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下

《卷下》[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欽定四庫全書
2
通書述解卷下
3
明 曹端 撰
4
公明第二十一 此言公明之義而見其各有為而發也
5
公於已者公於人
6
人能無私方能率人以無私所謂有善於已而後可以責人之善無惡於已而後可以正人之惡也未有不公於已而能公於人也
7
未有有私於已而能率人以無私者焉所謂已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此為不勝己私而欲任法以裁物者發
8
明不正則疑生
9
凡人明有未至則疑心生明無疑也
10
若能明則自無疑心矣謂能疑為明何啻千里啻止也且明則無疑疑則不明明之與疑正相南北何止千里之不相及乎言其所争者甚逺也此為不能先覺而欲以逆詐億不信者發 朱子曰人有詐不信者吾之明足以知之是之謂先覺彼未必詐未必不信而逆以詐不信待之此則不可周子云明則不疑凡事之多疑皆生於不明如以察為明皆主暗也唐徳宗之流是也如放齊稱𦙍子朱啓明而堯知其嚚訟堯之明有以知之是先覺也
11
理性命第二十二 此亦明太極之意也厥彰厥㣲匪靈弗瑩
12
此言理也彰言道之顯陽之明也㣲言道之隠隂之晦也瑩明也言道之陽明隂暗非人心太極之靈孰能明之
13
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此言性也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剛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柔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言無過不及之中焉曰剛柔善惡中即五行之理也二氣五行化生萬物
14
此下言命也二氣五行天之所以付受萬物而生之者也
15
五殊二實
16
自其末以縁本則五行之異本二氣之實二本則一
17
二氣之實又本理之極是萬為一
18
是合萬物而言之為一太極而已一實萬分
19
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而萬物分之以為體然而謂之分不是割成片去只如月映萬川相似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20
故萬物之中各有一太極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 中庸曰如天之無不覆蓋如地之無不持載此是一箇大底包在中間又有四時錯行日月代明自有細小走處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並行並育便是那天地之覆載底不相悖不相害便是那錯行代明底小徳川流是說那細小底大徳敦化是說那大底大底包小底小底分大底千五百年間不知人如何讀書這都是不理㑹這道理一實萬分萬一各正便是理一分殊處 周子此章其首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次八句言命故其章內無此三字而特以三字名其章以表之則章內之言固已各有所屬矣蓋其所謂靈所謂一者乃為太極而所謂中乃氣稟之得中與剛善剛惡柔善柔惡為五性而屬乎五行初未嘗以是為太極也顔子第二十三 此言顔子之樂而見內外輕重之分也
21
顔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顔子孔子弟子名回字子淵簞竹器食飯也瓢瓠也陋巷隘陋之巷也顔子食則一簞之飯飲則一瓢之漿居則隘陋之巷貧窶之甚也
22
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
23
人他人也堪勝也在他人視之則見顔子之困極而有不勝之憂而顔子處之則其心泰然不改所樂焉夫富貴人所愛也
24
夫金玉之富軒免之貴衆人之所愛而求也顔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顔子之心則不愛富貴不求富貴而樂貧窶者獨何如哉設問以發其端
25
天地間有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而異乎彼者天地間至富至貴可愛可求者仁而已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所受以生者為一心之全徳萬善之總名體即天地之體用即天地之用存之則道充居之則身安故孟子既以天之尊爵目之復以人之安宅名之所以為天地間之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者也豈軒冕金玉之貴之富可同日而語哉朱子曰所謂至貴至富可愛可求即周子之教程子毎令尋仲尼顔子樂處所樂何事者也然學者當深思而實體之不可但以言語解㑹而已今端竊謂孔顔之樂者仁也非是樂這仁仁中自有其樂耳且孔子安仁而樂在其中顔子不違仁而不改其樂安仁者天然自有之仁而樂在其中者天然自有之樂也不違仁者守之之仁而不改其樂者守之之樂也語曰仁者不憂不憂非樂而何周程朱子不直說破欲學者自得之愚見學者鮮自得之是為來學說破
