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四·說器上

《卷四·說器上》[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唐虞器缶《呂氏春秋》:堯命質以麋皞,置缶而鼓之。
2
〔按〕缶,本汲器、飲器,兼可節樂。堯命以麋皞置之者,生革曰皞,謂以麋革冒之也。法「築土為鼓」之意而變之,與後世擊缶不同。《風俗通》云:缶者,瓦器,秦人鼓之以節歌。《史記》載趙王與秦王會澠池事,秦王酒酣,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進缶,請秦王擊缶。則擊缶原秦人舊俗。然匪獨秦人,坎其擊缶,見於《陳風》,即事有漸,當以堯之鼓缶為擊缶之始。《山堂考索》云:缶如覆盆,古西戎之樂,以四杖擊之。又一擊缶之法。
3
土塯(一作土簋)土刑(一作土型)
4
《韓子》:堯舜飯土塯,啜土刑。如淳曰:刑,飯器。《廣韻》:塯,瓦飯器。《韓詩外傳》:舜飯乎土簋,啜乎土型。
5
〔按〕《考工記》,醿人為簋,原是陶器。然簋之為名,或其形與簠簋之簋相似,而後人加之,其初則名塯也。簋字從竹,得稱當從竹器始。刑,型省文,器之模曰型。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亦有模意。啜土型者,事從簡略,即成器之型,為啜具也。
6
泰尊《禮記·明堂位》:泰尊,有虞氏之尊也。《注》:泰用瓦。
7
〔按〕《世本》云:儀狄始作酒。《孟子》趙岐《注》云: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惡旨酒。是儀狄為夏禹時人,然虞已有泰尊,有虞氏養老以燕禮,又見《王制》,酒不始於儀狄可知。
8
甒大、瓦棺
9
《考工記》:有虞氏上陶。《注》:舜至質,貴陶器。甒大、瓦棺是也。(甒大詳周器)
10
〔按〕《檀弓》:有虞氏瓦棺,《注》始不用薪也。《古史》:舜作瓦棺土堲,則夏后氏之堲周,亦始於舜。《卮言》云:史系天監五年,丹陽山南得瓦物,高五尺,圍四尺,上銳下平,如盒。沈約云,此罨盂也,死則坐葬之。《檀弓》:夏后氏堲周是也。然鄭《注》謂火熱曰堲,燒土冶以周於棺,與此大異。此當是虞之瓦棺。
11
甑盆
12
《韓詩外傳》:舜甑盆無膻。《注》:膻,即今甑箄,所以盛飯,使水火之氣上烝,而後飯可熟。謂之膻,猶人身之膻中也。
13
〔按〕《考工記》:陶人為甗,《注》,無底甑。昔傳宋太宗時,長安民得甗,其狀下為鼎,三足,上為方甑,中設銅■,可以開闔。無底,故設銅箄。則此甑盆亦無底甑,而又不設甑箄,故曰無膻。
14
〔又按〕《研北雜志》謂得古陶器,或言舜時物。《通雅》謂宋人言河南土中有羽觴,無色澤者,舜之陶。虞帝去今遠,未敢盡信。吾子行以為秦鑄金人之後,合土為陶,殆不然矣。
15
○周器瓦[A105]《禮圖》:祭天用瓦[A105]。
16
〔按〕《郊特牲》:器用陶匏,不詳何器。《禮圖》:瓦[A105],亦統言之曰陶[A105]之事而已。《山堂考索》記周之郊,謂王以匏片為爵,酌瓦甒之泛齊以獻,是瓦甒其一也。禮器有水簋,又有瓦簋,有木豆,又有瓦豆。疏家謂祭天地之器尚質,若宗廟則以木為之,是凡禮器之從瓦者,或皆在瓦[A105]之列也。
17
大尊(大音泰)
18
