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提到 「鼎折足,覆公餗」 符合次數:13.
共13段落。第1頁,共2頁。 跳至頁1 2

先秦兩漢

相關資源

儒家

相關資源

春秋繁露

[西漢 (公元前206年 - 9年)] 董仲舒著
提到《春秋繁露》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相關資源

精華

電子圖書館
7 精華:
古之人有言曰:不知來,視諸往。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然而其辭體天之微,故難知也。弗能察,寂若無;能察之,無物不在。是故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則天下盡矣。魯僖公以亂即位,而知親任季子。季子無恙之時,內無臣下之亂,外無諸侯之患,行之二十年,國家安寧。季子卒之後,魯不支鄰國之患,直乞師楚耳。僖公之情非輒不肖而國衰益危者,何也?以無季子也。以魯人之若是也,亦知他國之皆若是也。以他國之皆若是,亦知天下之皆若是也。此之謂連而貫之。故天下雖大,古今雖久,以是定矣。以所任賢,謂之主尊國安。所任非其人,謂之主卑國危。萬世必然,無所疑也。其在《》曰:「鼎折足,覆公餗。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者,國家傾也。是故任非其人而國家不傾者,自古到今未嘗聞也。故吾按《春秋》而觀成敗,乃切於前世之興亡也。任賢臣者,國家之興也。夫知不足以知賢,無可奈何矣。知之不能任,大者以死亡,小者以亂危,其若是何邪?以莊公不知季子賢邪?安知病將死,召而授以國政。以殤公為不知孔父賢邪?安知孔父死,己必死,趨而救之。二主知皆足以知賢,而不決,不能任。故魯莊以危,宋殤以弒。使莊公早用季子,而宋殤素任孔父,尚將興鄰國,豈直免弒哉。此吾所而悲者也。

潛夫論

[東漢] 102年-167年 王符著
提到《潛夫論》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三式

電子圖書館
3 三式:
》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此言公不勝任,則有渥刑也。是故三公在三載之後,宜明考績黜刺,簡練其材。其有稷、契、伯夷、申伯、仲山甫致治之效者,封以列侯,令受南土八蠻之賜。其尸祿素餐,無進治之效、無忠善之言者,使從渥刑。是則所謂明德慎罰,而簡練能否之術也。誠如此,則三公競思其職,而百寮爭竭其忠矣。

史書

相關資源

漢書

[新 - 東漢] 36年-111年
提到《漢書》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又名:《前漢》]

電子圖書館

敘傳

提到《敘傳》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敘傳上

電子圖書館
18 敘傳上:
夫餓饉流隸,飢寒道路,思有裋褐之褻,儋石之畜,所願不過一金,然終於轉死溝壑。何則?貧窮亦有命也。況虖天子之貴,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處哉?故雖遭罹阨會,竊其權柄,勇如信、布,彊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潤鑊伏質,亨醢分裂,又況幺鲸,尚不及數子,而欲闇奸天位者虖!是故駑蹇之乘不騁千里之塗,燕雀之疇不奮六翮之用,楶梲之材不荷棟梁之任,斗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重。《》曰鼎折足,覆公餗」,不勝其任也。

前漢紀

[東漢] 198年-200年
提到《前漢紀》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又名:《漢紀》]

孝武皇帝紀三

電子圖書館
7 孝武皇帝... :
荀悅曰。丞相始拜而封。非典也。夫封必以功。不聞以位。孔子曰。如有所譽。必有所試矣。譽必待試。況於賞乎。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凶。若不勝任。覆亂鼎實。刑將加之。況於封乎。初。弘牧豕於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嘗為博士。使匈奴。不稱上意罷。後應賢良舉。上甚賢之。起徒步。數年位至宰相。年八十矣。弘於是起客館。延賢人與參謀議。請博士置弟子員。學者益廣。故人賓客皆仰衣食。身為布被脫粟。飯一肉食。家無餘財。主爵都尉汲黯。數面詰弘於上前。曰弘每與臣等議事。至上前即背之以從欲。大不忠。上問弘。弘曰。知臣者以為忠。不知臣者以為不忠。黯又曰。公孫弘位為三公。而為布被。是詐也。上問弘。弘曰。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之奢。桓公以霸。上不僭於君。晏子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齊因以治。下不比於民。今弘布被。誠詐也。欲以為名。且無黯之忠。陛下安聞此言。上以弘為有讓。益厚待之。弘為人慎厚。事後母孝謹。辯論有理。習文法吏變事。飾以儒術。每朝會議。開陳其兩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廷爭。然外寬內深。意忌主父偃。偃嘗與弘有纳。竟報其私。弘與仲舒同學。不如仲舒。仲舒以弘為諛。膠西王縱恣。數害長吏。乃言仲舒使相膠西王。王素聞仲舒賢。善待之。仲舒正身率下。所居而治。

