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 |
天子者,爵稱也。爵所以稱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載謂之天子,上法斗極。」《鉤命決》曰:「天子,爵稱也。」帝王之德有優劣,所以俱稱天子者何?以其俱命於天,而王治五千里內也。《》曰:「」何以知帝亦稱天子也,以法天下也?《中候》曰:「天子臣放勳。」《書逸篇》曰:「厥兆天子爵。」何以「言皇」亦稱天子也?以其言天覆地載俱王天下也。故《》曰:「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
| 爵: |
爵有五等,以法五行也;或三等者,法三光也。或法三光,或法五行何?質家者據天,故法三光;文家者據地,故法五行。《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爵五等,各有宜也。」《》曰:「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此周制也。所以名之為公侯者何。公者通公正無私之意也。侯者,候也。候逆順也。《》曰:「王者之後稱公,其餘人皆千乘,像雷震百里所潤同。大國稱侯,小者伯、子、男也。」《》曰:「」伯者百也。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男者,任也。人皆五十里,差次功德,小者不滿為附庸,附庸者,附大國以名通也。百里兩爵、公侯共之,七十里一爵,五十里復兩爵何?公者,加尊二王之後,侯者百里之正爵士,上有可次,下有可第,中央故無二。五十里有兩爵者,所以加勉進人也。小國下爵,猶有尊卑,亦以勸人也。殷爵三等,謂公、侯、伯也,所以合子、男從伯者何?王者受命,改文從質,無虛退人之義,故上就伯也。《》曰:「侯、甸、任、衛,作國伯。」謂殷也。《》曰:「合伯、子、男為一爵。」或曰:合從子,貴中也。以《春秋》名鄭忽,忽者,鄭伯也。此未踰年之君當稱子,嫌為改赴。故名之也。地有三等不變,至爵獨變者何?地比爵為質,故不變。為質故不變,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實。家所以令公居百里、侯居七十里何也?封賢極於百里。其政也,不可空退人,示優賢之意,欲褒尊而上之。何以知殷家侯人不過七十里者也?曰:士上有三等,有百里、有七十里,有五十里。其地半者其數倍,制地之理體也,多少不相配。 |
| 爵: |
公、卿、大夫者,何謂也?內爵稱也。曰公、卿、大夫何?爵者,盡也,各量其職盡其才也。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卿之為言章,善明理也;大夫之為言大,扶進人者也。故《傳》曰:「進賢達能,謂之大夫也。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故《傳》曰:「古今辯然否,謂之士。」《禮》曰:「四十強而士。」不言「爵為士」。至五十爵為大夫何。何以知士非爵?何以知卿為爵也。以大夫知卿亦爵也。何以知公為爵也?《》曰:「諸侯四佾,諸公六佾。」合而言之,以是知公卿為爵。內爵所以三等何?亦法三光也。所以不變質文何?內者為本,故不改內也。諸侯所以無公爵者,下天子也。故《》曰:「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此謂諸侯臣也。大夫但有上、下何?明卑者多也。爵皆一字也,大夫獨兩字何?《》曰:「大夫無遂事。」以為大夫,職在之適四方,受君之法,施之於民,故獨兩字下之。或曰大夫,爵之下者也。稱大夫,明從大夫以上受下施,皆大自著也。天子之士獨稱元士何?士賤不得體君之尊,故加元以別諸侯之士也。《禮經》曰:「士見大夫。」諸侯之士。《》曰:「王者八十一元士。」天子爵連言天子,諸侯爵不連言王侯何?即言王侯,以王者同稱,為衰弱人替差生篡弒,猶不能為天子也,故連言天子也。或曰:王者天爵,王者不能生諸侯,故不言王侯;諸侯人事自著,故不著也。王者太子亦稱士何?舉從下升,以為人無生得貴者,莫不由士起,是以舜時稱為天子,必先試於士禮。《士冠經》曰:「天子之元子士也。」 |
| 爵: |
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夫尊於朝,妻榮於室,隨夫之行,故《禮郊特牲》曰:「婦人無爵,坐以夫之齒。」《禮》曰:「生無爵,死無謚。」《春秋》錄夫人皆有謚,夫人何以知非爵也?《》曰:「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國人稱之曰君夫人。」即令是爵,君稱之與國人稱之不當異也。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為偶,陰陽相成之義也,一夫一婦成一室。明君人者,不當使男女有過,時無匹偶也。《》曰:「」 |
