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四

《卷四》[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句訛
2
○師武臣力
3
柳南隨筆云。左氏宣十二年傳。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蓋言師之武、臣之力。故下文分頂云。今失諸侯。不可謂力。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見近時名家有截去力字。用師武臣者。于義殊未安。
4
○有道曾孫
5
書武成。有道曾孫周王發。言有道者之曾孫也。有道指先祖。今倒用曰曾孫有道。則是自譽矣。非。
6
德發揚詡萬物
7
禮禮器。德發揚。詡萬物。疏云。言王者撫有四海。宜發揚其德。普遍萬物也。廣韻。詡。普遍也。大也。按。詡音許。世有刪萬物二字。只用德發揚詡。復成何語。
8
○藏修息遊
9
禮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藏、息以地言。修、遊以學言。君子藏身於大學之時。則修治其正業。春秋禮樂。冬夏詩書是也。退息於燕居之際。則遊玩其居學。操縵、博依、雜服是也。今皆用作藏修遊息。大約以調平仄之故。然非是。
10
○詩經訛句
11
生民首章。履帝武敏為句。歆字連下攸介攸止五字為句。故朱子葉音注在敏字下。且語類明云。敏宇絕。俗以歆字連上。非也。(愚案。俗因朱注云。見大人跡而履其拇。遂歆然如有人道之感。誤以敏字作遂字解。故如此讀。攷鄭箋云。敏。拇也。玉篇云。足大指也。時文有履武敏歆。殊不成語。)七月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八字為句。故朱子曰。章十一句。否則此章十二句矣。十月之交篇。我不敢傚我友自逸八字為句。故朱子曰。章八句。否則此章九句矣。此皆人自誤讀。非俗本之有訛也。惟緇衣篇每章敝字、還字皆當為句。昔賢所謂一言詩之祖也。朱子曰。章四句。此四字恐是六字之訛。須考宋本。
12
○詩注刪節
13
詩傳凡引春秋傳處。今村學究刪注多不妥帖。既刪去春秋傳曰等字。而即指此詩等句又不節去。則文理不通矣。如碩人篇注。既欲刪讀。止可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為之賦此詩。俗學皆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為之賦碩人。亦不妥矣。
14
○絳縣人或
15
柳南隨筆云。左氏襄三十年傳。絳縣人或年長矣。當以絳縣人或為句。猶云絳縣或人也。此係倒字法。今人或以絳縣人三字讀斷。或七字連讀。皆非也。
16
○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
17
又云。昌黎祭十二郎文。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幸其成、待其嫁。二語本自相對。今人誤以幸其成長為句。則下句不成句法矣。
18
○不自貴重顧藉
19
又云。昌黎柳子厚墓誌。勇於為人。不自貴重顧藉。謂功名可立致。顧藉猶顧惜也。即昌黎上鄭相公啟無一分顧藉心之語可證。則顧藉二字。當連上不自貴重為句無疑。
20
○卑之無甚高論
21
史記張釋之傳。文帝曰。卑之。(句。)無甚高論。(句。)令今可施行也。索隱曰。卑。下也。欲令且卑下其志。無甚高談論語。但令依今時事。無說古遠也。野客叢書亦謂卑之、無甚高論是兩句。今作一句讀。解作所論之卑下而不高。上下文義如何聯貫。坡詩。論少卑之且借秦。為合本意。
22
○儒家者流
23
虞兆隆云。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本因上文敘次諸家。故復推原其流之所自出。當在者字讀斷。流字屬下蓋出云云為句。此流字乃源流之流。今人于流字為句。則誤認流字為流品之流。恐於者字、出字皆欠體會。其餘諸家皆仿此。愚案。孟子有為神農之言章。集注。為其言者。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也。不獨誤記前漢為史記。句亦誤讀。誤解流字。
24
○宋狀元詞句誤
25
宋吳枋宜齋野乘云。令人唱五百名中第一仙鷓鴣天詞。第二句便云。花如羅綺柳如綿。最無意義。當是錯誤。以第二句與第七句對換過。義理方通。合云。五百人中第一仙。等閒平步上青天。綠袍乍著君恩重。黃榜初開御墨鮮。龍作馬。玉為鞭。花如羅綺柳如綿。時人莫訝登科早。自是嫦娥愛少年。
26
○約法三章
27
金聖歎讀下拜登受四字。一字為一句。皆妙得古人之旨。楊用修讀史記。高祖與父老約。(句。)法三章。薛千仞云。約法三章。約之為三節也。觀其言曰父老苦秦苛法。曰餘悉除去秦法。則秦法繁多。沛公特節之而為三章耳。非相約也。
28
◎書訛
29
○尚書文侯之命
30
史記晉世家。敘城濮戰後。天子使王子虎命晉侯為伯。賜大輅、彤弓矢百、玈弓矢千、鬯一卣、珪瓚、虎賁三千人。又云。周作晉文侯命。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能慎明德。昭登於上。布聞於下。維時上帝集厥命於文、武。恤朕身。維予一人永其在位。於是晉文公稱伯。足誤以文侯為文公也。文公之受賜及受策命事。皆與文侯同。然文侯之命一篇。自是平王錫晉文侯仇。並非襄工錫重耳之詞。
31
毛詩序
32
柳南隨筆云。漢書。河間獻王好學。博士毛公善說詩。王號之曰毛詩。文選於詩序一篇。既定為卜子夏作。而文目仍稱毛詩序。此與宋書生解大明律亦何以異也。
33
○易經成矩刻本
34
