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提到 「孝景廟皆親盡宜毀」 符合次數:6.
共6段落。第1頁,共1頁。

先秦兩漢

相關資源

史書

相關資源

漢書

[新 - 東漢] 36年-111年
提到《漢書》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又名:《前漢》]

電子圖書館

韋賢傳

提到《韋賢傳》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33 韋賢傳:
罷郡國廟後月餘,復下詔曰:「蓋聞明王制禮,立親廟四,祖宗之廟,萬世不毀,所以明尊祖敬宗,著親親也。朕獲承祖宗之重,惟大禮未備,戰栗恐懼,不敢自顓,其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玄成等四十四人奏議曰:「禮,王者始受命,諸侯始封之君,皆為太祖。以下,五廟而迭毀,毀廟之主臧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壹禘壹祫也。祫祭者,毀廟與未毀廟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昭,古之正禮也。祭義曰:『王者禘其祖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廟。』言始受命而王,祭天以其祖配,而不為立廟,親盡也。立親廟四,親親也。親盡而迭毀,親疏之殺,示有終也。周之所以七廟者,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廟不毀,與親廟四而七。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者,皆當親盡而毀。成王成二聖之業,制禮作樂,功德茂盛,廟猶不世,以行為諡而已。禮,廟在大門之內,不敢遠親也。臣愚以為高帝受命定天下,宜為帝者太祖之廟,世世不毀,承後屬盡者宜毀。今宗廟異處,昭穆不序,宜入就太祖廟而序昭穆如禮。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廟皆親盡宜毀,皇考廟親未盡,如故。」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等二十九人以為孝文皇帝除誹謗,去肉刑,躬節儉,不受獻,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絕人類,賓賜長老,收恤孤獨,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廷尉忠以為孝武皇帝改正朔,易服色,攘四夷,宜為世宗之廟。諫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以為皇考廟上序於昭穆,非正禮,宜毀。

34 韋賢傳:
於是上重其事,依違者一年,乃下詔曰:「蓋聞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尊尊之大義也;存親廟四,親親之至恩也。高皇帝為天下誅暴除亂,受命而帝,功莫大焉。孝文皇帝國為代王,諸呂作亂,海內搖動,然群臣黎庶靡不壹意,北面而歸心,猶謙辭固讓而後即位,削亂秦之跡,興三代之風,是以百姓晏然,咸獲嘉福,德莫盛焉。高皇帝為漢太祖,孝文皇帝為太宗,世世承祀,傳之無窮,朕甚樂之。孝宣皇帝為孝昭皇帝後,於義壹體。孝景皇帝廟及皇考廟皆親盡,其正禮儀。」玄成等奏曰:「祖宗之廟世世不毀,繼祖以下,五廟而迭毀。今高皇帝為太祖,孝文皇帝為太宗,孝景皇帝為昭,孝武皇帝為穆,孝昭皇帝與孝宣皇帝俱為昭。皇考廟親未盡。太上、孝惠廟皆親盡,宜毀。太上廟主宜瘞園,孝惠皇帝為穆,主遷於太祖廟,寢園皆無復修。」奏可。

40 韋賢傳:
成帝崩,哀帝即位。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言:「永光五年制書,高皇帝為漢太祖,孝文皇帝為太宗。建昭五年制書,孝武皇帝為世宗。損益之禮,不敢有與。臣愚以為迭毀之次,當以時定,非令所為擅議宗廟之意也。臣請與群臣雜議。」奏可。於是,光祿勳彭宣、詹事滿昌、博士左咸等五十三人皆以為繼祖宗以下,五廟而迭毀,後雖有賢君,猶不得與祖宗並列。子孫雖欲褒大顯揚而立之,鬼神不饗也。孝武皇帝雖有功烈,親盡宜毀。

前漢紀

[東漢] 198年-200年
提到《前漢紀》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又名:《漢紀》]

孝元皇帝紀中

電子圖書館
6 孝元皇帝... :
四年。春二月。赦天下。所賑貸貧民。勿收責。三月。行幸雍。祠五畤。六月甲戌。孝宣帝園東闕災。戊寅晦。日有蝕之。詔曰。蓋聞明王在上。忠臣布職。則群生和樂。方外蒙澤。今朕闇於王道。夙夜憂懼。不通其理。靡瞻不眩。靡聽不惑。是以教令多違。民心未得。邪說虛進。事無成功。此天下所著聞也。公卿大夫。好惡未同。或緣姦作邪。侵削細民。元元安所歸命哉。詩不云乎。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自今以後。公卿大夫。其勉思天戒。慎身修永。以輔朕之不逮。直言盡意。無有所諱。秋七月。罷衛思后園及戾園。冬十月乙丑。罷祖廟在郡國者。先是。貢禹奏言。古者天子七廟。今孝景皆親盡。宜毀。及郡國廟不依古禮。宜止。未及施行而禹卒。於是追思禹言。乃下詔議。丞相玄成御史大夫弘等十七人皆曰。臣聞祭者皆由中出。生於心者也。惟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立廟於京師之居。躬親承事。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尊尊之大義也。五帝三王不易之道也。詩云。有來雍雍。至止肅肅。春秋之義。父不祭於支庶之宅。君不祭於臣僕之家。王不祭於下土諸侯。臣等愚。以為宗廟在郡國。一切勿修。奏可。因罷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園。皆不奉祀。置吏守而已。諸侯分屬三輔。以渭城亭部北原上以為初陵。詔曰。往者緣臣子之義。奏徙郡國民以奉園陵。今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產。親戚分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自安之意。是以東垂被虛耗之災。關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策。詩不云乎。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初陵無置縣邑。使天下安土樂業。無有搖動之心。又罷先后父母奉邑。