26
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
27
大謂天付人受之理小謂富貴貧賤之事且顔子三月不違仁則無私欲而有其徳也是以動靜語黙日用之間絶無人欲之間隔只有天理之流行謂之見其大是見天人之一體謂之忘其小是必貧富之兩忘
28
見其大則心泰
29
既是天人一體之大則其心若曰吾之動靜一天地之動靜焉吾之卷舒一天地之卷舒焉則心之舒泰自若也
30
心泰則無不足
31
心常泰則無時而不自足焉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心常自足則處富貴而不加焉處貧賤而不損焉處之一則能化而齊
32
齊字意與一復字同恐或有誤或曰化大而化也齊齊於聖也言人能於富貴貧賤處之一般則大而化之齊於聖人矣
33
故顔子亞聖
34
亞則將齊而未至之稱想來顔子已到那將化未化之地若化則便是仲尼
35
師友上第二十四 此略承上章之意而見師友之有益於人也
36
天地間至尊者道
37
道一也語上則極乎髙明語下則涉乎形器語大則至於無外語小則入于無內而其大要則曰中而大目則曰三綱五常焉得之則參於天地並於鬼神是兩間之至尊者也
38
至貴者徳而已矣
39
徳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之謂也有是徳則貴孰加焉
40
至難得者人
41
記曰人者天地之徳隂陽之㑹鬼神之交五行之秀氣也書曰惟人萬物之靈孝經曰天地之性人為貴非天地間之至難得者乎
42
人而至難者道徳有於身而已矣人固難得矣然而苟不有人之實而曰道徳也者則將同於飛走草木之物而已夫何靈貴之有故惟道徳之有於身者又為人中之至難得者焉其理雖明然人心蔽於物欲鮮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詳焉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
43
欲求道徳之尊之貴而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苟非性之而不有明師以教導之益友以輔責之則不可得矣是以君子隆師而取友
44
師友下第二十五 大意同上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道義者兼體用而言也道則窮天地亙古今只是一箇道義隨時隨事而處之得宜所謂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人而身有道義則貴且尊焉周子於此而屢言之非復出也其丁寧之意切矣人生而蒙
45
人固有生而知之者生而無知則䝉矣長無師友則愚
46
彼生而蒙者及其長也有明師以開導之有益友以輔責之則可以啓其䝉而進於明道義亦為身之所有而尊貴焉不然則終愚昧無知而已是道義由師友有之
47
是則人之道義多由師友開導輔責之功而得貴且尊
48
而得道義有於身之貴且尊則吾之尊貴實師友與之耳
49
其義不亦重乎
50
其指師友也不猶豈不也且君臣之義為五倫之一至重也今也師友之義道義資焉豈不亦重矣乎其聚不亦樂乎
51
又五倫之中若父子兄弟夫婦之三親者離則憂聚則樂天性也今也師友之聚尊貴係焉豈不亦樂矣乎此重此樂人亦少知之者
52
過第二十六 此明喜聞過與不喜聞過之得失也
53
仲由喜聞過
54
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聞過是聞人告之以有過是規之也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其得聞而改之其勇於自修如此
55
令名無窮焉
56
令善也則善之有於身而稱於人者既無間於內外又無間於古今將與天地同其始終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
57
如今人不敬其身陷於有過又不喜人規戒如䕶疾而忌醫
58
恰如人有疾病反救䕶之而不使人醫治之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59
且過之與疾皆身之死生存亡所係至不輕也䕶疾之人寧死不悟諱過之人亦寧死不悟愚之甚也噫
60
此周子語終而繼之以痛傷之聲也何也蓋天之所生地之所養惟人為大而自輕之如此則是自絶於天地矣周子之傷痛蓋為天地而惜同類焉是心亦天地之心也
61
勢第二十七 此論天下之勢有輕重之分也天下勢而已矣
62
天下之去就在乎勢焉而止爾勢輕重也