愛宜堂宦游筆記云。(滿洲納蘭常安履坦著。)易有上下經。孔子十翼。共十二篇。古本原不相混。自費直、王弼以傳附經。而程子從之。呂大防、晁說之、呂祖謙等皆以為當仍其舊。而朱子本義則悉遵古本。今成矩將經傳並合。仍刻朱子原序于首。云復孔氏之舊。試問矩所刻者。果孔氏之舊乎。如本義云。彖即文王所繫之詞。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詞也。後凡言傳者仿此。此係彖上傳注義。因篇目有彖上傳三字。傳者云云所以釋之也。今削去彖上傳三字。而附于大哉乾元之下。則傳者云云何所指乎。又本義云。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繫之詞也。乃係象上傳注義。今削去象上傳三字。而附于天行健之下。世人讀之。往往誤指天行健之詞為周公作。皆成矩貽之謬也。文言割裂亦皆如此。雖取便讀者。然而古十二篇之易亡矣。
35
○子貢詩傳申中公詩說
36
汪堯峰文鈔云。王子底(諱士祿。自號西樵山人。)晚歲潛心六經。其論偽詩傳曰。近世所傳子貢詩傳、申公詩說皆偽也。明有鄞人豐道生好撰偽書。自言其家有魯詩世學一書。傳自遠祖稷。實自撰也。又作詩傳。託之子貢。以為張本。而所謂世學者。若相與發明。尋有妄人依旁持傳別撰詩說。其體類小序。其說與豐氏盡同。惟篇次小異。道生敘詩傳源流。又詭其所從出。云魏正始中。虞喜奉詔摹石。而宋王子韶開河得之。其說最支離。而同時諸公無覺之者。惟道生同郡周應賓著發經考異。辨之特詳。然微周氏。其偽亦灼然也。凡古書源流存亡真贗。漢藝文、隋經籍。降及鄭通志、馬通考諸書。可覆而按也。漢書儒林敘諸家授受尤悉。並無一言及子貢詩傳者。考虞喜傳。亦無奉詔書石經事。獨申公為魯詩。漢志魯故二十五卷、說二十八卷。隋志明言亡于西晉。安得至今猶存耶。且其卷數亦不合。所謂說者。殆即毛氏訓故之流。必不效小序體也。至詩傳世學之偽。穿鑿牽合。又好影借春秋事。與詩語相附會。其義之善而與毛鄭異者。又特暗竊諸家。非有所受也。
37
○周禮
38
今之周禮一書。漢以前只名周官。江左則曰周官禮。無周禮名目。至李唐始名周禮。
39
○文選繆陋
40
東坡云。餘讀文選。恨其編次無法。去取失當。齊梁文章衰陋。而蕭統尤為卑弱。文選引斯可見矣。今觀淵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獨取敷首以知其餘。忽遺者多矣。淵明作閒情賦。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所陳何異。而統大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劉子元辨李陵與蘇武書非西漢文。蓋齊梁間文士擬作者。吾因悟陵與蘇武贈答五言詩亦後人所擬。而統不能辨。李善注文選。本末詳備。極可喜。所謂五臣者。真俚儒之荒陋者也。而世以為勝善。亦謬矣。謝瞻張子房詩云。苛慝暴三殤。此禮所謂上中下三殤。言暴秦無道。戮及孥稚也。而乃云苛政猛于虎。吾父、吾子、吾夫皆死于是。謂夫與父為殤。此豈非俚儒之荒陋乎。五臣既陋甚。至於蕭統。亦其流耳。宋玉高唐、神女賦。自玉曰唯唯以前。皆賦也。而統謂之序。大可笑也。相如賦首。有子虛、烏有、亡是三人論難。豈亦序耶。其餘謬陋不一。亦聊舉其一二耳。
41
○朱梁不得為正統
42
池北偶談云。長洲宋既庭(實穎)作黜朱梁紀年圖論。其義嚴正。略云。王莽不得為新。祿山不得為燕。全忠豈獨得為梁乎。且其時移檄興復唐室者。有晉、岐、蜀、淮南四國。或為唐之臣子。或為唐之賜族。則唐實未嘗亡也。今黜朱梁紀年。而以晉、岐、淮南之稱天祐者為主。始于天祐四年。至後唐莊宗同光元年而止。亦春秋書公在乾侯之義也。(圖考不備錄。)
43
○又云。益都鍾尚書龍淵先生(羽正)作正統論。略云。三代、漢、唐、宋。正統也。東周君、蜀漢昭烈帝、晉元帝。正而不統者。秦始皇、晉武帝、隋文帝。統而不正者也。雖非正統。不可不以帝予之也。以天下無久虛之理也。若夫王莽、曹丕、朱溫。養既不正。勢又不一。不得言正。又不得為統。而乃從而帝之。則司馬、歐陽之誤也。
44
○孔子未嘗刪詩
45
池北偶談云。孔子但正樂。使各得其所而已。未嘗刪詩。觀自衛反魯云云可見。一則曰詩三百。再則曰誦詩三百。家語對哀公問郊。亦曰。臣聞誦詩三百。不可以一獻。知古詩本來三百篇。非孔子自刪定也。又左傳。列國卿大夫燕享賦詩。率皆三百篇中之詩。多在孔子之前。其非夫子手刪。了然可見。葉水心習學記言云。史記言古詩三千。孔安國亦言刪詩為三百首。案詩。周及諸侯用為樂章。今載於左氏者。皆史官先所采定。就有逸詩。殊少矣。不待孔子而後刪十取一也。論語稱詩三百。本謂古人已具之詩。不應指其自刪者言也。輔廣亦謂司馬遷言古詩三千。傳聞之誤。其說與予見略同。愚案。即四書、左傳、禮記等書所引。可見逸者有限。況是樂章。安得大加削去。僅存什一哉。孔穎達云。經傳所引諸詩。見存者多。亡失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朱子亦云。孔子不曾刪去。只是刊定而已。汪鈍翁云。孔子於春秋郭公、夏五有文無義者。皆書於冊而不之去。其於小雅南陔六詩有目無詞者亦然。降而至於桑中、溱洧諸篇。猶班班具列。決無刪去之理。逸詩者。或句存而亡其章。或章存而亡其篇。不得為完詩。故太師弗之采。魯人弗之錄。則孔子亦聽之而已矣。
46
○難經炮炙神農本草注俞拊方
47
居易錄云。史記佔畢一條云。醫家二扁鵲。一黃帝時人。一戰國時人。二雷公。一黃帝時人。一趙宋時人;戰國秦越人明洞醫道。世以其與黃帝時扁鵲類。因以為號。今所傳難經乃秦越人作。非扇鵲也;宋雷教撰炮炙三卷。人多不知其名。因素問有雷公。為黃帝弟子。遂以炮炙為雷公撰。非也、隋志有雷公注神農本草四卷。漢志有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三十卷。皆假託耳。考古者不可不知。
48
○丸方訛
49
宋沈括惠民葉局記。且以牛黃清心丸一方言之。凡用藥二十九味。共用藥味寒熱訛雜。殊不可曉;嘗見一名醫云。此方止是前八味至蒲黃而止。自乾山藥以後凡二十一味乃補虛。名中山芋丸。當時不知緣故;誤寫在此方之後。
50
○香匳集
51
錢遵王云。沈括筆談云。和凝貴後。以香匳集嫁名於致光。則宋人已辨之詳矣。昭宗反正。密勿之謀。致光為多。觀其不草韋胎範詔。