孝哀皇帝紀下

電子圖書館
3 孝哀皇帝... :
元壽元年春正月辛卯。日有蝕之。赦天下。丁巳。帝皇太后傅氏崩。三月。丞相王嘉下獄死。初廷尉梁相。疑東平王獄有誣辭。奏請傳詣長安。更下公卿議。尚書令鞠譚。僕射宗伯鳳。以為可許。上怒。三人皆免。嘉薦相明習治獄。持平深重。譚頗知文雅。鳳經明行脩。臣竊為朝廷惜此三人。上以此非嘉。後二十餘日。上益封董賢二千戶。因下詔公卿曰。朕即位已來。寢疾未平。反逆之謀。相連不絕。賊亂之臣。近侍帷幄。前東平王雲咒詛朕躬。嘉上言王者代天爵人。尤宜慎之。裂地而封。不得其宜。感動陰陽。以致災異。今陛下體久不平。臣所以內懼也。孝經云。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臣謹封上詔書。不敢露見。臣非敢愛死而不盡法。恐天下聞之。故不敢自殺。上怒。召嘉詣尚書責問。以相等前坐不盡忠。外附諸侯。操持兩心。倍人臣之義。君位列三公。以分明善惡為職。而稱舉相等。迷國罔上。近自君始。謂遠者何。事下將軍中朝者。皆劾嘉迷國罔上不道。光祿大夫龔勝獨以為嘉坐薦相等罪微薄。不應以迷國罔上不道。不可以示天下。遂使謁者召嘉詣廷尉詔獄。使者到。掾吏涕泣和藥進嘉。嘉引藥杯擊地。曰。丞相備位三公。奉職負國。當伏刑都市。以示萬姓。豈小兒女也。何為咀藥而死。嘉遂詣廷尉。使吏侵掠嘉。責之曰。君由當有以負國。入獄不虛。嘉喟然仰天歎曰。幸得充位宰相。不能進賢退不肖。以此負國。死有餘責。吏問賢不肖之名。曰賢是孔光何武。不肖是董賢父子。遂不食歐血死。元始中追錄忠臣。封嘉子崇為新甫侯。謚嘉曰忠侯。
夏。御史大夫賈延免。五月乙卯。光祿大夫孔光為御史大夫。秋七月。光為丞相。何武為御史大夫。由王嘉之舉也。光與武奏言迭毀之次。當以時定。臣請與群臣雜議。於是光祿勳彭宣博士左丞等五十三人。皆以祖宗已下。立五廟而迭毀。後雖有賢君。猶不得與祖宗並列。子孫雖欲褒而立之。鬼神不饗也。孝武帝雖有功烈。親盡宜毀。王舜劉歆議曰。臣聞昔周宣北伐。玁狁詩頌其功。齊桓南伐楚。北伐山戎。春秋美之。及漢興。中國雖平。猶有四夷之患。其為害久矣。非一世之漸也。孝武皇帝。愍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乃南伐百越。起七郡之師。北攘匈奴。降十萬之眾。置五屬國。起朔方以奪其肥饒之地。東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國。起燉煌酒泉張掖斷匈奴之右臂。單于孤特。遠遁漠北。四方無事。卻地遂境。起十餘郡。功業既定。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貴百姓。規模可見。招集天下賢俊。與協心同謀。興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祀。建封禪。殊官號。存周後。定諸侯。永無逆爭之心。至今累代賴之。單于守藩。百蠻率服。萬世中興之功。未之有也。高祖建大業為太祖。孝文德至厚為太宗。孝武皇帝功至著為世宗。此孝宣所以發德音也。禮記王制及春秋穀梁傳。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天子七日而殯。諸侯五。大夫三。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大夫三月。此喪事尊卑之序也。與廟數相應。又曰。天子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是故德厚者流尊。德薄者流卑。左氏傳曰。名位不同。禮亦異數。自上已下。降殺以兩而已。七廟者其正法數可常者。宗不在此數中。宗。變也。苟有功德。則宗不可預為設數。故於殷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周公為無逸之戒。舉殷三宗以戒成王。由是言之。宗無常數。然則所以勸帝者之功德博矣。以七廟言之。孝武帝未宜毀。