63
一輕一重則勢必趨於重而輕愈輕重愈重矣詩云至于太王實始剪商要之周自日前積累以來其勢日大又當商家無道之時天下趨周其勢愈重此重則彼自輕勢也
64
極重不可反
65
是說天下之勢到那極重時便難復了如周至文王而大邦畏其力小邦懐其徳至武王舉兵于孟津八百諸侯不期而㑹合戰於商郊紂師前徒倒戈而擊時不伐紂得乎又如秦至始皇強大六國便不可敵東漢之末宦官權重便不可除宋紹興初只斬陳東少陽便成江左之勢非極重則反之難乎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66
重未極而識其重之機而亟速反之則猶可也反之力也
67
反之在乎人力之強也識不早力不易也
68
而力之難易又在識之早晚識之早則力易識之晚則力難
69
力而不競天也
70
競強也有人力而不能強則天為也不識不力人也
71
不識則不知用力不力則雖識無補二者乃人之為
72
天乎
73
乎者疑而未定之辭問勢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為乎
74
人也何尤
75
也者決詞尤罪自外至者也若非天而出于人之所為則亦無所歸罪矣
76
文辭第二十八 此明文以載道為貴也文所以載道也
77
文謂文字道謂道理而載取車之義文所以載道猶車所以載物文之與車皆世之不可無者且無車則物無以載而無文則道何以載乎
78
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
79
輪車輪轅車轅飾謂粒飾之美也弗不也庸用也徒虛也故為車者必飾其輪轅為文者必善其詞說皆欲人之愛而用之然我飾之而人不用則猶為虛飾而無益於實載物之車載道之文而美其飾人尚輕視如此
80
況虛車乎
81
況不載物之車不載道之文雖美其飾亦何為乎文辭藝也
82
藝才藝也
83
道徳實也
84
道徳者文辭之實則文辭者道徳之華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
85
篤厚也務厚道徳之實於身則和順積中英華發外而才藝之能者書寫其實則文為載道之文也美則愛
86
載道之文而美其飾則人必愛之愛則傳焉
87
人既愛之則或筆録或板行以傳之永久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
88
其全秉彛好徳之良心者見其文之載道而美其飾也故力學而到其家焉是載道之文而美其飾者所以為教然也
89
故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逺故古人云凡言人道徳而不  之美者則人不愛而不傳所以行之不逺也此猶車載物然不賢者
90
文固載道而美其飾則遊惰荒嬉之節雖父兄臨之
91
雖其父兄之尊長而臨蒞之師保勉之
92
雖師保之賢明而勉之不學也
93
亦不肯學也
94
强之不從也
95
父兄師保又從而強之亦不從也此猶車已飾而人不用也
96
不知務道徳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第猶但也若人不知務厚道徳之而但以工文辭為能者是才藝之末務而止矣此猶車   美其飾也噫
97
周子語之將畢而繼之以傷痛之聲者深   人心惜也
98
弊也久矣
99
弊壊也自聖學不明而人心壊人心壊則風俗從而壊焉風俗既壊而人心益壊斯弊之從來也亦久逺矣蓋自七篇絶筆而載道之文不作若漢董天人三策唐韓原道一篇僅可衛道而已謂之載道則未也亦未免為虛車焉他無足道也 或疑有徳者必有言則不待藝而后其文可傳矣周子此章似猶別以文辭為一事而用力焉何也朱子曰人之才徳偏有長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發之則亦不能以傳於逺矣故孔子曰辭達而已矣程子亦言西銘吾得其意但無子厚筆力不能作耳正謂此也然言或可少而徳不可無有徳而有言者常多有徳而不能言者常少學者先務亦勉于徳而已矣 孔門游夏稱文學亦何嘗秉筆為詞章也且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豈詞章之文也故呂與叔有詩曰學如元凱方成癖文似相如始類俳獨立孔門無一事只輸顔子得心齊 端亦偶成曰作文不必巧載道則為寶不載道之文臧文棁上藻言無味而意有在焉
100
聖藴第二十九 此言孔子之藴以其教不輕發而道自顯又得顔子以發聖人
101
藴者正以深厚之極而警夫淺薄之尤也
102
不憤不啓
103
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啓謂開其意聖人之教必待學者有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方為開其意而使之通焉
104
不悱不發
105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發謂達其辭雖為之開其意然又必待其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方為之達其辭焉
