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共8年 。即位前是隋朝外戚、唐國公、山西河東郡慰撫大使、右驍衛將軍。是隋文帝楊堅皇后獨孤伽羅的外甥,隋煬帝楊廣的表兄。於玄武門之變後不久被逼禪位于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據《舊唐書》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太宗在貞觀八年三月甲戌(初二)上壽,推其應為天和元年三月初二(566年4月7日)生。據《冊府元龜》記載,李淵以北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丁酉(566年12月21日)生於長安,似有誤。父親李昞,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七歲,父親去世,李淵世襲為唐國公。
581年,隋文帝逼迫北周靜帝禪讓,李淵任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因李淵母親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姐,589年隨隋文帝滅陳,後累任譙、隴、岐三州刺史,滎陽郡太守。604年,隋文帝駕崩,遷樓煩太守,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遷殿內少監;大業二年,除鄭州刺史;大業九年(613年),遷衛尉少卿。是年隋煬帝征高句麗,李淵在懷遠鎮(今遼寧朝陽附近)負責督運。楊玄感之亂,煬帝詔李淵為弘化留守,知關右諸軍事。可見李淵與隋朝宗室關係密切,參與了朝廷的衆多大事,他也趁此機會招納人才,引起煬帝猜忌,李淵懼而以酗酒、受賄等行為「自污」。
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任山西河東郡慰撫大使。大業十二年(616年)升為右驍衛將軍。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遷太原郡留守,7月殺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打著勤王定亂,迎回隋天子的旗號正式開始於晉陽縣起兵。晉陽起兵即得到李氏宗族及姻親的響應。他一邊招降叛軍、流寇,一邊派親族迅速進兵,並且藉助突厥始畢可汗的500騎兵進攻隋大興城,于12月攻克。
他擁代王楊侑做傀儡皇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受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進封唐王,不久進位相國,加九錫。
建立唐朝
義寧二年(公元618年6月18日),隋煬帝在四月被叛軍宇文化及所弒後,隋恭帝禪讓,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隋朝滅亡。李淵開始著手消滅其他諸侯、軍閥,展開唐朝統一戰爭,他的兒女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平陽昭公主、侄子李孝恭、名將李靖、李世勣等人的征討下,用了七年時間,先後消滅薛仁果、薛舉、李軌、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蕭銑、杜伏威和梁師都等割劇勢力。
最後一個梁師都是在貞觀二年(628年)被平定的,此時他早已經將皇帝位讓給次子李世民了。同時他又利用東突厥和西突厥之間的分裂,維持了北方的邊界,這是他有力量能夠奪取中原的主要條件(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
在官制上李淵于武德七年(624年)頒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在農業方面他於武德七年(624年)頒布均田制;對稅捐他也做了調節,減輕了受田農民的負擔。在法律上他廢棄了隋煬帝的許多苛政,頒布了武德律。李淵對唐朝的措施,為唐太宗「貞觀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被迫退位
