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孫可望年少時參加張獻忠的饑民造反,因膂力過人,驍勇善戰,深受大西政權領袖張獻忠喜愛,封為平東將軍,綽號「一堵牆」,與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皆為獻忠義子。大順三年(1646年),張獻忠死於西充,餘下五、六萬起義軍由孫可望與李定國繼續領導。孫可望率領大西軍數千人南走,攻克遵義、貴陽,進屯雲南,平定沙定洲之亂,降伏明黔國公沐天波和楊畏知的勢力,在雲南建立政權。大西軍進入昆明後,孫可望被諸將推為「盟主」。孫可望稱平東王,李定國為安西王,劉文秀為撫南王,艾能奇為定北王。為爭取雲南漢族官紳和土司的支持,廢除大西國號,紀年暫用幹支,「建國不建統,紀年不紀號」,許諾「共扶明後,恢復江山」。以楊畏知為華英殿學士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嚴似祖為吏部兼禮部尚書,王應龍為工部尚書,丁序琨為戶部尚書,任僎為副都御史掌都察院事,馬兆羲為學院,張虎為錦衣衛。沐天波仍為黔國公。府、州、縣官員也一概重新任命。
永曆三年,孫可望致書南明永曆政權,願「聯合恢剿」,與南明政權抗清,請封親王「秦王」。永曆朝廷一方面想利用孫可望的大西軍,一方面又覺得他們是賊人,猶豫不決。起初準備封孫可望為景國公,後來堵胤錫建議改封郡王「平遼王」。與此同時,控制廣西的權臣陳邦傅為了制衡大順軍餘部忠貞營,利用永曆帝給他的空白詔書,偽詔封孫可望「秦王」。永曆帝不肯將錯就錯,孫可望便借偽詔自稱秦王。
永曆五年(1651年),為謀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派兵入貴川,樊一蘅病卒,所部歸孫可望,盡收南明武大定、袁韜、諸軍殘部,「凡街衢橋道,務令修葺端整,令民家家植樹于門,冬夏常蔚蔥可觀」。孫可望移永曆帝於貴州安隆。1654年,孫可望斬吳貞毓等十八人。
孫可望殘暴善妒,與李定國不和。永曆六年(1652年)李定國率東路軍東出湖南隨後南下廣西,屢建戰功。孫可望恐定國威重難制,欲去其兵權。李定國被迫退入廣西。永曆八年(1654年)李定國欲聯合鄭成功東西夾攻廣東因鄭無意出兵失利,退回廣西。永曆十年(1656年)永曆帝因不滿孫可望的壓迫,招李定國帶兵勤王。李定國從安隆把永曆帝接到昆明。
永曆十一年(1657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李定國、劉文秀部,因部將倒戈歸李定國,孫可望大敗,率部屬親屬四百餘人降清,獻上了「滇黔地圖」。清廷對于孫可望極為重視,是年十二月,特旨封孫可望為義王。此後清軍一路勢如破竹,永曆政權在軍事上的節節敗退,「可望又遣人齎手書招諸將帥,言已受王封,視親王,恩寵無比。諸將降者皆得予厚爵,非他降將比。惟定國一人不赦」。順治十六年(1659)閏三月,有人揭發孫可望放債取利等事,被寬恕。順治十七年(1660年)西南大勢已定,六月,他被迫上疏請求辭去義王封爵和冊印。同年十一月二十日,病死;一說狩獵時,為清軍射殺,或者說「封為義王,尋被酖」。
家庭
其子孫征淇、孫征淳先後嗣爵,另一子孫征灝襲爵時改為慕義公,其子孫宏相又降為世襲一等輕車都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清廷決定:「孫可望子孫所有世職,嗣後不必承襲。」
藝術形象
• 1984年電影《雙雄會》馬樹超飾張可旺(孫可望)。
• 2005年《長河東流》 盧勇飾孫敏宗(孫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