以所宗言之。則不可謂無功德。禮記曰。功施於民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救民患則祀之。竊以孝武皇帝功德皆兼而有焉。凡此在於異姓猶祀之。況於先祖。或說天子五廟而無其文。說中宗高宗者。宗其道而毀其廟。名與實異。非尊賢貴功之道也。詩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思其人猶愛其樹。況宗其道而毀其廟乎。迭毀之道。自有常法。無功無德。固以親疏相推。及至祖宗之序。多少之數。經傳無明文。至尊至重。難以疑文虛說定也。孝宣皇帝舉公卿之議。用眾儒之謀。既以為世宗廟。建之萬世。宣布天下。愚臣以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如此。不宜毀。上賢歆議而從之。先是歆為光祿貴幸。歆奏請立左傳毛詩逸禮古文尚書。諸儒咸不聽。歆移書太常博士。責讓之曰。尚書左氏。皆古文舊書。並藏於祕府。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大事。則幽冥莫知其原。然猶補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忘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豈不哀哉。此數家之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所考視。其為古文舊書。皆有明驗。內外相應。豈苟而已哉。夫禮失求之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與其過而廢之。寧若過而立之。必若專已守殘。黨同門。妒道真。違明詔。失聖意。以陷於文吏之議。甚為二三君子不取也。諸儒咸怨恨。而光祿大夫龔勝。以歆移書乞骸。大司農師丹奏歆非毀先帝所立。變亂舊章。遂不得立。
八月御史大夫何武免。前將軍光祿大夫彭宣為御史大夫。上舅大司馬丁明免。明素重王嘉。以其死而憐之。故廢。董賢為大司馬衛將軍。年二十二。雖為三公。仍給事中領尚書。賢私過孔光。光衣冠而出。門外待之。望見賢車。乃卻入。賢至中門。光又退入閣。賢下車。光乃出拜。迎送甚卑恭。上聞之喜。拜光二子為諫議大夫常侍。賢由此權與人主侔。上置酒。與賢父子親屬宴飲。上放酒從容顧賢而笑曰。吾欲法堯禪舜如何。侍中王閎。平阿侯之子。諫曰。成王戲以桐葉封弟叔虞於晉。周公入賀曰。天子無戲言。夫天下者。高帝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陛下以藩王。入嗣孝成皇帝後。當奉宗廟。傳於子孫無窮。漢帝制位。統業至重。不宜數有戲言。上默然不悅。左右皆恐。於是遣閎出歸郎署。二十日。長樂宮深為閎謝。又御史大夫彭宣上封事。言安國危繼嗣事。上覺悟召閎。遂上書諫曰。臣聞王者立三公。法三光。立九卿以法天。明君臣之義。當得賢人。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喻三公非其人也。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以法天地。昔孝文皇帝幸鄧通。不過中大夫。孝武皇帝幸韓嫣。賞賜而已。皆不在大位。公孫弘以布被脩德。擢備宰相。巧言令色。君子不貴。昔成湯拔伊尹於鼎俎。文王招呂尚於釣濱。武丁顯傅說於版築。桓公舉甯戚於擊角。皆以立霸王之功。騰茂績於無窮。豈以利耳悅目為得意哉。今大司馬衛將軍高安侯董賢。累世無功。於漢朝又無肺腑之連。復無名跡高行以矯世。升擢數年。列備鼎足。典衛禁兵。主厤天文。無功封爵。父子兄弟。橫蒙拔擢賞賜。空竭帑藏。萬民諠譁。偶言道路。誠不當天心也。昔褒神蚖變化為人。實生褒姒。亂周國。恐陛下有過失之譏。賢有小人不識進退之禍。非所以建卓爾垂法後世。陛下採芻蕘。賢負薪。兼有益於毫釐。言雖不從。多閎年少志強。卒為賢恕之。

