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序 卷一二風病諸候 卷三四虛勞病諸候

《序 卷一二風病諸候 卷三四虛勞病諸候》[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諸病源候論 隋 巢元方
2 臣聞人之生也,陶六氣之和,而過則為診;醫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則能全。
3 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別五聲五色之變,揆盈虛於表裏,審躁靜於性韻,達其消息,謹其攻療,茲所以輔含靈之命,裨有邦之治也。
4 國家丕冒萬宇,交修庶職。執技服於官守,寬疾存乎政典。皇上秉靈圖而迪成憲,奉母儀而隆至化。明燭幽隱,惠綏動植。憫斯民之 苦,佇嘉醫之拯濟。且念幅員之遼邈,閭巷之窮厄,肄業之士,罕盡精良;傳方之家,頗承疑舛。四種之書或闕,七年之習未周,以彼粗工,肆其億度,夭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HT 怛,或懷重慎,以為昔之上手,效應參神,前五日而逆知,經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詳密乎?蓋診候之教,肇自軒祖;中古以降,論著彌繁。思索其精,博利族眾,乃下明詔,疇咨舊聞,上稽聖經,旁摭奇道,發延閣之秘蘊,敕中尚而讎對。《諸病源候論》者,隋大業中太醫巢元方等奉詔所作也。會粹群說,沈研精理,形脈之証,罔不該集。明居處、愛欲、風濕之所感,示針 、撟引、湯熨之所宜。誠術藝之楷模,而診察之津涉。監署課試,固常用此。乃命與《難經》《素問》圖鏤方版,傳布海內。洪惟祖宗之訓,務惟存育之惠。補《農經》之闕漏,班禁方於遐邇。逮今搜採,益窮元本,方論之要殫矣,師藥之功備矣。將使後學優而柔之,視色毫而靡愆,應心手而胥驗。大哉!昧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憂一夫之失所者,二帝之用心。弭茲札瘥,躋之仁壽,上聖愛人之旨,不其篤歟。
5 翰林醫官副使趙拱等參校既終,繕錄以獻,爰俾近著,為之題辭。顧惟空疏,莫探秘賾。徒以述善誘之深意,用勸方來;楊勤恤之至仁,式昭大庇云爾。謹序。
6 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玉清昭應宮判官中散大夫尚書左司郎中知制誥史館修撰
7 判館事上護軍常山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二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宋綬奉敕撰
8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9 一、中風候
10 中風者,風氣中於人也。風是四時之氣,分布八方,主長養萬物。從其鄉來者,人中少死病;不從其鄉來者,人中多死病。其為病者,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
11 其入經脈,行於五髒者,各隨髒腑而生病焉。
12 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壯;若唇或青或黑,或白或黃,此是心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皆不可複治,五六日而死。
13 肝中風,但踞坐,不得低頭,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唇青面黃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複治,數日而死。
14 脾中風,踞而腹滿,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壯;若手足青者,不可複治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可治,急灸腎俞百壯;若齒黃赤,鬢髮直,面土色者,不可複治。
15 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旁下行至口,色白者可治,急灸肺俞百壯;若色黃者,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複治。其人當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而死。
16 診其脈,虛弱者,亦風也;緩大者,亦風也;浮虛者,亦風也;滑散者,亦風也。
17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18 二、風候
19 風邪之氣,若先中於陰,病發於五髒者,其狀奄忽不知人,喉裡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發汗身軟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汗不出,體直者,七日死。
20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21 三、風口噤候
22 諸陽經筋,皆在於頭。手三陽之筋,並結入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也。
23 診其脈遲者生。
24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25 四、風舌強不得語候
26 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二髒受風邪,故舌強不語。
27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28 五、風失音不語候
29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會厭者,音聲之戶;舌者,聲之機;唇者,聲之扇。風寒客於會厭之間,故卒然無音。皆由風邪所傷,故謂風失音不語。
30 《養生方》云:醉臥當風,使人發喑。
31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32 六、賊風候
33 賊風者,謂冬至之日,有疾風從南方來,名曰虛風。此風至能傷害於人,故言賊風也。
34 其傷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轉動,痛處體卒無熱。傷風冷則骨解深痛,按之乃應骨痛也。但覺身內索索冷,欲得熱物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久不去,重遇冷氣相搏,乃結成瘰癧及偏枯;遇風熱氣相搏,乃變附骨疽也。
35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36 七、風痙候
37 風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之狀。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體痙直者,死也。由風邪傷於太陽經,複遇寒濕,則發痙也。
38 診其脈,策策如弦,直上下者,風痙脈也。
39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40 八、風角弓反張候
41 風邪傷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
42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43 九、風口喎候
44 風邪入於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喎僻,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平視。
45 診其脈,浮而遲者可治。
46 《養生方》云:夜臥,當耳勿得有孔,風入耳中,喜令口喎。
47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48 十、柔風候
49 血氣俱虛,風邪並入,在於陽則皮膚緩,在於陰則腹裏急。柔風之狀,四肢不能收,裏急不能仰。
50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51 十一、風痱候
52 風痱之狀,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時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
53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54 十二、風腲退候
55 風腲退者,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骨節懈怠,腰腳緩弱,不自覺知是也。由皮肉虛弱,不勝四時之虛風,故令風邪侵於分肉之間,流於血脈之內使之然也。經久不瘥,即變成水病。
56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57 十三、風偏枯候
58 風偏枯者,由血氣偏虛,則腠理開,受於風濕,風濕客於半身,在分腠之間,使血氣凝澀,不能潤養,久不瘥,真氣去,邪氣獨留,則成偏枯。其狀半身不隨,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變,智不亂是也。邪初在分腠之間,宜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複也。
59 診其胃脈沉大,心脈小牢急,皆為偏枯。男子則發左,女子則發右。若不喑,舌轉者可治,三十日起。其年未滿二十者,三歲死。又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太陽經虛者,則病惡風偏枯,此由愁思所致,憂慮所為。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60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疝、大風、偏枯、諸風痺。
61 又云: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痺、偏枯,令人耳聞聲。常行,眼耳諸根,無有挂礙。
62 又云:以背正倚,展兩足及指,暝心,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氣止。蓋謂上引泥丸,下達湧泉是也。
63 又云:正住倚壁,不息行氣,從口趣令氣至頭始止,治疽、痺、大風偏枯。
64 又云:一足踏地,足不動,一足向側相,轉身欹勢,並手盡急回,左右迭互二七,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65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66 十四、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
67 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春遇痺,為筋痺,則筋屈,邪客關機,則使筋攣。
68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陰,肝之經也。肝通主諸筋,王在春。其經絡虛,遇風邪則傷於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
69 診其脈,急細如弦者,筋急足攣也。若筋屈不已,又遇於邪,則移變入肝。其病狀,夜臥則驚,小便數。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70 《養生方·導引法》云:手前後遞互拓,極勢三七,手掌向下,頭低面心,氣向下至湧泉、倉門,卻努一時取勢,散氣,放縱。身氣平,頭動,膊前後欹側,柔膊二七。
