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崔瑗年少時失去雙親。十八歲時,崔瑗到洛陽遊學,在侍中賈逵門下學習天文、曆法、京房易傳等學問,學成後受到學者們的敬重。
崔瑗的兄長崔章被人殺死,崔瑗親手殺死了仇人後流亡天涯,後來朝廷大赦回到家鄉。崔瑗四十餘歲才擔任郡吏。因為被案件牽連入獄,獄吏恰是禮法的專家,崔瑗在被審訊的空檔,還趁機向這位獄吏請教。證實清白後出獄,被度遼將軍鄧遵徵闢,然而不久鄧遵被殺,崔瑗被免職。
後來車騎將軍閻顯的幕府徵闢崔瑗。漢安帝先前廢太子劉保為濟陰王,改立北鄉侯劉懿為嗣。安帝去世後北鄉侯繼位,閻太后稱制。崔瑗認為應該剷除陷害劉保的中常侍江京、陳達,再歸政給前太子劉保。崔瑗希望向閻顯建言此事,然而閻顯沉醉不能見面。崔瑗只好託長史陳禪轉告,陳禪聽了崔瑗的建議後猶豫不決。不久劉懿去世,宦官孫程擁立廢太子劉保登基,閻顯被殺,崔瑗也被牽連。崔瑗門生蘇祇知道崔瑗有歸政給前太子劉保的計畫,想要上書為老師發聲,被崔瑗阻止;同樣知情此事的長史陳禪這時已擔任司隸校尉,對崔瑗說:「就讓蘇祇上書吧,我願意為你做證。」崔瑗回應:「先前我說的就像是小朋友的悄悄話,希望使君也不要告訴別人。」於是辭歸,不再接受州郡的任命。大將軍梁商開幕府,也徵闢崔瑗,崔瑗也推辭了。
後來被舉為茂才,任職汲縣縣令,長達七年。任內有許多便民的政績,開闢稻田數百頃,興建灌溉工程。百姓們歌頌他:「天降神明君,錫我慈仁父。臨民布德澤,恩惠施以序。穿溝廣溉灌,決渠作甘雨。」汲縣有太公廟,由於齊太公是崔氏的先祖,曾任會稽太守的縣民杜宣建議,既然崔瑗恰好到祖先故居任職,應前去祭祀,於是崔瑗為之立壇祀。
漢安初年,崔瑗被大司農胡廣、少府竇章共同舉薦,改任濟北國相。這時李固為太山太守,很欣賞崔瑗,因此送禮希望結交。約一年後,光祿大夫杜喬巡視各郡國,舉報崔瑗收賄,因而傳喚崔瑗至廷尉。崔瑗上書為自己辯護,因而被釋放。然而不久之後,崔瑗也於漢安二年(173年)病故,年六十六歲。臨終向兒子崔寔說:「夫人稟天地之氣以生,及其終也,歸精於天,還骨於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歸鄉里。其賵贈之物,羊豕之奠,一不得受。」崔寔遵從了遺言,將父親葬在洛陽。
交友與為人
崔瑗與竇章、王符、馬融、張衡等人是好朋友。與馬融、張衡特別友好。後漢書張衡的傳記裏,還有收錄張衡寫給崔瑗討論學術的信件。張衡較早去世,崔瑗評價張衡「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崔瑗與兄弟感情很好,兄弟數十年都住在一起。
崔瑗敬愛士人,愛好賓客,為了招待可以不計代價地準備豐盛的菜餚,然而平日自己只吃蔬食菜羹而已,家裏也沒有太多積蓄,因而被世人所敬重。由於崔瑗為賓客準備的菜餚極為豐盛,當時甚至有人以此為由,批評崔瑗奢侈。崔瑗聽了大為憤怒,跟妻子說:「我省吃儉用來幫客人準備佳餚,反而因此被罵,可見士大夫真的沒資格吃好東西。以後不要再準備太豐盛的菜餚,免得被其他人說閒話。」話雖如此,最後準備的菜餚仍然極豐盛,崔瑗的俸祿都花在這上面了。
藝文成就
崔瑗在文學與書法兩方面都有成就。
崔瑗書法,擅長章草,師承杜操,而比杜操更加優美動人,被王隱譽為「草賢」。袁昂評論崔瑗書法「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唐張懷瓘《書斷》評其書為「點畫之間,莫不調暢」。張芝曾學其書法,對當時影響甚大。論著有《草書勢》,被衛恆《四體書勢》引用,全文保存於晉書中。
崔瑗的文學很有成就,范曄在《後漢書》推崇崔瑗的書、記、箴、銘等文體。劉勰的《文心雕龍》多篇中提及崔瑗,評論崔瑗的《南陽文學頌》的序文寫得出色,而頌本身簡略;論崔瑗是寫耒的長才,其敘事如傳;論崔瑗的《七厲》「植義純正。」還認為崔瑗的書記是後漢一代寫得特別好的作品。然而崔瑗的作品大多散失了,如劉勰稱道崔瑗的書記,現在只留下少數幾句吉光片羽,如《與葛元甫書》:「今遣奉書,錢千為贄,並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嚴可均《全後漢文》第四十五卷有崔瑗文章的輯本。
崔瑗最為人知的作品是他的《座右銘》:
蕭統編選的《文選》收有這個作品。由於崔瑗早年有為兄長報仇而殺人亡命,後來幸而遇赦的經歷。註解文選五臣之一的呂延濟認為《座右銘》寫作於崔瑗遇赦之後,是用來自我儆戒的作品。崔瑗《座右銘》對後世有許多影響,如白居易很認同崔瑗《座右銘》的內容,自述曾多次書寫於牆壁上,自己又寫作了《續座右銘》。又有許多人以此作為教導晚輩的文字,如琅邪王氏的王儉年幼就展現優異的學習能力,被人稱讚,撫養他的叔父王僧虔說:「「我不患此兒無名,正恐名太盛耳!」因而手抄崔瑗《座右銘》送給王儉。
稍晚的梁元帝蕭繹也認為《座右銘》是一篇適合讓小孩學習的作品,將其編入自己編纂的作品《金樓子》之中。
家族
• 父:崔駰
• 兄弟:崔盤、崔章
• 妻:劉氏(崔寔之母)
• 子:崔寔(子孫參見博陵崔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