孝平皇帝紀

電子圖書館
25 孝平皇帝... :
本傳曰。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朋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莽既不仁。而有邪佞之才。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姦慝。而成篡奪之禍。推此言之。亦有天時。非人力也。及其竊位南面。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於桀紂。而莽晏然。自謂唐虞復出。乃始恣睢。奮其威燄。滔天虐民。窮凶極惡。毒被諸夏。亂起蠻貊。未足逞其欲焉。故海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內外怨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墟。丘壟發掘。害遍生靈。延及朽骨。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也。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經以文姦言。同歸殊塗。俱用亡滅。此皆亢龍之絕氣。非命之運會。紫色蠅聲。餘分閏位為聖王之驅除云爾。王莽既敗。天下雲擾。大者建州郡。小者據縣邑。公孫述稱帝於蜀。隗囂據隴擁眾。收集英雄。班彪在焉。彪即成帝婕妤之弟之稚子也。囂問彪曰。往者周亡。戰國並爭。天下分裂。數代然後始定。意者縱橫之事。復起於今日乎。將乘運迭興。在一人也。願先生論之。論曰。周廢興與漢稍異。昔周立爵五等。諸侯從政。根本既微。枝葉強大。故其末流有縱橫之事。其勢然也。漢家承秦之制。郡縣治民。臣無百年之柄。至於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祚短。國嗣三絕。危自上起。傷不及下。故王氏之貴。傾擅朝廷。能竊其位。不卹於人心。是以即位之後。天下莫不引領而歎。十餘年間。中外騷動。遠近俱發。假號雲合。咸稱劉氏。不謀同辭。方今豪傑帶州域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詩云。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瘼。今民皆謳吟思漢。鄉仰劉氏。已可知矣。囂曰。先生之言周漢之勢可。至於見愚人習識劉氏。而謂漢家重興。疏矣。昔秦失其鹿。劉氏逐而得之。時民復知漢乎。彪感其言。又閔禍患之不息。乃著王命論以救時難。其辭曰。昔在帝堯之禪。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舜亦以命禹。暨於稷契。咸佐唐虞。光濟四海。奕世載德。至於湯武而有天下。雖遭遇異時。而禪代不同。至於應天順民。其揆一也。是故劉氏承堯之後。氏族之世。著於春秋。唐據火德而漢運紹之。始起豐沛。神母夜號。以彰赤帝之符。由是言之。帝王福祚。必有明聖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然後精誠通於神明。流澤加於生民。故為神明所福饗。天下所歸往。未見亡命。功德不紀。而能崛起於此者也。世俗見高祖起於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暴亂。得奮其劍。遊說之士。比於逐鹿。捷者幸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之。悲夫。此世俗所以多亂臣賊子也。若然。豈徒晻於天道。又不睹於人事也。夫饑饉流離。單寒道路。思短褐之襲。儋石之畜。所願不過一金。終於轉死溝壑。何也。則貧窮亦有命也。況乎天子之位。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處哉。故雖遭罹阨會。竊其權柄。勇如信布。強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就鼎鑊。伏斧鑕。烹煮分裂。又況幺麼不及數子哉。而欲晻干天位者乎。是駑蹇之乘。不騁千里之塗。燕雀之儔。不奮六翮之用。楶稅之材。不荷棟梁之任。斗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量。易曰。鼎折足。覆公餗。言不勝任也。當秦之末。豪傑並起。共推陳嬰而欲王之。嬰母止之曰。自吾為汝家婦。汝世貧賤。卒得富貴不祥。不如以兵屬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嬰從其言。而陳氏以寧。王陵之母。亦見項羽必亡。知劉氏將興。是歲陵為漢將。母獲於楚。有漢使來。陵母見之。曰告吾子。漢王長者。必得天下。爾謹順事之。無有二心。遂對漢使。伏劍而死。以固陵心。其後果定漢。陵為相封侯。夫以匹婦之明。猶能推事理之致。探禍敗之機。傳宗祀於無窮。垂策書於春秋。而況丈夫乎。是故窮達有命。吉凶由人。嬰母知廢。陵母知興。審此四者。帝王之分決矣。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是帝堯之苗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徵應。四曰寬明而仁信。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誠信好謀。達於聽受。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從諫如順流。趣時如嚮赴。當食吐哺。納子房之策。收足揮洗。揖酈生之說。悟戍卒之言。斷懷上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膚之愛。舉韓信於行陳。收陳平於亡命。英雄陳力。群策畢舉。此高祖之大略也。所以成帝業焉。若乃靈瑞符應。又可略聞矣。初劉媼妊高祖。夢與神遇。雷電晦冥。有龍蛇之怪。及長而多靈。有異於眾。是以王媼武負。感物而折券。呂公睹形而進女。秦皇東遊以厭其氣。呂后望雲而知其處。始受命則白蛇分。西入關則五星聚。故淮陰留侯。謂之天授。非人力也。歷古今之得失。驗行事之成敗。稽帝王之世運。考五者之所謂。趣舍不厭斯位。符應不同斯慶。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壽。遇折足之凶。伏斧鑕之誅。英雄誠知覺悟。畏若禍戒。超然遠覽。淵然深識。收嬰陵之明分。絕信布之覬覦。距逐鹿之瞽說。審神器之授受。無貪不可幾者。為二母之所笑。則福祚流於子孫。天祿永終矣。彪知囂不寤。乃避難於河西。河西大將軍竇融訪問焉。舉茂才為徐令。彪子固。字孟堅。明帝時為郎。據太史公司馬遷史記。自高祖至於孝武大功臣。紹其後事。迄於孝平王莽之際。著帝紀表志傳。為漢書凡百篇。述其帝紀。其辭曰。皇矣漢祖。纂堯之緒。實天生德。聰明神武。秦人不綱。網漏於楚。爰茲發跡。斷蛇奮旅。神母告符。朱旗乃舉。越蹈秦郊。嬰來稽首。革命創制。三章是紀。應天順人。五星同晷。項氏畔奐。絀我巴漢。西土宅心。戰士憤怨。乘釁而起。席卷三秦。割據山河。保此懷民。股肱蕭曹。社稷是經。爪牙信布。腹心良平。恭行天罰。赫赫明明。述高紀。