71 去膊井冷血。筋急,漸漸如消。
72 又云:兩手抱左膝,伸腰,鼻納氣七息,展右足,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痛萎。
73 又云:兩手抱右膝著膺,除下重難屈伸。
74 又云: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痺。
75 又云: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勢,一手向下如捺物,極勢,上下來去,換易四七。去膊內風,兩膊井內冷血,兩掖筋脈攣急。
76 又云:踞坐,伸左腳,兩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痺。
77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78 十五、風身體手足不隨候
79 風身體手足不隨者,由體虛腠理開,風氣傷於脾胃之經絡也。足太陰為脾之經,脾與胃合。足陽明為胃之經,胃為水穀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為胃消行水穀之氣,以養身體四肢。脾氣弱,即肌肉虛,受風邪所侵,故不能為胃通行水穀之氣,致四肢肌肉無所稟受;而風邪在經絡,搏於陽經,氣行則遲,機關緩縱,故令身體手足不隨也。
80 診脾脈緩者,為風痿,四肢不用。又心脈、腎脈俱至,則難以言,九竅不通,四肢不舉。腎脈來多,即死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81 《養生方·導引法》云:極力左右振兩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隨。振兩臀者,更互踶䠓,猶言厥,九通中間,偃伏皆為之,名蝦蟇行氣,久行不已,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隨,不覺痛癢,作種種形狀。
82 又云:偃臥,合兩膝,布兩足,伸腰,口納氣,振腹自極七息。除壯熱疼痛,兩脛不隨。
83 又云:治四肢疼悶及不隨,腹內積氣,床席必須平穩,正身仰臥,緩解衣帶,枕高三寸,握固。握固者,以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兩腳豎指,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餘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漱醴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齒,然後咽唾,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待好調和。引氣、吐氣,勿令自聞出入之聲。每引氣,心心念送之,從腳趾頭使氣出。引氣五息、六息,一出之,為一息;一息數至十息,漸漸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魚肥肉。大飽食後,喜怒憂恚,悉不得輒行氣。惟須向曉清靜時行氣,大佳,能愈萬病。
84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85 十六、風濕痺身體手足不隨候
86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其三氣時來,亦有偏多偏少。而風濕之氣偏多者,名風濕痺也。
87 人腠理虛者,則由風濕氣傷之,搏於血氣,血氣不行,則不宣,真邪相擊,在於肌肉之間,故其肌膚盡痛。然諸陽之經,宣行陽氣,通於身體,風濕之氣客在肌膚,初始為痺。若傷諸陽之經,陽氣行則遲緩,而機關弛縱,筋脈不收攝,故風濕痺而複身體手足不隨也。
88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89 十七、風痺手足不隨候
90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風多者為風痺。風痺之狀,肌膚盡痛。諸陽之經,盡起於手足,而循行於身體。風寒之客肌膚,初始為痺,後傷陽經,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血氣行則遲緩,使機關馳縱,故風痺而複手足不隨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91 《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痺不隨。
92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93 十八、風半身不隨候
94 風半身不隨者,脾胃氣弱,血氣偏虛,為風邪所乘故也。脾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化為血氣,潤養身體。脾胃既弱,水穀之精潤養不周,致血氣偏虛,而為風邪所侵,故半身不隨也。
95 診其寸口沉細,名曰陽內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臂偏不舉。
96 又寸口偏絕者,則偏不隨;其兩手盡絕者,不可治也。
97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98 十九、偏風候
99 偏風者,風邪偏客於身一邊也。人體有偏虛者,風邪乘虛而傷之,故為偏風也。其狀,或不知痛癢,或緩縱,或痺痛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100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頦,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痺,膊內冷注,偏風。
101 又云:一足踏地,一手向後長舒努之,一手捉湧泉急挽,足努、手挽,一時極勢。左右易,俱二七。治上下偏風、陰氣不和。
102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103 二十、風嚲曳候
104 風嚲曳者,肢體弛緩不收攝也。人以胃氣養於肌肉經絡也。胃若衰損,其氣不實,經脈虛,則筋肉懈惰,故風邪搏於筋而使嚲曳也。
105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106 二十一、風不仁候
107 風不仁者,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於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
108 診其寸口脈緩,則皮膚不仁。不仁,脈虛數者生,牢急疾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109 《養生方·導引法》云:赤松子曰:偃臥,展兩脛、兩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死肌、不仁、足寒。
110 又云:展兩足,上。除不仁、脛寒之疾也。
111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112 二十二、風濕痺候
113 風濕痺病之狀,或皮膚頑厚,或肌肉酸痛。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痺。其風濕氣多而寒氣少者,為風濕痺也。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久不瘥,入於經絡,搏於陽經,亦變令身體手足不隨。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114 《養生方·導引法》云:任臂,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痺不任行,腰脊痺痛。又正臥,疊兩手著背下,伸兩腳,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痺,不任行,腰脊痛痺。有偏患者,患左壓右足,患右壓左足。久行,手亦如足用行,滿十方止。
115 又云:以手摩腹,從足至頭,正臥,蜷臂導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閉氣不息十二通,以治痺濕不可任,腰脊痛。
116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117 二十三、風濕候
118 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風者,八方之虛風;濕者,水濕之蒸氣也。若地下濕,複少霜雪,其山水氣蒸,兼值暖, 退人腠理開,便受風濕。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髒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痺弱,變成香港腳。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119 《養生方·真誥》云:櫛頭理發,欲得多過,通流血脈,散風濕,數易櫛,更番用之。
120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121 二十四、風痺候
122 痺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痺。其狀:肌肉頑厚,或疼痛。由人體虛,腠理開,故受風邪也。病在陽曰風,在陰曰痺;陰陽俱病,曰風痺。其以春遇痺為筋痺,則筋屈。筋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肝。其狀:夜臥則驚,飲多,小便數。夏遇痺者為脈痺,則血凝不流,令人萎黃。脈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心。其狀:心下鼓,氣暴上逆,喘不通,嗌乾喜噫。長夏遇痺者為肌痺,在肉則不仁。肌痺不已,複遇邪者,則移入脾。其狀:四肢懈惰,發咳嘔汁。秋遇痺者為皮痺,則皮膚無所知。皮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肺,其狀,氣奔痛。冬遇痺者為骨痺,則骨重不可舉,不隨而痛。骨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腎,其狀喜脹。
123 診其脈大而澀者,為痺;脈來急者,為痺。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124 《養生方》云:因汗入水,即成骨痺。
125 又云:忍尿不便,膝冷成痺。
126 又云:大汗勿偏脫衣,喜偏風半身不隨。
127 《養生經要集》云:大汗急敷粉,著汗濕衣,令人得瘡,大小便不利。
128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風痺;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痺;三曰兩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體痺。
129 又云:偃臥,合兩膝頭,翻兩足,伸腰,口納氣,脹腹自極七息。除痺痛熱痛、兩脛不隨。
130 又云:踞坐,伸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引兩手布兩膝。除痺嘔。
131 又云:偃臥,端展兩手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痺,厥逆。
132 又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大風、偏枯、諸痺。
133 又云:左右手夾據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痺,利九竅。