高祖在位期間,沒有能儘早確立及處理好繼承人問題,雖然他一早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他眼見皇太子李建成與各兒子明爭暗鬥,他卻一再的縱容,圖讓眾子互相制衡並未加以控制,同時次子李世民擁護者眾多,導致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激化。
最終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殺,李世民的軍隊控制了長安,聲稱是二人作亂伏誅,加上群臣的支持和擁戴,李淵被迫將軍國大事交由李世民處理,而李建成、李元吉不但被追廢為庶人從李氏族譜裡被除去,二人所出諸子也遭誅殺殆盡且皆被除宗籍。
三天後,高祖立已掌握實權的次子李世民為皇太子,三個月後便將帝位內禪給李世民,自己退位為太上皇,貞觀三年,移居弘義宮。
去世
貞觀九年五月初六日(635年),太上皇李淵逝世,享壽六十九歲。死後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諡號為神堯皇帝。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領導反隋的疑問
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兩者都聲稱李淵是受到次子李世民的唆擺才起兵反隋。根據這兩部史書的記載,李世民通過裴寂把李淵引進隋煬帝的晉陽行官,灌醉了李淵,使得李淵酒後與宮女發生了關係,迫使李淵起兵。
反隋應該是李淵本人的意思。孟憲實認為無論從政治影響、軍事經驗、經濟實力還是從社會地位來比較,李世民都無法與李淵相提並論。即便是有人願意結交李世民,也是因為看重了李世民背後的李淵。李世民要結交那些非法的豪傑大俠,沒有背後李淵的政治經濟資源幾乎是不可能的。晉陽起兵的歷史真相是,以李淵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看到隋朝大勢已去,於是開始謀劃奪取最高權力。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當然是李淵,作為李淵的次子,李世民不過是李淵手下的一員得力幹將而已。因為父子關係,李淵信任李世民,李世民很早就參與了晉陽起兵的謀劃,並且承擔某些具體的任務。但是,只有李淵才是主謀這個地位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
宰相
• 李世民(618年-626年尚書令;625年-626年中書令)
• 裴寂(618年-623年尚書右僕射;623年-626年尚書左僕射)
• 劉文靜(618年納言)
• 蕭瑀(618年-620年內史令;620年-623年中書令;623年-626年尚書右僕射)
• 竇威(618年內史令)
• 竇抗(618年納言)
• 陳叔達(618年-620年納言;620年-626年侍中)
• 楊恭仁(619年-620年納言;620年-623年侍中;623年-626年中書令)
• 封德彞(620年-626年中書令)
• 裴矩(624年-625年侍中)
• 李元吉(625年-626年侍中)
• 宇文士及(625年-626年侍中;626年-627年中書令)
• 高士廉(626年-627年侍中)
• 房玄齡(626年-629年中書令)
家庭
世系
李淵的祖父李虎曾為尚書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賜姓大野氏,與宇文泰等共八位柱國大將軍並稱八柱國。宇文泰的家族建立北周後,李虎已經去世,獲封隴西郡公。父親李昞,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隴西郡公,于550年加封唐國公,是為唐仁公,追封李虎為唐襄公。李淵七歲喪父,襲封唐國公。
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姨表兄弟。北周明帝的明敬皇后、李淵生母元貞太后、隋文帝的文獻皇后分別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獨孤信的長女、四女、七女。
父系考據