7 孝元皇帝... :
五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東。祀后土。秋。潁川水出流。殺人民。吏從官員被害者與告。士卒遣還。冬。上幸長楊。布車騎大臘。十有二月乙酉。毀太上皇孝惠帝寢園。是時。丞相列侯中二千石博士等四十四人奏議曰。禮。始受命諸侯始封之君。皆為太祖。繼太祖五廟。皆迭毀。毀廟主。藏於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一禘一祫。祫祭者。言毀廟及未毀廟之主合食於太祖。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昭。古之正禮。祭義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而以祖配之。而不為立廟。親盡也。立親廟四。親親也。周之所立七廟者。以后稷始封。文武受命而王。是以三廟不毀。與親廟四而七焉。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皆親盡而毀。成王承二王之業。制禮作樂。功德茂盛。廟猶從毀。以行為謚而已。臣愚以高祖受命定天下。宜為高帝太祖之廟。世世不毀。太上皇孝文孝惠孝景廟。皆親盡宜毀。皇考廟親未盡。如是。宜皆就太祖廟序昭穆。如禮。大司馬許嘉等二十九人。以為孝文皇帝德化茂盛。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廷尉忠以為孝武皇帝改正朔。易服色。攘四夷。宜為世宗之廟。諫議大夫尹更始等十六人。以為皇考廟上序於昭穆。非正禮。宜毀。於是上重序昭穆。立廟而已。世宗留不毀。

