皮也。今江東呼麋鹿之屬通為肉。魚曰之。謂削鱗也。○,莊略反。
37
[疏]「肉曰」至「之」。○釋曰:此論治擇魚肉之名也。肉剝去其皮,因名脫之。李巡云:「肉去其骨曰脫。」皇侃云:「治肉除其筋膜,取好者。」郭氏以與「魚曰之」文連,謂斬削其鱗,則脫是脫剝其皮也。嫌羊豕有不剝其皮者,故又云「今江東呼麋鹿之屬通為肉」。案《禮記·內則》及李巡《爾雅》本皆云「魚曰作之」。皇侃云:「作為搖動也。凡取魚,搖動之,視其鮮餒,餒者不食。」李巡云:「作之,魚骨小,無所去。」今本作。郭云:「謂削鱗也。」
38
冰,脂也。《莊子》云:「肌膚若冰選。」冰雪,脂膏也。
39
[疏]「冰,脂也」。○釋曰:脂,膏也,一名冰。注「莊子」至「膏也」。○釋曰:云「《莊子》云:肌膚若冰雪」者,此《內篇·逍遙》之言也。案彼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引之者,證冰為脂也。云脂膏也者,孫炎曰:膏凝曰脂。則似脂,與膏異。而云脂膏者,以脂有凝有釋。對例即《內則》注云:「脂,肥凝者,釋者曰膏」,散文則脂、膏皆總名也。
40
肉謂之羹,肉臛也。《廣雅》曰湆。見《左傳》。魚謂之旨。旨,屬也。見《公食大夫禮》。肉謂之醢,肉醬。有骨者謂之臡。雜肉醬。見《周禮》。○旨,祁。醢,海。臡,泥。
41
[疏]「肉謂」至「之臡」。○釋曰:此別魚肉所作食味之名也。肉之所作臛名羹,魚所作名旨,以肉作醬名醢,有骨相雜者名臡。注「肉臛」至「《左傳》」。○釋曰:云「肉臛也」者,《儀禮》所謂「鄉熏堯」是也。云「《廣雅》曰湆」者,則彼云「羹謂之湆」是也。云「見《左傳》」者,案隱元年,鄭伯其母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是謂肉為羹也。注「旨」至「夫禮」。○釋曰:案《公食大夫禮》云:「牛炙,南醢,以西牛、醢、牛旨。」鄭注云:「《內則》謂旨為膾,然則膾用旨。」是也。注「雜骨醬。見《周禮》」。○釋曰:案《醢人職》云:「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醢、昌本、麋臡。」鄭注云:「作醢及臡者,必先膊乾其肉,乃後之,雜以粱麴及鹽漬,以美酒塗置甀中,百日則成矣。」是也。
42
康謂之蠱。米皮。澱謂之。滓,澱也。今江東呼。○,魚靳切。
43
[疏]「康謂」至「之」。○釋曰:康,米皮也,一名蠱。《左傳》曰:「穀之飛亦名蠱。」是也。澱,滓泥也,一名。郭云:「今江東呼。」
44
鼎絕大謂之鼐,最大者。圜上謂之,鼎斂上而小口。附耳外謂之釴,鼎耳在表。款足者謂之鬲。鼎曲腳也。○鼐,耐。圜,袁。,咨。釴,亦。款,苦管反。鬲,力。
45
[疏]「鼎絕」至「之鬲」。○釋曰:此別鼎名也。鼎最大者名鼐,體圓斂上而小口者名。《詩·周頌》云:「鼐鼎及。」附耳在鼎表者名釴。款,闊也。謂鼎足相去疏闊者名鬲。
46
䰝謂之ň。《詩》曰:「溉之釜ň。」ň,鉹也。涼州呼鉹。○ň,尋。鉹,移。
47
[疏]「䰝謂之ň。ň,鉹也」。○釋曰:䰝一名ň,涼州名鉹。《方言》云:「甑,自關而東或謂之,或謂之ň,或謂之酢食留。」是也。注「《詩》曰:溉之釜ň」。○釋曰:《檜風·匪風》篇文也。
48
遂,瑞也。《詩》曰:「々佩遂。」遂者玉瑞。玉十謂之區。雙玉曰,五為區。○遂,瑞。區,羌于反。
49
[疏]「遂,瑞也。玉十謂之區」。○釋曰:遂者,瑞玉名也。玉十名區。注「《詩》曰」至「玉瑞」。○釋曰:云「《詩》曰:々佩遂」者,《小雅·大東》篇文也。毛傳云:「々,玉貌。遂,瑞也。」鄭箋云:「佩遂者,以瑞玉為佩。佩之々然。」是也。<注>「雙玉曰,五為區」。○釋曰:襄十八年《左傳》云:「晉侯伐齊,將濟河。獻子以朱絲繫玉二。」杜注云:「雙玉曰。」是先儒之相傳為然也。五則十玉也。
50