106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証之意復再告也是自得矣雖為之達其辭然又必待其自得乃復告爾無非欲學者勉於用力以為受教之地也此言聖人之教必當其可而不輕發也子曰予欲無言
107
予我也孔子言我不言而道自傳焉何也聖門學者多以言語觀聖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實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發此以警之
108
天何言哉
109
天道之造化何必自言而后顯哉四時行焉
110
天不言而春夏秋冬之四時自然流行無古今之異也
111
百物生焉
112
天不言而聲色貌象之百物自然生成無古今之殊也蓋四時行百物生莫非天理發見流行之實不待言而可見聖人一動一靜莫非妙道精義之發亦天而已豈待言而顯哉此言聖人之道有不待言而顯者故其言如此
113
然則聖人之藴㣲顔子殆不可見藴中所蓄之名也㣲無也殆將也承上文而言如此則聖人中之所蓄不有顔子殆不可見發聖人之藴教萬世無窮者顔子也仲尼無迹顔子㣲有迹故孔子之教既不輕發又未嘗自言其道之藴而學者惟顔子為得其全故因其進修之迹如博約克復不遷怒貳過見其進而不退省其私而足發而後孔子之藴可見
114
聖同天不亦深乎
115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則天藴固深矣而孔子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則其藴豈不亦深乎所以猶天不言而四時行百物生也 朱子又曰夫子之道如天惟顔子得之夫子許多大意思盡在顔子身上發見譬如天地生一瑞物即此物上盡可以見天地和粹之氣謂之發者乃亦足以發之發不必待顔子言而後謂之發也顔子所以發聖人之藴恐不可以一事而言蓋聖人全體大用無不一一於顔子身上發見也
116
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若夫凡常之人纔有一聞知恐怕人不速知己之有也
117
急人知而名也
118
既急欲人知已而求其名薄亦甚矣
119
則其淺薄尤甚矣蓋聖凡異品髙下懸絶有不待較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極警夫淺薄之尤耳然於聖人言深而不言厚常人言薄而不言淺深則厚淺則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精藴第三十 此言伏羲之精藴無所不包而因作易以發之也
120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謂伏羲也精者精㣲之意畫前之易至約之理也伏羲畫卦専以明此而已
121
聖人之藴因卦以發
122
藴中所畜之名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之理進退存亡之道至廣之業也有卦則因以形矣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卦若不畫則聖人精㣲之意不可得而見焉㣲卦聖人之藴殆不可悉得而聞
123
㣲無也殆將也悉詳盡也若無卦則聖人●中之畜將不可盡得而聞焉
124
易何止五經之源
125
易易書也五經者書詩禮樂春秋也隂陽有自然之變卦畫有自然之體此易之為書所以為文字之祖義理之宗也然不止此
126
其天地鬼神之奥乎蓋凡管于隂陽者雖天地之大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于卦畫之中焉此聖人之精藴所以必于此而寄之也 愚按太極圖說以精字對真字則真理也精氣也此章以精字對藴字則精者至約之理也藴者至廣之業也上章聖人之藴則以道言理也先輩用之豈苟云乎哉
127
乾損益動第三十一 此論易而明聖人之藴也君子乾乾不息於誠
128
此句乾卦爻辭乾乾不息于誠便是修徳底事然必懲忿窒慾遷善改過而後至
129
懲忿窒慾是損卦大象遷善改過是益卦大象懲忿如摧山窒慾如填壑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電之決修徳者必須如此而後能至于成徳乾之用其善是
130
其字亦是莫字是此也指去惡進善而言也且乾之體固自健而不息而其用則莫善于去惡進善焉損益之大莫是過
131
損益二卦之大義亦莫過于去惡進善也聖人之㫖深哉
132
聖人作易之㫖意深矣哉周子以此而發明思誠之方蓋乾乾不息者體也去惡進善者用也無體則用無以行無用則體無以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吉㐫悔吝生乎動
133