134 又云: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痺、偏枯;令人耳聞聲。久行,眼耳諸根無有挂礙。
135 又云: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痛痺。
136 又云: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痺不隨。
137 又云:凡人常覺脊背皆倔強而悶,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日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痺、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盡除。
138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139 二十五、血痺候
140 血痺者,由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於血而痺,故為血痺也。其狀,形體如被微風所吹。此由憂樂之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膚腠開,為風邪所侵也。診其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血痺也。宜可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141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142 二十六、風驚邪候
143 風驚邪者,由體虛,風邪傷於心之經也。心為手少陰之經,心氣虛,則風邪乘虛傷其經,入舍於心,故為風驚邪也。其狀,乍驚乍喜,恍惚失常是也。
144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145 二十七、風驚悸候
146 風驚悸者,由體虛,心氣不足,心之腑為風邪所乘;或恐懼憂迫,令心氣虛,亦受於風邪。風邪搏於心,則驚不自安。驚不已,則悸動不定。其狀,目精不轉,而不能呼。
147 診其脈,動而弱者,驚悸也。動則為驚,弱則為悸。
148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149 二十八、風驚恐候
150 風驚恐者,由體虛受風,入乘髒腑。其狀,如人將捕之。心虛則驚,肝虛則恐。足厥陰為肝之經,與膽合;足少陽為膽之經,主決斷眾事。心肝虛而受風邪,膽氣又弱,而為風所乘,恐如人捕之。
151 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152 二十九、風驚候
153 風驚者,由體虛,心氣不足,為風邪所乘也。心藏神而主血脈,心氣不足則虛,虛則血亂,血亂則氣並於血,氣血相並,又被風邪所乘,故驚不安定,名為風驚。
154 診其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155 《養生方》云:精藏於玉房,交接太數,則失精。失精者,令人悵悵,心常驚悸。
156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157 三十、歷節風候
158 歷節風之狀,短氣,白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致也。亦有血氣虛,受風邪而得之者。風歷關節,與血氣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氣虛,則汗也。風冷搏於筋,則不可屈伸,為歷節風也。
159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160 三十一、風身體疼痛候
161 風身體疼痛者,風濕搏於陽氣故也。陽氣虛者,腠理易開,而為風濕所折,使陽氣不得發洩,而與風濕相搏於分肉之間,相擊,故疼痛也。
162 診其脈,浮而緊者,則身體疼痛。
163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164 三十二、風入腹拘急切痛候
165 風入腹拘急切痛者,是體虛受風冷,風冷客於三焦,經於髒腑,寒熱交爭,故心腹拘急切痛。
166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167 三十三、風經五髒恍惚候
168 五髒處於內,而氣行於外。髒氣實者,邪不能傷;虛則外氣不足,風邪乘之。然五髒,心為神,肝為魂,肺為魄,脾為意,腎為志。若風氣經之,是邪干於正,故令恍惚。
169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170 三十四、刺風候
171 刺風者,由體虛膚腠開,為風所侵也。其狀,風邪走遍於身,而皮膚淫躍。邪氣與正氣交爭,風邪擊搏,如錐刀所刺,故名刺風也。
172 《養生方》云:觸寒來者,寒未解,食熱物,亦成刺風。
173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174 三十五、蠱風候
175 蠱風者,由體虛受風,其風在於皮膚,淫淫躍躍,若畫若刺,一身盡痛,侵傷氣血。其動作狀如蠱毒,故名蠱風也。
176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177 三十六、風冷候
178 風冷者,由髒腑虛,血氣不足,受風冷之氣。血氣得溫則宜流,冷則凝澀,然風之傷人,有冷有熱。若挾冷者,冷折於氣血,使人面青心悶,嘔逆吐沫,四肢痛冷,故謂之風冷。
179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180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踏地,足不動,一足向側,如丁字樣,轉身倚勢,並手盡急回,左右迭互二七。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181 又云:蹲坐,身正頭平,叉手安頦下,頭不動,兩肘向上振搖,上下來去七七。亦持手三七,放縱身心。去乳房風冷腫悶、魚寸不調、日日損。
182 又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納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然始屈一足,安膝下,長舒一足,仰足趾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前,頭向上努挽,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迭互亦然。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痺、日日漸損。
183 又云:長舒足,肚腹著席,安徐看氣向下,知有去處,然始著兩手掌拓席,努使臂直,散脊背氣向下,漸漸盡勢,來去二七。除髒腑內宿冷,脈急,腰膊風冷。
184 又云:欲以閉氣出汗,拳手屈膝側臥,閉氣自極,欲息氣定,複閉氣,如此汗出乃止。
185 複轉臥,以下居上,複閉氣如前,汗大出乃止。此主治身中有風寒。欲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一臂,伸所病者,正偃臥,以鼻引氣,令腹滿,以意推之,想氣行至上,溫熱,即愈。
186 又云:肚腹著席,長舒一足向後,急努足指,一手舒向前盡勢,將一手向背上挽足倒極勢,頭仰蹙背,使急。先用手足斜長舒者,兩向自相挽急,始屈手足共頭,一時取勢。常記動手足,先後交番,上下來去二七,左右亦然。去背項腰膝膊井風冷疼悶、脊裏倔強。
187 又云:正坐,兩手向後捉腕,反向拓席,盡勢,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損腹肚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188 又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並膝頭、足;初坐,先足趾相對,足跟外扒。坐上,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足指外扒,坐上。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上。待共兩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足跟向上,坐上,足趾並反向外。每坐常學。去膀胱內冷,膝冷,兩足冷疼,上氣、腰痛,盡自消適。
189 又云:長舒一足,一腳屈,兩手挽膝三里,努膝向前,身卻挽,一時取勢,氣內散消,如似骨解。迭互換足,各別三七,漸漸去膊脊冷風冷血,筋急。
190 又云:兩手向後,倒挽兩足,極勢。頭仰,足指向外努之,緩急來去七,始手向前直舒,足自搖,膝不動,手足各二七。去脊腰悶風冷。
191 又云:身平正,舒兩手向後,極勢,屈肘向後空捺,四七。轉腰,垂手向下,手掌四面轉之。去臂內筋急。
192 又云:兩手長舒,合掌向下,手高舉與膊齊,極勢,使膊悶痛,然始上下搖之二七。手下至髀還,上下緩急。輕手前後散振,雙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七。去膊內風冷疼,日消散。
193 又云:兩手掌倒拓兩膊井前,極勢,上下傍兩掖,急努振搖,來去三七,竟。手不移處,努向兩肘向上急熱,上下振搖二七,欲得拳兩手七,因相將三七。去項膊筋脈急勞。一手屈拳向後左,一手捉肘頭,向內挽之,上下一時盡勢。屈手散放,舒指三,方轉手,皆極勢四七。調肘膊骨筋急強。兩手拓,向上極勢,上下來去三七。手不動,將兩肘向上,極勢七。不動手肘臂,側身極勢,左右回三七。去頸骨冷氣風急。前一十二件有此法,能使氣人行之,須在疾中可量。
194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195 三十七、風熱候
196 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於肺也。肺為五髒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候之三日內及五日內,目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內出,為善也。若不出,則傷肺,變咳嗽唾膿血也。
197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198 三十八、風氣候
199 風氣者,由氣虛受風故也。肺主氣,氣之所行,循經絡,榮髒腑,而氣虛則受風。風之傷氣,有冷有熱,冷則厥逆,熱則煩惋。其因風所為,故名風氣。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200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前拓使急,一手發乳房,向後急挽之,不得努用力氣,心開下散,迭互相換手,三七,始將兩手攀膝頭,急捉,身向後極勢,三七。去腕悶疼,風府、雲門氣散。
201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02 三十九、風冷失聲候
203 風冷失聲者,由風冷之氣,客於會厭,傷於懸癰之所為也。聲氣通發,事因關戶。會厭是音聲之戶,懸癰是音聲之關。風冷客於關戶之間,所以失聲也。
204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05 四十、中冷聲嘶候
206 中冷聲嘶者,風冷傷於肺之所為也。肺主氣,五髒同受氣於肺,而五髒有五聲,皆稟氣而通之。氣為陽,若溫暖則陽氣和宣,其聲通暢。風冷為陰,陰邪搏於陽氣,使氣道不調流,所以聲嘶也。
207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08 四十一、頭面風候
209 頭面風者,是體虛,諸陽經脈為風所乘也。諸陽經脈,上走於頭面,運動勞役,陽氣發洩,腠理開而受風,謂之首風。病狀,頭面多汗,惡風,病甚則頭痛。又,新沐中風,則為首風。又,新沐頭未幹,不可以臥,使頭重身熱,反得風則煩悶。