羽本謂之翮。鳥羽根也。一羽謂之箴,十羽謂之糸專,百羽謂之緷。別羽數多少之名。○翮,戶革切。糸專,篆。緷,袞。
51
[疏]「羽本」至「之緷」。○釋曰:此別羽數名少之名也。本,根也。鳥羽根名翮。一羽名箴,十羽名糸專,百羽名緷。案《周禮。地官·羽人職》云:「掌以時徵羽翮之材于山澤之農,以當邦賦之政令。凡受羽,十羽為審,百羽為搏,十搏為糸專。」鄭注云:「審、搏、糸專,羽數У名也。《爾雅》云:『一羽謂之箴,十羽謂之糸專,百羽謂之緷。』其名音相近也。一羽則有名,蓋失之矣。」鄭意以為箴與審、糸專與搏、緷與縛名數聲音皆相近也。一羽不合有名,疑一羽當為十羽也。郭意以為凡物無不從一為始,以《爾雅》不失,《周官》未為得也。
52
木謂之ね。縣鍾磬之木,植者名ね。○ね音巨。
53
[疏]「木謂之ね」。○釋曰:郭云:「縣鍾磬之木,植者名ね。」《考工記》云:「梓人為筍ね。」鄭注云:「樂器所縣,橫曰筍,植曰ね。」然則縣鍾磬者兩端有植木,其上有橫木。謂直立者為ね,謂橫牽者為。上加大版為之飾,名業。《詩·大雅》云:「ね業維樅。」
54
旄謂之藣。旄牛尾也。○藣,卑。
55
[疏]「旄謂之藣」。○釋曰:郭云:「旄牛尾。」一名藣,舞者所執也。
56
菜謂之蔌。蔌者菜茹之總名。見《詩》。○蔌音速。
57
[疏]「菜謂之蔌」。○釋曰:菜茹名蔌。郭云「蔌者,菜茹之總名。見《詩》」者,案《大雅·韓奕》云:「其蔌維何,維筍及蒲。」毛傳云:「蔌,菜ゾ也。」是矣。
58
白蓋謂之苫。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為蓋。○蓋,合。
59
[疏]「白蓋謂之苫」。○釋曰:孫炎云:「白蓋,茅苫也。」郭云:「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為蓋。」然則蓋即苫也,以白茅為之,故曰白蓋。襄十四年《左傳》:晉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侯,曰:『乃祖吾離被苫蓋。』」杜注云:「蓋,苫之別名。」是也。
60
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Α。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此皆道金、銀之別名及精者。Α,即紫磨金。鉼金謂之鈑。《周禮》曰:祭五帝即供金鈑。是也。錫謂之鈏。白。○璗,盪。Α,留。鐐,遼。鉼,餅。鈑,版。鈏,引。
61
[疏]「黃金」至「之鈏」。○釋曰:此別金、錫之異名也。黃金一名璗,其精美者名Α。白金名銀,其精美者名鐐。郭云:「此皆道金、銀之別名及精者。Α,即紫磨金。」《詩》傳云:「天子玉奉而珧必,諸侯璗奉而Α必,大夫鐐奉而Α必,士辦奉而辦必。」鉼金名鈑。錫,今白也,一名鈏。《周禮·職方氏》云:「揚州其利金錫。」是也。<注>「周禮」至「是也」。○釋曰:云「周禮曰:祭五帝即共金鈑」者,案《秋官·司金職》云:「旅于上帝,則共其金鈑。」此云祭五帝者,旅則祭也,上帝則五帝也。郭氏以義言之,故文異爾。彼注云:「鉼金謂之版,此版所施未聞。」
62
象謂之鵠,角謂之角,犀謂之剒,木謂之剫,玉謂之雕。{《左傳》曰:「山有木,工則剫之。」五者皆治樸之名。○鵠,斛。{角,岳。剒,錯。剫,鐸。}}
63
[疏]「象謂」至「之雕」。○釋曰:郭云:「五者皆治樸之名。」謂治其樸,俱未成器,有此五名也。<注>「《左傳》:山有木,工則剫之」。○釋曰:隱十一年傳文也。
64
金謂之鏤,木謂之刻,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六者皆治器之名。
65
[疏]「金謂」至「之磨」。○釋曰:郭云:「六者皆治器之名也。」則此謂治器加工而成之名也。故《論語注》云:「切磋琢磨,以成寶器。」是也。
