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提到 「性命之情」 符合次數:9.
共9段落。第1頁,共1頁。

先秦兩漢

相關資源

道家

相關資源

文子

[東漢 - 晉] 212年-231年
提到《文子》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相關資源
[又名:《通玄真經》]

下德

電子圖書館
8 下德:
老子曰:陰陽陶冶萬物,皆乘一氣而生。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登,春肅秋榮,冬雷夏霜,皆賊氣之所生也。天地之間,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一人之形也,故明於性者,天地不能脅也,審於符者,怪物不能惑也。聖人由近以知遠,以萬里為一同,氣蒸乎天地,禮義廉恥不設,萬民莫不相侵暴虐,由在乎混冥之中也。廉恥陵哕,及至世之衰,害多而財寡,事力勞而養不足,民貧苦而忿爭生,是以貴仁。人鄙不齊,比周朋黨,各推其與,懷機巧詐之心,是以貴義。男女群居,雜而無別,是以貴禮。性命之情,淫而相迫於不得已,則不和,是以貴樂。故仁義禮樂者,所以救敗也,非通治之道也。誠能使神明定於天下,而心反其初,則民性善,民性善則天地陰陽從而包之,則財足而人贍,貪鄙忿爭之心不得生焉。仁義不害,而道德定而天下,而民不淫於綵色,故德衰然後飾仁義,和失然後調聲,禮淫然後飾容。故知道德,然後知仁義不足行也,知仁義,然後知禮樂不足脩也。

12 下德:
老子曰: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霆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故閉其四關,止五道,即與道淪。神明藏於無形,精氣反於真,目明而不以視,耳聰而不以聽,口當而不以言,心條通而不以思慮,委而不為,知而不矜,直性命之情,而知故不得害。精存於目即其視明,在於耳即其聽聰,留於口即其言當,集於心即其慮通,故閉四關即終身無患,四支九竅,莫死莫生,是謂真人。地之生財,大本不過五行,聖人節五行,即治不荒。

算書

相關資源

孫子算經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電子圖書館

電子圖書館
序:
孫子曰:夫算者,天地之經緯,群生之元首;五常之本末,陰陽之父母;星辰之建號,三光之表裹;五行之準平,四時之終始;萬物之祖宗,六藝之綱紀。稽群倫之聚散,考二氣之降升;推寒暑之迭運,步遠近之殊同;觀天道精微之兆基,察地理從橫之長短;采神祇之所在,極成敗之符驗;窮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立規矩,準方圓,謹法度,約尺丈,立權衡,平重輕,剖毫釐,析黍絫;歷億載而不朽,施八極而無疆。散之不可勝究,斂之不盈掌握。嚮之者富有餘,背之者貧且窶;心開者幼沖而即悟,意閉者皓首而難精。夫欲學之者必務量能揆己,志在所專。如是則焉有不成者哉。

雜家

相關資源

淮南子

[西漢 (公元前206年 - 9年)]
提到《淮南子》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資料來源
相關資源
[又名:《淮南》, 《鴻烈》]

