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數據維基 |
數據維基 -> 尚書令
尚書令[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ctext:813250
關係 | 對象 | 文獻依據 |
---|---|---|
type | office | |
name | 尚書令 | |
authority-wikidata | Q11039246 | |
link-wikipedia_zh | 尚书令 |
尚書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尚書原為秦官,為少府屬官,負責管理少府檔案和文書,漢沿置,職權不大。
但到漢武帝以內廷分外廷權,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國家政治中樞。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後逐漸尚書權力日益龐大,分曹治事,以尚書令為首,權力很大,但由于是內廷職務,尚未完全脫離少府序列,品級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職權者,可以「錄尚書事」為名掌實權。
隋唐時代,尚書令為尚書省長官,宰相職。傳統說法認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間曾任尚書令,因此唐朝此後不設尚書令。郭子儀曾以設置尚書令違背了開元令式兩次上表辭尚書令。然而唐長孺卻指出不設置尚書令早在隋朝就已成為慣例,僅有楊素曾任一年的尚書令。五代後,尚書令為虛職,成為名義上的最高尚的官職。元代,尚書令時置時廢,為相職。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來源條目。
主題 | 關係 | from-date |
---|---|---|
王導 | held-office | 322/6/20永昌元年五月壬申 |
袁粲 | held-office | 471/6/16泰始七年五月庚午 |
王僧虔 | held-office | 478/3/21昇明二年二月庚辰 |
蕭嶷 | held-office | 479/6/2建元元年四月戊戌 |
柳世隆 | held-office | 489/7/5永明七年五月甲子 |
謝朏 | held-office | 503/7/15天監二年六月丁亥 |
王瑩 | held-office | 510/1/27天監九年正月乙亥 |
袁昂 | held-office | 519/2/18天監十八年正月甲申 |
謝舉 | held-office | 548/2/3太清二年正月辛丑 |
陳武帝 | held-office | 555/11/4紹泰元年十月壬子 |
陳宣帝 | held-office | 566/4/7天康元年三月己卯 |
江總 | held-office | 586/12/2至德四年十月癸亥 |
楊素 | held-office | 605/3/13大業元年二月己卯 |
唐太宗 | held-office | 618/6/28武德元年六月甲戌 |
耶律隆運 | held-office | 1011/11/12統和二十九年十月甲寅 |
李石 | held-office | 1170/2/10大定十年正月甲戌 |
文獻資料 | 引用次數 |
---|---|
北史 | 195 |
陳書 | 16 |
兩漢三國學案 | 1 |
臨川集 | 2 |
新唐書 | 19 |
新元史 | 2 |
五代會要 | 5 |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 64 |
金史 | 38 |
續資治通鑑 | 6 |
周書 | 10 |
三國志 | 61 |
隋書 | 31 |
續資治通鑑長編 | 1 |
大越史記全書 | 1 |
舊唐書 | 23 |
漢書 | 9 |
宋史紀事本末 | 2 |
文獻通考 | 26 |
北齊書 | 86 |
梁書 | 63 |
新五代史 | 3 |
資治通鑑 | 143 |
舊五代史 | 42 |
南史 | 149 |
通志 | 1 |
後漢書 | 56 |
晉書 | 121 |
魏書 | 119 |
南齊書 | 91 |
遼史 | 6 |
吳越備史 | 11 |
宋書 | 71 |
安祿山事跡 | 1 |
冊府元龜 | 186 |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 1 |
通典 | 27 |
十六國春秋 | 34 |
契丹國志 | 1 |
十六國春秋別傳 | 7 |
宋史 | 52 |
西夏書事 | 2 |
後梁春秋 | 5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