《周禮》: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凡四時之間祀、追享、朝享,其朝踐,用兩大尊。
19
《山堂考索》:大尊受五斗,口圓。徑一尺,脛高三寸,中橫徑九寸,脰下大橫徑一尺二寸,底徑八寸。腹上下空徑一尺五分,厚半寸,底平厚寸。兩大尊,一盛元酒,一盛醴齊。
20
大罍
21
《周禮》:鬯人,凡祭祀社鋋用大罍。《注》:瓦罍。《疏》醿人為瓦簋,據外而言。罍亦用瓦,取質略之意。
22
缶壺
23
《禮記·禮器》:君尊瓦甒,門外缶,門內壺。《注》:鳷五斗,壺大一石,缶大小未聞。以小為貴,則近小遠大;缶在門外,則大於壺。《山堂考索》:大尊與甒形制容受同。
24
〔按〕瓦甒,即虞尊。缶、壺,俱所以盛酒。《爾雅》郭注謂:缶即盆。《考工記》:盆實二鬴,四區為鬴,鬴六斗四升。缶大於壺矣。又《易》坎卦爻辭,王弼本,樽酒句,簋貳句,用缶句。《注》云: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納此至約,自進於牖,是謂樽簋,皆瓦缶之器也。
25
瓦大《儀禮·燕禮》:公尊瓦大,兩用豐。《注》:瓦大,有虞氏尊。甕
26
《周禮》:醢人,王舉則共醢六十甕,賓客之禮,共醢五十甕。醯人,王舉則共齊,菹醯物六十甕。賓客之禮,共醯五十甕。膳夫,凡王之饋食,醬用百有二十甕。《注》:醬,謂醯,醢也。
27
《山堂考索》:甕高一尺,受三斗,口徑六寸五分,腹徑九寸五分,底徑六寸五分,腹下漸殺六寸。甗、盆、甑、鬲、庾
28
《考工記》:陶人為甗,實二鬴,厚半寸,唇寸。盆,實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實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實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實二觳,厚半寸,唇寸。《注》:量六斗四升曰鬴。鄭司農云:甗無底甑。觳,讀為斛,受三斗。元謂豆實三而成觳,則觳受鬥二升,豆實四升。甗魚輦反,一音彥。鬲,音歷。《爾雅》:䰝謂之鬵,鬵,鉹也。《注》:涼州呼鉹。
29
〔按〕甗,在陶人,周制也。《博古圖》所載,則饕餮、垂花、雷紋、盤雲、偃耳、直耳,極雕飾。亦有銘,驗其款識,則曰父己、父乙、祖己。考古器,鼎有父乙、父甲、父丁、祖戊,彝有父癸、祖乙、父乙、父丁、父己、父辛、母乙,爵有父丁、祖辛、父癸、父辛、父戊、祖己、父己;卣有父甲、祖癸、父己,匜有祖戊;盉有父丁;觚有父庚,皆商器。則此《博古圖》所載,是商甗。周文商質,不應商有雕飾之形,周反守渾樸之素。而《博古圖》又有丁父、父己、父戊,商鬲亦如甗然。或者陶人亦為雕飾之文,未詳言之也。又《左傳》齊賂晉紀甗。《釋文》以為玉甑。甗有以玉為者,古器蓋不一其制云。
30
〔又按〕《器用指歸》云:甑所以炊飯。古甑瓦器,陶者為之。《爾雅》:甑,作䰝,從瓦從鬲,一也。《說文》:瓦、缶、鬲、[5555]四部,本以類從。[5555]即鬲,[6666]鬴,從鬲騑,又從[5555],作[7777]甑,又作[B274]鬲,是炊器無疑。《博古圖》謂甗之為器,上若甑,可以炊物,下若鬲,可以飪物,又一器兼甑、鬲之用。鄭康成《注》「老婦之祭」云:瓶盆炊器,盆亦主炊,是陶人所掌,皆炊器,庾何為也?
