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鍾嶸字仲偉,魏太尉鍾繇十一世孫,通易學,官至晉安王記室。《詩品》一書專論五言詩。大致分為序言與品語兩部分。序言論述了詩的發生、體裁流變以及詩的本質,對詩歌創作的時俗流弊予以批評。品語則迎合漢末以來流行的品評人物之風氣,效倣劉歆「七略裁士」、班固「九品論人」,建立了一套詩學源流與比較評論體系。取梁代以前五言詩作者一百二十餘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逐一品題。在重要詩人的評語中,先敍其詩風淵源、傳承關係,再論其作品風格與優劣得失,以及不同詩人間的比較。因作者的美學思想難免受時代風氣影響,以後世觀點看來,其品評不乏失當之處。如將張協詩列為上品,魏武帝詩為下品,而最受後人詬病的是陶淵明詩僅列中品。
《詩品》中將五言詩的源流分為三派:國風、小雅、楚辭。鍾嶸取詩人作品的主流風格,追溯了曹植、阮籍、王粲等三十六人的詩風淵源。如論曹植詩「其源出於國風」,顏延之「其源出於陸機」,檀超、謝超宗等七人「並祖襲顏延」。有少數詩人兼具兩家風格,如陶淵明「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這些論斷中也有不少頗具爭議。如論陶淵明詩出於應璩,後人多以為「了不相類」。又詩源出自小雅者,僅有阮籍一人。
在文章詞採上,鍾嶸極為推崇曹植,以及風格與之相近陸機、謝靈運等人,強調詩的「骨氣」、「詞採」,又講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反對過分追求聲韻與堆砌典故,對任昉詩「動輒用事」與沈約的四聲八病頗有微詞。
貢獻
《詩品》引用歷史法的批評,探討作家和作品的流別,而定其優劣,並進一步論述文學和社會環境的問題。《詩品》提出文學批評的原則,強調內在的「風力」和外在的「丹採」應同等重視。《詩品》並總結創作經驗,反對用典、聲病、玄風;主張賦和比興協合運用。
收錄詩人
版本源流
《詩品》現存之最早刊本為元延祐七年(1320年)圓沙書院刊《山堂先生群書考索》本。明代中期以後多有刊刻。最早的完整校註本為清咸豐十年(1860年)張錫瑜《鍾記室詩平》三卷。今人校注本有陳延傑《詩品注》,曹旭《詩品集注》。
註釋及徵引文獻
參考書目
• 陳延傑,1961,《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呂德申,1986,《鐘嶸詩品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曹旭,1994,《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張懷瑾,1997,《鐘嶸詩品評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興膳宏:〈《文心雕龍》與《詩品》在文學觀上的對立 〉。
注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