本經訓

提到《本經訓》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3 本經訓:
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人氣者也。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為。距日冬至四十六日,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陰陽儲與,呼吸浸潭,包裹風俗,斟酌萬殊,旁薄眾宜,以相嘔咐醞釀,而成育群生。是故春肅秋榮,冬雷夏霜,皆賊氣之所生。由此觀之,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一人之制也。是故明於性者,天地不能脅也;審于符者,怪物不能惑也。故聖人者,由近知遠,而萬殊為一。古之人同氣於天地,與一世而優遊。當此之時,無慶賀之利,刑罰之威,禮義廉恥不設,毀譽仁鄙不立,而萬民莫相侵欺暴虐,猶在於混冥之中。逮至衰世,人眾財寡,事力勞而養不足,於是忿爭生,是以貴仁。仁鄙不齊,比周朋黨,設詐諝,懷機械巧故之心,而性失矣,是以貴義。陰陽之情,莫不有血氣之感,男女群居雜處而無別,是以貴禮。性命之情,淫而相脅,以不得已則不和,是以貴樂。是故仁義禮樂者,可以救敗,而非通治之至也。夫仁者,所以救爭也;義者,所以救失也;禮者,所以救淫也;樂者,所以救憂也。神明定於天下,而心反其初;心反其初,而民心善;民心善而天地陰陽從而包之,則財足而人澹矣;貪鄙忿爭不得生焉。由此觀之,則仁義不用矣。道德定于天下而民純樸,則目不營於色,耳不淫於聲,坐俳而歌謠,被發而浮游,雖有毛嬙、西施之色,不知說也。掉羽、武象,不知樂也,淫諝無別,不得生焉。由此觀之,禮樂不用也。是故德衰然後仁生,行沮然後義立,和失然後聲調,禮淫然後容飾。是故知神明然後知道德之不足為也,知道德然後知仁義之不足行也。知仁義然後知禮樂之不足修也。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釋其要而索之於詳,未可與言至也。

10 本經訓:
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電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故閉四關,止五遁,則與道淪。是故神明藏於無形,精神反於至真,則目明而不以視,耳聰而不以聽,必條達而不以思慮,委而弗為,和而弗矜,冥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雜焉。精泄於目,則其視明;在於耳,則其聽聰;留於口,則其言當;集於心,則其慮通。故閉四關則身無患,百節莫苑,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泰族訓

提到《泰族訓》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22 泰族訓:
故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國之本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故為治之本,務在寧民;寧民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節用;節用之本,在於反性。未有能搖其本而靜其末,濁其源而清其流者也。故知性之情者,不務性之所無以為;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故不高宮室者,非愛木也;不大鐘鼎者,非愛金也。直行性命之情,而制度可以為萬民儀。

史書

相關資源

漢書

[新 - 東漢] 36年-111年
提到《漢書》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又名:《前漢》]

電子圖書館

董仲舒傳

提到《董仲舒傳》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4 董仲舒傳:
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當虞氏之樂莫盛於韶,於周莫盛於勺。聖王已沒,鐘鼓筦絃之聲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虖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塗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眾,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後王而後止,豈其所持操或誖繆而失其統與?固天降命不可復反,必推之於大衰而後息與?烏虖!凡所為屑屑,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姦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脩何飭而膏露降,百穀登,德潤四海,澤臻屮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虖方外,延及群生?

前漢紀

[東漢] 198年-200年
提到《前漢紀》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又名:《漢紀》]

