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提到 「堯舜文武之道」 符合次數:5.
共5段落。第1頁,共1頁。

先秦兩漢

相關資源

儒家

相關資源

孔叢子

[東漢 - 三國 (25年 - 265年)]
提到《孔叢子》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相關資源

嘉言

電子圖書館
1 嘉言:
夫子適周,見萇弘,言終,退。萇弘語劉文公,曰:「吾觀孔仲尼有聖人之表。河目而隆顙,黃帝之形貌也。脩肱而龜背,長九尺有六寸,成湯之容體也。然言稱先王,躬履廉讓,洽聞強記,博物不窮,抑亦聖人之興者乎?」劉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諸侯力爭,孔丘布衣,聖將安施?」萇弘曰:「堯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墜,禮樂崩喪,其亦正其統紀而已矣。」既而夫子聞之,曰:「吾豈敢哉!亦好禮樂者也。」

居衛

電子圖書館
6 居衛:
孟軻問子思曰:「堯、舜、文、武之道,可力而致乎?」子思曰:「彼人也,我人也。稱其言,履其行,夜思之,晝行之,滋滋焉,汲汲焉,如農之赴時,商之趣利,惡有不至者乎?」

墨家

相關資源

墨子

[春秋 - 戰國] 公元前490年-公元前221年
提到《墨子》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簡介說明
資料來源
相關資源

卷二

電子圖書館

尚賢下

電子圖書館
1 尚賢下: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國家之富也,人民之眾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識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則不能毋舉物示之乎?今若有一諸侯於此,為政其國家也,曰:『凡我國能射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將罪賤之。』問於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懼。我賞因而誘之矣,曰:『凡我國之忠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忠信之士,我將罪賤之。』問於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不信之士懼。今惟毋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使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大以為政於天下,使天下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眾發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為善者可而勸也,為暴者可而沮也。然則此尚賢者也,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同矣。
尚賢下:
墨子說:天下的王公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富足,人民眾多,政治安定。但卻不知道以尚賢作為對國家百姓為政的原則。王公大人從來就不知道尚賢是政治的根本。如果王公大人從來不知道尚賢這一治理政事的根本,我們就不能舉出事例來開導他嗎?現在假定這里有一個諸侯,在他的國家治理政事,說道:「凡是我國能射箭和駕車的人,我都將獎賞和尊貴他;不能射箭和駕車的人,我都將治罪和賤視他。」試問這個國家的人士,誰高興誰害怕呢?我認為必定是善于射箭駕車的人高興,不善于射箭駕車的人害怕。我曾順著前一假設進一步申說:「凡是我國忠信之人,我都將獎賞和尊貴他;不忠不信的人,我都將治罪和賤視他。」試問這個國家的人士,誰高興誰害怕呢?我認為必定是忠信的人高興,不忠不信的人害怕。現在對自己的國家人民采取尚賢政治,使一國為善的人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受到阻止,大之行使政治于天下,使天下為善的人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受到阻止。我以前所以看重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面對民眾發布政令以治理人民,使天下為善的人可以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可以受到阻止。這就是尚賢,它和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是相同的。

4 尚賢下:
古者聖王既審尚賢欲以為政,故書之竹帛,琢之槃盂,傳以遺後世子孫。於先王之書呂刑之書然,王曰:『於!來!有國有土,告女訟刑,在今而安百姓,女何擇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能擇人而敬為刑,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可及也。是何也?則以尚賢及之,於先王之書豎年之言然,曰:『晞夫聖、武、知人,以屏輔而身。』此言先王之治天下也,必選擇賢者以為其群屬輔佐。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曰然。女何為而得富貴而辟貧賤?莫若為賢。為賢之道將柰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飢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飢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
尚賢下:
古時的聖王既已明白了尚賢的道理,想以此為政,所以把它寫在竹帛、雕在槃盂上,相傳而遺留給后世子孫。在先王留下的書《呂刑》中這樣記載:王說:「呵!來!有國家有領土的人,告訴你們用刑之道。在現今你們要安撫百姓,你們除了賢人,還有什么可選擇的呢?除了刑罰,還有什么可慎重的呢?還有什么考慮,不能達到呢?」能選擇人而敬重叫作刑,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就可以達到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可以通過尚賢而達到。在先王之書、老人的話中這樣說到:「尋求聖人、武人、智人,來輔佐你自身。」這是說先王治理天下,一定要選擇賢能的人,做他的僚屬輔佐。現在天下的士君子,都希望富貴而厭惡貧賤。試問,你怎么做才能得到富貴而避免貧賤呢?最好是做賢人。那做賢人的道理又是怎樣的呢?回答說:有力氣的趕快助人,有錢財的努力分人,有道的人勉力教人。如此,餓的人就可以得到食,冷的人就可以得到衣,混亂的就可以得到治理。如果餓的人可以得到食,冷的人可以得到衣,混亂的可以得到治理,這就可以使人各安其生。