52
正所謂如今冷笑東方朔。只用詼諧待漢皇也。(案。致光召對詩。)詩以言志。致光可稱卓然不拔之君子矣。嗟乎。致光遭唐末。造金鑾。前席。危捋虎鬚。(案。致光詩集中語。)及乎投老無門。託迹甌閩。竟齎志以歿。此豈淺夫浪子所能然耶。後人但知流浪香匳。無有洗發其心事者。千載而下。可為隕涕也。
53
○石林葉氏曰。世傳香匳集江南韓熙載所為。誤。沈存中筆談又謂漢相和凝所為。後貴。惡其側艷。嫁名於偓。亦非也。餘家有唐吳融詩一集。其中有和韓致堯無題三首。與香匳集小無題韻正同。而偓序中亦具載其事。又餘曾在溫陵于偓裔孫垌處見偓親書所作詩一卷。雖紙墨昏淡。而字畫宛然。其嫋娜、多情、春盡等詩。多在卷中。此可驗矣。偓富于才情。詞致婉麗。能道人意外事。固非凝所及。據北夢瑣言云。凝少年好為小詞令。布于汴洛。洎作相。專令人收拾焚毀。契丹人寇。號為曲子相公。然則凝雖有集名香匳。與偓同。仍浮艷小詞耳。安得便以今世所行香匳集為凝作耶。
54
○愚案。二說未知孰是。竊意無題及嫋娜、多情、春盡等作。實係偓詩。和凝欲嫁名于偓。特以偓詩錯雜其問。故令真贗莫辨。亦未可知。致光功業心術卓然不群。如今冷笑云云。非泛然作鄙夷語也。宋王應麟入元不仕。晚歲自撰誌銘有曰。其仕其止。如偓如圖。圖則司空表聖。握則致光也。伯厚欽仰致光。可謂至矣。後人何為輕議乎。致光自書裴郡君祭文。首書故唐天祐十一年甲戌歲。是歲朱氏篡唐已八年。為乾化四年。猶書故唐官銜而不用梁年號。宋景祐中。龐籍奏上偓詩。詔官其四世孫奕。亦忠臣食報之一證也。
55
○吟窗雜錄
56
漁洋詩話云。今世俗所傳吟窗雜錄最紕繆可笑。如第一卷詩格曰。魏文帝撰。而有雙聲、疊韻、迴文之類。豈建安之代已先有沈約四聲及璿璣圖詩耶。
57
○黃庭經
58
東觀餘論云。世傳黃庭經為逸少書。僕嘗攷之。非也。按。陶隱居真誥翼真檢論上清真經始末云。晉哀帝興寧二年。南嶽魏夫人所授弟子司徒公府長史楊君。使作隸字寫出。以傳護軍長史許君及子上計掾。以付子黃民。民以傳孔點。後為王興先竊寫之。渡江飄淪。惟有黃庭一篇得存。蓋此經也。僕案。甲子歲。逸少以晉穆帝升平五年卒。是年歲在辛酉。後二年即哀帝興寧二年。始降黃庭于世。安得逸少預書之。又案。梁虞穌論書表云。山陰曇讓村養鵝道士謂羲之日。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德經兩章。便合群以奉。于是羲之便停半日。為寫畢攜鵝去。而晉書本傳亦著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初未嚐言寫黃庭也。以二書考之。則黃庭非逸少書無疑。然陶隱居與梁武帝啟云。逸少有名之迹。不過數首。黃庭、勸進。告誓等不審猶有存否。蓋此啟在著真誥前。殆未之考證耳。至唐張懷瓘作書帖云。樂毅、黃庭。但得幾篇。即為國寶。遂誤以為逸少書。李太白承之作詩云。山陰道士如相訪。為寫黃庭換白鵝。苟欲隨之耳。初未嘗攷之。而韓退之第云。數紙尚可博白鵝。而不云黃庭。豈非覺其謬歟。愚案。老杜房公池鵝詩亦不斥言所書何經。太白又有詩云。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豈覺其誤而又作此歟。至于陶穀跋黃庭經云。山陰劉道士以鵝群獻右軍。乞書黃庭經。宋人如黃山谷、梅聖俞、呂居仁諸人詩。皆承襲用之。而不知其非也。白氏六帖亦然。王勉夫云。晉史但言道士。穀何以知其劉君。考晉帖。獻之有劉道士鵝群亦復歸也。無乃據此乎。仙傳拾遺謂。管霄霞籠紅鵝一雙遺之。請書黃庭經。亦誤也。
59
○永叔云。遺教經相傳云義之書。偽也。蓋唐世寫經手所書耳。
60
○太白蜀道難
61
太平廣記云。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賀知章請所為文。白出蜀道難示之。讀未竟。稱歎數四。號為謫仙人。案此則蜀道難作于明皇幸蜀之前。非作于嚴武節度劍南之日。嚴武傳謂武欲殺房琯、杜甫。李白作蜀道難以危之。韋皋傳亦謂斥嚴武。或又謂譏明皇幸蜀之非。皆不足據。
62
○杭本唐詩紀事錯訛
63
楊升菴曰。餘于滇南。見故家收唐詩紀事鈔本甚多。近見杭本。十去其九。陶集遺季札贊。草堂詩餘書坊射利欲速售。減去九十餘首。兼多訛字。餘鈔為拾遺辯誤一卷。張籍集十二卷。今止三四卷。又旁取他人之作入之。王維詩取王涯絕句一卷入之。王涯絕句一卷在三舍人集中。將誰欺乎。
64
○陶集未嘗晉所作者題年號宋所作者題甲子
65
復齋漫錄云。文選五臣注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途中詩云。淵明詩。晉所作者皆題年號。入宋所作但題甲子而已。意者恥事二姓。故以異之。愚統考淵明之詩。有以甲子題者。始庚子。距丙辰。凡十七年間只九首耳。皆晉安帝時所作也。其後四年庚中。晉禪宋。則恭帝元熙二年也。寧有晉未禪宋前二十年。輒恥事二姓。所作詩但題甲子而自取異哉。矧詩中又無有標晉年號者。其所題甲子。蓋偶記一事耳。南史淵明傳亦云。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義熙以前。明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但題甲子而已。乃知南史之失。有自來矣。案。秦少游亦有是說。山谷亦有甲子不數義熙前之句。藝苑雌黃謂其皆惑于五臣之說也。
66
○三國志應名季漢書
67
池北偶談云。陳壽三國志稱名三國。名義乖舛。代有改正其書者。近世歙人謝陛少連季漢書。不惟名正言順。抑且文詞斐然。
68
○管子非真管仲作
69
槎上老舌(明閩中陳衎撰。)云。子書什九偽作。管子亦偽也。但奇奧非東漢以後人筆。管仲先桓公卒。書中小稱篇乃載桓公身後之事。其偽而不及檢點者也。史記管仲傳並無著書立言之語。
70
○聖教序非褚公書
71
柳南隨筆。褚河南帖。今世盛推同州聖教序。而友人吳嘉樹(徵譽)嘗辨其非褚公書。其說良是。蓋褚公之歿在顯慶三年。而此碑書龍朔三年建。是在褚公沒後五年也。後人因此碑未署書者姓名。謬添大唐褚遂良云云。其添刻數字。與碑文筆跡迥異。學書者亦不可不知。