| 爵: |
爵人於朝者,示不私人以官,與眾共之義也。封諸侯於廟者,示不自專也,明法度,皆祖之制也,舉事必告焉。《》曰:「爵人於朝,與眾共之也。」《》云:「王命卿士,南仲太祖。」《禮祭統》曰:「古者明君爵有德,必於太祖。君降立於阼階南面向,所命北向,央由君右執策命之。」 |
| 爵: |
大夫功成未封而死,不得追爵賜之者,以其未當股肱也。《春秋穀梁傳》曰:「追錫死者,非禮也。」《》曰:「葬從死者,祭從生者,所以追孝繼養也。」葬從死者何?子無爵父之義也。《禮中庸》記曰:「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子為大夫,父為士,祭以大夫葬以士也。」 |
| 爵: |
父在稱世子何?繫於君也。父沒稱子某者何?屈於屍柩也。既葬稱小子者,即尊之漸也。踰年稱公者,緣民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也。緣終始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踰年即位,所以繫民臣之心也。然後爵者,緣孝子之心未忍安吉。故《春秋》:「魯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薨于小寢。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韓詩內傳》曰:「諸侯世子三年喪畢,上受爵命於天子。」所以名之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絕也。何以知天子子亦稱世子也?《》曰:「公會世子於首止。」或曰:天子之子稱太子。《》曰:「太子發升於舟也。」或曰:「諸侯之稱代子。」則傳曰:晉有太子申生,鄭有太子華齊。有太子光。由是觀之,周制太子代子亦不定也。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代子。後代咸因之。世子三年喪畢,必上受爵命於天子何?明爵土者天子之有也,臣無自爵之義。童子當受父爵命,使大夫就其國命之,明王者不與童子為禮也。以《春秋》魯成公幼少,與諸侯會,公不見之,《經》不以為魯恥,明不與童子為禮也。世子上受爵命,衣士服何?謙不敢自專也。故《》曰:「𩎟韐有赩。」世子始行也。 |
| 爵: |
天子大斂之後稱王者,明士不可一日無君也。故《》曰:「」此斂之後也。何以知王從死後加王也?以尚書言迎子劉。不言迎王。王者既殯而即繼體之位何?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故先君不可得見則後君繼體矣。《》曰:「再拜興對,乃受銅。」明為繼體君也。緣始終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曰:「王釋冕喪服。」吉冕受銅稱王,以接諸侯,明己繼體為君也。釋冕藏銅,反喪,明未稱王以統事也。不曠年無君,故逾年乃即位改元,名元年,年以紀事,君名其事矣,而未發號令也。何以言踰年即位謂改元位?《》曰:「以諸侯踰年即位,亦知,天子踰年即位也。」《春秋》曰:「」改元位也。王者改元年,即事天地;諸侯改元,即事社稷。《》曰:「夫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曰「天子三年然後稱王」者,謂稱王統事發號令也。《》曰「高宗諒陰三年」是也。《》曰:「君薨,百官總己聽於塚宰三年。」緣孝子之心,則三年不當也,故三年除喪,乃即位統事。即位踐阼為主,南面朝臣下稱王,以發號令也。故天子、諸侯凡三年即位,終始之義乃備,所以諒陰三年,卒孝子之道。故《》曰:「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聽於冢宰三年。」所以聽於塚宰三年者何?以為塚宰職在制國之用,是以由之也,故《》曰:「大冢宰制國用。」所以名之為塚宰何?塚者,大也;宰者,制也;大制事也。故《王度記》曰:「天子塚宰一人,爵祿如天子之大夫。」或曰塚宰視卿,《》所云也。 |
| 號: |
帝王者何?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禮記謚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在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也。皇者何謂也?亦號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總,美大稱也,時質,故總之也。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故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巖居穴處,衣皮毛,飲泉液,吮露英,虛無寥廓,與天地通靈也。號言為帝者何?帝者,諦也,像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鉤命決》曰:「三皇步,五帝趨,三王馳,五伯騖。」 |