66
ギ、琳,玉也。ギ、琳,美玉名。○ギ,求。
67
[疏]「ギ、琳,玉也」。○釋曰:郭云:ギ、琳,美玉名。《禹貢·梁州》云:「厥貢ギ鐵銀鏤。」又《雍州》云:「球琳琅玕。」是也。
68
簡謂之畢。今簡扎也。
69
[疏]「簡謂之畢」。○釋曰:簡,竹簡也。古未有紙,載文於簡,謂之簡扎。一名畢。《禮記·學記》云:「呻其佔畢。」謂但吟誦所視簡之文。是謂簡為畢也。
70
不律謂之筆。蜀人呼筆為不律也,語之變轉。
71
[疏]「不律謂之筆」。○釋曰:筆一名不律。許慎云:「楚謂之聿,吳人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郭云:「蜀人呼筆為不律也,語之變轉。」
72
滅謂之點。以筆滅字為點。
73
[疏]「滅謂之點」。○釋曰:郭云:「以筆滅字為點。」今猶然。
74
絕澤謂之銑。銑即美金,言最有光澤也。《國語》曰「之以金銑者」,謂此也。○銑,蘇典切。
75
[疏]「絕澤謂之銑」。○釋曰:金之最有光澤者名銑。注「《國語》曰:之以金銑」。○釋曰:使大子申生伐東山,佩之金。狐突歎曰:「以ζ衣純,而之以金銑者寒甚矣。」說《國語》者,以「銑」下屬,與郭異也。
76
金鏃翦羽謂之鍭,今之錍翦是也。骨鏃不翦羽謂之志。今之骨是也。弓有緣者謂之弓,緣者繳纏之,即今宛轉也。無緣者謂之弭。今之角弓也。《左傳》曰:「左執鞭弭。」以金者謂之銑,以蜃者謂之珧,以玉者謂之。用金、蚌、玉飾弓兩頭,因取其類以為名。珧,小蚌。○鏃,作木切。緣,椽。弭,尾。蜃,腎。珧,姚。
77
[疏]「金鏃」至「之」。○釋曰:辨弓箭之名也。鏃,箭頭也。翦,齊也。以金為鏃,齊羽者,名鍭。孫炎云:「金鏑斷羽,使前重也。」郭云:「今錍箭是也。」以骨為鏃,不齊其羽者,名志。郭云:「今之骨是也。」此二者,郭氏皆以今曉古。案《方言》云:「箭,自關而東謂之矢,江淮之間謂之鍭,關西曰箭。」「鏃,胡合嬴者四鐮,或曰拘腸,三鐮者謂之羊頭,其廣長而薄鐮謂之錍,或謂之鈀音葩,其小而長、中穿二孔者,謂之鉀爐嗑盧二音。」亦謂錍箭也。弓者,《說文》云:「以近窮遠,象形。古者倕作弓。《周禮》六弓:王弓、弧弓,以射甲革椹質;夾弓、庾弓以射豻侯鳥獸;廣弓、大弓以授學射者。」此弓之類。有緣者名弓,無緣者名弭。李巡曰:「骨飾兩頭曰弓,不以骨飾兩頭曰弭。」孫炎云:「緣謂繳束而漆之,弭謂不以繳束骨飾兩頭者也。」郭云:「緣者繳纏之,即今宛轉也。」「弭,今之角弓也。」然則郭意與孫同也。當時謂繳束為宛轉,若飾弓兩頭以金者名銑,以蜃者名珧,以玉者名也。注「《左傳》曰:左執鞭弭」。○釋曰:此僖二十三年傳文也。案彼晉公子重耳「及楚,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何以報我?』對曰:『其左執鞭弭,右屬,以與君周旋。』」是也。注「用金」至「小蚌」。○釋曰:云「用金蚌飾弓兩頭」者,以與上弭連文,故知然也。蚌即蜃也。《月令》:「孟冬,雉入大水為蜃。」是也。銑即金絕澤者,珧即蜃小者,即玉成器者,以此名弓,故云「因取其類以為名」也。云「珧,小蚌」者,即《釋魚》云:「蜃,小者珧」是也。
78
大尺二寸謂之,《詩》曰:「錫爾。」璋大八寸謂之叔,璋,半也。璧大六寸謂之宣。《漢書》所云「玉」是也。肉倍好謂之璧,肉,邊。好,孔。好倍肉謂之瑗,孔大而邊小。肉好若一謂之環。邊孔適等。○叔,ㄈ。好,耗。瑗,院。
79