據傳統史料所載,唐朝皇室出自隴西李氏,為李暠第二子李歆的後裔,多稱隴西狄道(隴西郡狄道縣)人,亦可稱隴西成紀(隴西郡成紀縣)人。
由于唐朝皇室以老子後裔自居,崇尚道教,唐初武德九年太史令傅奕上疏抬道抑佛,引發佛道論爭。和尚法琳作《破邪論》《辨証論》反對傅奕。法琳反對唐朝皇室為老子李耳後裔之說,亦與隴西李氏無關,而是拓跋氏後裔,法琳因而觸怒唐太宗,被流放益州而死。宋代朱熹與鄭思肖以李唐閨門失禮家法繆戾,有李唐源自夷狄的說法。
馮承鈞認為李虎的兄弟名為起頭與乞豆,懷疑李淵家族有可能出身胡人。日本學者金井之忠發表〈李唐源流出于夷狄考〉主張李淵家族出身胡人,並提出李淵家族可能源自叱李氏的假說,陳寅恪在〈三論李唐氏族問題〉反對他的說法,舉證李淵先祖李熙出身漢族。劉盼遂與王桐齡考據認為李淵家族應為拓跋氏後裔。劉盼遂之後取消了自己的觀點,但其學說仍引發學界如向達與陳登原等人的討論。因為唐朝先人曾被賜姓大野氏,台灣學者劉學銚認為唐朝皇室有源出高車的可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蘇日巴達拉哈也主張李淵家族出自高車。
陳寅恪依據唐祖陵在今河北省境,認為李唐出身趙郡李氏,因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以關內諸州為其本望」,所以改趙郡郡望為隴西郡望。實際上不是趙郡李氏破落戶,就是廣阿庶姓李氏的假冒牌。姚薇元認同此觀點,並認為近人對于李唐氏族出于異族的舉証雖不無可疑,但終究缺乏實証。
朱希祖經考據認為李熙與李買得不是同一個人,李熙曾作為強宗子弟鎮戍武川,後卒于武川。其子李天錫為避六鎮兵亂,攜父遺骨南遷于趙郡廣阿,因以為家,不久亦卒。其子李虎將父祖合葬,即所謂唐祖陵。李氏並非出身趙郡李氏,而確係為隴西李氏。
之上觀點只是部分近現代學者自己發明之說詞,唐朝官方文獻和外交文書明確自稱本國為「漢」、「漢國」及「大唐」;唐朝民間詩歌亦常稱本民族為「漢人」,有明顯胡漢之別。唐朝政治制度也是以中原王朝式的三省六部制和儒道思想為主,並非遊牧部落制。
胡漢混血
陳寅恪認為李虎家族父系先世雖為漢人,但李淵家族長期與鮮卑貴族通婚,母系有外族血統。這個說法得到錢穆、薩孟武等人的支持,如《劍橋中國史》等著作皆採用這個說法。岑仲勉曾討論繆鳳林支持李唐家族為胡漢混血,他列舉李唐皇族與鮮卑聯婚事跡,但認為血統混合是自古甚多,不值得討論。
家世
唐高祖李淵的祖先
后妃
皇后
• 太穆皇后竇氏(569-613),北周神武郡公竇毅與襄陽公主之女。李淵正妻,生隱太子建成、唐太宗李世民、衛懷王李玄霸,唐朝衛懷王、巢剌王李元吉和平陽昭公主。李淵稱帝前去世,追贈太穆皇后,合葬獻陵。
妃
• 萬貴妃,李淵登基前妾,生楚哀王李智雲,高祖稱帝後代掌後宮。後尊封楚國太妃,陪葬獻陵。
• 尹德妃,父尹阿鼠,高祖晚年寵妃。勾結隱太子建成讒言攻擊李世民。生酆王李元亨。
嬪
• 宇文昭儀(591-634),祖宇文盛,父宇文述,兄宇文士及。生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高祖曾欲立為後,固辭不受。於太安宮病逝,追封徐國太妃。
• 貴嬪莫麗芳(587-618),祖南陳三州刺史莫影龍,父高唐郡太守莫孝恭。高祖稱帝前妾,生荊王李元景,因產後病去世,追贈貴嬪。
• 嬪崔商珪(?-636),武德元年進宮選為寶林。武德六年冊為嬪。生鄧康王李元裕。太宗尊封鄧國太妃,協理後宮,病逝於天霞宮。
• 孫嬪,生漢王李元昌。元昌謀反被誅,孫嬪得到寬恕。
• 楊嬪(602-657),父隋楚國公楊素,兄楊玄感。先入隋宮,後被高祖納為嬪。生江安王李元祥。隨子先封許國太妃,後遷江國太妃。病逝於鄧州。
• 小楊嬪,生舒王李元名。
• 楊貴嬪(?-634),父隋上明郡公楊文紀,高祖退位後隨遷入太安宮,稱太安宮嬪楊氏。
• 張嬪 (?-621),祖張據,父憲部郎中張銳。武德四年薨於別館。有詔贈嬪。葬芷陽縣見子原。與高祖晚年寵妃張婕妤並非同一人。與李元方母張氏是否為同一人,無法考証。
世婦
• 張婕妤,姿色妖媚,高祖晚年最受寵愛,勾結隱太子建成讒言攻擊李世民。與李元方母張氏是否為同一人,無法考証。
• 薛婕妤,隋臨河公薛道衡女,精通經史,唐高宗因受教於薛氏,封二品河東郡夫人,禮敬甚重。後出家為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薛氏和侄薛元超因與上官儀私下書信來往被削去封號,幽禁于高祖別廟靜安宮。