72
○江文通擬古
73
遯齋閒覽。文選有江文通擬古三十首。如擬休上人閒情云。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今人遂用為休上人詩故事。又擬陶淵明田園詩云。種禾在東皋。苗生滿阡陌。今此詩又在淵明集中。皆誤也。
74
○晉史
75
又云。晉史偽誕極多。有甚害名教者。如鄧攸挈子與兄子偕行。攸恐不能兩全。欲活兄子。遂棄己子。其子追及。攸乃縛于道旁而去。如此則攸之滅天性何足為賢。謝安捷書至。正與客棋。還內。不覺屐齒之折。謂之矯情鎮物。安之過海。風起浪湧。諸人皆懼。而安自若。又桓溫欲害安與王坦之。坦之倒執手板。而安神色不變。苻堅入寇。獨無懼色。如此之類。曰矯情可乎。故荊公詩云。鄙哉斗筲人。得失易驚怯。妄言屐齒折。吾欲刊史牒。蓋深疾作史者之謬也。
76
◎人訛
77
○子糾是兄小白是弟
78
沈歸愚云。左傳。奉公子小白出奔莒。杜預注。小白為僖公庶子。奉公子糾來奔。杜預注。子糾為小白庶兄。史記齊世家。次弟糾奔魯。次弟小白奔莒。荀卿亦云。桓公殺兄以返國。管子大匡篇亦云。僖公生公子諸兒。公子子糾。公子小白。則子糾為小白兄明矣。至宋儒程子。因漢書薄昭語。遂以桓公為兄。按漢書淮南王傳。淮南厲王不法。文帝令大將軍薄昭責之。曰。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齊桓殺其弟以返國。云其弟者。以文帝為厲王之兄。故諱兄稱弟。韋昭注謂。子糾本兄而稱弟者。不敢斥也。程子偶未深考。以仲之輔糾本為不義。故聖人不責其死。又引唐王珪、魏徵不死建成之難為害義。今以兩事比之。小白殺子糾與太宗殺建成相類。管仲相桓公與王、魏事太宗相類。人臣之死不死。係有君臣之分與否。不以主之長幼為是非。事兄當死。事弟何必不當死。火子不絕管仲。大其匡正天下之功。非以管仲不死為無傷于義也。倘事弟可不死。則為弟者不日在身弒國亡之中耶。此根本節目之大者。不可以不辨。愚案。同為吾君之子。皆當盡忠。歸愚之論甚正。程子之論非教忠之意也。其解薄昭稱弟之故。千古疑團為之頓釋。可謂漆室一鐙。閻若璩亦云桓公是弟。
79
○柳下惠不可稱下惠
80
魯大夫展獲。字禽。食邑柳下。謐曰惠。故曰柳下惠。稱下惠者非是。雖見於韓非子。然不可從。
81
○左丘明
82
葉少蘊夢得云。古有左氏、左丘氏。太史公稱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今春秋傳作左氏。而國語出左丘氏。則不得為一家。文體亦自不同。其非一家書明甚。劉炫謂國語非丘明作。以傳言鄢陵之敗。苗賁皇之為。而楚語則雍子之為也。傳元亦謂國語非丘明作。以一事而二文不同也。朱文公謂左氏乃左史倚相之後。故說楚事為詳。非是。果是楚人。何以詞意之間多與晉而抑楚。
83
○宋丘光庭兼明書曰。孔緬唐韻引風俗通云。丘氏。魯左丘明之後也。明曰。丘氏出自齊太公之後。不因丘明得姓。藝文志云。左丘明姓左名丘明。故春秋傳稱左氏傳。豈其子孫以父祖之名而為姓乎。且昭二十三年左氏有邾大夫丘弱。則左氏為傳之時已有丘氏。其非丘明之後也明矣。風俗通之妄。唐韻之疏也。
84
○鄭夾漈氏族誌魯論左丘明居於左丘。以地為氏者也。
85
○愚案。論語左丘明姓左丘而名明。見鄧著作名世氏姓書。國語左丘明亦姓左丘而名明。但與論語之左丘明未必是一人。春秋傳左丘明姓左而名丘明。世傳春秋傳為盲左。誤認二人為一人也。語類云。丘明所恥如此。左傳必非其所作。是朱子以論語及傳分為二人。但亦以丘明為名。或尚沿誤。朱竹坨謂左丘子明為孔子弟子。孔子作春秋。明為作傳。春秋止獲麟。傳乃詳書孔子卒。孔子既卒。為弟子者自當諱師之名。此第稱左氏傳。而不書左丘也。姑存以埃攷。(又案。)據竹坨說。亦以左丘為姓。既係是姓。且音同字異。何必因師名而諱。設竹坨生平所從受業或有名珠者。將奈之何。其說亦係臆說。不加細審耳。惟以傳春秋者左丘子明是孔子弟子。則唐以前諸儒之論皆如是。
86
○曾西即曾申
87
困學紀聞。曾西。趙岐注以為曾子之孫。集注因之。經典序綠。曾申字子西。曾參之子。子夏以詩傳曾申。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曾西之學於此可攷。楚鬥宜申、公子申皆字子西。則曾西之為曾申無疑。閻若璩注曰。據此足證集注之誤。以齊桓為兄亦然。愚案。四書釋地云。曾西即曾申。曾元之弟。曾子次子。以為孫者非。曝書亭集亦載王應麟說。
88
○伍戶胥申包胥
89
居易錄云。左傳。伍員與中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覆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史記文亦同。吳越春秋皆稱員曰伍子胥。獨國語以吳嘗封子胥於申。稱為申胥。越絕則云。越為策楯獻之於吳。申胥諫曰云云。越飾西施、鄭旦獻之於吳。申胥又諫云云。吳王不聽。以申胥為不忠而殺之。以伍胥為申胥。混淆不辨甚矣。越絕之舛也。劉蛻有諭江陵父老文。謂楚人不當祀子胥。今杭州臨平有申包胥廟。或謂申。楚臣。不應祀吳。不知皆沿越絕、國語之文而致此淆訛耳。蓋江陵之祠乃申包胥。臨平之祠乃伍胥耳。當兩正之。
90
○晉士會謐武子兩公孫龍
91
汪堯峰文鈔云。晉士會食采于范。而武子其謐也。而班固古今人表則列士會于中上。列武子于上中。兩公孫龍相距踰百餘年。而鄭玄謂仲尼弟子即堅白異同者。
92
○章蔓支
93
王伯厚云。庾信哀江南賦。章蔓支以轂走。宮之奇以族行。呂氏春秋。中山之國有夙繇者。智伯欲攻之。鑄大鍾。方車二軌以遺之。夙繇之君將迎鍾。赤章蔓支諫。不用、斷轂而行。至衛七日。而夙繇亡。文苑英華作慢支。藝文類聚作曼友。皆謬。
94
○監子不指沛公
95