31
〔又按〕庾是量名,雜之甑、甗、盆、鬲,不於其倫。《左傳》疏雲:杜據《儀禮》今文,以庾為十六斗。《考工記》:陶人為庾,其下文[A105]人之豆,實三而成觳,則觳受斗二升。庾實二觳,則受二斗四升也。彼陶所作,是瓦器甕之類,非量。
32
簋豆
33
《考工記》:[A105]人為簋,實一觳,崇尺,厚半寸,唇寸。豆實三而成觳,崇尺。
34
〔按〕[A105]人簋,豆當是禮器。《爾雅》: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9999]。[9999],《注》:膏[9999],非 [A105]人之豆。故別見於後。《通雅》謂古器有祖癸豆,姬宀央豆,是禮器又有銅豆也。《山堂考索》云:[A105]人不言簠,簠、簋是相將之物,亦應制在[A105]人。然經無明文,不敢於簋豆之問雜出簠名,故附其說於此。
35
9999]《爾雅》:瓦豆謂之[9999]。《注》:膏[9999]。
36
〔按〕《楚辭》:蘭膏明燭華鐙錯。《注》:鐙,錠也。徐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博古圖》有錠銘曰:「王氏銅缸燭錠。」李賀詩「曉虹屏中碧」,本此。唐人詩又有用銀缸者,本作[9999],後人以銅為之。從金,作鐙,今俗作燈。古人焚膏必有器,故從郭注膏[9999]之說,以著後來「華鐙」、「銅虹」之託始於[9999]矣。
37
瓵甈
38
《爾雅》:甌瓿謂之瓵。《注》:瓿甊小罌,長沙謂之瓵,又康瓠謂之甈,《注》:瓠,壺也。
39
〔按〕《博古圖》:方斜瓿無銘,文飾極精妙,肩作電形,環腹之飾,皆取象於雷。肩脰之間,文鏤相錯,如盤絲髮,微起乳形,而中作黃目狀。魚瓿無銘,肩腹之間,飾以魚形。蟠螭瓿,飾以蟠螭。饕餮瓿,飾以饕餮,或間之以雷紋,形模典雅。瓿字從瓦,《爾雅》,甌瓿,出自陶人。出罍木器,鄭元謂亦刻而畫之,為山雲之形。則陶器或亦有文飾,然無所考。
40
汲缶《易》比卦有孚盈缶。《注》:井之水,人所汲,汲用缶。《左傳》:具綆缶,備水器。挈壺
41
《周禮》:挈壺氏,挈壺以令軍井。注:鄭司農曰,壺,所以盛飲。瓶《左傳》:雖有挈瓶之智,守不假器。《禮記·禮器》: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
42
〔按〕《說文》:壺,昆吾圜器。《禮》注:一石曰壺,本是飲器,故門外列缶,門內列壺,以飲器而通為汲器。《周禮》之挈壺令井,猶《左傳》之具綆缶也。缶、壺、瓶,總一類,只小大不同。壺小於缶,瓶更小於壺。《方言》:缶,謂之瓿㼴,其小者謂之瓶罃。《說文》:罃,備火長頸瓶也,瓶,甕也。瓶,重文曰瓶,並薄經切。《玉篇》:瓶,蒲并切,瓶,蒲丁切,皆汲器。為器既同,何必異音,從《說文》為是。老婦之祭,尊於瓶,其備火之罃與?故《注》曰炊器。然此已為後代酒瓶之始。《唐書·李大堯傳》:太宗賜胡瓶一,曰:雖非千鎰,乃朕所自御。《政要》作壺瓶,《通鑒釋文》以為汲器。胡三省《辨誤》曰:酒器,太宗有自御之,言非汲器可知。《賢奕編》云:今人呼酌酒器曰壺瓶。
43
夫子書甕(魯器)
44
《鍾離意別傳》:意為魯相,修夫子廟堂,道有甕,召守廟孔鸑問曰:此何等甕?曰:夫子甕,背皆有書。夫子亡後,無敢發者。意乃發,得素書。