[疏]「大」至「之環」。○釋曰:此別璧之屬也。圭者玉器,執以為瑞者也。大,長也。長尺二寸者名。璋,半也。大八寸者名叔。璧亦玉器,子男所執者也,大六寸者名宣,因說璧之制。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於孔者名璧,孔大而邊小者名瑗,邊、孔適等若一者名環。《左傳》昭十六年:「宣子有環,其一在鄭商。」是也。注「《詩》曰:錫爾」。○釋曰:此《大雅·崧高》篇文也。注「璋,半也」。○釋曰:知者以《典瑞》云:「四圭有邸以祀天,兩圭有邸以祀地,圭璧以祀日月,璋邸射以祀山川。」自上而下降殺以半。故知「璋,半也」。注「《漢書》所云『玉』是也」。○釋曰:《郊祀志》云:「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雲陽,有司奉璋玉嘉牲薦饗。」是也。
80
糸遂,綬也。即佩玉之組,所以連繫瑞玉者,因通謂之糸遂也。
81
[疏]「糸遂,綬也」。○釋曰:所佩之玉名遂,系玉之組名綬,以其連繫遂玉,因名其綬曰糸遂。故郭云「即佩玉組,所以連系瑞玉者,因通謂之糸遂」也。
82
一染謂之糸原,今之紅也。再染謂之赬,淺赤。三染謂之纁。纁,絳也。青謂之蔥,淺青。黑謂之黝,黝,黑貌。《周禮》曰:「陰祀用黝牲。」斧謂之黼。黼文畫斧形,因名云。○糸原,採戀切。赬,敕呈切。纁,勛。黝,於糾反。
83
[疏]「一染」至「之黼」。○釋曰:別眾色之名也。一染謂之糸原者,此述染絳法也。一染一入色名糸原,今之紅也。《說文》云:「帛黃赤色。」《喪服記》云:「公子為其母練冠麻衣糸原緣。」是也。再染名赬,即淺赤也。三染名纁。李巡云:「三染其色已成為絳。」纁、絳一名也。《考工記》云:「三入為纁。」鄭玄云:「染纁者三入而成。」《禹貢》云:「厥篚玄纁。」是也。淺青一名蔥。《玉藻》云:「三命赤韍蔥衡。」是也。黑色名黝,以白黑二色畫之為斧形,名黼。《考工記》云:「白與黑謂之黼。」《書》云:「黼黻繡。」是也。注「《周禮》曰:陰祀用黝牲」。○釋曰:此《地官·牧人職》文也。鄭注云:「陰祀,祭地北郊及社稷也。」
84
邸謂之柢。根柢,皆物之邸。邸即底,通語也。○邸,氐。
85
[疏]「邸謂之柢」。○釋曰:根柢名邸。邸,本也。郭云:「根柢,皆物之邸。柢即底,通語也。」言凡物之柢必在下,因名云也。即《周禮·典瑞》云:「四圭有邸以祀天,兩圭有邸以祀地。」皆謂邸為本柢也。
86
雕謂之琢。治玉名也。
87
[疏]「雕謂之琢」。○釋曰:案上文治玉璞名雕,治玉器名琢,彼對例耳。散文則雕、琢通。謂治玉名,不分璞與器也。
88
蓐謂之茲《公羊傳》曰:「屬負茲。」茲者,蓐席也。○蓐,辱。
89
[疏]「蓐謂之茲」。○釋曰:蓐一名茲。郭云:「茲者,蓐席也。」言草蓐之席也。宣十二年《左傳》:「軍行:右轅,左追蓐。」注「《公羊傳》曰:屬負茲」。○釋曰:此桓十六年傳文也。案彼「衛侯朔出奔齊」,傳云:「何以名?絕。曷為絕之?得罪于天子也。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見使守衛朔,而不能使衛小眾,越在岱陰齊,屬負茲舍,不即罪爾。」何休云:「屬,也。天子有疾稱不豫,諸侯稱負茲,大夫稱犬馬,士稱負薪。舍,止也。疾止,不就罪。」是也。引之以證茲為蓐也。
90
竿謂之施{衣架。○{施,移。}}
91
[疏]「竿謂之施」。○釋曰:凡以竿為衣架者,名施。《曲禮》曰:「男女不同施枷。」謂此也。
92
簀謂之笫。床版。○笫,側子切。
93
[疏]「簀謂之笫」。○釋曰:簀,床版也,一名笫。《檀弓》曰:「華而皖,大夫之簀與?」《左傳》曰:「床笫之言不踰閾。」《方言》云:「齊魯之間謂之簀,陳楚之間或謂之笫。」是也。
94
革中絕謂之辨。中斷皮也。○辨,片。革中辨謂之[B151]復分半也。○[B151],眷。
95
[疏]「革中」至「之[B151]」。○釋曰:皮去毛曰革。此別分斷之名也。中斷之名辨,復中分其辨名[B151]也。
96
鏤,鎪也。刻鏤物為鎪。○鎪,蘇婁切。
97
[疏]「鏤,鎪也」。○釋曰:別二名也。郭云:「刻鏤物為鎪。」《詩》云:「鉤膺鏤錫。」
98
卣,中尊也。不大不小者。○卣,酉。
99
[疏]「卣,中尊也」。釋在上。

釋樂第七》

1