• 郭婕妤,生徐康王李元禮。
• 劉婕妤,生道王李元慶。尊封道國太妃。
• 張美人,生霍王李元軌。
• 楊美人(?-644),生虢莊王李鳳。尊封虢國太妃。
• 王才人,父隋朝散大夫王靜。生彭思王李元則。尊封彭國太妃。
• 魯才人,生密貞王李元曉。
御妻
• 寶林張寵則(589-645),父敦煌郡書佐張文成,生鄭惠王李元懿,尊封鄭國太妃,病逝於潞州。
• 柳寶林 ,生滕王李元嬰。
其他
• 張氏,生周王李元方。無法考證與張嬪或張婕妤是否為同一人。
• 辛處儉妻,高祖平長安,奪隋朝太子舍人辛處儉妻,寵愛有加,辛處儉改任萬年縣丞。
子女
高祖有二十二個兒子:
• 李建成:隴西郡公唐王世子皇太子除籍息隱王隱太子(母竇皇后)
• 李世民:敦煌郡公秦國公趙國公秦王皇太子唐太宗(母竇皇后)
• 衛懷王李玄霸(母竇皇后)
• 李元吉:姑臧郡公齊王除籍海陵郡王巢剌王(母竇皇后)
• 楚哀王李智雲(母萬貴妃)
• 李元景:趙王荊王(母莫嬪)
• 李元昌:魯王漢王(母孫嬪)
• 酆悼王李元亨(母尹德妃)
• 周王李元方(母張氏)
• 李元禮:鄭王徐康王(母郭婕妤)
• 李元嘉:宋王徐王韓王(母宇文昭儀)
• 李元則:荊王彭思王(母王才人)
• 李元懿:滕王鄭惠王(母張寶林)
• 李元軌:蜀王吳王霍王(母張美人)
• 李鳳豳王虢莊王(母楊美人)
• 李元慶:漢王陳王道孝王(母劉婕妤)
• 李元裕:鄶王鄧康王(母崔嬪)
• 李元名:譙王舒王(母小楊嬪)
• 李靈夔:魏王燕王魯王(母宇文昭儀)
• 李元祥:許王江安王(母楊嬪)
• 密貞王李元曉(母魯才人)
• 滕王李元嬰(母柳寶林)
高祖有十九個女兒,史書未記錄具體排行,見于個人記載:
• 長沙公主(下嫁馮少師)
• 襄陽公主(下嫁隋文帝外甥孫竇誕,為唐玄宗之外曾祖父母)
• 平陽公主(第三女,謚號「昭」,稱平陽昭公主,母竇皇后,下嫁柴紹)
• 高密公主(第四女,唐太宗姐,下嫁長孫孝政,又嫁段綸)
• 長廣公主(唐太宗姐,先封為桂陽公主,下嫁趙慈景,又嫁楊師道)
• 房陵公主(第六女,先封為永嘉公主,下嫁竇奉節,又嫁賀蘭僧伽)
• 常樂公主(第七女,下嫁趙瑰)
• 九江公主(下嫁執失思力)
• 廬陵公主(下嫁喬師望)
• 南昌公主(下嫁蘇勖)
• 安平公主(下嫁楊思敬)
• 淮南公主(李澄霞,第十二女,下嫁封道言)
• 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禮)
• 衡陽公主(下嫁阿史那社爾)
• 丹陽公主(下嫁薛萬徹)
• 臨海公主(下嫁裴律師)
• 館陶公主(下嫁崔宣慶)
• 萬春公主(先封為萬春公主,後來改封長沙公主,下嫁豆盧懷讓)
• 安定公主(先封為千金公主,下嫁溫挺,又嫁鄭敬玄),被武則天收為養女。
死後追贈的封號以粗體字表示。
軼事典故
李淵善於騎射,與其妻竇皇后的成親曾經為一時佳話,竇氏未嫁之時為貴族,樣貌豔麗,明艷照人,故其父北周大將竇毅不肯輕易許嫁女兒。故而舉辦射箭之賽,比武招親,要求來求親的公子們,在一「雀屏」(繪有孔雀的屏風)上射箭,以射中孔雀為標準,李淵憑藉準確的目力與勁道,於數步外射箭,竟然成功射中「孔雀的眼睛」,而娶得竇氏,這段佳話流傳後世成為成語「雀屏中選」。今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一街道名為「竇府巷」,以竇姓府第在此而得名,亦有傳說此「竇府」即竇毅之府。
影視作品
• 《隋唐風雲》由鮑漢琳飾演。
• 《貞觀之治》由馬精武飾演。
• 《開創盛世》由劉文治飾演。
• 《大明宮》由李琦飾演。
• 《傻小李元霸》由姚櫓飾演。
• 《亂世桃花》由鮑國安飾演。
• 《隋唐英雄傳》由杜志國飾演。
• 《隋唐英雄》由杜志國飾演。
• 《隋唐演義》由王文友飾演。
• 《隋唐演義》由寇振海飾演。
• 《風塵三俠之紅拂女》由侯勇飾演。
• 《秦王李世民》由張名煜飾演。
• 《秦王李世民》由岳躍利飾演。
• 《俠骨風流》由丁笑宜飾演。
• 《新少林寺》由陳友旺飾演。
• 《千古風流一壇醋》由戈輝飾演。
• 《隋唐群英會》由黎漢持飾演。
• 《決戰玄武門》由張英才飾演。
• 《大運河》由劉兆銘飾演。
• 《大唐雙龍傳》由劉江飾演。
• 《天子尋龍》由李龍基飾演。
• 《唐太宗李世民》由周紹棟飾演。
• 《大唐風雲錄》由康銘惠飾演。
• 《天師鐘馗》由黃世南飾演。
• 《閻羅傳奇》由湯文濤飾演。
動畫
《隋唐英雄傳》(2003年)
備註