45
灌甕(楚器)
46
《莊子》:子貢入楚,過漢陰,見一丈人,方為圃畦,鑿隧而入,抱甕而灌。經程(齊器)
47
《韓詩外傳》:齊桓公飲諸臣酒,令曰:後者罰一經程。《注》:酒器之大者曰經程。瓦卮(韓器)
48
《韓非子》:堂■公謂韓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無當瓦,卮有當,君寧何取?曰:取瓦卮。
49
〔按〕齊之經程,不詳何器。《侯鯖錄》云:陶器有酒經,晉安人盛酒,似瓦壺之制。小頸,環口,修腹。凡饋人牲,兼以酒器。書云酒一經,或二經,至五經焉。齊桓公之經程,當即此器。應劭《漢書注》云:卮飲酒禮器,古以角。據《韓非子》堂谿公之語,是當時有瓦卮也,故附於後。列國器名,載在《方言》,參錯互異,且不詳何制,僅采一二,可據者,以備考覽。陶出三代,世所傳甓器是也。《筆衡》云:今土中得者,其質渾厚,不務色澤。
50
○漢器桂酒尊泰尊
51
《郊祀歌·練時日》:一尊桂酒,賓八鄉。《注》:晉灼曰尊,大尊,元帝時大宰丞李元記云:以水漬桂為大尊酒。又《景星》十二,百末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酲。
52
〔按〕《周禮》六尊,大尊用於宗廟。四時之朝踐,祭天地,則曰器用陶匏而已。其用大尊與否,經典未有明文。漢《郊祀歌·景星》則曰泰尊,《練時日》則曰尊桂酒,《注》亦以為大尊。既兩見之,吾從其實,列之為二,於《練時日》之尊則曰桂酒尊。
53
虧皿
54
《東方朔傳》:置守宮下。《注》:虧皿,食器,若盋而大,今盋虧皿也,讀作缽。
55
〔按〕《稗史類編》謂:缽,本天竺國器,故語謂之「缽多羅」,晉宋間始為中夏所有。《演繁露》據《漢書注》「若盋而大,今之盋虧皿」語,以為古有此名。盋、缽字,本通,《注》曰:若作譬況之詞曰「今」,明非昔之器,《稗史類編》之言是也。《廣韻》箋缶云:瓦器,缽也,當亦如注《漢書》者,以今明昔之義。
56
康瓠賈誼弔屈原:幹棄周鼎兮,寶康瓠。甂、甌、甀
57
《淮南子》:蓼菜成行,甂、甌有隄,稱薪而爨,數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又狗彘不擇甂、甌。又抱甀而汲。瓿
58
《揚雄傳》:吾恐後人之覆醬瓿也。瓨《史·貨殖傳》:醯醬幹瓨。儋
59
《蒯通傳》:受儋石之祿。《注》:應劭曰:「齊人名小甕為儋,受二斛。」
60
〔按〕《漢書注》:康瓠,瓦盆底。《爾雅》康瓠謂之甈。《注》壺也。《釋文》云:康,《埤蒼》作𤮊,《字林》作㼹,《說文》云㼹,破罌。《方言》云:瓿甊,罌也。靈桂之間謂之㼚。《玉篇》云:㼚,大甕也。㼹、𤮊、㼚,音近,其一類也。《說文》云:甌,小盆也,甂似小瓿,大口而卑,用食。《方言》云:甈謂之盎,自關而西謂之盆,其小者謂之升、甌、甂。又云:甂,陳、魏、宋、楚之間謂之㼵,其大者謂之甌,今河北人呼小盆為㼵子。然則甌、甂皆小盆,而甂又小於甌也。甀,《說文》作[0000],云小口甖也。《列子》云:狀若甔甀。《國策》云:醯壺,醬甀。甀雲者,今之小口甕,故可抱而汲。瓿,音部,亦罌之小者。瓨,《說文》云似罌,長頸,受十升,亦作缸。瓶之長頸者,《方言》謂罃,又云:周、洛、韓、鄭之間,謂之甀;齊之東北、海岱之間,謂之甔。甔、儋通用。然則甀也,瓿也,瓨也,儋也,皆小口罌也。《通雅》云:今俗曰壇,曰埕。繇此言之,㼚大而缸小,今俗又以大者為缸也。