動者卦之兆實人事之符也吉則善之應福之占也㐫悔吝惡之應禍之占也而吉㐫悔吝之占由是而生焉
134
135
噫者傷痛之聲蓋悼昏憫愚之意也吉一而已
136
四者一善而三惡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禍常多動可不慎乎
137
戒占者之動不可不謹也 此章論易所謂聖人之藴
138
家人睽復无妄第三十二 此亦論易而明聖人之藴也
139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身謂君身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是則治天下之本在乎君身之修而已故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140
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則謂物之可視以為法者猶俗言則例則様也家亦君之家也君能惇敘九族則家道理而和焉天下之家視以為法也
141
本必端
142
身必正
143
端本誠心而已矣
144
正身之道在誠其心而止爾心不誠則身不可正焉則必善
145
家必齊
146
善則和親而已矣
147
齊家之道在和其親而止爾親不和則家不可齊焉家難而天下易
148
治家難而治天下易何也家親而天下疏也
149
親者難處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難亦未有能其易者家人離必起於婦人
150
一家之人雖同氣同枝而亦離心離徳相仇相隙者必起於婦人之離間也
151
故睽次家人
152
睽次家人易卦之序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二女以下睽彖傳文二女謂睽卦兌下離上兌少女離中女也隂柔之性外和悅而猜嫌故同居而異志
153
堯所以釐降二女于媯汭舜可禪乎吾兹試矣釐理也降下也二女娥皇女英也媯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禪傳與也兹此也試騐可否也堯理治下嫁二女于舜將以試舜而授之天下也
154
是治天下觀於家
155
此所以治天下者必觀其治家也治家觀身而已矣
156
治家者觀其修身而止爾身端心誠之謂也
157
身之所以正者以其心之無不誠也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所以誠心者不善之動息於外則善心之生于內者無不實矣
158
不善之動妄也
159
妄者人為之偽
160
妄復則无妄矣
161
妄去則是无妄
162
无妄則誠矣
163
程子曰无妄則謂誠誠者天理之真也故无妄次復
164
无妄次復亦卦之序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先王以下引无妄卦大象以明對時育物惟至誠者能之
165
深哉
166
而贊其㫖之深也 此章發明四卦家人睽復无妄亦皆所謂聖人之藴 西山真氏曰心不誠則私意邪念紛紛交作欲身之修得乎親不和則閨門乖戾情意隔絶欲家之正得乎夫治家之難所以深於治國者門內尚恩易于揜義世之人固有勉于治外者矣至其處家則或狃於妻妾之私或牽于骨肉之愛鮮克以正自檢者而人君尤甚焉漢髙能誅秦滅項而不能割戚姬如意之寵唐太宗能取隋攘羣盜而閨門慙徳顧不免焉蓋疏則公道易行親則私情易溺此其所以難也不先其難未有能其易者漢唐之君立本作則既已如此何恠其治天下不及三代哉夫女子隂柔之性鮮不妬忌而險詖者故二女同居則情間易生堯欲試舜必降以二女者能處二女則能處天下矣舜之身正而刑家如此故堯禪以天下而不疑也身之所以正者由其身之誠誠者無他不善之萌動于中則亟反之而已誠者天理之真妄者人為之偽妄去則誠存矣誠存則身正身正則家治推之天下猶運之掌也
167
富貴第三十三 此亦明內外輕重之分也與顔子師友上下一章大意同
168
君子以道充為貴
169
君子聖賢之通稱道一也語上則極乎髙明語下則涉乎形器語大則至于無外語小則入于無內而其大要則曰中而大目則曰三綱五常焉充之則貴莫加焉
170
身安為富
171
身外無道道外無身身安則足以任道富孰加焉故常泰無不足
172
道充于已則動同于天所以心廣體胖無所不足而銖視軒冕塵視金玉
173
其視世間軒冕之貴則不過一銖之輕金玉之富不過一塵之㣲而已
174
其重無加焉爾
175
其指道充身安而言也是則道充身安之重天下無加焉此理易明而屢言之欲人有以知道義之重而不為外物所移也 朱子曰周先生言道至貴者不一而足蓋是見世間愚輩為外物所搖動如堕在火坑中不忍見他故如是說不一世間人心不在殻子裏面如發狂相似只是自不覺也
176
陋第三十四 此亦明道徳之重而見文辭之不足取也
177
聖人之道
178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人物得之而為人物鬼神得之而為鬼神吾聖人之道則合髙厚而為一通幽明而無間語其目之大者則曰三綱五常而其大要不曰中則曰敬不曰仁則曰誠言不同而理則一