經典文獻

相關資源

周易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771年)]
提到《周易》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資料來源
相關資源
[又名:《易》]

易經

提到《易經》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鼎

提到《䷱鼎》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5 ䷱鼎: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象傳:
覆公餗,信如何也。

繫辭下

電子圖書館
5 繫辭下: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漢代之後

隋唐

群書治要

[唐] 631年 電子圖書館

卷一

電子圖書館

周易

電子圖書館
58 周易:
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定之於始,故不待終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此知幾其神者也。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衹悔,元吉。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藝文類聚

[唐] 624年 電子圖書館

卷十

電子圖書館

符命部

電子圖書館

符命

電子圖書館
29 符命:
【論】《後漢班彪王命論》曰:昔在帝堯之禪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舜亦以命禹,既于稷契,咸佐唐虞,光濟四海,弈世載德,至于湯武,而有天下,雖其遭遇異時,禪代不同,至于應天順民,其揆一焉。是故劉氏承堯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唐據火德而紹之,始起沛澤,則神母夜號,以彰赤帝之符,由是言之,帝王之祚,必有明聖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然後精誠通於神明,流澤加於生民,故能為鬼神所福嚮,天下所歸往,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倔起在此位者也。世俗見高祖興於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暴亂,得奮其劍,遊說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悲夫,此世之所以多亂臣賊子者也。若然者,豈徒闇於天道哉。又不睹之於人事矣。夫餓饉流隸,飢寒道路,思有短褐之襲,擔石之蓄,所願不過一金,終於轉死溝壑,何則,貧窮亦有命也。況乎天子之貴,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處哉。故雖遭罹厄會,竊其權柄,勇如信布,強如梁藉,成如王莽,然卒潤鑊伏鑕,烹醢分裂,又況么麼不及數子,而欲闇于天位者乎。是故駑蹇之乘,不騁千里之塗,鷰雀之儔,不奮六翮之用,楶梲之材,不荷棟梁之任,斗筲之子,不執帝王之重。易曰:鼎折足,覆公餗,不勝其任也。當秦之末,豪傑並起,共推陳嬰而王之。嬰母止之曰:自吾為子家婦,而世貧賤,今卒富貴,不祥,不如以兵屬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嬰從其言,而陳氏以寧,王陵為漢將,而母獲於楚,有漢使來,陵母見之。謂曰:願告吾子,漢王長者,必得天下,子謹事之,無有二心,遂對漢使,伏劍而死,以固勉之,夫以疋婦之明,猶能推事理之致,探禍福之幾,而況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窮達有命,吉凶由人,嬰母知廢,陵母知興,此二者帝王之分決矣。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苗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徵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誠,好謀達於聽受,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用己,從諫如順流,趍時如嚮起,當食吐哺,納子房之策,拔足揮洗,揖酈生之說,寤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膚之愛,舉韓信於行陣,收陳平於亡命,英雄陳力,群策畢舉,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業也。若乃靈瑞符應,又可略聞矣。是以王武感物而折契,呂公睹形而進女,秦皇東遊以厭其氣,呂后望雲而知所處,始受命則白蛇分,西入關則五星聚,故淮陰留侯,謂之天授,非人力也。歷古今之得失,驗行事之成敗,取舍不猒斯位,符瑞不周斯度,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殀天年之壽,遇折足之凶,伏斧鉞之誅,英雄誠知覺寤,收陵嬰之明分,絕信布之覬覦,拒逐鹿之瞽說,審神器之有授,貪不可冀,無為二母之所笑,則福祚流于子孫,天祿其永終矣。

共13段落。第1頁,共2頁。 跳至頁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