楊升庵云。阮籍登廣武而歎曰。時無英雄。使監子成名。監子指魏晉間人。不指沛公。正傷時無英雄如沛公其人也。太白詩云。沈湎呼監子。狂言非至公。亦誤會嗣宗語意。元人趙東山(汸)尉氏讀阮嗣宗詩云。芒碭歸雲大澤空。後五百歲無英雄。途窮慟哭誰知者。沈湎狂言元自公。得其旨矣。愚案。此本東坡說也。東坡志林謂。傷時無劉、項。又云。嗣宗本有意於世。以魏晉多故。故一放於酒耳。何至以沛公為監子乎。
96
王微嵇叔良
97
楊升庵云。廣文選疏謬殊甚。宋王微。南宋人。史有其人。而以王為玉。題增曰微詠賦。下書宋玉。叔夜之死在阮嗣宗之前。阮步兵碑係東平太守嵇叔良撰。而以為叔夜。
98
○顏洞賓
99
俗傳洞賓戲妓女白牡丹。飛劍斬黃龍。皆宋人顏洞賓。非純陽也。豈有上真而色慾未淨、嗔惱不除者。見王崇簡冬夜箋記。
100
○鍾離權
101
金壺字考二集云。鍾離昧。漢將。昧音末。訂訛云。唐時仙人鍾離雲房名權。與呂嵒同時。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今人稱漢鍾離。此誤以漢字屬下。因遂傳會以鍾離權為漢將鍾離昧。可笑其妄。漢鍾離乃地名。非人名。少陵元日寄妹詩。近聞韋氏妹。迎在漢鍾離。愚案。宣和書譜亦謂姓鍾離名權。但謂純陽於權執弟子禮。恐未可信。
102
○漢壽亭侯
103
關雲長公封漢壽亭侯。漢壽本亭名。今人誤稱壽亭侯。見冬夜箋記。又金壺字考云。漢壽本地名。史延熙十四年費禕北屯漢壽。景耀元年詔漢中兵屯漢壽。是其地也。今四川保寧府廣元縣。
104
考亭
105
周櫟園閩小記曰。世以考亭稱朱子。予見晦翁後人所藏家譜。知考亭是黃氏之亭。後從徐存永得見黃詩。(案。黃詩云。人過小橋憑指點。全家都在畫圖中。)按。五季亂。黃端子稜隨父禮部尚書入閩。見建陽山水秀麗。遂家焉。歿而葬于三桂里。子稜乃築亭于半山。以望其考。因名曰望考亭。文公居近其地。世因以考亭稱之。以地稱人可也。以他人之考稱文公。於理甚悖。然文公在日。實無以此稱之者。後人誤謬。急當改正。愚案。四朝聞見錄又謂。亭為陳氏所造。其後歸於先生。以考亭於己無所預。因陳姓易名曰聚星。參取漢史世說陳元方事。事為一段。段為一圖。揭之於亭。而門人稱考亭之號已久。終不能易。查初白敬業堂詩注又謂。文公之父韋齋先生愛建陽山水。未及卜居。公築考亭以承先志。正取唐侍御史黃子稜之意。據此。則文公又自有考亭。但不知初白何所本耳。
106
○巳公
107
居易錄云。予嚐厭古今注杜詩者。如劉會本須谿與其子將孫二序。深契言外之意。自謂如郭象注莊。偶看巳公茅屋下一首。引歐陽公云。巳公。齊己也。按齊己。唐末人。豈得與子美同時。以此例之。古今注家訛謬可勝道耶。
108
○王渙
109
王渙。唐末人。字群吉。有惆悵詞六首。才調集訛作王之渙。不知之渙是開元人。何以頂泳霍小玉、崔鶯鶯事。且盛晚詩格亦大相懸。絕不難辨也。
110
○李白非山東人
111
楊升庵云。太白。蜀人也。見於劉全白誌銘、曾南豐集序、魏楊遂故宅祠記、蘇頲薦西蜀人才疏及自敘書。不一而足。渡金門送人之羅浮、杜鵑花、淮南臥病懷寄蜀中趙徵君蕤諸詩。皆寓懷西蜀故鄉之意。可覆按也。又樂史序李集云。白客遊天下。以聲妓自隨。效謝安石風流。自號東山。時人遂以東山李白稱之。杜子美詩云。近來海內為長句。汝與東山李白好。正因其自號而稱之耳。俗本倒刻作山東、大明一統志遂以入山東人物類。而引杜詩為證。近於郢書燕說矣。成都一士夫為山東人作詩序云。太白非蜀人。乃山東人也。餘引證詰之。答曰。且諂山東人。祈綽楔貲。何暇核實。愚案。後之修志者。慎勿蹈其故轍。綽楔貲不可祈也。
112
○陶淵明祖出陶舍非出陶侃祖是陶茂非陶岱
113
閻若璩云。兒子詠曰。自昭明太子誤讀陶命子詩。其五章云。桓桓長沙。伊勳伊德。其六章云。肅矣我祖。惠和千里。於皇仁考。淡焉虛止。以祖與考繫於陶侃之下。遂作淵明傳曰。曾祖侃。晉大司馬。不知此詩第一章原陶姓出自唐。昌於周。二章隱於戰國。顯於漠初功臣陶舍。三章舍之子青為孝景丞相。四章則言枝分派別。直至晉有長沙公出。(案。陶侃封長沙公。)五章實言長沙勳德。六章方挽到自己祖考。細玩自明。更參以長沙公詩序云。長沙公於予為族是一句。祖同出大司馬。昭穆既遠。已為路人。經過潯陽。臨別贈此。大司馬當作右司馬。即漢高時功臣舍。丞相青之父。惟誤稱大司馬。侃贈大司馬者也。昭明遂認作侃為淵明曾祖。果真出於侃。此襲公爵者方為吾從祖昆弟之子。豈得曰昭穆既遠。已為路人哉。詩云。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歎。念茲厥初。初正指在漢初而言。且侃廬江縣潯陽人。淵明潯陽郡柴桑人。其趾貫亦不同。或曰陶氏家譜以岱為淵明祖。按晉書陶潛列傳。祖茂。武昌太守。與惠和千里之語合。岱則侃十七子中之一子。官散騎侍郎。非太守也。家譜多不足信。餘因援正史及所自著詩正之如此。又按淵明孟府君傳。君諱嘉。娶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第十女。此豈稱其曾祖之詞耶。
114
○柘枝妓非韋左司女
115
漁洋詩話云。小說載李習之翱在潭州嫁柘枝妓事。以為韋蘇州女。舒元與詩云。湘江舞罷忽成悲。便脫蠻靴出絳帷。誰是蔡邕琴酒客。魏公懷舊嫁文姬。古今以為佳話。而不知其污蔑賢者也。按應物為蘇州刺史在貞元之初。其後又有韋夏卿在貞元十年。韋顗在元和時。與習之之世差近。而習之與應物固渺不相及也。且韋、李二集具在。亦無一字相涉。則蔡邕琴酒之語何竟武斷屬之左司耶。李觀元賓集中有代人上韋蘇州二書。每疑其暴戾恣橫。不類左司所為。觀與翱同元和中人。皆與左司無涉。比二事皆不可不辨也。乾元中又有韋黃裳、韋之晉。大中時又有韋某。誌失名。所稱韋蘇州。蓋不下六七人矣。人但知有左司耳。愚案。柘枝妓事載雲谿友議中。但友議是李翔。非李翱。漁洋不知何所本也。
116
○中宮呂太一
117
池北偶談云。杜詩。自平宮中呂太一。黃鶴注云。當作中官呂太一。錢箋注。宦官中官云云。按劉肅唐世說。呂太一拜監察御史裹行。詠院中叢竹以寄意曰。擢擢當軒竹。青青重歲寒。心貞徒見賞。籜小未成竿。後遷戶部員外。牒吏部云。當須簡要清通。何必堅籬插棘。又按唐會要。魏知古嘗薦洹水縣令呂太一。又張嘉貞薦呂太一及苗延嗣等。時號令君四雋。此又一呂太一也。皆與中官無涉。愚案。坡公云。當作中宮。玄宗實錄有中宮呂太一叛於廣南。妄者以為唐有自平官。
