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出生
楊堅于西魏大統七年六月十三癸丑夜(541年7月21日)生于馮翊般若尼寺,寺中女尼智仙為其取乳名「那羅延」,在梵語中意為「金剛不壞」。楊堅之父是西魏隨國公、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忠,生母呂氏。其妻獨孤皇后為北周時八大柱國之一獨孤信之女獨孤伽羅(梵語:तगर/Tagara,意為「黑沈香」)。
其長女嫁北周宣帝(宇文贇)為後,地位顯赫。楊堅在北周時曾官拜驃騎大將軍,又封為大興郡公,後襲父爵柱國,北周武帝時任隋州刺史,參加過北周滅北齊之戰。
奪取政權
楊堅壯年時曾隨北周武帝(宇文邕)伐滅北齊統一華北,不久後武帝于宣政元年(578年)病逝,北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北周宣帝行為乖戾,誅殺元老重臣,將國政交給東宮的舊僚鄭譯,引起朝野恐慌。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十九日,宇文贇下詔傳位于僅7歲的長子宇文闡(北周靜帝),並改年號為大象,自稱天元皇帝。
大象二年(580年)3月31日,北周靜帝宇文闡任命隨國公楊堅世子楊勇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塚宰,統轄故北齊舊地。在先前的2月20日,罷左、右丞相之官,改楊堅為大丞相。
大象二年(580年)5月11乙未日(6月8日),北周宣帝病逝。近臣劉昉、鄭譯等和楊堅有舊,並且楊堅有「重名」,矯詔謀引楊堅輔政。據記載楊堅開始是:「固辭,不敢當」。但是劉昉警告他:「公不為,昉自為之」,楊堅遂接受此建議,之後鄭譯等對北周宣帝病逝的死訊秘不發喪,便以太上皇的名義假傳聖旨,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楊堅于是集軍政大權于一身。
宣帝胞弟宇文贊為右大丞相,貌似尊崇,其實無實權,宇文贊本人年未及二十,見識庸劣,在劉昉蠱惑下,回府不理政事。楊堅手握軍權後,恐北周諸王在外叛變,假借護送千金公主出嫁突厥為由,召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進京朝見,並除去軍權。
楊堅等人秘不發喪和假傳聖旨的主張最初被司書上士顏之儀反對,但劉昉自知不能使顏之儀屈服,就代他簽字,各諸衛在接到假詔書的情況下,軍權就完全被楊堅控制。其後,楊堅又向顏之儀索取皇帝符節玉璽,但遭拒絕,遂大怒,想斬了顏之儀,但顧慮到顏之儀在民間聲望很高,便把他貶到西邊當郡守。
楊堅專政後不久,相州總管尉遲迥發兵討伐楊堅,關東諸州群起響應,益州總管王謙也起兵進攻楊堅。楊堅派出韋孝寬、王誼等迅速平定叛亂,後又盡殺周室諸王。尉遲迥起兵時奉趙王宇文招留在趙國的幼子號令,宇文泰侄孫滎州刺史邵國公宇文胄響應,為楊素所敗被殺。尉遲迥兵敗後,宇文招幼子下落不明。
大象二年(580年)六月,明帝子雍州牧畢王宇文賢與五王(即宇文泰尚在世的五個兒子)謀殺楊堅,事洩,楊堅殺宇文賢及其三子,但對五王不問。七月,趙王宇文招布下鴻門宴,企圖密謀暗殺楊堅,于是把楊堅邀請到寢室飲宴,命兒子宇文員、宇文貫以及王妃弟弟魯封等身帶佩刀站在左右,帷席之間都暗藏了兵器,在室後埋伏了壯士打算乘勢刺殺楊堅。不料在楊堅身邊心腹拓跋胄的掩護下沒能成功。12月31日,楊堅在得知趙王宇文招想謀殺他,便誣陷趙王宇文招及越王宇文盛謀反,趙王和越王的諸子也皆被楊堅一起誅殺。十二月,又殺宇文泰僅剩的兩個兒子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及二人諸子。同年並殺宇文泰孫冀王宇文絢。
大象二年(580年)12月2日,北周靜帝宇文闡晉升隨國公、大丞相楊堅為相國,總管全國文武百官;撤銷全國都督、大塚宰之號稱號,晉封隨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隨國採邑,啟奏時不再稱名,享有九錫之禮;隨國公、大丞相楊堅虛心「謙讓」僅接受王爵和十郡作為採邑。直到大象三年(581年)2月4日,隨王楊堅才接受了北周靜帝宇文闡所賞賜的相國、總管全國文武百官、九錫之命,立隨國文武百官。
大象三年(581年)2月14日,北周相國、隨王楊堅「順應人心」逼迫北周靜帝宇文闡讓出皇位登基,于是北周靜帝下詔禪讓,移居其他宮殿。2月19日,楊堅大開殺戒,把北周宇文皇族諸子全部屠之,李德林一再規勸卻遭楊堅一句「君書生,不足與議此!」所拒,于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孫兒譙公宇文乾惲;北周閔帝宇文覺孫紀公宇文湜;北周明帝宇文毓諸子酆公宇文貞、宋公宇文寔;北周武帝宇文邕諸子漢公宇文贊、秦公宇文贄、曹公宇文允、道公宇文充、蔡公宇文兌、荊公宇文元;北周宣帝宇文贇諸子萊公宇文衎、郢公宇文術等13人及他們的兒子們皆被處死。而李德林也因與楊堅意見不合,官職爵位從此沒能升過。大定元年二月十四甲子日(581年3月4日),楊堅便以「受禪」的名義篡位稱帝,受冊、玉璽,改戴紗帽、身穿黃袍;入御臨光殿,改國號為「大隋」,定都大興,是為隋朝也,改元開皇,大赦天下。
楊堅廢北周靜帝,自立為帝,改元開皇,建立隋朝。從他專政到稱帝,前後不過10個月時間,「得國之易,無有如楊堅者」,楊堅之所以能這麼快稱帝,與北周末期軍政大權遷移于漢族人、受到漢族官員歡迎、北周府兵強大有關。
5月9日,楊堅又暗中派人殺死介公宇文闡(年僅9歲),後表示大為震驚,發布死訊,隆重祭悼,葬于恭陵。同年,楊堅又殺宇文泰侄曾孫豳國公宇文洽、宇文洽叔父杞國公宇文椿及其諸子等。宇文椿弟天水郡公宇文眾不聰明不大說話,楊堅一度視其為繼任介國公人選,但最終仍殺宇文眾及其諸子,而另找遠支族人宇文洛繼嗣。
北防突厥
隋文帝在北防突厥(隋與突厥之戰)成功後,603年,隋朝擊敗占據漠北的達頭可汗,次年,啟民可汗稱隋朝皇帝為聖人可汗,南遷的突厥部眾成為隋朝的屬國。隋文帝為歸附的啟民可汗率領的突厥人築金河、定襄二城于河套。
統一全國