210 診其脈,寸口陰陽表裏互相乘。如風在首,久不瘥,則風入腦,變為頭眩。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211 《養生方》云:飽食仰臥,久成氣病頭風。
212 又云:飽食沐發,作頭風。
213 又云:夏不用露面臥,露下墮面上,令面皮厚,喜成癬。一云作面風。
214 又云:人常須日已沒食訖,食訖即更不須飲酒,終天不乾嘔。諸熱食膩物,不飲冷醋漿,喜失聲失咽。熱食枕手臥,久成頭風目澀。
215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拓頤,向上極勢,一手向後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左右換手皆然。拓頤,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去臂膊風、頭風,眠睡。
216 又云:解發,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以手複捋頭五,通脈也。治頭風,令發不白。
217 又云:端坐伸腰,左右傾側,閉目,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止。除頭風。
218 又云:頭痛,以鼻納氣,徐吐出氣,三十過休。
219 又云:抱兩膝,自棄於地,不息八通。治胸中上至頭諸病,耳目鼻喉痛。
220 又云:欲治頭痛,偃臥閉氣,令鼻極乃息,汗出乃止。
221 又云:叉兩手頭後,極勢,振搖二七,手掌翻覆安之七,頭欲得向後仰之,一時一勢,欲得倚斜四角,急挽之,三七。去頭掖膊肘風。
222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23 四十二、風頭眩候
224 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血氣與脈並於上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逢身之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
225 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又得陽維浮者,暫起目眩也。風眩久不瘥,則變為癲疾。
226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227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手抱右膝,著膺,除風眩。
228 又云:以兩手承轆轤倒懸,令腳反在其上元。愈頭眩風癲。坐地,舒兩腳,以繩絆之,大繩絆訖,拖轆轤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使離地,自極十二通。愈頭眩風癲。久行,身臥空中,而不墮落。
229 又云: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頤,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痺,膊內冷注、偏風。
230 又云:凡人常覺脊背倔強,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住,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痺、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眾病盡除。
231 又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治久寒不能自溫,耳不聞聲。
232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愈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病。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也。
233 又云:低頭,不息六通。治耳聾、目癲眩、咽喉不利。
234 又云:伏,前,側牢,不息六通。愈耳聾目眩。隨左右聾伏,並兩膝,耳著地,牢,強意多用力至大極。愈耳聾目眩病。久行不已,耳聞十方,亦能倒頭,則不眩也。八件有此術,亦在病疾難為。
235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36 四十三、風癲候
237 風癲者,由血氣虛,邪入於陰經故也。人有血氣少,則心虛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因為風邪所傷,故邪入於陰,則為癲疾。又人在胎,其母卒大驚,精氣並居,令子發癲。其發則僕地,吐涎沫,無所覺是也。原其癲病,皆由風邪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238 《養生方》云:夫人見十步直牆,勿順牆而臥,風利吹人,必發癲癇及體重。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此是常法。
239 《養生方·導引法》云:還向反望,不息七通。治咳逆、胸中病、寒熱癲疾、喉不利、咽乾咽寒。
240 又云:以兩手承轆轤倒懸,令腳反在上元。愈頭眩風癲。坐地,舒兩腳,以繩絆之,以大繩絆訖,拖轆轤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使離地,自極十二通。
241 愈頭眩風癲。久行,身臥空中,而不墜落。
242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43 四十四、五癲病候
244 五癲者,一曰陽癲,發如死人,遺尿,食頃乃解;二曰陰癲,初生小時,臍瘡未愈,數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強,羊鳴,食頃方解。由熱作汗出當風,因房室過度,醉飲,令心意逼迫,短氣脈悸得之;四曰濕癲,眉頭痛,身重。坐熱沐頭,濕結,腦沸未止得之;五曰馬癲,發作時時,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體皆熱。
245 診其脈,心脈微澀,並脾脈緊而疾者,為癲脈也。腎脈急甚,為骨癲疾。脈洪大而長者,癲疾;脈浮大附陰者,癲疾;脈來牢者,癲疾。三部脈緊急者可治;發則僕地,吐沫無知,若彊,倞起如狂,及遺糞者,難治。脈虛則可治,實則死。脈緊弦實牢者生,脈沉細小者死。脈搏大滑,久久自已。其脈沉小急疾,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
246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47 四十五、風狂病候
248 狂病者,由風邪入並於陽所為也。風邪入血,使人陰陽二氣虛實不調,若一實一虛,則令血氣相並。氣並於陽,則為狂發,或欲走,或自高賢,稱神聖是也。又肝藏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明,不敢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瘁色夭,死於秋。
249 皆由血氣虛,受風邪,致令陰陽氣相並所致,故名風狂。
250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51 四十六、風邪候
252 風邪者,謂風氣傷於人也。人以身內血氣為正,外風氣為邪。若其居處失宜,飲食不節,致腑髒內損,血氣外虛,則為風邪所傷。故病有五邪:一曰中風,二曰傷暑,三曰飲食勞倦,四曰中寒,五曰中濕。其為病不同。
253 風邪者,發則不自覺知,狂惑妄言,悲喜無度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生宣導,今附於後。
254 《養生方·導引法》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若腹內有氣脹,先須暖足,摩臍上下並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如得左回右轉,三七。和氣如用,要用身內一百一十三法,回轉三百六十骨節,動脈搖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潤,髒腑均調。
255 和氣在用,頭動轉搖振,手氣向上,心氣則下,分明知去知來。莫問平手、倚腰,轉身、摩氣,屈蹙回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湧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256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57 四十七、鬼邪候
258 凡邪氣鬼物所為病也,其狀不同。或言語錯謬,或啼哭驚走,或癲狂昏亂,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懼如人來逐,或歌謠詠嘯,或不肯語。持針置發中,入病者門,取坍岸水,以三尺新白布覆之,橫刀膝上,呼病者前,矜莊觀視病者語言顏色。應對不精明,乃以含水噀之。勿令病者起,複低頭視,滿三噀後熟抵之。若病困劣昏冥,無令強起,就視之,昏冥遂不知人,不肯語,以指彈其額,近髮際,曰:欲愈乎?猶不肯語,便彈之二七,曰:愈。愈即就鬼,受以情實。
259 若脈來遲伏,或如雞啄,或去,此邪物也。若脈來弱,綿綿遲伏,或綿綿不知度數,而顏色不變,此邪病也。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為禍脈。兩手脈浮之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細綿綿,此為陰蹺、陽蹺之脈也。此家曾有病痱風死,苦恍惚,亡人為禍也。
260 脈來洪大弱者,社祟。脈來沉沉澀澀,四肢重,土祟。脈來如飄風,從陰趨陽,風邪也。一來調,一來速,鬼邪也。脈有表無里,邪之祟上得鬼病也。何謂表裏?寸尺為表,關為里;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而陽微,死不治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261 《養生方》云:《上清真人訣》曰:夜行常琢齒,殺鬼邪。
262 又云:封君達常乘青牛,魯女生常乘駁牛;孟子綽常乘駁馬;尹公度常乘青騾。時人莫知其名字為誰,故曰:欲得不死,當問青牛道士。欲得此色,駁牛為上,青牛次之,駁馬又次之。三色者,順生之氣也。故云青牛者,乃柏木之精;駁牛者,古之神示之先;駁馬者,乃神龍之祖也。雲道士乘此以行於路,百物之惡精、疫氣之癘鬼,長攝之焉。
263 《養生方·導引法》云:仙經治百病之道,叩齒二七過,輒咽氣二七過。如此三百通乃止。為之二十日,邪氣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蠱伏尸皆去;面體光澤。
264 又,《無生經》曰:治百病、邪鬼、蠱毒,當正偃臥,閉目閉氣,內視丹田,以鼻徐徐納氣,令腹極滿,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聲,令入多出少,以微為之。故存視五髒,各如其形色,又存胃中,令鮮明潔白如素。為之倦極,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體。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複為之。
265 又當存作大雷電,隆隆鬼鬼,走入腹中;為之不止,病自除矣。
266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67 四十八、鬼魅候
268 凡人有為鬼物所魅,則好悲而心自動,或心亂如醉,狂言驚怖,向壁悲啼,夢寐喜魘,或與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熱,心腹滿,短氣,不能飲食。此魅之所持也。