118
○沒骨圖是徐熙之子非徐熙
119
香祖筆記云。宋初收江南、西蜀。徐熙、黃筌父子皆入京師。筌畫花卉。但以輕色染成。不見墨跡。謂之寫生。熙以墨筆畫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神氣生動。筌惡其軋己。言其不入格。罷之。熙之子乃效諸黃格。更不用墨。直以粉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畫花鳥者今有此兩種。如近日姑蘇王武。熙派也。昆陵惲壽平、金陵王。筌派也。二派並行。不可相非。惟觀其神氣何如耳。愚案。沈存中筆談亦謂沒骨圖是熙子。但不著名號。
120
○呂塚非呂蒙
121
曝書亭集云。半邏之南有呂塚。相傳為吳孱陵侯蒙塚也。其實漢末黃巾之亂。吳人許昇妻呂榮不辱於賊。為所殺。糜府君斂錢葬之。嘉興南土人號義婦塚。然則呂冢殆呂榮之冢。其音聲相近。遂訛榮為蒙耳。
122
○女媭非屈原姊
123
施愚山矩齋雜記云。女媭為屈原姊。不知何據。互相沿習。按。天上有須女星。主管布帛嫁娶。人間使女謂之須女。須者。右急則須之。故易曰。歸妹以須。反歸以娣。言須乃賤女。及其歸也。反以作娣。娣者。居妃之次。古者國君一娶九女。娣姪從之。後人加女於須下。猶娣姪之文本不從女。後人各加女於旁也。漢呂后妹、樊噲妻名呂媭。蓋古人多以賤名子女。祈其易養之意。生女名媭。猶生男名奴耳。屈所云女媭。明從上文美人生端。女媭謂美人之下輩。見美人遲暮。輒亦無端詬厲。嬋嬡。賣弄之態也。申申。所詈不一詞也。丈夫不能遭遇建立。致小輩揶揄。亦足悲矣。
124
碧雲詩是江淹擬湯惠休詩非惠休作
125
野客叢書曰。遯齋閒覽云。文選有江淹擬湯惠休詩曰。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今人遂用為休上人詩故事。僕謂此誤自唐已然。不但今也。如韋莊詩曰。千斛明珠量不盡。惠休虛作碧雲詞。許渾送僧南歸詩曰。碧雲千里暮愁合。白雪一聲秋思長。曰。湯師不可問。江上碧雲深。權得輿贈惠上人詩曰。支郎有佳思。新句淩碧雲。孟郊送清遠上人詩曰。詩誇碧雲句。道證青蓮心。張祜贈高閒上人詩曰。道心黃檗老。詩思碧雲秋。雪竇詩曰。碧雲流水是詩家。曰。湯惠休詞豈易聞。暮風吹斷碧谿雲。此等語皆以為湯詩用。惟韋蘇州贈皎上人詩曰。願以碧雲思。方君怨別詞。似不失本意。吳曾漫錄但引樂天與唐上人對答二詩為證。豈止此耶。
126
○翟公非翟方進
127
又曰。唐翁授詩曰。君看西漢翟丞相。鳳沼朝辭暮爵羅。是誤以翟公為翟方進矣。
128
○沈約不可稱東陽
129
又曰。今人言沈約則曰東陽。僕考約為東陽太守。非其末年官位。齊隆昌初。約以吏部郎出為東陽太守。明帝即位。徵為五兵尚書。遷國子祭酒。永元初。復為司徒左長史。進號征虜將軍、南清河太守。梁武帝受禪。為尚書僕射。遷右僕射。遷侍中、右光祿大夫。領太子詹事。遷尚書令。改左僕射。領中書令。領太子少傅。轉左光祿大夫。約自東陽太守後。其履曆如是之深。亦既居相位矣。豈可但言東陽耶。
130
○又曰。約諡隱侯。為其有懷不實。故曰隱。隱者貶詞。非佳語也。今烏戍西寺土地祠碑曰。東陽沈隱侯祠。似未為允。
131
○又曰。詩詞有沈腰清瘦之語。僕又考之。約之言曰。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移孔。以手握臂。計月小半分。於傳文初無腰瘦之語。詞蓋述其意耳。僕觀王約戲沈昭略曰。汝是沈昭略。何以瘦而狂。此卻有沈瘦二字。愚案。約革帶移孔語。即腰瘦之意。特未嘗明著其字。亦在用之者善於措語耳。
132
○段干木
133
朱竹曰。羅泌曰。段干氏初邑段。後邑干。因邑為氏。魏世家有段干子。田世家有段干朋。而風俗通氏姓注乃以為姓段名干木。蓋以呂氏春秋干木光於德。與魏都賦干木之德之言誤之。唐百官表遂謂封段而為干木大夫。疏矣。幽通賦云。木偃息以藩魏。干木豈其名哉。愚案。呂氏春秋、魏都賦之稱干木。猶司馬相如之稱馬卿。東方朔稱方朔。諸葛亮稱葛亮。不得謂司馬、東方、諸葛非雙姓也。然古人每有此稱。今人不可為法。
134
○王珪妻杜氏
135
桐江詩話云。西清詩話辨王珪母姓杜。非姓盧。引少陵詩為證。今觀其詩。不特不姓盧。乃王珪之妻。非母也。史氏之訛如此。(案。指唐書列女傳。)少陵送重表姪王砅詩云。我之曾老姑。爾之高祖母。爾祖未顯時。歸為尚書婦。(子婦之婦。)即知王珪之妻也。
136
○野客叢書曰。新唐書言母李。而杜詩言妻杜。有以知婦姑皆賢。其高識遠見。甚非常人所能及者。詩、傳互相發明。皆可為據也。
137
○虯髯公非太宗
138
又曰。趙次公曰。虯髯十八九。謂太宗。又云。有虯髯公傳。誤矣。虯髯公非太宗。乃李靖所遇之張三郎。亦偉人。見隋室不靖。亦欲規圖基業。太宗既出。見其英武。不可及。於是過海自立為扶餘國王。其事甚明。見太平廣記。此事甚與陳希夷返華山意同。
139
許渾淩臺詩宋祖非指劉裕
140
許渾淩臺詩云。宋祖淩樂未回。三千歌舞宿層臺。江潭雲盡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來。楊升庵謂劉裕儉素。無三千歌舞事。譏渾胸中無學。目不觀書。徐倬曰。宋祖非高祖裕。宋二武皆稱祖。地志稱世祖孝武登此臺。置離宮。本紀亦載其幸南豫州者再。校獵姑孰者一。是嘗嗤高祖裕為田舍翁者。三千歌舞固宜有之。結句云。百年便作萬年計。又似約略孝武。後人借南苑三百年癡想概入之以盡宋事。要使寬展耳。諸家駁此多未當。特著之。
141
○人鮓鬼門詩是山谷作
142
居易錄云。豫章集詩。命輕人鮓甕頭船。日瘦鬼門關外天。北人墮淚南人笑。青壁無梯聞杜鵑。或曰李白歌羅驛詩。夢中為魯直誦之。蓋寓言也。侯鯖錄以為少游南遷作。趙德麟及與黃、秦遊。不應有誤。然此詩絕類山谷。與少游不類。且少游謫藤州。人鮓鬼門亦非所經之路也。愚案。山谷集又有元明題哥羅驛竹枝詞云。風黑馬嘶驢瘦嶺。日黃人度鬼門關云云。共為山谷作無疑。
143
○龍蛇歌
144
又云。龍蛇歌本介子推事。左傳、史記、呂覽並同。劉向說苑乃作舟之僑。又不載綿上事。與新序自相矛盾。尤不可解。