楊堅平定叛亂之後,因為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弱小且長期依附北朝,其統一天下的對手只剩下南方的陳朝。開皇七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
陳朝的兵力非常薄弱,據估計,只有十萬人。 楊堅即位後,派賀若弼鎮廣陵、韓擒虎鎮廬江,密謀滅陳。又派兵在陳國農時騷擾對方,縱火燒毀他們積蓄的糧食物資。開皇八年(588年),以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共五十一萬八千大軍,三路大軍伐陳。八年十二月楊素沿長江擊破陳的沿江守軍,順流而東。但因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書,導致陳朝無法把大軍從建康調出。
九月,賀若弼和韓擒虎攻下京口、姑蘇。沿江守軍望風而逃,在建康城外陳軍主力與賀若弼、韓擒虎八千部隊激戰,由于陳軍不能合力,被擊破。
開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陳將任忠投降,引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亡。
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開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一統。
自西晉永嘉之亂(公元316年)以來,中原和江南地區政權分裂長達273年之久,至此隋文帝再造統一之局,並開創長達167年的隋唐盛世,直至安史之亂。
政治作為
軍政改革
政治方面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蘇威、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軍事上,隋文帝改變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鑑於南北朝政區劃分繁雜隨意,地方行政交錯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文帝時期朝廷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大約是南北朝時期開支三分1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經濟政策
經濟上鑑於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由以中原地區為盛。故自隋開皇九年(589年),隋軍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文帝在位時代之富饒既非重歛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逝。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于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 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廢九品中正制
另外,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詔令的起草和封駁,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尚書省又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戶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科舉制度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他即位後,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人口增長
人口在隋朝中前期大為增長,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46,019,956人。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晚年傾軋
隋文帝統治殘暴及濫殺大臣、企圖獨裁天下,他慢慢被大臣疏遠。文帝殘暴專制,苛刻刑法,百姓惶恐。讓「開皇盛世」大為失色。具體來說,功臣虞慶則、史萬歲等人先後被殺,刑罰也逐漸變得嚴苛無情,不複隋朝初建時的依法行事。
他也對幾個兒子進行打壓,如將三子楊俊軟禁,將四子楊秀貶為庶人。文帝未有鞏固太子的地位,並廢長立幼,立楊廣而廢楊勇,而之後建立唐朝的唐高祖李淵也同樣犯下相同的錯誤,故之後修隋唐史者認為是隋朝敗亡的重大原因。
文帝晚年生活亦變得奢侈,好大喜功,沉迷玩樂,這些壞習慣同樣影響了太子楊廣,結果文帝在位年間的積蓄,全部為楊廣所揮霍。
廢立太子
長子楊勇為人忠厚善良,但生活奢華,因而受楊堅厭惡,常告誡太子楊勇說:「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長久者。汝為儲後,當以儉約為先,乃能奉承宗廟。」次子楊廣(即隋煬帝)為人文採極高負有抱負,但善於作偽,在楊堅面前裝得很樸素,所以受到楊堅喜愛而代其兄為太子。
604年8月13日,楊堅病逝于仁壽宮大寶殿(一說被太子楊廣所謀殺),享壽63歲,葬于泰陵(位于今陝西省楊凌示範區五泉鎮雙廟坡村,為皇帝楊堅與皇后獨孤氏的合葬墓)。
歷史評價
• 齊王宇文憲曾對周武帝宇文邕評價楊堅:「普六茹堅相貌非常,人頗狡詐,臣每見之不覺自失,請早除之。」
• 隋朝作家李德林在《天命論》中描述隋文帝說:「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顧盼閒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愛也可親。」