269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70 四十九、惡風須眉墮落候
271 大風病,須眉墮落者,皆從風濕冷得之。或因汗出入水得之,或冷水入肌體得之;或飲酒臥濕地得之;或當風衝坐臥樹下及濕草上得之;或體癢搔之,漸漸生瘡,經年不瘥,即成風疾。八方之風,皆能為邪。邪客於經絡,久而不去,與血氣相干,則使榮衛不和,淫邪散溢,故面色敗,皮膚傷,鼻柱壞,須眉落。
272 西北方幹為老公,名曰金風,一曰黑風,二曰旋風,三曰愒風,其狀似疾。此風奄奄忽忽,不覺得時,以經七年,眉睫墮落。
273 東風震為長男,名曰青風,一曰終風,二曰衝風,三曰行龍風,其狀似疾。此風手腳生瘡,來去有時,朝發夕發,以經五年,眉睫墮落。
274 東北方艮為小男,名曰石風,一曰春風,二曰游風,三曰亂風,其狀似疾。此風體肉頑,斑白如癩,以經十年,眉睫墮落。
275 北風坎為中男,名曰水風,一曰面風,二曰瓦風,三曰敖風,其狀似疾。春秋生瘡,淫淫習習,類如蟲行,走作無常,以經十年,眉睫墮落。
276 西南方坤為老母,名曰穴風,一曰吟風,二曰臚風,三曰腦風,其狀似疾。不覺痛癢,體不生瘡,真似白癩,以經十年,眉睫墮落。
277 東南方巽為長女,名曰角風,一曰因風,二曰歷節風,三曰膀胱風,其狀似疾。以此風有蟲三色,頭赤腹白尾黑,以經三年,眉睫墮落,蟲出可治。
278 南方離為中女,名曰赤風,一曰水風,二曰搖風,三曰奸風,其狀似疾。此風身體游游奕奕,心不肯定,肉色變異,以經十年,眉睫墮落。
279 西方兌為少女,名曰淫風,一曰缺風,二曰明風,三曰青風,其狀似疾。此風已經百日,體內蒸熱,眉髮墮落。
280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81 五十、惡風候
282 凡風病,有四百四種。總而言之,不出五種,即是五風所攝:一曰黃風,二曰青風,三曰赤風,四曰白風,五曰黑風。凡人身中有八萬尸蟲,共成人身。若無八萬尸蟲,人身不成不立。複有諸惡橫病,諸風生害於人身,所謂五種風生五種蟲,能害於人。黑風生黑蟲,黃風生黃蟲,青風生青蟲,赤風生赤蟲,白風生白蟲。此五種風,皆是惡風,能壞人身,名曰疾風。入五髒,即與髒食。人蟲生,其蟲無量,在人身中,乃入骨髓,來去無礙。若食人肝,眉睫墮落;食人肺,鼻柱崩倒;食人脾,語聲變散;食人腎,耳鳴啾啾,或如雷聲;食人心,心不受觸而死。
283 脈來徐去疾,上虛下實,此為惡風。
284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85 五十一、風瘙隱軫生瘡候
286 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軫。熱多則色赤,風多則色白,甚者癢痛,搔之則成瘡。
287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88 五十二、風瘙身體隱軫候
289 邪氣客於皮膚,複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軫。若赤軫者,由涼濕折於肌中之熱,熱結成赤軫也。得天熱則劇,取冷則滅也。白軫者,由風氣折於肌中熱,熱與風相搏所為。白軫得天陰雨冷則劇,出風中亦劇,得晴暖則滅,著衣身暖亦瘥也。
290 脈浮而洪,浮即為風,洪則為氣強。風氣相搏,隱軫,身體為癢。
291 《養生方》云:汗出不可露臥及浴,使人身振、寒熱、風軫。
292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93 五十三、風瘙癢候
294 此由游風在於皮膚,逢寒則身體疼痛,遇熱則瘙癢。
295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96 五十四、風身體如蟲行候
297 夫人虛,風邪中於榮衛,溢於皮膚之間,與虛熱並,故游奕遍體,狀若蟲行也。
298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299 五十五、風癢候
300 邪氣客於肌肉,則令肌肉虛,真氣散去,又被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閉毫毛。淫邪與衛氣相搏,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寒則表虛,虛則邪氣往來,故肉癢也。凡痺之類,逢熱則癢,逢寒則痛。
301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302 五十六、風㾦瘰候
303 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㾦瘰。狀如麻豆,甚者漸大,搔之成瘡。
304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305 五十七、諸癩候
306 凡癩病,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得之。初覺皮膚不仁,或淫淫苦癢如蟲行,或眼前見物如垂絲,或隱軫輒赤黑。此皆為疾始起,便急治之,斷米穀肴鮭,專食胡麻松術輩,最善也。
307 夫病之生,多從風起,當時微發,不將為害。初入皮膚裏,不能自覺。或流通四肢,潛於經脈,或在五髒,乍寒乍熱,縱橫脾腎,蔽諸毛腠理,壅塞難通,因茲氣血精髓乖離,久而不治,令人頑痺;或汗不流洩,手足酸疼,針灸不痛;或在面目,習習奕奕;或在胸頸,狀如蟲行;或身體遍癢,搔之生瘡;或身面腫,痛徹骨髓;或頑如錢大,狀如蚝毒;或如梳,或如手,錐刺不痛;或青赤黃黑,猶如腐木之形;或痛無常處!流移非一;或如酸棗,或如懸鈴;或似繩縛,拘急難以俯仰,手足不能搖動,眼目流腫,內外生瘡,小便赤黃,尿有餘瀝,面無顏色,恍惚多忘。其間變狀多端。
308 毒蟲若食人肝者,眉睫墮落。食人肺,鼻柱崩倒,或鼻生息肉,孔氣不通。若食人脾,語聲變散。若食人腎,耳鳴啾啾,或如雷鼓之音。若食人筋脈,肢節墮落。若食人皮肉,頑痺不覺痛癢,或如針錐所刺,名曰刺風。若蟲乘風走於皮肉,猶若外有蟲行。複有食人皮肉,徹外從頭面即起為皰肉,如桃核、小棗。從頭面起者,名曰順風;病從兩腳起者,名曰逆風。令人多瘡,猶如癬疥,或如魚鱗,或癢或痛,黃水流出。初起之時,或如榆莢,或如錢孔,或青或白,或黑或黃,變異無定,或起或滅。此等皆病之兆狀。
309 又云:風起之由,皆是冷熱交通,流於五髒,徹入骨中。虛風因濕,和合蟲生,便即作患。論其所犯,多因用力過度,飲食相違,行房太過,毛孔既開,冷熱風入五髒,積於寒熱,寒熱之風,交過通徹,流行諸脈,急者即患,緩者稍遠。所食穢雜肉,蟲生日久,冷熱至甚暴,蟲遂多,食人五髒骨髓,及於皮肉筋節,久久皆令壞散,名曰癩風。若其欲治,先與雷丸等散,服之出蟲。見其蟲形,青赤黑黃白等諸色之蟲,與藥治者,無有不瘥。
310 然癩名不一。木癩者,初得先當落眉睫,面目癢,如複生瘡,三年成大患。急治之愈,不治患成。火癩者,如火燒瘡,或斷人支節,七年落眉睫。急治可愈,八年成疾難治。金癩者,是天所為也,負功德崇,初得眉落,三年食鼻,鼻柱崩倒,叵治,良醫能愈。土癩者,身體塊磊,如雞子彈丸許。此病宜急治之,六年便成大患,十五年不可治。水癩者,先得水病,因即留停,風觸發動,落人眉須。不急治之,經年病成。蟋蟀癩者,蟲如蟋蟀,在人身體內,百節頭皆欲血出。三年叵治。面癩者,蟲如面,舉體艾白,難治;熏藥可愈,多年叵治。雨癩者,斑駁或白或赤。眉須墮落,亦可治;多年難治。麻癩者,狀似癬瘙,身體狂癢。十年成大患,可急治之,愈。風癩者,風從體入,或手足刺瘡,風冷痺癡。不治,二十年後便成大患,宜急治之。䖲癩者,得之身體沉重,狀似風癩。積久成大患,速治之愈。
311 酒癩者,酒醉臥黍穣上,因汗體虛,風從外入,落人眉須,令人惶懼,小治大愈。
312 養生禁忌云:醉酒露臥,不幸生癩。
313 又云:魚無鰓,不可食。食之,令人五月發癩。
314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315 五十八、烏癩候
316 凡癩病,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所得。初覺皮毛變異,或淫淫苦癢如蟲行,或眼前見物如垂絲,言語無定,心常驚恐。皮肉中或如桃李子,隱軫赤黑,手足頑痺,針刺不痛,腳下不得踏地。凡食之時,開口而鳴,語亦如是,身體瘡痛,兩肘如繩縛,此名黑癩。
317 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318 五十九、白癩候
319 凡癩病,語聲嘶破,目視不明,四肢頑痺,支節火燃,心裡懊熱,手足俱緩,背膂至急,肉如遭劈,身體手足隱軫起,往往正白在肉里,鼻有息肉,目生白珠當瞳子,視無所見,此名白癩。
320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21 一、虛勞候
322 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又,肺勞者,短氣而面腫,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脾勞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滿急。
323 六極者,一曰氣極,令人內虛,五髒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欲言。二曰血極,令人無顏色,眉髮墮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極,令人數轉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胃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五曰肌極,令人羸瘦,無潤澤,飲食不為肌膚。六曰精極,令人少氣吸吸然,內虛,五髒氣不足,發毛落,悲傷喜忘。
324 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萎,三曰里急,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卒。又,一曰大飽傷脾,脾傷,善噫,欲臥,面黃。二曰大怒氣逆傷肝,肝傷,少血目暗。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
325 四曰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苦驚,喜忘善怒。
326 六曰風雨寒暑傷形,形傷,發膚枯夭。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志傷,恍惚不樂。
327 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嘶。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脈直上者,遲逆虛也。脈澀無陽,是腎氣少;寸關澀,無血氣,逆冷,是大虛。
328 脈浮微緩,皆為虛;緩而大者,勞也。脈微濡相搏。為五勞;微弱相搏,虛損為七傷。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329 《養生方》云:唯欲嘿氣養神,閉氣使極,吐氣使微。又不得多言語、大呼喚,令神勞損。亦云:不可泣淚,及多唾涕。此皆為損液漏津,使喉澀大渴。
330 又云:雞鳴時,叩齒三十六通訖,舐唇漱口,舌聊上齒表,咽之三過。殺蟲,補虛勞,令人強壯。
331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拓兩頰,手不動,摟肘使急,腰內亦然,住定。放兩肘頭向外,肘膊腰氣散,盡勢,大悶始起,來去七通,去肘臂勞。
332 又云:兩手抱兩乳,急努,前後振搖,極勢二七。手不動,搖兩肘頭上下來去三七。去兩肘內勞損,散心向下,眾血脈遍身流布,無有壅滯。
333 又云:兩足跟相對,坐上,兩足指向外扒;兩膝頭拄席,兩向外扒使急;始長舒兩手,兩向取勢,一一綿急三七。去五勞、腰脊膝疼、傷冷脾痺。
334 又云:跪一足,坐上,兩手髀內卷足,努踹向下。身外扒,一時取勢,向心來去二七。左右亦然。去五勞、足臂疼悶、膝冷陰冷。
335 又云:坐抱兩膝,下去三里二寸,急抱向身極勢,足兩向身,起,欲似胡床,住勢,還坐。上下來去三七。去腰足臂內虛勞、膀胱冷。