[疏]「釋樂第七」。○釋曰:案《樂記》云:「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也。」《說文》云:「樂,五聲八音之總名。象鼓な之形。木,ね也。白,歌也。又象鍾磬也。」五聲者,商、角、宮、徵、羽也。《律歷志》云:「商之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角,觸也。物觸地而出,戴芒角也。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又云:「八音:土曰塤,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鍾,木曰。」此篇總釋五聲之名及八音之器,故名「釋樂」也。
2
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皆五音之別名。其義未詳。○徵,之矢反。
3
[疏]「宮謂」至「之柳」。○釋曰:案此文則宮一名重,商一名敏,角一名經,徵一名迭,羽一名柳。但未見義所出也。注「皆五」至「未詳」。○釋曰:云「皆五音」者,案鄭玄注《樂記》云「雜比曰音」,謂宮、商、角、徵、羽清濁相雜和比謂之音。「單出曰聲」,謂五聲之內唯單有一聲,更無餘聲相雜也。然則初發口單出者謂之聲,眾聲和合成章謂之音,金、石、乾、戚、羽、旄謂之樂,則聲為初,音為中,樂為末。此云五音者,舉中而言也。云「之別名」者,謂重、敏、經、迭、柳是宮、商、角、徵、羽之別名也。云「其義未詳」者,以《爾雅》之作以釋六藝,今經典之中無此五名,或在亡逸中,不可得而知其義,故未詳。案孫叔然云:「宮濁而,故曰重也。」孫氏雖有此說,更無經據,故不取也。
4
大瑟謂之灑。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七絃。○灑,所蟹反。
5
[疏]「大瑟謂之灑」。注「長八」至「七弦」。○釋曰:瑟者,登歌所用之樂器也,故先釋之。《世本》曰:「庖犧作五十絃,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絃,具二均聲。」《禮圖》舊云:「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三絃,其常用者十九絃,其餘四絃謂之番。番,贏也。頌瑟長七尺二寸,廣尺八寸,二十五絃,盡用之。」熊氏云:「瑟兩頭有孔,其在下者名越。」《鄉飲酒禮》云:「二人皆左何瑟,後首,挎越。」注云:「越,瑟孔也。」《燕禮》云:「小臣左何瑟,面鼓,執越。」注云:「越,瑟下孔也。若用之祭祀,則練其弦,疏其越。《樂記》云:「《清廟》之瑟,朱絃而疏越。」鄭注云:「朱絃,練朱絃,練則聲濁。越,瑟孔也。畫疏之,使聲也。以其不練則體勁而聲清,練則絲熟而聲濁也。疏,通也。使兩頭孔相連而通也。孔小則聲急,孔大則聲故也。其大者別名灑。孫叔然云:「音多變,布如灑出也。」郭云「二十七弦」,未見所出。
6
大琴謂之離。或曰琴大者二十七絃,未詳長短。《廣雅》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五絃。
7
[疏]「大琴謂之離」。注「或曰」至「五弦」。○釋曰:《琴操》曰:「伏羲作琴。」《世本》云:「神農作琴。」《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琴之大者別名離也。孫叔然云:「音多變,聲流離也。」云「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未詳長短」者,或人言琴有二十七絃,是琴之大者也,但未詳其長短耳。