179
入乎耳
180
斯道也入乎吾之耳存乎心
181
存乎吾之心
182
藴之為徳行
183
畜之于中則為吾之徳行焉行之為事業
184
發之于外則為吾之事業焉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彼不務道徳而専以工文辭為事者鄙陋之甚也意同上章欲人真知道徳之重而不溺于文辭之陋也程子曰聖賢之言不得已也蓋有是言則是理明無是言則天下之理有闕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則生人之道有不足矣聖賢之言雖欲已得乎然其包涵盡天下之理亦甚約也後之人始執卷則以文章為先而其所為則動多于聖人然有之無所補無之無所闕乃無用之贅言也不止贅而已既不得其要則離真失正反害於道心矣 朱子曰古之聖賢其文可謂盛矣然初豈有意學為如是之文哉有是實于中則必有是文于外如天有是氣則必有日月星辰之光耀地有是形則必有山川草木之行列聖賢之心既有是精明純粹之實以磅礴充塞乎內則其著見于外亦必自然條理分明光輝發越而不可掩葢不必托于言語著于簡册而後謂之文但自一身接于萬事凡其語黙人所可得而見者無適而非文也姑舉其最而言則易之卦畫書之記言詩之咏歌春秋之述事與夫禮之威儀樂之節奏皆已列於六經而垂萬世其文之盛後世固莫能及然其所以盛而不可及者豈無所自來而世亦莫之識也又嘗答學者曰諸說固佳但此等亦是枉費工夫不切自己底事莫論為學治已治人有多少事在如天文地理禮樂制度軍旅刑法皆是著實有用事業無非自已本分內事古人六藝之教所以游其心者正在於此其與空言以較工拙于篇牘之間者其損益相萬矣 黄氏巖孫曰此章當與文辭章參觀擬議第三十五 此章合中庸易大傳而言之義疑也
185
至誠則動
186
惟至誠在已則可以動人動是方感動他動則變
187
既感動他則可以使之變變則已改其舊俗然尚有痕瑕在
188
變則化
189
直到那化時則都消化盡了無復痕迹矣此上中庸說也
190
故曰
191
故孔子易大傳有言擬之而後言
192
凡一言之發必即易擬之而後言則言無不謹矣擬議以成其變化
193
一言一動必即易而後為之此所以成其變化也這變化是就人動作處說與中庸之變化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詳其義或曰至誠者實理之自然擬議者所以誠之之事也
194
刑第三十六 此明聖人之刑所以為仁政之輔
195
天以春生萬物
196
天至仁也以春之陽和之氣發生萬物止之以秋
197
然發生之不止則無以節之故必止之以秋之肅殺之氣焉
198
物之生也既成矣
199
且萬物之發生至此既成實矣不止則過焉
200
若不收煞住則過了亦不得成故得秋以成
201
故必得秋之肅殺之氣以成之也聖人之法天
202
聖人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則必法天而行以政養萬民
203
乃以仁政養天下之民觀其即康功而天下之民得其安即田功而天下之民得其養
204
肅之以刑
205
然苟不肅之以刑則亦不可得而齊焉何也民之盛也
206
民既庶且富焉
207
欲動情勝
208
外則欲動而不可遏內則情動而不可約利害相攻
209
於是民以利害交相攻伐不止則賊滅無倫焉若不以刑禁止之則民相賊滅而人倫何有哉故得刑以治
210
故天下之民必得聖人之刑而後治焉大抵聖人之心真與天地同徳品物或自逆于理以干天誅則夫輕重取舍之間亦自有决然不易之理如天地四時之運寒涼肅殺常居其中而涵育發生之心未嘗不流行乎其間 意與十一章畧同
211
情偽㣲曖其變千狀
212
情真也偽假也㣲隠㣲不顯曖則掩曖不明民之詞訟一真一假不顯不明而變態至不一也苟非中正明達果斷者不能治也中正本也明達果斷用也然非明達則果斷無以施非果斷則明達無所用二者又自有先後也言理詞訟者苟不得中正之徳明斷之才則不能理矣訟卦曰
213
易訟卦彖傳有言
214
利見大人以剛得中也訟者求辨其是非則必利見大徳之人訟之大人九五是也九五以剛得中故訟者利見之也噬嗑曰
215
易噬嗑卦彖傳有言利用獄以動而明也噬嗑為卦震下動也離上明也卦之所以宜用獄者以其動而明故也且訟之中兼乎正噬嗑之明兼乎達訟之剛噬嗑之動即果斷之謂也 南軒張氏曰夫中正者仁之所存而明達者知之所行果斷者又勇之所施也以是詳刑本末具矣
216
鳴呼
217
復嘆息而結之曰
218
天下之廣
219
普天之下民至廣也主刑者民之司命也凡主典刑憲者民之死生係焉故為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220
得其人則刑清而當焉不得其人則刑濫而酷焉故君天下而任用主刑之官不可不謹也公第三十七 此明聖人之道即天地之道也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
221
聖人之道用至不一而一於至公觀其或語或黙或出或處或舍或取或奪或予或錯或舉或留或去或好或惡或喜或怒無往而非至公也
