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六世祖全元立,明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工部侍郎。曾祖全大和、祖父全吾騏,父全書。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正月初五日亥時,全祖望生於鄞縣白壇里月湖之西岸先世宮詹公故宅。其四歲能解《四書》、《五經》,七歲能讀《資治通鑑》,人稱神童,師從董次歐。十九歲由督學王蘭生推選入京,見當時侍郎方苞。雍正十年(1732年)中順天鄉試,臨川翰林李紱看到全祖望的考卷,嘆曰:「此深寧、東發後一人也!」是年八月其妻張氏因難產而死。雍正十三年(1735年)續娶滿洲學士春臺之女曹孺人為妻,家貧,典當二萬卷書於仁和黃堅倉。乾隆元年(1736年)中三甲第三十六名進士,賜『同進士出身』,時年三十二歲。初為庶吉士,不久受權貴排斥,散館歸班,乾隆二年九月回鄉,專心著述,授徒為業。應紹興太守杜甲之請,任蕺山書院山長,因杜甲傲慢,不久辭去,又主講過廣東高要端溪書院。為謝山學派創始者,弟子有董秉純、盧鎬、蔣學鏞等。其遺作由董秉純整理。
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底,全祖望不復能言,日夜作鼾聲如睡,七月二日,聲漸微,卒年五十一歲。全祖望既逝,董秉純、蔣學鏞又請杭世駿校訂《鮚埼亭集》書稿,並代為作序。杭世駿的原稿後來不知所終,但董秉純還保存著副本,嘉慶六年(1801年)刊印。
學術
全祖望在學術上極推崇黃宗羲,用十年時間續修了黃宗羲的《南雷黃氏·宋元儒學案》,又增立學案32個,七校《水經注》,提出《水經》成書于三國魏人之手,和《困書紀聞三箋》,續選《甬上耆舊詩》,並受到史家萬斯同的影響,重視史料校訂,精研宋末及南明史事,「時開明史館,複為書六通移之。先論藝文,次論表,次論忠義隱逸,兩列傳皆以其言為題」。全祖望寫了不少傳記散文,例如《梅花嶺記》、《書明遼東經略熊公傳後》。碑銘如《忠介錢公第二碑銘》、《天一閣碑目記》、《二曲先生窆石文》、《亭林先生神道表》等作品。
晚年的全祖望境遇更加蕭條,「典琴書,數券齒,日皇皇也」,乾隆六年以後竟至饔饗不繼,禦寒乏衣,到了除夕,只得忍痛割愛兌去書籍數部,聊度年關。乾隆二十年(1755年)七月二日卒,「所藏書萬餘卷,歸之盧鎬族人,得白金二百金」,十一月,得以「治喪禮」。一說杭世駿與全祖望交惡,全祖望歿後,他扣押全祖望文集,又竊全祖望文章為己有,編入《道古堂集》。
著作
著作極為豐富,共有三十五部,四百餘卷,且大多數學術著作用力極深。其主要著作有:《鮚埼亭集》、《困學紀聞三箋》、、《續甬上耆舊詩》、《經史問答》、《讀易別錄》、《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勾余土音》、《丙辰公東徵士小錄》等。又續成《宋元學案》、七校《水經注》。。
評價
• 阮元評曰:「嘗謂經學、史才、詞科三者得一足傳,而祖望兼之,其《經史問答》實足以繼古賢,啟後學,與顧炎武《日知錄》相增。」
• 李慈銘曰:「謝山于《宋元學案》致力甚深,節錄諾家語錄、文集,皆能擇其精要。所附錄者,萌裁尤具苦心,或參互以見其人,或節取以存其概,使純疵不掩,本末咸賅,真奇書也!梨洲原本不過十之三四,其子宋史所續亦屬寥寥,然起例凡發,大綱已具。謝山以專門之學,極力成之,故較《明儒學案》倍為可觀。所撰序錄八十九首,犀分燭照,要言不煩,宋儒升降源流大略皆具,學者尤不可以不讀。」
• 徐世昌《清儒學案》評曰:「謝山為學,私淑南雷,精治經史,博極群書,尤熟于明事,凡永樂靖難忠賢,□禍東森始末,唐、桂遺聞,皆能抉其隱微。平生留意鄉邦文獻,于明季里人之死難者,必為之辨誣徵實,作碑誌銘傳以存其人。數百年來,浙東學派以重根柢、尚志節為主,南雷開其先,萬氏繼之,全氏又繼之,風氣綿延,迄今弗替,其效遠矣。」
• 梁啓超說:「若問我對古今人文集最喜讀某家,我必舉《鮚埼亭集》為第一部」。
遺蹟
• 寧波市南郊全祖望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逸事
• 胡適因佩服全祖望,而將其長子之名字命名為「胡祖望」。
注釋
參考書目
• 董秉純《全謝山先生世譜》和《全謝山先生年譜》
• 蔣天樞《全謝山先生年譜》4卷
• 王永健《全祖望評傳》
• 楊啟樵:〈論全謝山史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