云「《廣雅》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五絃」者,此常用之琴也,象三百六十六日,五絃象五行,大絃為君,小絃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又五絃第一絃為宮,其次商、角、徵、羽,文武二絃為少宮、少商。又《琴操》曰:「廣六寸,象六合也。」又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濱,言其服。前廣後狹,象尊卑,上圓下方,法天地。然琴為樂器,通見《詩》、《書》,故此釋之也。
8
大鼓謂之鼖,鼖長八寸。○鼖,墳。小者謂之應。《詩》曰「應縣鼓」,在大鼓側。○應音膺。
9
[疏]「大鼓」至「之應」。○釋曰:別鼓大小之名也。鼓之大者名鼖。《周禮鼓人職》曰:「以鼖鼓鼓軍事是也。」其小者名應,言聲應於大鼓也。李巡云:「小者聲音相承,故曰應也。」孫炎云:「和應大鼓也。」注「鼖長八尺」。○釋曰:知者案《考工記》韗人為鼓,「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謂之鼖」。後鄭注云:「中圍加三之一者,加於面之圍以三分之一也。面四尺,其圍十二尺,加以三分一,四尺,則中圍十六尺,徑五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也。今以合二十版,則版六寸三分寸之二耳。大鼓謂之鼖,以鼖鼓鼓軍事。鄭司農云鼓四尺,謂革所蒙者廣四尺。」注「《詩》曰」至「鼓側」。○釋曰:「應縣鼓」,《周頌·有瞽》篇文也。鄭箋云:「,小鼓,在大鼓旁。應,鼙之屬也。」案,引也,謂擊小鼓引樂聲。
10
大磬謂之□。□形似犁錧,以玉石為之。○□,虛驕反。
11
[疏]「大磬謂之□」。○釋曰:磬,樂器名也,以玉石為之。《世本》曰:「無句作磬。」《釋名》云:「磬,罄也,聲堅罄罄然。」《考工記》曰:「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參分其股博,去一以為鼓博。參分其鼓博,以其一為之厚。已上則磨其旁,已下則磨其。」是其制也。大者名□。孫炎云:「□,喬也。喬,高也。謂其聲高也。」李巡云:「大磬聲清燥也,故曰□。□,操也。注「□形」至「為之」。○釋曰:《字林》云:「錧,田器也。」自江而南呼犁刃為錧,此□形似犁錧,但大爾。云「以玉石為之」者,《左傳》云:「玉磬紀。」又八音謂磬為石。故知「以玉石為之」也。
12
大笙謂之巢,列管瓠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謂之和。十三簧者。《鄉射記》曰:「三簧一和而成聲。」
13
[疏]「大笙」至「之和」。○釋曰:《世本》云:「隨作笙。」《禮記》曰:「女媧之笙簧。」《釋名》曰:「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說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有十三簧,象鳳之身。」其大者名巢。巢,高也。言其聲高。小者名和。李巡云:「小者聲少,音相和也。」孫炎云:「應和於笙。」注「列管」至「九簧」。○釋曰:瓠,匏也,以匏為底,故八音謂笙為匏。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鐷也。笙管必有簧,故或謂笙為簧。《詩·王風》云:「左執簧。」是也。大者十九簧,以時驗而言也。注「十三」至「成聲」。○釋曰:云「十三簧」者,鄭司農注《周禮》亦云「十三簧」,相傳為然。云「《鄉射記》曰:三笙一和而成聲」者,彼鄭注云:「三人吹笙,一人吹和。」是也。
14