145
商玲瓏是女伎鄭櫻桃是男優
146
白樂天集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詩。注云。杭州妓名。自脞說僅云杭州歌者。不明為女優。後人遂有誤認為歌童者矣。鄭櫻桃方是男優。樂府集云。石季龍寵惑優懂鄭櫻桃。而殺妻郭氏。更納清河崔氏。櫻桃又潛而殺之。櫻桃美麗。擅寵宮掖。按僮與童有別。前漢衛青傳注。僮者婢妾之總稱。又韻會云。說文。童。孥也。僮。幼也。今以僮幼字作童。童僕字作僮。相承失也。樂府集僮字誤。十六國春秋云。石虎鄭后名櫻桃。晉冗從僕射鄭世達家妓也。唐樂府李頎櫻桃歌云。美人姓鄭名櫻桃。皆非也。王弇州艷異編卷三十一男寵部載鄭櫻桃事。而不廁於妓女五部中。且指摘李頎歌詞之誤。甚明且晰。明洪昉思公子行云。春明門外酒樓高。稱體新裁蜀錦袍。花裹一聲歌子夜。當筵脫與鄭櫻桃。查初白有見白田喬侍讀家伶管六郎持云。記得送春筵畔立。酒痕紅到鄭櫻桃。皆用事不誤。
147
○神女賦
148
玉谿生詩。荊王枕上原無夢。莫枉陽臺一片雲。馮孟亭箋云。神女賦序。襄王使玉賦高唐之事。其夜王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明日以白玉。。玉曰。其夢若何。王曰。見一婦人。狀甚奇異。寐而夢之。寤不自識。於是撫心定氣。復見所夢。玉曰。狀何如也。王曰。茂矣美矣云云。王曰。若此盛矣。試為寡人賦之。玉曰。唯唯。按。高唐賦先追賦懷王事。未云。王將欲見之。必先齋戒。是謂襄王欲見之也。神女賦。王果與神女遇。蒙上文來。玉先問其夢若何者。問王所夢為何事也。王告以見一婦人而恍若復見所夢。玉乃重問狀何如也。而王重答之。既畢。王又曰。若此盛矣。試為賦之。其又加王曰二字者。正以見色之盛而端命其極意形容也。經書中頗多此例。乃沈存中筆談謂是宋玉夢神女。玉與王字倒書之耳。至張鳳翼刊文選。遂刻為玉夢。大可怪矣。西谿叢語亦同其說。朱長孺采之以疏原無夢句。故附辨其詳。惟朱曰宋玉假夢為詞。即懷王亦豈真有夢乎。斯言則圓通矣。程午橋又疑夢皆是懷王而自古誤作襄王。亦疏也。
149
○菊坡叢話云。謝疊山。巫山神女本是說夢。後人多以為實。愚案。高唐賦是宋玉託言寓諷。觀結段云。開賢聖。輔不逮。已明露求賢自輔矣。詩人當實事用。亦末得宋玉譎諫本旨。又賦序云。昔者先王嘗遊高唐。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云云。所謂先王指懷王也。
150
○三娘子
151
也是翁初學集詩注及橫雲山人明史槁。三娘子。俺答外孫女。初白詩序據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謂俺答長女。非是。下又云。俺答死。其舅黃台吉烝而配之。黃台吉。俺答長子。故於三娘子為舅。又休屠。匈奴王號。休音朽。屠音除。初白題三娘子圖絕句。別移部帳事休屠。押入虞韻。皆讀本音。亦非。
152
○不識撐犁孤塗是皇甫謐
153
說略云。野客叢書引緗素雜記云。歐陽永叔代王狀元謝啟。陸機閱史。尚靡識於犁。枚皋屬文。徒自成於骫骳。沈元用啟。讀撐犁而靡識。敢謂知書。問祈招而不知。尚慚寡學。陸機不識撐犁事。競不知載何書。及見玄晏春秋曰。予讀匈奴傳。不識撐犁孤塗之事。有胡奴執燭。顧而問之。奴曰。撐犁。天子也。匈奴號撐犁。猶漢人言天子也。于是曠然發寤。其事亦著藝文類聚、類要諸書。然則不識撐犁乃皇甫謐。非陸機也。歐公應別有所據耳。案。杜氏通典云。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然則言撐犁天子者。得其語而猶未詳也。
154
○東坡用事誤記人名(安樂公主張麗華馬援長桑君王僧綽)
155
東坡次韻景文聽琵琶詩。猶勝江左狂靈運。共鬥東昏百草鬚。以安樂公主為東昏侯。虢國夫人夜遊圖詩。當時亦笑潘麗華。不知門外韓擒虎。以張貴妃名麗華。誤為潘麗華。立春日與李端叔詩。丞掾頗哀亮。以馬援為諸葛亮。次緝錢舍人病起詩。何如一笑千痾散。絕勝倉公飲上池。以長桑君為太倉公。和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詩。始憶庚寅降屈原。旋看蠟鳳戲僧虔。以僧綽為僧虔。以上俱見漁隱叢話。
156
狂司馬是謝奕
157
東坡重九以病不赴述古會詩。月入秋帷病枕涼。霜飛夜簟故衾香。可憐吹帽狂司馬。空對親舂老孟光。吹帽係孟嘉事。嘉為桓溫參軍。非司馬也。謝奕傳。桓溫辟奕為安西司馬。奕嘗逼溫飲。溫走入南康主門避之。主曰。君若無狂司馬。我何由得相見。是狂司馬係謝奕也。公偶誤記耳。
158
○求安心是二祖
159
東坡海會寺清心堂詩。南郭子綦初喪我。西來達磨(去聲。)尚求心。傳鐙錄。二祖謂達磨曰。我心未安。請師安心。達磨曰。將心與汝安。二祖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達磨曰。與汝安心竟。是求安係二祖。非達磨也。
160
○珠還合浦是孟嚐
161
方諤詩。珠還合浦孟嘗君。愚案。後漢孟嘗為合浦太守。以孟嘗為田文之孟嘗君。誤矣。
162
○白首為郎三葉不遇是顏駟
163
野客叢書云。漢武故事載顏駟一事。上至郎署。見一老郎。鬢眉皓白。問何其老也。對曰。臣姓顏名駟。以文帝時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臣尚少。陛下好少。臣已老。是以三葉不遇。上感其言。擢為會稽都尉。然人往往誤以此事為馮唐用。如白氏六帖云。漢文帝時。馮唐白首為郎。帝問之。對曰。臣三朝不遇。樂天詩亦曰。重文疏卜式。尚少棄馮唐。楊巨源詩、劉孝標辨命論、左太沖詠史詩、楊炯渾天賦皆有白首不遇之說。是以顏駟事為馮唐用也。東坡詩曰。為是先帝白髮郎。李注亦引馮唐之事。如此甚多。諸詩誤引承襲而然。六帖云云。尤為可笑。愚案。王勃滕王閣序。馮唐易老。亦屬沿誤。天祿識餘又作顏駟對武帝曰。文帝好壯。而臣少。景帝好黃老。而臣儒。陛下好壯。而臣老。所以白首為郎。而莫能去也。句法又不同。俟攷。