• 《隋書·帝紀二》評:「雖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稱近代之良主。然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其草創元勛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又說他「唯婦言是用」、「喜怒不常,過于殺戮」。
• 初唐李延壽《北史》中讚美隋文帝外相:「皇考美鬚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將率之略。」
• 《北史》評隋文帝君臣失和、晚年聽信讒言與廢嫡長子,種下隋朝禍根:「而素無術業,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愈扇。又雅好瑞符,暗於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聽妒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託付失所。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翦伐本根。墳土未乾,子孫繼踵為戮,松檟纔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文皇,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評隋文帝一生的功與過:「高祖性嚴重,令行禁止,勤於政事。每旦聽朝,日昃忘倦。雖嗇於財,至於賞賜有功,即無所愛;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遣使者勞問其家。愛養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令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丈夫率衣絹布,不服綾綺,裝帶不過銅鐵骨角,無金玉之飾。故衣食滋殖,倉庫盈溢。受禪之初,民戶不滿四百萬,末年,逾八百九十萬,獨冀州已一百萬戶。然猜忌苛察,信受讒言,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敵,此其所短也。」
•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對隋文帝楊堅的祝文是:「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賞功弗吝,節用安民,時稱平治。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聖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于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于京師,列序聖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尚享!」
家庭
父母
• 楊忠,追尊隋武元帝
• 呂苦桃,追尊元明皇后
兄弟姐妹
• 蔡景王楊整
• 滕穆王楊瓚
• 道宣王楊嵩
• 衛昭王楊爽
• 安成公主
• 昌樂公主
• 楊氏,嫁李禮成
后妃
• 文獻皇后獨孤伽羅
• 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第十四女寧遠公主
• 容華夫人蔡氏
• 弘政夫人陳氏,陳宣帝第二十四女臨川公主
• 宮人尉遲氏,尉遲迥孫女,被獨孤皇后所殺
子女
• 長子房陵王楊勇,廢太子
• 次子煬皇帝楊廣
• 三子秦孝王楊俊
• 四子蜀王楊秀
• 五子漢王楊諒
• 長女樂平公主楊麗華(561年-609年),北周宣帝天元大皇后
• 五女蘭陵公主楊阿五
• 某女襄國公主,下嫁李長雅
• 某女廣平公主,下嫁宇文靜禮
學術考證
根據《周書》《隋書》記載,楊堅家族出身于弘農楊氏。《隋書》與《北史》記載楊堅家族先祖楊鉉為楊震八世孫,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楊震至楊鉉為19代,清朝沈炳震於〈唐書宰相世系表訂偽〉曾對楊堅家族系譜提出質疑。
中華民國學者陳寅恪不認同楊堅家族出身于武川,根據楊堅之母呂苦桃出身山東寒族,以當時世族通婚慣例來看,其父楊忠家族可能出身于寒門山東楊氏。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唐長孺考證,家譜可考的弘農楊氏後代,如楊駿、楊珧,其家族在晉朝時已消散。北魏時宣稱出身弘農楊氏的,如楊播等人,家族傳承皆可疑,但也可能是遠支,難以確認。
王桐齡認為楊堅家族出身華夷雜處的武川鎮,又與獨孤氏、宇文氏等有聯姻關係,且多有違背儒家倫理的行為,似與胡風暗合。推論楊堅家族可能有鮮卑血統,或是純粹的鮮卑人,偽託為弘農楊氏出身。
多位學者,如竹田龍兒、布目潮渢,認為楊堅家族並非出身漢族,台灣學者呂春盛認為楊堅家族的籍貫與族屬雖難以考究,但出身弘農楊氏的說法應不足採信,其家族也可能出身山東漢人寒門,但史籍記載自楊元壽以來五代居於武川,其家族具有相當胡族文化色彩則無有疑慮。森安孝夫引用學者推論,以楊堅之父楊忠身高達2米,外貌輪廓分明,推論他可能有高加索人種血統。
認為楊堅家族確為弘農楊氏且為漢族的學者,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陶新華、樊廣平、蒙曼等。學者高明士與楊志玖認為楊堅能迅速奪權建立隋朝,與其家族背景和漢人出身有很大關係。
影視作品
• 1987年香港無線電視劇《大運河》由鮑方飾演。
• 1996年電視劇《隋唐演義》由張運濟飾演。
• 2010年電視劇《淚痕劍》由張晉飾演。
• 2013年電視劇《蘭陵王》由韓棟飾演。
• 2018年電視劇《獨孤天下》由張丹峰飾演
• 2019年電視劇《獨孤皇后》由陳曉飾演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