| 號: |
或稱天子,或稱帝王何?以為接上稱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稱帝王者,得號天下至尊言稱,以號令臣下也。故《》曰:「『諮四岳』,曰:『裕汝眾』。」或有一人。王者自謂一人者,謙也,欲言巳材能當一人耳。故《》曰:「」臣謂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內,所共尊者一人耳。故《》曰:「不施予一人。」或稱朕何?亦王者之謙也。朕,我也。或稱予者,予亦我也。不以尊稱自也,但自我皆謙。 |
| 號: |
或稱君子何1?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故《》曰:「君子之教以孝也,下言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何以言知其通稱也,以天子至於民。故《》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云:「」此謂弟子。弟子者,民也。 1. 何 : 或作「者何」。《》作「者何」。
|
| 號: |
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禮》曰:「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謂之伏羲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臥之言去言去,起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謂之燧人何?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謂之祝融何?祝者,屬也;融者,續也。言能屬續三皇之道而行之,故謂祝融也。 |
| 號: |
五帝者,何謂也?《禮》曰: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五帝也。《》曰:「黃帝、堯舜、氏作。」《》曰:「帝堯、帝舜。」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姓,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謂之顓頊何?顓者,專也;頊者,正也;能專正天人之道,故謂之顓頊也。謂之帝嚳者何也?嚳者,極也,言其能施行窮極道德也。謂之堯者何?堯猶嶢嶢也,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遊博衍,眾聖之主,百王之長也。謂之舜者何?舜猶舛舛也,言能推信堯道而行之。 |
| 號: |
三王者,何謂也?夏、殷、周也。故《禮士冠經》曰:「周弁、殷鼾、夏收,三王共皮弁也。」所以有夏殷周號何,以為王者受命,必立天下之美號以表功自克,明易姓為子孫制也。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號也。百王同天下,無以相別,改制天子之大禮號,以自別於前,所以表著已之功業也。必改號者,所以明天命巳著,欲顯揚巳於天下也。己復襲先王之號與繼體守文之君,無以異也,不顯不明,非天意也。故受命王者必擇天下美號,表著已之功業,明當致施是也。所以預自表克於前也。 |
| 號: |
帝王者居天下之尊號也。所以差優號令臣下。謚者行之跡也。所以別於後代。著善惡。重無窮,無自推觀施後世皆以勸善著戒惡。明不勉也,不以姓為號何?姓者,一定之稱也,尊卑所同也。諸侯各稱一國之號而有百姓矣,天子至尊,即備有天下之號,而兼萬國矣。夏者,大也,明當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當為中和之道也。聞也,見也,謂當道著見中和之為也。周者,至也,密也,道德周密,無所不至也。何以知即政立號也?《》云:「命此文王,於周於京。」此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曰:「王者受命而王,必擇天下之美號以自稱也。」五帝無有天下之號何?五帝德大能禪,以民為子,成於天下,無為立號也。或曰:唐、虞皆號也。唐,蕩蕩也,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樂也,言天下有道,人皆樂也。故《》曰:「」帝嚳有天下,號高辛,顓頊有天下。號曰高陽,黃帝有天號曰自然者,獨宏大道德也。高陽者,陽猶明也,道德高明也。高辛者,道德大信也。 |
| 號: |