336 又云:外轉兩腳,平踏而坐,意努動膝節,令骨中鼓,挽向外十度,非轉也。
337 又云:兩足相踏,向陰端急蹙,將兩手捧膝頭,兩向極勢,捺之二七,竟;身側兩向取勢二七,前後劭腰七。去心勞、痔病、膝冷。調和未損盡時,須言語不瞋喜,偏跏,兩手抱膝頭,兩向極勢,挽之三七,左右亦然。頭須左右仰扒。去背急臂勞。
338 又云:兩足相踏,令足掌合也;蹙足極勢,兩手長舒,掌相向腦項之後,兼至膊,相挽向頭膊,手向席,來去七;仰手,合手七。始兩手角上極勢,腰正,足不動。去五勞。七傷,齊下冷暖不和。數用之,常和調適。
339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兩手抱犢鼻下,急挽向身極勢。左右換易四七。去五勞、三里氣不下。
340 又云:蛇行氣,曲臥以,正身複起,踞,閉目隨氣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腸,服氣為食,以舐為漿,春出冬藏,不財不養。以治五勞七傷。
341 又云:蝦蟆行氣,正坐,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勞、七傷、水腫之病也。
342 又云:外轉兩足,十遍引。去心腹諸勞。內轉兩足,十遍引,去心五息止。去身一切諸勞疾疹。
343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44 二、虛勞羸瘦候
345 夫血氣者,所以榮養其身也。虛勞之人,精髓萎竭,血氣虛弱,不能充盛肌膚,此故羸瘦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346 《養生方》云: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壯,有顏色,去蟲而牢齒也。玉泉,口中唾也。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滿口乃吞之,輒琢齒二七過,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練精。
347 又云:咽之三過,乃止。補養虛勞,令人強壯。
348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49 三、虛勞不能食候
350 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穀之海。虛勞則髒腑不和,脾胃氣弱,故不能食也。
351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52 四、虛勞胃氣虛弱不能消穀候
353 胃為腑,主盛水穀;脾為髒,主消水穀。若脾胃溫和,則能消化。今虛勞,血氣衰少,脾胃冷弱,故不消穀也。
354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55 五、虛勞三焦不調候
356 三焦者,謂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熱,則胸膈痞滿,口苦咽乾;有寒則吞酢而吐沫。
357 中焦有熱,則身重目黃;有寒則善脹而食不消。下焦有熱,則大便難;有寒則小腹痛而小便數。三焦之氣,主焦熟水穀,分別清濁,若不調平,則生諸病。
358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59 六、虛勞寒冷候
360 虛勞之人,血氣虛竭,陰陽不守,髒腑俱衰,故內生寒冷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361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362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治久寒不能自溫,耳不聞聲。
363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64 七、虛勞痰飲候
365 勞傷之人,脾胃虛弱,不能克消水漿,故為痰飲也。痰者,涎液結聚在於胸膈;飲者,水漿停積在膀胱也。
366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67 八、虛勞四肢逆冷候
368 經脈所行,皆起於手足。虛勞則血氣衰損,不能溫其四大,故四肢逆冷也。
369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70 九、虛勞手足煩疼候
371 虛勞血氣衰弱,陰陽不利,邪氣乘之,次冷熱交爭,故以煩疼也。
372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73 十、虛勞積聚候
374 積聚者,腑髒之病也。積者,髒病也,陰氣所生也;聚者,腑病也,陽氣所成也。虛勞之人,陰陽傷損,血氣凝澀,不能宣通經絡,故積聚於內也。
375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76 十一、虛勞瘕候
377 瘕病者,皆由久寒積冷,飲食不消所致也。結聚牢強,按之不轉動為症;推之浮移為瘕。虛勞之人,脾胃氣弱,不能克消水穀,複為寒冷所乘,故結成此病也。
378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79 十二、虛勞上氣候
380 肺主於氣,氣為陽,氣有餘則喘滿逆上。虛勞之病,或陰陽俱傷,或血氣偏損,今是陰不足,陽有餘,故上氣也。
381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82 十三、虛勞客熱候
383 虛勞之人,血氣微弱,陰陽俱虛,小勞則生熱,熱因勞而生,故以名客熱也。
384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85 十四、虛勞少氣候
386 虛勞傷於肺,故少氣。肺主氣,氣為陽,此為陽氣不足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387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388 《養生方·導引法》云:人能終日不涕唾,隨有漱漏咽之。若恆含棗核而咽之,令人受氣生津液,此大要也。
389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90 十五、虛勞熱候
391 虛勞而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故內外生於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也。
392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93 十六、虛勞無子候
394 丈夫無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鐵,皆為無子之候。又,洩精精不射出,但聚於陰頭,亦無子。無此之候,皆有子。交會當用陽時;陽時,從夜半至禺中是也;以此時有子,皆聰明長壽。勿用陰時;陰時,從午至亥;有子皆頑暗而短命,切宜審詳之。凡婦人月候來時,候一日至三日,子門開,若交會則有子;過四日則閉,便無子也。
395 男子脈得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也。
396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397 十七、虛勞裏急候
398 虛勞則腎氣不足,傷於衝脈。衝脈為陰脈之海,起於關元,關元穴在臍下,隨腹直上至咽喉。勞傷內損,故腹裏拘急也。
399 上部之脈微細,而臥引裏急,裏急心膈上有熱者,口乾渴。寸口脈陽弦下急,陰弦裏急,弦為胃氣虛,食難已飽,飽則急痛不得息。寸微關實、尺弦緊者,少腹腰背下苦拘急痛外,如不喜寒,身憒憒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400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偃臥,以口徐徐納氣,以鼻出之。除裏急、飽食。後小咽氣,令溫中;若氣寒者,使人乾嘔腹痛,從口納氣七十所,咽,即大填腹內,小咽氣數十;兩手相摩,令極熱,以摩腹,令氣下。
401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02 十八、虛勞傷筋骨候
403 肝主筋而藏血,腎主骨而生髓。虛勞損血耗髓,故傷筋骨也。
404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05 十九、虛勞筋攣候
406 肝藏血而候筋。虛勞損血,不能榮養於筋,致使筋氣極虛;又為寒邪所侵,故筋攣也。
407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08 二十、虛勞驚悸候
409 心藏神而主血脈。虛勞損傷血脈,致令心氣不足,因為邪氣所乘,則使驚而悸動不定。
410 二十一、脛寒痿痺候
411 夫風寒濕三氣合為痺。病在於陰,其人苦筋骨痿枯,身體疼痛,此為痿痺之病,皆愁思所致,憂慮所為。
412 診其脈,尺中虛小者,是脛寒痿痺也。
413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14 二十二、虛勞目暗候
415 肝候於目而藏血。血則榮養於目。腑髒勞傷,血氣俱虛,五髒氣不足,不能榮於目,故令目暗也。
416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17 二十三、虛勞耳聾候
418 腎候於耳。勞傷則腎氣虛,風邪入於腎經,則令人耳聾而鳴。若膀胱有停水,浸漬於腎,則耳聾而氣滿。
419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20 二十四、虛勞不得眠候
421 夫邪氣之客於人也,或令人目不得眠,何也?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也,化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髒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其入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肉間,行於五髒六腑。今邪氣客於髒腑,則衛氣獨營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滿,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眠。
422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23 二十五、大病後不得眠候
424 大病之後,髒腑尚虛,榮衛未和,故生於冷熱。陰氣虛,衛氣獨行於陽,不入於陰,故不得眠。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
425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26 二十六、病後虛腫候
427 夫病後,經絡既虛,受於風濕,膚腠閉塞,榮衛不利,氣不宣洩,故致虛腫。虛腫不已,津液澀,或變為微水也。
428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29 二十七、虛勞脈結候
430 脈動而暫止,因不能還而複動,是脈結也。虛勞血氣衰少,脈雖乘氣而動,血氣虛則不能連屬,故脈為之結也。
431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32 二十八、虛勞汗候
433 諸陽主表,在於膚腠之間。若陽氣偏虛,則津液發洩,故為汗。汗多則損於心,心液為汗。
434 診其脈,寸口弱者,陽氣虛,為多汗脈也。
435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36 二十九、虛勞盜汗候