大篪謂之沂。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翹,橫吹之。小者尺二寸。《廣雅》云:「八孔。」○篪,池。沂,銀。
15
[疏]「大篪謂之沂」。○釋曰:李巡曰:「大篪其聲悲一也。」孫炎曰:「篪聲悲。沂,悲也。」《釋名》曰:「篪,啼也,聲如嬰兒啼。」郭云:「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翹,橫吹之。小者尺二寸。《廣雅》云:『八孔。』」鄭司農注《周禮》云:「篪七空。」蓋不數其上出者,故七也。
16
大塤謂之□。塤,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形如稱錘,六孔。小者如雞子。○塤,喧。□,叫。
17
[疏]「大塤謂之□」。○釋曰:《說文》云:「塤,樂器名。從土,熏聲。」塤、燻古今字。《釋名》云:「塤,喧也,聲濁喧喧然。」大塤名□。孫炎曰:「音大如叫呼聲。」郭云:「塤,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形如稱錘,六孔。小者如雞子。」《周禮·小師》注云:「塤,燒土為之,大如鴈卵。」鄭司農亦云「六孔」,是相傳為然也。《世本》云:「暴辛公作塤。蘇成公作篪。」譙周《古史》云:「古有塤篪,尚矣。周幽王時暴辛公善塤,蘇成公善篪,記者因以為作,謬矣。」《世本》之謬,信如周言。其云蘇公、暴公所善,亦未知所出。蓋以《詩·小雅》云:「伯氏吹塤,仲氏吹篪。」蘇公剌暴公也,故致斯謬。
18
大鐘謂之鏞,《書》曰:「笙鏞以間。」亦名鑮。○鑮音博。其中謂之剽,小者謂之棧。
19
[疏]「大鐘」至「之棧」。○釋曰:此別鐘大小之名也。《說文》云:「鐘,樂器也。」《世本》云:「垂作鐘。」《考工記》:「鳧氏為鐘。」《釋名》曰:「鐘,空也,內空受氣多。」其大者名鏞。李巡曰:「大鐘,音聲大。鏞,大也。」孫炎曰:「鏞,深長之聲。」又名鑮。《大射禮》云:「樂人宿縣於阼階東,笙磬西面,其南笙鐘,其南鑮。」鄭云:「鑮,如鐘而大。」是也。其不大不小者,名剽。孫炎曰:「剽者,聲輕疾也。」李巡云:「其中微小,故曰剽。剽,小也。其小者名棧。李巡云:「棧,淺也。」東晉太興元年,會稽剡縣人家井中得一鐘,長三寸,口徑四寸,上有銘古文,云棧,鐘之小者,既長三寸,自然淺也。注「《書》曰:笙鏞以間」。○釋曰:《尚書·益稷》篇文也。
20
大簫謂之言,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謂之。十六管,長尺二寸。簫,一名籟。○,音交。
21
[疏]「大簫」至「之」。○釋曰:此別簫大小之名也。《風俗通》云:「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十管,長二尺。」《博雅》曰:「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小者十六管,有。」其大者名言。李巡曰:「大簫,聲大者言言也。」郭云:「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其小者名茭。李巡曰:「小者聲揚而小,故言茭。茭,小也。」郭云:「十六管,長尺二寸。簫,一名籟。」又《通卦驗》云:「簫長尺四寸,其言管數、長短雖異,要是編小竹管為之耳。」
22
大管謂之喬{管長尺,圍寸,併漆之,有。賈氏以為如篪,六孔。」○{喬,嬌。}}其中謂之涅,小者謂之眇{{涅,乃結切。眇音眇。}}
23
[疏]「大管」至「之眇」。○釋曰:別管大小之名也。大管名喬。李巡云:「聲高大,故曰喬喬,高也。郭云:「管長尺,圍寸,併漆之,有。賈氏以為如篪,六孔。」《小師》注云:「管如笛,形小,併兩管而吹之。今大予樂官有之。」是也。其中不大不小者,名
24
大謂之產,如笛,三孔而短小。其中謂之仲,小者謂之約