61
62
《池北偶談》:宋荔裳觀察藏漢瓷戔二,內有魚藻文,雲在秦州耕夫得於隗囂故宮。
63
〔按〕戔屬飲器,從酉作戔。夏戔飾以玉,遂從玉;亦從角,作𧣴。今俗作盞,從皿。數字通用。唐戔,紫金、白玉、銀鑿落、水晶、玻璃製,甚華美,專以佐飲。至宋,則瓷戔為鬥茶之勝具矣。
64
漆烏瓦盤《修復山陵故事》:武帝悼后元宮,漆烏瓦盤一枚。
65
〔按〕《周禮》:玉府,合諸侯則供珠盤,盤之始也,亦作槃。《說文》:槃,承盤也。中山王《文木賦》:製為槃杆,亦作柈。《古樂府》奉藥一玉柈。盤、槃、柈,通。古文作鎜。《集韻》云:今曰托盤。
66
安哉
67
《太平御覽》:李尤《安哉銘》:「安哉令名,甘旨是盛。埏埴之巧,甄陶所成。」
68
〔按〕《通雅》云:古,哉與裁、載通。《說文》:[1234],設飪也,從[4567],從食。才讀若載。慎之曰,見《石鼓文》考石鼓,[1234]鹵[1234]北,謂載西載北也。安哉為安[1234]近是。銘詞有埏埴甄陶之語,窯器無疑。
69
○魏器陶尊
70
《晉·禮志》:魏景初元年,營洛陽南委粟山以為圓邱。祀之日,以始祖帝舜配,房俎生魚,陶尊元酒。
71
〔按〕漢郊祀用泰尊,此但言陶尊,陶言其質,泰言其制,一也。○晉器縹瓷潘岳《賦》:「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酃。」
72
〔按〕左思《蜀都賦》注:翠微,山氣之輕縹也。《說文》云縹帛,青白色。
73
潘《賦》曰:縹瓷,當時即以淺青相尚。後來峰翠、天青於此開其先矣。東甌荈器杜毓《荈賦》:器擇陶揀,出自東甌。
74
〔按〕杜《賦》云器擇陶揀,當時亦不止一窯,此乃其精焉者耳。甌亦越地,是先越州窯而知名者也。○南北朝器鶴觴罌
75
《洛陽伽藍記》:河東人劉白墮善釀。六月中,以罌貯酒,暴日中,經旬酒味不動,飲之香美,朝貴千里相餉,謂之「鶴觴」。軍持
76
寄歸傳》:軍持有二,瓷瓦者淨用,銅鐵者濁用。《庶物異名疏》:梵語軍持,一雲軍遲。此云瓶也。
77
〔按〕《西域記》:捃稚迦,即澡瓶也。然則軍持之名,捃稚訛文,又省迦字。釋家以之洗手,故曰澡瓶,亦曰淨瓶。《詞林海錯》云:蒙古人謂淨瓶曰羊訛。佛教東漢入中國,至六朝而盛,故附於此。
78
○隋器綠瓷琉璃
79
《隋·何稠傳》:稠博覽古圖,多識舊物。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匠人無敢措意,稠以綠瓷為之,與真無異。
80
〔按〕琉璃,出黃支、斯調、日南諸國。大秦出者,赤、白、黑、黃、青、綠、紺、縹、紅、紫十種。琉璃,本自然之物也。顏師古《漢書注》云:今俗所用,銷冶石汁,加以眾藥,灌而為之,虛脆不貞。鑄之之法,北魏太武時,有大月氏國人商販來京,自云能鑄石為琉璃。於是采礦為之。既成而光色妙於真者,遂傳其法至今,想隋時偶絕也。然中國鑄者質脆,沃以熱酒,應手而碎。惜乎月氏之法傳,而稠之法不傳也。琉璃,《漢·西域傳》作流離。
URN: ctp:ws391600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