孝哀皇帝紀下

電子圖書館
3 孝哀皇帝... :
元壽元年春正月辛卯。日有蝕之。赦天下。丁巳。帝皇太后傅氏崩。三月。丞相王嘉下獄死。初廷尉梁相。疑東平王獄有誣辭。奏請傳詣長安。更下公卿議。尚書令鞠譚。僕射宗伯鳳。以為可許。上怒。三人皆免。嘉薦相明習治獄。持平深重。譚頗知文雅。鳳經明行脩。臣竊為朝廷惜此三人。上以此非嘉。後二十餘日。上益封董賢二千戶。因下詔公卿曰。朕即位已來。寢疾未平。反逆之謀。相連不絕。賊亂之臣。近侍帷幄。前東平王雲咒詛朕躬。嘉上言王者代天爵人。尤宜慎之。裂地而封。不得其宜。感動陰陽。以致災異。今陛下體久不平。臣所以內懼也。孝經云。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臣謹封上詔書。不敢露見。臣非敢愛死而不盡法。恐天下聞之。故不敢自殺。上怒。召嘉詣尚書責問。以相等前坐不盡忠。外附諸侯。操持兩心。倍人臣之義。君位列三公。以分明善惡為職。而稱舉相等。迷國罔上。近自君始。謂遠者何。事下將軍中朝者。皆劾嘉迷國罔上不道。光祿大夫龔勝獨以為嘉坐薦相等罪微薄。不應以迷國罔上不道。不可以示天下。遂使謁者召嘉詣廷尉詔獄。使者到。掾吏涕泣和藥進嘉。嘉引藥杯擊地。曰。丞相備位三公。奉職負國。當伏刑都市。以示萬姓。豈小兒女也。何為咀藥而死。嘉遂詣廷尉。使吏侵掠嘉。責之曰。君由當有以負國。入獄不虛。嘉喟然仰天歎曰。幸得充位宰相。不能進賢退不肖。以此負國。死有餘責。吏問賢不肖之名。曰賢是孔光何武。不肖是董賢父子。遂不食歐血死。元始中追錄忠臣。封嘉子崇為新甫侯。謚嘉曰忠侯。
夏。御史大夫賈延免。五月乙卯。光祿大夫孔光為御史大夫。秋七月。光為丞相。何武為御史大夫。由王嘉之舉也。光與武奏言迭毀之次。當以時定。臣請與群臣雜議。於是光祿勳彭宣博士左丞等五十三人。皆以祖宗已下。立五廟而迭毀。後雖有賢君。猶不得與祖宗並列。子孫雖欲褒而立之。鬼神不饗也。孝武帝雖有功烈。親盡宜毀。王舜劉歆議曰。臣聞昔周宣北伐。玁狁詩頌其功。齊桓南伐楚。北伐山戎。春秋美之。及漢興。中國雖平。猶有四夷之患。其為害久矣。非一世之漸也。孝武皇帝。愍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乃南伐百越。起七郡之師。北攘匈奴。降十萬之眾。置五屬國。起朔方以奪其肥饒之地。東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國。起燉煌酒泉張掖斷匈奴之右臂。單于孤特。遠遁漠北。四方無事。卻地遂境。起十餘郡。功業既定。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貴百姓。規模可見。招集天下賢俊。與協心同謀。興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祀。建封禪。殊官號。存周後。定諸侯。永無逆爭之心。至今累代賴之。單于守藩。百蠻率服。萬世中興之功。未之有也。高祖建大業為太祖。孝文德至厚為太宗。孝武皇帝功至著為世宗。此孝宣所以發德音也。禮記王制及春秋穀梁傳。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天子七日而殯。諸侯五。大夫三。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大夫三月。此喪事尊卑之序也。與廟數相應。又曰。天子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是故德厚者流尊。德薄者流卑。左氏傳曰。名位不同。禮亦異數。自上已下。降殺以兩而已。七廟者其正法數可常者。宗不在此數中。宗。變也。苟有功德。則宗不可預為設數。故於殷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周公為無逸之戒。舉殷三宗以戒成王。由是言之。宗無常數。然則所以勸帝者之功德博矣。以七廟言之。孝武帝未宜毀。以所宗言之。則不可謂無功德。禮記曰。功施於民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救民患則祀之。竊以孝武皇帝功德皆兼而有焉。凡此在於異姓猶祀之。況於先祖。或說天子五廟而無其文。說中宗高宗者。宗其道而毀其廟。名與實異。非尊賢貴功之道也。詩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思其人猶愛其樹。況宗其道而毀其廟乎。迭毀之道。自有常法。無功無德。固以親疏相推。及至祖宗之序。多少之數。經傳無明文。至尊至重。難以疑文虛說定也。孝宣皇帝舉公卿之議。用眾儒之謀。既以為世宗廟。建之萬世。宣布天下。愚臣以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如此。不宜毀。上賢歆議而從之。先是歆為光祿貴幸。歆奏請立左傳毛詩逸禮古文尚書。諸儒咸不聽。歆移書太常博士。責讓之曰。尚書左氏。皆古文舊書。並藏於祕府。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大事。則幽冥莫知其原。然猶補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忘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豈不哀哉。此數家之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所考視。其為古文舊書。皆有明驗。內外相應。豈苟而已哉。夫禮失求之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與其過而廢之。寧若過而立之。必若專已守殘。黨同門。妒道真。違明詔。失聖意。以陷於文吏之議。甚為二三君子不取也。諸儒咸怨恨。而光祿大夫龔勝。以歆移書乞骸。大司農師丹奏歆非毀先帝所立。變亂舊章。遂不得立。
八月御史大夫何武免。前將軍光祿大夫彭宣為御史大夫。上舅大司馬丁明免。明素重王嘉。以其死而憐之。故廢。董賢為大司馬衛將軍。年二十二。雖為三公。仍給事中領尚書。賢私過孔光。光衣冠而出。門外待之。望見賢車。乃卻入。賢至中門。光又退入閣。賢下車。光乃出拜。迎送甚卑恭。上聞之喜。拜光二子為諫議大夫常侍。賢由此權與人主侔。上置酒。與賢父子親屬宴飲。上放酒從容顧賢而笑曰。吾欲法堯禪舜如何。侍中王閎。平阿侯之子。諫曰。成王戲以桐葉封弟叔虞於晉。周公入賀曰。天子無戲言。夫天下者。高帝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陛下以藩王。入嗣孝成皇帝後。當奉宗廟。傳於子孫無窮。漢帝制位。統業至重。不宜數有戲言。上默然不悅。左右皆恐。於是遣閎出歸郎署。二十日。長樂宮深為閎謝。又御史大夫彭宣上封事。言安國危繼嗣事。上覺悟召閎。遂上書諫曰。臣聞王者立三公。法三光。立九卿以法天。明君臣之義。當得賢人。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喻三公非其人也。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以法天地。昔孝文皇帝幸鄧通。不過中大夫。孝武皇帝幸韓嫣。賞賜而已。皆不在大位。公孫弘以布被脩德。擢備宰相。巧言令色。君子不貴。昔成湯拔伊尹於鼎俎。文王招呂尚於釣濱。武丁顯傅說於版築。桓公舉甯戚於擊角。皆以立霸王之功。騰茂績於無窮。豈以利耳悅目為得意哉。今大司馬衛將軍高安侯董賢。累世無功。於漢朝又無肺腑之連。復無名跡高行以矯世。升擢數年。列備鼎足。典衛禁兵。主厤天文。無功封爵。父子兄弟。橫蒙拔擢賞賜。空竭帑藏。萬民諠譁。偶言道路。誠不當天心也。昔褒神蚖變化為人。實生褒姒。亂周國。恐陛下有過失之譏。賢有小人不識進退之禍。非所以建卓爾垂法後世。陛下採芻蕘。賢負薪。兼有益於毫釐。言雖不從。多閎年少志強。卒為賢恕之。

共6段落。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