222
或曰何謂也
223
設問聖人之道
224
曰天地至公而止矣聖人與天地合其徳則聖人之至公一天地之至公也如佛氏自私之厭老氏自私之巧則自戾于天地矣其與吾堯舜周孔之道豈可同日而語哉孔子上第三十八 此明聖人作春秋之大㫖也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
225
春秋魯史耳仲尼修之為經以正天下一王之道明皇帝王相傳治天下綱常之大法
226
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也
227
聖人之修春秋乃為後世受天命王天下者修之俾知所以治天下之道焉不特此也
228
亂臣賊子誅死者於前
229
又將國之亂臣家之賊子已死者誅戮於前既不能逃其彌天之罪
230
所以懼生者于後也所以使後之生者懼之而不敢為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國無亂臣家無賊子則天經地義民彛物則一于正而已聖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絶學為來世開太平者何其至哉冝乎萬世無窮王祀夫子
231
冝乎君天下者萬世無窮以王禮祀夫子報徳報功之無盡焉
232
報夫子之徳報夫子之功之無盡焉孔子下第三十九 此賛聖人道徳之極教化之至也
233
道徳髙厚
234
道極髙而徳極厚
235
教化無窮
236
垂教化于無窮
237
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道髙如天徳厚如地則與天地參教化無窮如四時則四時同
238
其惟孔子乎
239
自生民以來其獨孔子一人而已焉蓋道髙如天者陽也徳厚如地者隂也教化無窮如四時者五行也孔子其太極乎
240
䝉艮第四十 此亦論易而明聖人之藴以見主靜之意也
241
童蒙求我
242
童稚也䝉昧也我謂師也言童䝉之人來求于我以發其蒙
243
我正果行
244
而我以正道果決彼之所行如筮焉筮叩神也
245
筮揲蓍以決吉㐫也言學者求教于師如筮者叩神以決疑而神告之吉㓙以果決其所行也再三則凟矣
246
叩神求師専一則明如初筮則告二三則惑謂不信也
247
凟則不告也
248
筮者不信故神不告以吉㓙學者不信師亦不當決其所行也
249
山下出泉靜而清也山下出泉䝉大象文山靜泉清有以全其未發之善故其行可果
250
汩則亂
251
汩再三也亂凟也蓋泪則不靜亂則不清亂不決也
252
不決不告也彼既不能保其未發之善則告之不足以果其所行而反滋其惑不如不告之為愈也慎哉
253
師之施教不可不謹其惟時中乎
254
時中者彖傳文教當其可之謂也初則告凟則不告靜而清則決之汩而亂則不決皆時中也此上三節雜引䝉卦彖象而什其義而此下一節引艮卦之象而什之
255
艮其背
256
艮止也背所當止也艮其背只是止于其所當止之地也
257
背非見也
258
非見不是說目無所見只如非禮勿視則心自靜靜則止
259
靜不動也不動便自止矣止非為也
260
止便是不作為
261
為不止矣
262
若為則便不是止焉此朱子之意注用程子解以為背非有見之地艮其背者止于不見之地也止于不見之地則靜靜則止而無為一有為之之心則非止之道而復謂恐如此說費力此愚說所以用朱子之意也
263
其道也深乎
264
是易道之深也 此章發明二卦皆所謂聖人之藴而主靜之意矣
265
通書總論
266
五峯胡氏曰通書四十章周子之所述也粵若稽古孔子述三五之道立百王繼世之法孟軻氏闢楊墨推明孔子之澤以為萬世不斬人謂孟子功不在禹下今周子啓程氏兄弟以千古不傳之妙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人見其書之約也而不知其道之大也見其文之質也而不知其義之精也見其言之淡也而不知其味之長也 此書皆發端以示人者度越諸子直與易書詩春秋語孟同流行乎天下
267
朱子曰通書文雖髙簡而體實淵慤且其所論不出乎修已治人之事未嘗劇談無極之先文字之外也問通書便可以接語孟曰比語孟較分曉精深結構得密語孟較說得濶
268
周子通書此近世道之源也而其言簡質如此與世之指天畫地喝風罵雨者氣象不侔
269
河圖出而八卦畫洛書出而九疇敘孔子于斯文興喪未嘗不推之于天若濓溪先生者其天之所畀而得乎斯道之傳者與不由師傳黙契道體建圖屬書根極要領當時見而知之有程氏者遂擴大而推明之使天理之㣲人事之著事物之衆鬼神之幽莫不洞然畢貫于一而周公孔子孟子之傳煥然復明於世先生之言髙極乎無極太極之妙而其實不離乎日用之間幽探乎隂陽五行之賾而其實不離乎仁義禮智剛柔善惡之際其體用之一原顯㣲之無間秦漢以來誠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實則不外乎六經論語中庸大學七篇之所傳也
270
先生奮乎百世之下深探聖賢之奥疏觀造化之源而獨心得之立象著書闡發幽秘辭義雖約而天人性命之㣲修己治人之要莫不畢舉
271