漢代之後

宋明

太平御覽

[北宋] 977年-984年 電子圖書館

治道部五

電子圖書館

治政三

電子圖書館
12 治政三:
《孔叢子》曰:夫子適齊,晏子就其館。既燕而私焉,曰:「齊其危夫!譬若載無轄之車以臨千仞之谿,其不顛覆,亦難冀也。子吾心也,以齊為游息之館,當或可救。子幸不吾隱也。」夫子曰:「死病不可醫。夫政令者,人君之銜轡,所以制下也。今齊君失之已久也,子雖欲挾其辀而扶其輪,良弗及也。繹裉可以沒齊君及子身,過此而往,齊其田氏矣。」
又曰:定公問曰:「《周書》所謂『庸庸祗祗,畏畏顯民』,何謂也?」孔子曰:「不失其道,明之於民之謂也。夫能用可用,則政治矣;敬可敬,則尚賢矣;畏可畏,則省刑矣。人君審此三者,明以示民,而國不興,未之有也。」
又曰:哀公問:「《書》稱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何謂也?」孔子對曰:「此言善政之化乎物也。古之帝王,功成作樂,其功善者樂和。樂和則天地且猶應之,況百獸乎?夔為帝舜樂正,實能以樂盡治理之情。」公曰:「然則政之大本,莫尚夔乎?」孔子曰:「夫樂所以歌其成功,非政之本也。眾官之長信既咸熙,然後樂乃和焉。」
又曰:孔子之衛,衛將軍文子問曰:「吾聞魯公父氏不能聽獄,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聽獄,有罪者懼,無罪者恥。」文子曰:「有罪者懼,聽之察刑之當也;無罪者恥,何恥乎?」孔子曰:「齊之以禮,則民恥矣;刑以止刑,則民懼矣。」文子曰:「今齊之以刑,刑猶弗勝,何禮之齊?」孔子曰:「以禮齊民,譬之於御,則轡也。刑以齊民,譬之於御,則鞭也。執轡于此而動于彼,御之良也。無轡而用策,則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執轡,右手運用,不亦速乎?若任轡無策,馬何懼哉?」子曰:「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驂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禮而薄于刑,故民從命也。廢禮而尚刑,民彌暴矣。」
又曰:子思問於夫子曰:「伋聞夫子之詔,正俗化民之政莫善於禮樂也。管子任法以治齊,而天下稱仁焉。是法與禮樂異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禮樂哉?」子曰:「堯、舜之化,百世不輟,仁愛之風遠矣。管仲之智足以定法,材非管氏而專任法,終必亂成矣。」
又曰:孟軻問子思曰:「堯、舜、文、武之道,可力而致乎?」子思曰:「彼人也,我人也。稱其言,履其行,夜思之,晝行之,滋滋焉,汲汲焉,如農之趨時,商之趨利,惡有不致者乎?」
又曰:穆公問子思曰:「吾國可興乎?」子思曰:「可。」公曰:「為之奈何?」對曰:「茍君與大夫慕周公、伯禽之治,行其政化,開公家之惠,杜私門之利,結思百姓,修禮鄰國,其興也勃矣。」
又曰:衛君問子思曰:「寡人之政何如?」答曰:「無非。」君曰:「寡人不知其不肖,亦望其如此也。」子思曰:「希旨容媚則君親之,中正弼非則君疏之。夫能使人富貴貧賤者,君也。在朝之士,孰肯舍其所以見親而取其所以見疏乎?是故競求射君之心,而莫有非君之非者。此臣所謂無非也。」公曰:「然乎。寡人之過也,今知改矣。」答曰:「君弗能焉。口順而心不懌者,臨事必疣。君雖有命,臣未敢受也。」
又曰:信陵君問曰:「古之善為國,至于無訟,其道何由?」答曰:「由乎政善也。上下勤德而和,德無不化,俗無不和。眾之所譽,政之所是也;眾之所毀,政之所非也。毀譽是非與政相應,所以無訟也。」
又曰:子順相魏,改嬖寵之官以事賢才,奪其不任之祿以賜有功,諸喪職者不悅,造謗言。文咨以告,且曰:「夫不善前政而有成,孰與變之而起謗哉?」子順曰:「民之不可與慮始久矣。古之善為政者,其初不能無謗。子產相鄭,三年而後謗止。吾先君之相魯,三月而後謗止。今吾為政日新,雖不及聖賢,庸知謗止獨無時乎?」文咨曰:「子產之謗,嘗亦聞之。未識先君之謗何也?」子順曰:「先君初相魯,魯人頌曰:『麛裘而芾,投之無戾;芾而麛裘,投之無郵。』及三月政化既行,民又作頌曰:『袞衣章甫,實獲我所;章甫袞衣,惠我無私。」文咨喜曰:「乃今知先生不異乎聖賢矣。」
又曰:新桓固謂子順曰:「賢者所在,必興化致治。今子相魏,未聞異政而即自退其身者,志不得乎?何去之速也?」答曰:「以無異政,所以自退也。且死病無良醫。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義事之,故不獲安。救亡不暇,何化之興?昔伊摯在夏,呂望在商,而二國不治,豈伊、呂之不欲哉?勢不可也。」
又曰:尹曾謂子魯:「子之讀先王之書,將奚以為?」答曰:「為治世。世治則助之行道,世亂則獨治其身,治之至也。」
又曰:建初元年,大旱。天子憂之,問群臣政教得失。子豐乃上疏曰:「臣聞為不善而災報,得其應也;為善而災至,遭時運之會耳,非政所治也。昔成湯遭旱,因自責,省畋散積,減御損膳,而大有年。意者陛下未為成湯之事焉。」天子納其言。

共5段落。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