25
[疏]「大」至「之約」。○釋曰:,樂器名。其大者名產,其中者名仲,小者名約。郭云:「如笛,三孔而短小。」《廣雅》云:「七孔。」《周禮》:「笙師掌教吹。」鄭注云:「如笛,三空。」《詩·邶風》云:「左手執。」毛傳云:「六孔。」所見異也。
26
徒鼓瑟謂之步,獨作之。徒吹謂之和,徒歌謂之謠,《詩》云:「我歌且謠。」○吹,昌睡切。和,去聲。徒擊鼓謂之Ф,《詩》云:「或歌或Ф。」○Ф,五各切。徒鼓鐘謂之脩,徒鼓磬謂之[B121]。未見義所出。○[B121],紀展切。
27
[疏]「徒鼓瑟」至「之[B121]」。○釋曰:凡八音備作曰樂,一音獨作,不得樂名,故此辨其異名也。徒,空也。鄭注《周禮·小師》云:「出音曰鼓。」空作一器以出其音者,謂之徒鼓。故郭云「獨作之」也。注「《詩》云:我歌且謠」。○釋曰:此《魏風·園有桃》篇文也。毛傳云:「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孫炎云:「聲消搖也。」注「或歌或Ф」。○釋曰:《大雅·行葦》篇文也。毛傳云:「歌有比於琴瑟也,徒擊鼓曰Ф。」孫炎云:「聲驚Ф也。」
28
所以鼓謂之止,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桐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昌孰切。所以鼓謂之甄{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Θ鋙,刻以木,長尺,櫟之,{甄者其名。○甄音真。}}
29
[疏]「所以鼓」至「之甄」。○釋曰:此別之名也。《周禮》:「小師掌教鼓鞀。」皆以木為之,故《大師》注云:「木也。」《禮記》謂之空曷。所以鼓動其以出其音者名止,所以鼓動其以出其音者名甄。郭云:「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桐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Θ鋙,刻以木,長尺,櫟之,甄者其名。」《皋陶謨》云:「合止。」鄭注云:「,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狀如伏虎,背上刻之,所以鼓之以止樂。」此等形狀,蓋依漢之大予樂而知之。
30
大鞀謂之麻,小者謂之料。麻者音概而長也,料者聲清而不亂。○鞀,桃。料,聊。
31
[疏]「大鞀」至「之料」。○釋曰:《詩·頌》云:「鞀磬。」鄭注《小師職》云:「鞀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一名麻。其小者名料。麻者音概而長也,料者聲清而不亂。
32
和樂謂之節。
33
[疏]「和樂謂之節」。○釋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謂之和樂。樂和則應節。《樂記》云:「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是也。《樂記》又云:「大業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此對文爾。總而言之,則禮樂相將,故此和樂亦謂之節。一云:節,樂器名,謂相也。《樂記》云:「治亂以相。」鄭注云:「相即拊也,亦以節樂。拊者以韋為表,裝之以糠。糠一名相,因以名焉。」言治理奏樂之時,擊拊以輔相於樂,而為節也。既以作樂,以止樂,故以節為和樂,義所通也。
URN: ctp:ws28126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