164
○敖陶孫
165
金壺字考云。書影云。宋季敖陶孫字器之。嘗作詩譏韓侂胄。坐斥。著有詩評。楊用修引入丹鉛錄。題曰孫器之評。不知敖姓。誤為孫姓也。敖實閩之福清人。今後裔繁盛。
166
○沈宋
167
金壺字考二集云。韻瑞宋之問傳。魏建安後。江左詩律至沈約、宋之問。又加靡麗。號為沈、宋。按此說未的。新唐書沈佺期傳云。建安後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宋之問、沈佺期。尤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蘇、李謂蘇武、李陵。沈、宋謂沈佺期、宋之問也。
168
○桀好琬琰是二女名
169
毛伯厚云。呂氏春秋。伊尹奔夏。三年反報於亳曰。桀迷惑於末嬉。好彼琬琰。注。琬當作婉。婉順阿意之人。或云美玉。非。按紀年云。桀伐岷山。得二女。曰琬、曰琰。斲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
170
○童烏
171
野客叢書曰。舊說謂子雲之手小名童烏。有一老生讀法言。謂吾家之童為句。烏連乎字作嗚呼字讀。謂歎聲也。似亦理長。僕觀後漢鄭固碑曰。大男有揚烏之才。年七歲而夭。蘇順賦。童烏何壽之不將。是時去子雲未遠。所舉想不謬。是童烏為子雲之子小名。
172
○衛康叔非謐法
173
康叔。武王同母弟。名封。塾師皆以康為謐法。餘幼讀史記衛世家。但知成王時既誅管、蔡。乃以武庚之地封康叔於衛。又讀康誥。蔡注力辨康叔乃武王所封。若成王。不應稱叔為小子。若周公之誥。不應於康叔前稱武王為寡兄。其說甚善。然竊疑康叔之封在武王時。何緣以諡法名篇。及玩史記世家注。康叔從康徙封衛。竊意武王始封之國名康。後成王徙封。改名曰衛。則康誥是武王封叔於康時所誥。故曰康誥。從其國也。然未敢據臆見以為是。今讀四書釋地云。康誥康字。孔安國以為圻內國名。還勝鄭康成作諡號解者。嘗證以二事。一。定四年。命以康誥。而封於殷墟。當時既有誥。輒有篇名。豈待身後之謐。取以冠其篇乎。一。史記衛世家。康叔卒。子康伯代立。父諡康。子亦諡康。將兩代同一易名之典乎。括地志云。故康城在許州陽翟縣西北二十五里。陽翟今禹州。正周畿內地。據此乃信。特康叔既改封衛。何史記仍稱康叔卒。且其子尚稱康伯。則又不可曉
174
○虞幕
175
國語中魯語、鄭語皆以虞幕為舜後虞思。而左傳昭公八年。史趙曰。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以明德。王伯厚云。按左氏。則幕在瞽瞍之先。非虞思也。閻若璩云。金仁山前編亦辨舜出於虞幕。祖顓頊。不祖黃帝之說頗悉。
176
○微仲
177
四書釋地續云。微。畿內國名。孔安國亦云。當思微子既國於此。其長子應曰微伯。早卒。有子名腯。次子曰微仲。名衍。即後國於宋者。以周禮適子死立適孫。次子不得干焉。微子則從其故殷之禮。舍長子之子腯。而立己次子衍。故微仲實微子之第二子。非其弟也。此與子服伯子引以況公儀仲子者吻合。其證一。班固古今表于微子下注日。紂兄。宋微仲下注日。啟子。其證二。啟既殷帝乙之元子。衍果屬次子。王畿千里。豈少閒土。斷無兄弟並封於一國之理。其證三。則知微仲也者。子襲父氏。上有伯兄。字降而次。氏者胙之土而命之氏。字者五十以仲伯之字也。愚案。檀弓注微子之弟。非是。
178
孫臏非名臏黥布非姓黥
179
堅瓠集云。齊將孫臏。名逸不可考。臏非名也。孫足為龐涓所斷。故稱為孫臏。臏乃肉刑去膝蓋骨之名。明世宗時有裨將名孫繼臏。又有名孫希臏者。甚為可笑。漢淮南王黥布。姓英。黥非姓也。布嘗坐法黥。故曰黥布。黥乃墨刑在面之名。韻會以黥為姓。誤矣。
180
○牛金
181
又云:晉宣帝因以牛繼馬之讖,深忌牛姓者。乃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宣帝先飲其佳者,而以鴆酒毒死其將牛金。迨恭王妃夏侯氏私通小吏牛某,生元帝,非牛金也。《通鑑》失攷,誤書牛金,遂成千古之枉。
182
李易安是趙挺之婦非趙抃婦
183
又云。漁隱叢話。趙明誠。清獻公閱道(抃)子。妻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李格非之女。工詩詞。有漱玉集三卷行世。明誠卒。再適張汝舟。未幾反目。易安與綦汝厚啟。有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傳者笑之。按。氏族大全亦以明誠為清獻子。觀東坡清獻公神道碑載二予曰幾、曰屺。並無明誠。葉文莊(盛)水東日記。明誠。趙挺之子。曹以寧(安)讕言長語。易安。趙挺之子德夫之內。堯山堂外紀。撲謐清獻。挺之亦諡清憲。故有此誤傳。挺之附媚蔡京。致位權要。或有此失節之婦。若為清獻子婦。豈宜以桑榆晚景。再適非類。為天下笑耶。
184
阮詩趙李是趙季李款
185
天祿識餘云。阮籍詠懷詩。西游咸陽中。趙李相經過。顏延年以為趙飛燕、李夫人。固為說夢。楊用修謂漢書谷永傳。小臣趙李從微賤尊寵。成帝與微行者。亦非也。按。漢書何並傳。輕俠趙季、李款多蓄賓客。以氣力漁食閭里。何並曰。趙、李傑惡。當得其頭。以謝百姓。是也。小臣趙李豈阮之所謂輕薄耶。
186
○花蕊夫人是徐氏非費氏
187
又云。蜀主孟昶納徐匡璋之女。後主嬖之。拜為貴妃。號花蕊夫人。后山詩話謂其姓費。誤也。
188
○莊子陵
189
嚴子陵本姓莊。因漢明帝諱莊。故稱為嚴。以莊、嚴同意也。三國時便應改正。傳誤至今。信。
190
○玄宗時道士非葉靜能
191
因話錄。道士葉靜能。中宗朝坐妖妄伏法。玄宗時有道術者乃法善也。有人撰記傳雲。玄宗令道士葉靜能。誤矣。
192
○褚先生非褚大
193
孔子雜說。或疑褚先生為褚大。非也。按儒林傳。褚大。董仲舒弟子也。平準書。褚大為武帝使。而褚先生者。哀、成間人也。武紀注。褚先生名少孫。為漢博士。
URN: ctp:ws40271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