孝武皇帝紀二

電子圖書館
1 孝武皇帝... :
元光元年冬。初令郡國貢孝廉各一人。董仲舒始開其議。仲舒、廣川人也。初景帝時為博士。下帷讀書。弟子以次傳授其業。或莫見面。蓋三年不闚其園。其精專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尊師之。後應賢良舉。上策曰。夫守文之君。當塗之士。皆欲明先王之道。以戴翼世主者甚眾。然猶不能。豈所操持失其統歟。固天降命不可復反歟。必推之於大中而後息歟。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稱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昭其理。今欲風流而令行。輕刑而姦改。何修而臻於此。具明以喻朕意。靡有所隱。仲舒對曰。臣謹案春秋。以觀天人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降怪異以驚恐之。尚不知變。而後傷敗乃至。自非大無道之世。天欲盡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勉彊而已。勉彊學問。則聞見博而智益明矣。勉彊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矣。詩云。夙夜匪懈。書云懋哉懋哉。皆勉彊之謂也。昔周道衰於幽厲。非道亡也。而幽厲不由道也。宣王修文武之業。周道粲然復至矣。非天降命。不可復反也。所操持悖謬。失其統也。臣聞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此受命自然之符也。天下同心歸之。若子歸父母。是亦受命之符也。夫天瑞應精誠而至。書曰。白魚入於王舟。有火復於王屋。流為赤烏。此蓋受命之符也。及末代衰微。廢德義。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矣。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純粹。又治亂之所生。故不能齊一也。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暴則民鄙夭。夫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陶者之所為。綏之斯安。動之斯來。此之謂也。臣謹案春秋。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下以正己所為也。然則王者所為。必則於天道。天道之大者在於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德不失而歲功成。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而欲德化之被四表。固難成也。春秋謂一為元。一者萬物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本也。謂一為元者。示太始而欲正其本也。故為人君者。正其本心以正朝廷。朝廷正以正萬民。萬民正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不皆正也。則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植。福祥畢至而王道成矣。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傷不能致此物。而身卑賤不能致也。今陛下居得致之位。又有能致之資。然而天地未一應瑞者。凡以教化之不立。而萬民不正故也。民之從利。如水之走下。非教化隄防之不能禁也。聖人之繼亂世。埽除其跡而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夫秦滅先聖之道。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遺毒餘戾。至今未滅。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為政而不行之甚者。必變而更化之。漢承暴秦之後。宜變其跡。乃可善治。三代相救。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今漢宜少損周之文。用夏之忠。王者有改制之名。無變道之實。然所祖不同者。救病扶衰。所遭之變然也。又曰。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美。不謂積日纍久也。小材雖纍日不離於小官。賢才雖未久不害為宰相。是以有司竭其務。治其業。今則不然。纍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賢不肖不得其真。宜勿以日月為功。誠以賢能為實。使郡國各擇吏民之賢者。歲貢一人以給宿衛。所貢得賢者有賞。不肖者行罰。如此率天下賢能。可得而官也。又曰。積小者大。慎微者著。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消膏。人不見也。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識之。天之所分與。與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者大。不得取其小也。古之食祿者。不食於民力。是與天意同也。昔公儀休相魯。去織婦。拔園葵。曰臣也已食祿矣。又奪園夫妻女工之利乎。夫遑遑求財利。常恐匱乏者。庶人之意也。遑遑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負且乘。致寇至。此言處君子之位者。不可以庶人行也。又曰。春秋大一統。一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今師師異道。人人異論。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非孔氏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仲舒對策。擢為江都相。時易王甚驕而好勇。問仲舒曰。越王與大夫種后庸范蠡謀伐吳。遂滅之。孔子稱殷有三仁焉。寡人亦以越有三仁。仲舒對曰。昔魯君伐齊。問柳下惠曰。吾伐齊何如。對曰不可。歸而有憂色。曰吾聞伐國者不可問仁人。此問何為至於我哉。徒見問耳。且猶羞之。況設詐而伐吳乎。由是言之。越曾無一仁矣。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故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王曰善哉。及其去位居家。絕不問家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所著凡百三十篇。而說春秋事復數十篇。朝廷有大議。使者就其家而問之。國家大議。多仲舒發之。春二月丙辰晦。日有食之。車騎將軍李廣屯雲中。車騎將軍程不識屯鴈門。以備匈奴。六月罷。廣、隴西人也。為將得士眾心。無部曲行陣。善就水草頓舍。人人自便。不擊刁斗自衛。幕府少文書。而程不識正行伍部曲營陣。擊刁斗自衛。吏治軍簿至明。士卒不得自便。而俱為名將。夏四月。赦天下。復七國宗室削絕屬籍。五月。詔舉賢良。秋七月癸未。先晦一日。日有食之。是歲天星盡動搖。上問候星者。對曰。星搖。民將勞也。

漢代之後

隋唐

群書治要

[唐] 631年 電子圖書館

卷十七

電子圖書館

漢書五

電子圖書館

電子圖書館
41 傳:
董仲舒,廣川人也。下帷讀書,三年不窺園,舉賢良,武帝制問焉。曰: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聖王已没,鐘鼓筦弦之聲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紂之行作,王道大壞矣。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塗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衆,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舊無日以仆滅四字,補之至後王而後止,豈其所持操或誖繆而失統與,固天降命不可復反與,夙興夜寐,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飾,而膏露降,百穀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祜舊作祐,改之,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羣生,士大夫其明以諭朕,靡有所隱。

共9段落。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