437 盜汗者,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此由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氣不足,亡津液故也。
438 診其脈,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皆為盜汗脈也。
439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40 三十、諸大病後虛不足候
441 大病者,中風、傷寒、熱勞、溫瘧之類是也。此病之後,血氣減耗,髒腑未和,使之虛乏不足。虛乏不足,則經絡受邪,隨其所犯,變成諸病。
442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43 三十一、大病後虛汗候
444 大病之後,複為風邪所乘,則陽氣發洩,故令虛汗。汗多亡陽,則津液竭,令人枯瘦也。
445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46 三十二、風虛汗出候
447 夫人䐃肉不牢,而無分理,理粗而皮不致者,腠理疏也。此則易生於風,風入於陽若少氣口乾而渴,近衣則身熱如火,臨食則流汗如雨,骨節懈惰,不欲自營,此為漏風,由醉酒當風所致也。
448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49 三十三、虛勞心腹痞滿候
450 虛勞損傷,血氣皆虛,複為寒邪所乘,腑髒之氣不宣發於外,停積在裏,故令心腹痞滿。
451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52 三十四、虛勞心腹痛候
453 虛勞者,髒氣不足,複為風邪所乘,邪正相干,冷熱擊搏,故心腹俱痛。
454 勞傷之人,五髒不安,六腑不調。胃為水穀之海,今既虛弱,為寒冷所侵,不勝於水穀,故氣逆而嘔也。
455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56 三十六、虛勞咳嗽候
457 虛勞而咳嗽者,腑髒氣衰,邪傷於肺故也。久不已,令人胸背微痛,或驚悸煩滿,或喘息上氣,或咳逆唾血,此皆髒腑之咳也。然肺主於氣,氣之所行,通榮髒腑,故咳嗽俱入肺也。
458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59 三十七、虛勞體痛候
460 勞傷之人,陰陽俱虛,經絡脈澀,血氣不利。若遇風邪與正氣相搏,逢寒則身體痛,值熱則皮膚癢。
461 診其脈,緊濡相搏,主體節痛。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462 《養生方·導引法》云:雙手舒指向上,手掌從面向南,四方回之,屈肘上下盡勢四七,始放手向下垂之,向後雙振,輕散氣二七,上下動兩膊二七。去身內、臂、肋疼悶。
463 漸用之,則永除。
464 又云:大踑坐,以兩手捉足五指,自極,低頭不息九通。治頸、脊、腰、腳痛,勞疾。
465 又云:偃臥,展兩足指右向,直兩手身旁,鼻納氣七息。除骨痛。
466 又云:端坐,伸腰,舉右手,仰其掌,卻左臂,覆左手。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息間,稍頓左手。除兩臂背痛。
467 又云:胡跪,身向下,頭去地五寸,始舉頭,面向上,將兩手一時抽出,先左手向身前長舒,一手向身後長舒,前後極勢二七。左右亦然。去臂骨脊筋陰陽不和、痛悶㽲痛。
468 又云:坐一足上,一足橫鋪安膝下押之;一手捺上膝向下,急;一手反向取勢長舒,頭仰向前,共兩手一時取勢,捺搖二七。左右迭互亦然。去髀、胸、項、掖脈血遲澀、攣痛悶疼。雙足互跪安穩,始抽一足向前,極勢,頭面過前兩足指,上下來去三七。左右換足亦然。去臂、腰、背、髀、膝內疼悶不和,五髒六腑氣津調適。一足屈如向前,使膀胱著膝上,一足舒向後,盡勢,足指急勢,兩手向後,形狀欲似飛仙虛空,頭昂,一時取勢二七,足左右換易一寸,去遍身不和。
469 又云:長舒兩足,足指努向上;兩手長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頭努脊,一時極勢;滿三通。動足相去一尺,手不移處,手掌向外七通。須臾,動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極勢,三通。去遍身內筋節勞虛、骨髓疼悶。長舒兩足,向身角上,兩手捉兩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氣並在足下,手足一時努縱,極勢,三七。去踹臂腰疼。解溪蹙氣、日日漸損。
470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71 三十八、虛勞寒熱候
472 勞傷則血氣虛,使陰陽不和,互有勝弱故也。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相乘,故發寒熱。
473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474 三十九、虛勞口乾燥候
475 此由勞損血氣,陰陽斷隔,冷熱不通,上焦生熱,令口乾燥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476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漱滿二七,咽。愈口乾。若引腎水發醴泉,來至咽喉。醴泉甘美,能除口苦,恆香潔,食甘味和正。久行不已,味如甘露,無有飢渴。
477 又云: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漱滿二七,咽。治口苦乾燥。
478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479 四十、虛勞骨蒸候
480 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腎,旦起體涼,日晚即熱,煩躁,寢不能安,食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腰疼,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蒸盛過,傷內則變為疳,食人五髒。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即浪言;或驚恐不定,脈數。若蒸盛之時,或變為疳,臍下悶;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乾,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時,胸滿,或自稱得注熱,兩脅下脹,大嗽,口內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鼓脹,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身腫目赤,寢臥不安。
481 五曰內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內蒸者,必外寒而內熱,把手附骨而內熱甚,其根在五髒六腑。其人必因患後得之,骨肉自消,飯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澤。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
482 又有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黃赤;二玉房蒸,男則遺瀝漏精,女則月候不調;三腦蒸,頭眩悶熱;四髓蒸,髓沸熱;五骨蒸,齒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發焦;八脈蒸,脈不調;九肝蒸,眼黑;十心蒸,舌乾;十一脾蒸,唇焦;十二肺蒸,鼻乾;十三腎蒸,兩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膽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腸蒸,下唇焦;十八大腸蒸,鼻右孔乾痛;十九三焦蒸,亦雜病乍寒乍熱;二十肉蒸;二十一膚蒸;二十二皮蒸;二十三氣蒸,遍身熱。
483 凡諸蒸患,多因熱病患愈後,食牛羊肉及肥膩,或酒或房,觸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變成疳,必須先防下部,不得輕妄治也。
484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485 四十一、虛勞舌腫候
486 心候舌,養於血,勞傷血虛,為熱氣所乘。又,脾之大絡,出於舌下。若心脾有熱,故令舌腫。
487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488 四十二、虛勞手足皮剝候
489 此由五髒之氣虛少故也。血行通榮五髒,五髒之氣,潤養肌膚,虛勞內傷,血氣衰弱,不能外榮於皮,故皮剝也。
490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491 四十三、虛勞浮腫候
492 腎主水,脾主土。若脾虛則不能克制於水,腎虛則水氣流溢,散於皮膚,故令身體浮腫。若氣血俱澀,則多變為水病也。
493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494 四十四、虛勞煩悶候
495 此由陰陽俱虛,陰氣偏少,陽氣暴勝,則熱乘於心,故煩悶也。
496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497 四十五、虛勞凝唾候
498 虛勞則津液減少,腎氣不足故也。腎液為唾,上焦生熱,熱衝咽喉,故唾凝結也。
499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00 四十六、虛勞嘔逆唾血候
501 夫虛勞多傷於腎。腎主唾,肝藏血,胃為水穀之海。胃氣逆則嘔,腎肝損傷,故因嘔逆唾血也。
502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03 四十七、虛勞嘔血候
504 此內傷損於髒也。肝藏血,肺主氣。勞傷於血氣,氣逆則嘔,肝傷則血隨嘔出也。損輕則唾血,傷重則吐血。
505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06 四十八、虛勞鼻衄候
507 肺主氣而開竅於鼻,肝藏血。血之與氣,相隨而行,俱榮於髒腑。今勞傷之人,血虛氣逆,故衄。衄者,鼻出血也。
508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09 四十九、虛勞吐下血候
510 勞傷於髒腑,內崩之病也。血與氣相隨而行,外養肌肉,內榮髒腑。髒腑傷損,血則妄行。若胸膈氣逆,則吐血也。流於腸胃,腸虛則下血也。若腸虛而氣複逆者,則吐血下血。
511 表虛者則汗血。皆由傷損極虛所致也。
512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13 五十、虛勞吐利候
514 夫大腸虛則洩利,胃氣逆則嘔吐。虛勞又腸虛胃逆者,故吐利。
515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16 五十一、虛勞兼痢候
517 髒腑虛損,傷於風冷故也。胃為水穀之海,胃冷腸虛則痢也。
518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19 五十二、虛勞秘澀候
520 此由腸胃間有風熱故也。凡腸胃虛,傷風冷則洩利;若實,有風熱,則秘澀也。
521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22 五十三、虛勞小便利候
523 此由下焦虛冷故也。腎主水,與膀胱為表裏;膀胱主藏津液。腎氣衰弱,不能制於津液,胞內虛冷,水下不禁,故小便利也。
524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25 五十四、虛勞小便難候
