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
何履光是珠崖人,一作邕管桂州人。
何履光在《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未列傳。
征討南詔
唐玄宗天寶年間,曾任安南都護、容管經略使。曾三次奏報本地異象。八載(749年)十月,時任特進的何履光奉命統領十道兵馬從安南進軍討伐雲南蠻國,十載(751年)收複安寧城,複立馬援銅柱,回師。十二載(752年)五月,在左武衛大將軍任上率嶺南五府兵擊南詔。都督將軍賈顴全軍覆沒被擒,何履光僅以身免。十三載(753年),在嶺南節度使任上奉命與前雲南郡都督兼侍御史李宓、中使薩道懸遜統秦隴、安南士兵修舟船,水陸並進討南詔,大敗,李宓陣亡,何履光遁去。先前鮮于仲通兵敗于南詔的戰事,何履光可能也有參與。
勤王救難
十五載(756年),何履光正收複蠻王的大和城時,因安祿山叛亂,奉玄宗詔率兵去西川,收複之事擱置。五月,叛軍圍攻南陽,夷陵太守虢王李巨受任為陳留、譙郡太守、河南節度使,統領何履光、黔中節度使趙國珍、南陽節度使魯炅。何履光、趙國珍及襄陽防禦使徐浩還未到南陽,魯炅已被叛軍所敗,來自嶺南、黔中、荊襄的裨將的親屬一半在軍隊,多帶著金銀為資糧,逃跑時把軍資器械都丟棄在路上,堆積如山,叛軍因此暴富。李巨趕到南陽,催促何履光、趙國珍同到。監察御史高適認為三位節度使都持節,數名監軍也主事,南陽各軍才屢戰屢敗。唐玄宗嘉其言。
崔國輔有《上何都督履光書》。
歸隱山林
同年十月(《唐會要》作次年正月),賀蘭進明被任為嶺南節度使,未詳何履光因何去職。
何履光最後歸隱貴縣。《一統志》誤將曾任特進的何履光記作「何特進」「何履光」二人,《風土記》則誤作「何履」「何光」二人。《徐霞客遊記》載貴縣有兩座山峰,傳說為「二何」所化。《西事珥》及朱惠榮校注有辨証。
當代學者易聞曉曾作《海口賦》贊何履光:
注釋及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