濓溪之圖與書雖其簡古淵源未易究測然其大指則不過語諸學者講學致思以窮天地萬物之理而勝其私以復焉其施則善始于家而達之天下其具則復古禮變今樂政以養民而刑以肅之也是乃所謂伊尹之志顔子之學而程子傳之以覺斯人者亦豈有以外乎日用之間哉
272
西山真氏曰自湯誥論降衷詩人賦物則人知性之出于天而未知其為善也繼善成性見于係易性無不善述于七篇人知性之善而未知其所以善也周子因羣聖之已言而推其所未言者于圖發無極二五之妙于書闡誠源誠立之指昔也太極自為太極今知吾身自有太極矣昔也乾元自為乾元今知吾心即乾元矣有一性則有五常有五常則有百善循源而流不假人力道之全體煥然復明者周子之功也
273
黃氏瑞節曰周子二書真所謂吐辭為經者朱子之解是書也亦如解經然蓋朱子之追事周子也猶周子之追事吾孔孟也無一字不服膺焉耳嘗徧求其易說而不可得僅令門人度正訪周子之友傅耆之子孫求所寄姤說同人說亦已不可見矣世之相去百有餘年而其書散逸難合如此哉或謂無極二字出于老列或謂圖得之穆脩或謂當時畫以示二程而未嘗有所為書或謂二程言語文字至多未嘗一及無極字疑非周子所為或謂周子陸詵婿也說見司馬溫公涑水記聞亦篤實長厚人也安知無所傳授或謂周子與胡文定公同師鶴林寺壽涯是皆強求其所自出而于二書未知深信者朱子一言以斷之曰不由師𫝊黙契道體于是周子上承孔孟之說遂定而二書與語孟並行矣通書後録
274
先生名張宗範之亭曰養心而為之說曰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予謂養心不止于寡而存爾蓋寡焉以至於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則實本安固明通則實用流行立如三十而立之立明則不惑知命而鄉乎耳順矣誠立賢也明通聖也是聖賢非性生必養心而至之養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荀子曰養心莫善於誠先生曰荀子元不識誠明明道先生曰既誠矣又安用養耶
275
明道先生曰昔受學于周茂叔毎令尋仲尼顔子樂處所樂何事
276
明道先生曰自再見周茂叔後吟風㺯月以歸有吾與㸃也之意
277
明道先生曰吾年十六七時好田獵既見茂叔則自謂已無此好矣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潛隠未發一日萌動復如初矣後十二年復見獵者不覺有喜心乃知果未也
278
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窻前草不除去問之云與自家意思一般子厚觀驢鳴亦謂如此
279
伊川程先生見康節邵先生伊川指食卓而問曰此卓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處康節為之極論其理以至六合之外伊川嘆曰平生唯見周茂叔論至此此康節之子伯溫所記但云極論而不言其所論者云何今按康節之書有曰天何依曰依乎地曰地何附曰附乎天曰天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形謂地氣謂天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竊恐當時康節所論與伊川所聞于周先生者亦當如此因附見之云
280
太史黃公庭堅曰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髙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見延平先生毎誦此言以為善形容有道者氣象
281
明道先生識其子端慤之壙曰夫動靜者隂陽之本況五氣交運則益參錯不齊矣賦生之類宜其雜揉者衆而精一者間或值焉以其間值之難則其數或不能長亦宜矣自此以下四節全用太極圖及通書中意故以附之
282
明道先生銘其友李中通之墓曰二氣交運兮五行順施剛柔雜糅兮美惡不齊稟生之類兮偏駁其宜有鍾粹美兮㑹元之期聖雖學作兮所貴者資便儇皎勵兮去道逺而
283
明道先生作顔子所好何學論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粹者為人其本也貞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于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懼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其性而已然必明諸心知所往然後力行以求至焉若顔子之非禮勿視聴言動不遷怒貳過則好之之篤學之之道也 黃氏瑞節曰此論乃程夫子十八嵗所作程先生曰二氣五行剛柔萬殊聖人所由惟一理人須要復其初
284
通書述解卷下
URN: ctp:ws6475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