526 膀胱,津液之腑,腎主水,二經共為表裏。水行於小腸,入於胞而為溲便,今胞內有客熱,熱則水液澀,故小便難。
527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28 五十五、虛勞小便餘瀝候
529 腎主水。勞傷之人,腎氣虛弱,不能藏水,胞內虛冷,故小便後水液不止,而有餘瀝。
530 及脈微細者,小便餘瀝也。
531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32 五十六、虛勞小便白濁候
533 勞傷於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開竅在陰,陰為溲便之道。胞冷腎損,故小便白而浊也。
534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35 五十七、虛勞少精候
536 腎主骨髓,而藏於精。虛勞腎氣虛弱,故精液少也。
537 診其脈,左手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下熱,兩髀裏急,主精氣竭少,為勞傷所致也。
538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39 五十八、虛勞尿精候
540 腎氣衰弱故也。腎藏精,其氣通於陰。勞傷腎虛,不能藏於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
541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42 五十九、虛勞溢精、見聞精出候
543 腎氣虛弱,故精溢也。見聞感觸,則動腎氣,腎藏精,今虛弱不能制於精,故因見聞而精溢出也。
544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45 六十、虛勞失精候
546 腎氣虛損,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其病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眶痛,發落。
547 診其脈數而散者,失精脈也。凡脈芤動微緊,男子失精也。
548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49 六十一、虛勞夢洩精候
550 腎虛為邪所乘,邪客於陰,則夢交接。腎藏精,今腎虛不能制精,因夢感動而洩也。
551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52 六十二、虛勞喜夢候
553 夫虛勞之人,血氣衰損,髒腑虛弱,易傷於邪。邪從外集內,未有定舍,反淫於髒,不得定處,與榮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喜夢。氣淫於腑,則有餘於外,不足於內;氣淫於髒,則有餘於內,不足於外。若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燔爇;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墜。甚飽則夢行,甚飢則夢臥。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喜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身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厥氣客於心,則夢見山岳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器奇物;客於肝,則夢見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於腎,則夢見臨深,沒於水中;客於膀胱,則夢游行;客於胃,則夢飲食;客於大腸,則夢田野;客於小腸,則夢游聚邑街衢;客於膽,則夢鬥訟自割;客於陰,則夢接內;客於項,則夢多斬首;客於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又居深地中;客於股肱,則夢袂節拜起;客於胞,則夢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尋其茲夢,以設法治,則病無所逃矣。
554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55 六十三、虛勞尿血候
556 勞傷而生客熱,血滲於胞故也。血得溫而妄行,故因熱流散,滲於胞而尿血也。
557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58 六十四、虛勞精血出候
559 此勞傷腎氣故也。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虛勞則生七傷六極,氣血俱損,腎家偏虛,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也。
560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61 六十五、虛勞膝冷候
562 腎弱髓虛,為風冷所搏故也。腎居下焦,主腰腳,其氣榮潤骨髓。今腎虛受風寒,故令膝冷也。久不已,則腳酸疼屈弱。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563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反向拓席,一足跪,坐上,一足屈如,仰面,看氣道眾處散適,極勢振四七。左右亦然。始兩足向前雙踏,極勢二七。去胸腹病,膝冷臍悶。
564 又云:與跪,調和心氣向下至足,意想氣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漸漸平身,舒手傍肋,如似手掌納氣出氣不止,面覺急悶,即起背至地,來去二七,微減去膝頭冷,膀胱宿病,腰脊強,臍下冷悶。
565 又云:舒兩足坐,散氣向湧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右足屈卷,將兩手急捉腳湧泉,挽。足踏手,挽,一時取勢。手足用力,送氣向下,三七,不失氣之行度。數尋,去腎內冷氣、膝冷腳疼。
566 又云:跪一足,坐上,兩手髀內卷足,努 向下,身外扒,一時取勢,向心來去二七。
567 左右亦然。去痔、五勞、足臂疼悶、膝冷陰疼。
568 又云:臥展兩脛,足十指相柱,伸兩手身旁,鼻納氣七息。除兩脛冷,腿骨中痛。
569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兩膝寒、脛骨疼、轉筋。
570 又云:兩足指向下柱席,兩湧泉相拓,坐兩足跟頭,兩膝頭外扒,手身前向下盡勢,七通。去勞損陰疼膝冷、脾瘦腎乾。
571 又云:兩手抱兩膝,極勢,來去搖之七七,仰頭向後。去膝冷。
572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足指左向,直兩手身旁,鼻納氣七息。除死肌及脛寒。
573 又云:立,兩手搦腰遍,使身正,放縱,氣下使得所,前後振搖七七,足並頭兩向,振搖二七,頭上下搖之七,縮咽舉兩膊,仰柔脊,冷氣散,令髒腑氣向湧泉通徹。
574 又云:互跪,兩手向後,手掌合地,出氣向下。始,漸漸向下,覺腰脊大悶,還上,來去二七。身正,左右散氣,轉腰三七,去臍下冷悶、膝頭冷、解溪內病。
575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76 六十六、虛勞陰冷候
577 陰陽俱虛弱故也。腎主精髓,開竅於陰。今陰虛陽弱,血氣不能相榮,故使陰冷也。久不已,則陰萎弱。
578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79 六十七、虛勞髀樞痛候
580 勞傷血氣,膚腠虛疏,而受風冷故也。腎主腰腳,腎虛弱則為風邪所乘,風冷客於髀樞之間,故痛也。
581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82 六十八、虛勞偏枯候
583 夫勞損之人,體虛易傷風邪。風邪乘虛客於半身,留在肌膚,未即發作,因飲水,水未消散,即勞於腎,風水相搏,乘虛偏發,風邪留止,血氣不行,故半身手足枯細,為偏枯也。
584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85 六十九、虛勞陰萎候
586 腎開竅於陰,若勞傷於腎,腎虛不能榮於陰器,故萎弱也。診其脈,瞥瞥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陰陽衰微,而風邪入於腎經,故陰不起,或引小腹痛也。
587 《養生方》云:水銀不得近陰,令玉莖消縮。
588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89 七十、虛勞陰痛候
590 腎氣虛損,為風邪所侵,邪氣流入於腎經,與陰氣相擊,真邪交爭,故令陰痛。但冷者唯痛,挾熱則腫。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591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足指向下柱席,兩湧泉相拓,坐兩足跟頭,兩膝頭外扒,手身前向下盡勢,七通。去勞損、陰痛、膝冷。
592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93 七十一、虛勞陰腫候
594 此由風熱客於腎經,腎經流於陰器,腎虛不能宣散,故致腫也。
595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96 七十二、虛勞陰疝腫縮候
597 疝者,氣痛也。眾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則陰痛腫而攣縮。
598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599 七十三、虛勞陰下癢濕候
600 大虛勞損,腎氣不足,故陰冷,汗液自洩,風邪乘之,則瘙癢。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601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令兩手布膝頭,取踵置尻下,以口納氣,腹脹自極,以鼻出氣,七息。除陰下濕,少腹裏痛、膝冷不隨。
602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603 七十四、虛勞陰瘡候
604 腎榮於陰器,腎氣虛,不能制津液,則汗濕,虛則為風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氣不洩,邪正相干,在於皮膚,故癢。搔之則生瘡。
605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606 七十五、風虛勞候
607 風虛者,百痾之長。勞傷之人,血氣虛弱,其膚腠虛疏,風邪易侵。或游易皮膚,或沉滯髒腑,隨其所感,而眾病生焉。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608 《養生方·導引法》云:屈一足,指向地努之,使急,一手倒挽足解溪,向心極勢,腰、足解溪、頭如似骨解、氣散,一手向後拓席,一時盡勢三七。左右換手亦然。去手足腰膊風熱急悶。
609 又云:抑頭卻背,一時極勢,手向下至膝頭,直腰,面身正。還上,來去三七。始正身,縱手向下,左右動腰二七,上下挽背脊七。漸去背脊、臂膊、腰冷不和。頭向下努,手長舒向背上高舉,手向上,共頭,漸漸五寸,一時極勢,手還收向心前、向背後,去來和諧,氣共力調,不欲氣強於力,不欲力強於氣,二七。去胸背前後筋脈不和、氣血不調。
610 又云:伸左脛,屈右膝內壓之,五息止。引肺氣,去風虛,令人目明。根據經為之,引肺中氣,去風虛病,令人目明,夜中見色,與晝無異。
URN: ctp:ws30309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