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養父夏廷皓為禁中侍禁,一日,廷皓五更入朝,時值農曆十一月,天氣極為嚴寒,在上朝的道路左側瞥見有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便遣人拿蠟燭照看,只見嬰兒「錦繃文葆,插金釵子二隻」,且是名男嬰。因廷皓無子,遂將男嬰抱去養育,即是夏竦。後廷皓與契丹人交戰戰死。夏竦得以以父蔭得官潤州丹陽主簿。夏竦「性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為文章,典雅藻麗」。景德四年(1007年)閏五月,中賢良方正科,授光祿寺丞。通判台州事,遷著作佐郎,召還,遷秘書省丞、直集賢院、同編修國史、判三司都磨勘司,遷右正言、車駕幸亳,為東都留守推官。修起居注,為玉清昭應宮判官,兼領景靈宮,會靈觀事,遷吏部司員外郎、知制誥。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二月,遷戶部司員外郎。景靈宮成,遷禮部司郎中。
天禧元年(1017年)十二月,坐閏門之故,左遷職方司員外郎、知黃州事。三年(1019年),復禮部司郎中,徒鄧州,又遷襄州,四年(1020年)四月,襄州大饑,開倉救濟百姓,募富人出粟十餘萬斛以賑救之,活四十六萬余口,姜遵上其事,賜書褒獎,頗得百姓信任。宋仁宗即位,遷戶部司郎中,徒知壽、安、洪三州,知洪州時,勒令巫覡1900餘家還農,並毀其淫祠。天聖三年(1025年)七月,復知制誥。八月,參與詳定茶法。丁母憂,慾服喪,不許,為景靈宮判官、判集賢院。九月,奉使契丹,以父沒敵難,力辭。次年(1026年),以左司郎中為召,為翰林學士、同勾當三班院、兼侍讀學士、知審官院、又兼龍圖閣學士。五年(1027年)正月,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二月,奉命修《真宗國史》。十月,為《銅人針灸圖經》作序。六年(1028年)三月,遷給事中。以邊備不可馳,屢陳守禦之策。七年(1029年)二月,拜參知政事、祥源觀使。閏二月,請復六科,又請復百官轉對,置理檢使,為宰相呂夷簡所忌。八月,加刑部侍郎、復為樞密副使。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遷尚書省左丞。仁宗親政,樞密院、中書門下兩府大臣皆罷。二年(1033年)四月,罷為禮部尚書、知襄州,未行,改知潁州。七月,知青州兼京東災傷州軍體量安撫使。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罷安撫使,加刑部尚書。二年(1035年),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寶元元年(1038年)三月,以戶部尚書入為三司使。
元昊反,十二月,拜奉寧軍節度使、知永興軍、兼馬步軍都部署、提舉乾耀等州軍馬、涇原秦鳳路安撫使。二年(1039年)正月,薦度支司員外郎張昇,宋廷以昇為六宅使、涇原秦鳳路安撫都監。六月,上言西鄙事。七月,改知涇州兼涇原秦鳳路緣邊經略安撫使、涇原路馬步軍都部署。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改忠武軍節度使、為陝西都部署兼經略安撫使、緣邊招討使、知永興軍。慶曆元年(1041年)正月,拜宣徽南院使。四月,判永興軍。五月,又詔進屯鄜州。仁宗曾遷使問攻討之策,夏竦反對進兵,主張敵一旦入寇,毋得與戰,絕其賜予,喪其緣邊互市,可坐其斃也。議者以其言為不然,十月,判河中府。
二年(1042年),改知蔡州。時朝廷用兵西北,劉平、葛懷敏相繼喪師,仁宗悔不用竦言,韓琦自陝西還,言竦制邊之策。三年(1043年)三月,為戶部尚書、召為樞密使。議者以竦怯于用兵,今而用之,則使邊將之之墮矣,不得已罷之。七月,知亳州。竦上還節旌,為禮部尚書。四年(1044年)十二月,加資政殿大學士。五年(1045年)八月,拜宣徽南院使、河陽三城節度使。九月,判並州。六年(1046年)二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七月,判並州。七年(1047年)三月,拜相。諫官、御史詆之不已,改樞密使。十二月,封英國公。八年(1048年)五月,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皇祐元年(1049年)七月,兼侍中。二年(1050年)九月,用祀明堂恩,受賜襲衣、金帶、器幣、勒鞍馬。十月,改武寧軍節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長史,進封鄭國公。三年(1051年)九月,卒,年六十七,贈太師、中書令。謚文莊。五年(1053年)七月,葬于許州陽翟三封鄉洪長之原。
著作
著有《文莊集》三十六卷、《古文四聲韻》五卷。
評價
夏竦能詞,有「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二句,宰相李沆賞其詩,後得寵于真宗,被稱為「桂冠詞人」。不過,夏竦嫉賢妒能,曾進言於宋仁宗,使范仲淹等賢臣被貶,並且反對新政。為此石介曾傚法韓愈《元和聖德頌》而賦《慶曆聖德詩》,直斥夏竦奸偽,更將其與高若訥並稱為「妖孽」。
軼事
《夢溪筆談》載夏竦睡覺時遍體寒冷,猶如死人,等到睡醒後,必須靠人讓自己的身體恢復溫度,過了許久才能下床活動。
家族
• 曾祖:夏昱,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晉國公
• 曾祖母:陳氏,周國太夫人
• 祖:夏奐,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齊國公
• 祖母:黃氏,燕國太夫人
• 父:夏廷皓,贈崇儀使、太師、中書令、尚書令、魏國公
• 母:盛氏,越國太夫人
• 妻:楊氏,榮國夫人
• 子:夏安期,右諫議大夫、龍圖閣學士
• 孫:夏伯孫,終官左朝議大夫、上柱國、會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
• 孫:夏伯卿,太常寺太祝
• 女:夏氏,仁壽郡君,適駕部司員外郎賈守訥
• 女:夏氏,適光祿寺丞賈延年
• 曾孫:夏忱,承議郎
• 曾孫:夏懌,承議郎
• 曾孫:夏惇,左侍禁
• 曾孫:夏忭,未仕
• 曾孫:夏恪,左侍禁
• 曾孫:夏恢,江山主簿
• 曾孫:夏忻,未仕
• 曾孫:夏恮,胙城尉
• 曾孫:夏慬,未仕
• 曾孫:夏慥,太廟齋郎
• 曾孫:夏忦,假承務郎
• 曾孫:夏愉
• 曾孫:夏懷
• 曾孫女:夏氏,適趙世覃
• 曾孫女:夏氏,適朝請郎龐元中
• 曾孫女:夏氏,適奉議郎梁子雅
• 曾孫女:夏氏,適趙仲戡
• 曾孫女:夏氏,適趙仲汾
• 曾孫女:夏氏,適朝奉郎李譯
• 曾孫女:夏氏,適趙叔盎
• 曾孫女:夏氏,適右監門衛將軍趙仲珣
• 曾孫女:夏氏,適文思副使趙令昔
• 曾孫女:夏氏,適率府率仲擴
• 曾孫女: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