五霸者,何謂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晉文公也。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興復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也。昔昆吾氏,霸於夏者也;大彭氏、豕韋氏,霸於殷者也;齊桓、晉文,霸於周者也。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也。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會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義,故聖人與之。非明王之張法。霸猶迫也,把也,迫脅諸侯,把持其政。《》曰:「」《春秋》曰:「公朝于王所。」於是時晉文之霸。《》曰:「」知秦穆之霸也。楚勝鄭而不告,從而攻之,又令還師,而佚晉寇。圍宋,宋因而與之平,引師而去。知楚莊之霸也。蔡侯無罪而拘於楚,吳有憂中國心,興師伐楚,諸侯莫敢不至。知吳之霸也。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宋襄伐齊,亂齊桓公,不擒二毛,不鼓不成烈。《》曰:「雖文王之戰不是過。」知其霸也。 |
| 號: |
伯、子、男臣子於其國中,褒其君為公。王者臣子獨不得襄其君謂之為帝何?以為諸侯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或稱公而尊,或稱伯、子、男而卑。為交接之時,不私其臣子之義,心俱欲尊其君父,故皆令臣子得稱其君為公也。帝、王異時,無會同之義,故無為同也。何以諸侯德公齊侯桓公。《》曰:「」,秦伯也。《》云:「覃公惟私」,覃子也。《春秋》曰:「葬皆繆公」,許男也。《禮大射經》曰:「則擇獲。」大射者,諸侯之禮也,伯、子、男皆在也。 |
| 謚: |
謚者何也?謚之為言引也,引烈行之跡也。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也。故《禮特牲》曰:「古者生無爵,死無謚。」此言生有爵,死當有謚也。死乃謚之何?言人行終始不能若一,故據其終始,後可知也。士冠經曰:「死而謚之。」今也所以臨葬而謚之何?因眾會,欲顯揚之也。故《春秋》曰:「公之喪自乾侯。」昭公死於晉乾侯之地,數月歸,至急,當未有謚也。《春秋》曰:「丁巳葬,戊午日下側,乃克葬。」明祖載而有謚也。 |
| 謚: |
黃帝,先黃後帝何?古者順死生之稱。各持行合而言之。美者在上,黃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萬世不易。名黃自然也,後世雖聖,莫能與同也。後世得與天同,亦得稱帝,不能立制作之時,故不得復黃也。謚,或一言,或兩言何?文者,以一言為謚;質者,以兩言為謚。故尚書曰:高宗殷宗也。湯死後稱成湯,以兩言為謚也。號無質文、謚有質文何?號者,始也,為本,故不可變也。周巳後用意,尤文以為本。生時號令善,故有善謚,故捨文武王也。合言之,則上其謚,明別善惡,所以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也。 |
| 謚: |
帝者,天號也,以為堯猶謚,顧上世質直,死後以其名為號耳。所以謚之為堯何?為謚有七十二品。《禮記謚法》曰:「翼善傳聖謚曰堯,仁聖盛明謚曰舜,慈惠愛民謚曰文,強理直謚曰武。」 |
| 謚: |
天子崩,臣下至南郊謚之者何?以為人臣之義,莫不欲褒大其君,掩惡揚善者也。故之南郊,明不得欺天也。故《》:「孔子曰:天子崩,臣下之南郊,告謚之。」 |
| 謚: |
諸侯薨,世子赴告天子,天子遣大夫會其葬而謚之何?幼不誄長,賤不誄貴,諸侯相誄,非禮也。臣當受謚於君也。 |
| 謚: |
卿大夫老歸死有謚何?謚者,別尊卑、彰有德也。卿大夫歸,無過,猶有祿位,故有謚也。 |
| 謚: |
夫人無謚者何?無爵故無謚。或曰:夫人有謚。夫人一國之母,修閨門之內,群下亦化之,故設謚以彰其善惡。《》曰:「葬宗恭姬。」《傳》曰:「稱謚何?賢也。」《傳》曰:「哀姜者何?莊公夫人也。」卿大夫妻無謚何?賤也。八妾所以無謚何?卑賤無所能務,猶士卑小,不得有謚也。太子夫人無謚何?本婦人隨夫,太子無謚,其夫人不得有謚也。天子太子元士也。士無謚,知太子亦無謚也。附庸所以無謚何?卑小無爵也。《》曰:「爵祿凡五等。」附庸本非爵也。 |
| 謚: |
後夫人於何所謚之?以為於朝廷。朝廷本所以治政之處,臣子共審謚,白之於君,然後加之。婦人大夫,故但白君而已。何以知不之南郊也?婦人本無外事,何為於郊也?《禮曾子問》曰:「唯天子稱天以誅之。」唯者,獨也,明天子獨於南郊耳。 |
| 謚: |
顯號謚何法?法曰未出而明。已入有餘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